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伯赞故居—— 游子深深故乡情(名人故居)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第六版上册《内蒙访古》
一段最古的长城
第6段指出,游牧民族必须占据阴 山南麓,这个议论实际上是说明采取建 长城的措施来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是十分必要的,间接肯定了建长城的历 史作用。
一段最古的长城
匈奴自失去其赖以生存的阴山腹地之后,每每 想起无不痛哭懊悔。反映了匈奴人对阴山的强烈 的感情,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环境艰苦。
作者更赞颂其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在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封建君主能够排除巨大 阻力,摒弃陈规陋习,勇于向异族学习,锐意改 革进取,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这种改革精神在当代仍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思考:写赵长城,为什么要提到秦始皇
写秦始皇,是为了反衬赵武灵王。从工 程规模、物质和技术条件以及民心向背等 方面作比较,说明赵武灵王的英明,使作 者后面的议论有了充分的事实依据。
在大青山下
4
第4段谈今天在昆都仑河通道外面发现的古城, 都是进一步印证第2段关于汉王朝在阴山北麓筑 城,设置第一道防线的推断。因为“据考古报告” 所知道的古城遗址,毕竟“最大多数分布在阴山 南麓”,所以关于汉王朝在阴山北麓筑城的情况, 就有必要引述历史典籍,做进一步说明。
阴山以南沃野的战略意义
经济意义: 苑囿 对匈奴
内
军事意义: 跳板
蒙
访
对汉族 排除威胁,守住心脏 古
第一层(第1段-2段),交代行踪, 点明地域,写出关后的感受。 第二层(第3段-7段),写大青山一 带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阴山南 麓的战略地位、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一段最古的长城
绵亘( gèn):(山脉等)接连不断。
赵武灵王 修筑长城(抗击侵略,保家国) 赞英雄
胡服骑射(勇于改革,补短处)
这部分的十二个段落可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
写的是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内 蒙 访 古 翦伯赞.doc
内蒙访古翦伯赞内蒙访古翦伯赞一段最古的长城火车走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以后,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一片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的原野,这就是古之所谓塞外。
从居庸关到呼和浩特大约一千多里的路程,火车都在这个广阔的高原上奔驰。
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一些塞外风光、黄沙白草之类,然而这一带既无黄沙,亦无白草,只有肥沃的田野,栽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小麦、荞麦、谷子、高粱、山药、甜菜等等。
如果不是有些地方为了畜牧的需要而留下了一些草原,简直要怀疑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河北平原。
过了集宁,就隐隐望见了一条从东北向西南伸展的山脉,这就是古代的阴山,现在的大青山。
大青山是一条并不很高但很宽阔的山脉,这条山脉像一道墙壁把集宁以西的内蒙分成两边。
值得注意的是山的南北,自然条件迥乎不同。
山的北边,是暴露在寒冷的北风之中的起伏不大的波状高原。
这一带在古代就是一个“少草木,多大沙”(《汉书·匈奴传》)的地方。
山的南边,则是在阴山屏障之下的一个狭长的平原。
现在的大青山,树木不多,但在汉代,这里却是一个“草木茂盛,多禽兽”(《汉书·匈奴传》)的地方,古代的匈奴人曾经把这个地方当作自己的苑囿。
一直到蒙古人来到阴山的时候,这里的自然条件还没有什么改变。
关于这一点,从呼和浩特和包头这两个蒙古语言的地方可以得到说明。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思是青色的城;包头的意思是有鹿的地方。
这两个蒙古语的地名,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直到十三世纪或者更晚的时候,这里还是一个有森林、有草原、有鹿群出没的地方。
呼和浩特和包头这两个城市,正是建筑在大青山南麓的沃野之中。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
愈是古远的时代,人类的活动愈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定居下来的骑马的游牧民族,更要依赖自然的恩赐,他们要自然供给他们丰富的水草。
内蒙访古(公开课)ppt课件
翦伯赞
精品课件
作者——翦伯赞:湖南桃源人,历史学家 ,维吾尔族,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著 作颇丰。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 任、副校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 四人帮”迫害致死,“四人帮”覆灭后平反 昭雪。
体裁——游记,散文
线索——游踪
审题——访:探访、寻求的意思,古:古 长城、古城堡和青冢。
1、给这段文字加一个恰当的标题。“兵家必争之地” 2、概括出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 。
阴山以南沃野的战略意义
3、本段可以划分成两个层次,应如何划分?并 写出各层的大意。 第一层:对匈奴的战略意义
。
4、这段文字在本文中第的二作层用:。对汉族的战略意义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几节关于大青山
描述的总括,又是为下文写赵长城作了必要的铺
主旨
一
提段
大青山两麓的自然环境(3、4、5)
倡
最
民古
阴山以南沃野的战略意义(6、7)
族 团 结
的 长
赵长城遗址(8、9)
城
赵武灵王无愧于英雄的称号(10、11、12)
精品课件
知识直通车
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 “形散”是指取材广泛,不受时间、 空间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神不散”是指用明确的立意统领 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精品课件
阅读课文
精品课件
导读:
1、通观全文,作者先后探访了哪几个古迹?
