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doc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认为离开对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根本改造,仅仅依靠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斗争,就可以根本改造国民性。
②没有揭示孔学的社会根源并进而指出改造中国现存社会制度的必要性。
③没有对工农群众的痛苦表示真切的同情,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④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新文化运动前期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领导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
当时站在斗争前沿的还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民主派,他们的旗帜,他们用来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是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里找来的。
他们的斗争目标,是“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道路,因而也就不能同群众运动结合起来。
他们在思想方法上也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和形而上学,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看法都有偏激之处。
正如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指出的那样:“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
……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
”由于阶级和思想方法的局限性,他们提不出实际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案,因而不能给中国人民指出真正的出路。
当然,在儒家文化牢固地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中国资产阶级与西欧资产阶级一样,在早期反封建斗争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原始色彩。
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中国带来了民主与科学,它使中国人的思想得到觉醒,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思想宣传的作用,但是它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运动的宣传范围过于小,它只是在知识分子中间大肆宣传,并没有联系人民群众和广大的无产阶级。
在一些知识分子的推动作用下只是在校园内部建立了自己运动的阵地。
例如:1917年,北大的校长蔡元培为了贯彻他兼容并蓄、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使北大成为思想解放的阵地,于是,他就聘请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不少带有新思想的人来北大任教。
陈独秀在北大任职期间内将《新青年》杂志迁移到了北大,这个举动让北大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宣传阵地。
北大作为当时的高级学府,由于新思想的注入,对当时的青年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知识分子也逐渐成为这次运动的主要力量,而并没有将他们的力量深入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导致了在五四运动初期领导阶层仅仅局限于一些知识分子,没能让更多的无产阶级与人民群众了解到他们的新思想。
(二)运动中太过于彻底的批判了孔孟思想,没有运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孔孟思想,否认了其思想的优点。
由于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两大思想,以科学的进化论与人性解放为理论依据,猛烈地对儒家思想中的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进行批判。
这场运动形成了不对传统伦理和价值观念进行批判就难以使新的民主与科学观念立足的恶性循环。
以陈独秀为例,他认为儒佛道三大学说是社会的祸害,是与专制主义一样造成国民愚昧的危害源头。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没有揭示出儒家的社会根源,并且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不能成为改造社会的伟大思想。
(三)新文化运动直接缺陷就是运用形式主义去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大部分处于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是坏的,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太过于绝对,对待西洋文化没有运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它,主张全面学习西洋文化,不对西方的思想文化进行辩证的区分,不论好的坏的都要吸收学习,对民族文化中的优秀的遗产不假思索的全盘否定,反而带来反作用的效果。
浅析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浅析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及对新文化运动局限性的自我反思内容提要:说起新文化运动,学过中国近代史的同学相信都是十分熟知的了。
提起新文化运动,不知道大家最先会想到什么呢?它的历史意义,它的进步性,还是这次运动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是的,一般人们谈起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往往只会想起这种激进主义产生的重要意义及其进步性,人们往往会忽略这种激进主义的局限性,也许这是人的天性使然,人们记住某一件事往往大多都只记得它好的一方面。
我们就谈谈在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的局限性以及对这样局限性的反思。
关键字:新文化运动国际国内环境局限性先进分子封建思想一、我们就结合当时国际国内环境对新文化运动作一个简要的论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
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的天空满布阴霾。
这个时期,为拯救陷在水深火热中的祖国寻找新的出路,中国的先进分子曾历尽千辛万苦,他们努力向西方国家学习,但是这样的学习却让他们处处碰壁。
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中。
所以一些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的束缚中和蒙昧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正式开始。
他们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新文化运动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作为20世纪初中国文化思潮和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现代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是,新文化运动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影响其在当时的推行和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文化传统冲突新文化运动主张革命、解放和变革,挑战了传统文化和封建礼教。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许多人仍然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新思潮持保守态度。
新文化运动在推行过程中遭遇了来自传统文化的阻碍和抵制,导致一些人对其持怀疑态度,从而限制了其推广和深入。
教育不足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倡导全民教育,但当时中国的整体教育水平较低,普及率不高。
这导致新文化思潮在普通民众中的传播受到一定限制,只有少数知识分子和城市中的一部分人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这些新思想,而广大农民和下层人民则很难受到影响。
沟通壁垒新文化运动在推行过程中也遇到了沟通壁垒的问题。
当时的传媒和宣传手段相对落后,信息传播受到限制,新文化思潮很难辐射到更广泛的地区和人群。
缺乏有效的传播途径导致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和理念无法充分传达,限制了其对社会的影响力。
政治环境影响新文化运动发生在中国政治动荡的时期,国内外形势复杂,政治环境不稳定。
各方势力的角力和斗争使新文化运动在政治上受到限制,一些反动势力利用政治手段打压和镇压新文化运动,限制了其发展空间,使其不能充分发挥其改革和激励作用。
总结综上所述,新文化运动虽然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其发展过程中也遭遇了不少局限性。
文化传统、教育问题、沟通障碍和政治环境等因素制约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推行,使其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难以全面开展。
然而,新文化运动为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为1200字限制的文本内容)。
历史趣闻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有哪些
历史趣闻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有哪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和封建思想的
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中国启蒙思想的起源。
这场运动充满了进步性,同时
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封建文化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否定。
在旧中国,封建道德伦理严重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和创造力。
