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大全(免费)
普通地质学及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汇集
1.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2.矿物的集合体即组成岩石或矿石。
3.克拉克值:各种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之百分数。
4.岩石的三大分类:沉积岩、岩浆岩(火成岩)、变质岩。
5.地下水分类:按含水介质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按埋藏条件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6. 什么是崩塌答: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发生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7. 什么是滑坡答: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8. 什么是泥石流?答:由暴雨、冰雪融水或库塘溃坝等水源激发,使山坡或沟谷中的固体堆积物混杂在水中沿山坡或沟谷向下游快速流动,并在山坡坡脚或出山口的地方堆积下来,就形成了泥石流。
9.建筑分类2)除住宅建筑之外的民用建筑高度不大于24m者为单层和多层建筑,大于24m 者为高层建筑(不包括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3)建筑高度大于1OOm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
14.地球化学以矿产勘查为主要目的之外,还可用于:环境质量评价、土地资源评价、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海洋资源调查与评价、地震监测、城市工程、考古等。
15.矿床和矿体矿床概念: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所含有用组分的质和量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开采利用的地质体。
矿体概念:是矿床中可供开采利用的部分,是由矿石和夹石组成的地质体。
矿体与矿床的关系:矿体是矿床的主体,一个矿床可有一个或多个矿体。
16.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矿石矿物(有用矿物):矿石中可供利用的矿物。
脉石矿物(无用矿物):矿石中不能利用的矿物。
(例铅锌矿石、金矿石)注意:矿石矿物与脉石矿物是相对于一个具体的矿床而言的,在一个矿床中某种矿物可利用则是矿石矿物,而在另一矿床或矿体中这种矿物不能利用则是脉石矿物,脉石矿物的概念也如此。
普通地质学_练习题-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科学地质学“将今论古”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地球科学: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包括地质学、地理学,以及其它衍生学科。
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将今论古”:又称历史比较法,是指在地质学研究过程中,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在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的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按应力的来源不同:分外应力地质作用和内应力地质作用两种。
前者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能等),主要作用于地壳表层,包括风化、剥蚀、搬运、沉积作用等;后者来自地球内部(温度、压力等),作用于整个地壳内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岩石的变质作用等。
内力地质作用:简称为内力作用,是由地球转动能、重力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的热能等所引起,主要是在地壳或地幔中进行。
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等。
外力地质作用:指以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等因素引起的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二、填空题1.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岩石圈2.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及()等若干方面。
地壳的物质组成、地质演化历史、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地质作用3.地质学的研究程序一般包括()、()、()及()等方面。
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分析化验及模拟试验、综合解释4.“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
”这句话的意思是(“ ”)。
简言之,就是地质研究中常用的(“ ”)的思维方法。
这一思维方法由英国地质学家()所提出,并由()发展和确立。
现在是了解过去的钥匙;将今论古;杰姆斯·赫顿;莱伊尔5.地质学研究的主要依据是保存在岩石中的各种()。
普通地质学
名词解释1. 岩床:围岩为成层得岩石,侵入体为层状或者板状,其延伸方向与围岩层理平行,是岩浆沿围岩的层间空隙挤入后冷凝形成的。
2.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和研磨的能力。
3.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
4. 坡积裙:坡积物在山麓地带常连结成一种覆盖斜坡的裙状地形。
5. 横波:波动时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
6. 变质作用:岩石在基本处于固态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与构造变化的地质作用。
7. 地温梯度:指每增加一定深度,温度升高的度数。
通常以每增加100m温度升高的度数(℃/100m)来表示。
8. 标准化石:在地史时期,生物界的各门类生物中,那些演化迅速、地质历程短、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易于鉴别的古生物遗体化石称为标准化石。
9.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10. 溶洞:可溶性岩石受溶蚀后形成的孔洞。
填空题1. 矿物比较硬度计中,硬度为1,3,6,8,10的矿物分别是滑石、方解石、正长石、黄玉、金刚石。
2、按断层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层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3、河流的侵蚀作用包括溶蚀、水力、磨蚀。
4、外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5、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分布极不均匀,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6.变质作用类型主要有: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7. 地层的接触关系可分为: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
8、真倾角与视倾角比较,真倾角恒大于视倾角。
选择题1.深成侵入作用形成岩体产状为( B)。
A.岩床B.岩基C.岩盆D.岩鞍2. 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斜方向相反,倾角大小不等的褶皱称为( B )。
A.直立褶皱B.倾斜褶皱C.倒转褶皱D.平卧褶皱3.下列岩石属于岩浆岩的是( C )。
