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易错点特训:(1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 第14讲 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精品练习 解析版)

高考历史一轮 第14讲 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精品练习 解析版)

高考历史一轮第14讲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精品练习解析版)1.《海国图志》序言中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上述言论反映出作者①主张与外国礼尚往来②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③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④学习西方技术旨在抵御外国侵略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为了用西方的武器抵御西方的侵略,为了用西方的态度款待西方,为了学习西方的技术抵制西方。

”“款待”含有“以其人之道还之以其人之身”礼尚往来的意思。

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还未意识到政治制度也要学。

【答案】C2.“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

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

”这段话应该是A.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 B.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C.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D.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解读历史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属中等题。

本题的重点落在对顽固派观点的掌握上。

题干原材料是“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

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

洋务派主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实现富国强兵。

而顽固派主张以“诵经史、明大义”,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认为洋务派的做法对国家无利。

【答案】C3.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来看,戊戌变法是A.先进中国人希图追赶历史发展步伐的又一次探索B.民族资产阶级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首次偿试C.康、梁维新派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路的实践活动D.符合中国国情的救亡图存运动【解析】D项明显不正确,可先排除;A、B、C三项从表述本身看都没问题,但入选者必须与题干中强调的“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联系最密切。

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资本主义或近代化,A项中的“追赶历史发展步伐”,“追赶”的当然是符合世界潮流的最先进的东西。

所以,应选A项。

B项是从挽救民族危亡的角度说的,挽救民族危亡的尝试不一定就符合历史潮流;C项强调的是富国强兵,此前洋务运动的目的也是富国强兵,但并不符合历史潮流。

高三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试题

高三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试题

高三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试题1.(10分)中国自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理论的过程。

下表列举出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进的中国人,请归纳指出他们学习西方的指导思想、倡导的运动、取得的主要成就和他们的思想特点。

(每空1分,共10分)【答案】(10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理论的过程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

这几个重大事件的指导思想分别是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主要思想特点分别是学习先进科技、主张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共和制、思想彻底反封建。

其实本题考查的关键点在于思想特点一定要做好解答。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彻底反封建;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化开端2.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答案】C【解析】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洋务派学习西方科学技术都没有对封建制度的否定,排除A。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向西方学习之后,排除B。

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寻求强国御辱之道,实现富国强兵,排除D。

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的历程,特点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每一次学习西方的变革都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深入下去的,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3.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答案】C【解析】中国这种思想的变化是社会转型的反映。

2019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十三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练习(含解析)

2019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十三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练习(含解析)

专题十三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Ⅰ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评价某历史人物:“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该历史人物是( )A.谭嗣同B.康有为C.严复D.胡适2.1902年严复在论及中国教育时说:“必将阔视远想,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而后得之。

”严复的这一看法体现的文化理念是( )A.会通中西B.中体西用C.全盘西化D.革故鼎新3.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为思想界的共识”。

所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A.19世纪40~50年代B.19世纪60~70年代C.19世纪末D.20世纪初4.(2018·北京学考)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他们的主要贡献是( )A.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B.阐明“中体西用”思想C.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5.某同学对中国近代一人物总结了三个要点,即“宣扬自由民主”“翻译外国书籍”“赞成改良道路”。

据此判断该人物是( )A.魏源B.洪仁玕C.李鸿章D.严复6.“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

甲午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思想的主流是( )A.中体西用B.变法图强C.民主共和D.民主与科学7.(2018·广东学考)在中国近代进步思想家中,梁启超以热情宣传和鼓吹西方的法治主义而名噪一时。

他认为,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

唯有兴民权,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

这反映了梁启超主张( )A.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B.建立君主立宪制C.建立君主专制制度D.建立贵族共和制8.《天演论》的原作《演化论与伦理学》中有一节:“猿与虎的生存斗争方法与健全的伦理原则是不可调和的”,但是严复却没有翻译这一节。

