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科核心素养(余文森)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500字(精选7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500字(精选7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500字1长达近两个月的读书活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的阅读已经结束。
回顾两月的读书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忙碌并收获着。
该书作者余文森,教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教师教育学学院院长,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早在十年前,就从一些资料上看到过他的文章,他以严密的逻辑,准确的语言,大量的事例将一些生涩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让人从中受到教益。
此书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地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怎样的,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什么,为什么要关注这些等等。
其目标指向一点,那就是:以素养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中“学会”一词很重要。
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些什么呢?一、弄清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这个词,我们常听到,但它具体指什么,却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必备品格指自律、尊重、认真。
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培养他们的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
而这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二、弄清楚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成为快乐人。
而让学生成为快乐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带给学生快乐。
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他又如何去寻找快乐呢?所以,让学生“乐学”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只有在“乐学”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在我们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这个过程所带给他们的情绪体验,否则会有“舍本求末”之嫌。
2023年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心得体会
2023年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心得体会2023年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心得体会1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的热门话题,近段时间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
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针对我们一线教师最关心的的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一一阐述。
核心素养是人的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它是其他素养的基础,会生长出其他素养;它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是一种普适应素养,适用于一切情境、一切学科;基础教育阶段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关键时间,错过了这段时间,就很难形成。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就实际表现而言,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习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关键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其他能力如创新能力、研究能力、设计能力等都是建立在其上的。
这三种能力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必备品格表现在自律(自制)、尊重(公德)、认真(责任)三方面。
从核心素养的形成上,我们强调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互动融合。
当能力具备了积极的文化价值,具有了利他的道德情怀,才会成为众人认同的“人的素养”。
也就是说,要把学科教学的“学科关键能力”的习得过程,放到一个可以浸润、发酵的充满正能量的人文关怀中,成为有文化价值的能力、有道德的能力,即“人的素养”。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余文森: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
xx: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2016-03-28去年,在贵阳市召开的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第二次理事单位学术专题研讨会上,该委员会理事长傅国亮说“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
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代知识传授体系,这将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意义深远。
”那么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究竟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重要、不可缺的素养。
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
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
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
↑点击上方“教研网”关注我们一、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北师大xx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
”实际上,任何学科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以分为表层结构(表层意义)和深层结构(深层意义)。
表层意义就是语言文字符号所直接表述的学科内容(概念、命题、理论)(内涵和意义),深层意义是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或背后的精神、价值、方法论、生活意义(文化意义)。
表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显性的、逻辑的(系统的)、主线的。
深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则是隐性的、渗透的(分散的)、暗线的。
但它是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决定性的东西)。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
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
遗憾的是,在我们中小学,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得很熟练很牢固,解题能力也很强,但是你跟他相处,马上就会感受到他身上缺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就是素养!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读书心得读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
读书心得读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近几年,“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教学领域的高频词汇。
人们也越来越迫切地想深入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外延。
寒假里有幸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让我对“核心素养”一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解读。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为什么是品格和能力?这是因为品格(必备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道德人生)的基石;能力(关键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智慧人生)的基石。
品格是人作为主体最富有人性的一种本质力量,内蕴着人的道德性、精神性与利他性;能力则是人作为主体最引以为傲的一种本质力量,内蕴着人的创造性、能动性与内发性。
书中余教授这样诠释“核心素养”:素养渗透于人的整个心灵,它涵盖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
它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教育的角度讲,我们必须凸显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核心素养,它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我也非常赞同书中所提出的,核心素养包含了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应该具备的,并且能够一直持续影响他们一生的某些素养,是若干由此能够预测儿童和青少年学生未来基本走向,并使他们终身受益的素养。
