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三首》课件PPT

《古诗词三首》课件PPT

在绿草如茵的郊野,一个孩子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那里放牛。天晚了,他骑着牛回家,偶尔拿出竹笛迎着晚风,吹出几支悠扬的曲子。回到家里,饱饱地吃一餐晚饭。天近黄昏,他连蓑衣也不脱,就露宿在明亮的月光下面。——作者把放牛娃的生活写得如此优美、如此快活,目的是劝告钟弱翁与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过他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句意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 他们收起了撑船的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 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我仿佛看到了………………
01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这真是一个____的村居! 这更是一个____的村居!
上片
村中环境: 村中人(老夫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秀丽 恬静
下片 (动作)

古诗三首诗

古诗三首诗

古诗三首诗
古诗词三首有以下:
一、《牧童》
吕岩〔唐代〕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释义: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二、《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释义:
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三、《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
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释义: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水东面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淘气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sūn:孙(孙子、孙女、外孙)bó:泊(停泊、泊船、飘泊无定)chóu:愁(忧愁、发愁、愁眉不展)sì:寺(寺庙、寺院、少林寺)yú:榆(榆关、榆树、榆荚)pàn:畔(河畔、池畔、耳畔)二、我会认更:gēng(打更、五更、三更半夜)聒:guō(聒耳、聒噪、聒碎)三、多音字泊:bó(停泊)pō(湖泊)更:gēng(更改)gèng(更加)四、作者简介1.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主要作品:《竹里馆》《山居秋暝》等。

2.张继,字懿孙,汉族,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主要作品:《枫桥夜泊》。

3.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清代词人,其词在中国词坛上享有很高声誉。

主要作品:《通志堂集》《纳兰词》。

五、理解诗意《山居秋暝》:山上刚刚下过一场雨,晚上天气凉爽带来了秋意。

松林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清清的泉水从河床的石头上流过。

洗衣物的女子归来,竹林里笑语喧哗,渔船顺流而下,搅动了一片片莲叶。

任凭春天的花凋谢,我自己却要居住在这风光秀丽的山中。

《枫桥夜泊》: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与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长相思》: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山海关那边走去,夜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风雪声搅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六、问题归纳1.《山居秋暝》: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2.《枫桥夜泊》: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诗人看到了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听到了远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寒山寺的钟声;感觉到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3.《长相思》:你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读懂了什么?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词三首》优秀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词三首》优秀课件

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 寺庙。
21 古诗词三首
互动课堂 结合注释,诵读古诗。把古诗读正
确、读流利。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21 古诗词三首
一起解诗题
点明时间。
枫桥夜泊
点出活动。
点明地点。
你能说说诗题的意思 吗?
夜晚在枫桥停泊
21 古诗词三首
顺流而下
你能说说这联 诗的意思么?
诗意:竹林里传来阵阵喧哗,那是洗衣物 的女子归来了。莲花响动,那是捕鱼的小 船在顺流而下。
21 古诗词三首
春天的花草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自然
你能说说这 联诗的意思 么?
诗意: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 的山中王孙自然可以久留。
21 古诗词三首
读了这首诗,你觉得诗中洋溢着怎样的气氛? 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了雨后 山村的晚景图吗?
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21 古诗词三首
请同学们再读古诗,看看哪些词语向我们 透露出张继并没有睡觉的消息?这些词语各是 从那个角度写的呢?哪里是动景,哪里是静景 呢?
21 古诗词三首
从颔联和颈联,我们知道,诗中明明写了浣 女渔舟,为什么还在首联说是“空山”呢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山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山。而是山中树木茂盛, 遮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空山不见人”,更体现出这 里的寂静,清新,幽雅
21 古诗词三首
这三联诗中,那两联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请 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一起解诗意

边 的
月落乌啼霜满天,
枫 树
江枫渔火对愁眠。诗意: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课古诗词三首》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课古诗词三首》课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 “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示例: 第一句描绘了一幅黑云翻墨图:黑云像打翻
了的墨水,几乎要把山遮住。 第二句描绘了一幅白雨跳珠图:白亮亮的雨
点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
第三句呈现出一幅风卷云雨图:突然,狂风席卷 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
最后一句展现了一幅水天一色图:雨过天晴,风 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 ,碧波如镜。
拓展空间
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大凡诗人失意,总会借 酒消愁,吟诗抒怀,而此诗 却不见愁情,你从这场骤雨 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
乐观、豁达
第3课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 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
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 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
溪桥忽见。
品读诗句
卷地风来忽吹散,

