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特点
全球和中国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全球和中国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丁一汇孙冷提要近百年来,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
虽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未来50--100年全球和中国的气候变化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
这种全球的气候变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所引起。
最近发表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气候变化大部分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主要是通过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产生的增强温室效应造成增暖的。
但现在还不能确定大气中温度气体浓度达到什么水平地球的气候系统将发生突然的或不可逆的突变,以此带来危险的或灾难性的后果。
近百年所发生的气候变化已经给全球和中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带来重要影响,许多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
因而,必须采取适应和减缓措施以克服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减缓和控制气候变化的基本对策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主要目标。
在减排的国际活动中,应坚持共同而又区别的责任和公平的原则。
因而中国在参加履约进程的同时,在一定时期不承担减排义务,但中国应做好在将来面对国际上更大挑战和压力的可能性。
为此中国应加强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与政策研究,从科学、技术、外交、管理等方面做好一切充分准备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及可持续发展赢得时间和主动的地位。
前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已于2001年完成,这是全世界数千位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五年努力的结果。
它不但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科学界提供了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信息和成果,以及适应与减缓对策,而且也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大会提供了科学依据。
它的科学成果已被"科学"杂志列为2001年世界十大科学新闻之一。
根据这个报告和近20年国内外的科学研究成果,比较一致的指出,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相应地球的气候系统也发生并将继续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它们对全球和中国的生态系统及社会经济产生明显和深远的影响。
我国气候主要特点
我国气候主要特点
我国是一个综合气候类型的国家,地域广阔,气候条件复杂多样。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 受季风影响的明显气候季节性
我国东南沿海和中南部沿江、沿海地区,受季风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气候季节性变化。
夏季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而我国北方则呈现出明显的冷暖季节分明的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干燥。
2. 气温分布不均衡
由于我国地处亚洲大陆的东部,靠近太平洋和印度洋,加上山地、高原等陆地地貌在南北方向上的垂直分布,导致我国气温分布极不均衡。
气温差异表现为南方热,北方冷,西部高原气温偏低等特点。
3. 水热条件不匹配
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分布也不匹配,东南部地区水热条件优良,暖湿季风明显,导致该地区物产丰富、经济发展迅速;而西北、西南地区则常年缺水,水热资源稀少,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
4. 气象灾害频繁
我国气候灾害频繁,如台风、洪涝、旱灾、雪灾等。
主要原因是气象要素分布不均导致的,如南方强降雨、北方干旱、台风路径易受气候和海洋环流影响等。
5. 高温少雨的气候带分布广泛
在我国南方地区和长江流域,由于受到暖湿气流的影响,夏季气温高,多雨,且频繁受到台风袭击。
常年高温少雨,加上人类因素,这些地区为我国最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
,我国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明显的气候季节性、气温分布不均衡、水热条件不匹配、气象灾害频繁以及高温少雨的气候带分布广泛等特点。
因此,我国应该更加重视气象科学研究,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确保国家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中国的气候分布与变化
中国的气候分布与变化气候是指地球表面大气层的长期平均天气状况。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所以在全国范围内的气候分布十分复杂多样。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气候分布特点以及近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的情况。
一、中国的气候分布特点中国的气候分区主要有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北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方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西北干旱气候、西藏高寒气候和东北季风气候等六大气候类型。
下面将对这些气候类型进行详细描述。
1.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
该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干燥。
其中,江南地区是最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雨水充沛,温暖潮湿,适宜农作物生长。
2. 北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东北地区以及内蒙古高原。
由于地处内陆,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这个地区夏季的降水较多,且集中在短期内,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北方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方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陕西、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区。
这个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
4. 西北干旱气候西北干旱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区。
这个地区年均降水较少,干燥缺水,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常常面临着困难。
5. 西藏高寒气候西藏高寒气候主要分布在西藏地区。
这个地区气温低,气候寒冷,年降水量较少。
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西藏的气候独特,而且变化多端。
6. 东北季风气候东北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辽东半岛、吉林、黑龙江等地区。
这个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由于植被茂盛,降水充沛,适合农业种植。
二、中国近年来的气候变化情况近年来,中国的气候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下面将分别从温度变化、降水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 温度变化据统计,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年平均气温整体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中国气候领导力的突出特点、呈现方式及全球影响
