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伯赞故居—— 游子深深故乡情(名人故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翦伯赞故居——游子深深故乡情(名人故居)

翦伯赞故居——

游子深深故乡情(名人故居)

张紫清

《人民日报》(2015年11月16日24

版)

一个细雨霏霏的早晨,我们从东洞庭湖出发,通过岳(阳)常(德)高速公路,一路往西,近午时分,来到常德桃源县枫树乡翦家岗。这里是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翦伯赞的故乡。

翦伯赞先生是维吾尔族。早就听说,在洞庭湖的腹地有一个维吾尔族回族乡。到了这里,才知道故事要追溯到数百年前。据《翦氏族谱》介绍:翦氏本姓哈,祖先是西域回部。元太祖西征时,回部跟随,屡建奇功。后来,哈氏开始东迁,来到离桃花源不远的剪刀溪,并在此筑庐定居。明太祖时,其后裔又立下了许多功劳,明太祖以“翦除盗寇”有功,赐之

以“翦”姓。经过若干世代的繁衍生息,至二十一世纪,维吾

尔族在此地已有一千余人众,翦氏家族也成为当地名门望族,翦伯赞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翦伯赞家是一座典型的湘西北晚清民居,梁、柱、椽、

墙壁和门窗,全都是纯木制作,刷上桐油,经过长年的氧化,呈现出很深的酱紫颜色,像一幅古朴厚重的油画。门槛齐膝盖高,要使劲提脚才能跨进门去,表明主人的自尊与矜持。门楣上,有用维汉两种文字题写的“翦伯赞故居”匾额。房子坐北朝南,据说是翦伯赞的高祖于清咸丰年间始建,大小十八间,占地八百二十二平方米,屋前的坪场也很宽敞,可以想见翦家当年的殷实。

如今故居已扩大为一个纪念馆。在正房的后面,依照前厅的建筑风格,又修了数间宽大的房子作为展厅,展出翦伯赞的生平事迹,向人们呈现出一位博学、正直、热爱家乡的学者形象。

进入故居后右边的第一间正房,是翦伯赞父母的卧室。1898年4月14日,翦伯赞在这间房子里出生。父亲翦万效,晚清秀才,不仅熟悉汉文经史,还精通现代数学,长期受聘为中学数学老师,有“翦几何”的雅号。民国时期,做过常德中学和常德、桃源、汉寿、沅江四县联合中学的校长,在当地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学人。翦伯赞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父亲的治学精神,也使他养成了勤奋好学的品格。

左边的正房,是翦伯赞本人的卧室兼书房。书桌很大,椅子也比较讲究。翦伯赞从小喜欢读历史小说,爱看地方戏曲。父亲望子成龙,逐步引导他阅读《资治通鉴》《左传》《纲

鉴易知录》等经典。这为他以后专攻历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学毕业后,翦伯赞想外出继续深造,但因“早结婚,早生子”的乡俗,十八岁时便依父母之命,与本地汉族女子李守箴结婚。婚后,翦伯赞就读于武昌商业专科学校。他潜心学业,成绩优秀,希望毕业后尽快找到工作,但后来求职总是不得要领。这时,家乡暴发霍乱,妻子李守箴不幸染病去世,留下三个幼小的孩子。小孩没人带,便又再婚。新娘戴淑婉,也是一位汉家女。安顿好家庭后,翦伯赞在父亲的支持下,1924年7月赴美国,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经济学。

在这里,他读到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

著作,他的人生道路从此改变。

从美国回来,他四处奔波,谋事,求职,同时也在读一本社会的大书。1939年7月,当翦伯赞再次回到翦家岗时,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两年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位秘密党员。

翦伯赞这一次回家,是受党组织派遣,回湖南开展抗日救亡。此时,家中父亲已经去世,家境也非昔日可比,翦伯赞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没有在家久待,便离家去了长沙,与他的入党介绍人、同为历史学家的吕振羽等地下党组织同志,共同组建了“中华文化协会湖南分会”和“湖南文化界抗敌后

援会”,并分别担任了这两个团体的理事。此外,他们还编辑出版了《中苏》半月刊,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那一阵子,他血脉贲张精神奕奕,在会务工作之外,学术研究也没有停止。他意识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来研究中国社会历史的重要性,争分夺秒完成了《历史哲学教程》一书,其学者身份因此得到公认。

翦伯赞是少数民族,又是学问家,这有利于他开展工作。但在1939年岁末,中共溆浦地下县委机关遭到破坏,他的名字被暴露。翦伯赞一看情况危急,1940年大年初一便和夫人紧急转移。一路风尘仆仆,最终来到距重庆一百余里的刘家院子,才安顿下来。他一边做着中学教员,一边等待组织的指示。暂时的安定,给了他一个潜心做学问的极好机会。这期间,他接连完成并出版了《中国史纲》第一、二卷,这部著作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后来被誉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奠基著作之一。

思乡是一种最美丽的人生情感。在重庆的时候,故乡常常在翦伯赞心中萦绕。1943年11月,日本侵略军为了打击中国军队的士气、掠夺战略物资,出动九万多人,直逼常德、桃源。11月19日桃源沦陷,26日常德失守。报刊不断传来日寇肆虐的暴行。那些日子,翦伯赞彻夜难眠,故乡的一草一木,在他眼前层出迭现:

“静静的沅江,灰色的城墙,古旧的庙宇,旧式的商店,各式各样的手工业作坊,用石板铺成的大街小巷……”

“然而,这两座小城,被攻陷时,死者两万有余,伤者五

千,被强奸的妇女七千多,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这就是他含着眼泪写成的《常德、桃源沦陷记》一文中最动人心魄的文字。

翦伯赞无疑也是故乡的骄傲。展厅里的多幅照片和说明,介绍了他人生中的许多闪光点。特别是1945年毛泽东赴重

庆谈判期间,翦伯赞遵照周恩来的指示,以知名学者的身份,充当了毛泽东、周恩来与国民党高级左派人士冯玉祥、覃振等人的联系人。他只是那个历史巨浪中的一朵小浪花,但故乡人觉得无上光荣。

在桃源,我们听到最多的,还是翦伯赞热爱家乡、热爱自己民族的故事。1956年5月,翦伯赞作为全国人大湖南

视察组成员,回到离别十七年的翦家岗。那时湖南正在开展撤区并乡的工作,常德地区专员征求翦伯赞的意见,桃源维吾尔民族乡是否可以合并到别的乡去?翦伯赞恳切地表示:他不赞成。他说,正因为维吾尔族人口相对较少,就更应该帮助扶持。他热情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请专员多多关心当地维吾尔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尤其是要办好维吾尔族小学。第二天,他又专程去枫树乡维吾尔族清真学校参观。这里也是他小时候上学的地方。当他来到学校大门口,百十个孩子欢呼雀跃地向他走来。他不知要怎样表达自己的虔诚和思念——这时,只见这位满头白发的老校友,面朝学校大门,对着欢迎他的老师和同学,立定,一躬到底,眼泪哗哗:感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