简言之,就是能力和品格。
能力与品格是人的两种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方面,它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表现为它们有各自的内涵、特点和形成机制。
另一方面,它们又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表现为彼此在内涵上有交叉,在形成上相互促进。
书中余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这一主题方面,重点阐述了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教学的具体路径和方法。
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操作系统。
只有将观念和理论转化为实施策略和行动方案,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
因此,本主题是全书的重心和落脚点。
静下心来细细思考,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包含哪些方面。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余文森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余文森一、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程改革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的挑战奠定基础。
在课程实施上,强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在教学方法上,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三维目标看似是三个不同方面的要求,但实际上三者是相辅相承、互为一体的。
实现三维目标是前提和基础,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综合体现,是教育回归育人的根本。
实际上,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三维目标的落实总有“偏心”,特别是对于“情感态度目标”重视不够,注重得更多的依然是知识目标,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显然不符合新的教育思想。
这种满堂灌、题海战术,显然是为了提前完成教学任务而只注重落实“知识目标”的做法,说明“应试教育”依然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只能使学生感觉学习很辛苦。
事实上,科学本身是美的。
既有知识本身的简洁美、对称美、完整美,又有科学发现过程的动人事迹美,还有科学应用的神奇美,探究成功的喜悦美等等。
科学的美无处不在,这些美都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资源。
如果老师能用美的眼光看科学、用美的心理来教学,学生就会在学习中得到美的熏陶。
教师是把科学之美呈现于课堂的主导者,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欣赏科学之美,让这些美在课堂上精彩呈现,达到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的。
只有全面落实了三维目标,课堂教学才真正达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充分把握学科核心素养,优化组合教学方式课程改革倡导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课程改革是一种传承和发展,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以往好的教学方式,创新更优秀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
所以我们要把握学科特点,大胆尝试,形成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方式,用学科的核心素养来丰饶学生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
2023年《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范文
2023年《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范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核心素养”是近几年出现的教育新名词,刚开始对这个名词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不够全面。
这个暑假拜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文中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我从本书中厘清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意识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
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
下面是本人对此书的一些启示:文中的第二章讲到了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
二十世纪初,国家教育部就高举新课程改革的旗帜,可是,又有多少学校能够真正在实践中落实?书中写道:“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师素质跟不上,一切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
”确实如此,想要课改,必须改变的是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引导者。
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课程改革的速度和质量,甚至是成败。
如今,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生活上的知心朋友,更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特质。
所以,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更高的使命,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多地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做一个有智慧、有文化、有丰富精神世界的高素养型教师。
文中第二章还提到:“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两者总是具体地统一在一定的认识水平之上的。
”由此我想到了音乐学科,由于它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学是兼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音乐教学过程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又不能轻易淡化“双基”的学习。
推进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余文森
推进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余文森目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一、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从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本位,确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二、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建立学习中心课堂;三、在学习方式和路径上,从凸显“坐而论道"到强调学科实践,构建实践型的育人方式;四、在知识内容上,强调从知识点教学走向大概念教学,立足知识统整,推进大单元、大主题教学。
素养导向、学习中心、学科实践、单元教学例如,地理学科的四条教学建议:1.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核心素养培育的整体性(核心素养本位) ;2.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设计要聚焦重点内容(大概念教学) ;3.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习中心课堂) ;4.教学活动要强化基于真实体验的地理实践活动(学科实践)。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33~36页一、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从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本位,确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目的、纲领、统帅。
确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并据此实施教学活动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一)确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的变迁:从知识到核心素养在教学目标上,我国的课程改革经历了从“双基"本位到“三维目标"本位再到“核心素养”本位三个阶段。
“双基”本位的教学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当成教学目标(狭义的、封闭的知识观) ;“三维目标”本位的教学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落实、经历、体验当成教学目标;(广义的、开放的知识观,知识=结论性知识+过程性知识+价值性知识)"核心素养”本位的教学把核心素养的培育当成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的内涵=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各门课程与核心素养:2. 素养与知识的关系核心素养基于知识、高于知识,是从知识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和“营养”(“食物”和“营养素”)。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范文(通用3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范文(通用3篇)篇1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的热门话题,近段时间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
