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简答+论述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解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解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也是对于世界的根本解释和改造实践的科学体系。
下面将分别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简答题和论述题。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有哪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和矛盾冲突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实践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的标准,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论,这与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是一致的。
自然科学通过实证研究探索客观规律,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为自然科学提供了一个世界观和方法论,如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科学的指导作用。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解放的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解放是人类历史的目标,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基本价值追求。
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武器,人们能够深入地认识社会和个人的根本矛盾和问题所在,并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只有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才能够找到解决社会矛盾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方法,实现人类解放。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有何不同?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唯心辩证法则认为意识决定物质,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主观意志决定的。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唯物辩证法是以物质为基础,从物质的变化和矛盾冲突出发,而唯心辩证法则是以意识为基础,强调事物的变化是由于主观意志的决定。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论,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问答题、论述题 答案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答: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吾道一以贯之】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的科学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它同实际紧密结合。
其次,这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2.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二者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向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3二者是统一的其表现是第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和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3、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大P106-109)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
辨析题: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Ch1答:正确。
(4分)因为观念即意识,意识是物质在人的头脑中的能动的反映(5分);所谓能动的反映,就是有目的、有选择和有创造性的反映,(2分)因而是受意识主体的主体因素影响和“改造过的”反映。
(1分)1.归根到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正确。
(4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共同决定的。
(6分)首先,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事物,必须能够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使主观认识见之于客观实际,才能够检验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只有实践才能使主观认识见之于客观实际。
(4分)其次,能够充当检验真理的终极标准的事物,必须对所有的认识和实践主体来说都既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即对任何认识和实践主体来说都具有同样的规律性要求)、又具有直接现实性(即可观察性),其检验结果才可能客观、公认。
只有实践才既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又具有直接现实性。
(4分)所以,只有实践才具备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最终标准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因而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最终)标准。
(2分)1.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所有垫付资本的产物和增加值。
Ch4答:此观点错误。
因为,所谓剩余价值,即雇佣劳动力的劳动创造出来的高于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劳动中的剩余劳动的产物。
资本家所垫付的资本实际上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两部分,只有可变资本即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才会因为雇佣劳动力的剩余劳动而创造出剩余价值。
所以不能说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所垫付资本的产物和增加值。
2.经济全球化既有其积极后果,也可能有其消极后果。
Ch5答:正确。
经济全球化的人类社会历史后果具有双重性,它既可能给人类社会历史带来积极的后果,即促进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也可能给人类社会了出差带来消极后果,即妨碍或甚至贻害于人类社会历史及其进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答案整理
简答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创新。
正确答案:(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它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彻底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同时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思想,摒弃了他理论中的形而上学的杂质,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简述真理与价值对立统一关系?正确答案:(1)真理与价值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对象的相符合;价值体现的是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者使人愉快的属性。
(2)真理与价值又是不可分的,又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成功改造世界,以实践的成果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
第二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
简述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正确答案: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因为货币也是商品,所以它可以与其他商品相比较,可以起到价值尺度的职能。
此外,货币还有流通手段的职能,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正确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的总趋势是发展但也出现了曲折和失误。
第一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它的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论述题答案
简答A1、意识的本质是什么?答: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从物质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之所以具有这种机能,是与人脑是高度发达、严密组织起来的物质分不开的。
人脑是思维和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2)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只有当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通过神经系统传达到大脑,再经大脑改造制作后,才能产生意识。
(3)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无论正确或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是感性认识形式还是理性认识形式,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
2、简述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
答: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具有一致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是由它所认识的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决定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必然坚持真理的一元论,否定真理的多元论。
(2)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社会实践对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确认,具有客观性、直接现实性和惟一性。
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惟一性决定了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
(3)真理的作用是客观的。
真理的作用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以客观实践及其结果而定。
真理作用的客观性也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4)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决定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简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答:(1)科学是生产力。
这里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
它是关于自然界的现象、性质和发展规律的知识理论体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种精神现象,因而不是现实的物质生产力。
但是,自然科学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是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直接反映,把它应用于现实的生产过程,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力。
(2)技术是生产力。
技术表现为两个方面:①生产的物质设备,即“硬件”,属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②人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软件”,属于劳动者范畴。
这就是说,技术已经包含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中,它不能离开这三个基本要素独立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解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解答简答题(每小题10分)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而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指出了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提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的局限性。
第四,它把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同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简述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能够生存,首先必须解决物质生活资料问题,而人的物质生活资料只能来源于物质生产活动。
第三,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人类的第一项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在此基础上,才有其他活动,形成其他的社会关系。
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必须采取特定的方式。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开始使用“机器人”,并且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有些人就认为,“机器人”也可以创造剩余价值,请分析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1).“机器人”仍是一种机器,属于不变资本,是生产工具,在生产过程中只能将其自身价值转移到新产品去,而不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用劳动创造的,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那部分价值。
(3)个别企业使用“机器人”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产生超额剩余价值,整个社会普遍使用“机器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产生相对剩余价值,但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产生的,都依然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而并不是“机器人”创造的。
马克思论述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之结合实际论述题第一章 P55页 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1. 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1)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
(2)必须把握能动性原则。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3)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内在统一的现实基础。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是要树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学风,努力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服务社会、建设国家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第三章 P147页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需要协调好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 的矛盾。
请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应该怎样 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答:(一)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概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答: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发展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东西;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办法——矛盾分析法;5、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答: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新的结构和功能,他适应了已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他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6、事物发展是怎样的过程答: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7、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答:辩证否定关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8、事物辩证发展的内容及其意义答:内容: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上一个周期和下一个周期的无限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9、什么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答: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0、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和区别答:区别: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联系: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第二章1、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认识的本质和规律答: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规则: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3、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两者有何联系答: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食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4、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答:客观性表现在: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答: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须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