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饰品鉴赏大全
端午节的古代饰品
端午节的古代饰品古老的传统节日总是充满了神秘的力量,而端午节作为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更是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个古老而神奇的节日里,古代的饰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带您一窥端午节的古代饰品,揭开其中的历史之谜。
一、汉服头饰-罗巾在古代,罗巾是汉族男子佩戴的一种头饰。
尤其在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里,罗巾被视为必不可少的装饰品。
罗巾的制作采用精致的绣花工艺,多以红色和绿色为主色调,寓意喜庆和生机。
无论是蓄须章还是嵌花珠,都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口香糖斗笠-竹笠端午节是丰收的季节,也是闷热的时候。
古代人们为了防晒遮蔽阳光,便佩戴了一种独特的饰品——竹笠。
竹笠由竹片编织而成,轻盈舒适,具有良好的透气性。
竹笠不仅可以防晒挡热,还可以作为装饰品展现个人风格。
悠悠的绿竹配上洁白的衫袖,给人以清爽的视觉感受,使人仿佛置身于清新的自然之中。
三、咬钱项链-龙凤镯古代的端午节,人们将各种吉祥的象征物佩戴在身上,希望能辟邪驱灾,祈祷平安吉庆。
其中,咬钱项链是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咬钱项链由一枚龙凤镯和一串金银质的硬币组成,镯子用于穿越钱币,凸显财富和好运的含义。
咬钱项链不仅令佩戴者显得富有,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吊坠-五彩丝线在端午节这个充满色彩的节日里,五彩丝线成为了古代人们的最爱。
五彩丝线被制成各种饰品,如吊坠、手链、鞋花等,寓意着五彩缤纷、幸运吉祥。
尤其是吊坠,佩戴在项链或者手链上,能够增加人们的魅力和吉祥。
五彩丝线的细腻匠心,为古代人们的节日增添了无尽的快乐。
五、面具-大头娃娃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戏曲的盛会。
在古代,人们喜欢佩戴各种面具,尤其是可爱而有趣的大头娃娃面具。
大头娃娃面具通常采用轻盈的竹篾制作而成,造型夸张有趣,配以五彩缤纷的颜色,给人以欢乐和宽松的感觉。
佩戴大头娃娃面具,不仅可以化解厄运,还可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端午节的古代饰品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汉服配饰知识点总结大全
汉服配饰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头饰1. 凤冠:凤冠是古代女性的一种头饰,形状如同凤凰展翅的造型,是古代皇室或贵族女性最常见的头饰之一。
凤冠的装饰通常由珠宝、彩色宝石以及金银制品组成,造型高雅华丽,展现出尊贵典雅的气质。
2. 花簪:花簪是古代女性常用的一种头饰,通常由金银、珠宝、玉石等材质制成,花簪的形状多样,有的是花朵形状,有的是飞禽走兽的造型,花簪搭配汉服,可以为整体造型增添一丝娇美风情。
3. 钗子:钗子是一种类似发簪的头饰,也是古代女性常用的饰品之一,钗子的种类繁多,有的是金属制成,有的是玉石镶嵌,有的是彩绘装饰,钗子的款式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汉服款式和场合进行搭配,增加整体的美感和时尚感。
二、首饰1.耳环: 古代女性常戴的一种首饰,一般分为轻便的日常款和华丽的宴会款。
在戴耳环时,要注意选择与发型、服饰相协调的款式和颜色。
2.项链: 项链是一种颇具女性魅力的首饰。
对于配汉服来说,一条精美的项链可以有效修饰颈部线条,并且使整体造型更加精致。
3.戒指: 戒指是一种常见的首饰,可以是金银制品,珠宝、玉石等,不同的戒指款式可以搭配不同的风格和汉服款式,增加整体造型的层次感和风格感。
三、腰饰1.绶带: 绶带是古代男女常佩戴的一种腰饰,通常运用在明制、挑腰带上当作腰间的饰物,有的还会在腰间加挂一些金银饰品,以突出腰部的线条美感。
2. 腰封: 腰封是古代男性常用的一种腰饰,一般由丝绸、布料制成,可以通过不同的打法和搭配方式,展现出不同的气质和风格。
四、袜饰1. 鞋钩: 鞋钩是古代常用的一种袜饰,可以通过不同的款式和材质,来提升整体的气质和风格。
2. 脚环: 脚环是古代女性常用的一种袜饰,通常由金银、玉石、珠宝等材质制成,脚环的种类繁多,可以通过搭配不同的款式和颜色,来提升整体的美感和风情。
五、其他1. 手镯: 古代女性戴手镯是一种展现女性魅力的手饰,不同材质和款式的手镯可以为整体造型增添不同的风情。
2. 绣花巾: 绣花巾是古代女性常用的一种饰品,可以通过不同的颜色、图案和绣花工艺,来为整体造型增添一丝娇美和精致的韵味。
传世之宝故宫的金饰艺术品
传世之宝故宫的金饰艺术品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然而,除了宫殿和文物之外,故宫还收藏着许多珍贵的金饰艺术品。
这些金饰艺术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工艺的精湛,还体现了宫廷文化的瑰丽和富饶。
本文将介绍故宫的金饰艺术品,并探讨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黄金宝冠故宫收藏了一系列精美的黄金宝冠,聚集了宫廷中最高贵和华丽的设计。
这些黄金宝冠多为由精细的金丝和宝石组成的复杂花纹,用以装饰皇后和贵妃。
在这些宝冠中,最著名而又独特的是“凤冠”。
凤冠是中国古代皇后独有的头饰,通过金丝的编织和珠宝的镶嵌,形成了栩栩如生的凤凰形象。
凤冠的设计精美而华丽,体现了中国古代尊贵的宫廷文化。
二、金腰带金腰带是故宫金饰艺术品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宫廷装饰的一种,金腰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故宫收藏的金腰带形状各异,采用了不同的工艺和纹饰,如龙纹、云纹和花卉纹等。