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针对我们一线教师最关心的的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一一阐述。
核心素养是人的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它是其他素养的基础,会生长出其他素养;它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是一种普适应素养,适用于一切情境、一切学科;基础教育阶段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关键时间,错过了这段时间,就很难形成。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就实际表现而言,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习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关键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其他能力如创新能力、研究能力、设计能力等都是建立在其上的。
这三种能力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必备品格表现在自律(自制)、尊重(公德)、认真(责任)三方面。
从核心素养的形成上,我们强调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互动融合。
当能力具备了积极的文化价值,具有了利他的道德情怀,才会成为众人认同的“人的素养”。
也就是说,要把学科教学的“学科关键能力”的习得过程,放到一个可以浸润、发酵的充满正能量的人文关怀中,成为有文化价值的能力、有道德的能力,即“人的素养”。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2022《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精品
习的学生搭建走向胜利的宽敞平台。” 第十一章“意义化策略”中讲到了教学意义。文中认为:每
个学科都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学问体系和思维方式,同时 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种价值性和道德意义同 样是学科学问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的构成性因素。这不禁让我对音乐学科的教学意义进行了思索。
很明显,她特别地喜爱“舞蹈”这一课外活动,在舞蹈课上, 她获得了欢乐、自信和愉悦。所以,我们并不能因为一门功课就 否认孩子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的优秀。就如书中所言:“老师应当 主动去发觉每个学生的强项,动脑筋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教 学方案,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特性得到充分发扬,为每个在校学
第3页 共20页
第7页 共20页
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 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索。
教化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 看法》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 发展和社会发展须要的必备品行和关键实力”。品行是一个人做 人的根基,是华蜜人生的基石;实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胜 利人生的基石。核心素养是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 化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 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详细化,是学生学习 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包括必 备品行和关键实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精确把握学科 本质和学科特性是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具有学科性、科学 性、教化性和人本性。余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共 分为三篇,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 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老师进 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特别有运用价值的书 籍。
读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
读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巧妇难做无米之炊。
”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素养形成的主要载体。
那么,什么样的学科知识,或者是怎么选择、组织、设计学科知识,才更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这既是对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19世纪提出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命题的时代回应,更是我们这些培养未来人才的教育人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和使命。
学科知识和学科活动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两翼,以英语学科为例,语言知识是语言和言语,文章与文化的抓手,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的语言材料、技能、策略、态度、文化差异等,是形成学生英语学科素养重要基础和载体。
英语活动即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主要途径。
我认为“故事化的英语教学活动”会使学科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更有“故事”。
;; 无论是汉语语言学习还是英语语言学习,无论是中国孩子的教育还是英语国家孩子的教育都是从“故事化”的教育开始的。
我们从胎教就已经开始了对孩子的’故事化”的语言启蒙。
孩子们喜欢故事中生动的人物语言和跌宕起伏的情节。
为弄懂故事内容,他们会仔细聆听,反复的让别人讲,默默地将自己置身于故事情境中,感受故事里的喜怒哀乐。
并且会自觉地绘声绘色的模仿,惟妙惟肖的转述,言语间可见其眉飞色舞,乐此不疲!英英语课堂教学,我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将教学内容知识融合在故事情节中。
;; 方式一:化零为整的“故事化”英语词汇教学词汇,是学生英语习得过程中最棘手的,最不愿去触碰的事情,枯燥,机械,英语词汇记得快,忘的比记的速度更快。
英语教学20多年,见过好多被词汇折磨的丢盔卸甲、遍体鳞伤的学生。
我以“故事化”的形式串联这些碎片的知识,帮助学生们建构单元主题下的词汇间的关联和语言表述的支架。
例例如在教授动物类词汇:cat fish mouse 时,传统的图片化教学也能让孩子很快的记住,但是需要反复地巩固强化。
如果我把它们故事化关联起来。
The cat likes the fish. He likes the mouse,too.But he is running after the mouse in the house insstead of the fish in the bowl.Why?Because the fish will start dancing for the cat as soon as he sees the cat walks up to him, however ,the mouse just runs away at once when he totices the cat.(猫喜欢吃鱼,也喜欢吃老鼠。
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余文森)
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文/余文森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重要、不可缺的素养。
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
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
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
一、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
”实际上,任何学科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以分为表层结构(表层意义)和深层结构(深层意义)。
表层意义就是语言文字符号所直接表述的学科内容(概念、命题、理论)(内涵和意义),深层意义是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或背后的精神、价值、方法论、生活意义(文化意义)。
表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显性的、逻辑的(系统的)、主线的。
深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则是隐性的、渗透的(分散的)、暗线的。
但它是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决定性的东西)。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余文森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
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
遗憾的是,在我们中小学,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得很熟练很牢固,解题能力也很强,但是你跟他相处,马上就会感受到他身上缺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就是素养!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学校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我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们也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的基石;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的基石。