中国气候领导力的突出特点、呈现方式及全球影响目录一、中国气候领导力的突出特点 (1)1.1 综合性 (2)1.2 全面性 (3)1.3 持续性 (4)1.4 协调性 (5)二、中国气候领导力的呈现方式 (6)2.1 政策引导 (7)2.2 技术创新 (9)2.3 生态文明建设 (10)2.4 国际合作 (11)三、中国气候领导力的全球影响 (12)3.1 对全球气候治理的贡献 (13)3.2 对发展中国家气候援助的贡献 (14)3.3 对全球气候技术创新的推动 (15)3.4 对国际气候话语权的影响 (16)一、中国气候领导力的突出特点高度关注气候变化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就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将其作为国家战略和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内外多个场合,中国领导人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措施。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的签署国。
中国还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了广泛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绿色发展战略:中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发展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
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推广绿色生产方式等措施,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科技创新驱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科研攻关。
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技术的进步。
强化法律法规建设:中国政府不断完善气候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确保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实现。
2017年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大气污染防治和气候变化防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提高公众气候意识:中国政府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参与度,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中国还积极开展气候变化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全民气候素养。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及其特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及其特点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来说,其影响将更加深远。
本文将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及其特点。
首先,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气候极端事件的增加。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国面临更加频繁和强烈的气候极端事件,如暴雨、洪涝、干旱、沙尘暴等。
这些极端事件给中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造成了经济损失和生活质量下降。
二是自然资源供应的紧张。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减少和损失,其中包括水资源、土壤资源、森林资源等。
这对中国这个人口众多、资源需求巨大的国家来说,意味着资源供应的紧张和经济发展的障碍。
三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
气候变化对于中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较为显著,包括气候带移动、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这些问题不仅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也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衰退,给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四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全球气候变化促使中国面临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以高能耗、高污染为特点的经济模式已经无法持续。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加速了中国转型升级的进程,推动了中国向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贡献者之一。
这使得中国面临国际社会的压力和责任,需要更多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二是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区域差异大。
中国地域广阔,包括丰富的高山、大陆地域、海洋等多样的自然环境。
这使得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时需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和经济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适应措施。
三是中国人口众多,社会脆弱群体较多。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面临着贫困人口、农民工、老年人等社会脆弱群体较多。
气候变化对他们的生计和生存造成了更大的影响,需要特别关注他们的社会保障和适应能力。
中国气候变化总趋势
中国气候变化总趋势中国气候变化总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紧密相连,是一个值得谈论的话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气候变化总趋势。
一、气温上升近年来,中国气温不断上升,其中最明显的是北方地区的气温变化。
人们可以感到四季分明的感觉正在减弱,冬天变得越来越短,夏天则越来越长。
这种极端的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农业种植、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二、降雨量不断增加随着气温上升,降雨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会导致诸如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增加,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
同时,雨量过大还会导致饮用水资源的污染和缺乏,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三、冰川消融全球气温上升,极地和高山地带的冰川消融是其中较为明显的表现。
而中国西藏地区是全球最大的冰川聚集区之一,冰川消融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
部分冰川消失可能导致大规模干旱和水质问题,从而影响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
四、海平面上升近年来,全球海平面的上升速度越来越快,这个趋势对海洋生态环境、沿海工程、人类居住等都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而随着全球气温上升,中国的东海和南海沿海地区也将受到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冲击。
五、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恶化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的影响可谓是深远的。
首先,气候变化使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影响到生态平衡,导致生物种群种类减少。
其次,气候变化使污染治理更加困难,加剧了当地环境污染。
以上就是围绕“中国气候变化总趋势”而写的一些观点。
中国已经意识到了气候变化对其带来的威胁,并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减缓其影响,例如国家制定了很多条法规和政策来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污染治理、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环境保护等等。
