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宿建德江》知识导学练习图文详解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宿建德江》知识导学练习图文详解教案

《宿建德江》知识导学+练习+教案+图文详解字词注释宿建德江:意思是在建德江露宿。

建德江,江名在现在的浙江省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市的一段。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译文解析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傍晚时分,旅途中的我的心中又涌起思乡的新愁。

岸上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江水清澈,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要来与人相亲相近一般。

赏析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

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

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

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

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

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宿建德江 教案

宿建德江 教案

宿建德江教案教案名称:宿建德江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熟悉并理解宿建德江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2.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表达个人观点;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5. 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宿建德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 掌握宿建德江的历史文化背景;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课程前导: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张宿建德江的照片,激发学生对该地区的兴趣;2. 引入话题:提出问题,如:“你了解宿建德江吗?你想知道它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吗?”鼓励学生谈论和分享自己对宿建德江的了解。

步骤一:宿建德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1. 展示宿建德江的地理位置图,并帮助学生理解其在地理上的重要性;2. 介绍宿建德江的自然特点,如山脉、河流等;3.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宿建德江的地理环境,激发学生对该地区的独特之处的思考。

步骤二:宿建德江的历史文化背景1. 介绍宿建德江的历史背景,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2. 分析宿建德江的文化特点,如传统节日、民俗等;3. 展示宿建德江的文化遗产,鼓励学生思考并表达对宿建德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三:阅读理解活动1. 提供相关的宿建德江阅读文本,并组织学生进行阅读;2. 设计问题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3. 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理解和表达,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步骤四:合作探究1. 分组进行小组合作活动,鼓励学生合作完成一些研究任务,如调查宿建德江的环境保护情况、观察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等;2. 学生报告和分享小组研究成果,共同学习和探讨。

步骤五:总结和评价1. 导引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总结,回顾所学知识和经验;2. 进行课堂评价,例如问答、思维导图、小结口述等形式;3. 提供反馈,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宿建德江导学案

宿建德江导学案

宿建德江导学案第一部分:江的形成与地理特点宿建德江是中国江苏省的一条重要河流,它的形成与地理特点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

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毗邻黄海,宿建德江是该省重要的河流之一。

宿建德江源自宿迁市和建湖县,全长约300多公里,流经六个县市区,最终注入长江。

整个江流域地势平坦,水流平稳,河道宽阔。

因为它贯穿了江苏省的中部,所以被誉为江苏的"母亲河"。

宿建德江流经的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适合农业和渔业的发展。

沿江而居的人们大多以农业为生,这里的农田肥沃,水稻、小麦等作物种植广泛。

同时,江中水产丰富,鳗鱼、鲫鱼、鲤鱼等品种丰富多样,成为当地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第二部分:宿建德江的生态环境宿建德江的生态环境非常重要,它对于维护当地生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

江周围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不仅可以提供大量鸟类和动物的栖息地,还能够吸附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物,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加,宿建德江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水污染、围填海工程等因素对江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因此,保护宿建德江的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为了提高江的水质,政府加大了治理力度,推行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措施。

如加强排污管控,设立生态保护区,倡导绿色出行等。

这些举措有助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江水的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

第三部分:宿建德江的历史文化价值宿建德江作为江苏省的重要河流,不仅具有自然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宿建德江流域,有许多古迹和历史遗址,包括古建筑、石刻、碑文等。

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这一地区的悠久历史,也体现了人们对江的崇敬和依赖。

此外,宿建德江还是文学艺术的重要题材之一。

许多文人墨客以江为灵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词曲和绘画作品,使江的美景流传至今。

总结:宿建德江的形成与地理特点、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价值,展示了其在地理、生态和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

我们应该加强保护宿建德江的意识,积极参与到守护和改善江的生态环境中。

古诗(宿建德江)教案

古诗(宿建德江)教案

古诗(宿建德江)教案教案标题:古诗《宿建德江》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古诗《宿建德江》的背景和作者。

