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稿》38-103条
刘希彦 大疫当前《伤寒论》的核心方法尽在此篇
![刘希彦 大疫当前《伤寒论》的核心方法尽在此篇](https://img.taocdn.com/s3/m/967dd4bd941ea76e58fa04cc.png)
刘希彦| 大疫当前,《伤寒论》的核心方法尽在此篇雷涛医师2020-02-03 23:40:27原创刘希彦文:刘希彦在《伤寒杂病论》的原文中,张仲景极少讲临证的心法,零散的涉及过一些,并不系统。
方法后面的原理也极少言明。
此书就像是一本只有招数没有心法的武林秘籍,历来但凭习学者各自参悟。
加上经历代传抄又是一本残缺和顺序错乱的书,且有后人加上去的很多文字,这就让习学者更加困难。
破解《伤寒论》的临证原则和具体而微的组方心法,历来是经方界的难题。
若不能破解仲景的临证心法和组方原理,终不得源头活水,自然很难如仲景般组方千变万化,灵活的应之于万病。
本人不敢说完全还原仲景之法,毕竟有一部分问题书中并未言明。
但也绝不敢背离原文的语境,亦不敢涉及原文不涉及的理论,总之不自欺不造作。
经典虽难读难解,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总有线索。
只要对经典有基本的诚意,不妄生枝节,不妄立名相,便能以诚通微。
医学离不开实证,这套理论本人多年实证下来疗效更高,且便于学习和操作,方敢抛砖引玉。
关于《伤寒论》的临证心法,简而言之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阴阳病位淤堵【一】阴阳先说阴阳问题。
《伤寒论》里对于阴阳的判断,落实到临证是指人体能量的多少,也可以通俗的说是气血的多少。
《伤寒论》临证的第一原则就是阴阳原则,正确判断人体的能量(气血)水平,关系到组方用药的大方向。
阴阳既然是由能量的多少来判断,就好比油箱里的油,油充足自然是阳,油少自然是阴。
人体的油箱怎么看?最直观的就是脉象,也就是用血管里血液的充实度来判断阴阳是最准确的。
既然判断阴阳最直观的是看血管里面血液的充实度,那这个充实度怎么衡量?诸如细(形状细)、弱(弱小或无力,不任按)、虚、空、芤(此三者皆可理解为按之空虚,而程度不同)之类血管里血少的脉是阴证的脉;反之,实(按之比正常态更充实,沉取不虚)、盛(来势盛大)、滑(来去如走珠、流利且如珠子般有圆鼓态)之类的脉则是阳证的脉。
需要注意的是,脉象沉(位置偏沉)、迟(跳动慢或不流利)、缓(过于缓和),一般来讲指的是脉的状态,并不是反应血液充实度的准确数据,所以哪怕出现这些脉象,只要血管里的血是充实的,也不可断为阴证;反之,哪怕脉象躁(躁动不安)、数(速度快)、疾(急而偏有力),只要血管里血少,要么是阴证,最多也就是阴虚阳亢,不可断为纯阳证。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38,39条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38,39条](https://img.taocdn.com/s3/m/d413a0f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bc.png)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38,39条38条“师日:脉病人不病,名日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而死。
人病脉不病,名日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
”这个是辩行尸,辩脉病人不病,这个行尸,也叫走肉。
因为这个人没有生气了,还活动,人的命实际上已经没有了。
人病脉不病,这叫内虚。
来显示脉的重要性。
脉是人的根本,为什么呢?因为寸口脉反应脏腑之气,关系脏腑的根本的问题。
脉病了,这个病是真脏脉,不是一般的脉,已经是没有胃气的脉了,人却没觉得怎么样。
这个情况很多。
人有病了,却没感觉到病。
比如人长癌就是一例,所以是常有的。
脉出现了真脏脉,人还不病,医生的理论来讲,五脏的根本已经绝了,当有突然之变,马上就可以来病,马上就可以死,颇生不测。
这种情况是常有的。
所以叫行尸走肉。
如果人病了,脉却没病。
人出现了种种病容,病态。
脉却还好,还明胃气的,虽然人看起来很弱,这个是根本没有受伤,所以只是气血之虚而已,对于性命无关,是可以治的,无足为害,所以叫虽困无苦。
这一条突出了两个重点。
这个提示医生,要抓住根本,不要抓住表相。
病人常问,我的病怎么样?能治不能治?这很常见,这就看医生的水平。
当医生的能决生死,这就是本事。
以无谷神,谷神就是谷气。
人的荣卫的来源,都是来源于谷气。
人病脉不病,只是因为饮食不及,吃的少,形体衰,是这么情况。
只要是病好了以后,饮食正常了,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
所以不涉及到死的问题,只是病的问题。
跟行尸不一样,行尸走肉,看起来很好,没有病态的特点,但是脉绝了,这个人就完了。
由此可见,脉的重要性。
辩脉法也讲到这一点。
可以结合起来,加以体会。
39条“问日:翕奄沉,名日滑,何谓也。
师日,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
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
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这一条,论脉由阴阳之相合,而成滑脉。
但是有阴阳平与不平之分,如果平了,是正常的,阴阳相合,也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之分。
伤寒论条文全398条
