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美好人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美好人格语文教学在对学生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等多种方法,在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精神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接受人类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的熏陶,引导他们求真、求善、求美,培养他们美好的人格品质。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美好人格,以终身受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祖国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怎样做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美好人格呢?

1 根源于语文教材,弘扬德育主旋律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后者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

高学生人格素质的目的。古代哲人圣贤的警世言论,能开启学生的心智之门,孔子执着的人生追求、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让人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孟子的洋溢着原始人道气息和民主精神散文,庄子对生命的拷问和冷峻机智的谈吐,韩非子对人性的鞭辟入理的剖析,荀子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铺张扬厉……都能启人觉悟,促人警醒,催人奋进。

守卫本土是动物的本能,这成了有思想的人类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渊源。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忧国之情感人泪下……教材中表现对共产主义忠贞不渝、歌颂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精神和不屈意志的的内容也不少。学生从中切身感受到:做人要有傲骨,要有伟大高尚的人格,从而受到灵魂上的震撼。

通过学习他们的作品,多角度、多层次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认识人世间的真、善、美的事物,不断提高是非观念,培养高尚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

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范仲淹“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阔胸怀;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傲气,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坦荡心境;唐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放旷达、宋词“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辉煌灿烂……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丰厚肥沃,足以滋养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根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为此,我们要善于运用文本中的“闪光点”,恰倒好处的感受文本中蕴涵的先进性、典型性,以及表现出的积极、健康、高尚的思想情感。

2 充分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美好人格

美育又称情感教育,当前语文教学呼唤情感,而情感是需要培养的。叶圣陶先生说:“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内核的,如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好书美文既能启迪智慧,又能滋补精神,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的镜子和时代的良心,学生多看这些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一种美的熏陶,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考察,所以,要用有文化品位的精品读物,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人文教育的浓郁气氛,使现代语文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教师要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使学生在同文本真真切切的畅谈中,获得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

让语文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美好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美好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如上《背影》一课,首先动情地讲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看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此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美文进行再创造,也有益于塑造健康人格,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创造了自身。

3 走出课堂,在实践活动中塑造美好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

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

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时,鼓励学生向老师、父母献一点爱心,演讲会、诗歌朗诵、为母亲洗脚、或亲自制作个小礼品等,这些活动,增进了对老师和父母的感情和理解,磨练了意志,锻炼了思维能力,这对弘扬尊师重孝精神不能不说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作法。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我每个学期都要带学生游玩一两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总之,语文学科是人文底蕴最为丰富的学科之一,它与生活息息相关,与一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联系紧密,最能引起学生的实践、创新的本质的飞跃,提高学生的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破除唯理性教育的模式,在积累、涵泳、顿悟的过程中挖掘人文底蕴,重视情感、意志、审美情趣等的介入,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在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精神对话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开放思想,即具有“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高屋建瓴的人文视野,不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