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雕工艺传承与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玉雕工艺传承与发展

作者:常德金

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12期

摘要:玉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张扬而不夸张,灵动而不油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块奇珍异宝,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雕刻者在玉品上揮舞工具,挥洒笔墨,将内心与技法流连于手中的刀与美玉之中,达到人玉合一的境界,但玉雕技艺难度大,这就需要我们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玉雕;传承;发展

玉雕起源于八千多年前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历经社会变更,从未间断。工匠们对玉的雕刻工艺传承与创新,对玉的情感至诚与投入,对玉德的极致追求与执着,体现在每一块宝玉都蕴含着一段动人故事,每一块名玉都演绎着一曲千古绝唱。

一、玉雕工艺历史渊源

我国的玉器雕琢技法在传承中创新,每个时代都形成了各自的时代特征。新石器时期,生产力低下,制玉工具都由石器制成,玉器的开片大小、厚薄都不均等,玉器造型大多不规整,圆形器物都不够圆;玉刀、玉斧、玉铲等器物的刃部不锋利;钻孔一般都是上粗下细的喇叭形,孔壁上还残留螺旋纹。

红山文化中的玉器雕琢技艺令人惊叹,注重神韵,表面光洁,边缘过渡自然,片状玉器的边缘较薄,好似出刃,有的器物表面有密集排列的小且深的斑坑。良渚文化的玉器碾琢最显著的特征是同一玉器上出现两种不同做工的线条。玉器中笔直的阴线构成直线纹,短而细的线条错落连接成去曲线纹。

到了商代,石制工具有所进步,更为锋利适用,尤其是青铜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琢玉技术。玉器的开片变得更加均匀且薄;打眼钻孔的方式大多为两面对钻,形成马蹄眼,也就是外眼大、里眼小的特征;商代玉器纹饰雕刻的特征是三多三少,即直线条多,粗线条多,短线条多,弯线条少,细线条少,长线条少,表现在器物上就是刻出双线并列的阴线以表示一条阳线。

西周前期的玉器雕琢技艺继承了商代,但玉器的做工更加注重纹饰的布局,线条变得更加繁复,主要使用略带弧度的线条,且较多的是长弧线。到了西周中晚期,玉器的纹饰结构和雕琢技法已与商代大不相同,一面坡阴线成为这一时期玉器的典型特征,即阴线纹互相勾连,阴刻线的一面磨制成坡状,并且留有斜刀痕。

春秋时期的玉雕技法有了进一步发展,碾玉更为注重磨制。春秋早期的玉器纹饰在继承西周晚期阴线纹相互勾连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卷曲相连的纹饰,玉器表面不留空白,纹饰布局满且密。到了春秋晚期,玉器纹饰中出现了隐起、密集的浮雕纹,以及平面浅阴刻宽带纹,粗线条少,细线条多,线条边缘还有很多刀痕,玉器的开片进一步均匀规整且薄。

随着铁制工具的出现和实用,战国时代的琢玉工艺突飞猛进,玉器刀工精细,边角垂直锋利;抛光精良,玉器表面特别是阴线槽内的光泽十分强烈;孔洞内部极少再有制作时残留的痕迹,大多都是匀称光滑。这一时期玉器呈现出棱角分明、锋芒毕露的特征。战国时代的玉器流行半浮雕、透雕的技艺,在刻画动物形象时着重于眼、牙、爪等细节,力求刻出动物的本质特点。直到今天这些刀工技法仍然被广泛应用。

二、玉雕工艺技法种类

玉石经过设计师的巧妙设计、精细雕琢,变成了一件件精妙绝伦的作品,让人怎能不惊叹于人类的智慧。那么,玉雕中究竟有哪几种常见的玉雕技法呢?

1.浮雕

浮雕在玉雕中运用较多,大部分的玉牌都会选择浮雕来塑造形象。浮雕作品适合从正面欣赏,其画面如书画一般细致生动。浮雕又分为浅浮雕、中浮雕、高浮雕三种,分类的依据是下刀的深浅。平面设计雕刻局部使用镂空技法可以使作品视觉更具空间感。

2.圆雕

圆雕又称立体雕,要求雕刻者对作品进行全方位雕刻,圆雕作品造型较为真实,要求比例真实、合宜,也因此对技师的技术要求更高。圆雕作品一般以把件、摆件为多。

3.镂雕

镂雕也是玉雕中的一项重要雕刻手法。镂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或为单面雕,或为双面雕。镂雕亦称镂空雕、透雕,运用得当,能让玉器的造型更显立体,运用得当时,更能起到剜脏去绺,美化玉石的作用。利用镂空雕刻技法组合作品整合出新的题材,在镂空玉雕组合器件中属“对牌”最为突出,像“龙凤对牌”“太极阴阳和合对牌”“必定有福对牌”等镂空工艺制作的对牌在行业里也是非常走俏的作品系列。

三、玉雕工艺传承发展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四者方为良”。其中“工有巧”,揭示了二方面的重要因素:心灵手巧的艺人及其精当的制作技法。雕刻对于玉来说是一件作品的完美蜕变过程,

从一块原石到最后的成品,历经雕刻师的用心设计精心雕琢,因此有“三分料,七分工”之说,可见玉雕工艺的重要性。

1.因材施艺,充分用料

因材施艺是玉石雕刻技法中首要的要素。玉雕创作首先是在原石的基础上创作,无定形,无定像,需想象。每部作品均需从料性、颜色、形状等出发,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需依据原石形状、颜色、纹理、脏绺等要素来构思题材,绘图,制作;尤其在人物、花鸟、花卉、动物创作中更是因料设计,发挥想象,独辟蹊径。废料巧用既能降低作品成本,又能创造出与成品料同等价值或高出成品玉料价值的玉雕工艺品,如:桐荫仕女图。在充分利用不可再生的玉资源,“废料巧用”更是难能可贵。

2.巧用俏色,化瑕为瑜

俏色巧用为玉雕技法中,不可缺少的工艺之一,可以说是大师必会技巧,为玉雕界普遍应用。不同的玉料有不同的纹理与颜色搭配,可以说大自然中的颜色都可以在不同的玉料中体现出来,甚至有的玉料诸色聚于一体,色彩斑斓,譬如独山玉、紫绿玛瑙等。玉料丰富的颜色和玉质为制作中巧用俏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亦使玉制品精美、形象、独一不二,生动逼真,给人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感觉,很多作品便是因为俏色巧用而成为孤品,而使世人更加喜爱。瑕本为玉中之忌,玉雕大师通过“化瑕为瑜”的雕琢工艺,所创作的作品不但不影响其价值,更使作品形象生动,增加逼真之感,达到普通玉料所达不到的效果。

3.剜脏去绺,依形成器

脏、绺是玉器制品中之大忌。剜脏即把玉中的杂质去掉,使玉更纯洁、明亮。特别是在玉雕大件雕琢中,难以找到通体皆无一杂质的玉料,尤其是在正面的主要部位,这是设计人员最难处理的问题,均要尽力处理掉或“遮住”。绺的种类有断裂纹、破碎纹、龟背纹、炸心纹、炸惊纹等,玉的加工在选料和雕琢中首先要注重纹绺的处理,或顺绺锯玉或躲绺。去绺后根据料形进行设计。在设计后的雕琢中,亦多有再次出现纹绺,曰“纹线”、“水线”。需设计和做工者苦思冥想使其去绺改形,有“因祸得福”之效。

参考文献

[1]高山,玉.文学.文化[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2]向笙,历史悠久的玉雕工艺.[J].收藏界.2016,10(24-27).

(作者单位:宽甸金玉玉制品有限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