![伤寒论条文全398条](https://img.taocdn.com/s3/m/980b083f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43.png)
伤寒论条文(全398条)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痪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欲不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讲稿》162-222条----刘希彦
![《伤寒论讲稿》162-222条----刘希彦](https://img.taocdn.com/s3/m/ec768dfd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c1.png)
《伤寒论讲稿》162-222条----刘希彦很多人认为《伤寒论》没有温病。
其实是有的,伤寒之法是治人体的失衡的,而非病本身,人体失衡的情况大抵就那几种类型,那方子也就那几个主方。
比方说热在下焦,承气汤类。
热在上焦,如果有大热伤津的津液虚,白虎汤。
如果只是温病的外感病,比如肺炎,比如热伤风,还没有津液大伤的程度,就是下面这个方子——麻杏石甘汤。
你看伤寒之法就是简明,后世的温病学无非是把其中的一个分支详细化。
详细化是好事,可又同时走向了辨证的含糊纷乱,和方剂用药的杂乱不明。
这又是弊端。
下面讲麻杏石甘汤。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杏子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这句话的意思是,下后如果病不解,不一定都是桂枝汤证。
如果“汗出而喘,无大热”,可与麻杏石甘汤。
我们前面学过“无汗而喘”,这是因为没有汗,只能靠呼吸排解肺里面的能量和压力,汗出来就不会喘了。
这里为什么有汗了还会喘呢?这是因为肺里有热,有多余的能量,汗出了也不能完全排解,必须要喘来帮忙。
如果是热重以至于伤了津液的话,我们可以用白虎汤,这里热并不重,所以只用麻杏石甘汤即可。
此所谓“汗出而喘无大热”。
你看《伤寒论》的条文是极简极准,也是极客观的,后面是实实在在的人体运行的原理。
学《伤寒》,重在明白方证后面的人体运行原理,方可活学活用,否则就只能停留在方证相对的阶段。
这几味药大家都知道了,麻黄是宣通的,能宣通人体孔窍,能解表,这都有助于帮助排热。
杏仁也是疏通宣肺的。
石膏清热。
甘草建中。
这个方子在小儿肺炎上运用很广泛,非典的时候也起过大作用。
一般偏向于温热的感冒用它都可以解决。
那偏温热的感冒有什么证状呢?这里只说了个“无大热”,没有更详细的证。
我补充下面几点:怕热,口渴喜冷饮或欲多饮,呼吸粗重,手指放在鼻孔上感觉出来的空气热,屁多大便臭。
刘希彦讲伤寒四(让你少走5年弯路)
![刘希彦讲伤寒四(让你少走5年弯路)](https://img.taocdn.com/s3/m/3389bfd2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0b.png)
刘希彦讲伤寒四(让你少走5年弯路)我会努力滴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这里说的是里外阴阳不交通的情况。
病人感觉身热,能量气血都在体表了,如果不往里回,里面就更空虚了,里面就寒。
所以这样的病人虽然体表发热,却还是感觉恶寒,且欲加衣服盖被子。
有时候,病人是里热,外面却感觉怕冷,因为热郁在里面出不来,这种情况虽冷,却不愿意多穿衣服,甚至还想脱衣服。
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体内有痰饮、宿食或者淤血之类的原因造成的。
人体是一个不断运行着的能量场,一旦哪里有阻塞,上下表里就容易不交通。
治病求其本,以里为准,里寒则是寒证,里热则是热证;该温里寒温里寒,该去里热去里热,该去瘀滞去瘀滞,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
表里交通了,能量就平衡了。
下一条是桂枝汤,就开始教怎样组方开药了。
我会结合一些临床经验来教大家如何理解药物,如何治病。
相信大家到时候更会感觉到中医并不难。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大家好,今天接着讲伤寒论。
讲的是桂枝汤。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而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这一条讲中风的治法。
先说脉象,“阳浮而阴弱”(脉之阴阳请参看第3条)。
阳浮说明病在表,所以发热;阴弱,说明津液虚了,汗出所致。
恶寒、发热是太阳病的主证。
“汗出”、“恶风”表明津液虚了,这是太阳中风,也就是桂枝汤的主证。
“鼻鸣”是感冒常见的症状,人体的气血大量往体表走时,壅塞多余的气血自然会往上冲到头部,就会形成鼻腔充血,于是鼻塞鼻鸣,同时也能阻止邪气进入肺部,人体就是这样设计的。
我去医院,看到耳鼻喉科有很多治鼻炎的在熏洗鼻子,很荒谬。
鼻炎不管是什么原因诱发的,实质在于表气不通,感冒的时候你们可以去体会,如果一开始不出汗,只要微有汗出,鼻子马上就通了,光去洗鼻怎么行?有的洗成了慢性鼻腔疾病又去做手术,然后得空鼻症。
空鼻症极度痛苦,这种病人自杀的,向医院维权的很多。
解读《伤寒论》398条原文
![解读《伤寒论》398条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08e6ecd3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5b.png)
解读《伤寒论》398条原文【仲景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条。
