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名句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名句解读
沈明明 编写
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摘自《庄子·齐物论》
【译】有大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而有小才的人,总爱因小是小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恢宏盛大。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解】“大知”与“小知”的区别,不只是量的区别,而是质的区别。如同科学与哲学的区别。
智慧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知识是由外而内地“学”得的;智慧则是由内而外地“悟”得的。
哲学之所以被称为“智慧之学”,是因为它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知识。
语言,经常从某个侧面,反映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和素质。智者无言,静水流深。有时,最美好最有力的语言,恰好是沉默和倾听。
二、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摘自《庄子·逍遥游》
【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足够的张力来负载大船。
【解】从大舟与深水关系的比喻里,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厚积才能薄发,做足功夫,才能成就事业。
坚实而深厚的基础,是一切成功的前提。
三、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摘自《庄子·大宗师》
【译】良好的结交,应当在看似没有结交之中。真诚的相互帮助,也应当是在看似没有帮助之中。
【解】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
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产生美。
过分密切的人际交往,看上去很是温暖,实际经常是滋生矛盾的温床。真诚的相互帮助,总是无形的;相反,则可能是夹杂各种动机的相互“利用”。
四、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摘自《庄子·逍遥游》
【译】即使厨师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也无需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去代替厨师做的。
【解】汉语成语“越俎代庖”由此而来。
做好份内的事,不容易;做成份内的事,要恒心。朝秦暮楚,三心二意,心猿意马,不能专心致志的人,终究一事无成。
五、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摘自《庄子·养生主》
【译】以很薄的物体,进入缝隙,在里面运作起来,还是很宽绰并富有余地的。
【解】汉语成语“游刃有余”,出自这里。
了解并顺从事物的本性,行动才能自由。违背事物本身的规律,只能处处碰壁。
人们犯错误的原因,很多时候,不是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是自以为“有知”。
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摘自
《庄子·人间世》
【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错误不但不能改正,反而是错上加错。
【解】汉语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自于此。
比起无知来说,偏见,距离真理更远。
犯错误不要紧,但不要犯愚蠢的错误。典型的愚蠢错误是,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
做事,方法很重要。不同的方法,可以导致不同的结果。
七、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此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摘自《庄子·齐物论》
【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之为彼,是因为此;而此之为此,也是因为彼。
【解】这段文字,用了非常清晰而理性的语言,表达了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
认识的真,就在于它的全面性。盲人摸象的寓言,也从反面说明了这一点。
“局内”和“局外”,通常是认识的两个角度。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跳出“当局”去认识,正是出于认识全面性的需要。
别刻意,别固守,别偏执。“虚心”,是老庄哲学认识论的灵魂。
八、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摘自《庄子·人间世》
【译】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的双臂,试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还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呢。
【解】汉语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比喻不自量力。
庄周擅长以物喻人,这里就是一个典型。其引申含义和深刻寓意在于,人们应当学会在什么可以改变与什么不可改变之间,划清界线。
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
许多错误,就是因为试图改变那些不能改变的事实而引起的。
九、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摘自《庄子·人间世》
【译】桂树可以食用,所以被人们砍伐;漆可以使用,所以漆树遭到人们的割皮。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解】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这自然反映了庄周的出世人生态度。不过,也体现了其思想的辩证精神。
