定风波讲课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现出作者闲适、轻松、自如的心情。
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该句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 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三、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 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反映作者不避人生风雨,不惊恐、不退缩、 任其自然、坦然处之的生活态度。
六、总结全词
《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 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深刻的人 生哲理,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 的智者襟怀。
(七)写作手法
一、以小见大
词人写途中遇雨,竹杖芒鞋,顶风冒雨,吟 啸徐行。表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 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并且由眼前的风雨 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 的风风雨雨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旷 达心境,
二、双关
“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 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 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八)作者分析
• 苏轼人生态度:积极、进取、乐观、旷达。
• 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 挫折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 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就是 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
(五)感知全文
• 小序:点明写作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和写作目的;
• 上阙:描写雨中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 • 下阙:写雨后的景色和作者的感受。
(六)文章赏析
一、 在风雨之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 “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 的心情? • 从“徐行”的“徐”字,“轻胜马”的“轻”字
四、“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 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 “风雨”和“晴”?
“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 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五、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 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 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人生有顺逆,wk.baidu.com成败,有荣辱,有福祸,变 幻莫测,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人 应该具有宠辱偕忘、超然物外的旷达心态去 对待,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 们。
定风波 苏轼
(一)新课导入
有这么一个人,他曾写下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 祝愿,他曾写下过“纵使相逢应 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哀凉, 他也写下过“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他, 就是北宋文豪--苏轼。
(二)作者简介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 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 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 (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 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三)学习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 者豁达的胸怀;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 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的表现手法。
诵读课文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 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 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 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写作背景
•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 (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 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 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 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 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 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感觉
三月七日 沙湖道中 同行、余 遇雨、已而放晴 狼狈(同行)、不觉(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