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之名词解释答
答案一、名词解释:1、L型细菌:亦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是由于细菌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理化因素或生物因素的破坏或合成被抑制所致。
此种细菌在普通环境下会死亡,但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
2、中介体:为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结构,多见与革蓝染色阳性菌。
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又称为“拟线粒体”。
3、质粒:是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的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它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4、芽胞:是细菌体在特定的情况下脱水形成的一个空泡,具有多层致密的结构,抵抗力特别强。
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5、热原质:又称为致热原,将它注入动物或人的机体可引起发热,它的成分是革蓝染色阴性菌的LPS。
热原质耐热,但不易挥发,可用蒸馏的方法祛除。
6、消毒:是指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7、溶原性转换:细菌从温和噬菌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8、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9、正常菌群:指定居于人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微生物群,在一般情况下,对机体有益无害。
10、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
11、人工自动免疫: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如疫苗、类毒素等),使机体免疫系统因受抗原刺激而产生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
12、SPA:存在于90%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可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IgG分子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
SPA的这一特点可增强葡萄球菌的抗吞噬能力。
13、肥达试验:利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的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分别与不同稀释度的患者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含量的多少和早期及恢复期抗体的动态变化,辅助临床诊断肠热症。
14、霍乱肠毒素:是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为不耐热外毒素。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大全
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是最微小的一类微生物.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核酸只有一种类型RNA或DNA,如病毒.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低,具备原始细胞核,呈裸露DNA环状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5.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6.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7.菌落: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8.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9.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10.细菌L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 型.11.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它能有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相应的增加了呼吸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的能量.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又称为拟线粒体.12.普通菌毛:普通菌毛是遍布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每菌可达数百根,为细菌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13.性菌毛: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呈中空管状结构.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14.菌毛: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15.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6.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粘液性物质牢固地狱细胞壁结合,厚度≥0.2μm,边界明显者为荚膜.17.微荚膜:微荚膜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厚度<0.2μm者为微荚膜.18.异养菌:异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如蛋白质、糖类等,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所有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于寄生菌.19.热原质: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20.细菌素: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其作用范围窄,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21.培养基: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22.消毒: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杀死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3.灭菌: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体,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4.无菌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指不存在活菌.无菌操作指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25.防腐:防腐是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26.滤过除菌法:滤过除菌法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除去,而达到无菌的目的.此法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等的除菌.27.变异:在一定条件下,若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称变异.28.转座子: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DNA序列.29.基因转移:基因转移是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某些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30.转化:转化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基因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31.接合: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互相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方式.32.普遍性转导:普遍性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如转移的DNA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则称为普遍性转导.33.局限性转导:在转导过程中,如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则称为局限性或特异性转导.34.溶原性转换:溶原性转换是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35.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融合是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36.噬菌体: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37.毒性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是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38.温和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其DNA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传至子代的噬菌体是温和噬菌体.39.前噬菌体:前噬菌体是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40.溶原性细菌:溶原性细菌是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41.侵袭力:侵袭力是指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包括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等.42.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后才能释放出来.43.类毒素:类毒素是具有良好抗原性的外毒素,在0.3%-0.4%甲醛作用下,经一定时间,可以脱去毒性,但仍然保留有免疫原性.可用于人工主动免疫,诱发机体产生抗毒素抗体.44.外毒素:外毒素是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细胞外的毒性物质,也有少数存在于菌体内,待菌体溶解后释放出来.外毒素具有良好的抗原性.45.急性感染:急性感染是指疾病发病急,病程短,痊愈后病原体从机体中消失.46.慢性感染:慢性感染是指病情缓慢,病程长,可持续数月至数年.47.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 半数致死量或半数感染量是指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制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作为判断细菌毒力的参考.48.毒血症: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并均不进行血循环,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49.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是当血液中细菌或病灶内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入血时引起的症状.50.菌血症:菌血症是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其中生长繁殖,只是通过血循环,并且无明显中毒症状.51.败血症:败血症是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52.外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称外源性感染.53.内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患者自身体内或体表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54.隐性感染:隐性感染是指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临床症状者.55.菌群失调:由于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菌素,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产生的病症,机体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称菌群失调.56.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中的细菌,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特殊条件下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57.胞外菌:指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细菌.胞外菌主要停留在细胞外的体液(血液、淋巴液、组织液)中.人类的多数致病菌属胞外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以及霍乱弧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58.胞内菌: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称为胞内菌(又称兼性胞内菌).对人类致病的兼性胞内菌有结合分歧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布氏杆菌、肺炎军团菌和李斯特菌等.59.化脓性球菌:是一类能够引起人类化脓性炎症的病原性球菌,主要包括革兰阳性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革兰阴性的脑膜炎球菌、淋球菌.60.SPA:葡萄球菌A蛋白,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单链多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动物的IgG分子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SPA与IgG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致超敏反应和损伤血小板等活性.61.假膜性肠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正常菌群被抑制或杀灭,耐药的葡萄球菌趁机繁殖并产生肠毒素,引起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其本质是菌群失调性肠炎.病理特点是肠黏膜被一层炎性假膜所覆盖,由肠黏膜坏死块、炎性渗出物和细菌组成.62.血浆凝固酶:是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大多数致病性葡萄球菌能产生,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63.链激酶(SK):又称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能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酶原转化成纤维蛋白酶,故可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64.链道酶(SD):又称链球菌DNA酶,能降解脓液中具有高度粘稠性的DNA,使脓液变稀薄,促进细胞扩散.65.致热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引起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为蛋白质,可引起机体发热和皮疹.66.抗“O”实验:是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的简称,是一项测定患者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含量的中和试验,用以作为链球菌新近感染指标之一和对风湿热及其活动性的辅助诊断.67.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又称制热性外毒素C.能引起机体发热,增加宿主对内毒素的敏感性,引起多个组织、器官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TSS),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68.外斐试验:普通变形杆菌X19、X2和Xk菌株的菌体O抗原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病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故可用X19、X2和Xk代替立克次体作为抗原与相应患者血清进行交叉凝集反应,即为外斐试验,以协助诊断相关的立克次体病.69.肥达试验: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抗原和H抗原,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凝集实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辅助诊断肠热症.70.IMViC:是指吲哚实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等,是卫生细菌学常用的检测指标.71.迁徙生长现象:变形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呈扩散性生长,形成以菌接种部位为中心的厚薄交替、同心圆型的层层波状菌苔,这种现象称为迁徙生长现象.72.志贺毒素:是痢疾志贺菌的外毒素,具有三种生物学活性,即可引起水样腹泻的肠毒性、对人肝细胞有毒害作用的细胞毒性和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毒性. 73.霍乱肠毒素:目前已知的致泻毒素中最为强烈的毒素,由霍乱弧菌分泌由一个A亚单位和五个相同的B亚单位构成的一个热不稳定性多聚体蛋白,作用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上相应受体,使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主动分泌Na+、K+、HCO3-和水,导致严重的腹泻和呕吐。
医学微生物学 课后习题
11.R因子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是______C______. A.转化 B.转导 C.接合 D.原生质体融合 E.溶 原性转换 12.下列那种因子不是质粒______E______. A.Col因子 B.R因子 C.性因子 D.Vi因子 E.转 移因子 13.下列哪项是预防耐药菌株产生和扩散的主要措施____E____ ____. A.大剂量使用抗生素 B.少量多次使用抗生素 C.使用 广谱抗生素 D.多种抗生素长期联合使用 E.根据药敏 实验合理使用抗生素
15.细菌合成抗生素、外毒素多在___C_________.