金腰带的设计精致,金属光泽夺目,展现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技艺。
三、金戒指除了宝冠和腰带,故宫的金饰艺术品中还包括了许多精美的金戒指。
这些金戒指以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著称。
戒指上常常镶嵌有各种名贵的宝石,如珍珠、红宝石和翡翠等。
这些宝石的选材和面料的搭配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审美观的独特魅力。
四、金耳环金耳环是中国宫廷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故宫金饰艺术品中备受瞩目的一类。
这些金耳环既有简洁的设计,也有复杂的工艺。
耳环的形状多样,有些带有动植物纹饰,有些则以精美的花卉纹样镶嵌宝石。
这些金耳环的设计精致而华丽,体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高贵和典雅。
总之,故宫的金饰艺术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工艺的精湛,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金饰艺术品代表了中国古代皇室的尊贵和瑰丽,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欣赏故宫的金饰艺术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故宫的金饰艺术品是中国宝贵的历史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它们的存在使得我们更加珍爱和尊重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首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首饰(一)发饰1.簪钗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发髻形式高大,发饰除一般形式的簪钗以外,流行一种专供支承假发的钗子。
如贵州平坝南朝墓出土的顶端分叉式银簪银钗,承重的意义大于装饰的意义。
在江西抚州晋墓出土的金双股发钗,长7.5厘米,一股锥形,一股带钩。
湖南资兴南朝墓出土铜双股发钗,双股均作锥形,质朴无华,是作固发实用的。
2.步摇与高大的发髻相称的金步摇,在内蒙古达茂族西河子北朝墓有实物发现,佩戴方式可与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所画形象参照。
3.梳篦魏晋南北朝的梳篦出土不多,目前只发现马蹄形素面无纹的梳子。
(二)指环指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已较普遍,江苏宜兴晋墓和辽宁北票房晋墓出土的金指环,有环面一头狭一头宽,在宽的环面上凿出点纹的,既可装饰,又可在缝衣时作顶针之用,在江苏宜兴周处墓和广州西郊也曾出土钉针。
贵州平坝马场南朝墓出土的银指环,外廓作刻齿状装饰。
辽宁北票房晋墓出土的另1件金指环,一端戒面有意扩大成长方形,上凿3个相联的矩形托座,托座上镶嵌着3颗宝石,出土时1颗蓝宝石仍附于托座上,另2颗宝石已残缺。
宝石周围也凿有花纹,精美华贵。
南京象山东晋早期豪族王氏墓出土一只金刚石戒指,金刚石直径1毫米多,嵌在指环方形戒面上。
当时称金刚石为"削玉刀",认为它"削玉如铁刀削木"。
据《宋书?夷蛮传》记载,元嘉五年(公元428年)和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天竺迦毗黎国和呵罗单国治阇婆州都曾派使进献金刚指环,则金刚指环是外国入贡的礼品。
在内蒙古凉城县小坝子滩发现了一只戒面雕成兽头形的嵌宝石戒指,呼和浩特美岱村出土1件北魏时戒面铸立狮的戒指,周身用细小的金珠粒镶出花纹,并嵌有绿松石的装饰。
(三)耳坠河北定县华塔废址北魏石函中发现了1对金耳坠,在耳环上挂着5个用细金丝编成的圆柱,圆柱上挂着5个小金球及5个贴石的圆金片,下部为6根链索垂有6个尖锤体,长9厘米多。
在四川重庆六朝墓曾出土蓝色琉璃耳珰。
中国玉器鉴赏
中国玉器鉴赏一、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玉人头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乳白色,局部有褐色浸蚀。
体扁平,头像作侧视,以阴线刻一橄榄形目,头顶有一椭圆形发髻,鹰钩形鼻,嘴微张,脑后有外凸的耳形脊。
头下有颈,嘴角处有一个穿圆孔,可供佩系。
陕西神木出土。
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高4.5厘米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淡黄色。
体扁平,顶部微呈弧形,两边斜直,刃部较宽,两面刃,较锋利。
顶端一圆形穿孔,两面钻透。
四边较薄,中间较厚,通体磨光。
制作精美,无使用痕迹,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墓葬出土。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长17.8厘米厚0.9厘米刃宽7.2厘米孔径1.2厘米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青色。
长方形,顶端平整,两侧斜直,刃部较宽,两面磨刃,略呈弧形,四边较薄,中间较厚。
通体磨光,靠近顶端有一圆孔,两面钻透。
此件制作精致,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
1960年山东曲阜出土。
现藏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玉璇玑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玉质泛白色。
体扁平,中央有圆孔,形似变形的环。
外缘有三个形状相同、且均向同一方向旋转的锯齿状凸脊,凸脊之间各有每三齿为一组的锯齿四组。
全器计有相似大凸齿三个、小凸齿十二组三十六个,等距分布。
是观测天象之器,或是织机上某一部件,有待研究。
1978年山东滕县出土。