【释疑解惑】1、怎样理解“太阳之为病”?答:①、张仲景,论“太阳之为病”的目的是突出辨太阳病基本脉证的理论指导性与临床实践性,是临床中辨治太阳病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②、张仲景,论“太阳之为病”而强调辨治太阳病必须从基本脉证入手,必须懂得辨治太阳病的基本脉证是进一步认清疾病是此而非彼的重要理论根据,其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实践性,据此才能为进一步辨治太阳病而确立最佳治疗方药奠定可靠理论依据。
2、怎样理解“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答:①、张仲景,论“脉浮”而突出病变部位在太阳,但必须结合其他脉证而相互验证。
②、辨识“头项强痛”,即头痛项强,病变证机是太阳经气郁滞不利,脉络不通。
③、张仲景,论“恶寒”而未论“发热”的目的是突出病证表现既有发热,又有恶寒,以“恶寒”表现为主。
【仲景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条。
【释疑解惑】1、怎样理解“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答:①、张仲景,论“太阳病”的目的是突出辨太阳病,必须进一步辨清太阳病病变证型。
②、辨识“发热”是太阳病的基本脉证之一,病变证机是风寒侵袭,营卫奋起抗邪,正邪斗争。
③、辨识“汗出”的病变证机是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营阴。
④、辨识“恶风”的病变证机是营卫抗邪,不能及时固护肌表。
⑤、辨识“脉缓”是营卫虚弱,不能和调于脉。
2、怎样理解“名为中风”?答:①、张仲景,论“名为中风”而强调辨太阳中风证基本证型的重要性与临床指导性。
②、运用太阳中风证基本证型,既能辨治太阳中风证在病变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病证,又能辨治太阳中风证在病变过程中比较单一病证。
【仲景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条。
【释疑解惑】1、怎样理解“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答:①、张仲景,论“太阳病”的目的是强调辨太阳伤寒证基本脉证的重要性与临床指导性。
《伤寒论条文》中的诊断标准 (全398条)
![《伤寒论条文》中的诊断标准 (全398条)](https://img.taocdn.com/s3/m/1927472d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11.png)
《伤寒论条文》中的诊断标准 (全398条)
伤寒论条文中的诊断标准 (全398条)
本文旨在概述《伤寒论》中的诊断标准,该书共包含398条。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诊断标准条文:
1. 第一条:伤寒者,不呕不渴,不欲食,有潮热者,名为伤寒。
2. 第七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心中痛而上气者,此为重发。
3. 第二十二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視人者,不知人者,寸法微利,名为寒疟。
4. 第三十七条:伤寒已解後,卧後少时复热者,此为再发。
5. 第八十一条:伤寒发於脾络,吐蚁視蚁者死。
6. 第二百零九条:伤寒发为风水,口中干而不渴者,此必大便
数利,禀水数出,及亡血。
如有苦痛者,名为女勞。
7. 第三百八条:伤寒已解後,尚未和,不可与人同寝處。
这些条文通过描述患者的症状和疾病的发展,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伤寒诊断。
《伤寒论》作为一部古代医学经典,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请注意,本文对《伤寒论》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概述,并未做详细解读和分析。
建议医生研究该书以获取更全面的诊断知识。
参考文献:
- 《伤寒论》。
倪海厦讲人纪—《伤寒论》38
![倪海厦讲人纪—《伤寒论》38](https://img.taocdn.com/s3/m/a0be1a04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ce.png)
倪海厦讲人纪—《伤寒论》38那,《阳明篇》呢,就是胃中有,讲到胃,不单单是胃,阳明包含了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都在内。
哈。
不单单是指胃。
里面有干燥的大便。
是实证。
哈。
大便难。
这就是所谓的阳明证。
(附:《伤寒论(讲义)》(193):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阴也。
又脉来数,而止更来,及小数中止能自还者,名曰“促”,阳也。
脉来缓,而中止不能自还,因为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注:此条辨倪师未讲。
)(194):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 答曰:太阳阳明者,发汗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利小便,胃中燥实,大便难是也。
)192、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所以,一百九十五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哈,实证。
