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

合集下载

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化与中国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

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化与中国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

的 比较优势理论 对我国确 定发展路径有 重 ( 4 ) 比较优势 理论利 于提 高我 国工业 要而积极的影响 。 可持续发展 。一个 国家工业只有遵循 比较 比 较 优 势 理 论 的 形 成 及 动 态 化 ( 1 ) 比较优 势理 论强调 充分发 挥政 府 优势 , 才可 能 提 高该 国 工业 总体 竞 争 力 。 发 展 作用和社会 主义制 度契合 。二 战后 , 受 凯 中国劳动力丰 富、 资本相对稀缺 , 劳动密集 斯密认为 国与 国之间的贸易前提是两 恩斯的影响 , 政府和市场的结合有好处 , 被 型产 业 是 中 国工 业 比较 优 势 所 在 。改 革 外 个国家交易产 品存在 绝对优 势才 可进行 , 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认识 到。我 国由 放以来的 3 O余年中 , 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 两种产 品都具有优势的 国家和两种产 品都 于实行社会 主义制度 , 本来 就 比较重视 发 业的增长 率反 映 出 中国 有制 造 业 比较优 处在劣势 的国家 间不可 能发生 国际 贸易。 挥政府 的作用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政府的 势 。未来 较长一个 时期仍将继续保持这 一 李嘉 图继 承了斯密 经济学 理论 , 把 比较优 作用 以取得 比较 优势 , 容 易被政 府认 同和 比较 优 势 。 势理论建立 在劳 动价值论 基础 上 , 发展 了 支持 。 2 .比较 优势理 论在 我 国逐渐 出现 应 斯密 的国际贸易“ 地 域分工论 ” , 提 出 比较 ( 2 ) 比较 优势 理论利 于我 国产业 结构 用 瓶 颈 成本学说 。李嘉 图认为 只要两 国的两种产 优化 。建 国初期 , 我国经济 实力不济 , 生产 首先 , 国际 贸易方 面呈现 出 的福 利 恶 品间存在 相对优 势国 际贸易就 可能 发生 , 技术水平较低 , 但 拥有 丰富的劳动力 资源 。 化型经济增长 趋势 , 导致 出 口产 品价格 不 个 国家不论 其经济发展水 平高低都 可以 改革开放 以来 , 依 据李 嘉图 比较优势 理论 振 , 侵蚀 出 口利润 , 最终影响厂商的研 发投 按 照比较优 势理 论参 与国际分 工和 贸易 , 制定我 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的政策 入和产品质量优 化 , 影响 中国 的长期竞 争 获取 利润, 提 高消 费水平 和福利 水平 。这 符合 国情是实事求是之举 。确立遵循 比较 力, 引发西方 国家对 中国倾销 的担忧 。 理论证 明了世界各国都有机会参与国际 优 势 的 发展 战 略 , 国 民 经 济 从 资 本 密 集 型 其次 , 中国对外 贸易对外依存度高 ; 出 分工和国际贸易 , 虽 然 当时 是为英 国资 产 的、 以重工业为导 向的发展 战略转 向劳动 口大于进 口, 严重 依赖 国际市场 , 危机时, 阶级世界 自由贸易主 张提供论 据 , 但很快 密集 型 的 、 以 比较 优 势 为 导 向 的 发展 战 略 , 外 贸厂家容易受到冲击 , 倒闭破产 。 为世界众多 国家所接 受 , 位 居 自由贸 易理 这一转变使得中国能够更 好地利用 自身的 再次 , 比较优势 是会 随着本 国和 其他 论的核心 。 比较优势 , 并在过去 3 O多年 中极大地刺 激 国家 比较优势 的动态变化而变化 。 李嘉图的 比较优势理论 比亚当 ・ 斯密 了贸易和经济 的增 长 , 取得 了举世 瞩 目的 的绝对成本理论 有较 大的 进步 , 比较 优势 经济发展奇迹 。毋庸 讳言 , 即便是 当前 ,比 较 优 势 理 论 对 我 国 确 定 发 展 路 都可能危及 其生存 。因此 , 关键 词 : 比较 优 势 理 论 ; 适 用性 与 困 境 ; 经 必须把重心放 在减少农 村 劳动力上 , 使留 径 的影 响以及未来走 向 济 发 展 战略 在农村务农的劳动力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资 1 .李嘉 图的 比较优 势 理论 对我 国确 源 , 中图分类号 : F 1 2 3 . 1 6 文献 标 识 码 : A 增加农村 劳动力的稀缺性 和价值 , 收入 定 发展 路 径 有 重 要 影 响 文章 编 号 : C N 4 3 一l o 2 7 / F ( 2 0 1 3 ) 0 4 —0 0 8 提高 。同时 , 为妥善 解决 流出劳 动力 在城 改革开 发初 期 , 因为李 嘉 图 比较 优势 市 的就业 问题 , 01 政 府应该 优先 发展具 有 比 理论与我国的国情有 重要 契合 点。李嘉 图 较优势 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 作 者: 安 阳工 学院经 济管理 学 院; 河 南,