在未来,中国的气候变化趋势绝不仅仅是中国在应对环境问题上所面对的一个挑战,也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中国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某些工业生产需要特定的气候条件。例如,纺织工业需要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而煤炭工 业则需要干燥的气候条件。
工业安全
地形和气候条件也会影响工业安全。例如,在地震活跃的地区建厂,需要考虑地震对工业 设施的影响;而在风力较大的地区,运输的影响
道路建设
地形和气候条件对道路建设有重要影响。在山区修建公路或铁路需要克服地形障碍,增加建设难度和成本;而在寒冷 地区修建道路则需要考虑防冻措施。
亚热带气候
总结词
亚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特点是四季分明,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 热多雨。
详细描述
亚热带气候区的气温年较差较小,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则较为温暖,降水主要集 中在夏季,春季和秋季也有一定的降水。这种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适 宜种植水稻、茶叶等农作物。
热带气候
总结词
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沿海地 区,特点是全年高温多雨,没有明显 的四季之分。
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影响
城市选址
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考虑地形和 气候条件。在自然环境优越、气 候适宜的地区建城,有利于城市 的发展;反之,在不利的自然环 境和气候条件下建城,可能会给 城市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城市环境
地形和气候条件也会影响城市环 境。例如,在山区城市中需要考 虑防止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 灾害;而在寒冷地区城市中则需 要考虑供暖、防寒等问题。
03
地形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 响
对农业的影响
01
作物种植
不同地区因地形和气候条件不同,适宜种植的作物也有所差异。例如,
在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而在北方地区,气候
干燥,则适宜种植小麦。
02
农业产量
地形和气候条件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在气候适宜、土壤肥
中国的气候演变趋势
中国的气候演变趋势中国的气候演变趋势是一个复杂且多样化的过程。
自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的气候正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气候演变趋势。
1. 气温上升:中国的气温逐渐上升是一个显著的趋势。
根据数据,中国的平均气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每十年上升约0.2。
这主要是由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地球变暖所致。
气温上升对中国的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造成了许多挑战。
2. 降水模式改变:中国的降水模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些地区的降水量增加,而另一些地区则减少。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南部和东北部地区的降水量增加较为显著,而中国的西北部地区则面临更加严重的干旱问题。
这种不均衡的降水模式变化对中国的农业、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中国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水、干旱、台风等,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中国的农业、城市防洪、生态系统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
大规模的洪水和干旱不仅降低了农作物产量,还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贫困人口的增加。
4. 冰川融化加剧:中国是世界上冰川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但随着气温升高,中国的冰川正在迅速融化。
这对中国的水资源管理和水源保护构成了巨大威胁。
冰川消融还会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和洪水等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风险。
5. 海平面上升:因为全球变暖,海平面正在上升,这对中国的沿海城市和岛屿构成了威胁。
据预测,到本世纪末,中国的一些沿海地区可能面临日益严重的海水漫溢问题,这将引发海岸侵蚀、淡水资源受盐化等问题。
针对以上的气候演变趋势,中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例如,中国已经设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气候变化的监测与研究,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实施了减排政策等。
未来,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监测,制定全面的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战略。
中国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许健民 中国气象局
汇报内容
一、我对全球气候变化情况和原因的看法 二、我参加过的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 活动情况 三、我对未来国际间气候变化谈判的预期
一、我对全球气候变化情况和原因 的看法
一、我对全球气候变化情况和原因的看法
全球气候变化:温度上升、冰雪融化、降水分布改 变,是气象纪录己经观测到的 气候变化不是伪命题:中国有独立的数据证实气候 变化的存在
1951-2001中国大部分地区呈增温趋势
尤以北方增温最为明显
年平均气温序列与自然数列1,2,3,…, 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正负表示增或减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近50年(1951~1999年)全国平均霜冻日数 呈减少趋势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5)
1954~2004年中国北方沙尘暴呈波动减少趋势
8000
相 对 湿 度 (%)
总频次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总频次 1971-2000年平均值
2004年全国阴霾日数的 分布
1961 1965 1969 1973 1977 1981 1985 1989 1993 1997 2001 2005 年份
霾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阶段频次增长最快的灾害性天气,其影响已 不亚于沙尘暴天气,威胁交通、电力安全和人体健康。 国家气候中心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结果
• 过去 100 年( 1906 - 2005 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 升高0.74℃; • 2005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379ppm,为65万年 来最高; • 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 很可能(90%)由人类活动引起; • 与1980-1999年相比,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 度可能会升高1.1-6.4℃
我国气候知识点总结
我国气候知识点总结气候是地球表面上一定时期内的大气状态,由气温、降水、风向、风速、湿度等因素组成。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气候特点。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我国气候知识点。
一、我国气候带及特点1. 热带气候我国南海诸岛及台湾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特点是高温多雨,夏天多热带季风影响,气温高,降雨充沛。
而冬季则多受到冬季季风影响,气温适中,降水较少。