祸福相依,好事坏事,经常是相互转化的。生活原本就是如此地辩证。应当抓住更多的机会,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坏事变成好事。譬如说,人们并不乐意接受的磨难,却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十、不以物挫志。
——摘自《庄子·天地》
【译】不要因为外在的诱惑而扰乱自己的心志。
【解
】这里的“物”,引伸起来含义其实很广,包括人们“身外”并对人构成诱惑的一切因素,诸如物质财富,金钱,利益,名誉,权力等等。
因物喜,因物悲,会迷失方向;淡定,宁静,从容,自守,才能明志,才能致远。
十一、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摘自《庄子·天道》
【译】顺从自然,才能够真正利用自然,并感到宽松适意;刻意作为,反倒被自然役使,并感到力不从心。
【解】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经常遭到误解,多被望文生义地解读为无所作为。而实,所谓的“无为”,其核心的含义,应当理解为顺从自然,不刻意去改变自然。
一切科学知识和劳动实践的最终和最高价值,应当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上,而不是制造两者之间的对立。
十二、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
——摘自《庄子·天运》
【译】天鹅羽毛是白色的,并不是因为它每天沐浴;乌鸦的羽毛是黑色的,也并不是因为它每天暴晒。
【解】万物各有本性,不可强行改变。
人们犯错误的原因很多,最为典型的是,因为去强行改变本不能或不应改变的。
十三、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摘自《庄子·田子方》
【译】: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相对说来,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解】人的高贵和尊严,都源于人的精神,而不是人的肉体。
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坚定的意志,处处可以创造人间奇迹。
十四、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摘自《庄子·外物》
【译】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了鱼便可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捕到兔子便可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领会了思想便可忘了语言。
【解】在这里,庄周以鱼、兔喻意,以筌、蹄喻言,强调说明语言和思想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不能混淆,更不能颠倒。
语言和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语言表达思想的作用是有限的。理解思想,不能拘泥于语言本身。
十五、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摘自《庄子·让王》
【译】大寒季节到了,霜雪降临了,我因此知道,这时候更能彰显出松树和柏树的葱绿茂盛了。
【解】越是艰苦的逆境,便越能磨炼人的意志。
艰难困苦,往往是颗试金石,将不同品格的人区别开来。
十六、狙公赋芧 ,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摘自《庄子·齐物论》
【译】有个养猴子的老人,把橡子分给猴子,对它们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好么?”猴子们听了都发怒了。老人又说:“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们都高兴了。
【解】汉语成语“朝三暮四”出自于此,今意喻指反复无常。
庄周借此寓言,表明了其哲学的基本思想,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万物虽形态各异,本质上却是相通的。所谓“万物齐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引伸下去,还可解释为,世界万物,都是“道”的派生物,没有是非、善恶、美丑等等区别。这些区别,都是人们人为地制造出来的。
十七、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摘自《庄子·骈拇》
【译】野鸭的腿虽短,如果给它接上一段,它会很痛苦;仙鹤的腿虽然长,如果给它截去一段,它会很悲伤。
【解】汉语成语“鹤长凫短”、“断鹤续凫”都出自这里。
违背自然的法则,是痛苦产生的真正根源。
试图凌驾于自然之上,必然遭致自然的惩罚。
十八、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摘自《庄子·山木》
【译】君子之间的交情,简单透明,清淡如水;而小人之间的交往,甜言蜜语,甘甜如酒。
【解】交往,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保持适当的距离,才有纯真,才有真美。
造成君子与小人的交往方式不同的原因在于,前者的交往源于精神的对接沟通,后者则是源于利益的勾结和相互利用。
十九、正获之问于监市履希也,每下愈况。
——摘自《庄子·知北游》
【译】有个名叫获的市官问屠夫如何检查猪的肥瘦,(屠夫回答说),踩踏猪脚部位,越往下去就越明白。
【解】汉语成语“每况愈下”源于此,是文中“每下愈况”误用的结果。
庄周以此比喻大道无处不在,越从低微细致的地方思考认识,便越能悟到其中的“道”。越是细节,越能折射出大道。
二十、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摘自《庄子·山木》
【译】志士有道德不得施行,是潦倒;衣服破烂,鞋子磨穿,是贫困,不是潦倒。这就是所谓生不逢时,没遇好世道。
【解】贫困不等于潦倒。前者是物质层面的,后者则是精神层面的。
物质的贫穷,只能压倒没有志气和志向的人;真正的志士,应当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保持自己的人格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