当代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几个认识误区

当代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几个认识误区

张的正确性, 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举例说, 假设英国在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两种商品时 , 其所用 劳动( 即成本) 均多于葡萄牙, 即英国在两种商品的 生产上均无优势, 不过, 与葡国相比, 英国在生产毛 呢时劣势较小, 则英国可专门生产毛呢, 然后用其与 葡国交换所需的葡萄酒, 这样英国仍然可以从国际 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获利。 我国著名的对外贸易理论研究专家、 中国社会 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原主任袁文琪研 究员认为, 李嘉图比较成本说之所以有其科学的成 分, 不仅因为这一学说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上的, 而且因为它所主张的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国家 通过对外贸易以实现社会劳动节约, 在一定条件下
发展和全局的观点出发 , 利用比较利益原则, 扬长避 短, 自己的长处, 用 通过对外贸易来弥补 自己的短 处, 充分发挥我国自 然资源丰富( 当时对 自然资源 的丰富与否是从总量上来认识的, 还没有人均 量
蒋德恩
当 代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几个认识误区
的 概念— 笔者) 、 劳动力资源充沛、 传统技艺精湛 的 优势和已有的工业基础与科学技术条件, 多生产 和出口 各种占 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的产品, 以进口 我国 不占 优势的产品, 用较少的劳动耗费取得较大 的 宏观经济效果, 从而使对外贸易成为发展我国国 民 经济的一个有力杠杆。( 袁文琪, ) ” 1988 上述有关 比较利益原则 的讨论和研究 , 对于当 时我国制定依照比较优势原则, 发展我国对外经济 贸易的方针政策, 起了关键的指导作用。 近几年来, 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主张在制定我 国的发展战略时, 应该选择 比较优势战略。在《 论 经济发展战略》 一书中, 林毅夫论证: “ 在每一阶段 的生产过程中, 如果都按照这个经济的比较优势来 选择产业、 产品以及技术, 那么这样的经济应该是最 具有竞争力的。 最具有竞争力就能够占 领最大的市 场并具有最大的利润, 从而创造最大的剩余。 同时, 如果能够真正发挥比较优势的话, 那么在资本相对 稀缺的状况下, 资本的回报率就会高, 既然资本的回 报率高, 那么剩余中用于积累的积极性就会高。所 以从理论上讲, 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每一期当中 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来选择其产业、 产品和 技术( 这些选择都符合它的比较优势的话) , 那么这 样的国家、 这样的经济的要素察赋结构的提升就会 比 较快, 这是从理论上讲的。 ” 此外, 林毅夫也谈到, 从经验上讲, 有不少发展 中的国家在取得独立后, 实行“ 赶超战略” 希望尽 , 快赶上发达国家, 结果事与愿违。而东亚的一些国 家和地区, 日 包括 本和亚洲“ 四小龙” 自 各 发挥其当 时的比较优势, 却取得了成功。“ 随着经济的发展, 它们不断地提高产业结构的水平, 它们并不是在 5 0 年代的时候就去发展重工业、 汽车工业等资本密集 型的产业。而是先发展有比 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 业, 等积累了资金和技术, 才逐渐把失去比较优势的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 同时提高 自己的产业和 技术的水平, 从经验上看, 这些赶上了发达国家的东 亚国家和地区, 它们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较好地 利用了其比较优势。( 林毅夫, 5 ” 20 ) 0 2. 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实绩证明比较优势理 论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异的成就。 中 国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大力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

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林毅夫教授提出了 作为其经济发展理论体系核心的"比较优势 发展战略"。简单地说,所谓比较优势发展 战略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 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结构和 生产技术。林毅夫教授详细分析了国家实 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优点:

第一,由于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内 生地决定于其要素禀赋结构,那么,欠发 达国家要想"真正"赶上发达国家首先就必 须使其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即通过快速的 资本积累早日结束资本相对稀缺的局面。 上文的分析已经告诉我们,"比较优势发展 战略"是唯一能够保证国家快速地积累资本 的经济发展战略。

最后,"赶超"战略的推行有可能加剧居民收入 分配上的不平等现象,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 实行则有助于保持收入分配上的平等。"赶超" 战略以集中资源发展资本密集产业为目标,而 使用同样的资本在资本密集型产业所能够创造 的就业机会大大少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 "赶超"战略的实行就有可能恶化国家的就业问 题。如果一个国家失业现象严重,那么这个国 家的收入分配就不可能是平等的。与之相反, 在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下,欠发达国家的劳动密 集行业能够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从而能够创 造足够的就业机会,减轻国家的失业问题。这 必然有助于维护收入分配的平等。

他们与马丁说的“北美的商界”持相同的观点: 印度和中国只能充当低技术含量和低成本商业运 营的大本营,只能“以土豆片换芯片”。这些只 对土豆片的逻辑感到亲熟,忽视、无视甚到在某 种程度上敌视芯片的逻辑的知识权贵有一个未曾 明言的“种族偏见”。这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种族 主义——认为别人“能”,自己“不能”的自我 矮化的情绪体系,即通常所说的“逆向种族主 义”。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过程中,这是 一种需要用心破除的理论和心理的魔障。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7(revised)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7(revised)

摘要比较优势理论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将其视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但这一理论的应用却并非一帆风顺。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比较优势相当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充分利用好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

