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称谓
文化常识之人物称谓
人称姓名(一)称名、字、号1.直称姓名(或名)(1)用于自称(2)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3)用于做介绍,为人作传(4)尊者对卑者称名(5)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2.称字、号:表示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1)称字。
字,即人的表字。
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
男子20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解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2)称号。
号是名、字以外的称号。
名和号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
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则表示一种尊敬。
(二)其他称呼1.称官名、爵名(1)称官名:将一个人所任官职名称作为他的称谓。
(2)称爵名:以爵位名来称呼。
2.称籍贯将一个人的出生地作为他的称谓。
3.称郡望郡望即地望、郡姓,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一个人的郡望也可作为他的称呼。
4.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5.几项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6.称排行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来称呼。
(三)皇帝称号1.尊号微号:“尊”为尊敬,“微”为美好。
“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赞美的意思。
尊号起于秦代,星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
eg: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
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
2.谥号:古代帝王、诸候、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寓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1)表扬性的经天纬地日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日武柔质慈民日惠圣闻周达日昭圣善闻周日宣行义悦民日元安民立政日成布纲治纪日平照临四方日明辟土服远日桓聪明睿智日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日穆(2)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日灵杀戮无辜日厉近内远礼日炀(3)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日哀慈仁短折日怀在国遭忧日愍3.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
文化常识之称谓z
武官
01
02
03
大将军
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不常 置,大将军皆为超品,卓 然尊大,冠绝百司之上。
骠骑将军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 年)始置,以霍去病为之, 金印紫绶,位同三公。
车骑将军
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 的第三号将军。
02
古代人名
本名
本名是一个人的正式名字,通常在出 生时由父母或长辈命名。在古代,本 名通常与家族、宗族或氏族有关,以 表明个人的身份和归属。
文化常识之称谓
目录
• 古代官职 • 古代人名 • 古代礼仪 • 古代称谓
01
古代官职
中央官职
丞相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 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 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
太师
太傅
古代“三公”之一,位至“三公”即 太师、太傅、太保,多为大官的加衔 ,无实际职权。
指官职又名太宰,为辅佐国君、高级 幕僚与君主近臣的总称。一般是主教, 皇帝的老师。
们举行婚礼时必须遵循的规则。
定亲是男方家和女方家达成协议后举行的仪式,通常 会签订婚书,以示双方正式确定婚姻关系。
婚姻礼仪是古代人们举行婚礼时所遵循的一系 列礼仪规范,旨在维护婚姻的神圣和庄重。
