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编
小学教育学考点要点归纳总结

小学教育学考点要点归纳总结一、小学教育目标与任务1.小学教育的特点和任务:小学阶段是教育的起点,其教育任务主要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教育;小学教育的特点是综合性、基础性、启蒙性和长时效性。
2.小学教育目标:小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小学教育内容与课程1.小学教育内容:小学教育内容包括思想道德、语文、数学、外语(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活与技术、艺术与体育等学科内容。
2.小学课程设置:小学课程设置需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包括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方法等。
3.小学教材的选择与使用:小学教材的选择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现实需求,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小学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1.小学教学方法:小学教学方法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小学教学手段:小学教学手段包括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法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
四、小学学生发展与教育评价1.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小学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包括逐步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思维、由依赖到独立等。
2.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小学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包括感知与记忆能力、注意力与思维能力、情感与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发展。
3.教育评价:小学教育评价应注重发现学生的潜能与特长,以综合评价为主,包括考试评价、日常评价和终期评价等。
五、小学教师专业素养与教育管理1.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小学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育学基础知识,掌握小学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具备优秀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养成教育能力。
2.小学教育管理:小学教育管理包括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等方面,应注重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师生关系。
小学教育学的考点要点主要涉及小学教育目标与任务、小学教育内容与课程、小学教学方法与手段、小学学生发展与教育评价、小学教师专业素养与教育管理等方面。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5、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小学教育学各章节知识要点

小学教育学各章节知识要点小学教育学是一门涉及儿童教育的学科,旨在培养教育工作者对小学教育的理解和能力。
了解小学教育学的各个章节的知识要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本文将介绍小学教育学的各章节知识要点,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几个主要方面。
一、幼儿教育1. 幼儿身心发展:了解婴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包括生理、智力、情感和社交等方面的发展。
2. 幼儿教育原理与方法:了解婴幼儿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教学方法,例如情感教育、启发式教学和教学游戏等。
3. 幼儿园管理与评估:了解幼儿园的基本管理和评估方法,包括师资培养、教育环境和幼儿园日常管理等。
二、小学教育1. 小学教育发展概述:了解小学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包括小学课程改革和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发展。
2. 小学课程设置:了解小学的各个学科和课程设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和体育等。
3. 小学教育管理:了解小学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包括校长和教师的角色、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家庭合作等。
三、课程设置1. 语文课程:了解小学语文课程的重点和目标,包括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等方面的培养。
2. 数学课程:了解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数的概念、运算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学习。
3. 英语课程:了解小学英语课程的基本要求,包括基础词汇、语法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培养。
4. 科学课程: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包括自然和生活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实验探究。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了解情景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合作学习法:了解合作学习法的特点和操作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课堂教学设计:了解如何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等。
总结:小学教育学的各章节知识点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要点,我们能够更好地规划和实施小学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素质培养。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得概念教育就是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得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得发展正规教育得主要标志就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得教育制度得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得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得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得人类早期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得标志就是清朝末年得“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得全国统一得教育宗旨与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得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得《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得《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得理想就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得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得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得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得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得形态。
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得基本教材与科举考试得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得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得特征(1)教育得终身化 (2)教育得全民化 (3)教育得民主化(4)教育得多元化 (5)教育技术得现代化5、历史上得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得教育学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得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得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得影响。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导言:
小学教育学是培养孩子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它涉及诸多教育
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论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帮助广大小学
教育学学习者巩固所学知识,本文整理了一份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与应用、小学教育的特
点及教育方法等内容。
希望这份复习资料能够帮助教育从业者和教
育学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小学教育学知识。
一、小学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1. 教育学的定义与作用
小学教育学是研究小学教育的学科,旨在通过对教育理论和方
法的研究,提高教育者的教育水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学的
作用是指导教育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小学教育学的研究内容
小学教育学研究内容包括小学教育的宗旨与任务、小学教育的
素质教育、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小学教育的教育管理等。
二、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与应用
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
其中,认知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等是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 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教师识别学生的学习障碍和心理问题,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它还可以引导教师设计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三、小学教育的特点
1. 小学教育的普及性
小学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阶段,旨在普及基本文化知识,因此小学教育具有普及性的特点。
2. 小学教育的综合性。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学及其功能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教育现象:是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3、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4、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5、行动研究法:身处教育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一种方法。
6、教育理论:教育学中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概括7、教育目标分类学:是由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的。
他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该包括三部分:1、认知领域2、情感领域3、动作技能领域二、知识点1、横向的教育的基本形态: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2、教育学把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3、教育原理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学科。
4、《论语》由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5、中国战国时期乐正克《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育问题的论著。
6、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被称作第一本研究教育法的书。
7、教育思想的理论观点多混杂在他们的政治、伦理、哲学等著作中8、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从此教育学在科学体系中有了自己的独立地位。