本文首先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和发展,重点讲述了当代影响比较优势的几个要素。

并根据比较优势的内涵的发展,将这一理论分为比较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当代比较优势理论三个阶段。

其次论述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最后论述了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借鉴意义。

以中国三类出口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变化趋势图为依据,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并对如何借鉴比较优势,提高我国的比较优势素质做出了一定的建议。

重视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能够加快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和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最终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策略建议Abstract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gets the universal solicitude of academic circle fro m its producing day,and it is regarded as the found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ing theory. But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heory is not plain sailing. For China such a developing country tha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fairly obvious,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became the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particularly narrates some essenti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presen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accordance with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he connotation of development, this theory may be divided into 3 stages: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s, theory of factor endowments and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o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foreign trade in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status applicability. Finally discusses the reference of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Based on China's exports to the three dominant trend map changes in comparative advantage, we analyze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in the changes and how to us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 make some recommendation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China's comparative advantages.China attaches importance to developing foreign trad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reform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and trans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y of eventual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Key words: Foreign trad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Strategy of foreign trad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一、绪论 (1)二、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1)(一)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 (1)(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1)(三)中国的比较优势论 (3)(四)显示性比较优势系数的含义 (3)三、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4)(一)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 (4)(二)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大大提高 (4)(三)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初级产品比重下降 (5)(四)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改善 (6)(五)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新结构经济学

新结构经济学

在第三章中,作者深入探讨了产业、技术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为发展 中国家如何实现“起飞”提供了具体的建议。在第四章中,作者制度与国际竞争 的问题,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改革和开放实现国家繁荣。
本书的目录虽然简洁,但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每个章节的标题都体现了作者 的观点和思路,而且每个章节的内容都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种组织方式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观点,而且可以更好地应用 书中的理论指导实践。
这句话提醒我们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如果经济增长没有带来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增加,那么这种增长是没有意义的。政府和企业应该 致力于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和期望。
阅读感受
《新结构经济学》这本书是林毅夫先生的杰作,作为发展经济学的创新之作, 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决定因素和作用。在 此,我想分享我的一些感悟和体验。
这句话指出了经济发展的本质。经济发展的过程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过程, 更是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才能实现经 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这句话强调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不断提高生产 效率和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政府和企业都应该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持 和鼓励。
本书的目录体现了林毅夫教授对经济发展和结构变革的独特见解。在第一章 中,作者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阐述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点以及与 发达国家的差异。这为作者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的概念奠定了基础。在第二 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基于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战略,强调了利用本国资源禀赋 和发挥比较优势的重要性。
我想说的是,《新结构经济学》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实用性的书籍。它不仅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经济发展,还为我们在实践中制定经济发展 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未来的经济发展研究产生深远的 影响。

驳比较优势理论

驳比较优势理论

一、两个重要定义:1.林毅夫的经济发展理论:2.经济发展和指导经济发展:二、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缺陷:1.关于企业自生能力本土创新、能力发展和竞争优势———中国激光视盘播放机工业的发展及其对政府作用的政策含义2.要素禀赋结构是如何上升的?非洲和中美洲的落后经济发展,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的国家古巴:以制糖业为主安哥拉:3.没有考虑到国际环境,对于一国来说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世界上不一定拥有竞争优势。

三、只有比较优势理论是不行的:1.制度的重要性:案例:晚清:洋务运动走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路线。

日本:明治维新走的是“全盘西化”的路线。

这说明了制度或者体制的重要性。

晚清和日本当时处在同一个发展水平和国际背景下,最后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我们并不是说支持杨小凯先生的英美宪政体制是最好的,或者现在就需要一步到位的改成西方的体制。

我们更加注重的是体制或者制度给我们带来的更加完善的私有产权和法治水平,这些是被公认的保障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这些不是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能够囊括的,而且也是与施行什么战略发展什么产业一样重要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2.变化的经济环境:3.忽视了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作用:4.导致贸易失衡:5.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前面提到的落后国家就是严格的遵循了比较优势战略。

四、比较优势指导经济发展带来困难:许多产业并不适用于采用比较优势的战略。

反问:作为一个大国,是否应该有自己的航空航天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和国防等产业对一国的安全和和平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虽为违背比较优势的产业,但是不发展是万万不行的。

发展这些产业虽然投资巨大而且与回报不成比例。

但是这些产业却是衡量一个大国国际地位的重要指标,现在的中国能够被世界所承认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有着飞速的经济增长,同时因为我们在前沿的领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向世界证明我们再任何一个高精尖的领域都可以取得成功,并不仅仅是加工零件的。

(如果对方辩友认为绝对的比较优势战略能够指导我们的发展,我们为什么还要坐在这里学习经济学呢?)综观开国以来民用大飞机制造业的失败,这一行业就是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模式不能发展的产业。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

No. C199**** ****-5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林毅夫蔡昉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林毅夫蔡昉李周从1953年的“一五”计划起,直到1978年改革开始为止,我国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一种典型的赶超战略。

在经济上赶超先进国家,是所有落后国家和地区共同的热切愿望。

然而,几乎所有实行赶超战略的经济,大都陷入诸如日益加深的城乡贫困化、旷日持久的高通货膨胀,以及积重难返的经济结构失衡的困境之中。

一些没有采取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反而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明星。