那我们前面《伤寒论》,前面的《太阳篇》下篇,我们有介绍过,如果你是肠子下利,哈,肚子痛,黄芩汤。
是真正的胃痛,黄连汤。
对不对? 那胃炎,发炎。
它不是实。
它是热。
条辨194-195阳明呢,一再讲,是实,实,实。
实有没有? 它没有讲热,没有讲热啊,讲的是热。
实证。
我们有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那像黄芩汤、黄连汤,都是去热的。
发炎的病证的药哈。
这样子,它是这个实。
胃家实。
实就是有东西堵在里面。
哈,堵在里面。
那,我们后面会开始介绍如何诊断,如何判断它是实证,而且实在哪个位置上,处方才不会错嘛。
哈,这都是《阳明篇》要介绍的。
所以,我们后面介绍这个一百四十七页,有没有? 像,有几种实证。
比如说,印堂的痛。
哈,舌苔呢,看起来黄黄,很干,很燥,那个大渴欲饮,口很渴哈,一直喝冷水,一直想喝冷水。
那,当肚子里面有实证的时候,病人一定是拒按。
你按他的肚子,他因为会按到更痛,因为里面燥实堵在里面,按他会更痛。
我们头痛,分三个。
如果是前额痛,就是印堂痛,就是胃,胃家,阳明头痛,这叫做胃,阳明头痛。
那,如果是两侧,偏头痛,偏头痛出现的时候,就是我们的少阳头痛。
刘希彦老师讲课稿
![刘希彦老师讲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6749f0c0066f5335a8121ca.png)
刘希彦老师讲课稿上次课我们讲了一些基本的道家传统中医观念。
《伤寒》的核心辨证体系,六经辨证只讲了一部分。
因为这次有一些新来的朋友,我再将六经辨证从头讲一下,然后开始进入《伤寒论》的学习。
《伤寒》的辨证体系是六经辨证。
何为“六经”?就是将“证”反应的位置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个层面。
(《伤寒》里所谓的“证”不是西医所指的病灶,而是人体的对疾病所呈现出来的反应。
如体痛、呕吐、发热、肋胀、眩晕等。
)所谓“表”,指的是肌肉、骨骼、皮肤这个区域。
所谓“里”,指的是胃肠消化道这个区域。
所谓“半表半里”,就是除去“表”和“里”这两个区域之外广大的中间区域。
上面说的是位置。
从“病”的性质来说,有阴证和阳证。
何为阴证阳证?临证上,如果人体对疾病的抵抗产生亢盛的反应,我们称之为阳证;如果人体对疾病产生虚衰的反应我们称之为阴证。
以感冒为例,我们区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不是看这个病人受的是寒,还是受的是热,而是看这个病人身体本身对感冒的反应,自体气血充足的人,一般都发烦渴、怕热之类的阳证热症;自体气血虚少的人,一般都发畏冷、寒泄之类的阴证寒症,脉象反应自体的气血盛衰是最准确的。
有的医生通过网络和电话看病,最大的障碍也在于此,没有脉象,单凭问诊,对于阴阳的属性和程度很难有一个精准的判断。
既然病的属性有阴阳之分,表、里、半表半里三个层面自然各有一组阴阳,于是便形成了“六经”。
表病的阳证我们称之为“太阳病”,阴证称之为“少阴病”;里病的阳证我们称之为“阳明病”,阴证称之为“太阴病”;半表半里的阳证我们称之为“少阳病”;阴证称之为“厥阴病”。
此所谓“六经”,是六经辨证之总纲。
我们知道,后世中医多用五行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等。
《黄帝内经》里提到的辨证方式也是这些。
为什么张仲景要在《黄帝内经》之外提出一套六经辨证呢?要破解张仲景的组方用药规律,就必须弄清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要在药物上找答案。
后世常说某个药入肝经入胆经入肾经,事实上药物不是智能的,不能定位。
伤寒论选读必背条温及相关方
![伤寒论选读必背条温及相关方](https://img.taocdn.com/s3/m/507915055727a5e9856a616a.png)
伤寒杂病论伤寒·太阳病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主症:汗出、发热、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风寒外袭,卫阳浮盛以抗邪,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失调。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组成: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6.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下)7.太阳病,发汗隧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主症:恶风发热、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治法:扶阳解表。
组成: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附子8.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主症: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周身疼痛、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9.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四肢拘急不舒、脉浮紧等。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组成:葛根、麻黄、桂枝、生姜、甘草、芍药、大枣。