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习题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习题 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1.“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第一步,但从称西方国家为“夷”这一角度看,其思想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 )A.藐视西方科学技术B.藐视西方思想成就C.主张全盘西化D.未放弃天朝大国的观念答案:D2.观察如图,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漫画描绘的是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②该漫画反映的派别是抵抗派思想主张的继承者和实践者③该漫画描绘的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④该漫画描绘的是洋务派“中体西用”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答案:C3.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D.借用传统学说宣扬革新答案:D4.“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

”提出这一主张的是中国近代( )A.地主阶级抵抗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答案:C5.在清末,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 )A.对西方列强的态度B.是否实行“平均地权”C.政体变革的方式和目标D.应否推行议会制度答案:C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下无数百年不变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

……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海国图志》魏源(1794-1857年),湖南邯南人材料二19世纪末的梁启超及其《变法通议》。

梁启超(1873-1929年),广东新会人请回答:(1)以上材料和图片分别属于哪些派别?其主张是什么?(2)根据上述材料及图片,分析说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

答案:(1)材料一是开眼看世界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学习西方长处,“师夷长技以制夷”。

材料二是维新派。

主张在保留君主的前提下,兴民权,行宪政。

(2)学习西方由学“器物”到学“制度”不断地深入。

精品学习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

精品学习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

第47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时间:2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 (2018·湖北八校联考)《国民党一大宣言》:“盖酿成经济组织之不平均者,莫大于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

故当由国家规定土地法……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

”以下解读正确的是导学号 99522944( D ) A.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B.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C.实现了平均地权的主张D.与中共革命思想部分一致[解析] 据材料“国民党之主张,则以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可知国民党主张“耕者有其田”,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故A项错误;从材料信息“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可知,这一主张并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的“平均地权”并没有实现,故C项错误;据材料“国民党之主张,则以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和中共的土地政策,即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有相同的部分,故D项正确。

2. (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孙中山主张普遍建立消费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认为建立合作经济是“地方自治团体”之“要事”,是避免“商家垄断”的有效办法。

还主张“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

这体现孙中山导学号 99522945( A ) A.节制资本的思想B.深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C.关注工农的利益D.提倡建立公私合营经济[解析] 由材料内容可知孙中山主张建立合作经济以避免“商家垄断”,对资本家多征税,体现了“节制资本”的思想,故A项正确;体现孙中山思想受中共影响的内容应是扶助农工,这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与关注工农利益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孙中山的合作社经济并不一定是公私合营经济,故D项错误。

2019届高三高考真题训练——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2019届高三高考真题训练——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1页,共2页2019届高三高考真题训练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单选题1.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

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

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

这反映了( ) A.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 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 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 洋务运动成为共识2.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3.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

这反映了( )A. 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B. 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C. 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D. 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4.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 ) 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5.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 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 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 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6. 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A. 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 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 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 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7.) 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 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 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 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8. 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 A. 《民报》、《时务报》 B. 《民报》、《天演论》 C. 《天演论》、《时务报》 D. 《海国图志》、《天演论》9. 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教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含答案)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含答案)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1. “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

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

这部著述是()A.《海国图志》BC.《变法通议》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九州”“四海”可知,这是一部介绍世界地理方面内容的著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符合。

答案 A2.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

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A.B.C.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解析 A项体现中体西用的特点,属于洋务派的言论,排除。

B项为所谓的“以中济西”论,该观点不属于维新派,可排除。

D项属于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的民主与科学(舟车之有两轮),排除D项。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出自严复的言论,符合维新派既重视学习西方技术,也重视学习西方制度的观点,符合题意,故选C项。

答案 C3.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AB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D解析“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说明B项不正确;20世纪初,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故C项错误;“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说明D项不正确。

作者此段表述的主旨是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变革,否则就会被历史淘汰。

答案 A4.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

”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解析徐志摩“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这是做此题的前提。