第一个成功的故事发生在日本,紧随其后的是地处东亚的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

在过去数十年,这些经济以与其他发展中经济相同的起点,实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绩效,成为世界经济中高速、持续经济增长的典型,被誉为“东亚奇迹”。

1怎样来总结东亚经济快速增长的经验,尤其是当东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这种发展经验是否还有普遍意义,是本文尝试回答的问题。

一、对“东亚奇迹”现有的各种不同解释与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一样,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也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上起步的。

特别是亚洲四小龙国家和地区,其工业化水平在50年代初期仍然很低,资本和外汇十分稀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00美元左右。

但是,这些经济得以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持续、快速增长。

随着资本、技术的积累,它们又逐步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成为新兴工业化经济,进入或接近发达经济的行列。

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些经济中,高速增长还伴随着收入分配的相对均等、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一系列社会福利指标的提高。

关于日本、东亚四小龙何以能够成功地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从而达到了赶超或接近发达经济的目标,学术界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解释。

有不少研究者的解释已经超出了经济范畴,这些解释显然暗示着,这些经济的成功与经济因素无关。

其中一种是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解释。

林毅夫教授的学术成果和贡献

林毅夫教授的学术成果和贡献

林毅夫教授的学术成果和贡献作为最早接受现代经济学训练并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家之一,林毅夫教授坚持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深入研究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问题,并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经验教训中总结、提炼出一般性的经济发展理论,不仅对于发展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为中国改革过程中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许多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积极推动了规范化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在国内的运用。

一在制度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与拓展林毅夫教授对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始于他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

他运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了中国农村耕作制度的变迁及其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一流经济学期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在发表于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1990年12月号的《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一文中,他以博弈论的观点解释了中国发生于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的原因,认为由于农业生产中的监督极其困难,农业合作社的成功只能依靠社员之间达成一种可以自我实施的协议,但是,1958年之后社员的退出权被剥夺,导致这种协议无法维持,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下降,生产率大幅滑坡,从而导致了农业危机的出现。

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1992年)第82期的《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农业增长》则用现代经济计量学的方法对1978年以后中国农作制度变迁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作出定量估计,发现农作制度由生产队体制转变为家庭承包制的制度变革对1978-1984年间的农业高速增长的贡献达到42%。

而在《中国农业家庭责任制改革的理论与经验研究》中,林毅夫教授进一步探讨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农作制度发生变革的原因,由于农业生产中的监督困难,生产队中的最优监督水平一般很低,造成社员干好干坏一个样,缺乏激励条件下社员的努力程度和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在家庭农场劳动的农民,因而触发了这场农作制度的变迁。

在此基础上,林毅夫教授还分析了农作制度改革对于农场投资和农业新技术扩散的影响。

比较优势理论浅析及青海经济发展思考

比较优势理论浅析及青海经济发展思考

1 、要 素 丰 裕 一 要 素 供 给 量 大 一要 素 价 格 水 平 低 ,所 生 产 的 产 品 成 本 低 一 专 业 化 生产 、出 口获取 贸 易利 益 ( 有成 本 具 优 势 ,有 较 强 的 竞 争 力 ) ; 2 、要 素稀 缺 一 要 素 供 给 量 小 一 要 素 价格 水 平 高 一 所 生 产 产 品成 本 高 ( 成 无 本优 势 ,无 价 格 优 势 , 无竞 争 力 ) 。 上述 分析 ,可 以 知 晓 ,要 素禀 赋 理 论 是 禀 赋 比较 优 势 理论 。这 在现 实生 活 中有 很 多 现 象 ,如 表 现在 我 们 的地 区分 工格 局 中或 者 由 于 资源 或 要 素 的 丰裕 度 不 同而 导 致 生 产 产 品 的 品种 和 成 本 有 所 差 异 。 随 后 ,产 品 生命 周 期 理 论 又从 动 态 上 解释 了比较优势理论 : 1 在 产 品 创 新 阶 段 一 创 造 先 进 新 技 、 术一技 术密集型产 品一拥有 技术优势 、 竞 争 优 势 ;获 得 利 润 。
比较优势 理 论浅析
及青海 经济 发展 思考
马丽 雅 中共青 海省委党校 经济学部 青海西宁
【 章摘 要】 文 在 中央推进西部大开发、 振兴 东北 老工业基地所形成的东中西部 互动互补 的 发 展 大 格 局 , 根 据 青 海 省 的 自身 特 点 ,选 择 正 确 的 比较 优 势 ,在 发挥 好 比
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 型 产 品 出 口为主 的 经 济 发 达地 区和 国 家 的 贸易中 ,虽然能获得利益,但 贸易结构不 稳定 ,产业结构不合理 ,使其总是处于 不 利地 位 ,从 而 落 人 “ 比较 利 益 陷 阱” 。 “ 比较优势陷阱”有两种类型 : l 初级产 品比较优势陷阱。 是指执 、 它 行比较优势 战略时 ,发展 中地区完全按照 机 会成 本 的大 小 ,运 用 劳 动 力 资源 和 自然 资源优势 ,从而只能获得相对 较低 的附加 值 。这 样 就 容 易 使 发 展 中地 区 长期 陷入 低 附 加 值 环 节 。 由于 初 级 产 品 的 需 求 弹 性 小 ,加 上初 级 产 品的 国 际 价格 易下 滑 ,发 展 中地 区 的贸 易 条 件 不 断 恶 化 。 2 制成品 比较优势 陷阱。由于初级产 、 品 出 口的形 势恶 化 ,发展 中地 区开 始 以 制 成 品 来 替 代 初级 产 品 的 出 口 ,利 用 技 术进 步来 促进产 业升 级 。但 由于 自身基础薄 弱 ,主要通过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或 接 受技 术 外 溢 和 改进 型 技 术 等 作 为手 段 来 改 善在 地 区分 工 体 现 中的地 位 ,并 有可 能 进入高 附加值环节。但是这种改 良型 的比 较优势战略 由于过度的依赖技 术引进 ,使 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 ,无法发挥 后 发优 势 ,只能 依 赖 发 达地 区 或者 国家 的 技术进步 。