提亲是婚姻礼仪的开端,通常由男方家向女方家 提出请求,并送上聘礼,以示求婚之意。
04
古代称谓
谦称
01
谦称
规则。
座次安排是宴饮礼仪中的重要 一环,通常主人坐在主位,宾 客按照地位和亲疏关系分别坐 在两侧,以示尊重和友好。
上菜顺序也是宴饮礼仪中的重 要一环,通常先上凉菜,再上 热菜,最后上汤和主食,以示 对客人的尊重和热情。
婚姻礼仪
桂林市传统文化之称谓
第一节称谓家族称谓父系称谓父亲称爹爹,母亲称妈妈。
兄称哥哥,弟称弟弟,姐称姐姐,妹称妹妹。
祖父称爷爷,祖母称奶奶;伯叔祖父依其排行称大爷爷、二爷爷、三爷爷等,伯叔祖母亦依其排行称大奶奶、二奶奶、三奶奶。
曾祖父称太公,曾祖母称太婆;伯叔曾祖父则依其排行称大太公、二太公、三太公等,伯叔曾祖母依其排行称大太婆、二太婆、三太婆等。
父亲的哥哥称伯伯,其妻称伯娘;父亲的弟弟称叔叔,其妻称婶娘;父亲的姐姐称姑妈,其夫称姑爹;父亲的妹妹称孃孃,其夫仍称姑爹。
姑妈、孃孃的子女称表兄、表弟、表姐、表妹。
母系称谓母亲的爹爹称外公,面称公公;母亲的妈妈称外婆,面称婆婆。
母亲的兄弟称舅舅,按排行称大舅舅、二舅舅、三舅舅等;其妻称舅娘,按排行称大舅娘、二舅娘、三舅娘等。
母亲的姐妹称姨妈,按排行称大姨妈、二姨妈、三姨妈等;其夫称姨爹,按排行称大姨爹、二姨爹、三姨爹等。
舅舅的子女称表兄弟、表姐妹,面称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姨妈的子女亦称表兄弟、表姐妹。
自身称谓对自己的子女称小名或学名,或按排行叫老大、老二、老三;对自己的儿媳妇称小名或学名,或按排行称大媳妇、二媳妇、三媳妇。
对自己的女婿称小名或学名,或按排行称大姑爷、二姑爷、三姑爷。
自己的妻子称小名或学名,或称“××(儿子的名字)的妈”。
对自己的丈夫称学名或字,或称“××(儿子的名字)的爸”。
姻亲世交称谓姻亲对长辈称姻长,同辈称姻兄、姻弟、姻姐、姻妹、姻嫂,晚辈称姻侄、姻孙。
世交对长辈称世伯、世叔,同辈称世兄、世弟,晚辈称世侄、世孙。
拜人为父母称义父、义母或亲爹、亲妈,或干爹、干妈。
对结拜为兄弟姐妹称兰兄、兰弟、兰姐、兰妹。
对认“同龄”人的兄弟姐妹称同年哥、同年弟、同年姐、同年妹,互相间则面称“老同”、“老华”。
社交称谓解放前,见人多称先生、女士、阁下、兄台、学长、老兄、老弟;以姓氏称则谓老李、老王或小李、小王;对有一定地位、有文化教养的人,多称之为老爷、先生、夫人、太太、小姐。
称谓文化
除此而外,谦称还常用“愚”、“浅”和“拙” 等构成,如愚兄、浅见和拙作,在别人面前称自己 的妻子为“拙荆”和“拙妻”;敬称则用“明”、 “哲”、“仁”和“高”等构成,如明公、哲嗣 (对别人的儿子的敬称)、仁兄、高见和高招,还 有一个“贤”,用于平辈或晚辈,如贤弟、贤妻、 贤侄和贤婿等。
此外,旧时用于称呼对方或跟对方职位有关的敬词, 还有“台”,如兄台、台鉴、台启,问别人表字叫 “台甫”;“钧”,一般用于尊长或上级,如钧座、 钧鉴和钧启;“座”,一般是下属对上级的敬称, 如叫军长为军座、师长为师座、团长为团座、处长 为处座、局长为局座。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礼记•曲礼》:“百年曰期
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 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 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 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总角:幼年泛称。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 志于学……”)
16岁称碧玉年华;破瓜之年(旧时文人拆“瓜”字 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 下。“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 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得之人)、不毂(不善之人)、 孤(孤独之人)”表示谦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 矣。”(《孟子•梁惠王上》) 这些谦称都可译成”我”。
文化常识一(称谓)
一、人物称谓(一)人物姓名称谓1.直称姓名①用于自称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④尊者对卑者称名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2.称字、号、谥号、斋名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3.称官爵①称官名②称爵名4.称籍贯5.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6.特殊称谓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②职业+人名③姓+之+人名④封地+人名(二)谦、敬及贱称1.谦称①王侯自称:孤②臣子自称:臣③一般人自称:愚、某、鄙人④女子自称:妾2.敬称①称君王:陛下②称庙号,多称已死的皇帝:高祖、太宗③称师长:夫子④称朋友、尊长:公3.上对下或平称:尔4.贱称:竖子5.表特定关系①加“从”表示叔伯关系②加“太”表示长一辈:③加“先”表示已经去世的尊长。