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E.任何时期
16.细菌变异多发生在____D________.
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E.任何时期
17.无机盐对细菌生长代谢的作用不包括___C________.
A.构成菌体成分
接摄取供体菌的DNA片段
E
8.能产生外毒索的白喉杆菌,是因为其有___________
_. A. R质粒 B. F质粒 C. Vi质粒 D. C
ol质粒
E.前噬菌体
9.细菌转导和溶源性转换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D_____. A.需质粒参与 B.需性菌毛参与 C.需毒性噬菌体介导 D.需温和噬菌体介导 E.共体菌和受体菌直接接触 10.关于R质粒,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B_____. A. R质粒是编码细菌耐药的基因 B.一种R质粒只含有针对 一种抗生素的耐药基因 C. R质粒可分为结合性R质粒和非 结合性R质粒 D.结合性R质粒是由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决 定因子组成 E.非结合性R质粒可经转化或转导方式进入受 体菌
习题
三、思考题
微生物学试题库_含答案
微生物学试题库一、名词解释菌落:有机营养型微生物;连续培养;转导噬菌体;准性生殖;中间体;噬菌斑;转导;基本培养基(MM);基因重组;类病毒;次级代谢产物;传染;天然培养基;质粒;溶源细胞;外毒素;光复活作用;培养基;种;属;烈性噬菌体;纯培养;C/N;菌落;种;无机营养型微生物;次级代谢;微生物寄生;免疫;抗原;生长因子;初级代谢产物;灭菌;芽胞;主动运输;发酵作用;类毒素:消毒:菌:二、填空题1.球菌的大小以______表示,杆菌的大小以______表示。
细菌细胞的原生质体由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2.微生物对人类的危害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物分类学家将_______做为分类的基本单位,将相近似的分类基本单位归为一类,称之为_______,更高一级的分类单位依次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构成丝状真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
5.烈性噬菌体入侵寄主的过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个阶段。
6.在营养物质运输中需要载体参加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7.合成代谢是________能代谢。
8.高压蒸汽灭菌法常用的工艺条件是:压力_____,温度________,时间________。
9.常微生物细胞直接计数常用的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0.准性生殖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
11.测定细菌、放线菌大小一般以____为单位,而测定病毒的大小则以___为单位。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篇一: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题】1、名词解释(1)、热原质:(致热原),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2)、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病毒和真菌等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3)、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4)、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5)、条件致病菌: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治病,只有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才可引起致病,这类细菌成为机会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6)、菌群失调: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导致宿主某些部位寄居细菌的种群发生改变或各种群的数量比例发生大幅度变化,从而导致疾病成为菌群失调(7)、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内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液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8)、菌丝:芽管逐渐延长成丝状成为菌丝(9)、医院感染:是指患者或医务人员在医院环境内发生的感染(10)、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11)、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在无生命培养基中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12)、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其分子结构由o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分组成(13)、真菌:是一类具有典型细胞核和完整细胞器,不分根茎叶,不含叶绿素的真核细胞性微生物(14)、分离培养:将标本或培养物划线接种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因划线的分散作用,使许多原混杂的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上散开,成为分离培养(15)、纯培养:挑取一个菌落,移种到另一个培养基中,可生长出来的大量的纯种细菌,成为纯培养(16)、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成为菌落2、微生物包括哪些类型与种类?细菌的基本形态有几种?类型: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性微生物种类: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4、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的基本成分是肽聚糖,g+特殊成分是磷壁酸,g-的特殊成分是外膜7、细菌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8、叙述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条件?1)、营养物质:充足的营养物质可以为细菌的新陈代谢及生长繁殖提供必要的原料和充足的能量2)、氢离子浓度(ph):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3)、温度: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人的体温,即37℃ 4)、气体:①专性需氧菌仅能在有氧环境下生长②微需氧菌在低氧压(5%-6%)生长最好③兼性厌氧菌不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④专性厌氧菌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 5)、渗透压波长:240~300nm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作用机制:紫外线主要作用于dna,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的变异或死亡注意事项:注意防护应用:用于手术室、传染病房、无菌实验室的空气消毒;或用于不耐热物品的表面14、控制细菌耐药性的防治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3)、加强药政管理4)、研制新的抗菌药物5)、破坏耐药基因15、病原菌对宿主的致病性的因素有细菌的毒力、侵入的数量、侵入的部位及机体的免疫力16、机会致病菌致病的特定条件?1)、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 2)、宿主免疫功能低下 3)、菌群失调17、细菌的毒力物质包括侵袭力、毒素、体内诱生抗原、超抗原点主要为机会致病菌、常具有耐药性、常发生种类的变迁;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方法有消毒灭菌、隔离预防、合理使用抗菌药物20、全身感染的表现为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为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损伤、经节肢动物媒介、性传播、多途径传播21、临床标本采集与运送应注意的原则有哪些?1)、早期采集 2)、无菌采集 3)、采集适当标本 4)、采集双份血清 5)、尽快送检 