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中“以丑为美”的审美内涵

合集下载

美丑形的辩证案例

美丑形的辩证案例

美丑形的辩证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美丑,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从外貌到品德,都可以用美丑来评判。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美丑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

美丑并非绝对的概念,而是一种主观价值观的评判。

有些人认为美丑是客观存在的,有些人则认为美丑是相对的,因人而异。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进行辩证的思考,既不能片面地看待美丑,也不能将其绝对化。

让我们从外貌谈起。

外表是我们与他人相遇时最先看到的东西。

美丑外貌在社会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貌的人往往更容易得到他人的青睐和认可。

美貌可以是一种相对的概念。

有些人认为美貌是对称、端庄、气质出众的外貌,而有些人认为美貌是自信、善良、笑容可掬的外貌。

我们不能片面地以外貌来评价一个人的美丑,更应该从内心素质、人格魅力等多个角度来看待一个人的美丑。

美与丑不仅仅是外表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品质。

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一个人的品德往往比外貌更能展现出美丑的光辉。

美德如孝顺、善良、正直等都是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美与丑时应该考虑的因素。

一个外表平凡的人,但内心充满善良和正直,也会让人感到美丽动人。

而一个外表华丽的人,但内心却丑陋不堪,那么他的外表再美也会被其内心的丑恶所抹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被外表所迷惑,盲目地以貌取人,从而产生了一种对美丑的片面看法。

如果我们能够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待美丑,那么我们就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人,更好地运用美丑的概念。

美与丑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在一个全面的视野下,我们才能更准确地评价一个人的美丑。

在现代社会,美丑的概念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扩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我们对美丑的认识也在逐渐拓展。

美丑不再局限于外貌和品德,还包括了个人的气质、修养、文化素养等方面。

一个外表平凡的人,但气质高雅,修养深厚,也会让人感到美丽动人。

我们不能将美丑简单地看作外在的表象,更应该从一个更广泛的角度去理解和应用美丑的概念。

美丑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概念,不能以片面的方式去看待。

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

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

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艺术概论》期末考试卷一一、填空题(共10分,每空2分)1、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庭教堂的天顶画《创世纪》,是应教皇朱诺二世的委托而创作的。

2、工艺美术的物化形态,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

3、根据造型的形式和展示艺术形象特点的不同,雕塑有圆雕和浮雕的区别。

二、名词解释(共15分,每题5分)1、艺术典型艺术典型指的是艺术作品之中那些具有高度典型性的形象体系,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其中,典型人物是艺术典型的主体,典型性格是典型人物的核心。

2、艺术流派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组成的艺术派别。

他们既要有明确的艺术主张,还要有具体的创作实践、艺术成果和成就显着的代表人物。

3、悲剧悲剧是同崇高有密切联系而又互有区别的一个范畴。

悲剧的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

三、列举题(共15分,每题3分)1、试列举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现场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2、试列举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是线条与组合;具象与抽象;情感与象征。

3、试列举艺术家应具有的审美创造能力艺术家应具有的审美创造能力:(1)敏锐的感知能力;(2)丰富的想象能力;(3)精湛的艺术技能。

4、试列举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1)动作与姿态;(2)抒情与表现;(3)节奏与韵律。

5、试列举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1)情感的涌流;(2)想象的自由;(3)象征的意味。

四、简答题(共10分,每题5分)1、简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艺术与宗教在其早期是融合在一起的,而在其后的发展进程中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必考)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必考)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必考)一、名词解释1.艺术创作答: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对创作客体(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2.艺术作品答: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3.艺术鉴赏答:是艺术的“消费阶段”,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

4.艺术风格答: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5.艺术语言答: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

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6.艺术语言答: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

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7.艺术心理定势答:是指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

8.艺术思维答:艺术思维就是主要利用形象思维来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意象并最终物化为艺术形象〔作品〕的思维活动。

9.素材答:是未经作者艺术加工的感性生活材料或原创的艺术资料10.期待视域答:主要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艺术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它圈定了理解可能的限度。

11.形象思维答: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12.造型艺术答: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雕塑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

美学 自考 文字题汇总

美学 自考 文字题汇总

自考《美学》文字题汇总简述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简答题)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1750年出版《美学》,称为”美学之父“;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简述自由是美学与实践存在论之间的中介。

(简答题)(1)自由是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渡的中介概念。

(2)自由也是从人的实践存在向审美现象、审美活动过渡的中介环节。

(3)人生在世一旦达到自由状态,审美情境就会应运而生。

简述美学学科形成的三个阶段。

(简答题)第一阶段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萌发出来的不明晰的审美追求。

第二阶段美学思想: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审美现象的理性认识。

第三阶段美学学科的建立:它是从整体上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简述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

(简答题)审美活动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只有当审美意识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式出现后,才意味着审美活动的真正发生。

原始意识的特征:在具体性中包含着抽象性;在蒙昧性中渗透着真实性;在神秘性中凝聚着创造性审美意识从人的一般意识中分化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审美需要从人的实用需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也即人类逐渐超越自己原发性的自然需要。

试述构成审美活动动力机制的要素。

(论述题)1、审美需要:审美需要是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一种本质力量,是人渴望实现、肯定自己,并按照自己的人生理想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

