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小说评点理论 《古代文论选读》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课件

中国古代文论课件
——仁,里仁为美,即有德者为美。 有德者则幸福指数最高,所以孔子赞美颜回的德行,批评宰 予‚朽木不可雕也‛ 孔子论述人的情感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 寿。‛这就是所谓的‚比德‛说 总之,孔子的艺术观,以仁为核心,以中和为指导,鲜明地 主张艺术从属于伦理道德、政治观念及其制度。他的美学观 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其尚实致用的精神及其文艺服务于政 治的载道观念,对我国传统文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 论 语 阳 货 》
迩 之《 事诗 父》 ,可 远以 之兴 事, 君可 ,以 多观 识, 于可 鸟以 兽群 草, 木可 之以 名怨 ”。
—— ·

(四)论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从美与善的关系来分析文学艺术,尽美又尽善,形式 与内容的统一。 必须注意,孔子更加注重善,即文学的内容,也即文 学的伦理道德属性、社会教化功能。 中和之美的美学标准 孔子论述了文与质的关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断章取义,引申为文论。 (五)论美及其美感的社会性与实用性
儒家思想中的‚守中‛思想,伦理意识中的‚中正‛思想 与道家思想中的阴阳和合,天人合一思想,杂糅生成了中 国古典社会的‚中和‛美学观念和美学精神。
中国古典文学中缺少那种蕴藉着伟大精神力量的崇高感,也缺少 那种充满毁灭性精神力量的悲剧意识,这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 生发中找到原因。 比如:通变观 《系辞》:‚生生之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刘勰《文心雕龙》:‚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文律运周,日 新其业‛,‚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 乎时序‛ 叶燮《原诗》:‚时有变而诗因之‛ 赵翼:‚诗文随时运,无日不趋新‛
(三)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 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有确定性, 也有多义性。 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只可意会不 可言传,得意忘言,不立文字,直 指人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 羊挂角,无迹可求;诗家之景如蓝 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及与 眉睫之前。虚实相生,神与物游, 情景交融· · · · · ·

《古代文论选读导论》课件

《古代文论选读导论》课件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屈原在《离骚》中表达了自己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强调 了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个性特色,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 抒情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韩愈及其《师说》
总结词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其《师说》是一篇 弘扬教师精神的著名散文,对古代文论中关于教师和学 问的论述产生了重要影响。
详细描述
韩愈在《师说》中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和责任感,提倡 尊师重教的精神,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教育思想产生了 深远影响。
04
CATALOGUE
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丰富文学创作手法
古代文论中的意境、意象等理论 ,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 艺术手法和灵感。
提升文学审美水平
古代文论强调的文质兼美、言意 兼善等理念,有助于提升现代读 者的文学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
拓展文学研究视野
古代文论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为 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视角,有助于拓展文学研究的领 域和深度。
庄子及其《庄子》
总结词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庄子》是 一部哲学和文学相结合的著作,对古道法自然”的观 念,强调了文学作品的自然、朴素和简约之
美,反对过度雕琢和矫揉造作。
屈原及其《离骚》
要点一
总结词
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其《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 最早的长篇抒情诗,对古代文论中抒情传统的发展产生了 重要影响。
唐宋元明清
各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文论著作,如唐代的《古文观止》、宋代的《 沧浪诗话》、明清的《闲情偶寄》等,涉及广泛,思想丰富。
古代文论的影响与价值
影响
古代文论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我国文学艺术的传承和发 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件

概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曾叫“古代文论”,全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时空是“中国古代”;包含“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两个方面。

文艺学的分支:文学史(文学发展史):是探讨各民族文学发展或世界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阐述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在历史的过程中对文学作个别的、具体的研究。