由此判断A项错误,因为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已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综合检测A卷附答案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综合检测A卷附答案解析
A.深受儒家循环史观影响 B.受到社会进化史观影响 C.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D.包含了天命史观的思想 8.有不少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上述历史事 件的共同点是
A.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B.均主张“中体西用” C.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D.未能触及政治制度 9.1904 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第一场考中国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 思想;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第三场考《四书》《五经》经 义三道,这次考试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激进的改革”思想
产生于 19 世纪末的历史动因。(7 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5 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以孔子为表征符号的中国哲学传入欧洲之后,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哲学的一些基 本 理 念 如 “ 道 ”“ 理 ”“ 太 极 ” 和 “ 一 阴 一 阳 之 谓 道 ” 的 辩 证 方 法 被 西 方 哲 学 家 看 作 是 “ 纯 粹 理 性”“绝对理念”“自然法”“自然神论”“无神论”“唯物论”“正反合”“两极相逢”“有机论哲 学”等等,在欧洲思想文化土壤里经过欧洲化的改造成为 17 世纪欧洲近代哲学孕育的重要元素,继而又 成为 18 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精神资源。欧洲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如莱布尼茨、伏尔泰、魁奈等人 都对中国哲学、中国思想文化十分着迷,以致造就了长达近两个世纪的“中国热”。 材料二 19 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掀起了一个翻译、引入、学习西方的“西学东渐”的热潮。这时的“西 学”并非特指一科一门之学,而是囊括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总汇。其实,早在明末,徐光启在 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就已经意识到中国缺少西方人所具备的那种“实学”,于是倡导“实学救 世”,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主张。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与当年 徐光启的主张一脉相承。清末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实质上旨在采纳西学为我所用。严复倡导“中西 体用一致”,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哲学、逻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学说,引入“天 赋人权论”“进化论”等近代西方思潮,提出“统新故而观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其目的在于推行变 法维新。从 19 世纪到 20 世纪,“中西会通”和“中西融合”的呼声在思想学术界不绝于耳。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人教版)练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含解析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人教版)练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含解析