2、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理想作为主体最高的审美追求,乃是主体进行任何审美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

其特征是民族性、时代性、阶级性;简述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简答题)3、审美趣味:内在方面为能力或鉴赏力;外在表现为兴趣和品位。

区分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是与对象属性的一致性审美活动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自考《美学》论述题汇总

自考《美学》论述题汇总

1、结合具体事例,论述审美关系。

2、以一件艺术品为例,说明艺术品的四个结构层次及其关系。

3、艺术鉴赏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请结合实例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4、结合实例说明美育的基本特点。

第一章绪论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2.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3.美学学科孕育和形成经过了哪三个阶段?4.怎样理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5.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基本人生实践之一?(如何理解审美既根源于人生实践又促进人生实践的辩证关系?)6.怎样理解审美是一种比较高级的人生境界?7.为什么说美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第二章审美活动论1.审美起源诸理论的意义与不足是什么?2.为什么说“劳动说”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发生理论?3.为什么说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个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4.如何理解巫术礼仪活动是在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5.为什么说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是审美意识的关键因素?6.工具制造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什么联系?7.如何评价史前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在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中的意义?第三章审美形态论1.概述审美形态的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二重性的内涵。

2.简要说明审美形态形成、发展的现实和历史基础及主要类型。

3.美学史上关于崇高与优美有哪些主要理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4.美学史上关于悲剧与喜剧有哪些主要理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5.谈谈丑与荒诞作为审美形态的特点,以及它们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

6.简述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审美形态与人的语言的关系,审美形态与文化精神的关系。

7.举例说明审美形态的人生实践性质。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1.简谈审美经验理论的发展历程。

2.什么是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3.简述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4.审美经验包含哪些基本要素?5.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如何?6.审美心理结构如何进行自我调节?7.谈谈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美学00037 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章节练习题

美学00037  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章节练习题

汉语言文学——美学第三章审美形态论一、单项选择题1.审美形态是多种因素的统一,其中核心的因素是()A.审美情趣B.人生境界C.审美风格D.天地境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审美形态的核心因素。

审美形态的核心内涵与人的存在实践息息相关,它是基于人的存在的人生样态、人生境界的形象反映。

分值:1.02.优美、喜剧、丑和荒诞等审美形态成为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审美形态,主要是由于()A.文化的认同B.社会的发展C.艺术的变迁D.实践的提升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审美形态的内涵。

随着文化的认同,优美、喜剧、丑和荒诞等审美形态成为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审美形态。

分值:1.03.审美形态的二重性主要是指()A.感性与理性的统一B.逻辑与历史的统一C.变异性与稳定性的统一D.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答案:D解析:审美形态的二重性主要是指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分值:1.04.中国文论中所谓“不平则鸣”“发愤著书”等命题,实质上都是揭示文艺创作中的()A.崇高现象B.悲剧心理C.荒诞感D.虚无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审英形态的普遍有效性。

“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等命题都与悲剧功能的研究有关,体现了中国文论对于悲剧心理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进行的有益探讨。

分值:1.05.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的审美形态是()B.崇高C.荒诞D.乖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优美的审美对象的特征。

可以被纳入“优美”这一审美形态的审美对象,在形式与审美感受上往往具有以下特征: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的形式特征,对于优美的对象,常常以清新、秀丽、柔媚、娇小、纤巧、精致、当静、淡雅、素静、轻盈等加以描述。

分值:1.06.最早被人类认识和把握的审美形态是()A.优美B.崇高C.悲剧D.喜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优美。

优美是美最一般的形态,是最早被人类所认识和把握的美的范畴。

分值:1.07.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这里所说的美主要是指()B.优美C.悲剧D.喜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优美观念的演进。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美学原理》名词解释1.美学:从根本上讲,它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美是人的末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

3.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赖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

美是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

4、美是多层累的突创:是关于美的创造的学说,认为美的创造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多处因素的积累,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

基本含义是(1)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2)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一下子整个抓住了我们。

5.毕达哥拉斯学派: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追随者组成。

我是一名自然科学家。

他们相信所有事物中最基本的元素是数字。

理解世界就是理解支配世界的数字。

美体现在数量与比例的对称与和谐中。

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

人体之美在于客观事物的平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和黄金分割,对后世影响深远。

6、美的客观性:是指美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7、“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德国古典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提出的著名命题。

他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只有理念才是美的,而且美的理念要获得一种感性的显现,要表现为一定的感性形象,才成为美。

8.快乐中的美理论:这是一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西方理论,认为美的真正本质是由事物引起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快乐。

代表人物有休谟等。

9、美在关系说:是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美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包含着的某种关系中,这种“关系”才是美的本质。

这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美学家狄德罗提出的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10.美是生命理论:对美的本质的陈述,认为美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生活是美的本质。

它是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美学家、革命民主党人切尔尼切夫斯基提出的。

11、美是理念说: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

美学的问答题

美学的问答题

问答题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

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答:①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②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

4、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答:①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

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5、为何说美学是一种人生实践?答:①首先,美学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②其次,美学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答:①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②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③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④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答:①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

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③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8、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艺术作品中“以丑为美”的审美内涵[试题]

艺术作品中“以丑为美”的审美内涵[试题]