2. 亚热带气候我国南部、东南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气温较低,适宜的降水,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
3. 温带气候我国东北部和华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特点是春季风沙天气,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而中国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
4. 寒带气候我国东北地区属于寒带季风气候区,特点是夏季短而凉爽,冬季长而严寒,降雪丰富,冰雪天气较为明显。
5. 藏区高原气候我国西藏高原地区属于高原气候,特点是气温低,气压低,阳光辐射强,昼夜温差大。
平均气温较低,夏季短而凉爽,冬季冰雪覆盖。
二、我国气候的季风特点季风是指一定季节内,由于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化引起的风向变化。
1. 东亚季风中国东部地区受东亚季风影响,夏季为东南季风,冬季为大陆季风。
夏天冷暖空气交汇,带来了大量的降水,为中国东部地区带来了丰富的雨水,利于农作物生长。
冬季则受到大陆冷空气的影响,气温下降,没有降水。
2. 南亚季风南亚季风主要影响印度次大陆和中国西南地区,夏季为南亚季风,冬季为逆季风。
夏季受孟加拉湾季风的影响,带来了大量的降水,而冬季则由于印度次大陆的高压势力带来了干燥的天气。
3. 西风季风中国西北地区受西风季风的影响,夏季为西南季风,冬季为西北季风。
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气温高,降水充沛。
而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气温低,降水较少。
三、我国气候变化及影响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造成了重大影响,加剧了自然灾害,而我国的气候变化也面临着重大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应对措施
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应对措施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增强,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气候变化对全球产生的影响大到足以改变生态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将从全球气候变化的现状、影响,以及中国实施的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全球气候变化现状气候变化是指气候系统发生的长期变化。
其中气候变化最主要的表现是全球气候变暖。
随着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地球的气温不断升高,这导致了许多极端气候现象的发生,包括洪涝、干旱、风暴等。
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许多生态系统也发生了严重的破坏。
例如,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冰川消融、林火、气候型疾病等问题的出现,导致人类社会面临着威胁。
二、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全球有着诸多影响。
这些影响包含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不同的方面。
1、经济影响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非常惊人。
随着气温的升高,全球自然灾害也越来越频繁。
例如,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台风灾害等,这些灾害造成了巨额的损失。
同时,气候变化也对全球各个国家的农业、旅游等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社会影响气候变化还对社会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气温的升高,全球的健康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例如,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等,都是与气候变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
3、生态环境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许多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
例如,林火不断蔓延、地表水资源日益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了破坏等等。
这些都是直接影响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三、中国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中国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国家,因此,中国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非常重要。
1、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国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上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其中能源结构的调整是最本质的一个。
中国在过去几年间已经开始逐渐减少对煤炭的依赖,并开始使用更多的可再生资源来发电。
中国的气候带与气象特征
中国的气候带与气象特征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多种气候带和丰富的气象特征。
这些气候带的存在,不仅影响着中国各地的气候条件,还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中国的气候带与气象特征展开论述。
一、东部沿海地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相对温暖,降水分布较为均匀,年均降水量较多。
同时,由于受到海洋的调节,气温变化较为稳定,且这一区域经常受到台风的袭击,风力较大。
二、西部内陆地区中国西部内陆地区主要属于大陆性气候区,气候特点是极端干燥和明显的季节变化。
这里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且昼夜温差较大。
由于地处内陆,远离海洋,缺乏水源,降水量非常有限,加之高原地形的影响,使得这一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干旱现象。
三、西南地区中国西南地区气候类型主要以高原季风气候和山地季风气候为主。
这里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多,夏季雨势猛烈。
由于地形起伏,山脉纵横,气温和降水在短距离内出现明显的差异。
同时,气候湿润也为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条件,形成了丰富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
四、华北地区中国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度变化较为明显。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降水分布不均匀,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较少。
同时,这一地区还常常受到来自蒙古高原的冷空气的影响,导致气温骤降,刮起大风。
五、西北地区中国西北地区属于中国的沙漠区,气候干燥,年均降水量极低。
这里夏季炎热短暂,冬季寒冷漫长。
由于地处内陆,受到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影响,这一地区形成了干旱荒漠的特征,植被稀疏。
六、台湾地区中国台湾地区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如春,降水充沛。
这里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多雨。
受到海洋的调节,气候相对稳定,气温和降雨分布比较均匀。
综上所述,中国的气候带和气象特征多种多样,地域广阔的中国形成了丰富的气候景观。
了解和研究这些气候带和气候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测天气、合理利用资源,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02
季风气候
季风的形成
季风是由于地球表面温度和气压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在冬季,由于陆地温度较低,空气冷却下沉, 形成高压,而海洋温度较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这导致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形成冬季风。在夏季, 情况正好相反,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夏季风。