也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

文学批评:是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一般针对某部作品、某个作家或一种文学现象,属于个别、具体的研究。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普遍、一般规律,探讨文学的基本原理,树立基本的文学观念。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创作(作家——作品)文学鉴赏(作品——读者)“意境”,王国维认为作品有境界,必须做到情景交融,“‘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因“闹”字逼真地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因“弄”字既细致地刻画出淡云拂月,花枝摇曳的美好夜色,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于春色将阑的惋惜之情。

对这两佳句的分析是文学批评,其成果为总结意境的理论提供依据,而在文学史中,许多人都在证明意境的存在。

一、中国古代文论与批评的民族化特色1.批评家的非职业化西方文学批评转化为商品生产,成为独立职业。

中国文学批评是士大夫仕宦以外聊以娱人娱己的风雅余事,“余事作诗人”,“余事作批评”。

西方文学批评原训“文学裁判”(literary criticism)。

十八世纪以前,西方盛行“判官式的批评”,批评家与作家势不两立。

十九世纪以后,批评家与作家之间的对立关系才逐渐缓解。

法国法朗士(1844-1924)《生活文学》宣扬印象主义批评理论,“为了真诚坦白”,“把自己的灵魂在许多杰出作品中的探险活动加以叙述”,“把冷嘲和同情都摆在读者面前,由他们看了以后自己去作判断”。

批评与创作的对立,到近代才消除融合。

英国诗人爱理阿德主张“创作必寓批评”,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主张“批评必寓创作”。

高三一轮复习《古代文论选段》知识点梳理.ppt

高三一轮复习《古代文论选段》知识点梳理.ppt

《题画》 画竹题记一则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 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 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 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 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 画云乎哉!
这段选文的作者是郑燮,即大名鼎鼎的“扬 州八怪”之一郑板桥。郑燮诗、书、画皆精,时 人称他为“画、诗、书三绝”,又有“真气、真 意、真情”的特点。
诗者, 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言为诗。情动 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 之也。
诗,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怀抱在心 则为情感意志,用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诗。情 感在心里激荡,就用诗的语言来表现它,用语言 还表达不尽,便用咨嗟叹息的声音来延续它,咨 嗟叹息还不尽情,就放开喉咙来歌唱它,歌唱仍 感不满足,于是不知不觉手舞足蹈起来。
《诗品》是南朝梁国钟嵘所著的评诗专著,一般 称呼为“钟诗品”,以区别于唐代署名司空图的 《二十四诗品》。这部作品出现于刘勰《文心雕 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之后。 这两部作品的先后问世体现了南朝文学的成熟与 繁盛。
《诗品序》选段 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
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 寄诗 ,离群讬 诗 。 楚臣 境,汉妾 宫。 骨横朔野, 魂逐飞蓬。 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 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 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 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 可以怨。”使 易安,

《与元九书》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篇散 文。这篇散文第一段是开场白,简要地交代写作 目的和背景。第二段和第三段,从诗歌的发生学 谈起,对什么是诗歌的本质提出自己的见解。第 四段至第七段列举文学史上的作家和作品,用十 分简洁的语句,叙述历代诗歌发展变化的概况, 阐明《诗经》以来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剩下的 十二段,白居易从自己的勤学苦读,谈到仕宦之 后潜心诗歌创作,以及作品的巨大影响,在总结 创作经验时,着重谈到文学创作与现实的关系, 得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结论。 这篇散文平易流畅,洋洋洒洒,思想感情坦露无 遗,语言文字通俗浅白。