艺术作品中“以丑为美”的审美内涵[摘要]:自从19世纪中期开始,艺术作品中丑的比重大幅增加,甚至出现了大量整体上都有丑意味的作品,人们称这些为丑艺术家创造的为丑艺术。

从此,丑不用躲闪了,而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艺术中,并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大有与美分庭抗礼之势。

于是如何评价传统艺术对于丑的表现,如何看待丑陋艺术中的美的成分,成为了艺术界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本文以围绕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艺术作品以丑为美审美内涵一、中西方丑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倾向于理想主义,自觉不自觉地排斥丑怪之美,忽视丑的积极意义;道家倾向于理性主义,认同丑的合理性,以一种超乎美丑对比之上的理性冷峻地看待现世中的美与丑。

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以其哲学家的独到视角辨证地审视现世的美丑,以寓言的形式塑造出一个个经典的丑陋形象,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丑学理论。

庄子是中国美学史上最先确立丑意识、丑范畴的思想家。

闻一多说“庄子是开辟以来最古怪最伟大的一个情种;若讲庄子是诗人,还不仅是泛泛的一个诗人”,并称赞他的作品是“一首绝妙的诗”。

正是这种诗人性格与哲学家素质的完美结合使庄子领悟了美与丑的辩证统一。

对丑怪之美的肯定正是庄子美学的独特之处。

在西方,现代派艺术家敏锐地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丑恶的真实存在,为了唤醒沉迷于虚幻的现实世界之“美”的人们去认清这个世界的本真面目,他们创作出许多令人作呕的丑怪形象,并从中提炼出一套艺术家的丑学理论。

在西方现代派的作品中,丑的形态最多样,丑的精神最彻底,丑的风格最极端,所表现的丑学思想也最深刻。

[1]西方现代派不但使西方丑学得以确立,而且使西方感性学由以美为第一范畴转化为以丑为核心范畴。

“丑学”这一概念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可谓西方感性心理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二、艺术作品中“以丑为美”的审美内涵(一)社会现实中的丑是艺术家们挖掘灵感的源泉虽然现实丑是能够被艺术美所接纳,但这不能排除二者之间的细小冲突,美是与真善相联系,体现人的本质才是离人而展现的形式,那美的特征也之一就是与真善相联系,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

文学的审美标准美与丑的辩证关系

文学的审美标准美与丑的辩证关系

文学的审美标准美与丑的辩证关系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形式,承载着审美情感和思想表达的功能,其审美标准在不同时期和文化背景下有所差异。

对于文学作品中美与丑的辩证关系,我们需要在审美体验中寻找平衡,同时意识到美与丑并非二元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学的审美标准以及美与丑的辩证关系。

一、文学的审美标准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是根据文学理论和文化背景形成的,不同时期和地域的审美标准存在差异。

然而,几乎所有的文学审美标准都依赖于对作品的美感评判。

这种美感评判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首先,文学作品需要具备艺术性和创造性。

艺术性是指作品在表达形式和语言运用上能够追求创新,并具备精致的艺术构思。

创造性则是指作品能够独立创作,展现作者独有的思考和见解。

其次,文学作品需要具备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

艺术是情感的表达和交流,好的文学作品应当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通过情感共鸣达到对人性、社会和人生等人文关怀的表达。

最后,文学作品需要具备内在的巧妙构思和言之有物的表达。

文学作品应当具备完整的故事结构、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意象,同时语言表达应该准确、生动,以更好地传递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二、美与丑的辩证关系美与丑的概念是相对的,美与丑并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对立的二元概念。

在文学作品中,美与丑的辩证关系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

首先,美丑之间存在相互包容的关系。

文学作品中的美往往与丑相伴而生,它们在作品中相互映衬、互相依存。

只有通过对比的手法,才能更好地凸显出美的价值。

比如,一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历曲折和痛苦,而这些丑陋和不幸正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出美好和幸福的一面。

其次,美丑的判断需要考虑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会对美与丑的评判产生影响。

因此,在欣赏一部文学作品时,要充分考虑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以避免单一的审美标准对作品的评判过程中出现偏见和主观性。

最后,美丑的辩证关系需要考虑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艺术中“丑”的形象的审美价值

艺术中“丑”的形象的审美价值

艺术中“丑”的形象的审美价值作者:贾婧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19期丑主要是指社会中及自然界里那些畸形的、病态的、片面的、消极的现象形态,表现为变异、病态、怪诞、残酷、丑陋、恶俗等特征,在外观上给人很不舒服的异常感觉,心理上使人产生恐惧与厌恶的感觉。

但是,作为美学范畴上的“丑”,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谈到的“丑”有着根本的区别,它具有否定的意义及否定的价值,是被赋予某等特定意义内涵的,在此范畴中它成为一种艺术“丑”。

审美活动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手法,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情感外化的展现,它是一种无功利的审美形式。

在这种审美活动中,美和丑既是相对的,又是具有同一性的,即美与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同斥又同一。

正如李泽厚所说:“丑是美的拓展,美是丑的升华。

”美的现实可以成为艺术创造的根源和依据,但丑的现实也同样可以成为艺术创造中的源泉,即现实丑可以通过丑的现实来反映,并且通过审美创造实现丑的转化,使之成为艺术美。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模仿说,他指出:“模仿的对象不限于已有的事和美好的事”。