一、选择题1、1843年,魏源《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A、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B、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C、社会变革意识淡薄D、魏源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解析:《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专著,由于中国受传统华夷观影响,不重视西方.二十年后该书在日本极为畅销,为民族危机严重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提供了指导,而在民族危机同样严重中国该书却已绝版.这反映出中国社会变革意识淡薄,故C项正确.答案:C2、“(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当时两者可能结合一种形式……给僵化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进步思想是()A、经世致用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D、托古改制解析:题目中“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说明真正引进了西方东西,最早引进西方技术是洋务派,不是明末清初思想家们,故A项错误;也不是师夷长技,提出“师夷长技”林则徐和魏源没有把西方技术引进中国,故B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观点,洋务派最早将引进西方科技付诸实践,故C项正确;托古改制是康有为改革变法策略,故D项错误.答案:C3.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必要性.这表明他()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B、认同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D、所说“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讨问题能力.“中体西用”多用于概括洋务派思想,题干称维新派代表人物也运用“中体西用”说法来推行改革,目是要学生区别两者不同.说康有为在变法之初就趋于保守没有依据,也与常理不符.说维新派认同洋务派“中体西用”,忽略了两者近乎质差别.在教育改革方面两者差别也很明显,维新派主张改革科举制度,而从整体上看,洋务派只是主张学习西方教育.故选D项.答案:D4、1884年,清朝官员张树声说:“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此段材料核心主张是()A、改革教育,振兴中华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运用西学,体制变革D、设立议院,民主共和解析:材料虽然涉及了学校,但教育并不是本题主旨所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可知其反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其反对仅仅学习西方“用”,而不学习西方“体”,所以其核心主张应该是运用西学,进行体制变革,故C项正确;材料所提供时间为1884年,此时尚未产生民主共和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C5、《一代风流人物登场》一文指出,1894年,未来中国主导者开始崛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他们因甲午战争改变了命运,更改变了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则从此进入“快进”模式.他们主导“快进”模式以()A、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B、实业救国为主要途径C、美国政治制度为蓝本D、资产阶级代议制为目标解析:以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是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知识分子,康有为也只是将西方学说与传统儒学相结合,托古改制,故A项错误;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它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之路,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以美国民主共和政体为蓝本只有孙中山,故C项错误;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制还是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制,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故D项正确.答案:D6、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他们关心国家民族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挑战,产生了强烈社会影响.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其反映了()A、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形成B、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C、抵抗西方入侵近代爱国主义内容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解析:题干所给材料“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挑战”“近代化角度”表明,中国社会形成了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新型知识分子群体,故A项正确.儒家观念、近代爱国主义内容与题干中“近代化角度”不符,故B、C两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A7、晚清中国输入进化论思想后,形成了天演进化思潮.后来其倡导者们在思想上发生了分歧,一种是和平渐进论,反对革命突变;再一种是革命突变论,注重质变、飞跃.这说明进化论()A、被赋予了新时代内容B、得到了创新发展完善C、是维新变法直接原因D、成为民主革命理想解析:材料意思是进化论传入中国后,产生了两种道路,一种是以康梁为代表维新思想,另一种是以孙中山为代表革命思想,这与当时政治环境有关,故A项正确;“完善”说法是错误,两种道路最终都没有在中国走通,故B 项错误;维新变法直接原因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说有两种道路,D项只说了一种,故错误.答案:A8、钱玄同1913年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但不几年,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这说明()A、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B、发展教育必先实现共和C、钱玄同对儒学态度摇摆不定D、儒家思想在中国影响深远解析:从材料中得不出这一时期民族危机加深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教育与共和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身穿孔子时代深衣玄冠”“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反映是在教育和政治领域儒家思想对中国都有深远影响,不是对儒家态度摇摆不定,故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D9、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版了《易卜生专号》,这部剧主要讲述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玩偶地位,最终离家出走自我觉醒过程.这表明,新文化运动()A、提倡民主科学B、提倡新道德C、提倡新文化D、传播马克思主义解析:材料反映是妇女觉醒,与提倡民主科学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在封建社会下,妇女受到封建纲常礼教束缚,因此材料中娜拉觉醒与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相关,故B项正确;提倡新文化推动了白话文普及,与题目不符,故C项错误;传播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推动了无产阶级觉醒,故D项错误.