A.大理岩B.片麻岩C.花岗岩D.砂岩4. 中生代地层有( B )。
常用的100个地质名词解释
常用的100个地质名词解释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构造、形成及其变化发展历史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
包括静力地质学、动力地质学、历史地质学、经济地质学、综合地质学等方面。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
包括气候地貌学、构造地貌学、岩石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沉积地貌学、历史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等方面。
3将今论古: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
发生在古老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结果,与现在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有相似之处。
从现代地质作用过程和产物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可以用来分析和推断发生在古代的地质作用和当时的古地理环境。
4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各种作用。
分为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具有地区差异性、时间长久性、现象复杂性等特点。
5地质营力:自然动力会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即地质作用,而引起变化的力量就是地质营力。
6大地水准面:指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勾画出的一个连续的封闭曲面。
大地水准面包围的球体称为大地球体。
从大地水准面起算的陆地高度,称为绝对高度或海拔。
7重力异常:扣除高程与地形影响后,与理论重力值,即以大地水准面为基础计算得到的重力值,的差异。
8软流圈:上地幔中下部(50-250km)存在的塑性层,物质可以缓慢流动。
岩浆发源地,与地壳运动关系密切。
9磁偏角:磁北线和真北线之间的夹角。
第一章:矿物1矿物: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产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对于结晶矿物,还具有一定的形态。
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2结晶质矿物:组成矿物的物质质点(离子、原子、分子)按照一定方式规则地排列成空间格子构造的矿物。
3隐晶质矿物:矿物晶粒极为细小,用肉眼无法分辨出矿物颗粒,仅有光性反应的矿物。
地质学-名词解释
地质学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
4、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5、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自然产物2、固定和均一的化学成分3、一般不孤立存在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道德经》)矿物的四种形成方式:凝华(硫磺)、结晶(石英)、凝固(蛋白石)、重结晶(石棉)结晶习性:一向延伸、二向延伸、三向延伸类质同像: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互相顶替的现象。
如:(Mg, Fe)2[SiO4]同质多象: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可以形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
矿物的物理性质:光学性质{颜色(自色、他色、假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界限0.03毫米)}、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韧性……)、其它性质(比重、磁性、电性、发光性……)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摩氏硬度计: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滑石方萤磷; 长英黄刚金。
指甲为 2 — 2 . 5,小刀约 5 — 5 . 5七种主要造岩矿物(属于广义硅酸盐矿物):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矿物的分类:自然元素矿物、硫化物类矿物、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类矿物、含氧盐类矿物(自己看书p55)岩浆: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
地质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岩浆:指在地球深部自然形成的部分或全部呈液态的炽热熔体。
(P37)2 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火成岩,主要由石英(硬度为7)、长石(硬度为6)和少量云母(硬度为2---4)等暗色矿物组成。
3喷出岩:又称“火山岩”,指又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矿物岩石,多数为岩浆岩组成,质地疏松多孔。
4岩浆作用:指上地幔高温高压熔融体向地表或近地表附近侵入/喷出,矿物冷凝结晶,熔融体液态到固态的全过程。
5 火山作用:又称“岩浆喷出作用”,指岩浆喷出地表冷凝成岩的过程。
(P40)6 斑状结构:岩浆中主要矿物颗粒大小不等,大的叫斑晶,小的叫基质,而基质为隐晶质或非晶质者则为斑状结构。
(P46)7 气孔构造:指喷出岩或浅成脉状岩体边缘常见朵状、浑圆状、倒水滴状、管状或不规则状的空洞。
(P47)8 杏仁构造:指气孔被岩浆期后矿物填充时,其填充物宛如杏仁。
(P47)9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大气、水和生物活动等因素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化学分解和合成,致使岩体崩解、剥落、破碎而形成松散的碎屑物质的作用。
10剥蚀作用:是指各种外动力地质营力如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对地表岩石和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12搬运作用:是指地表岩石风化后形成的产物绝大多数被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外动力地质营力搬运到其他地方的作用。
13沉积作用:是指由于搬运营力的减弱(如水流或风力速度降低、冰川融化等)及其他因素影响,被搬运物质在适宜场所沉积下来而形成松散沉积物的作用。
14成岩作用:是指沉积后的松散沉积物被埋葬于地下深处环境,再经过一系列变化最后固结成坚硬沉积岩的过程。
15层理:是指由岩石的成分、碎屑(或沉积物颗粒)、颜色等在垂向上变化所形成的一种层状构造,是由不同时期沉积作用的性质变化造成的。
16 吹扬:(吹蚀)是风以自身的动力将地表砂粒和尘土扬起吹走。
17风棱石:卵石或砾石可以被磨蚀成多个磨光面和清晰边棱,这种石块称为风棱石。
普地 名词解释 整理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
1.地球系统:由地球的固体地圈、流体地圈、土壤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
2.大地水准面:全球静止海平面,即平均海平面及其在陆地内部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3.地热增温率:沿等温线法线指向地心方向上单位距离内增加的温度值,又叫地温梯度,其倒数称为地热增温级。
4.克拉克值: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比,又叫地壳元素丰度。
5.解理:矿物晶体受外力作用,沿一定的结晶学方向破裂成平整平面的性质。
6.岩浆:在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黏稠富含挥发分的熔融体。