这说明现实生活中丑的事物同样可以拿来被模仿,进而所得到的作品同样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以悲剧为例:“悲剧本身是痛苦的,但却能激起别人的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使观众得到快感。

”可见,在审美过程中,移情作用使丑转化为美的感受,悲剧中美的瞬间过眼即逝,使观赏者的身心被悲剧中的丑与悲到净化,获得真正的审美享受。

因此,艺术“丑”作为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必然存在的一种审美经验,甚而,艺术的审美价值有时候只能用丑的形象来传递。

在日益喧嚣的社会进程中,神圣的光韵不断被消解,呈现出来的现实世界充斥着矛盾和分裂,生活中充斥着荒诞和虚无的现实。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就是如此,以各种丑陋的形象为创作来源,在恶的世界中发现美,这是一种“恶”的艺术,从丑恶中挖掘世界的真实。

自然丑转化为艺术美,其审美价值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以丑衬美和化丑为美。

浅谈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

浅谈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

浅谈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摘要】:“美”与“丑”这对矛盾体,它们始终处于相互对立、依存的辩证关系,艺术作品中的美能够启到悦目心娱、净化心灵,而“丑”则给人带来自省与反思。

“美丑对照原则”是在艺术创作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段,而艺术的真实、生活的真实是艺术作品本质表现。

现实的美、社会的美与形式的美皆能从艺术作品中呈现出,作品还能创造艺术美,并给人强烈的美感。

艺术的美与丑是分成次,主要分为外美内丑与内美外丑,所反映出来“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

总之,“美”与“丑”二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融合转化。

【关键词】:美与丑;艺术作品;审美;审丑;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客观世界中的许多事物,通过欣赏艺术作品的行为,获取审美感觉。

凡人能与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审美关系,从而引起群众们的审美感受,由此可得,艺术审美具有普遍性、规律性、历史性等。

没有天生不变的美,自然也没有绝对永恒的美,对人外貌美的认识,每个时代都个有千秋,魏晋时代以“秀骨清像”为美,唐朝则以“丰硕颊体”,当今盛行以瘦为美;而西方古希腊时期的人物形象审美标准,再到后来的达·芬奇的《威鲁特威人》的黄金比例,审美标准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

众首周知,在这大千世界中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善自然也会有恶的一面,便有美丑之分,万物皆是对立统一。

只有真去理解时间事物之间正反两面的关系,才能在进行艺术体验活动时更好的掌握、了解艺术家们创作动机以及其想想过作品表现某种内涵意义。

1.美与丑的认识艺术作品最本质特征就是美,所以美是一种具有独特的价值,丑亦是。

“什么是美的问题”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在进行探索了,美是视觉审美的愉悦体验,丑则是一种特殊的审丑体验,那么美到底是什么?丑又是什么?(一)什么是美在西方古代,例如希腊哲学家毕德哥拉斯认为“美即和谐”,“和谐是许多混杂要素的统一,是不同要素的相互一致。

”[1]其认为和谐是“美”与“丑”这对矛盾体的调和剂,是协调统一。

桑塔耶那看来“美是一种最高的善,它满足一种自然功能,满足我们心灵的一些基本需要或能力。

《美学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基本原理》名词解释1. 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 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美是人的末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

3. 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

是美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

4. 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5. Aesthetiea :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6. 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7. 美学思想: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8. 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这一学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三种满足方式~即巧智、想象、幽默。

9. 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

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

审美态度是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10. 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

天才的独特性表现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作。

11. 观、品、悟: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向,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关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

苏轼“以丑为美”的审美态度与意境显现

苏轼“以丑为美”的审美态度与意境显现

苏轼“以丑为美”的审美态度与意境显现作者:孔令勋来源:《魅力中国》2016年第41期摘要:《枯木怪石图》是文豪苏轼仅存于世的几幅画作之一,枯木与怪石相依而生,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大相径庭。

而笔者欲从此画入手,对苏轼绘画取材和意义进行剖析,对其意境进行把握。

这样我们更能了解苏轼绘画作品的风格,更能从其中体会出伟大苏轼的人格力量、人生态度和无我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枯木怪石图;苏轼;以丑为美;意境一、《枯木怪石图》《枯木怪石图》也叫《木石图》,整个画面呈左下到右上的对角线构图。

“枯木,干枯枝曲”扭曲右倾而向上,顶端鹿犄角状,在构图上弥补了右边的空白,平衡了视觉的突兀,枝桠有盘曲向上之势,仿佛可以冲破画纸的束缚,向画外继续拓展,欲出而欲不尽。

实为枯木则不枯,无树叶,但树干顽固枯傲和枝桠的凌空舒展,展现出了枯树的强劲之风。

“怪石,丑态横生”有愁思郁结之情。

树根处,特大的体积占据画面的中心,丑石表面似卷云流动,笔触似无意却暗藏深意。

旁有稀疏的丛草傲然挺立。

给人生生不息的向上力量。

稀疏几笔恰到好处,不张扬却寓意深刻。

整个画面主体便是枯木怪石,虽无华丽意象,都为“丑木”“丑石”但却给观赏者一种向上的力量,无限的遐想,蓬勃的生命力。

这便是这幅画的特别之处。

二、“以丑为美”的审美态度“美”与“丑”是古今中外美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对范畴。