新文化运动呼吁对传统观念进行彻底的改变,提倡个人解放、自由思想和
科学精神。
这种反传统的立场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和价值观,为中
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其次,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
影响。
在这场运动中,青年学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倡导的民主
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意识觉醒,对中国的政治体制要求进行了积极的探
索和呼吁。
同时,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精神,对中国的教育和科学研究起
到了激发和推动作用,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和创新。
综上所述,新文化运动具有很强的进步性,它批判封建思想,倡导民
主和科学,推动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新文化运动也存在着一些
局限性,无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以及西化倾向和领导阶层的思想
局限性。
了解历史中的趣闻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推动社会的进步。
【历史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局限
【历史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领导和发动的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同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激烈交锋,它在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给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他们大力介绍西方的新思潮、新科学和新文化,破除了旧伦理、旧思想、旧文化对人们思想的长期禁锢,促进了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的觉醒,因而是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和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人对于现代化的努力已经从器物技术、政治制度层面进入到精神文化层面。
结果,不只是洋枪取代了大刀,洋船取代了舢舨,而是更广泛器物层面上的转变,这就是洋务运动所取得的最大收获。
洋务运动的成果在甲午战争中被击得粉碎,这就宣告了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已经走到了尽头。
因此开始了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努力,即康、梁的维新运动。
这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政治现代化的努力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夭折。
于是,先进的思想家们认识到思想文化的现代化是至关重要的方面,这也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
3、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加紧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伟大的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先导,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正是在新文化风暴的冲击下,引来了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五四运动。
中国革命也迅速地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以1919年5月4日开始发动的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从而也为五四运动和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深入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就其内容来看,由于领导者的世界观基本上还是资产阶级的,使得运动带有固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运动局限在高等院校和城市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里,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政治斗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运动具有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doc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
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
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
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具有片面性。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整理]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摘要:新文化运动运动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分界点,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可以说它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文化从一个领域走向另一个领域的开始。
纵观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文化特别是文学表达形式方法手段技法等方面都产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
给中国文坛注入了一剂新鲜的血液,这是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所在,也是新文化运动之所以能推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原因。
然而无论它是进步抑或是其本身具有多大的不足,我们都应该客观地对待历史。
因此,本章从新文化运动产生时的社会背景等方面来讨论它的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的局限性。
希望能够给读者摆脱历史的个人思想观而以一种客观的合理的思维来思考看待。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文学改革;局限性;全盘西化;马克思主义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急切的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而随着之前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兴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一场尊孔复古的逆流,他的倒行逆施是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的,新文化运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新文化运动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与动员作用;后期宣传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了拯救国家和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爱看,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虽然他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并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历史的发展总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也不列外。
一、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局限性(一)对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自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以知识界为主导和主体力量,以一笑一刊为阵地,聚集大批近代新型知识分子,使运动迅速风靡全国。
新文化运动的得与失
新文化运动的得与失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
宣传马克思主义。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得,可以归结以下方面:首先,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真正救国。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并且,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国现代文人自由主义思想,并使自由主义和三民主义、共产主义并列为现代中国三大思潮,其在高级知识分子中更是主导;第二,文化氛围上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改良过的欧美新文化替代了旧文化,进一步启迪了民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个层次。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第三,在政治上,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大批关心国事、图存图强的现代人才,同时也形成了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第三条道路”政治势力,对钳制当政者专制冲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对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的看法班级:10061224 姓名:骆恺闻学号:1004121127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下面我来谈谈对这次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看法。