核心素养是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准确把握学科本质和学科特性是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具有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和人本性。
余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共分为三篇,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非常有使用价值的书籍。
通过阅读,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的步伐飞速向前,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转变教学方式提供了方向。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幸福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做为核心素养,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
《精品》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余文森..docx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余文森出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7月出版定价:49.80元编辑推荐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
●核心素养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形成机制和规律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基于课程意识、学科本质的教学/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 / 情境化策略 / 深度化策略 / 活动化策略 / 自主化策略 / 意义化策内容简介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
本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者简介余文森,教育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
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深度丨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的教学关注
深度丨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的教学关注作者丨余文森: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本文约5362字,阅读需14分钟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重要、不可缺的素养。
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
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
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
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
”实际上,任何学科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以分为表层结构(表层意义)和深层结构(深层意义)。
表层意义就是语言文字符号所直接表述的学科内容(概念、命题、理论)(内涵和意义),深层意义是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或背后的精神、价值、方法论、生活意义(文化意义)。
表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显性的、逻辑的(系统的)、主线的。
深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则是隐性的、渗透的(分散的)、暗线的。
但它是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决定性的东西)。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
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
遗憾的是,在我们中小学,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得很熟练很牢固,解题能力也很强,但是你跟他相处,马上就会感受到他身上缺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就是素养!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我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们也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余文森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余文森出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7月出版定价:49.80元编辑推荐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
●核心素养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形成机制和规律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基于课程意识、学科本质的教学/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 / 情境化策略 / 深度化策略 / 活动化策略 / 自主化策略 / 意义化策内容简介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
本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者简介余文森,教育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
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余文森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去年暑假,参加郑州市骨干教师培训,“核心素养”一词贯穿整个培训的过程,让我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有了深刻的认识。
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非常有使用价值的书籍。
在《学科教学就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一文布道:“就没个学科不仅具备自己的符号抒发、科学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也都存有自己附带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
这同样就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就是与学科知识二者充斥的内在特征,就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性因素。
所以,学科教学最小的道德教育资源就是学科知识本身。
”对此,我存有深切体会,不管就是哪一学科的教师,弄懂教材,因材施教,都可以时时弘扬“立德树人”。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又强调了几点:一、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二、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三、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道德和心灵世界;四、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导。
于此,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受到很大启发: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
课堂教学要转化为学生课外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
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收到审视和重新估价。
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
”唯有步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就可以内化成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多样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快速增长的过程也就沦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运用“读思达”教学法的思与行
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运用“读思达”教学法的思与行摘要:“读思达”的教学法是一种简单、实用、高效的教学方法。
学科核心素养下余文森教授的“读思达”成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抓手。
高中生物课堂运用“读思达”的教学法,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形成,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最终落地。
“读思达”教学法的运用重视“读”“思”“达”三个环节的整体性,以“读”作为课堂的先导,以“思”作为课堂的主体,以“达”评价手段,切实让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落地。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读思达;教学法;余文森引言2017年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把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方面作为高中生物学课程的目标。
