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的第一本书 文本细读

合集下载

《我的第一本书》课文理解

《我的第一本书》课文理解

《我的第一本书》课文理解《我的第一本书》课文理解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作者牛汉是位诗人,写起散文也有诗意。

但本文的诗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的抒情,而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文章开头很有特点,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自然引出本文话题,既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又表明这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分量。

在第1段里作者写道:“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这句话很有诗意,但又似乎有点儿玄妙,这与“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关系呢?下文便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展开叙述并回答这一耐人寻味的话题。

父亲从城里带回来的书,与红薯一样,在上个世纪初偏远的乡村,“都是稀奇东西”。

它引发“我常常好奇地翻看”,因为不识字而只能认画,但仍然感到“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

这大概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的一部分吧,虽然作者没有明说。

这些书,尽管也许给作者带来了好奇、快乐和梦幻,但那毕竟“是父亲的,不属于我”。

接下来,文章正式落到“我的第一本书”的叙述上。

从第3~8段,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

上小学的第一个学期,“我”考了第二名,照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但祖母告知父亲,全班才三个学生,而第三名却是连“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的二黄毛。

这引起了父亲对我成绩的怀疑,于是要“我”拿书来考“我”,可“我”拿来的是“一团纸”,是拦腰截断的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半本书。

当父亲问明那半本书的去处之后,只是叹了一口气,并继续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要“我”拿回那分给同学乔元贞的半本书,并为我们俩“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

接下来(第10段),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去了,由此“我”才知道,本应该还有别的书,而“我们就只念一本《国语》”。

如果说,前面写的是“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那么,这一段则进一步交代了这是“真正的第一本书”。

牛汉《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牛汉《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牛汉《我的第一本书》教案牛汉《我的第一本书》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牛汉《我的第一本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牛汉《我的第一本书》教案篇1牛汉对自己小时候读到的第一本书的情愫也是如此,尽管这只是“一本简单的一组画”、曾经凄惨地“简直是一团纸”。

但沉淀在心底,随着岁月的牵扯却不断地酝酿着、发酵着……“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他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从文本呈现的这些词句中,不难看出这本书在牛汉心中的地位和价值:它是作者无法忘记的瑰宝,伴随一生的醇醴,甚至可以说这第一本书一直萦绕着作家的思绪,是他为人处事的圭臬。

所以作者在文中不仅由衷地感慨,要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更是把它作为人之根本在铭记着。

教学目标1.识记字词,整体感知课文2.抓住重点语句把握人物心情。

3.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

4.引导学生从人物思想中受到启示。

一、课前准备1.自读文章,扫清文字障碍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2.布置学生查阅,了解牛汉的有关资料,以开阔视野,增加材料积累。

3.回忆自己拿到第一本书时的心情和场景,把它写成文字。

二、课内探究(一)、自主学习(1)想一想围绕着这第一本书作者写了哪些人和事?(2)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3)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文中还写到了那些人物之间的感情?(二)、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找出最能打动你的语句并谈谈你的感受?预设:⑴“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关于文本细读的著作

关于文本细读的著作

关于文本细读的著作
以下是关于文本细读的一些著作:
1. 《How to Read a Book: The Classic Guide to Intelligent Reading》-Mortimer J. Adler和Charles Van Doren
这本书被誉为一本经典的指南,介绍了不同层次的阅读技巧,并提供了解读和理解复杂文本的方法。

2. 《How to Read Literature Like a Professor: A Lively and Entertaining Guide to 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Thomas C. Foster
本书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教导读者如何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和主题,了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符号和象征。

3. 《The Pleasure of the Text》-Roland Barthes
这本书探讨了文本阅读的审美和乐趣,并提出了对文本进行特殊的、个人化的解读方法。

4. 《How to Read a French Fry: And Other Stories of Intriguing Kitchen Science》-Russ Parsons
本书通过解析食物和食材的科学原理,向读者展示了如何仔细阅读和理解食谱和烹饪指导。

这些著作都提供了关于文本细读的指导和技巧,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本。

无论是学术文献还是文学作品,仔细和有意识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文本中的内容和意义。