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径8厘米人面纹玉佩饰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墨色。
体扁平,呈四边略外凸的方形,背部中央有一垂直的凸脊,脊上有一横穿,可供穿系。
正面刻人面纹,面部正视,以阴线刻橄榄形眼眶,眶内饰一横线作目,双目相连,等腰三角形纹作鼻,横道弦纹作口。
虽五官比例不甚协调,但轮廊俱现,为大汶口文化较早的人面形玉饰。
山水滕县出土。
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高3.2厘米宽3.9厘米兽面纹玉(石奔)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青中泛黄色,通体抛光。
原断为两截,受土浸,表面形成不同颜色。
体扁平,呈长方形,背部平直,刃部稍宽,一面刃的坡面较宽,另一面较窄。
西汉墓葬中的国宝级古玉赏析(附10件国宝精图)
西汉墓葬中的国宝级古玉赏析(附10件国宝精图)安徽历代出土玉器层出不穷,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其中西汉出土玉器最为丰富,不仅玉质优良,而且设计新颖。
这里选取巢湖市放玉岗、北山头和涡阳县石弓山西汉墓出土的10件精美玉器,供藏友们鉴赏。
卮,古代一种盛酒器,流行于战国和两汉时期,主要有玉卮、漆卮、铜镶卮等。
这件西汉朱雀衔环玉卮,为和田玉雕琢而成,玉质温润有光泽,局部有黄褐色沁痕。
卮为圆筒形,平底,三足,高9.8、口径7.91、底径7.4、壁厚0.3厘米。
卮的一侧高浮雕一只展翅欲飞的朱雀,头高出卮口,口衔绞丝活环,双目微凸,两耳上翘,两腿立于高浮雕螭虎的背部。
螭虎圆眼,张口,尖爪,胸部阴线刻“滴水纹”,绞丝尾呈“S”形向上翻卷。
卮的另一侧高浮雕一只立熊,神态灵动,与朱雀相呼应。
熊身弯曲呈环形扳手,扳手的两侧浅浮雕两只凤鸟。
整个器身图案自上而下分为五层:第一层浅浮雕兽面纹;二层和四层均为浅浮雕勾连云纹;三层为浅浮雕龙纹;第五层为浅浮雕龙凤纹。
古代的卮主要由盖和卮体组成,该玉卮无盖,是原本无盖,还是有盖已被毁坏,不得而知。
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卮来看,这件西汉玉卮具有战国的遗风,上下左右四方连续纹饰,组成的图案相互对称,构图主次分明,布局错落有致,雄浑古朴。
整器集高浮雕、浅浮雕、平雕及镂雕、阴线刻等多种技法于一器,设计新颖,雕琢精细,堪称古代玉雕一绝,代表了西汉玉器雕琢技术的最高水平,是当之无愧的国宝级文物。
此件和田青玉雕琢的玉卮,通高11.2、口径6.7、底径6.6、壁厚0.4厘米。
卮身为圆筒形,由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以子母口相扣合。
盖的中央饰柿蒂纹,边缘等距离高浮雕三组漩涡纹。
突出的是卮身高浮雕一昂首挺胸的朱雀,雀体拱曲形成环形扳手。
朱雀尖嘴(微残),两眼炯炯有神,双冠分开微向上翘,胸部圆平,阴刻一“几”字纹。
浅浮雕的双翅如同绸带上下翻卷,短腿利爪,两腿之间浅浮雕一心形纹饰。
卮的周身以谷纹为主,云纹为辅,平底,三足,底部阴线饰柿蒂纹和流云纹。
夏、商、周玉器鉴赏
夏、商、周玉器鉴赏夏代(约前2070~前1600)玉器是新石器时代玉器的继续,也是商代玉器的开始,夏代玉器肩负着承匕启下的重要转折作用。
商代(前1600~前1 046)玉器踩着夏代玉器的肩膀,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与青铜器结伴,成为奴隶社会主要文明的标志。
据《太平御览》引《风俗通》资料披露:武王灭商时,曾“俘商旧玉亿有百万”。
商代玉器不仅数量众多,还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技艺极高的玉工。
西周(前1046~前771)。
西周早期玉器,无论在造型、纹饰,还是在刀工、选材等方面,都笼罩着商代玉器的浓浓的影子。
西周晚期玉器,是挣脱了商代玉器因袭重压的新颖玉器,它特别注重曲线的琢磨,着力营造曲线的审美感,出现了中国治玉史上第一个“美雕时代”。
历史学家总结说:夏玉尚忠,商玉尚质,周玉尚文。
所谓忠,就是“尽已”(朱熹语),就是精深。
刀工精确并且深沉是夏代玉器的主要特征。
所谓质,就是“中正无邪”追求“遗华反质”式的古朴。
所谓文,就是纹理、文华、文采。
(《礼记·乐记》),商代刀工文采。
《文心雕龙·原道》:“逮及商周,文胜其质。
”周代玉器纹饰之美,是被历代占玉学者所公认的。
夏、商、周玉器的特征一、主流纹饰:夏商周玉器的主流纹饰有方格纹、方折纹、连弧纹、太阳纹(涡纹)、四蒂纹(柿蒂纹)、齿纹、竹节纹、T形纹、S 形纹、蕉叶纹、龙鳞纹(商代龙鳞纹类似蒂纹,周代龙鳞纹呈铲形或“加点铲形”或“三柿形”)、蛇纹、虺纹、蝉纹、龙纹、兽纹和人物纹等。
商代龙纹佩(上图)龙颈饰龙鳞纹,龙身饰连弧纹,龙脊饰齿纹。
商代玉刀(上图)刀面饰有方格纹、T形纹、S形纹和三角纹。
商代石牛(上图)中科院安阳工作队发掘出来的商代石牛身上饰有方折纹、卷云纹、连弧纹和勾连叶形纹,刀工与纹样比起来玉雕来,几乎是一模一样。
西周玉器上所饰的方折纹、连弧纹、柿蒂纹和卷云纹(左下)商代玉器所饰方折纹(右下)商周玉羊角饰竹节纹(上图)安阳殷墟五号墓出土的玉刀上饰有S形纹和柿蒂纹(上图)安阳殷墟五号墓出土的双龙璜表面饰有铲形和柿蒂形龙鳞纹。
国宝档案
国宝档案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8)雁纹玉饰元代宽5.3、高4.5、厚1.8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青色,沁成鸡骨白色,有牛毛沁。
带板作委角方形,以深雕法琢穿梭于花朵中的大雁,以阴刻线作纹饰,大雁展翅欲飞,栩栩如生,花朵用斜削和打洼手法表示。
整器构图疏密有致,雕工精细。
龙纹玉饰元代长5.2、宽4、厚1.2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青色,略带沁。
边框委角,减地浮雕饰一龙戏珠,龙身细小卷曲,满身饰双阴刻线表示龙鳞,龙发往后飘拂,大眉压眼,颈、腿施重刀,龙身和龙头可见钻孔痕迹,典型元代龙纹造型。
龙穿花纹玉饰元代长7.4、宽6.6、厚1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白中带青灰斑。
单面透雕花果龙纹,龙身卷曲,细颈长嘴,须发飘扬,底纹为透雕枝叶花卉。