(三)“号”称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①表扬性的②批判性的③表同情的2.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
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
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5.尊号、徽号。
“尊”为尊敬,“徽”为美好。
古代文化常识人的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人的称谓古代文化中,人的称谓是一种社会规范,用以表示不同身份、地位和尊卑关系。
这些称谓是根据不同的社会习俗、礼仪和文化传统而形成的。
在古代中国,人的称谓可以根据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等因素进行区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文化中的人的称谓。
1.君主:古代政权的最高统治者,如中国的皇帝、日本的天皇等。
他们被尊称为陛下、圣上等。
2.皇后:君主的配偶,作为国家的女主人,通常被尊称为皇后娘娘、娘娘等。
3.太后:尊贵的皇后或太子之母在君主去世后继承政权或辅助太子执政,被尊称为太后。
4.太子:君主的儿子,继承皇位的人,被尊称为太子殿下、太子爷等。
5.王子/公主:君主的子女,被尊称为王子殿下、公主殿下等。
6.父亲/母亲:指自己的亲生父母。
7.兄弟姐妹:指自己的兄弟姐妹关系。
8.先生/奶奶:对男性长辈的尊称。
9.女士/小姐:对女性的尊称,通常不带任何称谓修饰。
10.师傅/师父:对自己的老师或师长的尊称。
11.士子:指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员的读书人,被尊称为先生、贤人等。
12.进士: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通过考试者可担任高级官职。
13.儒生:儒家学派的学生,通常指那些有读书人学识但未能通过科举考试的人。
14.丞相:古代最高官员之一,负责辅佐君主,被尊称为丞相大人、丞相等。
15.宰相:古代政府的高级官员,负责政务,被尊称为宰相大人、宰相等。
16.太监:指被阉割的男子,通常被任命为皇宫中的宦官,负责宫廷内务。
17.卿:古代官员的尊称,如刺史、太守、宰相等。
18.地位低下者:在古代社会中地位低下的人,如奴隶、苦力、佃户等。
这些称谓在古代社会中被广泛使用,体现了人们相互之间的社会地位、身份和尊卑关系。
在尊称他人时,使用正确的称谓是一种对古代文化传统的尊重,并且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古代文化常识之人的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之人的称谓
古代人的称谓,主要以贵族为主。
一、帝王称谓
1.天子(皇帝):是指上古三王四帝创立的封建政权,是封建王制的最高权力中心,无上的统治者。
2.诸侯:是诸侯国王的称谓,是封建王朝中的贵族,与皇帝并列,统治着自己管辖的地域。
3.太子:太子是皇帝之子,是万民所服从的君主的继承人,又称为太子太傅。
4.公卿:是封建王朝中最高的官职,在仕途中占据非常关键的位置。
二、贵族称谓
1.皇亲:指皇帝的亲属,是封建社会中的高层贵族。
2.贵族:是指封建王朝中的贵族,具有极高的地位,有权力,也有特殊的礼仪。
3.大夫:是封建王朝中的中级贵族,职务是执行朝廷政令,监督百姓履行职责,监察节廉勤政,总结百官经验,批示一般性文书。
4.士:是封建王朝中的普通贵族,多用来担任一般性官职或者担任一些特定的机构。
5.大官:是封建王朝中的一级官员,以官爵称谓。
6.小官:是封建王朝中的二级官员,主要从事一般性行政任务,没有官爵称谓。
三、民间称谓
1.老百姓:是指民间的百姓,是封建社会中最底层的群众,贫穷受压迫的群体。
2.庶人:是封建王朝中的贫困民众,在社会中处于最底层,经济状况很糟糕,母仪天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人物称谓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人物称谓
一、男子称谓。
1、名谓:任何男子出生或成年后,父母给他起的名字就叫做名谓。
2、尊称:以父亲的字或自己的名字取一个大的字作为尊称,如:父亲叫张云,尊称可以取“万”字作为尊称,称为“万彦”,“云”字也可以作为尊称,称为“云彦”等。
3、对僚称谓:当男子超过30岁时,家人和同伴就以“僚”为尊称,如“老僚”,“子僚”,“师僚”等。
4、大人称谓:男子超过50岁以后,家人称他为“老人”,同伴尊称他为“大人”等。
5、贵族称谓:皇室的父辈或他的后代,称他们的称谓为“宗室”、“宗派”或“族长”等。
二、女子称谓。
1、名谓:女子出生或成年后,父母给他起的名字就叫做名谓。
2、尊称:以母亲的字或自己的名字取一个大的字作为尊称,如:母亲叫沈雪,尊称可以取“安”字作为尊称,称为“安雪”,“雪”字也可以作为尊称,称为“雪安”等。