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落实这四个方面目标的抓手是什么?余文森教授的“读思达”教学法成为落实这些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读思达”的教学法具有普适性。
它适用于中小学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简单、实用、高效的教学方法。
阅读、思考、表达是“读思达”的三个核心环节。
这三个环节指向学生的学习,即这一教学法是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建构理念相一致。
因此,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运用“读思达”的教学法,让它成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抓手之一。
1.高中生物课堂运用“读思达”教学法的意义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运用“读思达”教学法,提升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
而45分钟“教”与“学”的质量衡量标准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度。
高中生物课堂运用“读思达”教学法有诸多优势。
特别是对“教”与“学”促进核心素养的达成优势明显。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质量的衡量指标之一。
“读思达”教学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促进核心素养的达成。
1.1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读思达”三个环节的纽带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读思达”教学法始终指向学生的“学”活动。
这一活动是高中生物课堂的核心,也是达成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人谈-六】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人谈六】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余文森:教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刊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1期“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人谈”栏目。
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它的进步是不言而喻的。
这其中既有量变也有质变,量变就是从“一维(双基)”到“三维”,质变就是强调学生的发展是三维的整合的结果,从教学的角度讲,“所谓的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互相孤立的目标,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
三维目标使素质教育在课堂的落实有了抓手。
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只有实现三维目标整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缺乏任一维度目标的教学都会使学生的发展受损。
显然,三维目标之于双基既有继承更有超越。
核心素养之于三维目标同样也是既有传承的一面更有超越的一面。
传承更多地体现在“内涵上”,而超越更多地体现在“性质上”。
作为核心素养主要构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实际上是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把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
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以历史学科为例,正如吴伟教授所言:“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
” 那么超越和创新表现在哪里呢?核心素养较之于三维目标究竟在认识和理论上有哪些突破?一、核心素养立意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的转变。
双基是外在的,主要是从学科的视角来刻画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素养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三维目标是由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三维目标里面既有外在又有内在的东西,相对于双基,三维目标的理论比较全面和深入,但三维目标依然有不足之处,其一是缺乏对教育内在性、人本性、整体性和终极性的关注;其二是缺乏对人的发展内涵特别是关键的素质要求进行清晰的描述和科学的界定。
余文森:基于核心素养,如何实施与义教新课标相适应的新型教学?
余文森:基于核心素养,如何实施与义教新课标相适应的新型教学?校长会观察以核心素养为纲的义务教育新课标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这种要求和挑战不是零星的局部改变与调整,而是要在整个育人方式和培养人才体系上进行创新和改革。
如何以核心素养为指向建立新型教学,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看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为主线构建起来的新型课标,关注的是人的内在品格和能力,其本质就是把知识转化为素养,这需要从变革教与学的关系入手,构建新型的学习中心课堂,以学科实践为抓手,构建实践型的学科育人方式。
跟随“校长会”(ID:xiaozhangclub)一起来研读。
课程标准是国家育人蓝图,是课程改革的直接依据。
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围绕课程标准的研制和实施进行的,教育部新修订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新课标”),意味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即将进入实施阶段,教学改革即将成为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和主战场,正所谓课改的核心就是“改课”,甚至可以说,没有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就只是纸上谈兵。
当然,反过来说,没有课程改革(课标的研制和修订)的引领和推动,教学改革也难于全面和深度推进,教学改革改到深处必然要求教科书和课程标准的变革。
总之,义务教育新课标与新教学的关系就像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样,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有机体,缺少任何一方教育改革都难以有效推进。
那么,本次义务教育新课标究竟新在哪里?它对教学提出哪些新要求?如何构建与义务教育新课标相适应的新型教学?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描述义务教育新课标的新意,那一定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义务教育新课标的“基因”,义务教育新课标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为主线构建起来的新型课标,关注的是人的内在的品格和能力,它区别于之前“三维目标”的课标,更区别于早期“双基”的大纲。
这意味着义务教育新课标真正实现了从学科到人、从知识到素养的转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澜:
对学科的教育价值,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有过精辟的论
述:“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 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至少还可以为学生认识、阐述、 感受、体悟、改变这个自己活在其中,并与其不断互动着 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形成、实现自己的愿望。
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
(三)教育性
学科素养是通过学科教育获得的,而不是日常生 活自然形成的,它是可教育(培育)的素养;而 且是必须通过学科教育才能获得的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应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 键素养,是学科固有的,不应该是通过其他学科 的学习能够替代的;地理核心素养应是学生借助 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最 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 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
价值的认识与实践能力。
学科育人价值的独特性与全面性。
独特性
学科的本质特征和教育价值构成学科的精神特质 。研制学科核心素养一定要“考虑所教学科的精 神特质是什么,这样的精神特质对于学生的发展 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只有抓住所教学科的精神 特质,才能真正彰显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发展的价 值。”
“如语文学科的教学应强调语文学科的精气神---文学素养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学活动安 排应更多地让学生感受文学和文字的魅力,陶冶 情操;数学学科的教学应强调数学的精气神----逻 辑思维的训练和抽象思维的建构等,教学活动安 排应体现一种严谨的思维态度和缜密的思维方法 。”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是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
二是核心的学科概念与范畴; 三是基本的学科方法与思想,其核心是学科思维 方式; 四是核心的学科价值与精神。 据此,我们可以将体现学科本质的教学内容识别 为一个包含价值与精神(内层)、方法与思想( 中层)和问题与概念(外层)的三重结构。
(一)学科性
学科素养是学科本质和教育价值的体现。中小学 教育是按学科进行的,每门学科都有其特殊性。 学科核心素养源自于学科的本质、性质、特点、 功能和任务。
什么是学科的本质?