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目录
• 气候类型与分布 • 季风气候 • 温度与降水 • 气候变化
01
气候类型与分布
气候类型
温带气候
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四 季分明,适合农作物生长。
亚热带气候
中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和湿 润。
热带气候
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等地属于 热带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濒临太平洋,因此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主要分为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 带季风气候。
季风的影响
季风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显著。季风带来了大量的水汽,为中国的降水提供了主要来源。季风带来的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季风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也很大。由于季风带来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这使得中国的农业种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是作 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季风的正常与否对农业收成的影响很大。如果季风异常,如来得太早或太晚,或者强度过大或过小 ,都可能对农业造成不利影响。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节能减排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如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工业 废气排放监管等,以减缓气候变暖的影响。
森林碳汇
中国政府积极推进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工作,增加森林碳汇能力,以降低二氧化碳等温 室气体的浓度。
适应气候变化
了解中国的气候多样性
了解中国的气候多样性中国是一个辽阔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形和气候。
从北方的寒冷和干燥到南方的湿润和温暖,中国的气候变化多样,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了解中国的气候多样性对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和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至关重要。
1. 中国的地理和气候特征中国地理辽阔,东西跨度达12.4万公里,南北跨度达5.5万公里。
地形复杂,包括高山、平原、沙漠、河流和湖泊等多种地貌类型。
这种多样性直接导致了中国的气候多样性。
2. 北方的寒冷和干燥气候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降水相对较少。
这种气候类型被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在这个地区,旱灾和缺水是常见的问题,农业和人们的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 南方的湿润和温暖气候与北方不同,中国的南方地区气候湿润,夏季炎热,冬季相对温暖。
南方地区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这里的降雨量较高,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生产。
南方地区的气候对于水稻等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
4. 西南地区的高山和高原气候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青藏高原和川西高山地区,这里的气候和地形都非常特殊。
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干燥,而川西高山地区气候凉爽多雨。
这些地区的高海拔和多样的地形条件,为珍稀物种提供了独特的栖息地。
5. 东南沿海地区的海洋性气候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受到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这里夏季炎热潮湿,冬季相对温暖。
由于临近大海,这里的降雨量较高,气候湿润。
这种气候条件对于水果和渔业资源非常有利。
6. 中国气候多样性带来的挑战中国的气候多样性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挑战。
首先,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和资源利用方式的差异。
例如在北方,人们需要采取保暖措施以应对严寒的冬季,而南方则需要利用充足的降雨量进行灌溉。
7.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中国的气候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温度上升,降雨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等都对中国的农业、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挑战。
气候变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冰川融化与海平面上升
全球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 ,威胁沿海城市和岛屿。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暴雨、洪涝、干旱、台风等极端气候 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
中国气候变化特点
气温上升明显
中国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北方地区增温幅度大于南方。
降水格局改变
未来农业生产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广生态农业、精准农业等模 式,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深化研究方向提
需要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机制和规律,包括不同区域、不同作物 的影响差异以及影响程度的定量评估等。
加强气候变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研究,探索如何通过乡村振兴来增强农村地区 的气候适应能力,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和实施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有利于推动农村产业绿色 发展、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乡村振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 上新台阶。同时,乡村振兴也需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 途径,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总体目标
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 战略的总体目标之一,包括提高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科 技创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等。
农民全面发展
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是乡村振兴战 略的另一个总体目标,包括提高 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保障
推广生态种植模式
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生态种 植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 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水平。
【气候】2024年中国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关注环境保护
