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热控制分系统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7-4 美国“双子星座”宇宙飞船的交会与 回收、再入控制舱锥段的防热结构图
(a)辐射防热结构;(b)热导率k=0;(c) 向内无辐射ε′=0
图7-5 辐射式防热结构防热原理示意图
航天飞机所用的防热瓦
实际上就是去掉辐射结构中的金属蒙皮,并将隔热材料外表 面处理得具有高辐射特性,从而使蒙皮和隔热材料合二为一, 大大简化了系统的结构。 由四部分组成:表面防热瓦;表面涂层系统;与本体结构的 连接层;航天飞机的本体结构。 对隔热材料的要求:主要是隔热性好即热导率小(k小)、 热容量大(Cp大)及质地轻(ρ小),即ρk/Cp小; 强度和 韧性的要求,能承受振动、冲击及高、低温交变; 热稳定, 即高温时材料性能稳定。 对涂层的要求:因为防热瓦轻质疏松、吸水、表面需涂层改 善表面特性。 对连接胶层的要求:有弹性、可吸收变形;粘接力强。
是卫星热设计工作中 不可缺少的部分,贯 穿卫星整个研制过程 以及发射和运行的全 过程。
热分析计算的作用
热计算为热设计提供基本依据; 热设计过程中需要通过热计算来确定各种 热控措施的效果,进行多方案比较; 为热环境模拟试验提供环境模拟依据; 预示卫星在轨寿命期内的各种温度变化, 包括预示偏离设计运行工况可能产生的温 度偏差。
热控涂层种类与特性
按涂层组成特点可分为:未经涂覆的金属表面、 涂料型涂层、电化学涂层、二次表面镜涂层、 温控带、织物涂层等。 热控涂层的性能范围为: s=0.08~0.95; =0.02~0.90; s/=0.10~10。 常常用两种或几种涂层组合的条纹搭配来满足 热设计要求的涂层指标。
利用防热层材料的热容量吸收大部分气动热的一 种防热方法。 机理:在返回舱结构的外面包覆一层热容量较大 的材料,这层材料吸收大部分进入返回舱表面的 气动热,从而使传入结构内部的热量减小。 基本特点:防热层的总质量与传入的总热量成正 比;防热层表面形状和物理状态不变;这种防热 方式所用的材料或受熔点的限制,或受氧化破坏 的限制。 缺点:效率不高 优点:简单易行
图7-1 航天器热平衡示意图
7.2.1 卫星热设计的任务和原则
1 热设计的任务
卫星热设计的任务就根据卫星飞行任务的 要求以及卫星工作期间所要经受的内、外 热负荷的状况。采取各种热控措施来组织 卫星内、外的热交换过程,保证卫星在整 个运行期间所有的仪器设备、生物和结构 件的温度水平都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
多层隔热材料示意图
反射层一般使用镀金属 材料的塑料薄膜,表面发射率0.02~0.06。塑料薄膜材料常 用涤纶薄膜和聚酰亚胺薄膜,常用薄膜厚度为 6~20µm。 间隔层:常用低导热率的质地疏松的纤维纸或织物制成
隔热原理
在理想情况下(屏间真空,彼此不接触),多层隔 热材料的外层反射屏只能通过辐射向内层反射屏传 热,由于每层反射屏的表面发射率很低,所以向内 辐射的热量很少,这样经过多层反射屏的作用,达 到保温或隔热的效果。 隔热效果与隔热屏的层数和发射率有关,隔热屏层 数越多,发射率越低,其隔热效果越好。但在实际 应用中,是用间隔层隔离隔热屏,当单位厚度内层 数增多时,层间接触就会增加,接触导热也就增加, 有时反而会降低隔热效果。
7.2.2 热控系统的方案设计
1 热设计的基本条件
1)卫星的任务; 2)卫星的轨道参数及姿态状况; 3)卫星的构型和仪器设备的布局; 4)卫星各仪器设备和部件的材料、尺寸、质量、功 耗、必要的热物理性质、工作周期及工作寿命等; 5)卫星各仪器设备和部件的工作温度范围和温度变 化速率要求; 6)卫星的总装测试、环境模拟试验和发射场地的环 境条件及其对热控的要求; 7)各种被动、主动热控方法的性能特性、工艺水平 和使用条件。
整星热平衡计算方程
dT q se q I qc AT mc d
4
(7-1)
