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朱淑真诗词意境的相同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08No.8古典文学新探
终导致了婚姻关系的破裂。兄弟从当时一个普通男性的角度出发看这个问题,认为一个男人的出轨行为没有什么好谴责的,认为姐姐的反抗未免太小题大做了,因此发出了不以为然的讥笑。
因此,“我”回到娘家以后,不仅没有从亲人那里得到任何同情和安慰,反而受到兄弟的讥笑。女主人公被遗弃决不是一个偶然事件,也不是个别现象,它是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物。《氓》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一首弃妇诗,其关键就在于通过这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刻画,通过一出典型的爱情婚姻悲剧,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制度。
《诗经》是我国结集最早的一部歌集。《诗经》中的婚恋诗是我国爱情文学的源头。尽管历代各家对这类诗歌的称谓不尽相同(如恋诗婚歌、情歌、爱情诗),至今依然众说纷纭。《诗经》中的婚恋诗记录着两种不同文化意义上的婚恋现象。一种是与当时作为社会生活总规范的“礼”相关的诗篇:既有“发乎情而止乎礼”的爱慕;有“夫妇有义”的和谐的夫妻生活;有因夫权渐盛而产生的弃妇悲歌;有《诗经》时代的婚典仪礼和程序;同时还有贵族阶
级腐朽的乱伦行为,其特点是对中正
平和的夫妻正常生活充满期待与渴
望。
另外一种则是与礼相异端的诗
篇,几乎不受礼的制约与影响,它们充
满乡野气息,显露出浓厚的野性色彩:
即有真性情的率真、大胆的表达。《诗
经》弃妇诗生动再现了先秦时代部分
妇女不幸见弃的社会现实。《诗经·卫
风·氓》塑造了一个蕴涵着中国文化意
味的弃妇,她的怨而不怒正与儒家诗
教的温柔敦厚相吻合,同时也奠定了
后世中国弃妇的基调。女主人公“我”
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终遭遗弃的悲
剧,说明作者的主观目的在于“情鉴”,
客观上塑造了痴情女子“我”的动人形
象,并且构建了始乱终弃的悲剧模式。
唐传奇名篇《莺莺传》和《霍小玉传》创
造性地继承了这一悲剧模式,并加入
了丰富的时代色彩,成功地塑造了崔
莺莺、霍小玉两位女性形象。《氓》可以
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传统题材“始
乱终弃”的悲剧模式的先声,开创了
“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叙事结构模式,
并在诗中交替地使用了两种叙事视
角:第一人称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
视角和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的
视角。当我们关注其独特的叙事时序
时,会领略到诗中独特的审美意义。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爱情,所
谓海枯石烂、天长地久的爱情,不过是
恋爱中的人们美好的愿望。爱情特别
是婚姻,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没有脱离
社会生活的爱情。“我”的被遗弃当然
令人扼腕痛惜,但是,这并不能成为证
明氓是一个爱情骗子的证据。如果把
氓理解为爱情骗子,《氓》这篇作品的
意义就大打折扣了。正因为“我”和氓
是真正的自由恋爱,正因为“我”和氓
是在爱情的基础上走进婚姻殿堂,婚
姻的破裂才具有真正的悲剧意义,才
真正发人深省,具有震撼效果。这才是
《氓》流传至今仍然深深打动读者内心
的真正原因。
参考文献:
[1]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
1986年。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
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
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
作者简介:王立群,女,1971—,山
东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外文化
与文学交流研究,工作单位:北京科技
大学文法学院。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词一直是人们欣赏推崇的精彩华章,其中宋词的浩瀚里我们不能忽略那颗奇异的明珠:女性文学。女性以她们细腻独到的视角,朴实而又耐人寻味的文字,抒写她们丰富隽秀的内心世界,独树一帜,让人玩味不已。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共性,李清照和朱淑真,从她们的作品里,我们可以试着解读宋代女性词人的创作风格。
二人所用皆为常用意象
李清照、朱淑真二人和大多数的诗人一样,都善于从四季景物中找到
自身情感的代言物,从而将自己的情感微动,参照景物的变化,以古老的意象付诸笔端,从而不但使作品具有诗意和形象性,而且情感的表达更鲜明突出,细腻入微。他们都是从四季景色变化的不同来渲染自己对人、对事感情的流露,使自己的诗辞达到人景情的合一的境界,反映出古代女人在社
会中扮演的不同角色的一种真实的写
照。
凄婉离恨、生生不息。乐府诗有
云:“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李清
照一曲《点绛唇》则以“连天衰草”渲染
了离愁别绪之浓重。朱淑真的《膏雨》、
《鹧鸪天》、《江城子·赏春》等作,都将
芳草意象纳入其中。
凄凉悲伤的梧桐。白居易《长恨
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
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
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
愁字了得?”“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
恨夜来霜”,朱淑真《秋夜》、《菩萨蛮》
等都有梧桐的身影。
不屈不挠、高洁的梅花。李清照
《清平乐》:缱绻临歧嘱咐,来年早到梅
梢。”“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清平
乐》;朱淑真《长相思令》中亦有梅的风
姿。
在李清照和朱淑真的词作中,都
将梅花、菊花、梧桐、小舟等常见的意
象反复使用,艺术地体现了作者细致
微妙的真情实感。也从侧面反映出两
个人的感情,将情感寄托于实物描写
之中,真可谓是情景交织,物物有情,
李清照朱淑真诗词意境的相同点刘健萍
摘要
宋代是词文化极尽张扬的时期。
其中更难得的是涌现了几位优秀的女
性作家,李清照、朱淑真应该是其中佼
佼者。她们撷取生活中常见的意象,用
女性特有的细腻来观察抒写自己对于
生活和爱情的思考和幽怨,展现了当
时社会女性在生活中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李清照朱淑真意向比较意
象愁苦爱情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