7.风化壳:在地表由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一层不连续的,厚度不均匀的薄壳
8.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一般认为是河流注入水体的水面。
9.浪基面:波浪作用的下限,一般认为是1/2波长的深度处。
10.成岩作用:各种松散沉积物转变成坚硬岩石的过程。
11.变质作用:已经存在的岩石,受到构造作用或者岩浆活动的影响,在基本保持固态的前提下,其结构、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变成新岩石的过程。
12.新构造运动:新近纪以来的构造运动。
13.节理:断裂面两侧没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14.断层:断裂面两侧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15.夷平面:准平原受后期构造抬升,再被侵蚀切割成不同高度的近似平齐的顶峰面,称作夷平面。
北京大学《高等数学与普通地质学基础》普通地质学部分名词解释辑录
北京大学《高等数学与普通地质学基础》普通地质学部分名词解释辑录北京大学吴泰然版《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辑录(提醒:以下是《高等数学与地质学基础》科目中的地质学部分历年考的一些名词解释,希望大家参考这个解释,并依据这份材料完善书本上对该名词的解释,尽量在试卷上将每个名词解释答的详细,精准。
北大普通地质学历年试题重复性很高,所以复习考过的这些名词,意义非凡。
祝大家成功!)一.名词解释1.地球体: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球形体,即地球的真实形状。
据卫星观测,地球南北半球不对称,北极凸出,南极凹进;中纬度南半球凸出,北半球凹进,形状不规则。
2.古登堡面:1914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发现地下2885千米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明显变化,其中纵波的速度明显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后来证实这里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
人们将这个界面称为古登堡界面。
3.磁偏角:地球表面任一点的磁子午圈同地理子午圈的夹角。
根据规定,磁针指北极N向东偏则磁偏角为正,向西偏则磁偏角为负。
磁偏角是指磁针静止时,所指的北方与真正北方的夹角。
4.风化壳:地壳表层岩石风化的结果,除一部分溶解物质流失以外,其碎屑残余物质和新生成的化学残余物质大都残留在原来岩石的表层。
这个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就称为风化壳或风化带。
5.新月形沙丘:单一风向下发育的简单沙丘形态,它的迎风面是穹状的沙物质堆积,不断被风蚀在顶部附近堆积,在背风坡形成较陡峭的滑落面,因为两侧较低,前进速度较快,所以形成两翼。
6.河流平衡剖面:又称河流均衡剖面。
假定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总是使整个河床纵剖面方向趋于平缓,最终形成一个平滑的、下凹的曲线;河床各段的坡度恰好保证河流泥沙的正常运移,河流既不下切,也不堆积;这种理论的河床纵剖面称河流的平衡剖面。
7.波切台:由于海蚀崖及其下部新的海蚀崖的继续形成的这种反复作用,使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海岸带不断拓宽,结果海蚀崖底部至低潮浅之间形成一个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面。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地球科学: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地质学: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地球表面重力:指地面某处受也IL'引力和该处的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
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多数与正常重力值不符的现象。
原因:①测点不一定位于平均海平面上;②地壳不同部分物质的密度不同。
磁异常:指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也叠加在基本磁场上。
实测值经过校正后减去磁场的正常值,其差值为正称正异常,其差值为负称负异常。
地温梯度:在恒温层以下,深度每增加100m增加的温度。
不同地区地温梯度不同,如亚洲的平均值为2.5度;欧洲为3〜3.5度。
地温级度:是温度每升高,地层所需要增加的深度,单位为m∕l o C o岩石圈:软流圈上部的地球部分称为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固体物质。
地壳:是固体地球的最外圈层,由岩石组成,是相对刚性的外壳。
其下届为莫霍面与地幔分开,平均厚度16km。
地壳均衡:地壳为适应重力的作用而不断调整达到平衡的现象。
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百分含量。
矿物: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岩石:是矿物的自然混合物,也可以是岩屑或岩屑的混合物。
岩石结构:反映岩石中矿物本身的特点及颗粒之间的组构特点,如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粗细及均匀程度等。
岩石构造:指岩石中不同矿物、矿物集合体之间或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所反映出来的外貌特征。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方向之外裂开,称为断口。
大陆边缘:指大陆与深海盆地之间被海水淹没的地方。
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与海沟。
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及火山作用形成的松散堆积物经过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层理构造:是由于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等的不同而在垂向上显示的成层性质。
化石: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
1、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2、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3、类质同象:指在矿物晶体结构中,由性质相似的其它离子或原子占据了原来离子或原子的位置,而不引起化学键性和晶体结构类型发生质变的现象。
但可引起化学成分及其它有关性质的改变。
4、晶体习性:生长条件一定时,同种晶体总能发育成一定的形状,这种性质称为晶体的结晶习性。
5、岩石:岩石是天然产出的是有一定结构、构造和稳定外形的矿物集合体,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6、岩浆岩:又称为“火成岩”,它是由地壳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成。
7、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8、变质岩:它是地壳中早先形成的岩浆岩、沉积岩在诸如岩浆活动、构造运动等一系列内力地质作用的影响下,经受较高的温度和压力变质而成。
9、岩浆:岩浆是在地下深处形成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组分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熔融体。
10、岩浆岩的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岩石特征。
11、岩浆岩的构造:指岩石组成部分(矿物)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现出的岩石特征。