9、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让一切儿童都接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详细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他写的《大教学论》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10、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11、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绪论教育学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学记》(先秦):孔子弟子整理——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思结合、温故知新2、《雄辩术原理》昆体良(古罗马)——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比《学记》晚了400多年1、《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1632年——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专著、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2、《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1776~1841)1806年出版,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旧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传统教育的代表教育学的作用:1、使学习者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育实践;2、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赏能力;3、使学习者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说观点: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法)、沛西·能(英)勒图尔诺(1831-1902)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动物,尤其是略为高等的动物,完全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教育。
”沛西·能(198 7~1994)1923年在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主席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指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二)心理起源说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1869~1947)孟禄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他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
”●错误:把全部教育归于无意识状态下的模仿行为,从而把有意识的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于教育之外,走向极端。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绪论一、什么是教育学(一)教育学概念: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1、教育活动从纵向看:有原始、古代、近代、现代教育从横向看:有学校、家庭、社会、自我、自然形态的教育2、教育规律存在于教育现象与社会现象之间,如教育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存在于教育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如教育受到受教育者发展水平的制约(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萌芽阶段孔子《论语》柏拉图《理想国》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中国的《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特征:教育思想与理论没有从其它学科如哲学伦理学中分离出来,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2、形成阶段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学校与社会》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
特征:教育学成为一门具有完整体系的学科。
3、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产生与发展: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教学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的思想特征: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兴起,教育学思想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三)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总趋势:多样化从教育学学科的层次看从边缘或交叉学科的性质看从教育学自理论体系看二、教育学的地位和作用(一)教育学的学科地位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和必修学科是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二)教育学的作用1、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育实践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3、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三、教育学的学习策略(一)指导思想: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4、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二)具体策略1、了解课程特点理论性强;系统性好;易懂、不易掌握。
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在小学教育学领域,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从小学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学前教育、小学课程设置、小学教学方法以及小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小学教育学的重点内容。
一、小学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小学教育学是研究小学阶段教育的科学,主要包括小学生身心发展、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等内容。
小学教育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教育方法,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阶段,它是小学教育的前奏和基础。
学前教育的核
心任务是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为小学教育阶段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三、小学课程设置
小学课程设置是小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
学科内容。
在小学阶段,学科集中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四、小学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策略,包括启发式教学、任
务驱动教学、合作学习等。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五、小学生心理健康
小学生心理健康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的方面,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小学生的心理
发展和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积极情绪,确保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健康成长。
通过以上内容的总结和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学教育学的重点知识点,
为实际教学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一)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规律的学科,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借助教育方法和手段来促进人的成长和进步。
教育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关注教育的理论和原则,还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育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性: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内容,如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等,这些学科的知识对于教育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实践性:教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实际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方法,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和现象。
3. 原则性:教育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原则和规律,这些原则和规律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和指导。
4. 预测性:教育学的研究不仅关注当前的教育问题和现象,还要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对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和变化进行研究和预测。
二、教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教育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基本问题: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1. 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决定了教育的方向和目的。
教育目标主要包括个体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个体发展目标是指通过教育活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使其实现自身价值;社会发展目标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2.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指教育活动中所传授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内容应当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既要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也要符合社会的需要。
3. 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教育方法应当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要求来确定,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要注重个体的个性发展。
三、小学教育的特点和任务1. 小学教育的特点:(1)启蒙性:小学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起点,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有限,需要通过教育来进行启蒙。
《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

《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提示:黑体部分为特殊关注的知识点,红群部分为增加内容。
)绪论识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领略:教育学的产生与进展:一、教育学的萌芽时期: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其作为教育思想常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
此间的教育专著是《学记》、《雄辩术原理》等。
《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二、教育学的形成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批教育专著的咨询世,标志着教育学形成了独立的科学。
其中,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的《大教学论》被以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的《一般教育学》,被以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杜威发表的《学校与社会》,强调“教育即日子”、“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课程”。