se——舱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地球反照和地球表面辐射热
q
流之和,W
q I ——舱内发热功率,W q c ——相邻舱段热交换热流,W
——舱表面平均发射率 A ——舱表面辐射面积,m2 T ——舱表面平均温度,K m ——舱质量,kg c ——舱平均比热容,J/(kg· K) ——时间,S
第七章 热控制分系统
7.1 概述 7.2 卫星热设计 7.3 卫星热控制技术 7.4 卫星热试验 7.5 展望
7.1 概述
1 宇宙真空和深空低温 当气压降至10-3Pa以下时,航天器与空间环境热交 换几乎完全以辐射形式进行。 宇宙空间背景上的辐射能量极小,相当于3K绝对黑 体辐射。空间对航天器来说是黑体。 2 微重力 气体自然对流换热可以忽略不计 3 空间外热流 太阳辐射、地球反照、地球热辐射 4 地球大气环境 密度极低,对卫星的热平衡没有影响
s S T 4
(7-3)
表7-2 不同 s/值涂层的绝热平面和等温球 体的平衡温度
热控涂层
白漆 灰漆 灰漆 黑漆 金
s/
0.25 0.50 0.75 1.0 10.0
平衡温度/℃
绝热平面
5 57 92 120 425
等温球体
-77 -40 -15 5 221
其他条件相同,左板表面发射率0.8,右板0.2
表7-1 飞行Ma数与表面气流最高温度的关系
Ma 0.3 0.8 1.2 1.6 2.0 3.0 4.0
T0/K 286.5 295.6 337.5 396.1 471.6(铝合金临界使用温度) 733.7(钛合金临界使用温度) 1100
图7-2 飞行器的几种再入外形
1 热容吸热式防热结构
7.3 卫星热控制技术
分为主动热控制技术和被动热控制技术两 大类。 被动热控制技术包括:热控涂层、多层隔 热材料、热管、相变材料、导热填料、软 质泡沫塑料、导热胶等。 主动热控制技术包括:电加热恒温装置、 热控百叶窗、接触式热开关、可控热管、 风冷系统、液体冷却回路子系统等。
7.3.1 被动热控制技术
热控涂层的选用原则 根据航天器热控制所需的各种表面的热 辐射性质 考虑涂层工艺的可能性 涂层在空间环境的稳定性 避免或减少卫星涂层表面被污染而导致 其热物性的破坏 选用成熟的涂层,注意经济性
2 多层隔热材料
组成:反射屏、间隔层 和定型件
用来保温或隔热
当量导热系数小于 1×10-5W/(m•K)
热容吸热防热层
qc
T
4 w
d
本体结构 结构层
d
ρ Cp
图7-3 热容吸热式防热结构原理图
2 辐射式防热结构
组成: 1)蒙皮,主要功能用以辐射散热,外表面要处理成 具有较大辐射系数(≥0.8)的特性,向内表面的辐 射系数应尽可能低; 2)隔热材料,功能是将外蒙皮与内部结构隔开,并 阻止热量向内部传递,材料热导率要小; 3)飞行器本体结构; 4)除此以外,还有将以上三部分连成整体的连接体。 特点:辐射防热结构只能在热流密度较小的条件下 使用;辐射防热结构虽受热流密度限制,但不受加 热时间的限制;辐射防热结构外形不变,可以重复 使用。
7.2 卫星热设计
2 设备的温度要求 1)常温要求:蓄电池组 2)恒温要求:遥感光学系统 3)高、低温要求:遥感器的红外光 学器件,要求低温,范围20~80K 4)等温要求:等温化,蓄电池组
3 热设计的原则
1)妥善处理热控分系统与其他分系统之间的矛盾, 妥善处理不同飞行阶段热控技术要求之间的矛盾; 2)应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同时留有改变热载荷和 局部修改设计的余地; 3)质量轻,一般不超过整星质量的3%~5%; 4)功耗低; 5)便于分析计算和热模拟试验; 6)工艺可行; 7)保证可靠性; 8)降低费用。
s S T
4
s——表面太阳吸收率; S——太阳常数; ——表面发射率; ——斯忒藩-玻尔兹曼常数=5.67×10-8W/(m2· 4) ; K T ——表面温度。 表面温度取决于吸收-辐射比(或称吸收-发射比) s/。 表7-2列出绝热平面与球面喷涂不同热控涂层的表面 平衡温度
多层隔热材料的设计考虑