12、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在空间上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关系以及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及地质构造环境等。
13、原生岩浆:是指由上地幔物质经局部熔融或壳层物质局部或全部熔融而形成的初始岩浆。
14、岩浆分异作用:指原来均匀的岩浆在没有外来物质加入下,依靠本身的演化最终产生不同成分的岩浆的全部作用。
15、岩浆同化混染作用:岩浆熔化了围岩或捕虏体,使岩浆成分发生了变化,称为同化作用。
不完全的同化作用称为混染作用。
16、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1、层理构造:层理是沿原始沉积平面的垂直方向上矿物成分、颜色、结构等特征发生变化所构成的一种层状构造。
普通地质学
普通地质学一、名词解释1、相对地质年代:主要是根据生物界的发展和演化(以化石为根据),把整个地质历史划分为一些不同历史阶段,借以展示时间的新老关系。
2、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测定和计算岩石、地层的年龄,从而进一步取确定各种地质年代单位年龄界线。
3、大洋中脊:海底的山脉泛称为海岭,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呈线状延伸于大洋盆地,地震、火山活动强烈的海岭称为大洋中脊或洋中脊。
4、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面的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及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5、承压水:是指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又称层间水。
6、潜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其自由表面称潜水面。
7、向斜:是核内部由新地层、翼部由老地层组成的,岩层凸向地层变老方向弯曲的褶皱。
8、矿产: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能从自然界中提取出来,且具有工业价值的矿物性原料的总称。
9、工业品味:是指可供开采矿段的最低平均品位,是计算工业储量的参数,并随经济技术条件和需求程度而变化。
二、填空题1、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2、常见的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的方式有哪几种?物理:温差分化、冰劈作用、盐类的结晶与潮解作用化学:溶解作用、氧化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3、地下水按运动特征和埋藏条件可分为哪三种类型?包气带水、潜压水、承压水4、根据海水深度及海底地形特征,海洋分为哪几个区?大路边缘、洋中脊、大洋盆地5、岩层在空间的产状有哪几种基本类型?水平、倾斜、直立6、矿产按工业用途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哪三类?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7、矿石品位、工业品位等概念的定义。
矿石品位:是指矿石中所含的有用成分的百分含量,常用质量百分比或体积百分比表示工业品位:是指可开采矿段的最低品位,是计算工业储量的参数,并随经济技术条件和需求程度而变化。
8、相对地质年代的确立依据。
主要是根据生物界的发展和演化(以化石为根据),把整个地质历史划分为一些不同历史阶段,借以展示时间的新老关系。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补充版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第二版)概念汇总第一章绪论1.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它分为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类。
22、地质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成因的学问。
3、内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作用。
4、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作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25、地球:包括固体地球以及环绕着它并与其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水、生物与大气,是一个复杂的天体。
6、岩石圈:地壳加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幔7、具有一定规模的岩石圈块体称为板块可分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第二章矿物1.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称为元素。
52.同位素:具有不同原子量的同种元素的变种。
53.放射性同位素:有的同位素其原子核不稳定,会自行放射出能量,即具有放射性,称为放射性同位素。
54.稳定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
55.放射性同位素放射能量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蜕变(衰变)6.某一放射性同位素蜕变到它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衰期它是一个常数7.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平均质量分数%,称为克拉克值。
克拉克值又称地壳元素的丰度。
58.矿物:是自然产出且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排列有序的均匀固体。
其化学成分一定并可用化学式表达。
69.其产出状态成因和化学组成等方面都具有与矿物相同的特征但不具有结晶构造的均匀固体。
准矿物10.晶体:是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即有序排列)的固体。
6结晶质(晶质)11.不具有几何多面体外形的晶体称为晶粒12.非晶体:是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不呈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非晶质13.化学键:晶体中各质点间的结合力就是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分子间作用力。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大全
第一章绪论1. 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它分为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类。
2 、地质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成因的学问。
3 、内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作用。
4 、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作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5、地球:包括固体地球以及环绕着它并与其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水、生物与大气,是一个复杂的天体。
6、岩石圈:地壳加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幔7、具有一定规模的岩石圈块体称为板块可分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第二章矿物1. 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称为元素。
2. 同位素:具有不同原子量的同种元素的变种。