2. 分析古诗《宿建德江》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创设情境:通过播放一段与江河、夜晚、自然景色相关的音乐,营造出宁静、神秘的氛围。

2. 提问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夜晚的江河景色会给人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是否听说过古诗《宿建德江》?知识讲解:1.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古诗《宿建德江》的背景,包括作者杜牧的生平背景和写作动机。

2. 诗歌分析:解读古诗《宿建德江》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活动实践:1. 合作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古诗进行朗读,并注重语音语调的把握,以体现古诗的意境。

2. 情感表达: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对古诗《宿建德江》的理解和感受,可以通过绘画、写作、朗诵等形式进行表达。

总结反思:1. 回顾学习过程: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分享他们对古诗《宿建德江》的新的认识和理解。

2. 思考提问:提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困惑或者新的发现,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思考。

拓展延伸:1. 探究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例如杜甫、白居易等,让学生拓宽对古代诗歌的认识。

2. 创作古诗: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创作一首古诗,可以选择某个场景或者情感作为创作的主题。

教学资源:1. 古诗《宿建德江》的课文材料。

2. 音乐播放器及与江河、夜晚、自然景色相关的音乐。

3. 绘画工具、纸张、笔等。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合作朗读、情感表达等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作品评估:评价学生绘画、写作、朗诵等形式的作品,看是否能够准确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教案反思:本教案通过创设情境、知识讲解和活动实践等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欣赏古诗《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案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案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宿建德江》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 教师朗读《宿建德江》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朗读时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2. 收集学生的分享,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新课导入【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宿建德江》的诗意和主题。

2.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内容】1. 教师详细讲解《宿建德江》的诗意和主题。

2.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活动】1. 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诗意的理解和主题的把握。

2. 收集学生的分析,了解他们对诗歌意象和表达手法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宿建德江》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培养学生的诗歌解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教师带领学生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

【教学活动】1. 学生积极参与诗歌解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2. 学生与同学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诗歌解析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解析和讨论结果,了解他们对诗歌意象和表达手法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诗歌创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意象和表达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意象和表达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 教师提供诗歌创作的指导和反馈。

【教学活动】1.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所学意象和表达手法。

《宿建德江》优秀教案

《宿建德江》优秀教案

《宿建德江》课时目标1.读准多音字“泊”,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

2.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理解古诗内容。

3.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一、复习旧知,激情导入1.课件出示:课件出示: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之处?生:都表达了诗人在秋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每一首古诗都有“诗眼”,“诗眼”就是能揭示诗的中心、点明诗人心境的字。

请同学们找一找,这两首诗的“诗眼”分别是什么?(思,忆)2.导入新诗。

夜幕降临,江中烟雾迷蒙,远处行来一叶扁舟,舟上的诗人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宿建德江》。

【设计意图】课始三分钟,抓住学生心。

教师首先让学生比较两首同是思乡古诗的相似之处,然后找出它们的诗眼,这就为学习新诗奠定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氛围。

最后设置疑问“舟上的诗人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念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名朗读,字正腔圆。

(1)第一行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泊”,在这里是“停船靠岸”的意思,读作“b ó”。

(2)“泊烟渚”的“渚”是翘舌音,“日暮客愁新”的“愁”也是翘舌音;最后一行诗中,“清”是后鼻音,“近”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

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

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三、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忆学法。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第【1】篇〗各位老师上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宿建德江》。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宿建德江》选自国家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写景作品。

“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这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要特点。

有趣的是这首诗的景语中的“明月”,寄予的情感是:落第而归,仕途无望,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并学习“知人论诗”、“想象”等赏析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山水田园诗特点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进而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

二、学情分析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六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1、喜欢新奇刺激的事物;2、课堂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3、思维活跃但抽象思维薄弱。

三、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

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等等。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传授重要,那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宿建德江》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诗中的生字、生词,提高其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品味诗中的意境,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2、教学难点(1)领悟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2)让学生能够深入体会诗人羁旅之愁。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生字、生词、典故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江景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色,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宿建德江》。