一、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二、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1)脱离现实经济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脱离经济而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斗争,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脱离广大劳动群众。
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劳动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3)思想方法形式主义。
少数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
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新文化运动后来的发展。
这样,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就分了俩个潮流。
浅谈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浅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学院:XXX专业:X班级:X学生姓名:X学号:X指导老师:X浅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内容摘要: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发生在二十世纪前期的启蒙运动。
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1919-1924年的新文化运动是无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它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五四爱国运动;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启蒙运动;《新青年》;中国传统文化; 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
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处于内有外患的境况,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
阶级方面,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易白沙、吴虞、钱玄同、李大钊等。
浅谈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浅谈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学生:学号:内容提要: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把矛头直孔孟之道。
这是基于以下认识:第一,儒家学说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二,儒家学说所宣扬的封建等级制度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及自由、平等、独立的精神不能相容。
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和科学两大口号。
民主在《新青年》创刊号中校称为“人权”。
人权的含义,除了包括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之外,还包括个人人格的独立、个性解放。
科学,是《新青年》提出的另一个响亮的口号。
当时所提倡的科学主要还不是指自然科学的研究,而是指发扬科学的精神,即反对鬼神迷信,宣传唯物论,反对偶像崇拜,树立对真理的信仰,主张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观念和一切社会问题。
激进民主主义者把民主和科学比作“舟车之两轮”,提倡“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 《敬告青年》 ) 。
这种民主和科学仍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资产阶级所需要的自然科学及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的范围,共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范畴。
于此同时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批判封建文化思想的同时,又向其表现形式——旧文学发起攻。
在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并行。
文学革命以白话文运动为先导。
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
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
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局限一、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一)国内背景1.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进而在经济上要求打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所代表的旧生产关系的束缚;政治上要求进步和改革,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提高自身地位。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目录前言 (1)一、新文化运动 (1)(一) 历史背景 (1)(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三)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2)二、五四运动 (2)三、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异同 (3)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联系 (3)参考文献 (4)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内在联系长期以来,人们常把新文化运动同五四运动并为一谈, 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因此形成一个错觉: 似乎先有五四运动而后才有新文化运动,甚至认为这两个运动是同一个革命运动。
其实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是两个历史背景、性质、内容、历史意义都不同的运动。
因此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易误导大众,实际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区别,也有很强的内在联系。
一、新文化运动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一)历史背景1. 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2.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3.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1号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在《青年杂志》首篇文章陈独秀就向青年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鼓励青年追求科学和民主,举起了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两面旗帜。
1917年,作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到北京。
简析新文化 运动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1.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刺激了国人的爱国意识,对新思想的传播也是有利因素。
【1】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1.2经济方面: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所以经济上的原因是主要的:一战期间,民资出现“短暂的春天”,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以利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这是根本原因.1.3思想文化方面:①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民主共和的观念不断深入,而且经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国人的认识水准较前有了变化,民主和科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谩骂了呢滋养着人们的心灵,而经过清末明初的革命激荡与舆论开放,传统的、封建的、专制的种种事物概念也正在引起人们的反感与抵制,这种变化在城市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准的人们中表现的更为明显。
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
辛亥革命爆发,清朝封建统治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共和制度的诞生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民初的思想界一度颇为活跃,国人的思想也随着共和制的诞生获得了新的活力。
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但是,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袁世凯当政后,其施政理念趋向于复旧,注重于褒扬以礼义廉耻、四维八德、忠孝义节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思想界一时处于较为沉闷的状态中。
1914年9月,袁世凯发布‘祭孔令’以‘道德’为中国的‘立国根本’,提倡以尊孔读经而讲求传统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纪,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