制作采用管钻深雕法,钻痕不加修饰,有明显的元代制玉风格。
云龙纹玉尾元代长9、宽5.5、厚1.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黑白两色。
器体呈长方形,扁平。
正面根据玉料颜色的不同巧雕龙纹和云海纹。
在一火焰形开光内,浮雕一龙,龙菱形眼,嘴前伸,龙发下飘,细颈,身体扭曲,尾压于后腿之下。
墨玉部分浮雕海水云纹,海水中凸起连绵的山脉。
背面平整无纹,四角各有斜穿小孔一对。
此器利用黑白玉色巧雕而作,匠心独运。
鹘攫鹅纹玉带环元代长7.2、宽6.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沁斑。
在椭圆形托环上高浮雕、镂雕海东青(鹘)捕天鹅的“春水”图案。
一矫健有力的海东青(鹘)正啄住仓皇逃窜的天鹅,充满紧张肃杀之气。
“春水”玉之题材虽滥觞于辽契丹族的“春捺钵”,但目前辽代此类玉器还未有出土,所见多为金元玉器。
此玉两侧均有长方形隧孔,应为束带中所用之带环,可供带钩或绦带穿过。
狮戏球纹玉带环元代宽6、高4.6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白色。
镂雕狮戏球形象。
正面为狮与球舞动的飘带,巧妙地把球甩在了背面,两侧各有一对孔可供绦带穿缀用。
狮子头上的鬣毛呈球状,高高隆起,尾巴两侧为卷云纹,中间呈拂尘状;飘带翻卷,立体感很强。
古代头饰描写
古代头饰描写
古代头饰的描绘可以根据其材质、形状、设计细节以及佩戴者的身份等方面进行。
以下是一些古代头饰的描绘:
1. 玉簪:一支精致的玉簪,通体碧绿,簪身雕刻着繁复的花纹,簪头镶嵌着一颗小巧的珍珠,显得既高贵又典雅。
当阳光照射在其上时,会散发出淡淡的玉光,十分引人注目。
2. 金步摇:一种华贵的头饰,以金为主材,形状类似于现代的吊坠,但更为复杂。
步摇上镶嵌着各种宝石,随着佩戴者的行动,会发出悦耳的声响,如同仙乐般动听。
在阳光下,步摇熠熠生辉,闪耀着夺目的金光,展现出佩戴者的高贵身份。
3. 凤冠:古代皇后、贵妃等尊贵女性所佩戴的头饰。
凤冠以金、银、珍珠、宝石等珍贵材料制成,形状如同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极尽华丽之能事。
冠上镶嵌着各种珠宝,流光溢彩,令人目不暇接。
佩戴凤冠的女性,显得威严而高贵,令人敬畏。
4. 发钗:一种常见的古代头饰,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而成。
发钗的材质多样,有金、银、铜、铁等,形状也各异,有花鸟鱼虫等各种样式。
佩戴发钗的女性,将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显得端庄而大方。
5. 额饰:一种佩戴在额头上的头饰,通常由宝石、珍珠、金属等材料制成。
额饰的设计精美绝伦,有的镶嵌着各种宝石,有的雕刻着繁复的花纹,有的则是以金属打造而成,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佩戴额饰的女性,显得神秘而高贵,令人无法移开视线。
这些古代头饰的描绘只是冰山一角,实际上古代头饰的种类和样式非常丰富多样,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稀世之珍】故宫博物院清宫后妃首饰大赏(一)
【稀世之珍】故宫博物院清宫后妃首饰大赏(一)清代宫廷后妃们的首饰由广储司和造办处的撒花作、累丝作、玉作、牙作、镶嵌作、珐琅作等处承做。
这些宫廷首饰造型高贵典雅,做工细致入微,所用金银珠宝的数量之巨难以数计。
同样,这些首饰中间也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后妃们的首饰按习惯分成头饰、颈饰、手饰、佩饰等几大类。
这些精美绝伦的饰品,以金银、翠玉、珍珠及各种质地的宝石来制作,精雕细琢,在制作工艺上采用了累丝、镶嵌等手法,再加上清代特有的掐金丝和点翠等工艺,使清代的宫廷女子们显得更加高贵典雅,美丽动人,也体现了匠师们高超的工艺水平。
白玉镂雕凤凰坠佩,宋,长5cm,宽3.5cm,厚0.5cm。
坠佩呈片状,正面略鼓,背面稍平。
双面雕工,镂雕凤凰衔草纹,刀法简洁。
宋代玉佩饰品种极多,有带饰、佩饰等多种形式。
从目前发现的宋代佩玉看,属璜、环、珩、冲牙体系的古代佩玉已不再流行,而代之以鱼、花、鸟、兽、人物等坠佩。
其中鸟形玉佩极多。
整体采用镂雕技法,透空的比例几乎等同于留料处,显示出独特的风格和玉质的莹润与坚实。
撰稿人:赵桂玲金镂空嵌珠石扁方,长34.7cm,宽4.7cm。
扁方饰镂空花叶纹,两端在镂空处分别用翠、碧玺和珍珠填嵌枝叶、花瓣及花蕊,周边嵌以珍珠,全器共镶嵌珍珠100粒,断接处包以银箍。
扁方背面有“宝华13”、“华13”两方戳记。
此扁方形体轻盈剔透,颜色搭配和谐,表现了清代宫廷流行的审美情趣。
撰稿人:赵桂玲双喜字錾金扳指,高2.6cm,直径3cm,厚0.5cm。
扳指里外层皆纯金质,中间夹以木质内胆。
外层环绕金圈镂雕5个双喜字,均匀排列,上下边沿各饰一周回纹;内层金圈刻有“义和”、“足金”两戳记。
撰稿人:赵桂玲金錾花镶碧玺翠珠扁方,长31.1cm,宽4.2cm,厚0.4cm。
扁方金质,单面饰纹。
正面在錾刻的席纹地上用翠和碧玺嵌成相间的花与蝴蝶,寓意花耋绵绵。
上下边沿分别錾饰梅花纹和绳纹。
扁方头部两侧各镶1颗珍珠,正中嵌饰1只翠蝠,其下有“粤东新长兴足金”戳记。
春秋战国时期的首饰佩饰
1.头饰(1)笄是固定发髻的用具,原始社会普遍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实物,用木笄、玉笄、竹笄等。
据《仪礼》等书记载,女子年满15岁便视为成人,如已许嫁便可梳髻插笄。
如未许嫁,到20岁时也要举行笄礼。
女子成年叫及笄。
(2)梳篦是梳理头发的用具,也把梳篦插在头发上作装饰,春秋战国梳篦的形状,背部呈圆弧形,身部有对称纹饰。
山西侯马出土春秋时人纹陶范中女子的头上插着双角形篦,其背部作弯角形,与商周的梳篦背上缘近乎平直,背正中有突起物不同。
故也有人认为是角形冠。
春秋战国时期的实物,有河南淅川春秋墓的玉梳、山西长治分水岭春秋墓的竹梳、湖北江陵拍马山和四川青川战国墓出土的木梳等。
庐芹斋《中国古玉展览目录》所载两件战国玉梳的形状也如此。
再往后,梳的形状就向扁长而低的形状变化,梳齿也更多了,更便于使用。
2.耳饰玦小型的玦是古代从新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耳饰,春秋战国的玉玦,有圆形缺口素面无纹的,有雕琢成纹饰的,有呈柱状加缺口的。