准确地写出了暴雨骤来骤去的动态,体现出动静变化之快。
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 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
风一来,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 黑云吹散。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 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 清澈明净。
品读诗句
望湖楼下水如天。
[唐] 孟浩然

文本解读《古诗词三首》

文本解读《古诗词三首》

部编教材五上《古诗词三首》文本解读《古诗词三首》选自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四篇课文。

本单元是部编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阅读时,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相同点,那就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下面我着重对《山居秋暝》进行解读。

一、文中有画,自然成趣王维, 字摩诘, 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和音乐家,二十一岁中进士, 晚年居蓝田辋川,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月言律诗,是王维隐居山中时所作。

它描绘了一幅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时间、地点、季节——点题)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动静结合——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动衬静——纯朴、美好、充满生机的生活图景)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流。

(点明隐逸情怀)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二、创作有法,字句藏情“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诗的首联两句直破主题, 上句写“山居", 下句写“秋瞑"。

诗人用白描的手法, 铺出了整个画面的基调, 字句平淡, 毫无雕饰, 却传递给读者一种安适的田园生活情趣。

全诗由“空"字入笔, 透露出一种空灵之美。

“空山"二字,既点明所描绘景物的地理位置, 又点明地理环境。

可是诗的后面又写有浣女、渔舟, 明明有人活动其中, 又为何要说是“空山"呢? “空山”在这里明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说明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四时田园、村居)》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四时田园、村居)》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场景:勤劳的大儿子正在小溪东面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院子里用灵巧的双手编织鸡笼;可爱的小儿子,正卧在溪边,开心地哼着歌儿剥莲蓬。
五、古诗、释义、译文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主要作品:《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舟过安仁》等。
四、课后习题答案
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
1、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意:儿童们奔跑着,追寻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黄色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急”“追”这两个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无处寻”三个字让我们仿佛看见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
主要作品:《青玉案·元夕》《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主题:
《清平乐·村居》这首小令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词人把这家老小的不同的面貌和情态描写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出作者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主题:
《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清新美丽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以脏话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课文分析(通用12篇)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课文分析(通用12篇)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课文分析(通用12篇)2022-12-15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课文分析(通用12篇)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课文分析篇1 《古诗词三首》教材简说《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

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

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

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秋思》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是语文课程中的一项经典内容,其中包括《出塞》、《凉州词》和《夏日绝句》三首古诗。

以下是这三首古诗的简介和赏析:
1. 《出塞》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

此诗以边疆民族为题材,描述了边疆民族的生活和斗争。

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描绘了边疆民族在历史上与中原民族的关系,以及边疆民族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和奋斗的精神。

2. 《凉州词》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翰的一首边塞诗。

此诗以边疆戍卫为题材,描绘了边疆的壮丽景色和戍卫的艰辛。

诗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展现了边疆戍卫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豪情壮志。

3. 《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是宋代诗人李清照的一首抒情诗。

此诗以夏日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时光和过去的岁月的感慨。

诗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追求。

这三首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们以不同的题材和主题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对这些古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23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23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23古诗词三首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古诗词三首》是《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渔歌子》,店铺为四年级师生整理了第2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原文乡村四月[宋] 翁卷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不,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注释①山原:山陵和原野。

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川,平地。

③子规:杜鹃鸟。

④了:结束。

四时田园杂兴①[宋] 范成大昼出耘田②夜绩麻③,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④供⑤耕织,也傍⑥桑阴学种瓜。

注释①杂兴:各种兴致。

②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

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未解:不懂。

⑤供:从事。

⑥傍:靠近。

渔歌子[唐] 张志和西塞山①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②肥。

青箬笠③,绿蓑衣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①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②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③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④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教材解读乡村,一个多么诱人的名词:那里有田园绿野、小桥流水,那里有炊烟袅袅、牧童短笛。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那是农村最怡人的时候,蛙声传佳音,丰收在眼前,农民们别提有多高兴;“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那是村居生活悠然自得的情境,•牧童短笛的袅袅余音,飘浮在炊烟袅袅的村庄上空,渲染的是村居生活的意趣和迷人的暮景。

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在远离尘世、民风朴实的乡村那迷人世界,又有多少诗人用自己的诗心与小桥流水撞击,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勾勒农村景色的优美秀丽。

宋代翁卷和范成大两位诗人,就是以同样的视角,目光盯紧农村夏初这一特定时刻,勾勒出农村特有的生活画面。

1、两首诗都形象再现了夏日农忙的景象:一到初夏,农村顿时便忙活起来,夏收夏种,有收获又播下希望,农民们自然要夜以继日,不辞辛劳了。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就全方位地再现出农民们繁忙的生活情景:一是从早到晚忙。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