《我的第一本书》重难点讲解-word文档资料

《我的第一本书》重难点讲解-word文档资料

《我的第一本书》重难点讲解
1、重点:
体会本文意蕴。

它不是轻飘飘的浪漫抒情,而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的感悟,揭示读书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理解“第一本书”对作者一生的作用,以及与“书”有关的几个人的命运,还有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情意。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2、难点: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

他将我们带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给我们讲述了“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

读过全文,深深打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是那个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

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

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也映照着那个时代
的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名作细读[1]读后感

名作细读[1]读后感

触摸《名作细读》的春天曾经对文本进行细读,我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基本上是漫无方向,有时借助教参资料以接受主义的姿态来读,那不是细读,而是接受,自从欣赏了《名作细读》一书后,对名作的鉴赏有了朦胧的感受,带着这种朦胧的感受,我断断续续地看完了这本书,从中得到了很多全新的收获。

一. 细读名作,一片《金色的草地》初读《名作细读》这本书,便觉得这是一本记录文学理论、艺术理论、审美理论等多种理论的书,又是一本包容文学、哲学、历史、地理、军事、天文等多科全书,使我获得了很多丰富的知识,这本书犹如一片金色的草地一般,是百科知识的草原。

有些知识丰富了我的视野,也有些知识冲击着我曾经肤浅的学习感受。

比如小时候学习过《凡卡》篇课文,长大后当老师教学这篇文章,但一直以来,我们受制于教学参考资料的限制,有些时候关注了大家都关注的凡卡写信的内容及在老板家悲惨生活的情景,但却没有意识到凡卡在悲惨生活中的还有那作为孩子特有的童真的孩子气的想象。

契诃夫小说中的儿童就是儿童,尽管身处悲惨境地,但作为孩童的个性特点也不露声色地描绘出来,对这一方面,我在学习过程中有些疏忽的。

这一疏忽,正是《名作细读》所带给我的收获。

看了《名作细读》,了解了古今中外的佳作篇什,我知道正是陆游的古诗《马上作》的佳句“一枝红杏出墙头”启迪叶绍翁创作了千古名句;也感受到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所带来的无痛之痛的至痛;哈谢克的《黑信》塑造的愚蠢的国王和弱智的警察局长使我忍俊不禁;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中的父母对于放弃后孩子的种种心灵煎熬与守约之间的矛盾使我心生触动。

契诃夫的小说《渴睡》中一个女童工为取得基本的睡眠而掐死了老板让她没日没夜照顾的女儿使我十分震撼。

《名作细读》带给我欣赏文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比如,读文章决不仅仅为了知道文本大意、文章内容,也不仅仅为了情节的跌宕起伏、高潮冲突,有时要关注作家的艺术匠心与才华,透过文本盾到的作者的写作态度、人生观、价值观。

浅谈文本细读的三个维度

浅谈文本细读的三个维度

浅谈文本细读的三个维度作者:胡咏梅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8年第5期[摘要]文本细读既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方式,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境、语言、细节等方面入手细读文本,使学生沉入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结构脉络,使学生的阅读真正走向深入。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细读;语境;语言[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8)13-0037-01文本细读简而言之就是细细地阅读文本。

在阅读课堂上,由于受教学设计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赶场”的问题。

这就导致了学生的阅读出现了囫囵吞枣的现象,无法对文本进行深刻解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引领学生揣摩语言、玩味语言,真正把文本细读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呢?一、观照语境,充分地读文学家瑞哈兹认为:语境是语言产生意义的原因和前提。

对阅读教学来说,文本背景虽然一般情况下不会直接显现于文本之中,但是它却决定着文本的笔力走势和文章所流露出的意蕴与内涵。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观照文本语境,使他们全面、深刻地解读文本。

如,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学生觉得课文是通过作者对鲁迅先生先生做的几件事情的回忆,表现了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如果仅仅停留在这里,那么学生很难获得对鲁迅先生的深刻认知。