中国古代的美学理论很早就开始了对“美”与“丑”的探索,先秦时期的大量文献都谈到了“美”与“丑”的问题,其中的一些论述涉及到了“美”与“丑”的概念、二者之间的关系等。

随着对艺术认识的不断深化,“美”与“丑”在艺术创造中的表达、各自的审美效应等诸多问题也愈加受到重视。

在众多“美”与“丑”的理论中,“以丑为美”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

在古代中国“审丑”理论的提出和发展过程中,苏轼具有极大贡献。

对文艺理论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苏轼处在宋代尚怪的文化风气当中,他诗歌创作上,从不避鄙俗的题材,他的《虾蟆》、《蜣螂》等诗都是证明。

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美学原理》PPT课件)

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美学原理》PPT课件)

一、怪
• 1.怪的审美感受 • 怪的审美心理感受是一种由夸张变形
所引发的不快感与“快活的基调”的混 杂,这种感受通常并不走向对怪的对象 “升格”或精神化和神秘化,因而并不 引起“恐惧”和“崇拜”。“怪”通过 对对象的“降格”而让其贬低化和世俗 化,从而让人有“快活”的解放感。
《西游记》里神魔人互联的世界,是对正常 尺度的夸张变形,属于“怪”的审美范畴。
第二节 丑的审美特征
• 一、丑的审美价值 • 二、丑与其它审美范畴
一、丑的审美价值
• 虽然作为审美范畴的丑与美相对立,尤其与优美意义上的美相对立,但它仍 然具有审美价值。这在于它是人的自由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这个意 义上说,丑不仅是美的反衬、陪衬和烘托铺垫,而且是对美的丰富、扩展和解 放去蔽,丑还是其他审美范畴如悲剧、喜剧、崇高、滑稽等的必要组成部分。
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内容概述
• 第一节 丑的审美界定及其特征 • 第二节 丑的审美价值 • 第三节 丑的审美范畴
罗丹《欧米艾尔》
达利《带抽屉的维纳斯》
第一节 丑的审美界定及其特征
• 一、丑的审美界定 • 二、丑的审美特征
一、丑的审美界定
• 丑是一个特殊的否定性的审美范畴,广义的丑 与广义的美相对立,是现实对人本质的否定, 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背离;狭义的丑则与 狭义的美(优美)相对立,是对优美的纯粹性、 完满性与和谐性的否定和破坏。
二、丑与其它பைடு நூலகம்美范畴
• 1.丑与崇高 • (1)共同点 • 从形式上看,丑与崇高都具有不和谐、不完整、扭曲变形的特点。 • 从审美效应上看,丑与崇高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苦痛感。 • 从观念与形式的关系上看,丑与崇高都具有非理性因素,体现出观念大于形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形态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形态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形态2017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形态为帮助考生们梳理教材知识点,方便大家更好地进行备考,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自学考试《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形态,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重点解析名词解释审美形态指在审美活动中展现出来,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

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悲剧是在人的生存的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

喜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经历了从一种艺术类型到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喜剧以笑为载体,笑及其原因的探讨是戏剧理论的核心,其主要特点是形式与内容的悖离,它包含着快乐机制,同时又是一种挑衅性的发展,其中也存在着滑稽因素。

喜剧感的笑包含着人类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真与善的肯定,是一种严肃性的笑。

丑源于人类丑感的形成,是一种不和谐,以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

荒诞源于荒诞派戏剧,是指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其形式是怪诞、变形,其内容是荒谬不真,使人产生荒诞感,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简答题1.概述审美形态的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二重性的内涵。

答: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和二重性是审美形态的特征。

第一,生成性。

丑中生美 庄谐共生——论丑角之美(一)

丑中生美 庄谐共生——论丑角之美(一)

丑中生美庄谐共生——论丑角之美(一)【摘要】中国戏曲中的丑角艺术,在世界演剧史上享有着特殊的地位与声誉。

丑角,是深受观众欢迎的喜剧性人物,以插科打诨、幽默、诙谐、灵活而见长。

他包涵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蕴和传统美学的审美情趣。

本文从探讨丑角的起源历史发展、地位及影响、艺术特色和审美取向入手,力图使这一独具特色的古老艺术行当充分展示其艺术价值和独特魅力。

【关键词】丑丑角戏曲艺术美学范畴在一些戏剧作品中,丑角往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只要是出戏,就必定有丑角的表演。

他是深受观众欢迎的喜剧人物。

戏曲中无论喜剧也好,悲剧也好,都要有丑角穿插其中,他们用诙谐风趣的表演,夸张的神情动作,丰富的喜剧色彩,令人捧腹的语言,丰富了我国戏曲的角色。

中国传统戏曲有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分行。

丑是排在最后的,这并不是说明丑的地位不重要。

在许多剧目中,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人物。

出现了许多把丑角演好、演绝了的名丑。

传统剧团的团长都是由丑角担任,中国戏剧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就是名丑萧长华先生。

由此可见丑角的重要地位。

丑角艺术是笑的艺术,丑角扮演的都是逗人发笑的滑稽人物,其中又以小人物见长。

我国戏曲中的丑角,造型是在鼻梁上涂着白粉,模样确实不俊俏,更谈不上什么美,但他们大多都是有很强的历史责任感,针砭时弊,伸张正义,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可敬可爱的人。