宿建德江宿建徳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字词解释: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②移:划动,移动.③泊:停船靠岸.④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⑤客:指诗人自己.⑥旷:空阔远大⑦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⑧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亲近人.诗词大意: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日暮时,新的忧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天幕好像与树相连;江水清清,明月好像来亲近人.精彩赏析: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虽然第二句中写到了“愁”,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可见,这首诗在选材和使用表现手法上都十分有特色.诗人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天地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全诗虽只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描写得淋漓尽致.六月ニ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ニ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shì)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人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字词解释:①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②醉书:酒醉时写下的作品.③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④遮:遮盖,遮挡.⑤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⑥跳珠:跳动的水珠.⑦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⑧忽:突然.⑨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诗词大意: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它还没有遮挡住山.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胡乱地跳入船中.忽然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鸟云.望湖楼下,水面像明净的蓝天,水天一色.精彩赏析:这首诗主要写了西湖六月晴雨时的壮美景象.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一一黑云、白雨、大风、湖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来令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一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来去匆匆的阵雨,也到望湖楼头观赏了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诗中,“白雨”和“黑云”映衬,“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可见诗人颇具匠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字词解释:①西江月:词牌名.②夜行黄沙道中:词题.黄沙: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③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④七八个:概数词,不是确指,说明星星寥寥无几.⑤两三点:概数词,说明雨量不大.⑥旧时:往日.⑦茅店:用芽草盖的小客舍.⑧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⑨见:同“现”.诗词大意: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清凉的晚风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天空中寥寥无几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浙淅沥沥的小雨,我急忙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材林旁的茅草小客舍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舍忽然出现在眼前.精彩赏析:这是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时间是夏天的夜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虽然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但是作者把这些意象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恬静的美.词的上片以鹊倞、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作者笔下的画面,流露出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古诗词三首》教材解析

《古诗词三首》教材解析

《古诗词三首》教材解析《古诗词三首》是“触摸自然”主题下的一组诗词,由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还有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组成。

作者年代唐宋皆有,作品体裁诗词兼顾。

三首作品中都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有日暮江景,有西湖雨景,也有山村夜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中的景物总是投射着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心境。

《宿建德江》是孟浩然仕途失意,寄情山水,羁旅途中写下的。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始终萦绕着“愁”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谪居杭州时所写,描绘了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短短四行,涵盖了雨前、雨中、雨后的全过程,大开大合的笔墨与作者豪放的胸襟融为一体。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被奸佞中伤,弹劾罢官之后,在上饶家居时,经过黄沙岭道所作。

简单的文字有着扑面而来的恬静和野趣,透着淡淡的愉悦,于平淡中见洒脱。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由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以此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由于诗词文体的特殊性,简练的语言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学习诗词的时候,更需要运用这一方法。

1.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如《宿建德江》表达的是作者的羁旅之愁,教学时,可以唤起学生孤身一人离开父母时的情感体验,从而走近诗人内心;《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的是夏日暴雨,这样的生活经验每个学生都有,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经历的暴雨,再将自己的表达和诗人的语言比较,想象画面,感受诗句凝练的语言中包含的精妙联想。

2.从作者的处境想开去。

唐诗宋词多有着作者生平经历带来的鲜明个性标签。

所以,作者的生平、同作者的相关作品,都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走进作品,走进作者内心。

读《宿建德江》要引导学生去了解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可以读一读孟浩然的《自洛之越》,从而体会诗人的“愁”。

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要联想到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被贬谪的无奈,才能进一步理解词作体现出的难得的、淡淡的愉悦。

六上3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六上3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一、新字词:1.矗(chù):高耸直立。

2.倚(yǐ):靠着。

3.扉(fēi):门扇。

4.逾(yú):越过。

5.绩(jì):功业。

6.碎(suì):零碎。

7.恍(huǎng):仿佛。

8.窥(kuī):偷看。

9.裁(cái):剪裁。

10.籍(jí):书籍。

二、理解分析:1.《宿建德江》描绘了一幅深秋江景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绘了西湖夏日雨景,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变幻无常和诗人对人生的感悟。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绘了农村夏夜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三、好句赏析:1.《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一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雨过天晴的景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句,通过嗅觉和听觉的描写,展现了农村夏夜的生机勃勃和丰收的喜悦。

四、主题思想: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词,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和乡村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对这些诗词的赏析和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和乡村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五、总结: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词,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