因为,他们主观地认为,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适当补充了文中事件发生的背景资料,把他们的目光引向当时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复杂历史和社会语境,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鲁迅先生这种精神品质的可贵之处。

如此教学,观照了文本语境,使学生的阅读真正走向了深入。

该案例中,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感悟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教师帮助学生了解了经典文本背后的社会背景,使学生对文本语境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与认识。

《我的第一本书》阅读指导

《我的第一本书》阅读指导

《我的第一本书》阅读指导
本文由书引发出浓浓、真挚的情感之美、诗意之美、情趣之美。

1、文中最主要的情感载体就是“我的第一本书”。

最为动人的情景主要表现在两个地方:
一是父亲要“我”拿书来考“我”;
二是父亲为我们修补那半截课本。

作者没有一句议论,但我们读完这两处文字都会怦然心动。

2、文章看似信笔写来,实际上每一个片断都耐人咀嚼。

“我”好奇地翻书“不认字,只认画”的情景,“我”和乔元贞一人半截的课本,父亲夜晚修补书本的一举一动,老师“弄不成”的可笑可爱。

“我”上学带到学校的两条狗,读书时两只狗的同声“唱和”……这一切的一切,我们都能品出一股淡淡的诗意。

3、文中除了能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思考,还有不少让读者忍俊不禁的描写,使我们感受童真童趣的可爱。

那一分两半的课本透露着孩童的机智与聪明,关于老师“弄不成”的叙述让人觉得别有情致。

还有我背书的内容“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充满了村野气息。

尤其是“上书房”的描写极有情趣,两条狗在窗外的“唱和”,“引得哄堂大笑”,如此等等,这些描写充满了儿童情趣,读来尤有韵味。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初中语文《我的第一本书》课件

初中语文《我的第一本书》课件
(14)呼应开头,表达对第一本书 的珍视铭记之情(不能忘本)。
本文的线索: 第一本书
父亲 第
亲 情一 本 书我来自乔元贞 我弄不成
友情 师生之情
整体感悟
开头:我的第一本书是: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 朋友的疑惑:课本有什么好写的? 我的解释:这是一本“让我一生难”以的忘书怀。
主体: ① “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来历。 ② 父亲带“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知道
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 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 小动物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有人间真情,就是 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 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 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 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再读课文 思考探究:
1、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 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为何令作者永志不忘,并 专门著文纪念?
2、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本课本吗?还可以作 怎样的理解?
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4、起初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
他比“我”有出息,但最终他却是“一辈子挎着篮子 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 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 的交代?
1、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一本“只有 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 为何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
因为当中蕴涵着父子之间、同学之间 的浓浓的真挚情意[父子情同学情],同时 还有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是上个世纪 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 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学习目标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优秀5篇)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优秀5篇)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优秀5篇)《我的第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学会思考人生。

2、复述课文,培养表达、概括能力。

3、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体会文中的父子之情、同学的友情,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

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父子之间、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品味文章的语言的深刻含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书是人们的精神食粮。

在难以得到精神食粮的本书时候,书的珍贵我们可以想象得到。

“第一本书”在作者的记忆里是非常珍贵的。

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感受吧!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进牛汉牛汉,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

现为中国作协全国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

2、积累字词注意下列字词的音义酷似掺和脊背枉读知书识礼翻来覆去奥秘凄惨3、整体感知(1)五分钟内默读课文,准备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要求:①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②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③语言简练生动,表达流畅自然。

(2)读过文本,深深打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各种情感,请举例说明文章中表现了哪些情感。

讨论、点拨:①父子情。

如父亲关心“我”的学习;为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新的学期开始,父亲便带“我”到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外村上学去了。

②同学、朋友情。

如:“我”把唯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半给了家庭困难的乔元贞等。

③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

这一点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在文中单独来一段补叙。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我的第一本书”是指什么?不仅仅指那半本书,也是“我”人生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的一次珍贵经历。