2、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写大青山南麓? (方法提示:抓住关键段思考)
3、作者为什么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
精品课件
一段最古的长城
精品课件
在思考的基础上填空:
———— 地理环境
波状的高原 大青山南北 山北是——————
历史学家翦伯赞与冯玉祥将军的一段交往
历史学家翦伯赞与冯玉祥将军的一段交往
井振武
【期刊名称】《天津政协公报》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正>冯玉祥十分酷爱中国历史。
尤对宋史、明史兴趣浓厚。
抗战
期间,冯玉祥住在重庆歇台村抗倭楼,而翦伯赞则住在李子坝半山新村,两人过从甚密。
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
早年入北京政治专门学校,后转入武昌商业专门学校学习。
1924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
【总页数】1页(P46-46)
【作者】井振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81
【相关文献】
1.父亲与冯玉祥将军的一段交往 [J], 毛幼熙
2.冯玉祥将军与老舍先生的交往 [J], 海振忠;井振武;
3.酷似其父冯玉祥——访旅美华侨、冯玉祥将军之子冯洪志先生 [J], 朱晴方;熊庆元
4.铁血丹心精武魂——冯玉祥将军与武术(二) 爱国将军武术传奇回顾⒇ [J], 文龙
5.翦伯赞复冯玉祥的信 [J], 潘缉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翦伯赞的诗歌
翦伯赞的诗歌1. 翦伯赞的诗歌呀,就像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神秘大门。
你知道吗?当你读他的诗,就仿佛能看到那些古老的岁月在眼前鲜活起来。
比如说他诗里描写的古代战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那种壮阔感一下子就出来了,就好像你站在那战场上,感受着战士们的热血与豪情。
这诗可太有魔力了,难道你不想亲自去体验一下这种穿越历史的感觉吗?2. 翦伯赞的诗歌就像是藏在宝盒里的珍珠。
每一首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我曾经跟朋友聊起他的诗,朋友一开始还不以为然,可当我念了几句,朋友就瞪大了眼睛。
像他写的那些关于古代文化的诗,用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仿佛是一位画家,只用简单几笔就画出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你难道就不好奇,他的诗里到底藏着多少这样的“宝藏”吗?3. 嘿,你听说过翦伯赞的诗歌没?那可真是一绝啊!他的诗像是一阵清新的风,吹进你的心田。
有一次我在图书馆偶然读到他的诗,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
他诗里描绘的古人生活,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
你看,他写的某个朝代的集市场景,那热闹劲儿就像我们现在逛庙会似的。
你要是错过了他的诗,可就像错过了一场超级精彩的大戏啊!4. 翦伯赞的诗歌,哇塞,那简直是一座知识的大宝库。
我跟同学讨论诗歌的时候,一提到翦伯赞,同学们就都竖起了耳朵。
他的诗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历史文化的大门。
比如说他写古代建筑的诗,读着读着,你就感觉自己像一个游客,正漫步在古老的宫殿里,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像你真的穿越到了那个时代。
你怎么能不想去这个“宝库”里挖挖宝呢?5. 翦伯赞的诗歌啊,对我来说就像一位智慧的老友。
每次读他的诗,都像是在和老友聊天。
我给弟弟讲翦伯赞的诗时,弟弟开始还觉得枯燥,可我把诗里的故事一讲,就像点燃了他心中的小火苗。
像他写古人智慧的诗,就如同明亮的灯塔,在知识的海洋里为我们照亮方向。
你难道不想有这样一位智慧的“老友”陪伴吗?6. 翦伯赞的诗歌就像是一段段神秘的历史密码。
翦伯赞_精品文档
翦伯赞翦伯赞(Jian Bozan)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人物。
他生于1895年,逝世于1968年,其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翦伯赞以其深思熟虑的政策理念、积极的行动和敏锐的洞察力而闻名于世。
翦伯赞早年就读于清华学堂,后赴美留学,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并获得工程学学士学位。
在美国期间,他深受自由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论的熏陶,在大运河运河等项目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回国后,他积极参与中国政治生活,并迅速崭露头角。
翦伯赞以其对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深入研究而闻名。
他认为农民是国家基础的基石,应该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他积极倡导农村改革和土地改革,鼓励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他坚信,只有解决好农村问题,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在教育领域,翦伯赞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大力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倡学科交叉和综合性教育,鼓励学生深入参与社会实践和创新研究。
他还倡导普及教育,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为每个人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条件。