按照一般的理解,学科本质乃是一门学科区别于 其他学科的根本属性。尽管人们对于学科本质并 没有一个更明确的界定,但落实到中小学学科教 学,学科本质即一门学科的根本属性。
全面性:
【全面发挥数学的育人功能。“数学的育人功能 由数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数学兼具价值理性 和工具理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性质。’正因如 此,数学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具有无可替代 的重要性。工具理性、科学性是我们熟悉的,而 且也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强调的,‘但它只是冰 山露出水面的那部分,而深藏在水下的主要部分 则是价值理性、人文性’,而‘水下部分’在数 学课堂中往往被忽视了。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特性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 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
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 (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 的集中体现。
学科核心素养是各门学科对人的核心素养的独特 贡献,准确把握学科本质和学科特性是构建学科 核心素养的前提。 如果没有深刻和准确地把握数学的本质和特性( 数学有三大特性: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 性),我们就无法提炼、凝练出数学学科的核心 素养。
、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
提供一种惟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
验; 提供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
显然,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不等于学科的德育价 值。德育的要求无疑是育人的重要构成,但不是 全部。学科育人价值的意蕴远远超越于‘德育’ 的范畴。
没有一个学科可以被视作无足轻重,所以需要每 一位学科教师深度开发,形成对本学科独特育人
因此,全面发挥数学的育人功能,就是要完整地 体现好数学的这些特质,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融 数学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思想和精神于一 体的‘整体性教学’,这也就是数学教学的整体 观。顺便提及,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 应基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科学性和人文性兼容并蓄的特质,同时应基于数 学学科在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构建和发展中所承 担的特殊任务。这样,全面发挥数学的育人功能
什么是学科的教育价值?
学科教育价值指的是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和功能 ,“事物之所以存在并拥有立足之地,继而具有 独立甚至崇高的学科地位,更大程度上是由它独 特的‘功能’所决定的。”
关于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培根有过经典的阐: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 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主讲:余文森
内 容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特性 二、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怎么理解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
1,重心在核心素养。学科对形成核心素养(学生 发展核心素养)的贡献,这是共性的角度。其思
路是这样的,先研制、确认核心素养,理出核心 素养的框架、内涵,再回过头反思本学科对其贡 献,有助于哪些核心素养的形成,从而梳理出学 科核心素养。
2,重心在学科。学科对人的发展的独特作用,个 性角度。学科和学科教育在先,每门学科都有自 己独特的功能、价值和意义,对其先进行全面的 概括、梳理,然后按照“核心的意蕴”进行筛选 ,最后提炼出属于本学科的“核心素养”。
之一是从人的角度进行的,之二是从学科角度进
行的。实际上两者是交织在一起的,研制过程中 也是同时进行的。
与落实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本质上 就是完全一致的。” 】
(二)科学性
科学性有两层含义,一是规律性,即学科素养的 提炼(要求)(目标)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 律,遵循学生的可接受性原则,既不超越学生的 接受极限,也不限制、阻碍学生的发展可能;二 是准确性,学科素养的内容表述必须准确无误, 不会产生歧义和随心所欲的解读,以便教师可以 很清晰地指导自己的实践。
就科学教育而言,其价值在于:“科学学习有助 于激发学生对周遭世界各种现象的好奇心,科学 知识给予了他们认识和理解万千世界的机会。 学习科学,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获得科学知识 ,切身感受科学观点与实践经验间的联系。通过 试验和模型建构对科学现象进行解释和判断,也 使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得以发展。”(英国国家 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