三、教育学的科学化时期: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代表作有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和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进展识记:一、教育的起源有三种别同的主张:1、生物起源讲:代表人物是勒图尔诺,这种观点以为动物界也有教育,其基本错误识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2、心理起源讲:代表人物是孟禄,这种观点以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摹仿”。
3、劳动起源讲:劳动起源讲是在批评生物起源讲和心理讲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
要紧观点是:a教育具有社会性,惟独人类社会才有;b、教育是有目的、故意识的活动;c、原始的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是教育活动的要紧内容,语言与交往的进展也与劳动密集相关;d、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e、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最后要经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与人的进展的需要紧密相关。
二、教育随社会的进展而进展。
按社会生产关系分为:1、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水平非常低;教育未独立,是在劳动和社会日子中举行的。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总结1到4章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总结1到4章
第一章:小学教育的基本概念
小学教育的定义
小学教育是指为6-12岁的儿童提供的初等教育,旨在培养他们的基本知识、技能和道德素养。
小学教育的特点
1.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
2.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发展;
3.课程内容生活化、具体化,贴近学生生活。
第二章: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小学教育的起源
小学教育最早起源于古代各国的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后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教育形式。
小学教育的发展阶段
1.早期小学教育:以传道授业为主,较为单一;
2.现代小学教育: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提倡启发式教学。
第三章: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
小学教育的课程体系
小学教育的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社会、体育等多个学科,涵盖了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小学教育的课程实施
1.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章:小学教育的评价体系
小学教育的评价目的
小学教育的评价旨在了解学生知识水平、技能掌握情况和综合素质发展情况,为进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小学教育的评价方式
1.笔试评价:主要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综合评价:结合考试成绩、综合能力、品德表现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评定。
以上是对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1到4章的内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教育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小学教育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小学教育的基本概念1.1 小学教育的定义小学教育是指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阶段教育,是儿童从幼儿园或家庭初步融入社会的教育阶段,其教育对象为6-12岁的儿童。
1.2 小学教育的目标小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具备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为进一步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1.3 小学教育的特点小学教育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小学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小学教育是启蒙性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认知能力和生活技能。
二、小学教育学的理论基础2.1 儿童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理论揭示了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包括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
典型的儿童发展理论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艾略特的语言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等。
2.2 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理论是小学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行为主义为代表的教育学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代表的教育学理论、以社会文化理论为代表的教育学理论等。
2.3 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是指探讨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实践的理论,主要包括情感理论、认知理论、学习理论等。
三、小学生的发展特点3.1 生理发展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期,生理特点包括身体发育迅速、身高体重增长快、器官功能逐渐完善等。
3.2 心理发展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包括认知能力逐渐发展、情感变化多端、社会交往能力逐渐增强等。
3.3 社会发展小学生的社会发展特点是社交能力不断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增强、社会角色认同逐渐建立等。
四、小学课程的设计4.1 课程理论小学课程的设计应该遵循课程理论,包括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评价的方式等。
4.2 课程结构小学课程的结构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科学、体育、音乐、美术等,选修课程包括电脑、手工、书法、舞蹈等。
4.3 课程实施小学课程的实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
在小学教育学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需要了解和掌握的。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小学生的成长发展、学习方法、教育原则等方面。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指导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以下是小学教育学中的一些重点知识点:
1.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过程。
•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是社会文化传承的过程,重视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2. 教育原则
•个性原则: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启发原则:倡导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和学习能力设计教学内容。
3. 团队合作
•教师团队合作:教师之间要互相支持和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家校合作:学校与家庭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4. 课程设计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实践教学:注重实践性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5. 教育评价
•多元评价: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考试评价、综合评价等。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能力进行个性化评价和指导。
以上是小学教育学中的一些重点知识点,希望能够对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有所启发,共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在小学阶段,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原理的学科,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知识点。
以下是小学教育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总结和归纳。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包括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活动和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学发展历史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历史长河中,教育学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包括不同的学派和思想,如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建构主义等。
这些理论指导着教育实践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育学与教育方法教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教育方法,包括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学评价等。
良好的教育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小学教育学中的实践教育学的研究成果需要转化为教育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
小学生心理特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认知发展、情感特征、动机特点等。
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和教育。
小学教育规律小学教育存在一些规律性的特点和原则,包括阶段性、个性化、因材施教等。
遵循教育规律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小学教育也需要不断创新,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
教育创新是小学教育的必然要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以上便是对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广泛的内容,对于教师和教育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只有深入理解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小学教育学重点复习

第一章教育学及其功能•(一)基本概念:•教育学P3;教育现象P3;教育规律P4;教育科学P5;教育改革P21行动研究法P301、论述教育活动的外在形式.•教育活动的外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概括地说,可从两个角度来认识. •⑴从纵向上看,有原始教育现象、古代教育现象、近代教育现象、现代教育现象和当代教育现象.•⑵从横向上看,教育的基本形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和自然形态的教育等形式。
2、论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特点•⑴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等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
•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阶段•教育学逐渐从哲学、宗教、伦理等学科中分化出来,在学科与内容上走向独立,形成了较为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⑶科学教育学的建立阶段。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使教育上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得到了科学的解释和论证.3、学习教育原理的实践意义是什么?•⑴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⑵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⑶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⑷教育原理可为继续学习教学原理、德育原理、学校管理学等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具有深化和奠基的作用。