作为一位政治家,翦伯赞对国家的发展和外交政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以和平、公正、互惠的原则推动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他积极倡导加入联合国,推动中国的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社会的发展。
他还主张以对话和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翦伯赞不仅关注国家的发展,还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
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投身于扶贫济困、社会福利和救灾等工作。
他认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应该惠及每个人,特别是最需要帮助的人。
在翦伯赞的努力下,中国迎来了一段充满希望的时期。
他的政策和思想对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努力和贡献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树立了榜样。
翦伯赞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他的思想和理念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指导,并深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翦伯赞故居观后感
翦伯赞故居观后感
我有幸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参观了翦伯赞故居。
这座故居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是一座具有浓郁江南水乡特色的园林建筑。
我深深地被这座故居所吸引,不仅因为它的建筑风格,更因为它蕴含的文化意义。
翦伯赞故居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
整个故居占地面积达到了1.2万平方米,由主楼、花园、水池和假山等组成。
在这里,我不仅领略了江南园林的特色,更亲身感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气息。
故居内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主人对于文化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更是深深被翦伯赞的文化底蕴所吸引。
翦伯赞是一位著名的清代文学家、书法家和收藏家,他的书法作品和收藏品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在故居内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了他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态度。
总的来说,翦伯赞故居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古代文化的瑰宝,更深入了解了江南园林文化的内涵。
这是一次非常难忘的旅行,也让我更加爱上了中华传统文化。
- 1 -。
内地汉姓维吾尔翦氏家族源流
内地汉姓维吾尔翦氏家族源流[摘要]本文以文献资料与主体访谈记录对应,考释常德维吾尔翦氏家族源流;阐明士族世家之政治抱负、经世致用之理念与家国使命感的沿袭性。
论析族性族源认同与政治历史认同同存并重,质疑王明珂关于族源历史记忆的利益资源选择特性之论断。
认为在中间圈、边缘圈内,当地土著、世居族体构成地方势力的核心圈层,此与族属历史通常吻合。
主张边缘研究在承认文化传播、接触与融合所生成的文化同质或相似性的重要性时,需要认识从边缘看中心的意义及避免现代行政边界概念。
[关键词]汉地;维吾尔;翦氏;族源认同;边缘-核心中图分类号:C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5)02-0021-05作者简介:周泓,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人类学宗族与宗教研究。
北京100081 桃源翦氏维吾尔人,自明清已见诸史籍考据。
新中国史学界继翦伯赞先生考述,主要由民族史界和常德市桃源县与哈密地区史志接续考证,而民族学界未予研究。
近年翦氏维吾尔后裔尤其是翦伯赞族侄,予以集中考溯,编修族谱百万字,设立“翦伯赞故居”陈展馆。
而人类学界未予关注。
这与内地(云贵赣豫)翦氏等汉姓维吾尔人支系的愈益衍生不相适宜。
笔者认为应予关切。
一、常德翦氏维吾尔源流桃源翦氏维吾尔人是元代西域高昌畏兀儿哈勒将军后裔。
哈勒祖先出自西域回鹘望族,属高昌国哈密人。
12世纪,回鹘在西辽的统治下,政治上没有自主权,对西辽极为不满。
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成吉思汗西征。
嘉定二年(1209),高昌都督哈勒随高昌王亦都护,灭西辽派驻高昌的监国,与亦都护归顺元太祖。
此后蒙古人伐西域,灭西夏、金、宋都得到高昌都督和亦都护支持。
1227年,哈勒统帅畏兀儿军队攻灭西夏,继而屡立战功。
南宋嘉定九年(1216),铁木真封哈勒为折冲将军。
[1]其后代于元代世袭官职。
元至正六年(1346),蒙古察合台后裔秃黑鲁?帖木儿为汗,哈勒后裔哈勒?八十出任燕京总兵。
内蒙访古翦伯赞读后感
内蒙访古翦伯赞读后感一开篇,感觉就像有个知识渊博又特会讲故事的老伯伯在拉着我,跟我说:“孩子,咱去内蒙古看看。
”然后就这么走进了那片广袤的土地。
作者写那里的古迹啊,可不是干巴巴地罗列,就说那赵长城吧。
我本来以为长城就只有八达岭那种宏伟壮观、游客挤挤挨挨的模样。
可这赵长城,在作者笔下,就像是个默默坚守在岁月里的老战士,虽然破旧了,却有着说不出的韵味。
作者沿着长城遗址走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也在那杂草丛中、在那起伏的土坡上跟着走呢。
他一边走一边给我们讲这长城背后的故事,什么赵国为啥要修这长城,又有多少古人的血汗在里面。
这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这长城可不仅仅是个旅游景点,那是历史的一道长长的疤痕,也是古人智慧和毅力的见证。