(2)提问学生是否有过在旅途中感到孤独、忧愁的经历,为理解诗人的情感做铺垫。

2、作者简介简单介绍诗人孟浩然的生平经历、诗歌风格以及他在唐代诗坛的地位,让学生对诗人有初步的了解。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生字、生词,如“建德江”“移舟”“泊”“烟渚”“客愁新”等。

(2)结合注释和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5、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

(2)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

(3)通过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羁旅之愁和思乡之情。

6、赏析名句(1)重点赏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一名句,让学生体会其意境之美和表达之妙。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第【1】篇〗活动内容:古诗《宿建德江》。

活动目标:1.通过欣赏古诗,培养幼儿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2.初步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远离故土,作为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

活动重点:能够大声、有节奏的诵读古诗。

活动难点:体会诗人远离故土,作为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

活动准备:古诗原文的视频;古诗的韵律操视频。

活动过程:一、复习之前所学古诗。

师: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朗诵学过的古诗吧。

二、学习古诗《宿建德江》。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师:小朋友们,当你们的爸爸妈妈出差,离家几天的时候,你们会想念爸爸妈妈吗?当你们长大了,有一天需要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的时候,你们就会像想念爸爸妈妈一样想念亲人和家乡,这就是思乡之情。

2.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古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古诗,它的名字叫《宿建德江》,让我们一起欣赏。

(二)欣赏、理解古诗。

1.教师播放古诗《宿建德江》的视频,请幼儿欣赏并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节奏美。

2.教师逐句播放古诗韵律操视频,并结合日常生活讲解古诗含义,引导幼儿理解诗意。

提问:(1)古诗的名字叫什么?作者是谁?(2)作者描绘的是什么场景?(3)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三)、学习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1.教师有节奏地诵读古诗《宿建德江》,请幼儿看书指字跟诵。

2.教师有节奏地逐句诵读古诗,幼儿跟读。

3.男女幼儿有节奏地逐句指字跟读,教师巡视指导,提高幼儿的诵读能力。

4.请个别幼儿按节奏诵读古诗(鼓励幼儿大胆诵读)5.播放古诗韵律操视频,引导幼儿边按节奏诵读古诗边做韵律操。

(可按不同形式分组,反复诵读)三、教师小结。

师:诗人把船停泊在烟雾笼罩的小岛上,茫茫暮色给游子新增了几分乡愁。

后两句诗人的心绪逐渐平静和开阔,宇宙是如此广袤,此时此刻,天上的一轮孤月与诗人是如此亲近,寂寞的愁绪似乎得到了慰藉。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古诗词《宿建德江》课程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古诗词《宿建德江》课程教案

《宿建德江》课程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宿建德江》,理解诗词中的词句,把握整体内容。

2. 体会作者孟浩然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表达出的忧愁情感。

3.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诗词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 品味诗词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诗词的赏析,感悟诗人在作品中传达出的忧愁情感和复杂的人生体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诗词背景、作者介绍、诗词赏析等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你们平时都读过哪些古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宿建德江》。

2.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揭示课题,介绍作者1. 解题: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2. 介绍作者: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他的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三、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诗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朗读,教师正音,并指导学生读出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四、深入赏析,理解内容1. 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词内容,重点讲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关键句,体会诗人触景生情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野旷”、“天低”、“江清”等,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

五、体会情感,感悟意境1.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词中表达出的忧愁情感和复杂的人生体验。

2.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谈谈对诗词意境和情感的感受和理解。

六、总结拓展1. 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继续阅读孟浩然的其他诗词作品,感受他的诗词风格和人生经历。