它蕴含着生活的艰辛,父子的深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我的第一本书》阅读教案

《我的第一本书》阅读教案

《我的第一本书》阅读教案一、教材《我的第一本书》二、教学目标1. 了解书的基本要素:封面、作者、讲述的内容和插图等。

2. 掌握阅读技巧:起承转合、细节理解、识别重点、主旨归纳。

3. 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注意阅读环境、培养热爱阅读的习惯。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1)课前导入:老师带领学生回想自己第一次读书的场景和感受,引导学生表达对阅读的兴趣与期待。

(2)认识书的基本要素:老师先向学生展示一本图书,引导学生辨认封面、作者、讲述的内容和插图等。

请学生各自选择一本图书,分享墙上自己找到的书的名称与作者。

(3)阅读指导:老师让学生先浏览全书,领着学生阅读第一段,让学生说出这段话讲了什么。

接着,老师分别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第二段及第三段,掌握“起承转合”的思路,逐步提高细节理解和主旨归纳的处理能力。

(4)练习巩固:老师公布课堂练习,带领学生进行反复阅读练习,起到巩固知识点,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2. 教学方法(1)导入法:老师通过回忆自己第一次读书的场景和感受,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好奇和兴趣。

(2)讲解法:老师详细解释书的基本要素,并引导学生对书籍进行初步认识。

(3)分析法:老师采用“起承转合”的方法进行阅读指导,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4)练习法:老师通过课堂练习形式,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教学手段(1)黑板、白板和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2)书籍资料和教学练习材料。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书的基本要素。

(2)掌握起承转合的阅读方法。

(3)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起承转合的阅读方法。

(2)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六、教学评价1. 参与度评价2. 听读能力评价3. 阅读理解评价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由于学生学习水平较为分散,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理解的还不够到位。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基本概念的讲解和细节理解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思维转换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文本细读参考书

文本细读参考书

文本细读参考书
以下是一些参考书目,可以帮助你进行文本细读:
1. 《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作者:艾德勒、范多伦
本书是经典的阅读指南,介绍了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帮
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思考文本。

2. 《文本解读》(Textual Interpretation)作者:谢尔·富兰克(Sheryl Frank)
本书探讨了文本分析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系列策略和方法,帮助读者进行深层次的文本理解。

3. 《批评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ism)作者:彼得·巴里(Peter Barry)
本书介绍了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古典批评、结构
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对于分析文本具有指导作用。

4. 《修辞学》(Rhetoric)作者: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这本经典作品探讨了修辞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对于理解文本的修辞手法和意义有很大帮助。

5. 《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The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作者:M.A.R.哈布斯(M.A.R. Habib)
本书详细介绍了文学批评的历史演变,从古希腊到现代,涵
盖了各种流派和理论,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文本细读的背景和发展。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参考书目,能够帮助你更好地进行文本细读的理解和分析。

当然,根据你具体的研究领域或兴趣,你还可以寻找更专业和深入的参考书籍。

我的第一本书-课件

我的第一本书-课件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3/12021/3/1Marc h 1, 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3/12021/3/12021/3/12021/3/1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什么滋味?
甜: 同学、朋友之间的深厚的情谊
父子之间亲密的关系 人与动物的乐趣 酸:
艰辛的生活,贫穷的生活环境 学习的艰难
人生际遇的差别
拓展训练
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 体会,互相交流。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3/12021/3/1M onday, March 01, 2021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1/3/12021/3/12021/3/12021/3/13/1/2021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年3月1日星期 一2021/3/12021/3/12021/3/1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 我。。2021年3月2021/3/12021/3/12021/3/13/1/2021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教学目标
把握线索,理清全文结构。 体会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情感。
牛汉,原名史成汉, 蒙古族,当代诗人。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 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
初的快乐和梦幻。
“第一本书”指什么书?它对作者 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小学识字课本。 是作者人生的第一课, 是他成长的标志。
文章如何围绕“第一本书”组织 材料?