还有文中写的那些少数民族的生活,像在写一幅色彩斑斓的民俗画卷。
他写匈奴族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骑着马在草原上飞奔的身影,他们逐水草而居,自由又豪迈。
作者没有带着偏见去看这些少数民族,而是平等地看待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就像在讲一个个老朋友的故事一样,告诉我们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辉煌和贡献。
而且,这篇文章让我觉得历史和地理是那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内蒙古的山川大地仿佛是一本打开的史书,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比如说阴山吧,它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背景,在它的怀抱里,上演了无数的历史剧码,有战争,有和平,有民族的融合,也有文化的交流。
这篇文章读完后,我就觉得自己对内蒙古的认识不再是那种模糊的、只停留在烤全羊和大草原的印象了。
它让我知道,那片土地上的每一寸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每一个民族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共同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浩瀚的星空。
而且我还学到了,看历史可不能片面,得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像作者那样,深入到土地里,深入到古迹中,深入到各个民族的文化里,这样才能看到历史最真实、最生动的模样。
这就好比吃包子,不能光看褶儿,得咬一口尝尝馅,才能知道包子的好坏,了解历史也是这个理儿。
参观常德桃源翦伯赞故居观后感
参观常德桃源翦伯赞故居观后感参观常德桃源翦伯赞故居观后感导语:当我第一次听到常德桃源翦伯赞故居的名字时,我的好奇心被激发了。
作为一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发光发热的人物充满了敬佩和钦佩之情。
于是,我决定亲自前往常德,参观翦伯赞故居,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
1.翦伯赞的生平和贡献翦伯赞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出生于湖南省的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饱受贫困和苦难的折磨。
然而,这并没有打击他不断进取的信心。
翦伯赞非常聪明,很早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
他立志改变自己和农民阶级的命运,于是投身于革命事业。
在翦伯赞的带领下,桃源地区的农民群众积极响应革命号召,纷纷加入到革命队伍中。
他们奋勇抵抗外来侵略,坚定地站在了革命的一方。
翦伯赞也积极组织农民进行军事训练,提高他们抵抗侵略的能力,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
2.参观翦伯赞故居的感受步入翦伯赞故居,仿佛穿越到了上个世纪初的时光。
整个故居保留了当时的原貌,古朴而庄重。
故居内部陈设着翦伯赞当年生活和工作的家具、用具等,给人一种亲近和亲切的感觉。
在参观过程中,我被故居中各种文物和图片所吸引。
那些展示了翦伯赞一生的照片和文字记录,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生平和贡献。
尤其是他与工人、农民和学生的合影,展示了他对底层群众的关心和支持。
这些照片让我深感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更是一位作风正派、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先驱。
3.对翦伯赞的敬佩与思考参观完翦伯赞故居后,我对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充满了敬佩和思考。
他身为一个农民出身,却能胜任起这样的重任,领导并带领普通农民走向革命,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出身并不决定命运,每个人都有机会干出一番伟大的事业。
翦伯赞的生平也让我思考到个人奉献与社会责任的问题。
作为一个革命家,他始终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不惜自己付出一切去追求,这种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在当今社会,我们是否也能够像翦伯赞一样,牢记社会责任,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总结:参观常德桃源翦伯赞故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
有关翦伯赞的故事有哪些
但是在搬进小楼的一个礼拜之后,灾难再一次降临到了翦伯赞的身上。当时的国家主席刘少奇被内定为“叛徒、内奸、工贼”,而这罪名需要核实,翦伯赞就成了这件事情的重要人物。他无法作出违反事实的交代,只能以死抗争。
于是,主持历史系工作和担任副校长分管文科几个系工作的翦伯赞在回到北京大学之后便一处和采取了加强文科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建议和措施。
后来,翦伯赞在游泳场上见到了毛泽东,便问他中国周秦以来就进入封建社会的周,指的是西周还是东周?毛泽东说他们研究历史的可以在一起讨论,他的说法也只是一家之言。
1965年,文革开始有了爆发的苗头。因为翦伯赞为吴晗鸣冤叫屈而被冠上了“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等许多帽子,受到批斗。