质疑林毅夫先生的“比较优势”

质疑林毅夫先生的“比较优势”

质疑林毅夫先生的“比较优势”最近,笔者参加了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和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办的“2004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暨应用案例展览会”。

对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先生的《比较优势与信息产业发展》讲演论点有不同看法,待于商榷。

林毅夫先生是从三个方面讨论“比较优势与信息产业发展”这一主题的。

首先是信息化和传统产业的关系以及怎么用信息化推动传统产业发展,我至今难忘其演讲的一句话:“只有传统产业,没有传统技术。

”这句话可谓经典,20世纪末的信息化相当于19世纪末的电气化,随着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人们将会对信息技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它同时给我们以一种历史的紧迫感,那就是我们再不能在此次技术革命中落伍了。

林毅夫先生讲的第二个方面是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所产生出来的一些新兴产业问题,比如互联网、电子商务等。

他指出,当前阶段来讲真正有比较优势的,大部分还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这里面的大部分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

现在有移动通信,有互联网,有电子商务,这就给了很多有比较优势行业更大的延伸空间。

按照今年9月份的估计,移动电话的用户已达到了3.25亿,列于全球第一,互联网上网人数已达到9000万,为全球第二大户。

从这一点来讲,由信息化所带来的应用出现给整个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这对我们的经济发展肯定会有好处,也肯定会让我们更容易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信息技术会使我们更快地奔向小康社会,这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首先要站在信息技术的顶峰,否则只能去卖大蒜,干“苦力活”。

但林毅夫先生不这样认为,他的理由如下,按照著名的施振荣“微笑曲线”,在信息产业中,技术研发和品牌行销的附加值最高,制造的附加值最低。

中国搞不起技术研发,在品牌营销中又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优势,所以我们只能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坐在世界产业链的最底端进行制造。

他同时指出,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决定于这个国家要素的结构,我们的生产要素必须要先赶上美国才行。

论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现阶段的适用性

论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现阶段的适用性

论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现阶段的适用性徐艾洁摘 要:在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上,有一种比赶超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更为可取的经济发展道路,即比较优势战略。

比较优势战略使得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能发挥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从而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并提升资源禀赋结构,本文从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变、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经济的发展方面论述了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适用性。

关键词:比较优势;产业结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资源禀赋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43-1027/F(2008)2-224-02作 者:西南政法大学信息中心教师;重庆,400031一、比较优势理论对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适用性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的20余年里,中国享有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中国人均G DP翻番所用的时间之少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中国在1978—1987年期间,只用了9年,就实现了人均收人的翻番,紧接着又在1987—1996年期间的9年中再次翻番。

而其他国家在相类似的增长时期中,所需要的时间要长得多:韩国在1966—1977年期间花了11年,日本1885—1919年期间花了34年,美国在1839—1886年期间花了47年。

1978—2001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3%,是中华人民共利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中国因而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为什么能创造上述奇迹?由于改革开放之前的传统发展战略目标是政府采取人为扭曲资金价格的方式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从而就抑制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改革开放后的新的发展战略开始逐步尝试后,受压抑部门即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的大力发展,不仅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从而达到矫正扭曲的产业结构的目的,而且更加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巨大增长。

经济学家通常把这种以改革促进增长的现象称为改革的“做大蛋糕效应”。

从内生的角度选择比较优势战略

从内生的角度选择比较优势战略

龙源期刊网
从内生的角度选择比较优势战略
作者:李锦宏
来源:《职业时空》2008年第02期
相对水平上的比较优势战略难以实现后发经济体系的快速发展。

文章通过对我国改革前后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理论透视和经济绩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该从斯密的内生比较优势观来思考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即应该在分工和专业化理论指导下。

从内生的角度来选择比较优势战略。

一、问题背景
1.经济发展战略转轨的理论透视
新中国建立以来,经济发展与改革不断推进,先后经历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和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林毅夫曾针对中国这一体制模式的形成、制度的变迁以及不同制度的绩效进行过分析。

林毅夫认为,中国建国初期由于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战略,这样的产业目标与当时的资源禀赋约束是不相容的。