《我的第一本书》知识讲解

《我的第一本书》知识讲解

课前导入你读地第一本书是什么样地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地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地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地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地精神财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学习目标.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复述“第一本书”地故事,整体把握课文..理解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苦难生活地感悟,把握文章中心..感悟知识改变命运地深刻内涵,培养对生活地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字词解释:国语:汉语,即现在地语文.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欣慰:喜欢而心安.磨磨蹭蹭: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换凄惨(ī ǎ):凄凉悲惨.温厚(ē ò):温和宽厚.翻来覆去(ā ù):原文是指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地意思.苦楚:痛苦(多指生活上受折磨).装订:把零散地书页或纸加工成本子.居然:出乎意料,竟然.忠厚:忠实厚道.知书识礼:有知识,有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枉:白白地.幽默(ō ò): 有趣或可笑而意义深长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作者简介:牛汉,原名史成汉,年生,山西定襄县人.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地重要成员.年由于受胡风事件地牵连,遭到两年地拘捕囚禁.“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地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出版地诗集有《彩色地生活》()、《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沉默地悬崖》()、《牛汉诗选》(). 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写作背景《我地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地一篇随笔,小说.文章时代背景: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贫穷、饥饿、寒冷,读书在当时是有钱人地事情他地“第一本书”折射出世纪初中国农村地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地底蕴,感悟读书对人生地意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初读课文思考问题:.“我地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地理解?.作者是怀着怎样地感情追忆他地“第一本书”地?答:“我地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地第一课.这人生地第一课,蕴含着生活地艰辛,人间地温情,同学地友谊和上学地乐趣还有人与狗之间地默契和情趣.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答:作者追忆“第一本书”地心情是沉重地,他是怀着敬重、珍爱地感情追忆“第一本书”地,同时感情也是复杂地,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地生活和恶劣地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地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地一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乐趣和温情.文章主旨文章深情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读“第一本书”地经历,抒写了与书相关和由书引发地父子之情、同学之情以及人与狗地默契地情趣,表现了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地乡村地贫穷、苍凉地生活境况和苦难生活中地人间温情.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板书:文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段):引出话题——第一本书.第二部分(第至段):写第一本书地经历(涉及亲情、友情和童趣).第三部分(第段):影响至深,不能忘本.(双关:不忘国语课本,不忘自己原来地生活境况)课后问题课堂随练、对题目“我地第一本书”所包含地意思理解有误地一项是()、指我拥有地那半本国语课本.、我出版地第一部诗集.、指我上地人生第一课,里面蕴含着生活地艰辛,人间地温情.、与书有关地童年生活、同学友谊,是作者生命最初地快乐与梦幻.、读了“我地第一本书”不同寻常地来历后,你能从中感受到哪些感情?父亲地深情;同学、朋友间地友情;童年地乐趣(人与狗之间地默契、情趣);生活地苦难.课后作业:课后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第一本书文本细读推荐理由:作者小时候读到的第一本书尽管只是“一本简单的一组画”,曾经“简直是一团纸”,但沉淀在心底,随着岁月的牵扯却不断地厚重着。

通过这本书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父子之情、同学之情以及在那段艰苦年代中少有的童年乐趣。

全文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的抒情,而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1.前几天一位诗人来访,看见我在稿纸上写的这个题目,以为是写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说:“不是,是六十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

”他笑着说:“课本有什么好写的?”我向他解释说:“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幻梦。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这也许是他们觉得上学有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

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第一部分(1)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自然引出本文话题,既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又表明这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分量。

下文便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展开叙述并回答这一耐人寻味的话题。

2.我们家有不少的书,那是父亲的,不属于我。

父亲在北京大学旁听过,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带回一箱子书和一大麻袋红薯。

【说明书对父亲的重要性。

】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稀奇东西。

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还有《新青年》、《语丝》、《北新》、《新月》等杂志。

我常常好奇地翻看,不认字,认画。

【“我”那是虽不识字,但对书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祖母嘲笑我,说:“你这叫做瞎狗看星星。

”那些本头大的杂志里面,夹着我们全家人的“鞋样子”和花花绿绿的窗花。

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

我父亲在离我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

“我”小时爱看父亲的书,书带给“我”好奇、快乐和梦想。

3.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

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

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得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