整个翦伯赞故居坐北朝南,呈“卐”字型。建有小院墙,按照旧如旧的原则,用各地搜寻来旧木板材料来进行修复。翦伯赞故居内大小房间一共18间,其中南院9间为翦伯赞故居复原,北院9间为翦伯赞生平陈列。在2011年被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4月14日,翦伯赞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翦伯赞出生于1898年,早年参加过“五四运动”和北伐战争,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与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侯外庐并称为马列主义新史学“五名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翦伯赞的故居
翦伯赞故居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位于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维回新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翦伯赞受到了批斗,翦伯赞故居也因此遭到了破坏。2009年6月,在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复同意之下,在2010年4月开始了翦伯赞故居的修复工程。
南京国共和谈前的秘密"牵线人"——翦伯赞
愤 然 离去 。
谌 小岑 听 了, 道 翦伯 赞 的 言 知
下之 意 , 把 曾养 甫最 近 打 电话 把 就
翦伯赞再 次牵线搭桥 ,
他 从 杭 州 召到 南 京 所 谈 此 事 的 经 中 共 派 吕 振 羽 来 南 京 探 明 过 向翦伯 赞 作 了复述 , 翦伯 赞 追 问 虚 实
、
二、 三届 全 国人 民代表 大会代 表 内战 , 致抗 日。《 一 宣 言》 一 八 发表 甫关 系密切 , 知 道 曾养 甫与 陈果 也
得 等 职 , 名的 马克 思主 义 史学 家 , 后 , 到 全 国各 界 爱 国人 士 的 热 烈 著 中
国马 克思主 义历 史科 学的 重要 奠基 支持 。
人
物
春
秋
共 产 党 , 么能 找到 共 产 党 的 关 系 任 。 陈 立 夫 因此 大 动 肝 火 , 令 怎 ” 下
呢 ? ” 又说 : 国 共 两 党谈 判 , 国 他 “ 是 不许 放人 。 翦伯 赞 闻之 , 大骂 国
家的 头等 大 事 !你 我谈 这 件 大 事 , 民党一贯 言而无 信 ,专搞 阴谋 ,
而谌 小岑 与 翦伯 赞 既 是 湖 南 同 乡,
】3 . 2年 9月 , 9 翦伯 又有 同事 之 谊 (9 2年 1月 , 伯 13 翦
赞从 上 海 迁 居 南京 , 先 赞在 天 津 , 曾与 谌 小 岑 共 同创 办主
后 居 住 在 南 京 汉 口路 编 《 台》 丰 旬刊 , 宣传抗 日救 国, 对 反 6 1号 和 新 街 口 花 家巷 妥 协 投 降 ) 。 1 6号 。在 此 期 间 , 续 继
教授 , 当给他 点生 活补贴。” 应 曾养
通过寻访名人故居了解他们对祖国的贡献
通过寻访名人故居了解他们对祖国的贡献名人故居是一座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宝库,它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的成长和贡献。
通过寻访这些名人故居,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些人物对祖国的贡献,感受他们的精神力量,进而激发我们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
本文将通过寻访几位杰出人物的故居,带你领略他们的伟大事迹与爱国情怀。
一、毛泽东故居——红军小学红军小学位于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韶山镇。
它是毛泽东的故居,也是他在1909年至1911年就读初中时的校园,这座故居是中共中央将其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寻访毛泽东故居,我们不仅可以亲身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更能了解毛泽东对祖国的巨大贡献。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和伟大领袖,是新中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他率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独立、自由、富强的道路,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鲁迅故居——石舫石舫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小河沿,是鲁迅早年居住的地方。
这座故居由于地处沿河地势低洼,住宅常受汛期的水患侵袭,故名为石舫。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对祖国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上,更在于他对民众的鼓舞和启迪,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人对民族复兴的热爱和努力。
三、钱学森故居——钱树庄钱树庄位于湖北省江陵县洪渡镇,是钱学森的故居。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
钱学森是中华民族儿女的杰出代表,他为祖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开展了中国的火箭技术研发工作,并参与主持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通过寻访他的故居,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在科技领域的成就,感受他对祖国繁荣富强的无限热忱。
四、周恩来故居——原国民党陕甘宁边区政协办公楼周恩来故居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大石坝村。
原国民党陕甘宁边区政协办公楼是周恩来在延安期间的办公地点。
周恩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
他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终生,对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翦伯赞全集》
《翦伯赞全集》
佚名
【期刊名称】《河北学刊》