层密度适中 注意整体布置的合理性 规范生产加工过程 保证层内真空度
3 热管
热管是一种利用工质的相变和循环流动而工作 的传热器件,其典型结构如图7-7所示 组成:管壳、工质和具有毛细结构的管芯
图7-7 热管热结构示意图
热管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热能在蒸发段从外热源经管壁传给工作液体,液 体蒸发后成为蒸汽流向另一端,在冷凝段蒸汽凝结成液体放 出的热量再经过管壁传给冷源,而液体沿管芯在毛细力的作 用下,再回流到蒸发段,如此循环不已,可不断地将热量从 蒸发段传递到冷凝段。 驱动力:毛细结构中液体产生的毛细力和气体的扩散现象 优点:工质循环不消耗电源,也没有机械运动部件,运行可 靠、结构紧凑。 各种不同功能的热管:可变热导热管、热二极管、旋转热管、 重力热管、抗重力热管、电动力热管等。
2 设计工况的选择
设计工况就是进行热设计所依据的一个或几个特定 的热工况。 瞬时工况、周期平均工况、最大热流工况、最小热 流工况、最高温度工况、最低温度工况、稳定工况 最高温度工况:通常组合了航天器在轨道上可能遇 到的各种使航天器处于最高温度的极端热条件。 最低温度工况:通常组合了航天器在轨道上可能遇 到的各种使航天器处于最低温度的极端热条件。 对航天器上部分仪器或个别仪器,有时需要增加新 的工况或这两个工况下的分工况。
7.2.4 再入卫星的防热
返回式卫星在完成轨道任务后,有效载荷的回收 舱会返回地面。需要进行相应的热防护。 热环境:外热流变化大,大气制动造成飞行器在 大气层中高速飞行时遇到热障。 防热途径:设计合理的气动外形,减少气流的气 动加热,这是航天器总体设计的任务;采用防热 结构,这是防热结构设计的任务。 防热方法:吸热式防热、辐射式防热和烧蚀防热 表7-1为飞行Ma数与表面气流最高温度的关系 图7-2 为飞行器的几种再入外形
被动热控制是依靠选择热控材料、器件和 合理的总体布局来控制航天器热交换的技 术。 优点:无运动部件,又无须消耗电能,具 有技术简单,运行可靠。寿命长及经济性 能好等优点。 缺点:本身没有自动调节温度的能力,不 能克服卫星内、外热流变化带来的对仪器 设备的影响。
1 热控涂层
热控涂层控温原理:对于一绝热平面,若只考虑辐 射换热,该平面的热平衡温度:
图7-6 航天飞机辐射防热瓦的组成
3 烧蚀防热结构
烧蚀:就是材料在再入的热环 境中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 反应的总称,在烧蚀过程中, 利用材料质量的损耗,获得了 吸收气动热的效果。 组成:烧蚀层、隔热层和内部 的承力结构。 整个烧蚀材料从开始受热到发 生烧蚀的全过程会在整个烧蚀 材料里形成三个不同的分区, 即原始材料区、热解区和炭化 区。
热分析计算的基本过程
建立热网络数学模型; 用原型热平衡试验数据修正热 网络数学模型; 根据修正后的热网络模型及其 误差分析计算,计算所需的温 度值; 比较计算、试验和飞行遥测数 据,对热分析计算进行评价。
热分析计算复杂性的原因
结构复杂使得热交换的情况复杂; 换热方式多,影响换热的因素多。
航天器内部热平衡计算平衡方程式
T1 T2 T3 dT qp mc R1 R2 R3 d
(7-2)
q p ——仪器发热功率,W
T1 ——仪器与安装面平均温差,℃ R1 ——仪器与Leabharlann Baidu装面传导热阻,℃/W
T2
——仪器与周围物体的平均温差,℃ R2 ——仪器与周围物体之间的辐射热阻,℃/W T3 ——仪器与周围气体平均温差,℃ R3 ——仪器与周围气体间对流换热热阻,℃/W。
3 设计措施的选择 一般原则:先考虑使用被动热控方法,再考 虑使用主动热控方法。 先考虑卫星壳体内、外表面的热控措施,再 考虑卫星内部的热控措施。 合理组织卫星内部热交换过程 注意与其他分系统设计的配合
7.2.3 热分析计算
卫星的热计算主要包 括轨道计算、外热流 计算和温度计算三个 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