3. 放射性同位素:有的同位素其原子核不稳定,会自行放射出能量,即具有放射性,称为放射性同位素。
4. 稳定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
5. 放射性同位素放射能量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蜕变(衰变)6. 某一放射性同位素蜕变到它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衰期它是一个常数7. 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平均质量分数%,称为克拉克值。
又称地壳元素的丰度。
8. 矿物:是自然产出且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排列有序的均匀固体。
其化学成分一定并可用化学式表达。
9. 其产出状态成因和化学组成等方面都具有与矿物相同的特征但不具有结晶构造的均匀固体。
准矿物10. 晶体:是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即有序排列)的固体。
)11. 不具有几何多面体外形的晶体称为晶粒12. 非晶体:是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不呈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非晶质13. 化学键:晶体中各质点间的结合力就是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分子间作用力。
普通地质学
1.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
2.相对地质年代:地质形成的先后顺序及地质形成距今的年龄。
3.角度不整合: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期间有剥蚀面相分割。
剥蚀面的产状与上覆地层的产状一致,与下伏地层产状不一致。
4.岩石倾向:层面上与走向垂直并指向下方的直线,称为倾斜线。
它的水平投影所指的方向即为倾向5.区域变质作用:在广大范围内由温度,压力以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
、6.差异风化:如果抗风化能力不一的岩石共生在一起,则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突出,抗风化能力弱的凹入。
7.侵蚀基准面:海平面及由海平面向大陆方向引申的平面。
8.构造地震:又称断裂地震,由地下岩石突然发生错断所引起的。
9.潮汐:在日月引力的作用下,海平面发生周期性升降的现象。
10.转换断层:该断层的运动方向与运动性质在此两点以外发生了转换。
表现为以脊轴转点为界。
其两侧由平移错动变为拉张。
试题二1.克拉克值:元素的平均含量与总质量的比值。
2.解理:指晶体受到外力打击时能够沿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为平面的能力。
3.假整合:(平行不整合)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
4.风化作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矿物和岩石通过与大气,水以及生物的接触。
发生物理的化学的变化转变称松散的碎屑物甚至土壤的过程。
5.变质作用:岩石基本处于固体状态下。
受到高温,压力和化学性流体的作用。
发生矿物成分。
化学成分,岩石结构的变化形成新的结构,构造或新的矿物与岩石的地质作用。
6.河流袭夺:一条河流向源头方向加长可导致它与另一条河流交切,截后者上游的河水。
7.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
8.喷出岩:由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矿物岩石。
9.平移断层:(走滑断层)被断的岩块沿陡立的断层面做水平滑动。
10.浪基面:波浪向深部传导一般不超过波长的1/2,在深度达1/2波长时,波浪运动几乎停止,这一深度界面称波浪基面。
试题三1.岩层走向:层面与假想水平面交线的方向。
普通地质学的重点名词解释
普通地质学的重点名词解释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组成、结构、演化和地质现象的科学。
作为一门学科,地质学涵盖着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释一些普通地质学中的重要名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领域。
1.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层次。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壳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由固态的岩石和半固态的岩浆组成。
地核则是地球的内部中心,由铁和镍等金属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
2. 岩石循环岩石循环是地球上岩石形成、变质、熔融和再结晶的过程。
它包括了岩石的形成(成岩作用)、岩石的变质(变质作用)、岩石的熔融(熔岩作用)和岩石的再结晶(再结晶作用)。
岩石循环是地球内部能量和物质的重要循环过程,对于地球的演化起到关键的作用。
3.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上构造现象和构造运动的学科。
它研究地球上的地壳运动、地震、火山活动等现象,并通过研究地壳板块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来理解地球表面的地貌和构造。
4. 地球科学地球科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内容包括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和海洋学等。
地球科学研究地球系统的各个方面,探索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相互作用以及地球的演化历史。
5. 构造板块构造板块是构造地质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地壳上的大块状结构,可以是大陆板块或海洋板块,它们之间通过构造运动相互作用,导致地震、火山和大陆漂移等现象。
6.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指的是地壳中地震波的传播和震动。
地震通常由板块运动引起,是地球构造演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地震不仅造成地表的破坏,还可能引发海啸等次生灾害。
7. 火山火山是地球表面的一种地质现象,指的是由地下岩浆爆发而形成的喷发口。
火山活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释放的表现之一,喷发的岩浆会形成火山喷发物,包括熔岩、火山灰和火山烟尘等。
8. 地质时间尺度地质时间尺度是研究地球历史的一种方法。
它将地质历史划分为不同的时间单位,包括地纪、期、世和纪的划分。
地质名词解释
地质名词解释1. 陡坡(Steep slope):指地表的倾斜度较大的地形,通常是由于地壳的断层运动或者水侵蚀等因素导致的。
2. 峡谷(Canyon):指形成于地壳运动或者水侵蚀过程中的深而狭长的地形,常见于河流或者冰川形成的地区。
3. 枯水线(Perennial stream):指全年都有水流存在的河流或者溪流,水源通常来自降水、融雪或者地下水。
4. 云杉林(Coniferous forest):指以云杉为主要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
云杉是一类常绿树种,通常生长在高纬度或者高海拔地区,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5. 落叶林(Deciduous forest):指以落叶乔木为主要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
落叶乔木在秋季会从树枝上脱落叶子,在春季重新生长新的叶子。
6. 风化(Weathering):指地壳岩石在地表或者地下受到气候、水、生物等作用的破坏和分解过程。
风化过程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形式。
7. 地震(Earthquake):指地壳发生剧烈震动的现象。