回顾历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为了实现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目标,正是通过人为地压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即压低资本、外汇、能源、原材料、农产品和劳动的价格)来实现这一制度安排的。

改革前中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也正是由于选择了违背资源比较优势的赶超战略,推行了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事实上,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采取社会主义制度,还是采取资本主义制度,都有可能因为选择了赶超型战略而形成类似的经济体制。

”从另一角度看,改革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则在于改革了“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实现了经济发展战略的转轨,使中国所具有的资源比较优势得以发挥出来,即遵循了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

比较优势、产业变迁及跨越式发展

比较优势、产业变迁及跨越式发展

比较优势、产业变迁及跨越式发展论文关键词: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结构产业变迁人力资本赶超跨越式发展论文摘要: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实现了将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与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成功结合,揭示了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产业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逻辑关系。

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经济赶超,必须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在产业结构变迁中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以人力资本存量的快速提升为先导,实现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突变以及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

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的赶超是经济赶超的关键。

近年来,理论界对于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发展战略有较多的讨论,在讨论中也存在较大的分歧。

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较好地说明了一国产业结构变迁及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路径,但在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方面遇到了较多的挑战。

笔者试从比较优势角度论述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快速变迁和经济赶超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一、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及其科学性林毅夫等从对赶超战略的批判入手,借助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

该理论认为,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别。

一国最具竞争能力的产业、技术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

一个经济系统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该经济中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

因此,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尽快地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

而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所遵循的经济发展战略。

遵循比较优势发展,会使得整个经济具有竞争力,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要素禀赋结构得到较快的提升。

随着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也会自然而然地升级。

正如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一般原理和规律一样,林毅夫教授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揭示了一国资源禀赋结构与产业发展关系的一般原理和规律。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与贸易政策分析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与贸易政策分析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与贸易政策分析作者:李剑华来源:《价值工程》2013年第22期摘要: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林毅夫的比较优势战略对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做了很好的解读。

本文在分析比较优势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一国在贸易政策方面的补充。

Abstract: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has wide influence o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in Yifu's comparative advantage strategy made a good interpret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strategy,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supplement in terms of a country's trade policy.关键词:比较优势战略;战略性贸易政策;产业结构Key words: comparative advantage strategy;strategic trade policy;industrial structure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004-021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是指一国政府在选定发展目标后,为达到此目标而执行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安排,生产要素和市场容量决定了一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可分为逆比较优势和基于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中心论点是: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具有绝对优势,而专门生产本国优势较大的商品;另一国则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处于劣势,而专门生产本国劣势较小的商品,即生产本国相对价格较低的商品,由此,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两国均获得贸易利益,都可以突破本国资源条件的限制,更多地消费本国相对价格较高的商品,达到高于贸易前的福利水平。

产业政策大辩论-林毅夫vs张维迎

产业政策大辩论-林毅夫vs张维迎

100%原汁原味:林毅夫、张维迎“产业政策大辩论”实录澎湃新闻见习记者韩声江【写在前面】11月9日,初冬的北京大学朗润园万众楼中,一场备受瞩目的辩论正在进行。

这场辩论在中国经济学界引起的震动,至今仍未平复。

辩论的内容是中国是否应施行产业政策。

辩论的双方是林毅夫和张维迎,他们现同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国发院的前身正是林、张等六位经济学家于1994年一起创立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辩论过程中,林毅夫不断地强调此前媒体对他观点的误读,“很多东西在网上我看到说是我讲的话我都不相信是我说的”、“我郑重地说我是既要有市场,也要有政府。

”他慢慢地铺陈着自己的“新结构经济学”、“六步增长甄别法”、“产业政策的五种分类”,试图给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开出一剂追赶发达国家产业的药方。

“我还没有看到不用产业政策实现成功追赶的发展中国家,也没有看到不用产业政策还能够继续保持领先的发达国家!”张维迎则用自己略带陕北口音的普通话向林毅夫的理论体系发起进攻,“林毅夫‘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逻辑矛盾”、“林毅夫‘增长甄别法’的谬误”等PPT标题一经抛出就让人嗅到了一丝火药味。

“产业政策之所以失败,一是由于人类认知能力的限制,二是因为激励机制的扭曲。

通俗地讲,一是由于人的无知,二是由于人的无耻!”面对张维迎的质疑,林毅夫一再重申,“张维迎反对的那些产业政策我也反对”。

在林毅夫看来,他的理论中除了国防安全产业没有一种是需要补贴的。

除了国防安全产业,也没有产业是由政府选择的,都是企业家主动进入的。

“我不知道你到底是在批我,还是在批我也在批评的产业政策”,“你老是批评我没说的事,把罪名加到我头上,我觉得我好冤枉。

”分歧的根源似乎在俩人对“产业政策”的不同定义,林毅夫一直强调政府按照比较优势因势利导帮助企业解决软硬基础设施以及基础科研,而张维迎则将范围限定在政府“对私人产品生产领域进行的选择性干预和歧视性对待”。