6)、标本做好标记,在相应的化验单上详细填写标本种类、检验目的和临床诊断,以保证各环节准确无误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种类:①基础培养基:包括营养肉汤、营养琼脂、蛋白胨水②增菌培养基③选择培养基④鉴别培养基⑤厌氧培养基24、叙述培养基制备的一般程序、培养基制备的注意事项程序:调配溶化矫正ph过滤澄清分装灭菌检定保存注意事项:⑴加热溶化过程中,要不断搅拌,加热过程中所蒸发的水分应补足⑵ph值必须按各种不同培养基的要求准确测定⑶所用器皿要洁净,勿用铜质和铁质器皿⑷分装培养基塞时,要注意不得使培养基在瓶口或管壁上端沾染,以免引起杂菌污染⑸培养基的灭菌时间和温度,需按照各种培养基的规定进行,以保证杀菌效果和不损失培养基的必要成分,培养基灭菌后,必须放在37℃温箱培育24小时,无菌生长方可使用基本程序:涂片→干燥→固定→染色→镜检㈠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菌膜(专性需氧菌,如枯草杆菌);混浊(大多数细菌);沉淀(多见于链状排列的细菌)㈡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①有鞭毛细菌:在培养基中沿穿刺线并向外扩散生长,呈云雾状混浊生长②无鞭毛细菌:只沿穿刺线生长,穿刺线边缘清晰意义:区别有无鞭毛的细菌,观察其动力㈢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①菌落(包括s型、r型、m 型)②菌苔意义:⑴细菌计数:菌落的数量反映样品中活菌数⑵分离种子,纯培养27、叙述细菌接种的基本程序灭菌接种环→俟冷→沾取标本→接种→灭菌接种环30、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在化脓性炎症特点上有何区别?其特点与哪种致病物质有关及其作用区别:金葡—脓汁金黄而黏稠,病灶界限清楚,多为局限性链球菌—病灶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脓汁稀薄带血,有扩散倾向质的破坏链球菌致病与三种侵袭性酶有关,作用:①透明质酸酶:能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使病菌易在组织中扩散②链激酶:能使血液中纤维蛋白酶原变成纤维蛋白酶,可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病菌在组织中扩散③链道酶:能降解脓液中具有高度黏稠性的dna,使脓液稀薄,促使病菌扩散31、肠道杆菌的共同特征;引起肠道感染的大肠埃希菌种类及所致疾病共同特征:①形态与结构:g-,大多有菌毛,多数有鞭毛,少数有荚膜,全部不产生芽孢②培养:兼性厌氧或需氧③生化反应:在肠杆菌科中,乳糖发酵试验可初步鉴别志贺菌、沙门菌等致病细菌和其他大部分非致病肠道杆菌,前两者不发酵乳糖④抗原结构:主要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荚膜抗原⑤抵抗力: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60℃,30分钟即死亡,易被一般化学消毒剂杀灭,常用氯进行饮水消毒⑥变异种类及所致疾病:⑴肠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引起5岁以下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⑵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症状⑶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婴幼儿腹泻⑷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出血性结肠炎、溶血性尿素综合征⑸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引起婴儿和旅行者持续性水样腹泻、半脱水、偶有血便32、志贺菌属的主要致病物质及引起疾病?致病物质:侵袭力、内毒素、外毒素引起疾病:急、慢性细菌性痢疾感染33、人类沙门菌感染的疾病有哪些?各有哪些沙门菌引起?⑴肠热症: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⑵胃肠炎(食物中毒):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⑶败血症:猪霍乱沙门菌、希氏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⑷无症状带菌者:伤寒或副伤寒沙门菌34、临床肠热症的标本如何采集?肥达试验的临床意义?采集:第一周取外周血,第二周起取粪便,第三周起还可去尿液,从第一周至第三周均可去骨髓液意义:对伤寒副伤寒有辅助诊断意义35、霍乱弧菌主要生物学性状、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生物学性状:⑴形态与染色:呈弧形或逗点状,g-,有菌毛,无芽胞,在菌体一端有一根单鞭毛,运动非常活泼⑵基因组特征:由两条环状染色体组成⑶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兼性厌氧,耐碱不耐酸,过氧化氢酶阳性,氧化酶阳性,还原硝酸盐、吲哚反应阳性,圆形、透明或半透明s型、无色扁平菌落⑷抗原构造与分型:耐热的o抗原和不耐热的h抗原,其中o1群、o139群引起霍乱⑸抵抗力:对热和一般消毒剂敏感致病物质:霍乱肠菌素、鞭毛、菌毛及其他毒力因子所致疾病:烈性肠道传染病霍乱,o1群霍乱弧菌感染可从无症状或轻型腹泻到严重的致死性腹泻36、hp的生物学性状、主要引起什么疾病?性状: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有1~2个微小弯曲,g-,单排列成s形或海鸥状,在黏液层下面,黏膜上皮表面,在胃小凹内及腺腔内呈不均匀的集团状分布,最适生长温度为37℃,传代培养后可变成杆状或圆球体形,过氧化氢酶和氧化酶阳性,尿素酶丰富,可迅速分解尿素释放氨所致疾病:胃部的炎症,胃酸产生的改变和组织的破坏;急性炎症可引起患者恶心和上消化道疼痛,呕吐和发热也是由发生,一般持续一周;大约90%的病人患十二指肠溃疡,50%—80%是胃溃疡37、厌氧芽胞梭菌中重要的致病菌有哪些,致病物质⑴破伤风梭菌:破伤风溶血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38、叙述破伤风梭菌感染致病性及防治原则破伤风痉挛毒素属神经毒素,该毒素对脊髓前角细胞核脑干神经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当破伤凤痉挛毒素阻止抑制神经介质的释放,干扰了抑制性神经元的协调作用,迫使肌肉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失调,导致屈肌伸肌同时发生强烈收缩,骨骼肌出现强烈痉挛防治原则:①非特异性防治措施②特异性预防措施:百白破三联疫苗制剂③特异性治疗39、结核分枝杆菌的鉴定要点、致病物质及作用要点:①直接涂片染色:咳痰可直接涂片,用抗酸染色法染色,结核分枝杆菌染成红色,而其他非抗酸性细菌及细胞等呈蓝色,如样品中结核分枝杆菌量少,应浓缩集菌后再涂片染色镜检②分离培养③动物试验④结核分枝杆菌核酸及抗体检测致病物质及作用:⑴脂质:①磷脂:刺激单核细胞增生,抑制蛋白酶的分解作用,使病灶组织溶解不完全,形成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②分枝菌酸:与分枝杆菌的抗酸性有关③蜡质d: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并具有佐剂作用④硫酸脑苷脂和硫酸多酰基化海藻糖:抑制吞噬细胞中的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⑵蛋白质:引起较强的迟发型超敏反应⑶多糖:引起局部病灶细胞浸润⑷核酸: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⑸荚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40、蛋白质的致病物质是黏附蛋白,所致疾病为间质性肺炎(又称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41、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及所致疾病①人虱(体虱)流行性斑疹伤寒②鼠蚤和鼠虱地方性斑疹伤寒③恙螨恙虫病(为急性传染病)42、致病性衣原体所致的疾病有哪些?⑴沙眼衣原体:沙眼、包涵体结膜炎、泌尿生殖道感染、婴幼儿肺炎、性病淋巴肉芽肿⑵肺炎嗜衣原体:呼吸道疾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⑶鹦鹉热嗜衣原体:破损皮肤、黏膜或眼结膜感染、非典型性肺炎43、病毒的主要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表现为无完整的细胞结构,仅有一种类型核酸(rna或dna)作为其遗传物质44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是纳米或毫微米,病毒的结构包括核衣壳、包膜、其他辅助结构,化学组成为病毒核酸、病毒蛋白质、脂类和糖【篇二:医学微生物学考试试卷(附答案)】xt>(临床医学本科、影像医学本科、中医药学本科、实验技术本科、预防医学本科)班级学号姓名注意事项:1.在试卷上写上姓名、班级。
12医学检验医学微生物学阶段练习题2参考答案
12医学检验医学微生物学阶段练习题2参考答案化脓性球菌一、名词解释1.化脓性球菌:是一类能感染人体并引起化脓性炎症的病原性球菌,包括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球菌。
2、SPA:即葡萄球菌A蛋白,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类动物的IgG分子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与吞噬细胞的Fc受体争夺Fc段,从而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