一步进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对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6、真理的检验标准;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他的本性在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第三章1、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关系答: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生活物质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条件的主观反映;2、为什么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或为什么说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答: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改革;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3、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答: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四章1、什么是商品二因素及其关系答:二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即商品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指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关系: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同一性表现在:作为一个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2、价值量的决定答:一、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二、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三、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3、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4、为什么说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答:一、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二、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5、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6、劳动力价值和使用价值答: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它包括三个方面: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价值更大;7、资本的循环与周转答:资本循环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资本的周转是指资本是运动中增值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返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就叫做资本的周转;8、工资的本质和基本形式答:本质: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什么什么原因答: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的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1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1.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答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矛盾及其发展;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生产的,而商品生产者根据自己对市场的估计自主安排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的商品不一定符合市场的需求,如果产品不能卖出去,商品的价值就不能得到实现,他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私人劳动就不能得到社会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2.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答案:通过市场价格波动调整供求关系,从而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调节各种商品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有利于供求平衡,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有效需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竞争机制促使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和服务,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3.简述货币的职能答案: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4.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答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5、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答案:劳动者一无所有;劳动者能够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论述题:1.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如何运用价值规律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答:内容: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作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消极影响:导致垄断,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要尊重价值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企业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国家进行必要的有效的宏观调控,使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相结合,共同调节市场经济,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2.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答: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应作具体历史分析;应客观历史地评价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在反对封建主义促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中起到了推动历史发展的进步作用,但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和巩固一段时间后,社会作用开始走向反面,逐渐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应该以辩证批判态度认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的思想理论和观念,我们应该加以学习、参考和借鉴;对其中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对社会生活进行了扭曲反映的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而有意编造的虚假理论,则必须加以分析鉴别和持鲜明的批判态度;第五章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答:垄断产生是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要在竞争中取胜,除了加强对剥削外,还必须不断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一般来说,大企业战胜小企业,使得资本和生产进一步集中,银行信用的发展,又加速了资本集中;集中到了一定阶段,自然产生了垄断;竞争各方为了避免两败俱伤,联合起来,实行垄断;2.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如何答:垄断是从竞争中产生的,作为竞争的对立面产生,但是垄断并不消除竞争,反而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和复杂;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是什么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作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4.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如何理解这些新变化答: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哪些新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变化;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变化;政治制度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是在资本主义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还存在,剩余价值规律还发生作用,资本在社会经济关系中的支配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斗争、经济危机在继续;1、垄断竞争与自由竞争相比,具有的一些新特点答:在竞争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是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而垄断竞争则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在竞争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如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成本等,以战胜对手,而垄断组织的竞争,除了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是竞争变得更复杂、更加激烈;在竞争范围上,自由竞争时期,竞争的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而且主要是在国内市场上进行的,耳垄断时期,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经济领域的竞争多种多样,而且还扩大到经济领域以外进行竞争;2、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答: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形式答:产生:第一、来自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第二、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得的国外利润;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形式:第一种是借贷资本输出,即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把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银行或企业;第二种是生产资本输出,即国外直接投资,独立创办企业,与外国资本合营,或者收购外国已有的企业等;第三种是商品资本的输出;从资本输出的来源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私人资本输出,另一类是国家资本输出;4、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影响和对策答:定义: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又是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消极影响: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略社会进步,环境恶化和经济全球化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较落后的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有可能面临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经济全球化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对策:一、使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二、使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三、使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和论述题
(三)1、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参考答案: (1)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2)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
(3)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
改革只能有秩序地渐进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2分)(4)我国的改革正确地处理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个方面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试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参考答案: (1)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同量资本投入面积相同但生产条件不同的土地,其劳动生产率和价值收入便不相同。
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就是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
(2)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在土地有限,特别是优等和中等地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作为经营对象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垄断。
首先,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因为优等地中等地的范围不可能随意扩大,已经耕种了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就形成了对优等地和中等地的经营垄断,其他农业资本家不可能再自由投入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
但是,当只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所获得的农产品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时,劣等地也需投入生产。
而耕种劣等地也要能得到平均利润,农业资本家才会去经营劣等地。
所以,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必然要由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
这样,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的产量较高,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获得的超额利润便形成级差地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答、论述真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答、论述真题及答案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2019年10月自考,简答题)答:马克思主义既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就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1)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生活,关注和研究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是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2)马克思主义能正确地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对它们进行批判地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内容。
(3)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
2.简要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其实现的条件(2019年10月自考,简答题)(1)人们在实践中最先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同认识对象发生直接的接触,产生感性认识。
由于实践的继续,感性认识积累多了,就会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出现认识的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而不是零碎不全,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
第二,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借助于思维才能实现。
3.简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2019年10月自考,简答题)(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2)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性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4.简述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2019年10月自考,简答题)(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规则是发达国家主导制定、进程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发展中国家收益少,甚至有被边缘化的风险。
自考马克思原理(简答题、论述题)
练习一(答案解析一、简答题1.简述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意义?【答疑编号9968,点击提问】【您的答案】【正确答案】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首先,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其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方向。
再次,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23。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什么?【答疑编号9969,点击提问】【您的答案】【正确答案】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第三,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263.简述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疑编号9970,点击提问】【您的答案】【正确答案】(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所谓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1。