古代文论课件

古代文论课件

第五节
老子庄子的文艺观
3、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形象:“得意”、“忘言” 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形象: 得意” 忘言”
庄子在《天道》 庄子在《天道》篇中详细地论述了文艺创作 的相互关系: 中“言”与“意”的相互关系: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 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 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 我犹不足贵也, 其贵也(郭象注:其贵恒在意言之表) 故视而可见者, 其贵也(郭象注:其贵恒在意言之表)。故视而可见者, 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 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 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 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 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第一章
绪论
一 、课程的性质、意义及内容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向大家简要 介绍中国的文学批评及其特色和成就。 介绍中国的文学批评及其特色和成就。本课 程涉及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的主体文学思潮 及其发生发展线索、 及其发生发展线索、重要文学理论范畴及其 演变发展、重要文论家及其主要文论思想, 演变发展、重要文论家及其主要文论思想, 重要文论著作及其理论意义等
第五节
一、老子的道论
老子庄子的文艺观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论。“道”是万物自身运作的规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论。 是客观性的、实有的道。 律,是客观性的、实有的道。
二、庄子的文艺观
化老子客观之道为主观心灵之道。 化老子客观之道为主观心灵之道。 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 心斋、 坐忘” 1、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心斋、 “坐忘”。 人间世》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人间世》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 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 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 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大宗师》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 此谓坐忘。”

第一章-《古代文论选读》导论-《古代文论选读》教学课件全文编辑修改

第一章-《古代文论选读》导论-《古代文论选读》教学课件全文编辑修改
❖ 3、《老子》中说:“道”是“万物之宗”(四章),一 切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
❖ 4、《庄子》继承《老子》,说“道”是“自
❖ 5、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提出“道之文”这种观点。 刘勰之后,唐代司空图作《诗品》,二十四诗品就是道的 二十四种外化形态。
二、关于文学创作的构思
❖ 1、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变化发展是循环往复 的:“反者,道之动”、“归根曰静,是曰 复命”;他贵柔守静,提出“致虚极,守静 笃”的主张。此后,守虚静,抱元一,便成 为老庄玄学思想的一个根本特征。
2、庄子则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 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虚静必须在 “绝学去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 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进 入“大明”境界。
❖ 刘禹锡提出创造意境的关键是要做到“境生于象 外” ,司空图要求诗歌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 景” ,即是就其意在言外的特色而说的。这正是受 道家和佛家对言意关系认识影响之结果。
(一)哲学领域中言不尽意论
❖ 在我国古代文论中言不尽意论的提出除了文学的因素外,主 要受到了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因为言不尽意的提出首先是 在哲学领域中而不是在文学范围内。哲学的分析加深了对言 意的认识和理解,为文学理论中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供了理 论参考和认识方法。
(二)古代文论中言不尽意论
❖ 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在文学创作中“象”的地 位和作用尤其突出,文学创作的思维被称为形象思 维,文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被称为文学形象。在 古代文学创作和理论中非常重视景、物、境,观物 取像是创作的基本方法。
❖ 刘勰的《物色》可以算作物象论的代表,同期梁简 文帝《答张缵示集书》、钟嵘《诗品序》都有相关 论述。他们从对创作过程分析中形成的关于言不尽 意的基本认识便构成古代文论中言不尽意论的基本 点。

古代文论选读讲义

古代文论选读讲义

古代文论概述
古代文论的起源和发展
简要介绍古代文论的起源、发展历程和重要流派。
古代文论的主要特点和价值
阐述古代文论在思想深度、艺术魅力、历史影响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重要意义。
选读内容与结构
选读内容
精选古代文论中的经典篇章,包括《 文心雕龙》、《诗品》、《二十四诗 品》等。
内容结构
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和理论内在逻辑, 对选读内容进行合理编排和组织,形 成一个系统完整的古代文论知识体系 。
钟嵘《诗品》的诗歌品评标准与方法
诗歌品评标准
钟嵘在《诗品》中提出了“滋味说”,认为好 的诗歌应该具有“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的艺术魅力。他强调诗歌的情感表现力和艺术 感染力,注重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品评方法
采用比较的方法,将不同诗人的作品进行比 较分析,从而得出优劣高下的结论。同时, 他还注重从诗人的身世、经历、性格等方面 入手,探讨诗人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与文道关系论
韩愈
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作用,提倡简 洁明快的文风。
柳宗元
继承并发展韩愈的古文理论,注重文章的现实性和批判性,强调文章应表达真情 实感。
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诗文革新观念
欧阳修
推动诗文革新运动,主张“诗文革新”,反 对浮华雕琢的文风,提倡平易自然、清新流 畅的诗风。
《春秋》的文论内涵
倡导“微言大义”,认为文章应该通过简练的语言和微妙的表达来传达丰富的 历史信息和深刻的道理。同时,注重文章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提倡文章要“书 法不隐”。
两汉文论的发展及特点
两汉文论的发展
在继承先秦文论的基础上,两汉文论进一步发展了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同时开始关注文章的审美特 征和艺术表现。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论著作,如《毛诗序》、《楚辞章句》等。