正如张维迎所说,他们二人此番争论的背后是新古典经济学与米塞斯-哈耶克经济学的范式之争。

比较优势战略与农村金融改革的悖论

比较优势战略与农村金融改革的悖论

济 发展 中 ,这种 资 本流动 却 出现 逆 向流动 ,这 与 资本 的逐 利性相 关 。改 革开 放 以来 ,随着 中国金 融体 制改 革 的深入 ,金融机 构 的 性 质 由机 关变 为企业 。而林 毅夫 “ 比较 优势 战略 ” 的发挥 是和 企
行 比较 优势 战略 ,政府 必 将从 金 融政 策等 方面 对农 村金 融 改革施 加 影响 ,如增 加 信贷 补贴 额度 、加大对 贫 困农 户 的融资 额 度等 。
等 ,来提 高 资金 的使 用 效益 ,发挥金 融 的杠杆 作 用 。因此 ,在 一 定程 度 上 ,改变 农村 经济 发展 战略 ,会 影响农 村金 融改 革 进程 。 健全 经 济 发展计 划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金 融改 革一 般必 须 与政府 其 它影 响
7 农村金融研究 I rh2 1 0 c 0 1 Ma
Ar ra d i n > 三 农 金 融 g . l n c o et F a e e
业 自生 能力 相 关 的概 念 ( 毅 夫 ,20 ) ,企业 自生 能力指 的 是 林 02
三 农 金 融 < g le Fac Arrad in oet n e
定 的效 用 ,林 毅 夫 、刘培 林 (0 3 20 )的研究 证 实 了 比较 优势 战 略 对资 本积 累 和技 术进 步 的影 响。 关于对 资 本积 累 的影 响 ,其 观 点 认为 , “ 如果 一 国实 行 比较优 势 战略来 发展 经 济 ,则各 经济 体之 间资 本积 累符 合新 古典 经 济增 长理 论所 刻 画的 收敛 机制 ” ,从 而
门 ( 冉光和 ,2 0 ),金融产业的发展必将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 04
发展 ,形成 循环 效应 ,进 而 形成 比较 优势 。如 英 国 、美 国等发 达 国 家对 金融 产业 的 重视 ,极大 地 推动 了金 融产 业 的发展 ,对经 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兼评《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林毅夫孙希芳在《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一文中,作者在对林毅夫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进行一系列批评之后,提出“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是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比较优势的转换为导向,同时有选择地利用静态比较优势,有重点地推行逆比较优势战略。

”[1] 进而,作者认为,“新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作为产业结构政策的一个重要支撑,要支持、促进新兴主导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根据中国加入WTO后的国际贸易环境和有保护的出口促进战略的取向,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适度干预和有效干预的问题。

在这方面,我们要重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合理运用。

”[2] 然后,作者介绍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

鉴于原文的基本论点建立在对林毅夫所倡导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批评基础之上,但是这些评论表明作者和作者用以支持自己观点的文章对于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理解有诸多的偏颇,因此,本文拟对林毅夫等提出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作一较完整的阐述,说明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所隐含的经济发展和贸易政策含义,并对《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一文作一简要评论。

一、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从经济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乃至赶上发达国家,是每个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现代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关注的重点之一。

发展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就此问题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论假说,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发展模式,这些发展模式与发展理论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是基于对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实践的若干经验教训的观察,通过对大量历史证据的归纳而系统提出的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

1. 要素禀赋结构、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的目标不论传统发展经济学文献中的“大推进”、“中心―外围理论”等各种发展学说,还是实践中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实际上都把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差异看作是落后经济与发达经济的根本差别,因此,都把提升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作为经济发展和“赶上”发达国家的同义语(Rosenstein-Rodan, 1943; Prebisch, 1959; Chenery ,1961)。

但问题在于,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升级,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内生变量,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或者说是一个经济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结果。

林毅夫与其合作者提出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认为,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别。

所谓要素禀赋结构,是指一个经济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存量的相对份额。

自然资源通常是给定的,劳动力增加的速度取决于人口的增长率,各国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惟一可以有巨大的增长差别的资源是资本。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人均资本的存量上有很大的差距。

另外,不同国家在资本的积累率上也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当我们讨论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时,通常指资本相对丰裕程度的提高。

一国最具竞争能力的产业、技术结构(或者说产业区段[4])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

一个经济系统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该经济中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

因此,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尽可能快地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

而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所遵循的经济发展战略。

我们所指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战略。

它主要探讨的是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所选定的发展目标,以及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执行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制度的安排。

按照其是否遵循一国的比较优势,可以将发展战略区分为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Comparative Advantage-Following Strategy,CAF)和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Comparative Advantage-Defying Strategy,CAD)。

在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中,既包括政府人为提升经济系统中的产业、技术结构的情况,我们称之为赶超战略(Catch-Up Strategy),[5]也包括政府在某些利益集团的驱动下对落后产业提供保护的情况。

[6] 遵循比较优势发展,会使得整个经济具有竞争力,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要素禀赋结构得到较快的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将由相对稀缺的要素逐渐变得相对丰富,资本的价格也会由相对昂贵逐渐变为相对便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就要根据相对价格信号的变化,调整产业和技术结构。

由此,随着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也会自然而然地升级。

因此,任何政府在制定其经济发展政策时,要素禀赋结构是最重要的既定外生变量,发展战略则是最重要的决策变量,[7]其它经济变量,如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积累率、增长速度等均内生于给定的要素禀赋结构下政府发展战略的选择。