是以国有治乱,运有隆污,唯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
”1914年12月23日,袁世凯在天坛行祭天礼,其官位设置,上下称呼,处世之道均有复旧只趋势,直至其谋划称帝,将复旧推向了高峰,一时间,民国的社会面貌颇有回复旧观之征象。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doc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
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
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
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具有片面性。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
简述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封建统治思想根深蒂固:辛亥革命以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根本改变,封建统治思想根深蒂固。
如: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皇恩雨露深帝德乾坤大(2).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已深深影响了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特别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
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痛感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社会状况依然混乱,主要是因为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人们缺少民主和科学的觉悟。
具体表现如下:政治方面:内:独裁专制外:列强侵略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思想文化: 尊孔复古逆流与民主共和观念势不两立(直接原因)二、新文化运动兴起三、新文化运动内容1.前期(1915—1917):(“四提倡,四反对”)(1)思想革命:①“德先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②“赛先生”: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③“打倒孔家店”(儒):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如:鲁迅与《狂人日记》(2)文学革命:④胡适与白话文,“文化平民化”: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如:①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地合天乃敢与君绝(天啊!我要和你相爱,一辈子也不断绝。
除非是山没有了丘陵,长江、黄河都干枯了,冬天雷声隆隆,夏天下起了大雪,天与地合到一起,我才敢同您断绝!)②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干不了,谢谢!” )③“妻丧速归”(“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2.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2)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3)前期弘扬民主和科学思想,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与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一些问题和失误也需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探讨,以避免类似的历史误判和思想风险
新文化运动的一些问题和失误也需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探讨,以避免类似的历史误判和思想风险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代表了一种新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革命的浪潮,成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不过,新文化运动也因为某些问题和失误而经历了激烈的争议和批评,历史上也留下了一些不良影响和警示。
为了深入反思和探讨新文化运动的问题和失误,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个人思想过激和言论极端化新文化运动主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倡导民主自由、科学进步、人道主义等一系列先进理念。
然而,一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参与者在实践中过于激进,在言论和思想上出现了极端化倾向,产生了负面影响。
例如,有些人宣扬民主与专制的对立,却忽视了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综合作用,盲目崇拜西方模式和口号式的自由主义,也往往过于排斥和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和贡献。
同时,他们还忽视了人的复杂性和情感多样性,忽略了道德与精神的内在培育和价值启蒙。
这样的偏见和片面性,极易借助时代的浪潮和言论的谩骂,遇到突发事件或意识形态的冲突时,推波助澜,甚至损害民族利益和社会稳定,给其自身留下了极其深重的人生阴影。
二、过度放大问题和对于传统文化的忽视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们在宣传科学文化和民主自由时,经常放大问题和对传统文化的忽视。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需要被革新和改造;而问题则被放大,产生了认知偏差和舆论波动。
这种做法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学、文化经典与道家、佛家等思想源头被轻视看待,使得今日的中国人承认不够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此外,有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的作品本身内容浅薄,思想空泛,自大傲慢,自以为是,很难接受人们的关注和热度。
这对于新文化运动中的真正优秀的思想者来说是很大的伤害。
三、受当时国际环境影响和社会政治因素限制新文化运动是处在国际大环境下的一个思想潮流,然而,这个时代也在一个局部和整体的历程和命运的挑战中,各种因素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制约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中国带来了民主与科学,它使中国人的思想得到觉醒,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思想宣传的作用,但是它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运动的宣传范围过于小,它只是在知识分子中间大肆宣传,并没有联系人民群众和广大的无产阶级。
在一些知识分子的推动作用下只是在校园内部建立了自己运动的阵地。
例如:1917年,北大的校长蔡元培为了贯彻他兼容并蓄、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使北大成为思想解放的阵地,于是,他就聘请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不少带有新思想的人来北大任教。
陈独秀在北大任职期间内将《新青年》杂志迁移到了北大,这个举动让北大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宣传阵地。
北大作为当时的高级学府,由于新思想的注入,对当时的青年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知识分子也逐渐成为这次运动的主要力量,而并没有将他们的力量深入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导致了在五四运动初期领导阶层仅仅局限于一些知识分子,没能让更多的无产阶级与人民群众了解到他们的新思想。
(二)运动中太过于彻底的批判了孔孟思想,没有运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孔孟思想,否认了其思想的优点。
由于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两大思想,以科学的进化论与人性解放为理论依据,猛烈地对儒家思想中的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进行批判。
这场运动形成了不对传统伦理和价值观念进行批判就难以使新的民主与科学观念立足的恶性循环。
以陈独秀为例,他认为儒佛道三大学说是社会的祸害,是与专制主义一样造成国民愚昧的危害源头。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没有揭示出儒家的社会根源,并且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不能成为改造社会的伟大思想。
(三)新文化运动直接缺陷就是运用形式主义去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大部分处于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是坏的,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太过于绝对,对待西洋文化没有运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它,主张全面学习西洋文化,不对西方的思想文化进行辩证的区分,不论好的坏的都要吸收学习,对民族文化中的优秀的遗产不假思索的全盘否定,反而带来反作用的效果。
浅议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浅议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浅议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摘要: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社会之交发生的一次以启蒙为显著特征的文化启蒙运动。
这次启蒙运动跨越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这两个阶段无论从性质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显著的不同。
新文化启蒙运动前期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的,开展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