七、布置作业1. 背诵《宿建德江》。

2. 搜集并阅读孟浩然的其他诗词作品,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词《宿建德江》,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江南水乡的风情;2.通过分析古诗词的结构、表达手法、语言特点等,提高学生对文学语言的理解和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对自然景观、人类生活等进行细致深入的思考,并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古诗词《宿建德江》的基本信息和表达意义;2.了解古诗词的构成结构和表达手法;3.借鉴此篇古诗词的写作方式,进行模仿,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2.让学生学会对于诗词的分析方法和创作技巧;3.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和讨论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观看一些江南水乡的图片,从中了解江南水乡的风光、名胜古迹等,引起学生对江南风情的好奇心。

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看一些其他的江南地区的文化遗产或古建筑、风土人情,引起学生对江南历史文化的兴趣。

2. 学习《宿建德江》教师对这首古诗词进行讲解,引起学生对此诗词的兴趣,并向学生介绍江南水乡婉约派诗人的特点等。

提醒学生关注诗词核心语言和表现手法,理解诗词的构思脉络、词句内涵、意象等方面的信息。

3. 分析《宿建德江》让学生针对此篇诗词,依次分析其格律、韵律、错句、对仗、颜色概念等方面的特点,以深入了解古代诗词的结构和表达手法。

4. 模仿创作鼓励学生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古诗词的模仿创作,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5. 实际运用教师可以组织诗会、诗歌朗诵会等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法,自由表达出自然风景、历史人物等在自己心中的感受和印象。

教学总结本课程主要讲解了古诗词《宿建德江》的基本构成与创作要求,并通过构思、词句、情感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

同时,通过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并体验到江南水乡古典文化的魅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第【1】篇〗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诗词都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寄情,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诗词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学习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有感情诵读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懂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从而陶冶审美的情趣、享受审美的乐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诗人资料及诗词的背景资料。

2.诗词作者与文字资料课件;水中间的小块陆地课件;三首诗词意境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本课三首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人诗句连连看1.出示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与诗人对应连一连。

2.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相关诗句连连看的游戏形式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

二、课前预习成果展1.借助拼音读好古诗词。

(1)指名读诗词。

2.交流作者资料。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大部分作品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引领下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教材内容。

对作者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的理解,感悟其写作风格。

三、品析字词悟诗情(一)《宿建德江》1.释诗题。

宿:住。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宿建德江:诗人乘船路过建德江,傍晚停船靠岸休息。

2.明诗意。

过渡:同学们,此时留宿在建德江的孟浩然,能安然入眠吗?不能入眠的诗人,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静静地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诗里的哪个字、哪个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

第3课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

第3课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
举例:探讨诗人在唐代游历四方、寄情山水的背景,以及这种生活方式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2.教学难点
(1)生僻字词的理解:对于诗中的生僻字词,如“建德江”、“旷”等,学生可能不易理解,需要在教学中予以突破。
举例:通过讲解字词的起源、演变,以及结合诗句语境来解释字词的意义。
(2)诗句的意象解读:学生对诗句中意象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解读。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宿建德江》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曾经有过寄宿他乡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情感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抒发的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最后,我发现学生在总结回顾环节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但在提问环节,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为了鼓励学生提问,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二、核心素养目标
《宿建德江》教案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宿建德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背诵、仿写等环节,加强学生对诗词语言的感受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第3课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3课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诗歌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宿建德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语文六年级上册3《宿建德江》-导学案-部编版

语文六年级上册3《宿建德江》-导学案-部编版

《宿建德江》【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学习重点: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诵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学习难点:能感受诗人的满腔“愁绪”,激发自己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情境导入】夜幕降临,江中烟雾迷蒙,远处行来一叶扁舟……小朋友,你的脑海中能勾勒出一幅这样的画面吗?古诗《宿建德江》就营造了这样一个神秘的意境。

请小朋友们跟老师一起朗读,读诗一定要投入,正所谓好诗不厌百回读。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明确:首句“移舟泊烟渚”中有个多音字,就是泊。