本文试图从丑角的历史渊源流变及艺术特色及社会功用谈起,探索丑角艺术的美学价值、特征及其规律。

一、丑的称谓内涵及流变丑,这个名词的产生和释义,说法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

1.许慎《说文解字》中:“丑,可恶也。

从鬼酉声。

”2.戏曲史学家王国维认为“丑”是“爨”(音“窜”在金元时代泛指演剧)。

3.明人徐渭认为“丑”是“丑”的省文。

他在《南辞叙录》中说:“以粉墨涂面,其行甚丑。

今省文作丑。

其实以粉墨涂面是旧戏最早期的化妆技术,不能专指丑角,有些以偏概全之义,但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4.明人祝允明,认为“生、旦、净、丑”都是反其实而命名的。

以丑为美的典故

以丑为美的典故

以丑为美的典故摘要:1.引言:介绍“以丑为美”的概念和现象2.“以丑为美”的典故:钟无艳、魏晋风度、丑女无敌3.“以丑为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4.“以丑为美”的现代意义和反思5.结论:总结“以丑为美”的典故及其现实意义正文:在美学领域,有一种特殊的审美观念被称为“以丑为美”。

它打破了传统审美中对于美的定义,让人们从另一种角度去欣赏和理解美。

下面,我们将从典故、文化内涵、现代意义等方面,详细探讨这一独特的审美观念。

首先,我们来看“以丑为美”的典故。

在古代中国,有很多关于“以丑为美”的故事和传说。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要数钟无艳的故事。

钟无艳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公主,因为她相貌丑陋,所以被称为“无艳”。

但是,她却因为才华横溢、心地善良而得到了人们的敬重和喜爱。

在魏晋时期,士人追求风度翩翩,有时也会以丑为美,如著名的“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嵇康,他们的行为和举止常常被认为是“以丑为美”的代表。

在近代电视剧《丑女无敌》中,女主角林无敌因为聪明才智和善良品质,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以丑为美”的魅力。

其次,“以丑为美”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在古代中国,人们常常将美与道德、才华等内在品质联系在一起。

因此,有时候,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可以弥补其外在的不足,使得人们从心底里欣赏和喜爱这个人。

另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丑为美”也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

例如,在魏晋时期,士人因为不满当时的政治环境,而追求风度翩翩、以丑为美,以表达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

然而,在现代社会,“以丑为美”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才华,而不是仅仅关注其外表。

在这个意义上,“以丑为美”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一个人,从而避免因为外表而产生偏见。

同时,“以丑为美”也可以让我们更加自信地面对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加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最后,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以丑为美”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对美的追求。

“美与丑”——结伴同行

“美与丑”——结伴同行

文艺研究“美与丑”——结伴同行林玮婧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美是没有定论的,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看,对于美的认识都带有主观色彩,人们对具体的形象都是一种感性的判断。

美是人们欣赏的,丑则是人们所厌恶的。

在很多的作品中从丑入手,结局则是通过丑来体现出美的内涵。

艺长作品总是通过美来展现美,而丑的表现手段更加体现了美的程度。

艺术中的美与丑并不矛盾,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

关键词:美与丑;审美;审丑“美是什么?”这是一个难解之谜。

美的研究者们虽然运用了最现代化的方法,在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上取得了比前人更可喜的成就。

但是,寻找美的本质的最佳定义的目的仍然没有达到。

原因究竟何在?有人说,是由于没有像研究“美”一样认真地研究“丑”,我以为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美与丑是两个对立概念,但在实际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与丑却常常结伴而行,有些事物或现象就同时具备着美与丑两重性。

任何时代、任何艺术流派和艺术门类,不但不能缺少美,而且不能缺少丑。

可以说,美与丑它们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的,离开了丑,就无所谓美,反之亦然。

因此,离开了丑去孤立地探求美,是得不到美的。

若是能从丑中求美,就能鲜明地感受到美的特征,领略美的意义[1]。

一、美与丑的古今论述生活中同时存在美的事物和丑的事物,因而形成了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

从古至今很多思想家对美与丑进行了客观的论述,老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美与丑问题,指出美与丑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为善,斯不善矣。

”他还从美的相对性出发,指出美与丑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美之与恶,相去若何?”毛泽东同志曾说:“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互斗争而发展的。

”美与丑两者之间是有必然的联系的,它们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存在,在一定的程度上美与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庄子在他的美学思想里也突出强调了美的相对性,指出美与不美是“应时而变”,相互转化的,“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探析文学艺术中的“丑”

探析文学艺术中的“丑”

探析文学艺术中的“丑”季百春【摘要】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美学把丑归入审美范畴。

这反映了艺术创作对象的扩大,表明了艺术认识社会现实的一切方面(包括丑的方面)的合理性。

所以艺术认识和揭示社会生活本质,不仅依附于审美的表现,有时也依附于审丑的表现,甚至有时审丑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要超过审美。

提高审丑的感悟力需要从外在之丑与内质之美、美中之丑与个性之美和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三个方面来认识和欣赏艺术之丑的魅力。