古代文论 经典课件

古代文论 经典课件

(二)宋代诗话
《龟山先生语录》 作者:杨时 《洪驹父诗话》 作者:洪刍 《侯鲭诗话》 作者:赵令畤 《后山诗话》 作者:陈师道 《黄山谷诗话》 作者:黄庭坚 《遁斋闲览》 作者:陈正敏 《二老堂诗话》 作者:周必大 《庚溪诗话》 作者:陈岩肖 《冷斋夜话》 作者:惠洪 《李希声诗话》 作者:李錞 《林泉高致》 作者:郭煕 《临汉隐居诗话》 作者:魏泰 《六一诗话》 作者:欧阳修
严羽生平

南宋诗论家、诗人。字丹丘,一字仪卿, 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生卒年 不详,据其诗可推知他主要生活于理宗在位 期间,至度宗即位时仍在世。他与同宗严仁、 严参齐名,号"三严";又与严肃、严参等8人, 均有诗名,号"九严"。
严羽人生经历

严羽生活在南宋末年,一生未曾出仕,大半隐 居在家乡。但在元军入侵、国势垂危之际,仍很关心 时事,爱国思想在诗中时有流露,对朝政弊端也颇多 不满之词,如《北伐行》、《四方行》、《有感六首 》等。所以戴复古说他"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 时陈子昂"(引自朱雯《严羽传》)。他的七言歌 行仿效李白,五律除学李外,还学杜甫、韦应物。 但主要倾向仍为王(维)、孟(浩然)冲淡空灵一 路。他最重要的成就在于诗歌理论,着有《沧浪诗 话》。创作成就远逊于理论贡献,历来诗论家多指 出这两方面的差距。《四库全书总目》说他的创作 "志在天宝以前,而格实不能超大历之上","止能摹 王孟之余响,不能追李杜之巨观也"。
《沧浪诗话》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中国古最重要的 一部诗话着作,它有系统的理论主张,特别 是提倡以禅喻诗、强调“别材”“别趣”、 以“妙悟”和“兴趣”为中心、师法盛唐的 诗学思想,涉及到诗歌美学中的一些重大理 论问题,曾对元明清三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乃至绘画等艺术理论批评,产生了极为深远 的影响。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背诵古诗文《古代文论选段》+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背诵古诗文《古代文论选段》+课件