中山国战国墓出土有夔龙首黄玉玦一件,广东曲江石峡墓出土有圆廓外4个半月形突饰的玉玦,玦的外形有呈柱形的,有呈椭圆形孔不居中的,有上宽下窄椭圆的。
湖南耒阳市一处距耒水600米的山坡上的春秋时越人墓出土水晶玦一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径19.5厘米的大玦,那是一种佩玦而非耳饰,象征决断。
如《白虎通》所说:“君子能决断则佩玦。
”《史记》记叙楚汉相争,在鸿门宴上,范增要楚霸王杀刘邦,几次用眼睛盯着项羽,并三次举所佩玉玦向项羽示意,项羽没有理会。
说明秦汉时期仍有在腰间佩玦的习惯。
1983年在河南光山县宝相寺春秋早期黄君孟墓出土龙纹玉玦一双。
战国时期的耳坠制作已很精美。
3.颈饰颈饰是原始社会就很普遍的装饰,春秋战国时代的颈饰出土不少,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颈饰,其中一件系由许多不同形状的〓组成,其余为〓形器及一小系璧。
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绿松石1518粒,均有穿孔,大小不一,装一盒中,又有穿孔骨珠139粒。
中国70件珍贵古文物,凝聚中华智慧,展现独特魅力
中国70件珍贵古文物,凝聚中华智慧,展现独特魅力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文物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
让世界为之赞叹,让国人为之骄傲!下面为大家介绍的70件中国极其珍贵的古文物,每一件都是独具特色的艺术瑰宝,价值连城。
1、红山文化玉龙红山文化玉龙玉器一直是中华民族向往的宝物,玉器的使用历史非常久远,最远可追溯到史前时期。
而这件红山玉器就是史前文明“红山文化遗址”的典型代表文物,可以说在距今5000多前有这么一件如此精美的龙形文物确实非常逆天。
2、镬鼎镬鼎这是是一件超大型的古代青铜器文物,可以说是一件国宝,是春秋时期最为大型的青铜鼎。
藏于山西博物院的这件国宝不仅大型,还非常精美。
上面的纹饰可以说我国考古以来出土的青铜器文物中最为精美的一件。
出土自太原南郊金胜村的晋国赵卿墓。
3、战国水晶杯战国水晶杯战国水晶杯为战国晚期水晶器皿,于1990年出土于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现藏于杭州博物馆。
战国水晶杯高15.4cm、口径7.8cm、底径5.4cm,整器略带淡琥珀色,局部可见絮状包裹体;器身为敞口,平唇,斜直壁,圆底,圈足外撇;光素无纹,造型简洁。
它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4、春秋莲鹤方壶春秋莲鹤方壶1923年出土自李家楼郑公大墓,共出土两件,分别藏于河南与北京。
这件文物被海内外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器物外表刻满了蜿蜒的蟠螭纹,四角各饰一条经翼寻缘的虺龙,器座为两张口吐舌的巨虬,支托着沉重的器。
5、商代嵌绿松石象牙杯商代嵌绿松石象牙杯整个象牙杯,通体饰满饕餮纹以及兽面纹。
这与商代象牙器皿纹饰多模仿青铜器纹饰的时代特点相符。
杯身图案结构清晰,统一中又有变化。
上下两边口为素地宽边。
中间则由绿松石的条带分为四段,每段分别刻有饕餮纹和夔纹等纹饰,绿松石镶嵌于饕餮和夔的眼、眉、鼻等位置。
其中有一大三角纹刻于杯身,也以绿松石镶嵌,使纹饰更加醒目。
秦汉时期的首饰及佩饰
秦汉时期的首饰及佩饰秦汉时期的首饰及佩饰1. 发饰(1)笄、簪、钗、华胜、擿古代妇女一向用笄固定发髻,簪是笄的发展,在头部盛加纹饰,可用金、玉、牙、玳瑁等制作,常常作成凤凰、孔雀的形状。
湖南长沙左家塘曾出土秦代一件有七叉的骨簪。
华胜是制成花草之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的装饰。
汉时在华胜上贴金叶或贴上翡翠鸟毛,使之呈现闪光的翠绿色,这种工艺称为贴翠。
明清时皇后所戴凤冠,仍使用贴翠工艺,这种工艺方法可与镶嵌宝石翡翠的工艺媲美。
擿是将头部做成可以搔头的簪子。
《西京杂志》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唐人诗云:“婵娟人堕玉搔头。
”也指这种簪子。
《续汉书·舆服志》:“耳珰垂珠,簪以玳瑁为擿,长一尺,端以华胜。
”玳瑁产于我国黄海、东海、南海、热带、亚热带沿海,海龟属,其甲质板呈黄赭半透明状,可作首饰。
古人贵妇发型以高大为美。
《后汉书·马廖传》上太后疏里说:“闻长安语云: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
”当时妇女常于真发中掺接假发梳成高大的发髻,插入数枝笄簪将它固定,也有用假发做成假髻直接戴在头上,再以笄簪固定的,称为“副贰”,还有一种以假发和帛巾做成帽子般的假髻,白天往头上一戴,晚上可以取下来,称为蔮、蔮或帼。
《释名·释首饰》谓“恢廓复髻上也,鲁人曰頍,齐人曰幌。
”把〓戴在头上,两旁用镊横簪以固定之。
这类假髻的形制可能有很多变化,但文献资料讲得不具体。
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西汉墓軚侯利苍夫人的发髻,作髻时于真发末端加接假发,梳成盘髻式样,上插三枝梳形笄,分别为长19.5厘米、宽2厘米,有11个梳齿的玳瑁笄,长24厘米、宽2.5厘米,有15个梳齿的角笄和用20枝竹签分三束。
再在距顶端1.7厘米处用丝线缠扎而成的竹笄,笄头有朱绘花纹(这三枝梳形笄并非梳头的工具,但可以搔头,可能就是擿了)。
前额及两鬓有长宽约1厘米、厚0.2厘米,涂朱或朱地涂黑、镶金或侧面贴金叶的木花饰品。
中国古代首饰配饰
中国古代首饰配饰由于戴官帽时会用簪来固定,故簪常借用来指官宦身份,如簪绂、簪缨和簪笏,用来比喻荣显富贵。
(缨绂是丝帽带,笏乃手版)。
发簪式样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
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还爱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作簪首形状。
常见的花种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