3、对僚称谓:当女子超过20岁时,家人和同伴就以“娘”为尊称,如“老娘”,“子娘”,“师娘”等。
4、大人称谓:女子超过40岁以后。
古代文化常识——人物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人物称谓
一、谦称
(1)王侯自称
朕、寡人、孤、寡君、不穀(gu)
(2)臣子自称
臣、老臣
(3)一般人自称
仆、愚、小人、鄙人、不才、不肖、不敏、不佞、贱子
(4)女子自称
妾、贱妾、婢子
(5)自称家人
家严、家慈、舍弟、拙荆(自己妻子)、贱息(自己子女)、犬子(儿子)、弱息(女儿)、息女(女儿)、小女
二、敬称
(1)称君王
陛下、天子、殿下、东宫、车驾
(2)称臣子、侍从
麾下(对将帅)、足下(下称上或同辈)、执事、阁下、左右(近臣)、近侍、君
(3)称师、长
夫子、丈人、老、父、亚父、母,膝下、高堂、泰山、先考(对已故父亲)、先妣(对已故母亲)
(4)称朋友、同辈
先生、卿、子、公、吾子(比“子”更亲热)
(5)称对方亲眷
令堂: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令尊: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令兄:对对方哥哥的尊称
令弟:对对方弟弟的尊称
令妹:对对方妹妹的尊称
令坦:对对方女婿的尊称
令郎:对对方儿子的尊称
令爱:对对方女儿的尊称
千金: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
三、上称下或平辈之间的称呼
尔,渠
四、贱称
小子、竖子。
古代文化常识之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之称谓
称谓是指按照社会规范和要求,采用不同的语言、文字称谓的事物、
人和社会职务的名称制度,是社会秩序及人身地位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古
代文化中,称谓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称谓
1、父亲:古代常以“父老”“祖宗”、“父公”,“公父”等称呼父亲;现代则一般以“爸爸”或“父亲”称呼。
2、母亲:古代常以”母老“”祖母“”母公“”公母“等称呼母亲;现代则一般以“妈妈”或“母亲”称呼。
3、兄弟姐妹:古代常以“兄弟”“兄嫂”“弟兄”等称呼同父异母
或同母异父的兄弟;现代则一般以“弟兄”、“姐妹”称呼。
4、爷、奶:古代常以“爷”“奶”称呼爷爷、外祖父和奶奶、外祖母。
5、堂兄弟、堂姐妹:古代常以“堂兄弟”、“堂姐妹”称谓同父同
母的兄弟姐妹。
二、官称
1、皇帝:古代常以“天子”、“皇帝”、“圣上”称呼皇帝;现代
一般以“皇帝”称呼。
2、皇后:古代常以“皇后”、“后妃”、“太后”称呼皇后;现代
一般以“皇后”称呼。
3、皇太子:古代常以“太子”、“长子”称呼皇太子;现代一般以“皇太子”、“太子”称呼。
4、太子妃:古代常以“太子妃”称呼太子的妻子。
5、太监:古代常以“太监”称呼宫廷官吏。
关于中国礼仪中一些称谓的用法
关于中国礼仪中一些称谓的用法中国礼仪中的称谓是人们在交往中用于表达尊敬和关怀的一种方式。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称谓相当复杂,不同的称谓表达了不同的社会关系和尊重程度。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国礼仪中的称谓及其用法。
1. 先生(xiān sheng):先生是对男性的一种尊称,多用于对智慧、学识、道德品行较为高尚的中年男子。
在正式场合中,将人的姓和先生连用,如“王先生”,在非正式场合中,也可以直称对方的姓。
2. 女士(nǚ shì):女士是对女性的一种尊称,用于表示对女性的尊重。
类似于先生,女士也可以直接称呼对方的姓。
3. 小姐(xiǎo jiě):小姐是对未婚女性的称谓,表示对女性的尊重及关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姐是对未婚女性最高的称谓,而对已婚女性的尊称通常是太太或夫人。
4. 老师(lǎo shī):老师是对教师的尊称,用于表示对教师的尊重与敬意。
在中国,尊师重道的传统仍然非常重要,因此称呼老师时要使用尊敬的方式。
5. 教授(jiào shòu):教授是对高级教师或高等院校教授的一种尊称,用于表示对其学术成就和地位的尊重。
6. 主任(zhǔ rèn):主任是对一些机构或部门的负责人的称谓,用于表示对其地位和权威的尊重。
主任在各种行业中都有应用,如医院主任、学校主任等。
7.老板(lǎobǎn):老板是对企业或机构的负责人的一种尊称,用于表示对其地位和权威的尊重。
8. 师父(shī fù):师父是对其中一种技艺或行业的长辈或高手的一种尊称,用于表示对其技艺和智慧的敬佩。
9. 先生/夫人/太太(xiān sheng/fū rén/tài tai):这些称谓用于对已婚男女的尊称,表示对其夫妻关系和家庭地位的尊重。
在称呼方面,先生通常放在姓之前,夫人和太太通常放在姓之后。
10.老大(lǎodà):老大是对辈分比自己大、地位高的叔伯辈的尊称,用于表示对其威望和地位的尊重。
古代称谓文化常识
古代称谓文化常识古代称谓文化是指在古代社会中人们用来称呼彼此的一套口头表达方式,包括对于父母、兄弟、长辈、朋友、子女等身份的称呼规范。