3.血浆凝固酶:由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一种酶,可使液态纤维蛋白变成固态纤维蛋白。
4.抗链球菌溶素O试验:简称抗O试验,是以链球菌溶素O为抗原,检测血清中相应抗体ASO,常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
5.TSST-1: 即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由噬菌体Ⅰ群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可增加宿主对内毒素的敏感性,可引起机体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出现毒性休克综合征(TSS)。
二、填空题1.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2.血浆凝固酶3.金黄色葡萄球菌4.食物中毒剥脱性皮炎假膜性肠炎毒性休克综合征5.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链球菌6.巧克力色血琼脂平板7.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8.葡萄球菌9.透明质酸酶链道酶IO.IgG Fc段11.化脓性感染中毒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12.荚膜大叶性肺炎三、选择题A型题 1.C 2.C 3.C 4.A 5.A 6.E 7.A 8.E 9.D 10.D 11.D 12.B 13.C 14.E 15.E 16.BB型题 17.A 18.E 19.A 20.B 21.A 22.E 23.B 24.D 25.A 26.D 27.E 28.B29.C X型题 30.CD 31.ABCD 32.BCDE 33.ABC 34.BD 35.ABDE四、问答题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有哪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有:血浆凝固酶、杀白细胞素、葡萄球菌溶血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TSST-1)。
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物学绪论⼀、名词解释1、微⽣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然界的⼀⼤群体型微⼩、结构简单、⾁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显微镜放⼤数百倍、数千倍,甚⾄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物。
2、病原微⽣物:少数微⽣物具有致病性,能引起⼈类和动、植物的病害,这些微⽣物称为病原微⽣物。
3、机会致病性微⽣物:有些微⽣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抵抗⼒低下导致致病,这类微⽣物称为机会致病性微⽣物。
⼆、微⽣物的分类及特点按其⼤⼩、结构、组成等分为三类:1、⾮细胞型微⽣物是最⼩的⼀类微⽣物。
⽆典型的细胞结构,⽆产⽣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长增殖。
核酸类型为DNA或RNA。
如病毒。
2、原核细胞型微⽣物⽆核膜、核仁。
细胞器不完整,只有核糖体。
DNA和RNA同时存在。
细菌种类繁多,包括细菌、放线菌、⽀原体、⾐原体、⽴克次体、螺旋体。
3、真核细胞型微⽣物细胞分化程度⾼,有核膜和核仁。
细胞器完整。
如真菌。
三、微⽣物与⼈类的关系绝⼤数微⽣物对⼈类和动、植物是有益的,⽽且有些是必需的。
只有少数微⽣物引起⼈类和动、植物的病害。
第⼀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名词解释1、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2、质粒(plasmid)质粒是染⾊体外的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为闭合双链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3、芽孢(spore):某些细菌在⼀定的条件范围下,胞质脱⽔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个圆形或卵圆形⼩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芽孢。
功能:对热⼒、⼲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均有强⼤的抵抗⼒。
表现为:○1芽孢含⽔较少,蛋⽩质不易受热变性;○2芽孢具有多层致密的厚膜,理化因素不易渗⼊;芽孢的核⼼和⽪质中含有吡啶⼆羧酸,其与钙结合⽣成盐能提⾼芽孢中各种酶的热稳定性。
4、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层粘液性物质,厚度⼤于等于0.2微⽶,边界明显者称为荚膜。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和答题答案
1金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⑴酶:血浆凝固酶、耐热核酸酶(纤维蛋白溶酶,耐热核酸酶,透明质酸酶,脂酶等)⑵毒素:葡萄球菌溶素、杀白细胞素(PV)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素休克综合症毒素⑶细胞表面结构蛋白:荚膜、肽聚糖、磷酸壁、蛋白A2、常用的消毒灭菌法及适用范围。
答:物理消毒灭菌法:一热力灭菌法1.干热灭菌法:(1)焚烧:适用于病理性废弃物品或动物尸体等。
(2)烧灼:适用于微生物学实验室的接种环,试管口等。
(3)干烤:适用于玻璃器皿,瓷器,玻璃注射器等。
(4)红外线:适用于医疗器械。
2.湿热灭菌法:(1)巴氏消毒法:消毒牛乳,酒类。
(2)煮沸法:消毒食具,刀剪,注射器等。
(3)流动蒸汽消毒法:(4)间歇蒸汽灭菌法:不耐高热的含糖,牛奶等的培养基。
(5)高压蒸汽灭菌法:一般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敷料等耐高温,耐湿物品。
二辐射灭菌法:1.紫外线:手术室,传染病房,无菌实验室的空气消毒,不耐热物品的表面消毒。
2.电离辐射:大量的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的消毒,食品,药品和生物制品。
3.微波:食品,非金属器械,检验室用品,食品用具,药杯等。
三滤过除菌法:不耐高温的血清,毒素,抗生素的除菌。
四干燥与低温抑菌法:保存菌种。
化学消毒灭菌法一高效消毒剂:不能耐受热力灭菌,但要进入人体内部的物品,如内窥镜,塑料外科器材等的消毒。
二中效消毒剂:纤维内窥镜,喉镜,阴道窥器,麻醉器材等。
三低效消毒剂:皮肤,粘膜,物品表面,地面消毒。
3列举七种常见致性传播疾病(STD)的微生物及所致疾病的名称答:(1)淋球菌,引起淋病,主要表现为化脓性尿道炎、阴道炎等。
(2)支原体,如解脲脲原体引起非淋球菌性泌尿生殖道炎症。
(3)衣原体,如沙眼衣原体除引起沙眼外,也是非淋球菌性泌尿生殖道炎症最重要的病原。
(4)螺旋体,如引起梅毒的梅毒螺旋体(5)HBV-2,引起生殖系统疱疹,新生儿疱疹,无菌性脑膜炎。
(6)人巨细胞病毒,引起疱疹。
(7)乙肝病毒(8)HIV引起AIDS4、HBV 的抗原抗体系统及临床意义答:.①HBV抗原抗体系统:HBsAg和抗HBs;HBeAg和抗HBe;HBcAg和抗HBc.除核心抗原不易在血清中测到外,其余均可在血清中检测到,临床检测称之为”两对半”.②临床意义:表示有HBV感染的指标有:HBsAg、HBeAg和HBc.表示血液有高度传染性的指标是HBeAg和HBc.乙肝早期确诊的重要指标是抗-HBcIgM.表示疾病开始恢复,机体有免疫力的指标是HBs和抗HBe5描述HIV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HIV的传播方式有哪些形态结构:100nm-200nm的球状颗粒核衣壳:1核心:两条ssRAN,逆转录酶,蛋白酶、核酸内切酶。
微生物学复习题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微生物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鞭毛;2、消毒;3、转化;4、正常菌群;5、抗原;6、类毒素;7、水活度;8、肽聚糖;9、病毒复制周期;10、溶原性细菌; 11、发酵; 12、外毒素;13、高频转导; 14、芽孢; 15、Hfr菌; 16、plasmid;17、菌落; 18、正常菌群; 20、外毒素;21、 Microorganism;22、立克次氏体; 23、 L型细菌; 24、一步生长曲线;25、前噬菌体;26、细菌酒精发酵;27、LPS; 28、反硝化作用;29、条件致病菌;30、生长因子; 31、溶源性细菌; 32、荚膜; 33、支原体;34、伴孢晶体; 35、Transformation; 36、巴氏消毒法;37、局限性转导; 38、.pfu ; 39、.Prion; 40、细菌生长曲线二、问答题1、以噬菌体为例,试述病毒的增殖周期。
2、什么是细菌的生长曲线?生长曲线对微生物发酵生产有何指导意义?3、简述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基本原则。
4、如何对一未知菌进行鉴定。
5、试述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方法、结果和意义。