以动物为簪首的发簪,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其中以凤簪最多,也最为精致。
嵌宝石云形金簪明朝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达家族墓出土花蝶金簪明朝北京海淀区董四墓村明墓出土梅纹镂空银簪扁银簪檀木簪清代玉簪玉质耳挖簪下面放两张笄的照片,因为造型还是有差别的几种基本形式:商周骨笄战国玉筓1.1.2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
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
”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
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
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
因为钗子和簪子只是股不同,材质啊装饰啊什么的大同小异我就不赘述了放几张图片:清代点翠发钗当然也有点翠发簪的,之所以特地放这几张图,是想具体讲讲什么是点翠点翠工艺是中国一项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
它是首饰制作中的一个辅助工种,起着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
翠,即翠羽,翠鸟之羽。
点翠是我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土耳其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
据说,翠羽必须由活的翠鸟身上拔取,才可保证颜色之鲜艳华丽。
翠羽根据部位和工艺的不同,可以呈现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加之鸟羽的自然纹理和幻彩光,使整件作品富于变化,生动活泼。
隋唐、宋代首饰佩饰
隋唐、宋代⾸饰佩饰隋唐五代的⾸饰佩饰⼤带⾦镶⽟步摇簪龙纹〓尾双龙戏珠⾦腕轮四蝶银步摇簪隋玻璃戒指隋唐五代的⾸饰佩饰(⼀)发饰1.假髻隋唐五代妇⼥盛⾏⾼髻,不仅以假发补充,⽽且还像汉代⼱帼那样做成脱戴很⽅便的假髻,称为“义髻”《唐书·五⾏志》:“天宝初,贵族及⼠民好为胡服胡帽,妇⼈则簪步摇钗,衿袖窄⼩。
”杨贵妃常以假髻为⾸饰,⽽好服黄裙,时⼈为之语⽈:“义髻拖河⾥,黄裙逐⽔流。
”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张雄夫妇墓出⼟⼀件⽊胎外涂⿊漆的义髻,其底部⼩孔留有⾦属簪的锈迹,此墓出⼟⼥俑头上髻式与此相同,上绘精致花纹。
该地唐墓出⼟⼀件纸胎涂漆描花的头饰,与峨髻相近,南京南唐⼆陵俑也戴此种头饰,惟没有繁缛的花纹,出⼟时称为纸冠,也可能为义髻之⼀种。
此外回鹘髻也是假髻,⼱⼦则是衬垫头发所⽤。
2.发钗隋代发钗作双股形,有的⼀股长⼀股短,以利⽅便插戴,湖南长沙隋墓曾出⼟银质镶⽟的发钗,钗⾸作花朵形,名为钗朵。
中晚唐以后,安插发髻的发钗钗⾸花饰简单,另有专供装饰⽤的发钗,钗⾸花饰近于鬓花。
晚唐适应⾼髻的实⽤出现长达30厘⽶⾄40厘⽶的长钗,仅江苏丹徒就出⼟700多件,陕西西安、浙江长兴等地也有发现。
西安南郊惠家村唐⼤中⼆年(公元848年)墓出⼟双凤纹鎏⾦银钗长37厘⽶,钗头有镂空的双凤及卷草纹。
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
⼴州皇帝岗唐代⽊椁墓出⼟⾦银⾸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模压、雕刻、剪凿等⼯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式两件,花纹相同⽽⽅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3.簪五代时⽤细⾦丝盘花,1956年安徽合肥西郊出⼟⼀批南唐保⼤年间的⾦⾸饰中,有⼀件双蝶花钿簪,⽤⾦丝盘成两只相向飞舞的蝴蝶,两翅满镶黄⾊琥珀。
4.步摇簪唐代贵妇簪步摇,陕西西安韦泂墓壁画,陕西乾县李重润墓⽯刻都有插步摇簪的⼈物形象。
《杨妃外传》说唐⽞宗叫⼈从丽⽔取最上等的镇库紫磨⾦,琢成步摇亲⾃给杨贵妃插于鬓上。
“云鬓花颜⾦步摇”,是唐诗⼈对杨贵妃的描写。
中国国宝级古董玉器欣赏
珍宝玉兽面纹圭玉兽面纹圭,长,宽,厚。
玉料表面经染色呈漆黑色,器身扁而长,一端略宽,有刃,另一端有一孔。
圭两面皆有纹饰,一面中部为阴线兽面纹,兽面的上、下方分别饰阴线绳纹及成组的凸线,另一面的主体纹饰同前一面大体相同,下方有一组凸线构成的变形兽面纹。
目前为止,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有类似凸线纹饰的玉圭,对这件玉圭的制造年代,学者多有推测,一些学者认为,玉圭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作品。
玉鹰攫人首佩玉鹰攫人首佩,长,宽,厚。
佩玉料呈青黄色,局部有褐色斑,片状,边缘略薄,两面图案相同。
作品上部为一只展翅之鹰,鹰头侧转,双爪下垂各抓一人首。
作品为镂雕,鹰身上的一些装饰纹用凸起的线条组成,这些工艺同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艺类似。
同样题材的镂雕玉器在上海博物馆及天津艺术博物馆都有收藏,带有类似的鹰鸟纹图案的玉圭在一些博物馆也有收藏,有的学者推测这些作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造。
此佩图案较复杂,鹰翅上端与人首间装饰的含义尚不明确,作品表现的可能是远古时期的氏族图腾,鹰是氏族的徽号,而鹰爪抓的应是战败的敌人之首级。
玉花斑弧刃斧玉花斑弧刃斧,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宽。
此玉斧玉料呈青灰色并有较多的自然纹理而形成暗花。
斧为长条形,略扁,刃部呈前凸的弧状,斧顶略窄,近顶部有一圆孔。
此玉斧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的M4号墓葬出土。
墓葬中有大量的随葬玉器,其中包含许多精品,如玉勺、玉龟甲、玉刻图板等,并有大量玉斧。
由此推测,墓主人是地位显赫的人物,所葬玉斧既象征权力,又标志着财产的丰厚。