这些称谓在古代社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是人们交际沟通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等级、身份分明和家庭的文化传承。
在古代中国,家庭地位和身份有着明显的等级划分,各个社会层次之间的人们之间的交往要求必须遵循着一套明确的称谓规范。
最常见的称呼形式是以“父亲”、“母亲”、“儿子”、“女儿”、“祖父”、“祖母”等称呼,而在亲近朋友之间,则可以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
在传统中华文化中,长辈与晚辈之间的称谓是必须遵循的一种关系方式。
例如,兄弟姐妹之间的长幼关系和男女之间的年龄大小都要求用相应的称谓表达。
在同辈之间,好友之间通常使用“兄弟”、“姐妹”互相称呼,以显示亲密友谊。
在古代社会中,男女父母的称谓也有差别。
女儿的父母通常称呼为“爹娘”,而儿子的父母则分别称呼为“父亲”、“母亲”。
这些称谓的使用,不仅彰显了文化传统和规范,同时也反映了家庭地位和家族文化传承。
此外,在不同的场合和环境下,人们的称谓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古代官场中,人们要用官职名称的高低来区分不同的地位。
并且,在官吏和平民之间,也存在着要求相安无事的特殊称呼方式。
总的来说,古代称谓文化是古代社会的一种文化传统,它包括了人们对于社会等级、身份分明、家庭文化传承和社交礼仪等方面的一套规范。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我们的称谓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对于人们相互之间的尊重和重视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中国古代的称谓是一种尊重和礼貌的表达方式,它不仅仅是对人的称呼,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体现。
在古代,人们对不同身份、地位和职业的人有着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既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也体现了人们对彼此的尊重和尊严。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称谓大全。
1. 君王,在古代,对君王的称谓有很多种,如“陛下”、“圣上”、“天子”、“圣上”等,这些称谓都体现了对君王的尊崇和尊重。
2. 贵族,对贵族的称谓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大人”、“卿”、“公子”、“郎君”等,这些称谓反映了贵族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身份。
3. 文人,对文人的称谓主要是“先生”、“士”、“博士”等,这些称谓体现了对文人学士的尊重和敬意。
4. 女子,对女子的称谓则有“小姐”、“夫人”、“娘子”等,这些称谓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和礼貌。
5. 士兵,对士兵的称谓主要是“将军”、“校尉”、“千夫长”等,这些称谓反映了对军人的尊崇和敬意。
6. 官员,对官员的称谓有“大人”、“官人”、“郎中”等,这些称谓体现了对官员的尊重和礼貌。
7. 师傅,对师傅的称谓主要是“师父”、“师傅”、“师公”等,这些称谓反映了对师傅的尊重和敬意。
8. 父母,对父母的称谓有“父亲”、“母亲”、“老爸”、“老妈”等,这些称谓体现了对父母的尊重和孝顺。
9. 长辈,对长辈的称谓主要是“长者”、“长辈”、“尊长”等,这些称谓反映了对长辈的尊重和敬意。
10. 子女,对子女的称谓有“儿子”、“女儿”、“孩子”等,这些称谓体现了对子女的关爱和呵护。
总结,中国古代的称谓是一种尊重和礼貌的表达方式,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们的礼仪文化。
不同身份、地位和职业的人有着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体现了人们对彼此的尊重和尊严。
通过了解古代的称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人们对待彼此的态度和情感。
古代称谓文化常识
古代称谓文化常识
古代称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古代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这里介绍一些古代称谓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常见的称谓主要分为尊卑、男女、亲疏、职业和习惯五类。
尊卑称谓是古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称谓之一,用于表示人们在社会地位和尊卑等级上的差别。
例如,皇帝被称为“陛下”,官员被称为“大人”,平民百姓被称为“老百姓”。