答案:B10、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A、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思想B、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成为近代中国文学主流C、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化”,新中有旧D、袁世凯“尊孔复古”行为遭人唾弃解析:维新思想重在改良中国社会,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与材料论及民间文学无关,故A项错误;“重要内容”“进入了大学学术殿堂”并不等于成为近代中国文学主流,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传统重现光芒”可知新文化运动虽提倡新文化,但“新中有旧”,故C项正确;材料论述与袁世凯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11、在当时(1919年)知识界看来,欧化进步就是科学、就是现代.只要打出科学、进步招牌,如果再打出人民招牌,那么对方基本上就只能缴械了.这种现象出现得益于()A、五四运动思想启蒙B、辛亥革命后帝制被推翻C、民主科学广泛传播D、马克思主义传入解析:材料表明当时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全盘西化就是进步,这主要得益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五四时期思想启蒙,也为马克思主义传入创造了条件,A、D两项是新文化运动影响而不是原因,故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在思想启蒙方面需要进一步进行思想解放,B项错误.答案:C12、如图是1916年李大钊赠友人一副对联,它典型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中国知识分子力图()A、承担起维护道义与唤醒民众使命B、把传统文化与西方民主政治相结合C、启蒙工农阶层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D、承担起社会改造与文化重建使命解析:根据题干中“1916年”可以判定为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目标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造国民性.承担起维护道义与唤醒民众使命是对对联表面理解,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并非要把传统文化与西方民主政治相结合,而是反对旧道德、旧文化,故B项错误;前期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没有和工农运动相结合,故C项错误;“铁肩担道义”意为要有历史担当,即要肩负起社会改造社会责任,“妙手著文章”意为通过做文章,传播思想,解放思想,铸就新文化,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严复指出:“交通之用,必资舟车,而轮船铁路,非汽不行,汽则力学之事也.地不爱宝,必由农矿之学,有地质,有动植,有化学,有力学,缺一则其事不成.而当事之人,不经教育者,无论矣.”学校中课程,必有数学、理、化、动、植诸科,“不但以其中所言,为人生不可少之智识”,而且“可以见微知著,闻因决果……学几何、三角者,必日事于测高仞深,学理、化、动、植者,必成业于冶铸树畜也”.——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材料二蔡元培指出:“凡自然现象,自昔为哲学所包含者,皆已建立为科学矣.其他若社会学,若伦理学,若人类学,若比较宗教学,若比较言语学等,今日悉以归纳法治之,将自成为科学.”“世界事事物物,虽然复杂,总可以用科学说明它们;科学名目,虽然也很复杂,总可以用三类包举它们.第一、是现象学科学,如物理、化学等等;第二、是发生科学,如历史学、生物进化论等等;第三、是系统科学,如植物、动物、生物学等等.”——秦英君《科学乎人文乎:中国近代以来文化取向之两难》(1)根据材料一,指出严复科学观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蔡元培关于“科学”基本内涵.解析:(1)根据材料一“而当事之人,不经教育者,无论矣”可以得出重视科学教育;根据材料一“学几何、三角者,必日事于测高仞深,学理、化、动、植者,必成业于冶铸树畜也”可以得出侧重科学实用性;根据材料一“学校中课程,必有数学、理、化、动、植诸科”得出关注自然科学知识. (2)根据材料二“今日悉以归纳法治之,将自成为科学”得出科学方法;根据材料二“世界事事物物,虽然复杂,总可以用科学说明它们”得出科学意识;根据材料二“科学名目,虽然也很复杂,总可以用三类包举……”得出科学分类;根据材料二“第一、是现象学科学,如物理、化学等等.第二、是发生科学,如历史学、生物进化论等等;第三、是系统科学,如植物、动物、生物学等等”得出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答案:(1)特点:侧重科学实用性;关注自然科学知识;重视科学教育.(2)内涵:科学方法;科学意识;科学分类;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考试才被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 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教义.——伏尔泰《风俗论》材料二1894年,赫胥黎发表《进化论与伦理学》,对进化论原理作了哲学上阐释.他认为社会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则,因为人类具有高于动物先天“本性”,人类社会进展不应该模仿宇宙过程,而应当在同它斗争中不断走向完善.严复选译了其中导言和第一部分,命名为《天演论》,内容上加以增减、改造,又以“按语”形式借题发挥.他认为进化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客观规律,“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严复:《〈天演论·导言十五〉按语》)——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伏尔泰对中国文化、严复对西方文化有着各自认识和理解.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解读.(要求:解读合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解析:首先陈述伏尔泰、严复观点;其次运用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解读,分析是否符合实际,在此基础上结合伏尔泰、严复所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对观点进行分析;最后对两者观点做出评价.答案:(示例)伏尔泰推崇中国制度和文化,认为中国官僚选拔制度完善,各级政府官员和君主开明,社会和睦,道德、法律完善,尊崇儒家思想,没有宗教狂热.这些描述并不完全符合当时中国实际,有美化成分.赫胥黎著作强调生物界物竞天择,认为其并不适于人类社会,严复翻译删改原著,宣扬社会进化论,违背了原著思想.伏尔泰、严复认识形成,有各自历史背景和现实需要.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进行反对专制统治和教权主义斗争.作为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出于反封建斗争需要,对中国制度和文化做了理想化描述.19世纪末中国,随着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作为维新思想代表人物,严复“曲解”原著,宣扬社会进化论,其目是宣传变法革新,挽救民族危亡.伏尔泰、严复对东西方制度、文化介绍有个人发挥乃至想象,虽然不够客观,有失严谨,有悖真实,但是在当时都产生了重大而积极影响.二者都促进了民众思想觉醒,为革命或改革做了深刻舆论准备和思想动员.。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冲刺专题14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突破(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冲刺专题14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突破(含解析)