地震由于地壳的断层运动造成的,能够产生地震波,并且在地表产生地震破坏。
8. 火山(Volcano):指地壳下方存在有活跃的岩浆,并且通过地表的火山口喷发出来的地质现象。
火山的喷发会释放岩浆、烟尘、火山灰等物质。
9. 熔岩(Lava):指岩浆从火山口喷发出来并流动到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物质,通常呈现黑色或者暗红色,具有较低的黏性。
10. 陨石坑(Crater):指由于宇宙物体(如小行星或者陨石)撞击地表而形成的圆形坑洼地形。
陨石坑通常由撞击物体的能量形成的溅射物质和地壳碎片构成。
11. 重力坍塌(Gravity collapse):指由于地质构造的失稳或者物质移动的影响,导致地形陷落或者坍塌的过程。
重力坍塌可以造成地壳的塌陷、山体滑坡等。
12. 高山(Mountain):指地表地壳上海拔较高的地形,通常由于地壳构造运动或者火山喷发造成的。
高山区具有陡峭的山峰和坡地,气候和植物区系也有较大的差异。
普通地质名词解释
1.地球的内部圈层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地壳 地壳是地球的坚硬外壳,也称之为地球的“皮肤”,包括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72km 。
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33km ,高山、高原地区厚度可达60~70km(如青藏高原);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6km 。
地壳由各种岩石组成。
地幔 地幔又称中间层,呈固态,可分为上、下地幔。
上地幔从5~70km 到1000km 深处,里面有呈熔融状态的软流层。
下地幔从1000km 到2900km 深处,它的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为可塑性固体。
地核 地核是从地幔以下到地心的部分,其半径约为3471km ,由内、外核组成,外核接近液体,内核为固态。
2.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一) 风化作用岩石受外力作用后发生机械崩解和化学分解,破坏产物基本残留原地,使坚硬的岩石变为松散的碎屑及土壤。
(化学风化、物理风化、生物风化) (二) 剥蚀作用岩石受外力作用而破坏,破坏产物同时被搬走。
(侵蚀、刨蚀、潜蚀…….) (三) 搬运作用将风化、剥蚀物搬运到它处。
(机械搬运、化学搬运、生物搬运)(四) 沉积作用搬运物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生沉积,。
条件适宜是指搬运能力减弱,如流水搬运泥砂时,流速减小时,动能减少,过载而沉积。
化学沉积受化学反应规律支配,过饱和沉积胶体凝胶作用。
CACO3+CO2+H2O Ca[HCO3]2 (五) 固结成岩作用松散沉积物(任何动力搬来的机械的或化学的)转变为坚硬的沉积岩。
3.简述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一、气候因素:影象风化作用的气候因素主要指降水量与温度。
降水量丰富且水循环快的地区有利于化学风化的进行;而温度则影象化学反应的速度,水中游离氧的含量和水的离解度随温度增高而加大,水中CO2含量虽随 温度增高而减少,但温度增高十度,反应速度却加快一倍,因此,氧化作用和水溶液的作用都随温度增高而加快,有利于化学风化作用的进行。
而且,气候控制着数量和类型,它们对风化作用产生各不相同的影象。
地质学名词
地质学基础1.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2.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m所增加的温度,用℃表示。
3.裂谷:是大陆的一些规模宏大的线状低洼谷地,其延伸可达数千公里,宽仅数十公里,两壁为断崖。
4.克拉克值:某元素在地壳中分布的重量百分比。
5.矿物: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
6.岩石:矿物的天然集合体,它是地壳的直接组成成分。
7.岩浆作用:指岩浆的形成、演化、运移直到冷凝形成岩石的全部过程。
8.风化作用:暴露于地表的岩石因长期受到O2、CO2、水以及生物等影响而发生化学分解和机械破碎的作用。
9.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
10.地壳运动:由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岩石发生变形、变位的一种机械运动,又称构造运动。
11.岩浆:地球深处天然产出的高温、高压含大量气体挥发组成成分复杂的硅酸盐熔融体。
12.喷出作用:当岩浆冲破地壳,上升到地面时。
13.变质作用,变质岩:指地壳运动,岩浆活动过程中,使原来的沉积岩,岩浆岩发生结构、构造及矿物成分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新的岩石,即为变质岩,形成变质岩的这一过程为变质作用。
14.接触变质作用:在岩浆岩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由岩浆散发的热量和挥发组分的影响而发生的变质作用。
15.牛轭湖:被废弃的河湾两口,泥沙不断淤积终于被堵塞,形成牛轭湖。
16.地下水:埋藏于地下的水,即地表以下的松散堆积物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17.搬运作用:河流将来自谷坡和河床内的侵蚀产物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的作用。
18.沉积作用:在河流动能降低或化学条件改变时,河流搬运物沉积下来的作用,称河流的沉积作用。
19.喀斯特或岩溶:溶蚀作用为主,再加上地表水的共同作用,使地表和地下形成一些特殊地形,这些地形以及作用过程称岩溶或喀斯特。
20.冰川:大陆上缓慢流动着的巨大冰体。
21.条痕:将矿物在白色无釉瓷板(条痕板)上擦划后留下的矿物粉末的颜色。
北京大学《高等数学与普通地质学基础》普通地质学部分名词解释辑录
北京大学吴泰然版《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辑录(提醒:以下是《高等数学与地质学基础》科目中的地质学部分历年考的一些名词解释,希望大家参考这个解释,并依据这份材料完善书本上对该名词的解释,尽量在试卷上将每个名词解释答的详细,精准。
北大普通地质学历年试题重复性很高,所以复习考过的这些名词,意义非凡。
祝大家成功!)一.名词解释1.地球体: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球形体,即地球的真实形状。
据卫星观测,地球南北半球不对称,北极凸出,南极凹进;中纬度南半球凸出,北半球凹进,形状不规则。
2.古登堡面:1914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发现地下2885千米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明显变化,其中纵波的速度明显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后来证实这里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
人们将这个界面称为古登堡界面。
3.磁偏角:地球表面任一点的磁子午圈同地理子午圈的夹角。
根据规定,磁针指北极N向东偏则磁偏角为正,向西偏则磁偏角为负。
磁偏角是指磁针静止时,所指的北方与真正北方的夹角。
4.风化壳:地壳表层岩石风化的结果,除一部分溶解物质流失以外,其碎屑残余物质和新生成的化学残余物质大都残留在原来岩石的表层。
这个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就称为风化壳或风化带。
5.新月形沙丘:单一风向下发育的简单沙丘形态,它的迎风面是穹状的沙物质堆积,不断被风蚀在顶部附近堆积,在背风坡形成较陡峭的滑落面,因为两侧较低,前进速度较快,所以形成两翼。
6.河流平衡剖面:又称河流均衡剖面。
假定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总是使整个河床纵剖面方向趋于平缓,最终形成一个平滑的、下凹的曲线;河床各段的坡度恰好保证河流泥沙的正常运移,河流既不下切,也不堆积;这种理论的河床纵剖面称河流的平衡剖面。
7.波切台:由于海蚀崖及其下部新的海蚀崖的继续形成的这种反复作用,使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海岸带不断拓宽,结果海蚀崖底部至低潮浅之间形成一个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面。
普通地质学的名词解释(矿大版).