男女称谓是区分男女性别的称呼,男性被称为“公”,女性被称为“婆”。
古时候一些地方还有君主称位中女太监称之为“婢”。
亲疏称谓用于表示某人与自己的关系亲疏程度,亲近的人可用宗亲或亲贤尊长称之,如父亲、母亲、祖父母、岳父母、兄弟姐妹等。
对于自己非近亲却地位尊崇的人,也有一定的称呼,如师傅、恩公、养老大夫、大夫娘等。
职业称谓是用于表示人们从事的职业的称谓,古代社会中各种职业都有相应的尊称,如“医圣”、“文圣”、“华佗”等。
习惯称谓则是因地域、风俗、习惯等因素而产生的相应称谓,如巴蜀地区称师母为“师父夫人”,江南地区称太太为“夫人”。
以上这些称谓都有各自的文化含义和社会背景,对于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和礼仪制度以及了解古代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之,了解古代社会称谓文化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还有助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维系社会关系,体现出我们中国人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温情。
七年级古文文化常识——称谓
称谓
古人称呼他人十分讲究,即使是平辈之间很少直呼其名。
有以下十种称谓:
一、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2)用于介绍或作传。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二、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三、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四、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五、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六、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
七、称郡望:如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八、称官名: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
九、称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
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
十、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
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骆宾王曾任临海县
丞,世称骆临海。
汉语的称谓及相关文化
汉语的称谓及相关文化
中国文化中的称谓中国文化中的称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的传统礼仪和社会秩序。
称谓的使用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代表着亲情和友情,而且可以反映出中国人对社会责任感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在古代中国,称谓是很重要的,它不仅表明了人们对对方的尊重,而且表明了接受者的身份。
称谓分为两类:兄弟姐妹称谓和官方称谓。
兄弟姐妹称谓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如“大哥”、“大姐”、“二哥”、“二姐”等。
官方称谓是指官场上的
称谓,如“君”、“主”、“大夫”、“将军”等。
称谓的使用不仅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生活的礼仪和社会规范。
例如,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孩子叫老人“爷爷”或“奶奶”来表示尊重;在官场上,人们使用“大夫”、“将军”等官方称谓来表达尊重。
称谓的使用不仅可以表达尊重,而且可以凝聚团结,增进彼此的互信。
在中国,老师的职称是“老师”,而学生则叫老师“您”;朋友之间使用“兄弟”、“姐妹”等称谓,表达亲情和友谊。
称谓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传统礼仪和道德观念的尊重。
使用称谓可以表示尊重,凝聚团结,增进彼此的互信,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文化表现。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的称谓种类繁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谓及其解释:
1.帝王自称:孤、寡、朕。
这些都是古代帝王常用的自称,用以表
示其威严和尊贵。