专题14 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高考预测:本专题一直是高考的重点,命题角度多从中国近代化的出题,考查西学东渐局面下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反应;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理解思想解放的变迁。

考点一:维新思想高考真题回顾1.(2018年全国Ⅲ卷文综历史5)5.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A.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答案】D【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B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不正确。

2.(2018年天津文综历史6)6. 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A. 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B. 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C. 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D. 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答案】C【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开始被打破,一般来说,这时候翻译外国的小说应随着闭关锁国状态的打破而增加,但是实际情况却相反,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远远少于晚清时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在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情况下,中国的有知之士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科学技术与制度上不如西方国家,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A项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试题: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3.3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试题: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3.3Word版含解析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后篇巩固探究一、选择题1 •李大钊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中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

” 上述认识的得出,主要是由于李大钊()A. 最早举起社会主义大旗B. 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C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D.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上解析:李大钊认识到十月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并大力宣扬之,这说明他已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逐步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A、C两项符合李大钊个人,但解释不了原因;1917年,中国共产党还未诞生,排除D项。

答案:B2. 孙中山在评价马克思时说: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如《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逐成为有系统之学理。

研究社会主义者,咸知此本。

”以上材料说明了()A. 孙中山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引起反响C. 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发生实质性转变D. 孙中山在为国共合作进行思想准备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孙中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给了马克思比较高的评价,但没有体现孙中山推崇马克思主义,故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

答案:B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时期,也是各种思潮的争鸣时期,经过无数次论战,马克思主义终于战胜了所有的敌人,成为改造旧中国的强大思想武器,这是因为()A.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也符合中国国情B. 工读互助团”没有真正的理论家C胡适只代表个人,李大钊代表新文化运动的大多数D.其他观点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解析: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最优秀的科学成果,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创造,总结了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中国实际,故选A项。

答案:A4. 五四运动前后,各色各样的主义”纷纷涌入中国,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频繁登陆中国,中国各种身份的文化人也通过不同途径传递着各自的信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种情况不能表明()A. 当时的中国出现了观念革命B. 当时的中国出现了思想较为自由的氛围C. 当时的中国出现了多元化的救国方案D. 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解析:马克思主义只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诸多思想之一。

2019年最新高三题库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选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2019年最新高三题库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选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选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重点关注知识点本单元所讲述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高考重点之一。

从内容上看,西学东渐、早期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都是高考重要的知识点。

丛历届命题角度来看,本单元内容的考查将着眼于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及其所处历史背景的分析,并同当时的中国政治经济和世界形势相结合命题。

二、要点分析1、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的特点:(1)、核心内容是向西方学习;(2)、其出现是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日益腐败之时;(3)、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主张学习的科学技术,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4)、《资政新篇》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技而且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是为近代中国最早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2、比较洋务派与维新派异同点同:(1).都主张学习西方;(2).都为了国家的强大;(3).他们自强的目的都不能实现;(4).对人民革命的态度相同;异:(1).阶级立场和成分不同(根本);(2).学习西方的内容不同;(3).所要实现的政治目的不同;(4).对外国侵略的态度不同(5).开展运动的方式不同3、如何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体:主体、本质;(2)用:由主体派生,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

(3)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4)西学:指西方的先进科技、文化、思想,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5)“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6)“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近代科技,仿效其教育、赋税、武备等办洋务,挽救清王朝。

4、什么是“西学东渐”?西学: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东渐:指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

西学东渐: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一般特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2019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

2019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

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一)新思想萌发(“师夷长技”)1.背景(1)清朝国势渐衰,社会矛盾尖锐。