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如果说,先秦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源头,那么,五四运动就是中国现代思想的源头。
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文革时期对学术的摧残,关键词:五四运动研究;回顾;前瞻;新方法:新视野;五四;一、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启蒙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早期维新派冯桂芬、王韬、马建忠、薛福成等就率先提出了变法主张。
但1898年“戊戌六君子”的鲜血证明:中国要发展、要富强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政治,只进行制度改良是行不通的。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满清王朝,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把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也搬到了国内,但是在民主政制的外壳下却潜藏着封建的意识形态。
北洋军阀窃取国家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阴谋恢复帝制;对外不断出卖国家主权以迎合帝国主义的侵略需要。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屡遭挫折。
国内政治局面极为混乱,连“民国”的招牌也岌岌可危。
(二)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历史分期关于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历史分期,学界有不同的观点。
笔者认为,根据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内容流变、性质转化,以把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分为前后两期为宜,即: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自1915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兴起,至五四运动为前期;自五四运动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结束为后期。
(三)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特征外源性1、外源性当中国启蒙运动移植西方现代文明并以其批判本土传统时,就导致了传统文化本能的抗拒、工商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
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它的局限性是,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这并不能为人们提供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的对中国社会进行有效的改造;把改造国民性质置于优先地位,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有些人看问题很片面。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掀起思想解放潮流,使新文化运动得到发展。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并没有抛弃而是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使他们在更高层次上得到发扬,民主不再是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更多数人的民主、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民主,他们强调必须铲除少数人的特权。
科学,除自然科学外,就对社会的研究来说,主要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
这就表明,在五四思潮后,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们的思想变得更加成熟。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以唯物史观观为武器,从反封建思想入手,进而提出必须反对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制度,把反封建的斗争立足点从争取个人的个性解放扩展到争取人民群众的社会解放的高度;把反封建的斗争方式,从少数人进行的思想批判,逐步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实践。
总之,如果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斗争,那么,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新文化运动
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在新文化运动中发挥指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学生:学号:内容提要: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把矛头直孔孟之道。
这是基于以下认识:第一,儒家学说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二,儒家学说所宣扬的封建等级制度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及自由、平等、独立的精神不能相容。
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和科学两大口号。
民主在《新青年》创刊号中校称为“人权”。
人权的含义,除了包括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之外,还包括个人人格的独立、个性解放。
科学,是《新青年》提出的另一个响亮的口号。
当时所提倡的科学主要还不是指自然科学的研究,而是指发扬科学的精神,即反对鬼神迷信,宣传唯物论,反对偶像崇拜,树立对真理的信仰,主张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观念和一切社会问题。
激进民主主义者把民主和科学比作“舟车之两轮”,提倡“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 《敬告青年》 ) 。
这种民主和科学仍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资产阶级所需要的自然科学及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的范围,共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范畴。
于此同时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批判封建文化思想的同时,又向其表现形式——旧文学发起攻。
在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并行。
文学革命以白话文运动为先导。
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
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
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局限一、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一)国内背景1.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进而在经济上要求打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所代表的旧生产关系的束缚;政治上要求进步和改革,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提高自身地位。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这种要求反映在政治上就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进行维护共和的斗争;反映在经济上就是呼吁“实业救国”,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就是一部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激进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掀起了反对封建旧文化、旧思想的文化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2.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实行专制独裁,搞复辟帝制;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混战局面愈演愈烈,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下去。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先进的中国人必然要继续探索救国的真理,为改变这种局面继续寻找新的出路。
中国新的出路在于继续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完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
新文化运动正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封建主义方面的延伸。
3.早在鸦片战争前后,封建士大夫的有识之士就有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时,中国的改良派就将西方的启蒙思想介绍到中国。
清末,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
到20世纪初,这方面的书籍在中国已翻译了250多种,进化论和天赋人权等观念为进步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并努力宣传。
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但袁世凯上台后,搞复辟帝制,还想用封建思想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废除了资产阶级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这使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