【关键词】艺术;丑;美艺术之美是一切传统艺术的根基,一直以来也是艺术家们所推崇和努力追求的目标,他们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所体现的艺术审美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

然而艺术揭示社会生活本质,不仅依附于审美的表现,有时也依附于审丑的表现,甚至有时审丑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要超过审美。

换言之,艺术之丑也同艺术之美一样有其感人的魅力。

艺术之丑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外在之丑与内质之美艺术作品有给人以审美愉悦的,也有给人以审丑愉悦的。

美可以愉悦人之情,其实丑亦然。

但能给予人们愉悦的“丑”,并非通常意义上的丑,这个“丑”是含蕴了美在其中的,是外在之丑与内质之美的有机结合,是丑中有大美。

这种“丑”凝结的艺术有时要比美凝结的艺术更能震撼和感染欣赏者,它更能打动人心,更可给人深刻的印象,让人铭记。

最好的例子是法国大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敲钟人加西莫多这一艺术形象。

加西莫多的外貌丑陋无比,丑得让人“触目惊心”,但他却有一颗金子般令人肃然起敬的纯美心灵——仁爱、正义。

其纯美所焕发出的内质之美,与其丑得不堪入目的外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和张力,给读者以强大的震撼和冲击力。

同时在丑和美的对比中,加西莫多外貌的奇丑反而衬托和突出了其内在的精神实质,从而使其内在美的素质大放光彩。

同样庄子《德充符》篇中描写的哀骀它也有着让人惊骇的丑貌,但他内心的美德却能征服和吸引与他交往的一切人,在人们的心目中他具有着与众不同的美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作品中“以丑为美”的审美内涵
[摘要]:自从19世纪中期开始,艺术作品中丑的比重大幅增加,甚至出现了大量整体上都有丑意味的作品,人们称这些为丑艺术家创造的为丑艺术。

从此,丑不用躲闪了,而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艺术中,并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大有与美分庭抗礼之势。

于是如何评价传统艺术对于丑的表现,如何看待丑陋艺术中的美的成分,成为了艺术界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本文以围绕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艺术作品以丑为美审美内涵
一、中西方丑学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倾向于理想主义,自觉不自觉地排斥丑怪之美,忽视丑的积极意义;道家倾向于理性主义,认同丑的合理性,以一种超乎美丑对比之上的理性冷峻地看待现世中的美与丑。

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以其哲学家的独到视角辨证地审视现世的美丑,以寓言的形式塑造出一个个经典的丑陋形象,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丑学理论。

庄子是中国美学史上最先确立丑意识、丑范畴的思想家。

闻一多说“庄子是开辟以来最古怪最伟大的一个情种;若讲庄子是诗人,还不仅是泛泛的一个诗人”,并称赞他的作品是“一首绝妙的诗”。

正是这种诗人性格与哲学家素质的完美结合使庄子领悟了美与丑的辩证统一。

对丑怪之美的肯定正是庄子美学的独特之处。

在西方,现代派艺术家敏锐地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丑恶的真实存在,为了唤醒沉迷于虚幻的现实世界之“美”的人们去认清这个世界的本真面目,他们创作出许多令人作呕的丑怪形象,并从中提炼出一套艺术家的丑学理论。

在西方现代派的作品中,丑的形态最多样,丑的精神最彻底,丑的风格最极端,所表现的丑学思想也最深刻。

[1]西方现代派不但使西方丑学得以确立,而且使西方感性学由以美为第一范畴转化为以丑为核心范畴。

“丑学”这一概念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可谓西方感性心理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二、艺术作品中“以丑为美”的审美内涵
(一)社会现实中的丑是艺术家们挖掘灵感的源泉
虽然现实丑是能够被艺术美所接纳,但这不能排除二者之间的细小冲突,美是与真善相联系,体现人的本质才是离人而展现的形式,那美的特征也之一就是与真善相联系,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

它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但不等于生活,是艺术家劳动创造性的产物,那么艺术美也就是有美的特征,也就是有真善的内
[1]刘东.西方的丑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215.
容。

换句话说:真善是艺术美的社会环境,而丑是为人们所排斥,是不具有真善特征的。

那么,艺术美和丑从这一角度上讲是相互排斥的。

比如,一些画师笔下的带有血腥杀戮的作品,其表现出现实是丑陋的,而其就不具有艺术美,没有人会认为这些画面优美或该作品优美。

现实中的丑在艺术中偶然是丑陋的,在艺术美的对比下表现得更加丑陋,与艺术家所追求的真善美的价值标准是相背离的。

现实丑被艺术美的排斥和对比又表现为二种方式。

艺术美对现实丑形式本质上的全部排斥。

恩格斯在评论国画家许纳尔的一幅画《西里西亚的纺织工》时指出:画面异常有力把冷酷的富有和绝望的穷困作了鲜明对比,厂主胖得像一只猪,红铜色的脸上露出一副冷酷相,他轻蔑地把一个妇人的一块麻布抛到一边。