【气候】2024年中国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关注环境保护引言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2024年中国气候变化趋势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关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它对我们的生活、经济和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人口众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责任来应对气候变化。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以及如何采取行动来保护我们的环境。
中国气候变化趋势高温天气频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预计2024年中国将面临更频繁的高温天气。
高温会对农作物生长和水资源供应产生不利影响。
这可能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系统崩溃的风险增加。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适应高温天气,例如改善农业灌溉系统、增加森林覆盖率和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
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中国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也是气候变化的表现之一。
2024年,预计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灾、干旱和飓风等将继续增加。
这些事件对生活和经济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农业、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的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改善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对极端天气事件的监测和预警,以及提高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
海平面上升与海洋生态系统恶化另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海平面的上升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恶化。
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洋水温上升,预计到2024年,中国沿海城市将面临更大的洪涝风险和海岸侵蚀问题。
此外,过热的海洋水域也会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沿海生态系统,并加强对海洋生物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性在分析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时,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生态系统的保护。
生态系统是维持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平衡的基石,在气候变化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的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森林砍伐、水资源过度开发、土地利用变化以及工业污染都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出现的现象
全球气候变化出现的现象1、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极地地区出现什么现象冰川融化导致基地面积缩小,那里的生物面临灭绝和丧失家园,还会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危机海拔较低的沿海城市!2、全球气候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国近年来的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地表平均气温显著增加、降水量变化年代际波动较大、日照时数和近地表平均风速均显著减少、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空间异质性较大等,具体表现如下:(1)温度变化:近50年来中国年地表平均气温显著增加,自1960年来升温幅度达1.2℃,最暖年份则出现在近20年中,不同地区增温幅度不同,总体趋势是北方升温要大于南方,而冬季增温(平均0.04℃/年)要显著高于夏季增温(平均0.01℃/年)。
(2)降水量变化:近50年中国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年代际波动较大,降水量趋势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1960—2006年,各区域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西北、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地区以及西南的西部和华南的东部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平均增速最大值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其他区域年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华北年均降水量减少最多。
(3)日照时数变化:近50年中国的日照时数、近地面平均风速等均呈显著减小趋势。
其中,日照时数全国普遍减少,以华北地区最明显,每10年减少119小时;而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的减少趋势每10年降低58~73小时,西北地区每10年减少24小时。
不过,风速减少最明显是西北地区。
(4)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近50年来,中国遭遇的极端高温热害、亚热带极端低温冻害、洪涝灾害和极端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频率都表现为大幅度提高的趋势,极端性天气气候灾害频发使农业生产年际间波动增大。
就区域变化而言,中国除华中地区外其他地区夏季的高温热害发生频率显著增加,而冬季寒冷天数则显著减少,强降雨事件引起的洪涝灾害则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异质性,这些极端事件在西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增多,在东北和长江流域西北部地区则相对较少。
(张旭辉)3、学习全球变暖现象的百度百科链接?1. 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
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
冷暖干湿相互交替 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波动变化
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呈 上升 趋势。
图2.29 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
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是导致全 球气温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图2.30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
第一个因全球变暖 而将要消失的国家
…… …… …… ……
热带范围及热带物种的种植范围 ……
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 中国将在2005年基础上实现温室气体 的大规模减排,并在2020年将非化石 能源占国家一次能源消耗(即发电能 源消耗)中的比例提高到15%。
改变能源结构 使用清洁能源
植 树 造 林 固 碳
提高能源 利用效率
全球变暖将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具体预测 预测的理由
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与物种组成 全球变暖造成气温升高;热量和水分 可能发生明显的变化 是植物生存和分布的重要因素 全球的洪水、火灾的次数在一些 全球变暖改变水循环,改变降水的空 地区增加 间分布,增加降水极端事件的发生 冰川范围的可能变化 海洋面积的可能变化 土地荒漠化程度 其他预测……
高纬度地区作物生长期延长, 产量增加
加剧干旱,使低纬度地区农作物减产
中国22省份遭受洪 涝灾害 受灾人口 2060雨
2010年中国西南旱灾
干涸的河床
倘若海平面持续上 升,会对我国东南 沿海造成哪些影响?