2.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这些称谓体现了古代官吏的
谦虚和自谦。
3.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这些称谓显示了
读书人的谦逊和自知之明。
4.对亲属朋友的称呼: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这
些称谓用于称呼自己的亲属朋友,体现了亲近和尊重。
5.其他自谦词:老人自称老朽、老夫;女子自谦称妾。
这些都是古
人在特定场合下的自谦称呼。
6.对帝王的敬称: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这些敬
称表达了对帝王的崇敬和尊重。
7.对将军的敬称:麾下。
这是对将军的一种敬称,表示对其的敬意
和尊重。
8.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
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这些敬称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以示尊重和敬意。
9.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的敬称:圣。
这是对品德高尚、智慧
超群的人的敬称,如“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
以上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些称谓,它们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习俗和人际关系。
由于古代社会等级制度严格,称谓也往往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关系。
同时,这些称谓也体现了古代人的谦逊、尊重和礼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由于国际间交流的频繁,称谓成了交际中很重要的环节。
本文着重讨论了文化差异对中英称谓的影响及在使用中的体现,
并从主要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本文讨论了单一模式和相互模式两种语言学现象,进一步验证了文化背景对称谓的影响。
关键词:称谓文化差异社会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08)02(a)-0141-01
半个世纪以前, 世界重新获得了和平,
国际间的交流频繁,人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
已经不再是简单地让对方理解说话者的意
思,说话双方用微妙的语言建立关系,分清
身份。
称谓起着很重要的角色。
早在2 0 世
纪70 年代,美国的Roger Brown,Albert
Gilman 和Marguerite Ford 已经出版了很多
关于称谓的书籍。
从那时起,称谓就成了社
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20 世纪末期,中
国学者开始重视中英语言的对比和研究并发
表了文章,其中一些是关于称谓差异。
本文
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了中英称谓差异的现
象,及其体现出来的文化差异,最后从社会
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中英称谓的不同模式。
1 文化差异
称谓是语言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
的恰当使用有助于社会交往。
1.1 文化差异对亲属称谓的影响
在中英称谓的比较中,汉语称谓比较复杂,主要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背景,其礼仪体系历经两千年的封建家族制度,把氏族关系看得最重。
在这种体系之下,主要分成两大类:父系和母系。
英语称谓相对简单,它们只有性别和年龄的区分。
西方人的家庭观念很淡薄,家庭结构简单,被称为“核心家庭”,主要有两代
人组成。
1.2 文化差异对敬称的影响
在中国社会交往中要尊敬长者,从称谓
中也体现出来了。
先生用来称呼男性,姑娘称呼年轻女子,而权力大的人称为老爷。
这三种称谓区分了年龄。
但在英语中,人们很介意谈论年龄。
孩子可以直呼父母、老师的名字,这在汉语中是要避免的。
西方国家对年龄和身份没有严格的限制。
在汉语中,
“ 老” 和“ 公” 代表知识渊博,足智多谋,是个敬称,如:老李,郭公。
而在英语中,没有人愿意揭露年龄,被称为“老”或“小”对西方人来说是一种羞辱
而不是尊敬。
1.3 文化差异对职业称谓的影响
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中英称谓差异很大。
价值观是一种标准,人们可以通过它来判断客观事物和现象,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贯穿中国历史,政府官员被认为是最高的等级,特别是在封建时代,官位越高,权力越大。