为了捍卫共和,反对倒退,一批民主主义者针锋相对地发动了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二)国际背景20世界初期,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在中国的侵略!而在1917年中国的邻国——俄国,爆发了伟大的俄国十月社公主义革命,震动了全世界,也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新青年》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大量篇幅发表了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和社会主义理论文章。
1918年11月,《新青年》发表了李大钊同志写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著名论文,热烈欢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领导下,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民主,反对独裁,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新文化运动,宣传了西方的进步文化。
以后,又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新型的革命阶级的要求,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二、新文化运动的初期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有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深刻背景,在内容方面也不仅仅局限于文化方面。
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新文化时期的“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及其民主主义的制度,以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而“科学”,狭义的指自然科学,广义地说指那些包括社会科学在内运用了某种自然科学方法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1。
那是提倡民主与科学,是为了给在中国建设资产阶级共和国扫除思想的障碍,开通前进的道路。
(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主要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
因此,新文化运动提出“搭到孔家店”的进步口号。
“新道德”就是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三)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1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第26页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包括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文学的内容就是反对封建的思想斗争在文学领域的反映;文学形式就是如何表达反封建文学的问题。
陈独秀等认为文体的改革和文学领域内的革命是同反对旧道德、旧思想,提倡新政治、新思想的斗争紧密相连的。
三、五四运动爆发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局限2(一)脱离现实经济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脱离经济而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他们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能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二)思想方法形式主义少数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有形而上学之嫌)。
(三)脱离广大劳动群众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其目标就难以实现。
四、五四运动的爆发及其影响(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
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合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合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的反对。
至此,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二)五四运动的影响1.政治影响: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革命爆发以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工人阶级在运动中显示了强大的政治威力,它以不再是资产阶级的追随者,而作为运动的主力军在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因为从世界革命战线看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
2. 对中共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从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3. 对学术界的影响: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和发展,它把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由知识分子推广到全国群众。
使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成为一种风气,同时也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和广泛发展,开创了中国文学时代,使中国科学和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4. 思想方面:五四运动促进了全国民众的思想解放,西方的各种新思想陆续传入中国,其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思想和政局带来巨大影响。
2杨铨,《中国近三十年之社会改造思想》,《东方杂志》,1924年9月10日,第21卷17号五、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主要宣传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后,新文化运动获得了新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指引前进的旗帜——社会主义。
以李大钊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大力宣传十月革命,为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为中国革命探寻到了通往胜利的方向。
六、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比较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以五四运动的爆发将新文化运动分为前、后期。
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为前期,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为后期。
(一)共同点1.性质。
新文化运动的前后期都带有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性质;2.领导者。
两个时期有些领导者是相同的; 3、开展形式。
新文化运动前后期都是通过著书立说开展文化宣传,同时经过了长期激烈的争论;4、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当时社会先进思潮的主体成分,都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
(二)区别1.性质。
新文化运动前期属于纯粹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后期则带有大部分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性质。
2.领导。
前期是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来倡导,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如陈独秀;后期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继续领导,但已转化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或马克思主义者,同时又加入了一批新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如李大钊。
3.内容。
前期主要是追求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文学、新道德即四提倡四反对;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五四后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4.作用。
前期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起了一定的社会启蒙作用;后期影响深远,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因素。
5.阵营。
前期表现的较为一致;后期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和五四运动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引起了一些争论,使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化。
一部分民展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进而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一部分站到了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一边。
6.范围。
前期主要局限于局部地区、少数知识分子;后期则进一步扩大了区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运动当中耿,且马克思主义还与工农运动结合起来。
7.思想。
前期指导思想是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后期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