当读[bó]时,通常有三种解释:一是,停船的意思,例如:停泊二是,停留的意思,例如:漂泊三是,恬静的意思,例如:淡泊当读[pō]时,通常指湖泊。

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108位好汉的大本营,就在水泊梁山。

《水浒传》中关于梁山泊是这样描述的——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

这些文学常识,你记住了吗?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

请大家根据朗读停顿再读一遍: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理解文题:我们来看诗的题目,“宿”是什么意思?“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建德江”是一个地名,那么诗题的意思就是“留宿在建德江上”,那该怎么读好诗题呢?了解作者:别着急,我们先来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创作背景:了解古诗作者及其背后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我们一起来看孟浩然写这首诗前的一段经历:自幼聪颖好学,抱负高远的孟浩然,青年时就作诗多首,“有声于江楚间”。

宿建德江导学案

宿建德江导学案
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
拓展
延伸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再读古诗,体会意境。
教学
反思
宿建德江导学案
《宿建德江》导学案(第一课时)
备课人:张宏
课题
《宿建德江》
时间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在自学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3、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重点
难点
1、理解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2、说说难写的生字有几个,要注意什么。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遍古诗。联系上下文边读边理解诗句的意思,可以参
4、和同桌交流一下你对每句诗的理解。遇到困难还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
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解决字词和朗读中遇到的问题。
导学过程
学案
导案
合作
探究
研读
文本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宿建德江》。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
6、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7、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导学案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导学案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

3、学习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感受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难点理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一诗句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想象法: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分析法:对诗句进行分析,理解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简介孟浩然(689 年—740 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三)初读诗歌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和节奏。

(四)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移舟泊烟渚: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

日暮客愁新:日暮时分,新的愁绪又涌上客子心头。

野旷天低树: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

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2、小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巡视指导。

(五)体会情感1、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人通过描绘建德江日暮时分的景色,抒发了自己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2、从哪些诗句中可以体会到诗人的这种情感?“日暮客愁新”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在日暮时分新添的愁绪。

宿建德江导入教学设计

宿建德江导入教学设计

宿建德江导入教学设计标题:宿建德江导入教学设计,开启学习之门导入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思维和注意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在本次导入教学设计中,将以宿建德江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让学生们提前进入学习状态,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导入一:图片展示1.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上几张宿建德江的图片,如梅花湖取景的美丽日出,楼阳生故居的文化古迹,富有传统特色的望江亭等。

2.让学生们围绕这些图片展开讨论,谈谈对宿建德江的了解,有没有亲自去过,有没有听说过那里的故事等等。

3.老师适时介绍一些关于宿建德江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们产生兴趣。

导入二:音频介绍1.在教室中播放一段有声介绍宿建德江的音频,并附上一些与宿建德江相关的背景音乐,如江水波浪声、鸟儿的鸣叫声等。

2.学生们全神贯注地聆听,同时在听的过程中凭自身想象,设身处地感受一番,产生对宿建德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导入三:文学选段1.选取一段有关宿建德江的文学作品或描述,如《江南华章》中关于宿建德江的描写。

2.老师朗读这段文学选段,让学生们带入其中,感受其中的情景与意境。

导入四:情景模拟1.设置一个情景模拟,让学生们在想象中亲身体验宿建德江的美丽景色。

2.老师可以通过描述或图片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们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宿建德江的场景,并设立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如“你现在站在江边,感受到了什么?”“你能听到什么声音?”等。

3.学生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讨论和分享,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导入五:真实感官体验1.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们亲自去宿建德江游玩,领略风景的美丽。

2.在游玩中,利用导游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宿建德江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3.学生们在游玩后可以撰写游记或拍摄照片及视频,作为导入结束后的再次分享和讨论的素材。

通过以上多种导入方式的设计,能够使学生们在学习之前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动力,增加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积极性。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导学案_宿建德江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导学案_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掌握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方法。

2. 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3. 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5. 背诵本诗,揣摩山水田园诗的语言特征和写作技巧。

二、学习难点:如何理解田园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过程方法目标:1. 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 学生合作赏析。