6、简述诱变育种的基本原则。
7、微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哪些关系?基本含义是什么?各举1例说明。
8、简述HMP途径在微生物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9、雌性大肠杆菌菌株可通过哪些方式变为雄性菌?比较这几种方式的差异。
(10分)10、以氮素循环为例,阐述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11、阐述原核生物可通过哪些机制发生遗传变异?12、如何从土壤中获得一个可降解某种农药的细菌并对其进行鉴定。
13、试述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
14、简述微生物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方法。
15、什么是转座因子?原核生物有哪些转座因子?有何特点?16、简述湿热灭菌法效果较干热灭菌法效果好的原因。
17、什么是细菌酒精发酵?与酵母菌酒精发酵相比有何优缺点?18、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微生物是独特的生命形式和重要的研究对象,微生物学既是生命科学的最基础学科之一,又是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的主导载体”19、何谓病毒?试述噬菌体感染过程。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绪论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及其与人类、动物、植物、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3.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microbiology):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4.朊粒(prion):传染性蛋白因子,只含蛋白质,无核酸组分,引起海绵状脑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胞壁(cellwall):位于菌细胞的最外层,包围在细胞膜的周围。
是一种膜状结构,组成复杂,革兰染色法可分为阳性菌与阴性菌,共有组分是肽聚糖。
2.肽聚糖(peptidoglycan):原核细胞特有的细胞壁的主要组分,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键和五肽交联桥构成。
3.磷壁酸(teichoicacid):是革兰阳性菌的特有成分,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长链多聚体,穿插于肽聚糖中,按其结合部位不同,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
4.脂多糖(LPS):格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胞内毒素,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组成。
5.L型细菌(L-form)细菌缺陷型,有些细菌在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6.青霉素结合蛋白(PBP):与肽聚糖合成有关的酶类,是青霉素作用的主要靶位。
7.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有效地扩大了细胞膜面积,相应地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的产生,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亦称拟线粒体。
卫生职称考试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名词解释与简答
卫生职称考试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名词解释与简答名词解释培养基:人工培植的细菌生长繁殖的营养物质,经灭菌后使用的培养细菌物质。
菌落:单个细菌在平板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落或集团。
侵袭力:指细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细菌侵袭力与其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一种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双股DNA,能独立自我复制,转移赋予宿主菌产生新的生物学特性。
卫星现象:将流感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平板培养基上共同培养时,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的流感嗜血杆菌的菌落较大,而离金黄色葡萄球菌远的细菌的菌落较小,此现象称为卫星现象。
血凝素:流感病毒包膜表面柱状抗原,因能和人、鸡、豚鼠等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引起血凝而得名。
它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的血凝抗体(抗-HA)为中和性抗体并可抑制血凝。
具有酶活性和抗原性神经氨酸酶:为流感病毒包膜表面蘑菇状抗原,它具有酶活性和抗原性,抗-NA可抑制流感病毒从细胞内芽生释放,但中和病毒作用L型菌:是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形态呈多形性。
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固体培养基中产生荷包蛋样菌落。
L型菌仍具有致病性。
波浪热:布氏杆菌感染人体引起间歇性、反复发热。
主要由布氏杆菌菌血症时,内毒素导致机体发热。
布氏杆菌侵入机体内,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可在吞噬组细胞内增殖并扩散侵入血流,并进一步扩散到肝、脾、骨髓等组织中继续繁殖,再释放入血。
依次反复多次,造成临床上反复发热,故也称波浪热。
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真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
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孢子又可发育形成菌丝,并发育为菌丝体。
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用已知的链球菌“o”溶血素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有相应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的中和试验。
它常用于辅助诊断急性风湿热和风湿活动期。
其效价大于1:400以上有参考意义。
内毒素: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为类脂A,当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发挥其毒性作用。
医学微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或几万倍后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荚膜: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分泌至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其厚度不小于0.2μm称为荚膜或大荚膜。
厚度小于0.2μm为微荚膜。
荚膜具有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与致病性有关。
3.芽胞:某些细菌生长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浆失水浓缩,形成折光性强、呈圆形或椭圆形的一种坚实小体。
芽胞耐干燥,在消毒灭菌学上以杀死芽胞作为标准。
4.鞭毛:从某些少数细菌菌细胞上生长出的一种纤细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它与免疫性、鉴别、致病性有关。
5.菌毛:某些少数细菌菌体表面生长出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更硬而直的丝状物。
菌毛分为两种,一种为普通菌毛,与致病性有关;另一种为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传递接合有关。
6.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一种遗传物质,为闭合环形双股DNA,能独立自我复制、转移赋于宿主菌产生新的生物学特性。
在医学上重要的质粒有R质粒、F质粒等。
质粒与细菌的遗传、变异、抗药性形成、某些毒素产生有关。
7.抗生素: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化学物质。
8.热原质: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数是革兰阴性菌,热原质微革兰阴性菌细胞壁重的脂多糖。