【刻画出浓浓的乡村田园气息。

】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第几名?”我说:“第二名。

”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

”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

”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

”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

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

”【由此看来,父亲怀疑“我”读书不用心了。

】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难不住我,我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

【写自己真实的心思。

】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

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

【这本书有什么难见父亲的呢?设下悬念。

】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他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

我垂头立在他的面前。

父亲怀疑“我”读书不认真,要当面考“我”,为下文“第一本书”的故事埋下伏笔。

4.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

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

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

【父亲毕竟在北大旁听过,受过高等教育,自然懂得怎样教育孩子。

】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

”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老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砍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

”【体现了“我”对乔元贞深深的同情。

】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

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写了一横。

”父亲深深叹着气。

【“叹气”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做法的赞许,也包含对乔元贞的贫穷的同情,说明父亲是一个知书达理、善良的人。

】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

”为了好写,后来父亲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细心的父亲。

】5.父亲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

“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

“我”裁书送书,父亲考书问书。

6.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隔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他在静乐县的山沟里当塾师。

脸又黑又皱,脊背躬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乔海脊背被生活的重担压垮的弯曲程度。

】7.父亲对我说:“你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

”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这样,送给人家的书怎么好意思要回来?【这么温厚的父亲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设下悬念。

】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我”奉父亲命要回乔元贞的那半本书。

8.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

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

父亲的手真巧,居然把两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居然”写出父亲对孩子的关切和手巧。

】还用牛皮纸包了皮,写上名字。

【写出了一个有责任心,做事认真的父亲形象。

】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

【可见“我”与乔元贞的友情是深厚的。

】父亲灯下补书,“我”给元贞送书。

9.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

对于元贞来说,恐怕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唯一”可见这本书对乔元贞一生的价值与意义。

】总结“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

10.父亲这次回家给我带回一个书包,还买了石板石笔。

临到开学时,父亲跟我妈妈商量,觉得我们村里的书房不是个念书的地方。

我父亲很清楚,老师“弄不成”(本名冯百成,因为他干什么事都办不成,村里给他取了这个外号),为人忠厚却没有本事。

【这个外号很符合他的特点,很幽默。

】父亲让我随他到崔家庄小学念书。

我把这本完整的不同寻常的课本带了去。

到崔家庄之后,才知道除了《国语》之外,本来还应该有《算术》和《常识》,因为弄不到这两本书,我们就只念一本《国语》。

父亲携子读书,“我”转学带书。

11.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颂。

写这第一本书对“我”的影响,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赞美。

12.我们那里管“上学”叫“上书房”。

每天上书房,我家的两条狗都跟着我。

课本上的第一个字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

两条狗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

我早已经把狗调教好了,当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当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

“弄不成”在教室里朗读课文时,我的狗却不叫,它们听不惯“弄不成”的声调,拖得很长,而且沙哑。

我提醒我的狗,轻轻喊一声“大狗”,它就在窗外叫了起来。

【写出人与狗的默契,令人忍禁不禁。

这是在学习条件恶劣、生活环境窘迫下孩子们获得的一点乐趣,这也是作者“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幻梦”的表现。

这一情趣照应了首段末句。

】我们是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引得哄堂大笑。

课没法上了。

下课后,老师把我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

”【体现了父亲与老师之间的友情。

】他罚我立在院当中背书,我大声地从头到尾地背书。

两只狗蹲在我的身边,陪我背书,汪汪地叫着。

后来老师“弄不成”还夸我的狗聪明,说比二黄毛会念书。

写“我”带狗念书的乐趣。

13.抗日战争期间,二黄毛打仗不怕死,负了几回伤。

他其实并不真傻,只是心眼有点死,前几年去世了。

他的一生受到乡里几代人的尊敬。

听说乔元贞现在还活着,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小西。

【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我”对小时玩伴的关注与同情。

第二部分(2~13)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

14.那位诗人再来我这里时,一定请他看看这篇小文。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

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

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

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

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

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第三部分(14):呼应开头,再次强调“第一本书”对“我”的重要性,表达了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