作者是如何论述“诗可以群,可以怨”的?
举例论证
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 嘉会,离群,去境,辞宫
排比
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 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 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
反问
非陈诗何以展其义? 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引用
诗可以群,可以怨
文常:
《与元九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给友人元稹的一封书信,完 整而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理想,可以看作研究白 居易心迹和思想的重要文献。
毛诗序
•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 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问题思考:什么是诗? 言志:在心一—发言一一嗟叹一一咏歌一一手舞足蹈
《毛诗序》揭示了中国古代艺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表现 形态,并认为所有艺术形态都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
1.结合PPT了解《毛序诗》以及《典论》的相关文常(重) 2.根据翻译,梳理出两篇选段中的重点字词,翻译全文。 3.理解学习《诗者》,明确什么是 “诗”以及 为什么许多后人 将《毛诗序》视为阅读《诗经》的理论指导? 4.根据文章,理解体会曹丕的“文气说”,并说说你的理解
文常:古代文论的概念及范围
古代文论:古人关于文学的看法。
解析:
《毛诗序》是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文学史上第一篇诗歌专论。 即此而言,它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上所具有的开创之功,已经是 十分令人瞩目的了。然而更重要的是,它首先注意到了诗歌创作 最本质的情感因素,并且明确地将情与志紧密联系在一起,去论
述产生诗歌的动因,提出了抒情言志的新观念。
经世致用 《毛诗序》解诗意在用诗,努力发掘《诗》中蕴涵的儒家理论 和讽喻之义。 《诗三百》之所以被当作儒家经典,奉为《诗经》,正因统治 者希望以此来达到教化百姓的目的。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课件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课件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
是人性的自然而然,这是文学艺术的至境。 3.以文本分析为核心的诗文评话语系统
诗文评话语系统,是指专注于诗文的文本构成、 语言形式、表现技巧等方面的话语系统。 诗文评话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文体论
▼汉代——文体意识的萌芽
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对文体已 有模糊的分类。 ▼ 六朝——文体意识的成熟 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 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就对古代文论的态度而言,“失语症”提法的意
义不在于引导我们放弃西方学术话语而转向古代、 用古代文论的话语资源来建构现代文学理论,而 在于提醒我们应该认证反思对待古代文论的态度, 从而找到我们作为阐释者的恰当立场。(第2页) 2.关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 ◇中国现当代学人在焦虑中国文论“失语”的同时, 如何进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便成为其连带 的“基本焦虑”。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
3.魏晋南北朝——儒学的边缘化和老庄之学的主流化 ●言说者身份的变化:文人士大夫变而为士族文人
●两种身份的区别:文人士大夫与君权之间的关系是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士族文人与君权的关系是 彼此独立、分庭抗礼的。
●文人士大夫不能离开君权系统而独立存在,故而他 们的言说都是指向君权的:或者维护其统治的合法 性,或者限制其权力的滥用。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
1.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系统 ◆汉唐的工具主义文论观
★先秦是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观形成的时期。
★两汉经学语境中的文论话语,要求诗文直接服
务于现实政治,成为“治教政令”的工具。汉儒 主要是通过对《诗经》的阐释来完成其政治性的 话语建构。文化的手段,政治的目的,是汉代经 学语境中文论话语的根本特征。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PPT课件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PPT课件