3. 教师引导,师生互动,总结分析感悟作品。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学习环节:一、温故而知新:何谓即景抒情诗?即景抒情诗鉴赏要点:即景抒情诗主要内容:(二)、自主学习,进入新课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基本知识(1)、关于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田园诗与山水诗在南北朝时期基本上分道而行,到唐初王绩开始合流。

至初唐之交,描写山水别业的风尚盛行于朝野,沈宋、吴越诗人在山水诗创作中取得的成就已为盛唐山水田园诗开了先河。

唐朝田园诗继承了陶谢山水田园诗的精神旨趣,在大自然中追求任情适意、快然自足的乐趣,领会老庄超然物外、与大化冥合为一的境界;从东晋以来形成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关照方式,在盛唐进一步与仙境和禅境相融合,促使山水诗形成了优美空静的意境。

艺术上,他们继承了重兴寄和感受、谢灵运重观赏和刻画的传统,形成寄情于自然美之中的基本表现方式。

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2)、熟悉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隐逸,闲适淡泊,悠然自得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3)、内容:这类诗多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4)、艺术特色: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5)、代表诗人: 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2、了解作者——隐居诗人孟浩然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人,唐代诗人。

六年级上:宿建德江教案

六年级上:宿建德江教案

一、课题:宿建德江二、教材依据:《中国历史》第一册第4课三、课时安排:一节课45分钟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宿建德江如何作为春秋时期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河流;(2)知道宿建德江在文化、农业、贸易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2.能力目标:(1)通过此次学习,加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2)激发学生的历史研究欲望,对历史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

3.情感目标:(1)提高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意识;(2)激发学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

五、学习重难点:(1)明确宿建德江的地理位置;(2)深入了解宿建德江在春秋时期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河流;(3)了解宿建德江在文化、农业、贸易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六、教具准备:(1)多媒体;(2)百科全书;(3)古籍;(4)课件等。

七、教学过程:Step 1: Lead-in(1)情景引入:老师向学生介绍宿建德江,展示与宿建德江相关的图片,以开启学生的好奇心。

(2)让学生就宿建德江的位置、社会意义等问题讨论。

Step 2: Presentation(1)老师使用图片、文字、古籍等多种资料向学生呈现宿建德江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经济、文化意义等内容;(2)老师展示宿建德江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3)让学生分析宿建德江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性。

Step 3: Divided discussion(1)就宿建德江的地理位置,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2)让学生就宿建德江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性进行讨论;(3)让学生就宿建德江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意义进行讨论。

Step 4: Activity(1)让学生分组讨论宿建德江如何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让学生分组收集并分析宿建德江在当时社会的意义;(3)让学生完成有关宿建德江的课外报告。

Step 5: Conclusion(1)使用多媒体课件,总结学习内容;(2)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和报告分析,正确认识宿建德江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3)启迪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意识,激发学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
拓展
延伸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再读古诗,体会意境。
教学
反思
3、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
4、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
5、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月亮又会怎样的劝慰他呢?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读好。
2、教学生字。
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3、再读古诗: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教师范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2、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德育渗透
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课件。
导学过程
学案
导案
预习
自己练习朗读古诗,划出难理解的词句。
简介孟浩然以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生独立学习词语、朗读课文,发现问题。
自读自悟
形成认知
1、用自己的方式记住认字表的生字。考书下的注释,或者查阅工具书。
2、说说难写的生字有几个,要注意什么。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遍古诗。联系上下文边读边理解诗句的意思,可以参
4、和同桌交流一下你对每句诗的理解。遇到困难还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
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解决字词和朗读中遇到的问题。
导学过程
学案
导案
合作
探究
研读
文本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宿建德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简单介绍,奠定感情基调。
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或是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出来交流交流。
1、想到:(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宿建德江》导学案(第一课时)
******
课题
《宿建德江》
时间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在自学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3、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重点
难点
1、理解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
6、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7、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