9.内毒素: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为类脂A,当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发挥其毒性作用。
10.外毒素: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释放至菌体外,具有毒性作用的蛋白质。
11.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作用范围狭窄,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12.消毒:是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
13.灭菌:是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的方法。
包括杀灭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细菌的繁殖体和芽胞。
微生物学第1-4章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简答及问答题绪论一、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答: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 个共性。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一、名词解释1. 细菌:细菌是指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2. 细胞质:是被细胞膜包围着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3. PHB(聚-β-羟丁酸):是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碳源类贮藏物。
4. 伴孢晶体:是少数芽孢杆菌(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5. 芽孢:是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体。
6. 菌落:菌落即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7.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革兰氏阳性原核微生物。
二、简答问答题1. 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有哪些?(1)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损伤;(2)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3)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进入细胞;(4)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2. G+和G-细菌的细胞壁有什么区别?G+细菌细胞壁厚度大,化学组分简单,主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构成;而G-细菌细胞壁较薄,层次较多,成分复杂,肽聚糖层很薄,含有类脂和脂多糖,机械强度较差。
3.什么是L-型细菌?有什么特点?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细菌。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题库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题库微生物学名词解释题库是专门针对微生物学相关名词的解释和定义题目的集合。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学科,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和名词。
通过解释这些名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1.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它们通过感染人体或其他生物体,破坏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2. 菌落:菌落是指在培养基上生长的一群细菌或真菌的集合体。
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可以帮助微生物学家鉴定和分类微生物。
3. 革兰氏染色: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用来区分细菌的染色方法,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在染色后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在染色后呈粉红色。
4. 孢子:孢子是某些细菌和真菌的一种生殖和生存方式,能够在恶劣环境下生存。
细菌的孢子可以抵抗高温、干燥、辐射等外界条件,保护细菌免受危害。
5. 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类可以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的化学物质,常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抗生素的种类繁多,可以根据细菌的特性和耐药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6. 转录:转录是生物体内的一种生物学过程,指的是将DNA模板转录成mRNA的过程。
在细胞内,转录是基因表达的第一步,可以通过转录合成蛋白质所需的mRNA。
7. 病毒:病毒是一种生物体,无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病毒依赖于寄生生长,通过感染细胞,破坏细胞的生物代谢,引起疾病的发生。
8.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能够识别和清除外来的病原微生物。
免疫系统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可以保护人体免受感染。
通过解释微生物学的名词,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熟练掌握微生物学的名词和概念,有助于学生在研究和实践中更好地应用微生物学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
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微生物学的名词,能够对微生物学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题答案
1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灭菌用理化方法杀死一定物质中的微生物的微生物学基本技术。
2、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
3、细菌广义的细菌即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拟核区(或拟核)的裸露DNA 的原始单细胞生物,4、医学微生物学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传染致病的机理、免疫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技术和特异性防治措施等,以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和与微生物有关的免疫性疾病,保障人类健康的目的。
5、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指没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没有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6、非细胞型微生物结构最简单和最小的微生物,它体积微小,能通过除菌滤器,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宿主活细胞内生长增殖的微生物。
7、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指具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8、正常菌群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无害,成为正常菌群。
9、潜伏感染一种病毒的持续性感染状态,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并不能产生感染性病毒,也不出现临床症状。
1010、慢发病毒感染、慢发病毒感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有很长的潜伏期,可达数年或数十年。
此时机体无症状,也分离不出病毒。
1111、、汹涌发酵现象在牛乳培养基中,产气荚膜梭菌能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散形成蜂窝状,并将液面上的凡士林向上推挤,甚至冲开棉塞,气势凶猛,称为“汹涌发酵”现象.12、内毒素血症是由于血中细菌或病灶内细菌释放出大量内毒素至血液,或输入大量内毒素污染的液体而引起的一种病理生理表现。