【年(卷),期】2008(28)5
【总页数】1页(PF0004-F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翦伯赞全集》书目解题 [J], 张传玺
2.翦伯赞故居的沉浮——为纪念翦伯赞先生诞辰1lO周年而作 [J], 张传玺
3.《先秦汉唐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部分卷册在京首发 [J], ;
4.《翦伯赞全集》责编的话 [J], 张惠芝
5.《沈从文全集》出版签约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本刊主编、沈从文研究室主任刘一友教授参加了《全集》编委会,并负责《全集》中小说部分1-9卷的编辑工作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翦伯赞内蒙古仿古观后感
翦伯赞内蒙古仿古观后感要说翦伯赞的内蒙古仿古之旅啊,那可真是让我像打开了一个充满惊喜的大宝藏。
一开篇,就感觉自己跟着翦伯赞的脚步踏入了那片广袤无垠的内蒙古大地。
以前啊,内蒙古在我脑海里就是大草原、蒙古包和成群的牛羊。
可这一随着他的视角看过去,才发现那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交织得美轮美奂的地方。
他去探寻古迹的时候,就好像带着我在时光隧道里穿梭。
那些古老的遗址,或许在别人眼里只是一堆破石头、旧土墙,但是在翦伯赞的描述下,那可都是鲜活的历史见证者啊。
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的匈奴人在那里驰骋、征战,又好像看到了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这里进行贸易、文化交流。
每一块石头似乎都在诉说着千百年前的故事,什么英雄豪杰在这里建功立业啦,什么美丽的公主远嫁他乡的传奇啦,感觉就像一场盛大的历史剧在眼前上演。
再说那内蒙古的自然风光,翦伯赞肯定也像我一样被深深震撼到了。
那大草原啊,就像一块巨大无比的绿色绒毯,一直铺展到天边,风一吹,草浪就像大海的波涛一样起伏。
我都能想象到他骑着马(也可能是坐着车)在草原上的时候,那清新的空气、带着泥土和青草香的微风,肯定让他心旷神怡。
而且啊,那蓝天白云低得就像伸手就能摸到一样,在这样的环境里,人都变得特别渺小,但同时又感觉和大自然无比亲近,就像是大地母亲怀里的小娃娃。
还有那些热情好客的内蒙古人民呢。
从翦伯赞的描述里能感觉到,他们就像草原上的阳光一样温暖。
他们的歌声、舞蹈,那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快乐。
在蒙古包里,大家围坐在一起,喝着香喷喷的奶茶,吃着烤全羊,听着悠扬的马头琴,那场面,真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又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这时候就觉得,内蒙古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地方,更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爱的大家庭,各个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共同创造出这么独特的文化。
总的来说,跟着翦伯赞的内蒙古仿古之旅走了一遭,我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冒险。
既在历史的长河里畅游了一番,又在现实的美景和人文风情里陶醉了。
这也让我更加向往那个美丽又神秘的内蒙古,想去亲自感受一下那种穿越古今的魅力。
内蒙访古翦伯赞读后感
内蒙访古翦伯赞读后感
一开始,我感觉自己就像个好奇宝宝被作者牵着手,一头扎进了内蒙古那片神秘又广袤的大地。
作者讲起历史来那是一套一套的,但又一点都不枯燥。
就像是在听一个老爷爷坐在村口的大树下,摇着扇子讲那些古老又精彩的故事。
他讲到在内蒙古的大地上曾经发生过的战争,什么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类的。
我就仿佛看到了古代的士兵们穿着奇特的服装,骑着马在草原上驰骋,那场面真是又壮观又有点搞笑,想象着一群穿着“奇装异服”的士兵突然出现在眼前,还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呢。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古代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并不是简单的打打闹闹,而是有着很多复杂的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互动。
而且啊,文中描述的内蒙古的自然风光也特别吸引人。
我感觉自己就像站在那片草原上,风呼呼地吹着,带着草的清香。
作者把草原、山脉、河流写得活灵活现的,让我这个没去过内蒙古的人都对那里充满了向往。
我想啊,那草原肯定就像一块巨大无比的绿色绒毯,我要是在上面打个滚,估计能沾上一身的阳光和快乐。
还有啊,作者对于历史文物和古迹的描写,让我觉得那些古老的东西都有了生命。
它们不再是静静地躺在博物馆或者地下的死物,而是像一个个能说话的老朋友。
比如说那些古老的城堡啊,仿佛在默默诉说着曾经的繁华和沧桑。
我就想啊,要是我能穿越到古代,在那些城堡里玩耍,那该多有趣,说不定还能发现什么宝藏呢。
参观剪伯赞故居600字感悟
参观剪伯赞故居600字感悟剪伯赞故居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是一座古老而庄严的建筑群。
剪伯赞是明代著名的剪纸艺术家,他的作品精美绝伦,被誉为“剪纸艺术之神”。
参观剪伯赞故居,我深深感受到了剪纸艺术的卓越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剪伯赞故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它的建筑风格典雅古朴,布局合理。
进入园内,一条小桥横跨在清澈的水面上,两旁是青石板铺就的小路,绿树成荫,花草香气扑鼻。
我仿佛回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感受到了悠闲宁静的氛围。
故居内部的建筑也非常精美,每个房间都装饰着精致的木雕、砖雕和石雕。
走进其中一间房间,我看到了剪伯赞的剪纸作品展示。
这些剪纸作品栩栩如生,色彩绚丽,形象各异。