参考答案:1.沿海低地将会被淹没,还会引起海水倒灌, 地下水水质下降,土壤盐渍化加重,港口及其他设施和工 业废水的排放也会受到影响。2.粮食减产 3.旱涝灾害频 繁。
减少植 被破坏
减少浪费,减少废弃物排 放,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海洋将继续变暖。热量将从海表传向深海,并影响海洋环流
到21世纪末,在海洋上层100米区域变暖0.6 ℃~2.0 ℃,在 1000米深的海区大约为0.3 ℃~0.6 ℃
北极海冰覆盖将继续缩小、变薄,北半球春季积雪将减少。 全球冰川体积将进一步减少
到 21 世纪末,北 极海冰面积全年 都会减少。9月份 减少43%~94%
全球平均温度将继续上升
与1986−2005年相比,2016−2035年期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变化 可能 升高 0.3 − 0.7℃ 。 2081−2100 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可能上升 0.3−4.8 ℃
全球水循环对变暖的响应不具有一致性变化 干湿地区之间和干湿季节之间的降水差异将会增大
降水变化预估
表(上层3.5米)冻土面积的平均值将减少37%(RCP2.6)到
81%(RCP8.5)(中等信度)
全球平均海平面将继续上升
与1986−2005年相比,2081−2100 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区间为: 0.26−0.55米(RCP2.6情景) 0.32−0.63米(RCP4.5情景) 0.33−0.63米(RCP6.0情景) 0.45−0.82米(RCP8.5情景)
气候变化原因
Why has it changed?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海 陆 洋 地
火 山 活 动
太 阳 活 动
自 然 变 率
温 气 土 城 室 溶 地 市 气 利 体 胶 用 化
自然导致-0.1-0.1温度变化
气候变化主要驱动因子的辐射强迫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总体上是增暖
辐 射 强 迫 分 量
未来变化的可能性 21 世纪初 21 世纪末
很可能 可能 可能 很可能
可能
— — [11.3]
几乎确定 几乎确定 几乎确定 几乎确定
[11.3] [12.4]
[2.6]
[10.6]
可能
[10.6] — —
[2.6]
可能 可能 (仅为冷
夜)
极端暖事件增多,极端冷
几乎确定 几乎确定 很可能 很可能 很可能
观测到的陆地降水变化
20世纪中叶以来,极端事件的强度和频率发生明显变化
现象和趋势方向 大部分陆地区域 更暖和 / 或更少冷 日和冷夜 大部分陆地区域 更暖和 / 或更频繁 的热日和热夜 评估发生的变化(特别是 自 1950 年以来,除非另 有说明)
很可能 很可能 很可能 很可能 很可能 很可能
评估人类对观 测到的变化的 贡献
全球平均温度距平
洋面附近的温度升幅最大, 1971-2010 年 期 间 , 在 海 洋 上 层 75 米以上深度的海水温度升 幅为每十年0.11℃
冰冻圈
格陵兰冰盖的冰量损失平均速率很可能 已从 1992−2001 年间的 340 亿吨 / 年 大 幅度增至 2002−2011 年间的 2150 亿吨/ 年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建立
的。
有150多个国家参加。 它的作用是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对有关理解由人
类导致的气候变化的危机的科学基础(WG1),气候变化产生的环境 和社会经济影响 (WG2)和对如何减轻及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选择 (WG3)的现有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
[12.4]
[12.4]
暖期/热浪。 大部分陆地区域 的频率和 / 或持续 时间增加
在全球尺度为中等信度 在欧洲、亚洲和澳大利亚 为可能 [2.6]
可能(a) 没有正式评估 多半可能 中等信度
[7.6,10.6] [10.6]
没有正式评估 (b) — —
事件减少
[11.3] [11.3]
强降水事件。 强降水的频率、 强 度和/或雨量增加
全球海平面上升0.19米(1901-2010)
冰川消融
海 平 面
积雪消融 海水热涨
• 19世纪中叶以来的海平面上升速率高于过去两千年来的平均速率 • 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自20世纪早期以来在不断增加
1901-2010年, 每年1.7毫米 1971-2010年, 每年2.0毫米 1993-2010年, 每年3.2毫米
这个报告:描述了目前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因子,观测的气候变化,
气候过程和归因以及大量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的科学认识水平。
IPCC目前共有五次评估报告,2007(第四次),2012年(第五次)
汇 报 提 纲
全球气候变化最新结果 中国气候变化特点 应对气候变化对策建议
定西市气象局(DingXi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RCP2.6
RCP8.5
在RCP8.5情景下,到本世纪末,高纬度地区和赤道太平洋年 平均降水可能增加;很多中纬度和副热带干旱地区平均降水 将可能减少,很多中纬度湿润地区的平均降水可能增加
极端暖事件将增多,极端冷事件将减少;热浪发生频率更高,时间更长;中 纬度陆地和湿润的热带地区的极端降水强度将加大、频率增高
碳和其它地球生物化学循环
+40%
当前 CO2、 CH4和N2O的浓度大大超过了冰芯记录的过去 80万年以来 最高浓度。自工业化以来,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分别增加 40%、150%和20%。
2002-2012年间
化石燃料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平均每年95亿吨碳; 土地用途的变化每年平均仅贡献9亿吨碳排放;
强热带气旋活动 增加
长期(百年)变化为 低信
度
低信度
北美自 1970 年以来几乎
确定
[2.6]
低信度 可能 (自 1970 年以来在某
些区域) 极端高海平面的 频繁和 / 或程度增 加
低信度 多半可能 可能(k)
— —
可能
可能(自 1970 年后) 可能(20 世纪末期) 可能
未评估
很可能(l) 很可能(m) 可能
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并未完全留在大气 ,地表生态系统
吸收1500亿吨碳,大气保留 2400亿吨,其余1550亿吨被海洋吸 收; 因此海洋在缓解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做出贡献的同时开始酸 化 ,PH 值已经平均下降 0.1, 数字随小 , 但换种说法 , 海水氢离子
浓度已经增加了26%,这是非常严重的.