2.如何理解司空图“思与境偕”的诗歌创作思想? 答题要点: (1)“思与境偕”说是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 出的。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可理解为创作中 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 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 境象。“思与境偕”说的是诗人在审美创造中主体和客体、 理性与感性、思想与形象的融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的最高 水平。“境”与“思” 偕往,相互融会,因而产生了作品 的意境世界。 “思与境偕”是诗人们理想的,但又难以企 及的高境界。 (2)这种思想在可以追溯到刘勰的“神思”理论,是刘 勰“神与物游”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与皎然所说的“假象 见意”和“诗缘情境发”的情境论在理论上也有相承之处。 (3)用“思与境偕”来概括诗歌创作的意境理论,表述 更为明确简洁,是对前人诗歌意境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 对唐代诗歌创作,特别是对陶渊明以来的山水田园诗创作 实践的总结,对后代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批评的发展,都 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大的影响。
3.李贽的“童心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李贽是明代后期重要的思想家,也是一位重要 的文学批评家。他的思想对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童心”。他所谓 的“童心”即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即儒家正统教 条熏染之心。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 一切作品成功与否的首要的价值标准。只要有童心, “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天下之至文, 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2.上面这段文字提出了什么样的文学理论观点?
此则论诗歌创作要有真情实感,这本是袁枚“性灵”说 的主张.袁氏把“性情”与“真”联系起来.只有有了“性 情”,才能有诗之“真”,否则只能是敷衍成文。同时,本则 还论述了诗之“雅”与“学问”的关系.认为有“学问”才能 做到“雅”。但即使是李白与苏轼这样的大诗人要做到既“真”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课件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课件
皎然“诗境”说、司空图“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说、欧阳修“意新语工”说,均涉及
意境的构成及核心特征等问题。
四、梅尧臣“平淡”论
《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挺之忽 来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辄书一 时之语以奉呈》:作诗无古 今,唯造平淡难。
《依韵和晏相公》:因吟适情 性,稍欲到平淡。
黄庭坚《与王观复书》: 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 古、律诗,便得句法: 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 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 企及。文章成就,更无 斧凿痕,乃为佳作耳。
“辞达”原表示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苏轼用来表示艺术创
作的认识和实践 问题。
辞达:认识了解创作对象并具有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二、论艺术构思中的“虚静”、“物化”和“妙观逸想”
《送参寥师》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此语更当请。
· 第二节 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论和梅尧臣的“平淡” 论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欧阳修全集》全六册, 中华书局2001年出版。
一、“穷而后工”论
• 欧孟東野序
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
》:大凡物不得其
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
平则鸣……人之于
《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诗者,人之情 性也,非强谏争于廷,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 之为也。
《答洪驹父书》:《骂犬文》虽雄奇,然 不可作也。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 慎勿袭其轨也。
儒家传统诗教说。
二、诗歌创作“以理为主”,有精博的学问为基础
《与王观复书》:好作奇语,自是文章病。 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 拔萃。观杜子美到夔州后诗,韩退之自潮州 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 《 论作诗文》: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尔。 《与徐师川书》:诗正欲如此作。其未至者, 探经术未深,读老杜、李白、韩退之诗不熟 耳。

古代文论名篇选读课件

古代文论名篇选读课件

《孟子》中提到“浩然之气”,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刘勰提 出“才、气、学、习”的 “气”。请问:文章中的“气”到底是什 么?
“文气”问题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但其 具体所指很难一概而论,不同的文论家所提的“气”有不同 的内涵。举例说,《孟子·公孙丑上》篇说:“(孟子)曰: ‘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这里的“气”是指一种 作者具有的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形成于文章中就有一种 “浩然之气”的正气和美而正的言辞。而曹丕《典论·论文》 中所说的“文以气为主”的“气”则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 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因此,不同的作者的文章就会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曹丕在文 章中还提到了“徐干时有齐气”,则是指徐干文章中常表现 出来的齐鲁人的地方特征和风格。“孔融体气高妙”的“体 气”又是指孔融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孔融人格上的高雅超俗的 风度气韵。至于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提到“才、 气、学、习”,他的原话是“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 深,习有雅正”。“气有刚柔”的“气”,主要是指作者的 气质性格。后人对“气”也有与上面不完全相同的解释。我 们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如果有可能,将来会就这一问题 作一专门辅导。
载他为妻子之死而鼓盆而歌。崇尚自然、崇 尚自由的精神是他的审美的追求。
墨法两家与儒家一样从社会功利出发而论文艺,却 提出了与道家相似的否定性结论。墨子主要的文论 观是“非乐”论和“三表”法。他认为文艺对政治 只能起消极的破坏作用,主张先质后文,强调文学 的功利目的和实用价值。
三表法:在《墨子·非命上》提出“有本之者,有原 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 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 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 有三表也。”在“三表法”中,墨子强调判断一种 言论或知识的真假,必须参证历史的经验、百姓的 见闻和实际的效用。认为要以对国家人民是否有利 为标准来衡量言谈文学,要参考历史的经验和具有 现实根据,要注重在实践中检验效果。