老板的儿子,一个年轻的花花公子斜倚着柜台,手里拿着马鞭,嘴里叨着雪茄,冷眉冷眼瞧着这些不幸的织工。

这里所描述的资产者从性格到外貌是使人生厌的丑的形象,现实中的老板和他儿子是一个丑陋的剥削者,在画家许布纳尔的创造体下,这一丑陋不可改变且延伸到了其本质。

该作品是非常美,体现出一股独特的艺术美感,而在这现实丑的场景下,艺术美失去光泽,表现出艺术美对现实丑的排斥,使两个丑陋的形象更加丑陋,而画家所选择的这个画面又使人知道这一丑陋产生的本质——资本主义的剥削。

再如杜牧的《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金谷园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唐时已废,诗人见这破毁的金谷园时感慨颇多,这金谷园的破毁在诗中仍然是一幅凄掺之象,一句“繁华事散逐香尘”把这一现实中的凄惨延伸到更远,这种凄惨从美丑的角度来讲是丑的,“落一句花犹似坠楼人”通过对“绿珠”的追忆使人共感一种凄绝之情,从而使人对绿珠坠楼到金谷园的废弃产生了一个连锁反应,整个一幅“丑”的景象配上了一个“惨”的画面,促使人深思,为何致使“丑”得到本质的深掘。

这种形式本质上对“丑”的排斥,使艺术美和现实丑成了不可融合的二者,犹如水与火,而这种效果使现实丑表现得更为丑陋,把艺术美对比得更加美丽,爱憎分明,具有强烈的冲击感,遵循了事物上午一般发展规律,多为写实的艺术作品所采纳。

(二)美术作品中的美对现实丑形式上的接纳、本质上的排斥
在17世纪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所画的《教室英诺森十世像》中,这一丑陋的形象:斜视着三角眼,紧缩而微竖的眉头、鹰钩形的鼻子,表现出教皇的阴险,狠毒而威严,正襟危坐,双手扶着椅子,左手拿着一张签署的纸条,表现出教室的权势,他那座倚上镶嵌的宝石,手指上闪光的戒指,红色缎子的僧帽,法衣象征着教皇拥有的财富,这一切构成了人物的形象的丑,来源于现实的丑,揭示了客观对象的丑的本质。

本质上是和艺术美所不融的,但是作为一件成功的美术作品却是美的,因为美术作品中的美虽然来自生活,但这种美不是完全决定于
作品所反映的对象是什么,而是决定于艺术家如何去反映对象,从这一角度上讲现实丑和美术作品中的美在形式上达成了统一。

这种形式上的接纳而本质上的排斥,表面上看是否是对现实“丑”的一种转“美”过程。

其实不然,是借美的价值角度去更加否定地鞭策现实丑,这种表里不一的作法,从某种角度上讲是对现实丑最有力的表现方法,其根本仍是艺术美对现实丑的不接纳,相互对立。

(三)现实丑与美术作品中丑的融合
美术作品中的美对现实丑的接纳和消解,因此,从而“化丑为美”推演出现实丑是艺术美的一支重要源泉。

实现了现实丑和艺术美的单向转化以及被此互溶,相对互生凸现出来的独特的审美关系。

回顾西方美学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现实丑在传统美学中被拒之门外。

[2]从人类审美活动的表现形态来看,一般把崇高和优美称为价值或正价值,把丑和卑下称为消极的价值或负价值,无论是正价值还是负价值都是美的表现形态。

欧米哀尔年轻时十分美丽,可谓“美丽的欧米哀尔”,而年老的欧米哀尔可谓“丑陋的欧米哀尔”。

对此葛赛尔却称赞罗丹的雕塑“丑得如此精美”。

这句赞美之辞便能说明丑是美的一种高级审美形态。

无庸置疑,艺术对丑的接纳是艺术传达本身的需要,更是人类自身的需求显见,艺术又接纳了丑。

而西方传统美学对现实丑的不接纳根本原因是理性主义在拒绝,到了康德《论崇高》时可算“丑”在萌芽,至尼采时代美学领域中宣布了“美之死”时,“丑”从此诞生了。

二十世纪上叶“丑”进入艺术殿堂已成为美学发展的必然。

综上所述,美术作品中的美在对现实丑的关系上,虽有时表现为排斥,但更多的是接纳和消解,使现实丑成为艺术美的一支源泉,彼此“化丑为美”的审美机制表现出单向转化的独特审美关系。

同时两者互溶互生又表现出作用与反作用的审美关系,而对于美中姗姗来迟的现实丑进入艺术美殿堂而被人格外关注,那是因为“丑”的存在,不在于自身而在于它可以启发人类追求更高的美而努力的缘故。

三、结束语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艺术作为人对现实局限的超越,它只能是情感上的,人在艺术世界里实现着他们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梦想,即幻想中的满足,可以说艺术是人类超越现实局限的最有效的形式。

这种超越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种因素,即肯定现实中与人相统一的一面,而否定与人相对立的一面。

与人相统一的即是美,与人相对立者即是丑,对美的欣赏就是审美,即肯定性的情感满足;对丑的欣赏就是审丑,即否定性的情感满足,而情感满足就必然是愉快的,因此丑尽管不是美,但由于其能满足人的情感中的某一个方面的需求,确切地说就是心理的否定性需求,因而也就能给人以艺术的快感。

因此,我们可以在众多的艺
[2]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M].3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82,86.
术品发现美与丑的对立与共存。

参考文献:
[1] 刘东.西方的丑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215.
[2] 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M].3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82,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