13、毒血症是指细菌毒素从局部感染病灶进入血液循环,产生全身性持续高热,伴有大量出汗,脉搏细弱或休克。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习题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习题名词解释(1)极端微生物:凡依赖于高温、低温、高酸、高碱、高盐、高毒、高渗、高压、干旱或高辐射强度等环境才能生长繁殖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
(P251)(2) 肽聚糖:又称粘肽、胞壁质或粘质复合物,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
肽聚糖分子由肽和聚糖两部分组成,其中肽包括四肽尾和肽桥两种,而聚糖则是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两种单糖相互间隔连接成的长链。
(P12)(3)IgG:IgG是人的免疫球蛋白之一。
IgG分子是由两轻、两重4条多肽链凭借若干二硫键连接而成的一种Y形分子。
它主要由脾、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和分泌,以单体形式存在。
IgG是血清主要的抗体成分,约占血清Ig的75%。
根据IgG分子中的r链抗原性差异,人IgG有四个亚型:IgG1、IgG2、IgG3、IgG4。
(P309)(4)免疫应答:是指一类发生在活生物体内的特异性免疫的系列反应过程。
这是一个从抗原的刺激开始,经过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感应),使它们发生活化、增值、分化等一系列变化,最终表现出相应的体液免疫或(和)细胞免疫效应。
能识别异己、具特异性和记忆性是免疫应答的三个突出特点。
(P297)(5)基因工程:又称遗传工程,是指人们利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自觉设计、操纵、改造和重建细胞的遗传核心——基因组,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定向变异,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
(P236)(6)DNA疫苗:又称核酸疫苗或基因疫苗,指一种用编码的基因制成的疫苗。
(P333)(7)两型菌体:(8)菌物:指与动物界、植物界相并列的一大群无叶绿素、依靠细胞表面吸收有机养料、细胞壁一般含有几丁质的真核微生物。
一般包括真菌、粘菌和假菌(卵菌等)三类。
(P41)(9)朊病毒:又称“普利昂”或蛋白浸染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因能引起宿主体内现成的同类蛋白质分子发生与其相似的构象变化,从而可使宿主致病。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2) 对数期(指数期):此期细菌大量繁殖,活菌数以恒定的几何级数极快增长,持续几小时至几天不等,此期细菌形态、染色和生物活性都很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十分敏感,因此,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以此期细菌为最好。
(3) 稳定期:该期细菌总数处于稳定状态,细菌群体活力变化较大。此期细菌死亡数与增殖数渐趋平衡。细菌形态、染色和生物活性可出现改变,并产生很多代谢产物如外毒素、内毒素、抗生素等。细菌芽孢一般在该期形成。
肽聚糖组成 由聚糖、侧链、交联桥
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侧链构成疏松二
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 可达50层 仅1~2层
肽聚糖含量 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2) 增菌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上填加一些其他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如血琼脂培养基。
(3) 鉴别培养基:以鉴别细菌为目的而配制的培养基,如?固体双糖含铁培养基。
(4) 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假如某种化学物质,该物质能抑制某一类细菌的生长,而有利于另一类拟分离的细菌生长。如SS琼脂培养基。
18.专性厌氧菌:该类细菌只能在无氧条件下生长。
19.抗生素:有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20.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均能生长的细菌,占细菌的大多数。
21.菌落: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物质,是环状闭合的双链DNA,存在于细胞质中,具有自我复制能力,所携带的遗传信息能赋予宿主菌某些生物学性状。
异染颗粒(metachromatic granules)又称迂回体,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胞质颗粒,其嗜碱性强,用甲基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
中介体(mesosome)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
鞭毛(flagellum)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氏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芽胞(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方式。
细菌L型(batcterial L form)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而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有叫细菌L型。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某些微生物不能合成的必须由外界提供的物质。
热原质(pyrogen)即菌体中的脂多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
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细菌素(bactericn)某些菌株产生的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菌落(colony)单个细菌生长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叫菌落。
培养基(medium)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细菌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
抗生素(antibiotics)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
纯培养(pure culture)挑取一个菌落,移种到另一培养基中,生产出来的细菌均为纯种。
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灭菌(sterilization)生物安全(biological safety)狭义指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以及转基因生物的跨国越境转移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
广义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
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是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称为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
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是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称为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或溶原性噬菌体(lysogenic phage)。
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
转座子(transposon,TN)除含与转座有关的基因外,还含抗药基因、抗重金属基因和接合转移基因等,可赋予受体细胞一定的表型特征。
整合子(intergron,IN)类毒素(toxoid)由于变性或化学修饰而失去毒性的毒素,但仍保留其抗原性。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微生物或昆虫对原来敏感的某些药物经非致死浓度作用一段时间后,对该种药物反应逐渐减弱以致消失的现象。