此件玉斧是随葬玉斧中制作最精致的一件,斧的刃部锋利,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具有实用性。
其玉材虽因埋葬时间久远而发生了颜色的变化,但仍不失华丽的本色。
斧的表面光滑,磨制精细,顶部略糙,可知顶部原嵌于木柄中因而未将其磨光。
此件作品显示出玉斧由实用工具向礼仪用器的转化。
玉刻图长方形板玉刻图长方形板,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宽,厚。
古代物品名称大全
古代物品名称大全
以下是古代物品名称及其解释:
铜钱:古代中国使用的货币,由铜制成,中间有方孔。
银两:古代中国使用的货币单位,以白银制成。
玉佩:古代贵族佩戴在身上的玉制装饰品,常作为身份的象征。
琴:中国古代乐器,用梧桐木或梓木制成,上弦后可以弹奏出美妙的音乐。
棋:古代中国流行的棋类游戏,如围棋、象棋等。
书简:古代中国用于书写文字的竹简或丝帛卷,常用于记载历史或文学作品。
画:古代中国画的画作,通常以宣纸为载体,用水墨或彩色颜料绘制。
陶器:古代中国制作的陶器,如瓷器、陶罐、陶碗等。
茶具:古代中国饮茶用的器具,如茶壶、茶杯等。
酒器:古代中国用于盛酒的器具,如酒杯、酒壶等。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古代物品名称,还有很多其他的物品和名称,这里只列举了一些比较常见的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具匠心,流光潋滟;巧夺天工,美仑美奂】中国古代饰品鉴赏大全第一章:簪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笄: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用的饰物,后世称为“簪”。
《说文》:“笄,簪也”。
在古代,女子插“笄”,被视为标志成年的人生大事,还需要举行仪式,称为“笄礼”。
簪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簪的材料以骨为主,汉代开始出现象牙簪,玉簪,还在簪头上镶嵌绿松石。
唐宋元时期的簪则大量用金,银,玉等贵重材料制作。
银簪的制作工艺有錾花,镂花及盘花等。
盘花是用细银丝编结而成。
簪头的雕刻有植物形,动物形,几何形,器物形等,造型多样,其图案多具有吉祥寓意。
另外簪头造型做扁平一字型的成为扁方,原为满族妇女用的大簪,也是簪的一种。
一、簪篇簪的用途有二:一为安发,二为固冠。
簪在古代是男女通用的,杜甫有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皇帝在节日里赐给大臣的礼物通常是——簪。
古代时规定罪犯不许带簪,就是贵为后妃如有过失,也要退簪。
因为簪还象征着尊严。
华夏男子用簪的历史400年前在血泊中戛然而止,亡国之人何谈尊严?第二章现在只有从白云观道士的装扮上感受到曾经的华夏衣冠了。
唐·金玉呈祥簪:簪是笄的发展,在头部盛加纹饰,可用金、玉、牙、玳瑁等制作,常常作成凤凰、孔雀的形状。
擿:簪中的一种,将头部做成可以搔头的簪子称为擿zhi4。
玉搔头:玉簪的别名“玉搔头”,有一则香艳的故事。
传说汉武帝宠爱乐师李延年的妹妹,有一日他顺手从李夫人头上拔下玉簪来搔头,竟惹得其他妃嫔宫女纷纷购买玉簪,一时玉价飞涨。
簪子发展到明朝,已经花样百出,不仅样式翻新,质料也层出不穷。
1、金簪商·金筓黄金规格:长27.7厘米,头宽2.9厘米重108.7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
此金筓截面为钝三角形,头部较宽,从头至尾逐渐缩小,尾部有长约4毫米的榫状小钉。
全身光洁、朴素无纹,造型极为简单、质朴。
相对于隋唐以至明清之后所出的各种龙、凤、松、竹、梅、宝石等金簪钗,显得那么简单稚嫩,朴素无华。
由此我们能推断出:商代金筓更注重于实用功能,其装饰性稍弱,工艺水平还比较落后,尚停留在简单模仿的初步阶段。
金筓头部约5厘米处有一明显断纹,全身也有许多细小的凹陷,并不是十分光滑。
但色泽仍较为明艳。
明·云凤纹金簪永乐十四年长15.3cm金簪以金丝垒成卷草纹样衬底,其上用金丝做成立体的如意云纹,一只凤凰翱翔其间。
凤凰与云纹皆用细如发丝的金丝垒成。
明·螭纹金簪西元1368-1644长11.8厘米,簪首直径1.2厘米,长11.9厘米,簪首至今1.2厘米。
南京中华门外出土。
金质。
两件,形制相同。
簪首作一团身螭。
簪针内空,圆形,近簪首处弯曲。
通体锤碟出二螭,一螭向下游动,一螭侧身向前攀援,两相呼应,意趣盎然。
明·凤凰形金簪正德十二年(西元1517年)长22.3厘米,簪首长9.2厘米,宽6.1厘米;长22.5厘米,簪首长8.9厘米,宽6.2厘米。
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浦夫人墓出土。
金质。
共出土一对,系凤冠商的插饰。
簪针扁平,弯曲呈勾状,上端弯曲连接簪首。
簪首饰凤凰。
尖啄,羽冠,丹凤眼,昂首挺胸,两翼外张,振翅欲飞,羽毛层层叠叠,长长的尾羽向上翻飞,双爪伫立祥云之上。
云作如意形,其工艺非凡,用细如毫发的金丝和谷粒大的金珠,根据凤凰的各部位特征分段制成。
完美地展现了凤凰地造型,代表了明代金银细工的高超水平。
明·凤凰形金插饰西元1368-1644长18厘米,簪首长6.2厘米,宽4厘米。
长17.6厘米,簪首长6.1厘米,宽4.1厘米。
1981年南京郊区出土。
金质。
共出土两件。
形制相同,插戴在凤冠马的左右两侧。
簪针扁平,近簪顶处弯曲。
簪首为一昂首展翅伫立云端的凤凰。
采用掐丝,垒丝,焊接等多种分段制成。
明·佛手形金簪西元1368-1644年长12.2厘米,簪首长1.2厘米,宽0.7厘米。
1976年南京江宁殷巷出土。
金质。
簪针为圆形,簪首为一佛手。
佛手指细长,不见骨节,指甲狭长,五指微曲,拇指,中指,小指指尖翘起,似做拈花状。
明·云凤纹金簪永乐十四年(西元1416年)长15.3厘米,簪首长6厘米,宽2.4厘米。
1982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膺绪墓出土。
金质。
簪顶用金丝盘成立体的如意云纹,一只凤凰翱翔其间。
云纹用细如发丝的金丝垒成,凤凰身体用状如谷子的金粒交错排列而成,边缘用金丝盘出卷草纹图案。
工艺极为讲究。
明•菊花形金簪西元1368-1644长11.5厘米,簪首边长1.7厘米。
1975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达家族墓出土。