4、学习和研究教育原理的方法论是什么?•⑴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⑵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⑶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教育研究.第二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基本概念•生物起源论P35、心理起源论P37、劳动起源论P37、终身教育P64 •1、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⑴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⑵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为生产劳动服务的.•⑶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的.•⑷原始社会的教育手段是极端简单的。
2、古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⑴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⑵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小学教育学基础知识点-精华版

小学教育学基础知识点-精华版一、语言文字- 语言与文字的定义及关系-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汉字的基本结构和构造方法- 汉字的拼音和注音符号- 汉字的读音规律- 常用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方法二、数学- 数的读法与书写- 数的大小比较-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运算法则- 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表示与转化-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图形的基本属性和分类三、英语- 英语的基本字母和发音- 常用的日常用语和问候语- 数字、颜色、家庭成员、动物等基本词汇的研究- 简单的日常生活对话与简单短文的理解- 基本的句型和语法结构- 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四、科学- 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 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和物体的特性- 基本的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的认识- 简单的科学实验和观察方法- 植物和动物的认识和分类五、历史与社会- 古代和现代社会的差异和变化- 中国历史的概括与重要事件的了解-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简单的社会实践与社交礼仪的研究- 国家、城市和地理常识的了解- 珍惜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六、体育与健康- 基本的体育项目和运动技能的研究- 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的了解- 身体结构和机能的认识- 基本的危险和安全常识的掌握- 树立团结合作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具备基本的体育礼仪和基本的保护自己的能力七、音乐与美术- 音乐元素和音乐基本符号的认识- 基本的音乐节奏和听音能力的培养- 基本的歌曲演唱和音乐表演技巧的研究- 简单的音调和音阶的研究- 基本的绘画技巧和色彩认知- 发展审美品味和创造力八、品德与劳动教育- 敬爱师长和团结同学的重要性- 了解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和助人为乐- 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常识- 培养勤劳、自律和独立思考的品质- 情感的培养和情绪的管理以上是小学教育学基础知识的精华版,涵盖了语言文字、数学、英语、科学、历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音乐与美术以及品德与劳动教育等多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育学考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
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
《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以问答法著名。
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把人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哲学家、军人、劳动者。
其代表作为《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是《政治学》。
6、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反映在《大教学论》中。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①赫尔巴特奠定了教育学的科学基础--《普通教育学》在教学上,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②杜威与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
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第二章小学教育1.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岁-12岁的儿童。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基本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1)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2)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1840年以后,我国的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
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①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②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③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④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
(3)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小学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后,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2、义务教育(1)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2)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3、《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各方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
(1)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2)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及年限①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②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儿童的入学年龄可推迟到7周岁;③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
(3)义务教育的学制“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
”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九年一贯制”(我国现代的小学学制有多种形式)。
(4)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
4、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1)普及性(2)基础性(3)强制性。
5、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6、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3)人们的教育理想7、我国小学教育目的表述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8、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身心发展的概念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
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
2、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2)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我国古代的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
3、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4、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1)遗传及其作用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它的作用表现在: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②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③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④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环境及其作用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环境对人的作用表现在: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②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学校教育及其作用①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原因是:A、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B、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C、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②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A、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C、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D、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
第三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5、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1)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不衡的时期,身高、体重、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长都相当均匀。
(2)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①观察。
教师应引导儿童从观察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
②注意。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
③记忆。
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
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使记忆系统化。
④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
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
⑤情感。
小学生的道德感比较模糊,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
⑥自我意识。
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相对较差,中年级开始逐步学会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3)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①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②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③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④对学习结果的重视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6、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基础,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