中国古代文论课件 上

中国古代文论课件 上
发作用。
❖再说观
❖ 何晏《集解》引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 注“考见得失”。指的都是对社会风俗及政治运 作得失的考察,这是对的。
❖ 观有时也指对一个人的道德品性的观察。如:
❖ 《易·系辞》下:“将叛者其辞惭(内愧),中 心疑者其辞枝(枝蔓),吉人其辞寡,躁人之辞 多,诬善之人其辞游(游移不定),失其守(操 守)者其辞屈(屈服)。”
“言有序”即是要求文学创作具备能正确表 达内容的精炼的语言形式。
第二节《诗经》中包含的文学观念
❖ “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大也),其风肆好(极好), 以赠巷伯。”(《大雅·嵩高》)
❖ “家父作诵(作讽),以究王讻(灾祸),式讹(化) 尔心,以畜(安定)万邦。”(《小雅·节南山》)
❖ “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通‘警’,警 戒)而听之。”(《小雅·巷伯》)
“观诗知政”的说法主要集中在《左传》襄 公十九年季札在鲁国观乐时所发表的评论。 其中有以下一些说法: ○在乐工演奏《周南》、《召南》时,季札 说:“美哉!始基(奠定了周代教化的基础) 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 ○演奏《郑风》时说:“美哉!其细(政令 苛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 ○演奏《小雅》时说:“美哉!思(忧心) 而不贰(背叛),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 犹有先王之遗民焉。”
“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
孟子故居
二 、孟子的文艺思想
❖ ⒈知言养气说
❖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 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没有力量)也 。是集义所生者(正义的经常积累所产生的), 非义袭(偶然的正义行为)而取之也。行有不慊 (快也)于心,则馁矣。……何谓知言?曰:诐 (不全面)辞知其所蔽(片面性),淫(过分) 辞知其所陷(失足),邪(不合正道)辞知其所 离(与正道分歧之所在),遁(躲闪)辞知其所 穷(理屈)。(《公孙丑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明代小说批评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1、小说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 弘治年间蒋大器以庸愚子名义所写的《三国
志通俗演义序》中说此书“文不甚深,言不 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 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 也。” ❖ 嘉靖年间张尚德以修髯子为名的《三国志通 俗演义引》中说:“通俗小说可以使是是非 非,了然于心目之下,裨益风教,广且大 焉。”
四、金圣叹的小说人物形象论
(一)金圣叹
❖ 金圣叹(1608—1661),名喟,字圣叹,明亡后改 名人瑞。少有文才,称《离骚》、《庄子》、 《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为 天下“六才子书”,而尤以评点《水浒》著名。 金圣叹是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最有成就的 批评家。他把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传统应用到小说 领域,继承前代小说理论批评的成果,开创了小 说理论批评的新局面。
❖ 袁于令在《李卓吾批评西游记》前的《题辞》中说: “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 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
Hale Waihona Puke 4、小说人物塑造问题❖ 叶昼在《水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中说:“世上先 有《水浒传》一部,然后施耐庵、罗贯中借笔墨拈 出。若夫姓某名某,不过劈空捏造,以实其事耳。 如世上先有淫妇人,然后以扬雄之妻、武松之嫂实 之;世上先有马泊六,然后以王婆实之;世上先有 家奴与主母通奸,然后以卢俊义之贾氏李固实之; 若管营,若差拨,若董超,若薛霸,若富安,若陆 谦,情状逼真,笑语欲活,非世上先有其事,即令 文人面壁十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
(一)李贽对《水浒传》的评点
❖ 李贽在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 明代最重要的小说理论批评家。他认为《水浒传》是 “发愤”之作。他在《忠义水浒传序》中说:“太史 公曰:‘《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由此观之,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 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水浒传》 者,发愤之所作也。盖自宋室不竟,冠屦倒施,大贤 处下,不肖处上。驯致夷狄处上,中原处下,一时君 相犹然处堂燕鹊,纳币称臣,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 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 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 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敢问泄愤者谁乎?则前 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