(2)读书人埋头读经,远离社会现实。

(3)读书人与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4)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代表人物(1)林则徐①地位: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著作:《四洲志》《华事夷言》。

(2)魏源①著作:《海国图志》。

②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

(3)洋务派①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②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影响(1)积极影响:新思想的最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开始关注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形成了社会思潮,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2)消极影响: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的学习西方的主张,体现了其阶级局限性,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强盛起来。

1.背景(1)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3)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目的: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3.理论武器:进化论、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4.核心主张: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5.主要人物及主张(1)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

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在维新变法期间,全力策划新政。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宣传民权;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的出路。

(3)谭嗣同:是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4)严复:1898年,翻译出版《天演论》,提倡进化论思想,成为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

6.影响(1)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综合考点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答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综合考点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答案

考点3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曾提出购买、仿造近代军舰的建议。

这一举动遭到朝野上下的激烈反对,连道光帝都斥之为“一片胡言”。

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包括()A.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B.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国防近代的重要性.向西方习的新思想面临被扼杀的危险D.“中体西用”的思想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解析】选D。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能力。

材料表明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仿造近代军舰的主张反映了他已认识到国防近代的重要性,统治集团对林则徐的反对只能说明新思想面临被扼杀的危险,当时尚未出现“中体西用”的思想,所以谈不上统治者的重视问题,此项错误。

2.1883年美国总统格兰特接受《纽约时报》采访,谈及自己在国外所遇到的四个最了不起的人分别是:法国首相甘贝特、德国首相俾斯麦、英国首相格兰斯顿和中国的李鸿章。

格兰特推崇李鸿章最有可能是()A.他代表中国与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 B.第一个明确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中国近代运动的发起者之一 D.最早支持中国赴美留教育活动者【解析】选。

李鸿章有“东方俾斯麦”之称,而俾斯麦是使德意志统一和走上近代道路的主要人物之一,李鸿章也是洋务运动的主将之一,而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的开始,故选。

也可用排除法,A是耆英,B是张之洞,D是丁日昌。

3.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不断向西方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建立了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19世纪70年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习的主要途径有()①阅读和翻译西方书籍②就读新式强化训练③出国留习④阅读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A.①② B.②③.①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选D。

本题考查阶段性历史特征。

注意时间“19世纪70年代”,当时正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强化训练,翻译了西方书籍,又选派留生出国深造;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是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综上所述D项正确。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解析及真题突破:34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和阶段(解析版)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解析及真题突破:34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和阶段(解析版)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解析及真题突破易错易混点34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和阶段错因归纳:对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不同阶段及内容容易混淆,不能全面总结其特征。

释疑解惑1.特征(1)从学习内容看:由学习科技、器物层面到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制度层面,再到学习思想文化方面。

(2)从学习主体看: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

(3)从学习背景看: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断深入。

(4)从学习目的看:为救亡图存、民族崛起而学习。

2.阶段(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属于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

(2)从戊戌变法至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主要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其中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

(3)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4)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真题突破1.(2019.4·浙江高考·8)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

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番客篇》D.《华事夷言》【答案】D【解析】《华事夷言》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为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故选D项;《四洲志》由林则徐主持编译,书中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排除A项;《海国图志》由魏源所作,书中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排除B项;《番客篇》,番客指代客居南洋的中国人,排除C项。

2.(2019·江苏高考·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

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

”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答案】D【解析】“体用贵兼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三历史易错点特训(11)
1、近代前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屡屡侵犯,龚自珍与魏源分别代表了两种态度,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原故。

两人的思想都( )
A.侧重于引导国人关注世界
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
2、19世纪中后期,西学译作有《行车指要》、《水师操练》、《克虏伯炮说》、《制火药法》、《防海新论》,(宝藏兴焉》、《工程致富》,《探矿取金》、《西艺知新》、《农学初级》、《农务全书》等,这些译作()
A. 表明西学已成为社会时尚
B. 反映出救亡图存迫在眉睫
C. 与洋务事业兴办密切相关
D. 旨在提高民众的科学素质
3、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有期,朝有期。