10.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主症: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下利或呕逆,舌苔白、脉浮或脉紧。
病机:风寒束表,内犯阳明。
治法:发汗解表,升清止利或降逆止呕。
组成:葛根、麻黄、甘草、芍药、桂枝、生姜、半夏、大枣。
1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悌肉瞤,此为逆也。
刘希彦老师伤寒讲稿
![刘希彦老师伤寒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6c5ea6f7aa00b52acfc7cac4.png)
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稿》对于经方,自古就有这样的说法,说只要使用得当,就能有“覆杯而愈”的效果。
所谓“覆杯而愈”,就是说喝完药,把杯子洗了扣在桌上,病就好了。
这个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以我个人的临证经验,还是所言不虚的。
如果辨证准确,外感病只需要半剂药,上午吃下午好,晚上吃早上好,该退烧的会退烧,该止泻的会止泻。
慢性病也是几剂药就会有明显效果,甚至是几剂药治愈的也有很多。
绝对不是现在所说的中药慢。
慢的那是后世中医,而不是真正的传统中医。
我看这里研究《伤寒论》的人很多,相信也有过这样的经验。
历代能够参透这本书的寥寥无几,原因是张仲景在这本书里没有系统的讲述他的医学理论。
这就好比一本武功秘笈,只有招数,在对人体的思考和组方规律上,没有详尽系统的内功心法。
加之又是一本残书,经过历代流传还有错简以及后人加上去的一些自相矛盾的东西,所以历代能真正学通这本书的人是少之又少,很多人只能高山仰止。
现今对《伤寒论》的研究,很多只停留在依葫芦画瓢的阶段。
在临证上,只要能够与书中的方证对应上,就能有极好的治疗效果,书中没有提及的,或者那些似是而非的症状,分析起来就有困难了,选方就没有把握,自己组方效果又不理想。
《伤寒杂病论》的行文方式是极简的,不过寥寥几万字,而疾病的反应又千变万化,哪能够一一对应呢?胡希恕先生,大家都很熟悉了,是一个很好的经方名家,他提出辨证的最高境界是方证对应,推崇原方原剂量。
实际上,张仲景教的是加减变化之道,比方说他用桂枝汤变化出几十个方子来,灵活治疗人体各种各样的证和疾病。
胡希恕当然明白这个,他之所以不赞成加减变化,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弄清楚组方后面的原理。
这样就有了一个新课题:张仲景到底是如何思考人体,他的组方用药的原理是什么,这些药物又是怎样在人体当中起作用?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真正的学到“仲景之法”,而不只在临“仲景之方”,才能像张仲景一样用简单的几十味药物因证组方,以一御万,而效如桴鼓。
刘希彦:从一个方子看《伤寒论》的辨证核心和中医思维
![刘希彦:从一个方子看《伤寒论》的辨证核心和中医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f5ae5430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ef.png)
刘希彦:从一个方子看《伤寒论》的辨证核心和中医思维•《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这就是日本经方界最流行的一张方子——葛根汤。
他们认为是感冒的通治方。
事实上葛根汤是《伤寒论》太阳病中篇里的一个方子。
将葛根汤放在太阳病中篇的第一条是有深意的。
这个方子事实上是上篇学过的主要法则的一个总结。
“项背强几几”,这是上部缺津液,用葛根升补津液。
“无汗”要用桂枝和麻黄这两味药合用发汗。
“恶风”是津液虚,用姜草枣芍药救津液。
这个方子很有意思,它事实上就是桂枝汤加麻黄和葛根。
有汗是用桂枝汤的,因为汗出导致津液虚了,里面有姜草枣芍救津液;无汗是用麻黄汤的,麻黄汤里有麻黄、桂枝合用发汗。
现在的情况是津液虚又无汗,怎么办?于是用桂枝汤合了麻黄和葛根。
按说津液虚是不能发汗的,但病在三阳(太阳、少阳、阳明),救了津液是可以发一点汗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经方组方用药的第一原则,是以津液盛衰,也就是人体的能量为原则的。
所以治病求其本,辨证也要求其本,不能只死板的对应方和证,依葫芦画瓢。
这个方子的另一个特点是葛根和芍药同用。
葛根是升补津液的,白芍是敛降津液的,它们的作用会不会互相抵消。
我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力量相反的两个药在一起会不会抵消?一般从大局来讲是不太会的。
寒药和热药在一起未必就变得不寒不热,因为药物是走层面的,它们各有各的层面,各有各的道路。
葛根升补津液是从肠胃吸收往上升津液,芍药降津液是将全身的气血往回收往下降,本就是两回事两条路。
又如黄芩,主要是降半表半里和三焦系统的热的,干姜主要是温里增加脾胃功能的,经方里它们经常在一起合用,在某些局部可能会有互相牵制,但在更大的人体层面是不会一寒一热互相抵消的。
葛根汤治颈椎病很好用。
当然,我们不能说某个方子治某个病,这不是中医思维。
我们要辨证。
肩颈酸痛属于哪个病位?表证。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41ed950e647d27284b73518a.png)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伤寒论讲稿》149-161条----刘希彦
![《伤寒论讲稿》149-161条----刘希彦](https://img.taocdn.com/s3/m/d0bd673f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2f.png)