金质。
簪针针呈方棱形,簪顶用垒丝做成委角方形。
其上用细金丝盘成两重花瓣,做成一朵盛开的菊花,工艺精细。
明•莲花形金簪西元1368-1644长13厘米,簪首长2厘米,宽6厘米。
南京太平门外尧化门出土。
金质。
同处两件,形制相同。
簪针委六面方棱形。
簪首为两层六瓣莲花,花瓣一仰一覆。
以金轮相隔。
上层莲花顶端有圆形托,托内镶嵌物已失。
簪首与簪针顶部之间为圆柱形,其上饰数道凸弦纹,其下为两层六角形状相叠,莲瓣用垒丝工艺制成。
莲花形金簪的局部明•凤凰牡丹纹金簪正德十二年(西元1517年)长18.4厘米,簪首长8厘米,宽1.5厘米。
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辅夫人墓出土。
金质。
簪针呈扁平状,簪首用垒丝工艺作出朵朵牡丹,一只凤凰栖息于牡丹丛中。
采用盘丝,垒丝,刻丝,焊接等工艺,重重叠叠,极为精细。
“凤栖牡丹”隐喻荣华富贵。
明•牡丹形金簪洪武二十一年(西元1388年)长14厘米。
簪首宽10.5厘米。
1978年南京中华门外戚家山俞通源墓出土。
金质。
簪针呈扁平装,簪顶用薄金片锤碟出两重牡丹瓣,并用金丝连接,花瓣和叶子上在錾刻出细线纹,层次丰富,形象逼真。
明•云犀纹金簪1368-1644年长11.7厘米,簪首直径2.4厘米。
1975年南京中山门外出土。
金质。
簪针扁平。
簪首作如意云形,上卧一金牛,身披金丝绶带,前蹄腾空,回首翘望。
牛首右上方焊一圆形金托,内嵌物已失,为一幅“犀牛望月”图。
明•佛像形金簪永乐十四年(1416年)长5.8厘米,簪首高2.2厘米,宽1.4厘米。
1982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膺绪墓出土。
金质。
簪针呈扁平装,簪顶做成一尊佛像。
佛像螺髻,着左袒袈裟,作定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
明•佛字金簪正统四年(1439年)长10.7厘米,簪首高3.5厘米。
1959年南京江宁殷巷沐晟墓出土。
金质。
簪针呈圆锥形,簪顶用垒丝工艺做出祥云,云下作一圆形,内写“佛”字。
明•婴戏莲纹金钗西元1368-1644年长13.6厘米,钗首长3.4厘米,宽3厘米。
1963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出土。
金质。
钗首制成朵云状,其上用锤碟,錾刻,焊接等工艺手法,表现出孩童手捧莲叶嬉戏的主题。
莲叶穿孔,可系饰物。
婴戏莲纹始于宋代,寓意美好,后代极为流行。
婴戏莲纹金钗正面慈菇叶上金蛙的小簪头明•累丝嵌宝衔珠金凤簪首都博物馆藏梅花形金簪明•皇宫金簪明朝定陵出土的首饰中,万历皇帝所用金簪多镶嵌宝石、珍珠,簪顶其他附饰较少。
孝端皇后所用的金簪,簪顶除装饰花蝶外,多为"福"、"寿"、"万寿"字等。
而孝靖皇后所用的首饰,大多以仙人、鸟、兽、虫等为附饰,这也反映了他们之间身份和等级的差别。
孝靖棺内头部出土一对双鸾衔寿果金簪(以下两图都是),顶端为花丝梅花托,花心伸出两条用无芯螺丝做成的花蕊,象弹簧一样,其上站立花丝制作的鸾鸟一对,口系寿果与方胜滴,两只鸾鸟的身和翅膀,用金丝掐制成小卷纹(卷纹丝直径0.18毫米,长0.9毫米)密密堆垒(在炭火捏成的立体造型上,按规律均匀码上各种花丝,焊接后即城为立体造型)而成。
鸟尾采用鉴花工艺,中间契筋,两边组丝(錾花的一种技法,錾雕出平行细线效果)。
鸟眼用花丝围"松"(将螺丝绕在一根粗丝上,在每个圆圈的对口处剪断放平后,再吹一小珠放在上边焊好即成为"松),经组装焊接做成的双鸾鸟,站在花蕊上,能随时颤动,好象要展翅欲飞一样,十分惹人喜爱。
金丝累的簪子宋代的首饰制作也影响了当时其他民族,辽国的金簪,颇有中原气质古代的皇后妃子们出嫁时戴的簪子葫芦簪累丝凤鸟纹金簪唐•龙头簪2、形态特异的簪子凤形簪明•皇宫用簪明朝定陵出土镶珠宝宝塔形金簪靖108,是孝靖皇后棺内出土的又一件佳品。
簪顶为如意宝石祥云托起一座金塔,塔为半圆形的喇嘛式圆肚塔,下部设有栏杆,正面开一门,塔顶部有 175相轮(或叫刹),莲瓣形刹座,塔顶饰火焰宝珠,塔中设有一立佛,双手合十。
这件金簪做工细致,金塔玲珑剔透,堪称绝品。
楼阁金饰江西藩王墓中出土3、镶宝金簪明•累丝嵌宝石金凤簪明•累丝嵌宝石人物纹金簪明•花蝶金簪北京海淀区董四墓村明墓出土,也是豪华的宮廷之物。
明•累丝镶宝石玉兔衔仙草发簪明•云凤纹金簪永乐十四年长14.1cm,簪体呈扁平状;以金丝垒成卷草纹样衬底,簪头分上下两层,其上用金丝做成立体的如意云纹,一只凤凰翱翔其间。
凤凰与云纹皆用细如发丝的金丝垒成。
下层用垒丝做成。
上层焊三花形圆托,中间一圆托镶绿松石,另两托原嵌宝石或珍珠。
明•嵌宝石云形金簪西元1368-1644 长16厘米,簪首长5.6厘米,宽3.7厘米;长16.2厘米,簪首长5.7厘米,宽3.7厘米。
1982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达家族墓出土。
金质。
两件,形状对称。
簪针呈扁平装,簪首以舒展自如的云朵构成图案,依宝石形状做成八个圆托,托边缘用金丝织成花瓣一周,托内嵌红宝石,绿松石,水晶和碧玺等宝石,色彩纷呈,富丽华贵。
嵌物有遗失。
明•嵌猫睛石花形金簪正德十二年(西元1517年)长11.5厘米,簪首直径3.8厘米。
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辅夫人墓出土。
金质,簪针呈圆形,用金丝烧出六个花瓣,中间有一圆形金托,金托,金托周围以金丝做成花蕊,托内嵌一黄色猫睛石。
猫睛石又称“猫儿眼”,经光照射可在宝石中央形成一道细长的线柱,极似猫的眼睛。
史书记载这种宝石产自南亚诸国,因其罕见而益显贵重。
明•嵌水晶金簪天启七年(西元1627年)长11.2厘米,簪首直径2厘米。
1974年南京江宁殷巷沐叡墓出土。
金质。
簪针一端呈长方形,末端为圆形。
簪首作出八面形金托,上嵌水晶一颗。
水晶经磨面处理后形成形状不同的二十五个面。
顶有一平面,底层八面与金托一致。
每面都有很好看的折射角度。
明•玛瑙佛手形蜜蜂形金簪天启七年(1627年)长11厘米,簪首长3厘米,宽3厘米。
1974年南京江宁出土两件,形制相同。
中间用垒死工艺制成花叶状托,三托顶端为椭圆形托,原应有嵌物,今遗失。
三托均嵌玛瑙,中间较大,色橘红,作佛手形,两侧较小,色紫,亦作佛手形。
顶端有一只玛瑙制成的小蜜蜂,形态栩栩如生。
“蜂”与“丰”有谐音,寓意风调雨顺,丰收吉庆,流行于明清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