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

”龚自珍的表述,反映了当时的士大夫()A.天下观念开始受到西洋诸国的冲击 B.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
C.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来朝贡心存不满 D.仍满足于“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
4、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描述鸦片战争后的社会情景"洋布、洋纱、洋花边等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这种情景说明( )
A.洋务运动推动民族工业繁荣
B.中国工业崛起抵制西方侵略
C.西方商品涌入冲击自然经济
D.资本输出终止中国工业步伐
5、甲午战前,谈论西学普遍为人所不屑,有谈论者甚至被视为汉奸。

甲午战后,各地成立学会,纷纷译印图书,举办演讲,推销报纸,宣传新学。

国人对西学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社会性质已经改变
B. 清廷维护专制引起不满
C. 有识之士广泛传播西学
D. 此前的近代化效果有限
6、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在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的观点时指出:“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

”在此,梁启超的“育人才”主张旨在( )
A.提高国民的参政意识
B.培养具有改革精神的人才
C.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
D.培养从事法制建设的人才
7、有学者认为,经过甲午战争,中国自我形象在中国人心中开始破碎。

保守的知识分子群体走向了变法。

他们将变法与求新相表里,求新与西学相表里。

变法派生了改良和革命。

中国进入急剧的社会变革时期。

这说明维新思想( )
A.全面否定中国自我形象
B.起于忧患引发社会剧变
C.完全师法西方挽救危亡
D.引发中国阶级结构巨变
8、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说:赫胥黎犯了倒果为因的错,事实上人跟禽兽最初没有分别,个人组成社会是为了安全利益,而不是因为有天良,适者生存法则同样适用于人类种族和社会。

原文不具有的“国族竞争”的意义,在《天演论冲中却呼之欲出。

可见,严复译书的目的是( )
A.纠正进化论的错误
B.丰富进化论的内涵
C.谋求国人安全利益
D.激励国人自立自强
9、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

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

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

该学者旨在( )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10、1917年,梁漱溟应蔡元培先生之请出任北京大学讲师,授课当天就倡言要为孔子讨个说法:“我觉得我有一个最大的责任,即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开出一个与现代学术接头的机会。

”对梁激溟所说的“责任”,合理的解释是( )
A.以实际行动响应文学革命
B.借鉴西学以明辨儒学真伪
C.固守传统文化反对新文化
D.勇于挖掘儒学的当代价值
1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胡适在1919年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中说:“……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故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

这表明胡适( )
A.对传统思想文化完全否定
B.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
C.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
D.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12、梁启超说:“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主体。

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

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

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

这表明他( )
A.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B.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C.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
D.还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重要环节。

材料一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
为一门学问。

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以曾、左、李为代表的洋务派受“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既忧心清王朝衰败,也深恐中国被列强吞噬,因而力主“新政”,改弦更张以谋求“自强”……先后设立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

第二阶段办起了一些民用企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河北的开滦煤矿,天津等地的电报局、织布局等。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甲午战后(六年间),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

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

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已,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并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40年代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种变化。

(2)材料二中“新政”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政”在中国经济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

(3)列举材料二中“反应有两种类型”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两种反应类型对于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途径两方面的不同观点。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

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

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

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

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

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

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

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

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
1.D
2.C
3.D
4.C
5.B
6.C
7.B
8.D
9.B10.D11.D12.B
13.(1)变化:由传统的国计民生到夷务成为近代经世之学的重要内容。

评价: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主要学习西方的器物,抵御外侮;有利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启。

(2)新政:洋务运动。

作用: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3)表现:维新变法及义和团运动。

说明:前者认为当时民族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制度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贫弱;途径是只有通过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求得国家富强,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后者认为当时民族危机的原因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途径是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它们赶出中国。

14.(1)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速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

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

(2)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