普通地质学的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球;目前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上层,即地壳和地幔的上部。
地质学的任务(地质学的研究实践意义 :1、指导人们寻找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2、查明地震、火山爆发、山崩、地滑、洪水、风沙、地面的沉降等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 指导人们和这些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斗争;3、地质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地质学能够直接服务于人类的身体健康。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组成地球的物质;2、研究岩石或建造在地壳中以及在整个地球内部的空间分布, 即阐明地壳以及地球的结构特征,阐明这些构造的形成条件与演化规律;3、研究地球的历史;4、研究地质学的应用问题;5、研究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6、综合性研究。
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地球内热为热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地质作用的特点:1、地质作用具有地区性特点,不同地点出现不同的现象;2、地质现象复杂;3、地质作用发生和延续的时间一般很长。
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地质现象;2、运用分析、试验手段;3、进行理论研究,“将今论古”及“以古论今、论未来”是地质学思维的两大方法论。
第二章矿物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
同位素: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的中子数可以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原子量, 具有不同原子量的同种元素的变种称为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有的同位素其原子核不稳定,会自行放射出能量,即具有放射性,称为放射性同位素。
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稳定同位素。
这一放射能量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都具有固定的衰变速度, 某一放射性元素衰变到它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衰期。
克拉克值:是地壳元素的丰度,是化学元素在一定自然体系(通常为地壳中的相对平均含量,通常用重量百分数(%或克/吨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复习资料—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第二版) ,仅供参考
19. 隐晶质:晶粒细微,要通过显微镜才能加以分辨者 20. 矿物集合体:矿物晶粒的聚集体成为集合体。矿物集合体往往具有某种习惯性的形态。7 21. 矿物的光学性质 ① 透明度:矿物透过可见光的能力。7 ② 光泽:矿物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7 ③ 颜色:是矿物吸收了白光中某种波长的色光后所表现出来的互补色。7 ④ 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7 22.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硬度的大小主要由矿物内部原子离子分子联接力的强弱决定,通常用 摩氏硬度计作为标准进行测量。7 23. 解理:晶体受到外力打击时能够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平面(即解理面)的能力。它经常是不光滑的 8 24. 断口:是矿物受到外力打击后不沿固定的结晶方向断开时形成的断裂面。8 25. 硅酸盐矿物:为金属阳离子与硅酸根化合而成的盐类矿物。这类矿物均含氧与硅,以及一种或几种金属阳离 子。9 26. 硅氧四面体:硅酸盐矿物结构中一个硅的周围都有四个氧,其形状似四面体,称为硅氧四面体。硅氧四面体 是一切硅酸盐矿物的基本结构单位。9 27. 造岩矿物: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考研复习资料—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第二版) ,仅供参考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第二版)概念汇总
第一章 绪论
1. 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它分为内力地质作 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类。2 2、地质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 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成因的学问。 3、内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作用。 4、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作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作用、剥 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2 5、地球:包括固体地球以及环绕着它并与其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水、生物与大气,是一个复杂的天体。 6、岩石圈:地壳加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幔 7、具有一定规模的岩石圈块体称为板块 可分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
第 2 页 共 27 页
考研复习资料—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第二版) ,仅供参考
内部多孔洞。18 16. 火山块:粒径大于 50mm,常为棱角状 17. 有火山灰组成者成为凝灰岩,有火山砾和火山渣组成的岩石成为火山角砾岩,有火山块组成者成为集块岩 18. 柱状节理:熔岩在散热冷凝过程中,其表面厂形成无数冷凝收缩中心,如果岩石结构均匀,这些收缩中心均 匀而等距地排列,在垂直于联结收缩中心的直线方向因引力作用形成裂缝,裂缝横切面为六边形。随着熔岩 进一步冷凝,六边形裂缝最终会将整个熔岩层切割成六方柱,称为柱状节理。19 19. 波状熔岩(绳状熔岩) :由于岩石的导热性差,熔岩的外壳虽已冷凝或基本冷凝而其内部仍保留熔融状态, 并继续流动,在内部熔体流动的推挤力以及因外壳冷凝而产生的收缩力作用下,熔岩表面常常发生变形,表 面比较光滑,或呈波状起伏,或扭曲似绳索状者,称为波状熔岩或绳状熔岩。18 20. 块状熔岩:熔岩表层破碎成大小不等的棱角状碎块并杂乱堆积者,称为块状熔岩。19 21. 科马提岩:得名于南非巴伯顿地区的科马提河流域,这里产出的超基性喷出岩最为典型,其覆盖面积达 160*65Km2,厚数公里。此类岩石中 mgo 含量高达 20%以上,由橄榄石和蛇纹石等矿物组成,具有 刺结构, 即成长条状状的橄榄石晶体聚集在一起,形如草捆。20 22. 较粗的固体喷发物及熔岩就地停积,在地面构筑在一定规模的山体,称为火山 23. 火山的外形似堆状称为火山堆 24. 火山口:火山堆堆顶常有圆形洼地是火山物质喷溢的出口,称为火山口。19 25. 