三、明代的小说戏剧理论批评
❖ 明代小说理论批评的繁荣原因:一是元明时 期出现了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演义》 《西厢记》《金瓶梅》,另外还出现了“三 言”“二拍”等。二是以李贽等人为代表的 反传统思潮的出现,给小说创作及其批评提 供了思想基础。三是出版业的繁荣,市民阶 层的形成给小说创作及其批评提供了物质基 础和社会基础。其代表人物有李贽、叶昼、 冯梦龙等。
❖ 罗烨(宋末元初人,生卒年不详),着《醉 翁谈录》二十卷,系传奇、话本小说集。但 其中《小说引子》、《小说开辟》两篇是比 较全面地总结了话本小说创作经验的理论文 章。在我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 《小说开辟》中说:“夫小说者,虽为末学, 尤务多闻。非庸常浅识之流,有博览该通之 理。幼习《太平广记》,长攻历代史书。烟 粉奇传,素蕴胸次之间,风月须知,只在唇 吻之上。《夷坚志》无有不览,《琇莹集》 所载皆通。动哨、中哨,莫非《东山笑林》; 引倬、底倬,须还《绿窗新语》。论才词有 欧、苏、黄、陈佳句;说古诗是李、杜、韩、 柳篇章。举断摸按,师表规模,靠敷演令看 官清耳。”
2、小说的艺术魅力问题
❖ 袁宏道的《东西汉通俗演义序》记载:“里中有好 读书者,缄默十年,忽一日,拍案狂叫曰‘异哉! 卓吾老子吾师乎?’客惊问其故,曰:‘人言《水 浒》奇,果奇。予每检《十三经》或《二十一史》, 一展卷,即忽忽欲睡去,未有若《水浒》之明白晓 畅,语语家常,使我捧玩不能释手者也。若无卓老 揭出一段精神,则作者与读者,千古俱成梦境。”
❖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序》中举了一个例子:“里中 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 玄妙观听《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 自若,我何痛为!’”。
3、小说的真实与虚构问题
❖ 冯梦龙以无碍居士为名写的《惊世通言序》中说: “野史尽真乎?曰:不必也。尽赝乎?曰:不必也。 然则,去其赝而存其真乎?曰:不必也。……人不 必尽有其事,事不必丽其人。其真者可以补金匮石 室之遗,而赝者亦必有一番激扬劝诱,悲歌感慨之 意。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不害于风化, 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若此者其可废乎!”
❖ 小说理论在现代文艺学和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 对指导小说的欣赏与批评,认识小说的理论意义,实现 小说的社会作用和审美价值,促进小说创作的发展等都 具有极大的意义。目前我国所需要的是在继承古代小说 理论精华和借鉴国外各种小说理论有益成分的基础上,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小说理论。
二、金元小说批评
第十章 小说评点理论
一、小说与小说评论 二、金元小说批评 三、明代的小说戏剧理论批评 四、金圣叹的小说理论 五、梁启超的小说理论
(二)小说理论
❖ 它是文学理论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以小说为研究对象, 结合小说的创作实践,以小说作品的阅读、欣赏、批评 为基础,以小说作家、小说作品、小说读者之间的关系 为核心,探讨这一文学现象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 性科学。它包括小说本质论、小说创作论、小说构成论、 小说发展论和小说批评论五个方面。
❖ 明代小说批评的形式主要是评点。袁无涯刻 本《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传》卷首《发凡》 中说:“书尚评点,以能通作者之意,开览 者之心也。得则如着毛点睛,毕露神采;失 则如批颊涂面,污辱本来,非可苟而已也。 今于一部之旨趣,一回之警策,一句一字之 精神,无不拈出,使人知此为稗家史笔,有 关世道,有益于文章,与向来坊刻,迥乎不 同。如按曲谱而中节,针铜人而中穴,笔头 有舌有眼,使人可见可闻,斯评点所最贵者 耳。”
❖ “描写鲁智深,千古若活,真是传神写照手。 且《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 处有辨。如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 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急性的。 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 数,各有身份,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 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 某人某人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