有的是花鸟虫鱼,有的是人物故事,有的是神话传说。
每一幅作品都展现了剪伯赞的刀法精湛和艺术造诣。
我不禁赞叹不已,心生敬佩之情。
参观剪伯赞故居,我还了解到了剪纸艺术的历史和发展。
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起源于汉朝,经过多代人的创新和发展,逐渐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剪纸作品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技巧,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剪伯赞作为明代的剪纸大师,他的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技法,还融入了自己的创新和个性,使剪纸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剪伯赞故居的参观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艺术的力量。
剪纸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
通过剪纸艺术,人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丰富,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智慧。
参观剪伯赞故居,我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珍贵和传承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传统文化,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其更加蓬勃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翦伯赞描写新疆草原
翦伯赞描写新疆草原我们在新疆西部没有看到的塞外风光,在新疆东部看到了。
当我们的火车越过大兴安岭进入新疆草原时,自然环境就散发出新疆的气氛。
一幅天苍苍,野茫茫的画面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正象大青山把新疆的西部分成南北两块,大兴安岭这一条从东北伸向西南的广阔的山脉也把新疆草原分割为东西两部。
山脉的两麓被无数起伏不大的山谷割开,从山谷中流出来的溪水,分别灌注着大兴安岭东西的草原,并在东部汇成了嫩江,在西部汇成了海拉尔河,海拉尔,新疆语,它的意思就是流下来的水。
海拉尔市虽然是一个草原中的城市,但住在这人城市里,并不能使我们感到草原的风味,只有当我们从海拉尔乘汽车经过南屯前往锡尼河的这条路上,才看到真正的草原风光。
在这条路上,我第一次看到这样平坦、广阔、空旷的草原,从古以来没有人耕种过的、甚至从来也没有属于任何个人私有过的草原。
没有山,没有树木,没有村落,只有碧绿的草和覆盖这个草原的蓝色的天,一直到锡尼河我们才看到一些用毡子围起来的灰白色的帐幕,这是布列亚特新疆族牧人的家。
我们访问了这些牧人的家,在草原上度过了最快乐的一天。
当然不是所有的草原都象锡尼河一亲平坦。
当我们从海拉尔前往满洲里的路上,我们就看到一些起伏不大的沙丘;而当我们从满洲里到达赉湖,从达赉湖到批赉诺尔的路上,也看到一些坡度不大的丘陵在地平线上画出了各种各样的柔和的曲线。
乌鲁木齐不仅在现在是新疆的一个最好的牧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最好的草原。
这个草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
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游牧民族“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新疆人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
根据《后汉书·鲜卑传》所载,鲜卑人最早的游牧之地是鲜卑山。
他们每年“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
鲜卑山、饶乐水究竟在哪里,历来的史学家都没有搞清楚。
现在我们在扎赉诺尔附近木图拉雅河的东岸发现了一个古墓群。
据考古学家判断,可能是鲜卑人的墓群。
如果是鲜卑人的墓群,那就可以证实早在两汉时期鲜卑人就游牧于乌鲁木齐西部达赉湖附近一带的草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翦伯赞故居——游子深深故乡情(名人故居)
翦伯赞故居——
游子深深故乡情(名人故居)
张紫清
《人民日报》(2015年11月16日24
版)
一个细雨霏霏的早晨,我们从东洞庭湖出发,通过岳(阳)常(德)高速公路,一路往西,近午时分,来到常德桃源县枫树乡翦家岗。
这里是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翦伯赞的故乡。
翦伯赞先生是维吾尔族。
早就听说,在洞庭湖的腹地有一个维吾尔族回族乡。
到了这里,才知道故事要追溯到数百年前。
据《翦氏族谱》介绍:翦氏本姓哈,祖先是西域回部。
元太祖西征时,回部跟随,屡建奇功。
后来,哈氏开始东迁,来到离桃花源不远的剪刀溪,并在此筑庐定居。
明太祖时,其后裔又立下了许多功劳,明太祖以“翦除盗寇”有功,赐之
以“翦”姓。
经过若干世代的繁衍生息,至二十一世纪,维吾
尔族在此地已有一千余人众,翦氏家族也成为当地名门望族,翦伯赞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翦伯赞家是一座典型的湘西北晚清民居,梁、柱、椽、
墙壁和门窗,全都是纯木制作,刷上桐油,经过长年的氧化,呈现出很深的酱紫颜色,像一幅古朴厚重的油画。
门槛齐膝盖高,要使劲提脚才能跨进门去,表明主人的自尊与矜持。
门楣上,有用维汉两种文字题写的“翦伯赞故居”匾额。
房子坐北朝南,据说是翦伯赞的高祖于清咸丰年间始建,大小十八间,占地八百二十二平方米,屋前的坪场也很宽敞,可以想见翦家当年的殷实。
如今故居已扩大为一个纪念馆。
在正房的后面,依照前厅的建筑风格,又修了数间宽大的房子作为展厅,展出翦伯赞的生平事迹,向人们呈现出一位博学、正直、热爱家乡的学者形象。
进入故居后右边的第一间正房,是翦伯赞父母的卧室。
1898年4月14日,翦伯赞在这间房子里出生。
父亲翦万效,晚清秀才,不仅熟悉汉文经史,还精通现代数学,长期受聘为中学数学老师,有“翦几何”的雅号。