细菌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细菌感染是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是指机体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由此产生的病症,称为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
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 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之间,通过营养竞争,代谢产物的相互制约等因素,维持着良好的生存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中的细菌可成为致病菌,称这类细菌为机会性致病菌,也称条件致病菌。
毒血症(toxemia)是指细菌毒素从局部感染病灶进入血液循环,产生全身性持续高热,伴有大量出汗,脉搏细弱或休克。
侵袭力细菌的生物被膜医院感染(hospital infection)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是存在于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
SPA可与人类和多种哺乳动物IgG Fc段结合。
SPA与IgG 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引起变态反应、损伤血小板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另一方面,SPA与IgG Fc结合后IgG的Fab段仍能特异性结合抗原,可用于协同凝集试验,检测多种细菌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SPA也是一种B 细胞丝裂原,可使多克隆B细胞活化和增殖。
肥达反应(widal test)即伤寒杆菌凝集试验,英文缩写“WR”。
是检查患者是否被伤寒或副伤寒杆菌感染的一种检测。
肥达氏反应是用已知伤寒菌的H(鞭毛)和O(菌体)以及甲型(A)与乙型(B)副伤寒沙门氏菌的标准液与病人血清做凝集试验,用于伤寒副伤寒的辅助诊断或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的免疫凝集实验。
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属于量变,即亚型内变异。
一般认为这种变异是由病毒基因点突变和人群免疫力选择所造成的,引起小规模流行。
病毒体(Viron)一个成熟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病毒体”(Viron)。
包膜(envelop)也作“囊膜”。
大多数动物病毒,在毒粒外被有由糖蛋白,脂肪所形成的外膜,称之为包膜。
顿挫感染 (abortive infection)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若细胞缺乏病毒增殖所需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不能合成本身成分;或虽合成部分或全部成分,但不能装配和释放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这样的病毒感染称为顿挫感染。
缺陷病毒干扰现象(interference)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种细胞或机体时,常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
互补作用(complementation)在一个二倍体细胞里,两个亲本的基因组各自补足另一个基因组所缺失功能的过程。
垂直感染(vertical infection)病原体由母体通过卵细胞或胎盘血循环传给子代的一种传染方式。
稳定状态感染(steady state infection)有些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过程中,对细胞代谢、溶酶体膜影响不大,以出芽方式释放病毒,过程缓慢,病变较轻、细胞暂时也不会出现溶解和死亡。
干扰素(interferon;IFN)因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生物学活性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而得名。
是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
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三类。
抗原性转变(Antigenic Shift)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即病毒株表面抗原结构发生一种或两种变异,形成新亚型,由于人群对变异病毒株缺少免疫力而容易造成新型流感的大流行。
Dane颗粒-乙型肝炎病人血清中存在的三种病毒颗粒(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和管型颗粒)之一。
Dane颗粒是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颗粒,呈球形,资直径42nm,具有双层衣壳。
其外衣壳相当于一般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与蛋白质组成,HBV的表面抗原即镶嵌于此脂质双层中。
内基小体(Negribady) 狂犬病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主要是大脑海马回的锥体细胞)中增殖时,可在胞质内形成嗜酸性、圆形或椭圆形的包涵体,称内基小体,有诊断价值。
朊粒(prion)可以引起同种或异种蛋白质构象改变而致病或功能改变的蛋白质。
最常见的是引起传染性海绵样脑病(疯牛病)的蛋白质。
真菌(fungus)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微生物。
不含叶绿素,大都能形成硬的多糖细胞壁。
属于真核生物,包括真菌门和黏菌门等。
简述细菌学特殊的结构种类和功能?答:细菌特殊结构夹膜、鞭毛、菌毛(柔毛)芽胞。
夹膜:在细胞壁的外面产生一种粘液样的物质包围整个菌体。
功能、抗吞噬和中和抗体的作用。
鞭毛:突出在菌体表面的细长丝状物。
功能是细菌的运动器官,鞭毛有规律的收缩,引起细菌的运动。
芽胞: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内生的孢子,对外界不良理化环境有坚强的抵抗力,高温度、干燥、渗透压的作用有很强的耐受性。
不是细菌的繁殖器官。
菌毛:根据功能分为普通菌毛、性菌毛、普通菌毛有利于细菌粘附在其细胞表面,便于细菌吸收营养。
性菌毛与细菌的有性繁殖有关。
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临床意义答:(1)热原质。
热原质即菌体中的脂多糖,大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引起发热反应,故名热原质。
(2)内毒素与酶。
细菌可产生内、外毒素及侵袭性酶,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内毒素即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为脂类A,当菌体死亡崩解后才释放出来。
外毒素是由革兰阳性菌及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具有抗原性强、毒性强、作用特异性强的突出特点。
某些细菌可产生具有侵袭性的酶,损伤机体组织,促使细菌的侵袭、扩散,是细菌重要的致病因素,如链球菌的透明质酸酶等。
(3)色素。
有些细菌能产生色素,对细菌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细菌色素有水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两类。
(4)抗生素。
有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称抗生素。
抗生素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细菌仅产生少数几种。
(5)细菌素。
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近缘关系细菌的抗生素物质,称细菌素。
细菌素的产生受质粒控制,抗菌谱较窄。
基因转移与重组的四种方式是:(1)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 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转化。
(2)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转导。
(3)接合:是指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主要为质粒)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4)溶原性转换:是由于温和噬菌体的DNA(前噬菌体)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体DNA后,使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答:1.灭活酶或钝化酶的产生细菌通过耐药因子可产生破坏抗生素或使之失去抗菌活性的酶,使药物在作用于菌体前即被破坏或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