火山通道:火山口下有呈管状的通道与地下岩浆的汇聚地-岩浆房相连,称为火山通道 26. 火山颈:冲填于火山口通道上部已冷凝的岩浆称为火山颈 27. 破火山口:火山经过连续多次喷发以后,其岩浆房空虚,火山锥体因失去支撑会发生崩塌与陷落;同时,后 继的喷发活动可将原有火山锥的上部炸毁。结果,均能造成比原有火山口大得多的洼地,称为破火山口。22 28. 盾状火山:中心式喷发,所形成的火山锥,主要由熔岩组成,其锥坡一般只有 2°—4°,锥顶平,称为盾状 火山。其规模较大,锥体基部直径可达数公里到数十公里。21 29. 熔岩锥:如果盾状火山锥坡较陡,规模较小,称为熔岩锥。21 30. 熔渣锥:某些粘性较大的基性岩浆主要喷发火山砾、火山弹及火山渣,它们堆积而成为熔渣锥。21 31. 枕状构造:海底喷发的基性熔岩常形成枕状构造,它主要是由外形似枕状的熔岩聚集而成,枕间常有火山碎 屑物或 sio2 充填。 32. 玄武岩:由基性熔岩组成的岩石称为玄武岩。21 33. 溢流玄武岩:地质历史时期中,曾有大面积大厚度的玄武岩产出,分布范围广阔且厚度巨大的玄武岩称为溢 流玄武岩。21 34. 复式火山:中酸性岩浆的喷发物常堆积形成复式火山。其特点是:堆顶由火山碎屑岩与火山岩交互而成,堆 坡陡,上部可达 30-40 度,下部略缓堆体高度由数百米到数千米。22 35. 中心式喷发:岩浆沿管状通道上涌,从火山口中溢出,称为中心式喷发。19 36. 裂隙式喷发:岩浆沿地壳中狭长裂缝溢出,称为裂隙式喷发。19 37. 安山岩线:喷发安山岩浆的火山只分布在环太平洋周围大陆的边缘和岛屿上,不见于大洋内部,在大洋内部 只喷发基性岩浆,两者界线鲜明,这一界线称为安山岩线。24
6. 某一放射性同位素蜕变到它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衰期 它是一个常数 7. 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平均质量分数%,称为克拉克值。克拉克值又称地壳元素的丰度。5 8. 矿物:是自然产出且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排列有序的均匀固体。其化学成分一定并可用化学式表达。6 9. 其产出状态 成因和化学组成等方面都具有与矿物相同的特征但不具有结晶构造的均匀固体。准矿物 10. 晶体:是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即有序排列)的固体。6 结晶质(晶质) 11. 不具有几何多面体外形的晶体称为晶粒 12. 非晶体:是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不呈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非晶质 13. 化学键:晶体中各质点间的结合力就是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分子间作用力。6 14. 晶体结构:由于质点呈有序排列,晶体内部就具有格子构造 15. 晶面:包围晶体的平面 白云石菱面体 磁铁矿八面体 石盐立方体 16. 同质多像: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地质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形成 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成为同质多像。6 17.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的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 构,这种现象成为类质同像。6 18. 显晶质:晶粒大小不一,较粗的用肉眼或放大镜可以看出来者
第二章
矿物
1. 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称为元素。5 2. 同位素:具有不同原子量的同种元素的变种。5 3. 放射性同位素:有的同位素其原子核不稳定,会自行放射出能量,即具有放射性,称为放射性同位素。5 4. 稳定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5 5. 放射性同位素放射能量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蜕变 (衰变)
第 3 页 共 27 页
考研复习资料—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第二版) ,仅供参考
38. 环太平洋火山带:位于南、北美洲西岸,直至阿拉斯加半岛南岸,经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群岛、 菲律宾群岛到新西兰。这一带上有活火山 300 余座,占全球活火山数量的 60%以上。其中南美、中美洲西岸 及西印度群岛有活火山 100 座。阿拉斯加及阿留申一带有活火山 39 座,太平洋西部及西南部岛屿有活火山 200 座。这一火山带的位置正好环绕太平洋,因而有火环之称。环太平洋火山带主要喷发中、酸性岩浆,尤 其以喷发安山岩浆为特征。23 39. 地中海—印尼火山带:这一带共有活火山 70 余座。其中地中海沿线有 13 座,印度尼西亚有 60 余座。这一 火山带喷发的岩浆性质从基性到酸性均有,不同的火山表现不同,同一火山的不同喷发阶段也有变化。24 40. 洋脊火山带:它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及印度洋,有的火山在水下喷发,有的火山已露出水面,称为火山岛。 24 41. 红海沿岸—东非火山带:分布于红海—东非裂谷沿线,这里有活火山 22 座。24 42. 活火山:无论间歇期多长,凡是在人类历史时期中有过活动的火山都称为活火山。22 43. 死火山:在人类历史中未曾喷发过的火山称为死火山。22 44. 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未达到地表,称为侵入作用。 45. 侵入岩:岩浆在侵入的过程中变冷、结晶而形成的岩石叫侵入岩。24 侵入岩是被周围岩石封闭起来的三度空 间的实体,故又称为侵入体 46. 围岩:包围侵入体的原有岩石称为围岩。24 47. 浅成侵入:形成深度小于 5km 者,称为浅成侵入体,其规模较小。24 48. 深成侵入:形成深度在地表以下 5km 到 10-20km 者,称为深成侵入体,其规模较大。24 49. 同化作用:岩浆溶解围岩,将围岩改变称为岩浆的以部分,称为同化作用。24 50. 混染作用:岩浆因同化围岩而改变自己原有的成分称为混染作用。24 51. 捕虏体:混入岩浆中的围岩碎块可以部分或完全被熔化,部分未熔化的碎块称为捕虏体。24 52. 结晶分异作用:一种成分的岩浆按矿物熔点的高低可依次结晶出不同成分的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 石。这种作用称为结晶分异作用。25 53. 连续反应系列:在连续反应系列中,通过反应,即部分先结晶出来的矿物同剩余岩浆之间发生作用长石、培长石、拉长石、中长 石、更长石及钠长石系列。25 54. 不连续反应系:在不连续反应系列中,通过反应形成既有化学成分差异,也有内部结构显著改变的一系列矿 物,这就是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及黑云母系列。25 55. 鲍温反应系列: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岩浆是按两个反应序列结晶出来的,一个是连续反应序列,一个是 非连续反应序列,在连续反应系列中,通过反应,即部分先结晶出来的矿物同剩余岩浆之间发生作用,形成 在化学成分上存在连续变化,而其内部结构无根本改变的一系列矿物,这就是钙长石、培长石、拉长石、中 长石、更长石及钠长石系列。在不连续反应系列中,通过反应形成既有化学成分差异,也有内部结构显著改 变的一系列矿物,这就是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及黑云母系列。最后,上述两系列又联合起来形成一个不连 续的反应系列,依次结晶出钾长石,白云石和石英,它们总称鲍温反应系列 25 56. 石英 钾长石 以及各种斜长石称为长英质矿物 其色浅,故又称浅色矿物;黑云母 角闪石 辉石 橄榄石因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