另外,发展中国家是否采取比较优势战略,也将会对本国宏观经济的稳定、收入分配的平等、金融发展、国际贸易等多个方面产生广泛的影响(林毅夫,2002)。

2. 内生于发展战略的制度结构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发挥其比较优势呢?首先,要使整个社会能够对比较优势做出正确的反应,就需要有一个能够反映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程度的要素价格结构,即,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禀赋条件下,劳动力价格应该相对便宜;在资本变得相对丰裕的禀赋条件下,资本就相应地成为相对便宜的要素。

然而,只有通过市场竞争,才能达到要素相对稀缺性在要素价格结构上的准确反映,任何人为的干预和计划机制都难以做到这一点。

因此,要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需要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包括一个灵活有效的金融市场、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和一个发育良好的产品市场。

如果一个经济中的要素价格结构能够充分反映各种要素的相对稀缺性,产品价格能够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追求利润目标的微观经济主体就会依据价格信号自动做出反应,在其产业、产品和技术选择中尽可能多地使用便宜的生产要素,这样的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才会具有自生能力(林毅夫,2002)。

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所有微观主体理性的产品和技术选择的结果,就会形成与特定的资源禀赋结构相适应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并随着禀赋结构的变化而自动调整。

相反,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违背本国的比较优势,实行某种形式的赶超战略,人为地扶持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那么,这个产业的企业在竞争的市场中就不具有自生能力,需要政府给予各种各样的保护和补贴才能生存。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人为压低工资率、实行金融抑制、扭曲价格体系和控制市场准入等行为都内生于这些企业的需要。

并且,这些优惠条件只能有选择地实行配给,某些部门和机构就成为企业寻租的对象,贪污、腐败和裙带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

这不仅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巨大损失,还由于激励、信息等问题,导致技术效率低下,并产生各种非法的地下经济活动。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发展中国家资源结构的特征是资本缺乏,劳动力相对丰富,因此,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业区段以劳动相对密集使用为特征。

要推行赶超战略,人为地提升本国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政府所能做的只能是把有限的资源倾斜配置到少数几个产业上,同时压抑其它产业的发展。

由此,将造成诸多严重问题。

首先,赶超战略所扶持的产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不具自生能力,它们尽管可以成长起来,并在统计意义上改变国家的产业结构,但必然缺乏竞争力。

其次,少数产业的赶超不足以支持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或总体经济实力的提高。

赶超战略形成的产业所能创造的经济剩余少,积累能力差;而受压抑的产业发展资本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生产力,因此也不能提供足够的资本积累。

这样,整个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就会非常缓慢。

再次,推行赶超战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大大抑制了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吸收,形成资源利用的二元性质,使广大人民不能均等地分享经济发展的好处,甚至造成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林毅夫、刘培林,2003)。

因此推行赶超战略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市场体系的人为扭曲。

3.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变迁方式与经济收敛许多人担心,按照比较优势发展,落后经济是否会永远落后?其实,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不但不会减少,相反能够增加落后国家赶上发达国家的机会。

首先,如前所述,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够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就能够创造最大的剩余,而且由于资本相对稀缺,资金的回报率高,其资本积累率会高于发达国家。

其次,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变迁速度可以快于发达国家。

与发达国家相比,不管是在传统的产业如纺织业,或是在现代的信息产业,发展中国家都有相当大的技术差距。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可以和发达国家一样,靠发明来取得新技术,也可以以引进技术的方式获得技术创新。

如果发展中国家以引进技术为主来取得技术创新,成本会低于发达国家。

而且由于成本低、风险小,在各个领域都可以大量引进现成的技术,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速度可以比发达国家快得多。

当然,靠引进技术取得技术创新,也并不是简单地拿来运用,而必须经过改进、消化、吸收,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并且,引进技术也应符合本国的比较优势,选择引进适宜的技术(appropriate technology)。

总之,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会诱导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进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剩余,同时,促进企业低成本地从更为发达的国家引进先进技术,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报酬率不会因为资本快速积累而迅速下降,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速度就会高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升级也会比较快。

因此,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有助于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收敛。

4. 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恰当作用,是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讨论中的一个旷日持久的论题。

在实行比较优势战略的情况下,发展战略内生地要求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价格信号准确及时,因此,正如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理想政府的作用那样,首先政府必须维护市场的竞争性和规则性。

然而,发展中国家政府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发展中国家可以化解稀缺资源不足所造成的瓶颈制约,资本积累速度和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会很快,从而产业和技术结构的变化也会相当迅速,企业生产活动的规模、风险等会不断提高;经济快速发展对金融、信用、产权等制度安排的需求也会变化很快。

这些都要求政府在信息、协调和促进制度演化等可能出现市场失灵的方面能发挥比“守夜人”更为积极的角色,特别是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政府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比如,根据信息的半公共产品性质,政府应当在收集、处理关于符合本国比较优势及其变化的产业与技术、新产品的市场潜力等信息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将处理过的信息以产业政策的形式公布,为企业的产业和技术选择提供参考;另外,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以补偿企业进行产业和技术创新时面临的外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