4.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答疑编号9971,点击提问】【您的答案】【正确答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
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就在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这是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主要是教导人们学会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
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自考马克思主义概论马概简答和论述题
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的区别表现在:外在与内在;丰富与稳定;多样与单一。
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二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任何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答案: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答案: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
由于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它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
第二,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29]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案: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
表现在: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含答案)
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答:(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1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2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3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
(2)本质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是现象存在的根据。
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含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作用: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答:(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
(2)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重要影响。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反之,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
简述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
答: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竞争的目的不同。
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2)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
不但以前的各种竞争手段在继续使用,而且由于垄断的存在,各种凭借垄断地位采取的新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
(3)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
由于垄断组织的实力及其所采用的手段与自由竞争阶段的企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竞争的激烈和持久及其造成的破坏,也大大超过了自由竞争阶段。
(4)竞争的范围不同。
马克思 简答题和论述题题库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答:(1)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第一,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二,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主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
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和方法论。
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列宁称其为“科学中的最大成果”。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理想四个方面。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答案整理
简答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创新。
正确答案:(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它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彻底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同时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思想,摒弃了他理论中的形而上学的杂质,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简述真理与价值对立统一关系?正确答案:(1)真理与价值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对象的相符合;价值体现的是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者使人愉快的属性。
(2)真理与价值又是不可分的,又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成功改造世界,以实践的成果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
第二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
简述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正确答案: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因为货币也是商品,所以它可以与其他商品相比较,可以起到价值尺度的职能。
此外,货币还有流通手段的职能,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正确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的总趋势是发展但也出现了曲折和失误。
第一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它的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简答论述题答案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
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
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
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
3辩证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二者相互包含。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们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属性。
1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
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实践主体和客体: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
人。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
作用的关系。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马克思简答、论述答案
马克思简述题应和论述题共15题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P12)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即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否同一性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基本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
(ps:这段在回答时可以省略不写)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P28)答:(1)物质是标准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这个定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指出了唯物主义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的局限性;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为什么说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武器?(P42)答: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或者不可能完全认识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武器。
因为:第一,实践能是人的认识的正确性受到确实可靠的验证,只要实践的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就证明了世界的可知性。
第二,实践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认识工具,以扩大和增强人的感知能力。
第三,实践能够不断提高人的思维能力,使人们能够日益深入地、无止境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28)答: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所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本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到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在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所以否定规律以及辩证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
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答: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 19世纪法国与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3、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 19世纪四十年代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
(1社会历史条件(经济社会根源①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迅速发展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③无产阶级做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与资产阶级做斗争。
(2思想理论条件(思想渊源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理论成果,其中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英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渊源。
(3 社会实践条件(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第一章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即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 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 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的概念?答: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答:(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论述题
1.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答:(1)目的是: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2)理论联系实际之所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2.简述真理和真理的相对性、绝对性的含义、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存在的根据就在它自身,如果想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其存在的根据,必然会陷入神秘主义。
故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而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真理的相对性:(1)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
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
需要进一步扩展。
(2)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深化。
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3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答:真理与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是对立的统一。
(1)区别: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而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2)统一: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物质: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意识: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量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实践主体和客体: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循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的周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
1、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方面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发展创立起来的。
3、19世纪40-60年代,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4、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阶级性和实践性。
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8、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9、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10、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11、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的总特征。
1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3、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4、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劳动。
15、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6、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17、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8、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9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20、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或者国家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了。
21、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历史分析发和阶级分析法。
简答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1.哲学的基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1)存在和思维,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和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5、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7、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1.同一性:(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想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1)矛盾双方的斗争性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9、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
质变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0、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统一关系1.矛盾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特殊性:(1)不同是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是正确解决矛盾学说的关键。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Ps:若问题是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则答案加上: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实践决定认识。
13、怎样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1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辩证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3辩证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二者相互依存;二者相互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