《伤寒论讲稿》149-161条----刘希彦《伤寒论》公益讲课。
2014.11.29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讲一个很重要的方子,半夏泻心汤。
为什么说它重要呢,因为它所治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典型的病。
什么病呢?虚火。
准确讲就是胃虚而有火。
我们这个时代,不运动;口腹之欲不节制;脑力过度开发,思虑多,思则伤脾,这都造成脾胃虚。
然后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熬夜,欲望多,这都造成有火,于是人人都说自己上火,上的多数就是这种虚火。
虚火有些什么具体的病的表现呢?比方说经常烦躁;各种莫名其妙的炎症迁延不愈;比方说肠胃总不好,比方说失眠,这都有可能是虚火。
好,下面进入条文。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此条第一句说本是柴胡证,误用了下药,如果柴胡证仍在,还是要用柴胡汤。
这说明在仲景的体系里是不管病的来路的,一切以自体当下的反应为基准,有柴胡证仍用柴胡汤。
那些以五运六气为基准的流派,为什么治病效果不理想,就是因为忽略了人体的反应,对人体认识很含糊,却过度的在外因上做文章。
我们治的毕竟是人体,药治不了天地。
有柴胡证用柴胡汤,就算之前用过攻下药,也不算逆治。
服要后会“蒸蒸而振”,这是阳气蒸腾上来了,人会振作振动,津液重新驱邪出表,所以“发热汗出而解”。
误下后若出现“心下满而硬痛”的结胸证,那就用大陷胸汤。
如果只是满,并不痛,那就是痞,不能用柴胡汤,要用半夏泻心汤。
这里着重说一下“痞”。
要把痞弄清楚,就要先说治痞的主方大黄黄连泻心汤。
泻心汤的药物组成是黄连、大黄这两味药。
我们知道大陷胸汤里有大黄,小陷胸汤里有黄连。
那为什么大小陷胸汤里比泻心汤要多出杏仁、葶苈子、瓜蒌、半夏、芒硝这几味药呢?因为这几味药都有疏散坚结的作用。
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稿
![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9ac892937375a417876f8fb9.png)
(12)希彦老师《伤寒论讲稿》38-103希彦老师《伤寒论讲稿》2014/3/28--9/13合并版(B)2014年6月21日希彦老师《伤寒论》讲课——周六晚八点于经方求真群第十三次大家晚上好。
感大家三个多月来每周守在这里听我的课。
我一直很惶恐怕教不好教不对,因为我们是分条语音和文字的方式上课,所以信息量和真实感肯定比不上面授。
但大家这么不离不弃,让我实在感动。
我也尽力想把更多的容和信息量讲给大家。
上回我说到,咱们六经已讲了五经,只有厥阴没有涉及了。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讲一些临证上的东西了。
临证就是临床,我喜欢临床这个词,因为我们中医不需要病人开刀住院吊水成天躺在病床上,古来也没有医院这个词。
我喜欢叫临证,中医是找证据的,找人体到底出现什么问题的证据。
今天,我就开始结合医案教大家怎么找证据。
刚才打错了,应该是我不喜欢临床这个词。
上一堂课讲了小柴胡汤。
现在,我结合自己的几个医案讲讲小柴胡汤的应用。
我们知道柴胡四证,又知道四证具其一就是柴胡证。
且三阳并病治从少阳。
所以少阳柴胡证的运用和治疗是比较简单的。
如果,一个病就有四证之一,那就是照书生病了,讲起来也没意思,所以,我今天会讲几个相对不那个容易判断的医案。
2011、9安母,女,中年自述:肝硬化腹水11毫升刻诊:左脉弦,右脉弦而略滑。
容易打嗝,常年心烦,老觉得心里憋着,别的没有什么不适,胃口睡眠亦好。
平时觉得身体还可以,这次查出来有肝腹水,自己都觉得很意外。
舌有齿痕。
我既然说是要讲小柴胡汤的医案,那就已经交底了,肯定是小柴胡汤为主方。
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小柴胡汤是主方。
脉弦?不能凭脉断证,这是传统中医和后世中医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脉只是用来印证的。
这个病人比较麻烦,没有什么明显的证,我们临证常有这样的情况。
有时是病人自感正常,的确不明显。
有的是病人迟钝,有却说不上来。
打嗝是胃弱,老觉得心里憋着,其实和胸肋苦满是类似反应,病人不可能照书生病,临证需要变通的认识问题,所以可以定为少阳病。
刘希彦老师讲解伤寒论124条
![刘希彦老师讲解伤寒论124条](https://img.taocdn.com/s3/m/2ee83a4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eb.png)
刘希彦老师讲解伤寒论124条刘希彦老师讲解伤寒论14年10月11日讲课内容大家晚上好。
今天这堂课就可以把太阳病第二篇讲完了。
今天的条文有一个新的内容,就是将瘀血证的治疗。
下面进入条文的解读。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抵当汤方水蛭(熬)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此方也是治热证的血结下焦的,常常被拿来与桃核承气汤做对比。
这里也用对比的方式来解释这个条文。
首先,它们都是有血与热结在下焦,但位置还是有所区别。
桃核承气汤是“热结膀胱”,膀胱区域会硬满,也有可能会尿异常,比如膏淋、尿血;抵当汤是“小便自利”,说明膀胱里面没有结住,那就是结在里了,所谓“瘀热在里”,也就是肠道为主的这个区域。
膀胱经络表,所以桃核承气汤有桂枝,气化走表以利膀胱,而抵当汤没有桂枝。
芒硝除了软坚攻下去潮热,还有凉散的作用,凉散则能达表,所以桃核承气汤有芒硝,抵当汤无。
其次,桃核承气汤是“少腹急结”;抵当汤是“少腹当硬满”。