民国时期,做过常德中学和常德、桃源、汉寿、沅江四县联合中学的校长,在当地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学人。
翦伯赞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父亲的治学精神,也使他养成了勤奋好学的品格。
左边的正房,是翦伯赞本人的卧室兼书房。
书桌很大,椅子也比较讲究。
翦伯赞从小喜欢读历史小说,爱看地方戏曲。
父亲望子成龙,逐步引导他阅读《资治通鉴》《左传》《纲
鉴易知录》等经典。
这为他以后专攻历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学毕业后,翦伯赞想外出继续深造,但因“早结婚,早生子”的乡俗,十八岁时便依父母之命,与本地汉族女子李守箴结婚。
婚后,翦伯赞就读于武昌商业专科学校。
他潜心学业,成绩优秀,希望毕业后尽快找到工作,但后来求职总是不得要领。
这时,家乡暴发霍乱,妻子李守箴不幸染病去世,留下三个幼小的孩子。
小孩没人带,便又再婚。
新娘戴淑婉,也是一位汉家女。
安顿好家庭后,翦伯赞在父亲的支持下,1924年7月赴美国,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经济学。
在这里,他读到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
著作,他的人生道路从此改变。
从美国回来,他四处奔波,谋事,求职,同时也在读一本社会的大书。
1939年7月,当翦伯赞再次回到翦家岗时,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两年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位秘密党员。
翦伯赞这一次回家,是受党组织派遣,回湖南开展抗日救亡。
此时,家中父亲已经去世,家境也非昔日可比,翦伯赞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没有在家久待,便离家去了长沙,与他的入党介绍人、同为历史学家的吕振羽等地下党组织同志,共同组建了“中华文化协会湖南分会”和“湖南文化界抗敌后
援会”,并分别担任了这两个团体的理事。
此外,他们还编辑出版了《中苏》半月刊,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那一阵子,他血脉贲张精神奕奕,在会务工作之外,学术研究也没有停止。
他意识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来研究中国社会历史的重要性,争分夺秒完成了《历史哲学教程》一书,其学者身份因此得到公认。
翦伯赞是少数民族,又是学问家,这有利于他开展工作。
但在1939年岁末,中共溆浦地下县委机关遭到破坏,他的名字被暴露。
翦伯赞一看情况危急,1940年大年初一便和夫人紧急转移。
一路风尘仆仆,最终来到距重庆一百余里的刘家院子,才安顿下来。
他一边做着中学教员,一边等待组织的指示。
暂时的安定,给了他一个潜心做学问的极好机会。
这期间,他接连完成并出版了《中国史纲》第一、二卷,这部著作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后来被誉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奠基著作之一。
思乡是一种最美丽的人生情感。
在重庆的时候,故乡常常在翦伯赞心中萦绕。
1943年11月,日本侵略军为了打击中国军队的士气、掠夺战略物资,出动九万多人,直逼常德、桃源。
11月19日桃源沦陷,26日常德失守。
报刊不断传来日寇肆虐的暴行。
那些日子,翦伯赞彻夜难眠,故乡的一草一木,在他眼前层出迭现:
“静静的沅江,灰色的城墙,古旧的庙宇,旧式的商店,各式各样的手工业作坊,用石板铺成的大街小巷……”
“然而,这两座小城,被攻陷时,死者两万有余,伤者五
千,被强奸的妇女七千多,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
这就是他含着眼泪写成的《常德、桃源沦陷记》一文中最动人心魄的文字。
翦伯赞无疑也是故乡的骄傲。
展厅里的多幅照片和说明,介绍了他人生中的许多闪光点。
特别是1945年毛泽东赴重
庆谈判期间,翦伯赞遵照周恩来的指示,以知名学者的身份,充当了毛泽东、周恩来与国民党高级左派人士冯玉祥、覃振等人的联系人。
他只是那个历史巨浪中的一朵小浪花,但故乡人觉得无上光荣。
在桃源,我们听到最多的,还是翦伯赞热爱家乡、热爱自己民族的故事。
1956年5月,翦伯赞作为全国人大湖南
视察组成员,回到离别十七年的翦家岗。
那时湖南正在开展撤区并乡的工作,常德地区专员征求翦伯赞的意见,桃源维吾尔民族乡是否可以合并到别的乡去?翦伯赞恳切地表示:他不赞成。
他说,正因为维吾尔族人口相对较少,就更应该帮助扶持。
他热情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请专员多多关心当地维吾尔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尤其是要办好维吾尔族小学。
第二天,他又专程去枫树乡维吾尔族清真学校参观。
这里也是他小时候上学的地方。
当他来到学校大门口,百十个孩子欢呼雀跃地向他走来。
他不知要怎样表达自己的虔诚和思念——这时,只见这位满头白发的老校友,面朝学校大门,对着欢迎他的老师和同学,立定,一躬到底,眼泪哗哗:感谢,
感谢你们啊!
说到那感人的场面,桃源的朋友至今都十分激动。
在翦伯赞的积极建议下,桃源维吾尔族回族乡的建制被保留下来,现今已是一个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小康的新农村,村中心有清真寺,维回饭店,民族小吃、饰品……应有尽有。
而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维吾尔族小学,校舍年久失修,已有倾危之势,翦伯赞回到长沙后,请求有关部门给予关照,不久,上级拨款,为学校新建起一幢有六个教室的二层楼房,其它房屋也做了翻修,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离维吾尔族小学不远处,是翦伯赞的故居。
那时,继母李梅英尚在,已有六十多岁了。
翦伯赞回家看望了继母,又到翦氏祖林拜祭了祖父母和父母亲的坟墓,总共三个多钟头,之后便匆匆告别了故乡,去往长沙……
离开的时候,他依依不舍,向乡亲们表示歉意。
他说,这一次是因公顺便回家,太匆忙了,下次要专程回来,登门看望各位。
乡亲们一直在等待着,但是,他却再也没有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