南极海冰面积和体积到21世纪末将减少(低信度) 全球冰川体积(不包括南极周边地区的冰川)在 RCP2.6 情
景下减少15−55%,在RCP8.5情景下将减少35−85%(中等信
度)
北半球春季积雪面积的平均值在 RCP2.6 情景下将减少 7% ,
在RCP8.5情景下将减少25%(中等信度)
半球高纬度地区近地表冻土面积将减少。到21世纪末,近地
1979年以来南极海冰面积增加
• 1979年-2012年,南极海冰面 积以每十年1.2%-1.8%(每十 年0.13-0.20百万平方公里) 的速度增加 • 这一速率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 有些区域增加,有些区域减小
20世纪中叶以来,北半球积雪面积缩小
北半球3−4月(春季)平均积雪面积
在1967−2012年时期,北半球三月和四月份平 均积雪面积每十年缩小1.6%
观测到的气候变化
What has changed?
大气
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距平(相对于1961–1990年)变化
近 130 多年( 1880−2012 )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 0.85℃ 。 2003−2012 年 与 1850−1900 年 间相比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 升 0.78℃
过去的三个十年连续比之前自1850年以来的任何一个十年 都偏暖。在北半球,1983−2012年可能是过去1400年中最暖 的30年
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区增温特征
对EEMD分解得到的长期趋势项,以降水为分区,计算了不同降水分区的平均增温 趋势以及每一降水分区对全球温度变化的贡献,干旱半干旱区平均增温趋势最大, 而且对全球温度变化的贡献也最大。
自1901年以来,北半球中纬度陆地区域平均的降水已增加。 其它纬度的区域平均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具有低信度
[13.7]
可能(k) — 多半可能(k) —
海洋
海洋上层(0-700米)已变暖
地表积累 能量 60% 被 700 米以 上吸收 ;30%被 700米以下吸收 ; 海洋存储了 90% 的地表积累能 量. 1971-2010年上层海温变化为正 趋势。北半球海洋增暖更为显 著,尤其是北大西洋
1971-2010年海洋上层(0-700米)温 度变化趋势
某些区域为中等信度 自 1970 年以来在许多区 域(e)为可能 [2.6]
中等信度 多半可能
低信度(g)
[10.6] — — [11.3]
更长
大部分陆地区域很可能
区域到全球尺度 可能(中 等信度) (h) [12.4]
中等信度(f) 多半可能 低信度
[10.6]
陆地区域强降水事件增加
某些区域为中等信度 可能(e) 在西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 地区多半可能(j) [11.3] [14.6] 某些流域多半可能
在许多(但并非所有)区 域为中等信度 可能 可能 增加的陆地区域大于
减少的区域
在许多陆地区 域可能 — —
热浪发生频率更高,时间
大多数中纬度陆地地区和 潮湿的热带地区很可能 许多地区可能 [12.4]
[2.6]
可能 增加的陆地区域大于
减少
干旱的强度和 / 或 持续时间增加
大部分陆地区域可能 全球尺度为低信度 低信度 可能某些区域有变化(d)
© IPCC 2013
Fig. SPM.10
21世纪末期及以后时期的全球平均地表变暖主要取决于 累积二氧化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