通过对这些诗词的学习和赏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和乡村生活,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生命的珍视之情。

第3课《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3课《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从“忽”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吹散感而体了卷地风来忽受来会,到,还到雨 就吹这来 把风散也 雨了很匆 吹天有匆 没威上, 了黑力去 。压,也一压匆的下匆云子,就,一天把阵空大狂变雨风得吹席一散卷
片瓦蓝。
请你拿起手中的笔,也来写写雨吧!
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因为与 王安石政见不合,在官场受到排挤,无奈 自请外任,远离京城,到杭州任杭州通判。 他与朋友同游西湖时,经历夏日骤雨,触 景生情,写成此诗。
学习要求: 1.读:读准读出节奏 2.说:说说对诗的理解,不明 白的做记号 3.思:读完这首诗,你看到了 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里的哪 个字、哪些词在向你传递诗人 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
住宿,留宿。
宿/建德江 地名
唐 孟浩然

bó( 停泊 ) pō( 湖泊 )
移 舟 /泊 烟 渚 , 日 暮 /客 愁 新 。
时间
地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喝醉酒时所写
黑 云 翻 墨 /未 遮 山 , 白 雨 跳 珠 /乱 入 船 。 卷 地 风 来 /忽 吹 散 , 望 湖 楼 下 /水 如 天 。
读这首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黑云翻墨图 白雨跳珠图 云开雨散图 水天一色图
再读读诗,结合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想象的画 面是怎样的?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这两句诗写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宁静、空旷、清远、孤寂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所感
触景生情
日暮客愁新。
寓情 情景
所见
野旷天低树,
借景抒情
于交 景融
江清月近人。

部编版第三课《古诗词三首》

部编版第三课《古诗词三首》

一、《宿建德江》1.注释。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日暮:傍晚。

2.解诗题:宿:住宿。

在建德江边住宿。

(点名地点)客:指诗人自己。

3.本诗的诗眼:愁(原因:远离家乡;仕途失意。

)4.《宿建德江》作者是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5.《宿建德江》抒写了诗人的羁旅之思的诗,“新”字写出了诗人愁苦时时而生。

表达了诗人孤寂愁苦的心情。

6.《宿建德江》前两句直抒胸臆,后两句用对偶手法,借景抒情。

“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衬,既是诗人所见,也衬托了诗人孤寂的心情。

7.翻译: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心头。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 词语解释。

醉书:指醉酒时写下的作品。

(题目点明了时间、地点及诗人当时的状态。

)六月二十七日登上望湖楼饮醉时写下的作品。

墨雨:打翻的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这里用来比喻雨点。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苏轼所写,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3.诗人捕捉住的自然景物有:云翻、雨泻、风卷、天晴。

4.“卷地风来忽吹散”中“忽”字准确地写出了暴雨急来急去的动态。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前两句采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把乌云比作打翻的墨水,写黑云的来势凶猛;“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把雨点比作跳动的珍珠,“跳珠”写雨的特点。

“跳、乱”写出了雨大、雨点急,烘托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后两句动静结合。

6.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幅画: .雨前--黑云汇聚图、雨中--西湖骤雨图、雨后--狂风散云图、雨后西湖图。

(变幻莫测)的夏雨7.全诗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

8.翻译:黑云像被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遮住周围的群山,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习三首古诗词: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绝句》和王昌龄的《采莲曲》。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文学智慧,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材还提供了相应的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诗词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诗意方面仍有困难,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对古代文化背景的了解不足,也影响到对诗词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有趣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意,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感受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意,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诗词的意境,了解古代文化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原文、图片、视频等。

2.教学用具:投影仪、音响设备、诗词卡片等。

3.背景资料:收集有关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古代文化背景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庐山瀑布、绝壁、荷花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

同时,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注意停顿和语气变化,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加点的字 是多音字!
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
工人宿. 舍门前的草地上。
sù(宿舍)
宿 xiǔ(一宿)
xiù(星宿)
注意加点字 的读音!
读一读:两星位宿.老(xi同ù)学的一问宿题. (。xiǔ)没睡,整晚都在宿(s.ù)舍里讨论
我会写
宿建德江
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 浙江省)的一段。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努力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古诗,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 很黑。遮:遮盖,遮挡。
3 古诗词三首
第 三 课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
描绘的意境。 3.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
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期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 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 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 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 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 着丰收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 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3.读出节奏。

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
【出示课件3】并板书: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4】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1.总结学习方法:【出示课件5】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板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2.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学生按步骤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