硬满比急结程度更深,说明里面的淤血结得更顽固,则攻下之力不能缓,所以抵当汤里没有炙甘草,而桃核承气汤里有。
结得更顽固,耗费的津液也多。
下焦耗费津液越多,上焦就越缺津液,加之热不能下则上冲,于是人就会有惊狂的反应。
桃核承气汤结得轻是“如狂”,而抵当汤结得重是“发狂”。
淤血结得顽固,就要用到水蛭和虻虫这样的虫类药。
水蛭就是水里吸血的蚂蟥;虻虫是吸牛的血的牛虻。
它们都是吸血的昆虫,吸血的昆虫有个特点,它们叮在身上,血就不会凝结,只能任由它们吸。
它们都能抗凝血,自然能散开已经凝结的淤血。
它们的性味都是腥而微寒的,只清解不滋补,一般在实证热证上运用较多,用于虚证寒证要合扶阳药。
药店里现在那种大根的养殖的水蛭,是水蛭的另一个品种,是不吸血的,不是那种吸血蚂蟥,所以用了也无效。
刘希彦老师2014年8月9日—10月11日讲课稿
![刘希彦老师2014年8月9日—10月11日讲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91747aa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da.png)
刘希彦老师2014年8月9日—10月11日讲课稿希望老师能从表里循环层面来来解说这个病例。
这是后世中医的思路和方法,我说过,六经体系的辩证思路是可以统后世的方法的,只有有疗效的方子应该都可以用统一的辨证思路来解释。
下面我就来解释一下。
伤寒论》的原则是表里原则,病在表从表解,病在里从里解。
这个病人是两个胳膊脱皮,所以理所应当从表解,于是第一个医生就用了治表的方式来治疗,就是典型的麻黄连翘赤小豆这一类的方子,可是没有治好,第二个医生用清热和滋阴的方法,他的方子主要有三类药:滋阴药,清热药,然后是下行药(牛膝白芍),大家来思考一下,为什么用滋阴清热下行的药就治好了呢?首先我们看,这个病的症状是:两寸的脉大,尺脉无。
尺脉无说明津血虚少,寸脉大,说明有热,阴虚而有热,很明显这是虚热症状。
我曾经讲过,只要是虚证,就首先要补津液,补津液的话,如果说胃是寒的,没有生化能力,那就要用生姜草枣“脾四味”来补;如果说胃有生化能力,而这个人体的主要矛盾是阴虚阳亢,这种情况则可以直接用滋阴药来补,这其实也是一种补津液。
说到底,我们讲桂枝汤的姜草枣也好,还是此方的滋阴药也好,他们都是一种补津液的方法。
所以这个方子里用滋阴药还是津液原则,这不脱离《伤寒》的原则,《伤寒》最大的原则就是阴阳,津血的盛衰是阴阳的指标。
任何的治疗必须以津血盛衰为第一位,也就是人体自身的功能和免疫力。
六经里分阴阳也是以津液盛衰来分的。
这个病并没有明显太阳表证,比如汗出,体痛,低烧之类,而是以阴虚阳亢,上盛下虚(腰腿无力),津液失调为主要矛盾,所以用滋养阴液平衡阴阳的方式就能治好。
所以用六经的思路是可以统一切方和一切病的。
我们治病是需要抓大方向的,当这个人体的局面是以阴虚阳亢为主要矛盾的时候我们用滋阴药把津液补足了,人体津液有了,自然就能解决表症。
其实《伤寒论》里也有很多方子,并不是直接去治病。
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小柴胡便是,小柴胡只是调达上下,而调达上下先要建中,建中参姜草枣四味用齐,整个小柴胡才七味药,事实上就是补津液。
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义135条-147
![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义135条-147](https://img.taocdn.com/s3/m/ea34fb5c336c1eb91a375d60.png)
(12)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义135条-147希彦老师伤寒论讲义(2014年11月1日)大家晚上好。
今天接着讲结胸证的治法。
通过结胸证的治法我们了解一切人体的“实”证的治疗原则。
所以非常重要。
结胸证在《伤寒论》里也是讲得非常的详尽的。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这是一个完整的大陷胸汤的医案。
首先是“结胸热实”,说明是热证同时是实证。
体内有形之淤堵都可以称实证,结胸是其中很典型的。
脉沉说明病在里;脉紧说明邪盛。
有说脉紧主寒主宿食,可见其中亦寓淤堵之意。
“心下痛”,这个是大陷胸汤的辨证关键,必须有痛,而且是不按就痛。
这说明淤堵得很厉害。
按之才痛的说明淤堵得不那么厉害,是用小陷胸汤。
当然,不是所有的痛都可以用大陷胸汤,还必须有“按之石硬”,才可以用大陷胸汤这样的猛药来攻。
我们知道所谓四诊是望闻问切,古人讲究礼仪,并没有把手诊列入四诊之中。
其实,用手按压身体来诊病是很重要的。
比如柴胡汤证有胸肋苦满,有时候病人自己感觉并不明显,那就需要借助手诊,按病人的肋下和肝胆经的循行路线,如果有明显的痛感,或是借助轻微捏挤和拍打病人便有灼痛感和青紫,这也是可以证明的。
承气汤证和瘀血证在临证上是必须要用手做腹诊的,如果手按腹部有抵抗和疼痛感,非宿食即淤血。
手诊在日本发展得比较好。
我们现在的医生诊病摸个脉,再问是什么病就开方子了,四诊都是不全的。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方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蒌实大者一枚所谓“小结胸病”就是不太严重的结胸证。
位置是正在心下,要按才会痛,不按不痛。
“脉浮滑”,这个在临证上是不一定的,里面有结实,脉未必就沉,当然更未必会浮;脉滑是解释得过去的。
滑脉是血管里面的血来去如走珠,像珠子一样滑利。
滑利说明有热,迟缓弦说明有虚寒。
像珠子一样里面鼓鼓的说明津液不虚,如果津液虚,就算要亢奋起来也只能是脉管亢奋起来,形成弦脉和大脉,里面的血是鼓荡不起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稿》38-103条