因此,在中国,头衔比姓名还重要。
用先生而不区分头衔去称呼每一位男性是不恰当的。
先生在英语中是Mr.。
Mr..是Mister 的简写,
而Mister 又是Master 的弱读。
老爷在英语的意思是My Lord。
Lord 在西方国家是统治者的意思。
可知,西方人崇尚的是权力和能力。
在西方社交中,官衔、军衔和贵族
头衔要和名字一起使用。
如果在政府中有官职,称呼时必须加上头衔,如:M a y o r Steven Brown。
军衔和贵族等级也是如此,
例如:Captain Bob Wood 和Duke Laurence O l i v e。
在那种情况下,如果不区分头衔,通称为Sir,那是不地道的英语。
西方人希
望通过称谓显示一个人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是兽医,称呼他为医生是不恰当的,他认为他工作没有受到尊重,他的能力被忽略了。
但中国人喜欢夸大一个人的实际学术水平和能力。
例如:一个人被称为专家,因为他
在某个领域出名,但不需要他在全国誉为专家。
西方人的价值观则是个人主义,他们崇尚个人能力。
早在15、16 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建立了人道主义。
1 7 世界英国工业革命,18 世纪法国大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都强调个人主义。
这使中西方价值观形成了很大的差异,在称谓中体现为中国人喜欢谦虚,西方人则根据实际能力称呼对方。
在汉语称谓系统中,家庭等级和年龄是
用来称呼亲属、邻居、老师和长者的唯一因素。
所以根据说话双方不同的身份,称谓也多种多样。
西方人直呼同事朋友的名字,但如果职业地位和年龄发生冲突,职业地位居
先。
例如:一位教授的学生毕业之后也成了教授,这位教授应该称呼他的学生为教授而不是他的名字,即在选择称谓时年龄没有职业地位重要。
而在中国,一个学生毕业之后成为老师的同事,甚至是老师的领导,他对老师的称呼还是和以前一样。
2 单一模式和相互模式
在社会语言学中,没有哪个现象比称谓
更重视第二语言功能。
称谓是说话双方用来指定对方的文字。
根据社会语言学,称谓和社会关系密切相连,代表着权力和统一。
西方学者Rogan Brown 和Alert Gilman
(1 9 6 0 - 1 9 7 2)把称谓分成两类:单一模式和相互模式。
2.1 单一模式
由于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汉语称谓比
英语复杂得多,而且多使用单一模式,即每个人的关系都不均匀。
而单一模式由两种标准支配:年龄和职业地位。
由此可见,汉
语称谓实现了权力定位,是垂直式社会关系的象征。
例如:家庭中哥哥比弟弟权力大,而且子女不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
同样,在
单位里,人们根据彼此的职业地位称呼对方,下属不可以直呼上级的名字。
这些都显示了中国人的垂直式人际关系。
2.2 相互模式
相反,讲英语的人们,由于受到平行社
会关系和个人主义定位的影响,倾向于相互模式。
相互模式只受一种标准支配:亲密程度。
讲英语的人很少用“头衔+姓”称呼
彼此,朋友使用名字称呼,而且两人的关系变化很小。
当新成员遇见同事,或遇见邻居,介绍之后就直呼名字。
汉语的称谓复杂的多,涉及到年龄、性别、地位等。
除了医生以外,西方人不管对方是雇主、长者、父母还是领导,都直呼名字。
这种习惯显示了相互社会关系。
3 小结
称谓是语言学习的一大分支。
每个国家
都有独特的体系,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称谓,这体现了国家、地区、变化和社会的不同。
中英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语言的巨大差异。
因此,它们都拥有深厚的内涵。
处理形式多样的称谓对翻译工作者来说会有
点困难,特别是在文学翻译中,他们要考虑
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恰
当处理文化差异,称谓起着促进的作用;反之,则可能导致不同民族的文化冲突和误
解,所以比较学习中英称谓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赵学峰.汉英社交称谓对比研究刍议[M].外语教学,1999,4.
[2]赵应玲.英语称呼语的社会语用功能[J].外语学刊,1997,1.
[3] Ralph Fasold,The Socialinguistics of Language,Blackwell Publisher Ltd.
2000.
[4]胡春洞,王才仁.外语教育语言学[M].广
西教育出版社,1996.
[5] 钱厚生.英汉问候语告别语对比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6 .
[ 6 ] 邱质朴.“礼貌·语言·交际”,语言
研究集刊[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
[7]顾日用.礼貌.语用与文化[M].外语教学
与研究,1992,4.
[8]刘越莲.礼貌与跨文化交际[M].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