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稿》2014/3/28--9/13合并版(B)2014年6月21日
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课——周六晚八点于经方求真群第十三次
大家晚上好。
感谢大家三个多月来每周守在这里听我的课。
我一直很惶恐怕教不好教不对,因为我们是分条语音和文字的方式上课,所以信息量和真实感肯定比不上面授。
但大家这么不离不弃,让我实在感动。
我也尽力想把更多的内容和信息量讲给大家。
上回我说到,咱们六经已讲了五经,只有厥阴没有涉及了。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讲一些临证上的东西了。
临证就是临床,我喜欢临床这个词,因为我们中医不需要病人开刀住院吊水成天躺在病床上,古来也没有医院这个词。
我喜欢叫临证,中医是找证据的,找人体到底出现什么问题的证据。
今天,我就开始结合医案教大家怎么找证据。
刚才打错了,应该是我不喜欢临床这个词。
上一堂课讲了小柴胡汤。
现在,我结合自己的几个医案讲讲小柴胡汤的应用。
我们知道柴胡四证,又知道四证具其一就是柴胡证。
且三阳并病治从少阳。
所以少阳柴胡证的运用和治疗是比较简单的。
如果,一个病就有四证之一,那就是照书生病了,讲起来也没意思,所以,我今天会讲几个相对不那个容易判断的医案。
2011、9
安母,女,中年
自述:肝硬化腹水11毫升
刻诊:左脉弦,右脉弦而略滑。
容易打嗝,常年心烦,老觉得心里憋着,别的没有什么不适,胃口睡眠亦好。
平时觉得身体还可以,这次查出来有肝腹水,自己都觉得很意外。
舌有齿痕。
我既然说是要讲小柴胡汤的医案,那就已经交底了,肯定是小柴胡汤为主方。
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小柴胡汤是主方。
脉弦?不能凭脉断证,这是传统中医和后世中医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脉只是用来印证的。
这个病人比较麻烦,没有什么明显的证,我们临证常有这样的情况。
有时是病人自感正常,的确不明显。
有的是病人迟钝,有却说不上来。
打嗝是胃弱,老觉得心里憋着,其实和胸肋苦满是类似反应,病人不可能照书生病,临证需要变通的认识问题,所以可以
定为少阳病。
气郁明显,兼里湿,小柴胡加香附陈皮茯苓白术泽泻。
需要说一下胃弱,我们学过,少阳病是胃弱引起的,所以有胃弱就要注意了。
现在说处方。
柴胡20 黄芩15 法夏15 炙甘草10 大枣15 西
洋参片10 香附30 陈皮25 茯苓30 白术30 泽泻20 生姜四片
现在说效果。
七剂后病人去检查,腹水不见了,距离上一次检查只有11天。
检查的大夫是同一人,觉得不可思议,疑心自己上一次看错了。
病人自述多年的打嗝好了;多年前因为调动工作问题不如意,老觉得心里有个结,吃了药之后觉得这个结好像打开了,心里舒畅了。
再讲一个感冒的病例。
某演员、男,年龄,32 体重:102公斤
发热39度多,浑身疼,忽冷忽热,
刻诊:头重脚轻,头热脚寒,胸闷,头晕,无汗,轻度腹泻,无食欲,舌苔黄厚腻,苦臭,咽干,胸腹久按是感觉烫手,不觉得渴,但喜饮,冷热都喝,精神状态可,吸烟,有咽炎。
网诊无脉象,患者自述:脉象浅,无力,发虚,平常大概每分钟跳动87下。
平时情绪容易烦躁,唇口有一点干燥,睡眠多梦。
这个也是一堆感冒症状,至于是什么方证,桂枝?白虎?麻黄?其实都不太像。
局面再复杂,我们也要学会从中条缕分析,化繁为简。
表证有无汗头重;
里证有腹泻
是否有口苦,患者说不清楚,胸闷、咽干、无食欲,则是半表半里证胸肋苦满,不欲饮食的范畴。
再说,头热脚寒符合少阳证上下不交通的机理。
三阳并病,治从少阳。
因为肠胃有积滞,选大柴胡。
腹泻不明显,胃中有热,大黄、生姜换成生石膏。
舌苔厚腻口臭,胃中有腐浊,加藿香佩兰。
生石膏150,柴胡90,黄芩30,法夏30,枳实20,白芍20,大枣30,藿香20,佩兰20
只给了二剂,吃了就好了。
下面是我说一个群里头最近传的一个医案,也是因为不好辨证大家不太理解,我说一点自己的理解。
不好意思,我不知道怎么操作上传,请管理员杏林风帮我传上来吧,
麻烦杏林风传一下。
张娃,男,8,高热39.0多,双侧痄腮3天,刻诊,手脚热,
周身热,没有怕冷。
头晕,头痛,颈部不舒服,出汗,饮食差,精神差,腹痛,大便一次,稍干,小便3次,微黄,没有口干口苦,饮水一般,面色稍红,两腮部,肿大,按之热,痛,舌红,苔白,脉浮数略滑,小柴胡。
谢谢。
这个病例喝小柴胡汤很快就好了。
首先也是没有明确的少阳证。
据现有的证看更偏向于麻杏石甘汤,或者白虎汤一点。
为什么不是这两个方子呢?注意这两个证“饮食差”,“精神差”。
这就有胃弱了,辨证要求其本,所以这个热是胃弱的虚热。
小柴胡汤是治胃弱虚热的。
石膏下去,胃就更寒更虚了。
所以还是小柴胡更合适一点。
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
今天的病例就分析到这里。
十五分钟后进入《伤寒论》条文学习。
大家好。
其实今天我在这里讲真正的传统中医,对后世中医做一些批判和修正,事实上已经是在树敌了。
因为真正的传统中医千分之一都不到,后世中医何其之多。
所以我做好被歪曲被抹黑的打算。
曾经有体制内的专家悲观的说,中国真正的传统中医可能只有几百人。
只是我十年前学医的时候听到的话,到了今天让我欣慰的是,
今天我们这个群里学传统中医的就有几百人了。
所以,我觉得这一切做得都很值得。
闲话少说,进入《伤寒论》
今天讲一个很重要的方子:大青龙汤。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这是第38条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古人竹简刻字不易,行文太简,以致于文字中处处有玄机。
此条说“太阳中风”,紧接着讲的却都是伤寒的证:“脉浮紧”,“发热恶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