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本.docx

合集下载

六、实施建议——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word文档)

六、实施建议——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word文档)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1(一)教学与评价建议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要实现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

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全面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科学制订教学目标历史教师要准确把握历史学科的性质及其功能,深刻领会历史课程的本质和教育价值,全面认识历史学习对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完整把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要认识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对某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尤其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以问题解决的水平程度作为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避免将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机械地分离;二是所制订的教学目标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通过教学能够达成;三是教学目标要有可检测性,能够衡量出学生通过学习所表现出来的进步程度。

例如,必修课程中“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一学习专题的教学,对于“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的学习内容,如果在教学目标中设定为“通过了解秦汉大一统的史实,形成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就显得过于简单、空泛,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指向也不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不强。

此外,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成。

因此,对这一教学内容的目标可设计为:“能够运用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明确秦汉疆域的四至;在梳理和概括秦始皇巩固统。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制定并发布的,用于规范和指导普
通高中教育教学工作的文件。

该标准对高中课程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定。

在课程性质方面,该标准强调高中教育的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等特点,旨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有层次、有差异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在培养目标方面,该标准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目标,并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提出了具体的培养目标。

在课程结构方面,该标准提出了“3+3+6”的高中课程结构,即语文、数学、外语三个必修科目,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六个选修科目。

同时,该标准还对每个科目的学分、学时等进行了规定。

在课程内容方面,该标准强调学科的核心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等核心内容,同时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

此外,该标准还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在课程实施方面,该标准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课程评价方面,该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的原则,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总之,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是指导高中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对于推进高中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胡㊀勤㊀㊀一㊁以语文核心素养支撑课程结构新课标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㊁思维发展与提升㊁审美鉴赏与创造㊁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核心要素.新课标不是按照单一标准抽象的逻辑方式来定义核心素养,而是以开放包容的宏观思维来确定的.新课标采用了传统的融通法,贴近当下社会,避开了语文本质㊁属性之类的概念之争,为语文核心素养注入了新的内涵,以支撑宏大的语文课程结构.二㊁以学习任务群构建语文课程内容新课标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设计了语文学习任务群 .从学习内容看,增加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㊁梳理与探究四个学习任务.过去虽然在必修中有这些方面的教学内容,但没有单独列出,学习的目标和方法很模糊,随意性很大.这次单列出来,对师生来说是个新的挑战.语文学习任务群构建的语文课程,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以语言思维发展为基础,保留了原有的文体教学,整合了整本书阅读㊁跨媒介学习和文化探究等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语文素养.三㊁在言语活动中展开语文教学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活动这个概念,课标专家组认为,语文活动是基于言语活动的转化.言语活动是人的思维活动㊁情感活动与言语交流的统一,言语活动必然受其自身的文化背景㊁个体经验和具体的㊁特定的活动情境的影响,所以它必然是个性化行为. 语文活动这个概念突出了新课标对语文学习性质的认知,将引导教材编写和教学设计围绕语文学习活动展开.观察各学科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以往的语文学科是最忽视活动设计的,新课标实施后有望改变这一现状.摘自«语文建设»(京),2018.4.13~17«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徐㊀蓝㊀㊀一㊁确立新的认知观㊁教学观和评价观教师必须确立新的认知观㊁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教师要全面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认识到核心素养五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既要注重对某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二㊁将教㊁学㊁评㊁考各个环节聚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学评考一体化,即将教学目标㊁教学内容㊁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关键问题和重点难点.通过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㊀㊀㊀专题文摘95㊀。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根底,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根底上表达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开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表达,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唯物史现是提醒人类社会历史客观根底及开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展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展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根底,对历史事物进展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完整word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docx

(完整word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docx

必修 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五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第六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八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第九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十课鸦片战争第十一课太平天国运动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十三课辛亥革命第十四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十五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第十六课抗日战争第十七课解放战争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十八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十九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二十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二十一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二十二课祖国统一大业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二十三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二十四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二十五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第二十六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第二十七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必修 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五课开辟新航路第六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八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第十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十二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十三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十四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第十五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第十六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20 世纪初~ 21 世纪)──历史展览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十七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第十八课罗斯福新政第十九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二十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第二十一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二十二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二十三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第二十四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 2 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必修 3第 3 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单元资料与注释第 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成第 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第 2 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 2 课“为秦开帝业” ──商鞅变法第 3 课宋明理学第 3 课富国强兵的秦国第 4 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第二单元资料与注释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 5 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第 1 课改革迫在眉睫第 6 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 2 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 7 课启蒙运动第 3 课促进民族大融合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第三单元资料与注释术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 8 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第 1 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第 9 课辉煌灿烂的文学第 2 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第 10 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第 3 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第四单元资料与注释未来──历史小论文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 11 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第 1 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第 12 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第 2 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第 13 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第 3 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五单元资料与注释第 14 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第 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第 1 课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的埃及传播第 2 课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主要内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容成果第 3 课改革的后果第 16 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六单元资料与注释第 17 课毛泽东思想第七单元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 18 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第 1 课19 世纪中叶的俄国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第 2 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术第 3 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第 19 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第七单元资料与注释第 20 课“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探究活动课二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第 21 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八单元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 1 课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第 22 课文学的繁荣第 2 课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第 23 课美术的辉煌第 3 课明治维新第 24 课音乐与影视艺术第 4 课走向世界的日本选修 1第八单元资料与注释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 1 课雅典城邦的兴起第 1 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第 2 课维新运动的兴起时约法》第 3 课百日维新第 4 课戊戌政变第四单元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第九单元资料与注释探究活动课三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的政治框架选修 2第一单元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第 1 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的冲突建立第 1 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第 2 课英国责任制内阁的第 2 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形成想第 3 课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第二单元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的建立争第五单元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第 1 课英国议会与王权矛势力的斗争盾的激化第 1 课法国大革命的最初第 2 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胜利较量第 2 课拿破仑帝国的建立第三单元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与封建制度的复辟的檄文第 3 课法国资产阶级共和第 1 课美国《独立宣言》制度的最终确立第 2 课法国《人权宣言》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第 3 课《中华民国临时约与反对专制的斗争法》第 1 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探究活动课一撰写历史短评国的冲击──试评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第 2 课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第二单元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第 3 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争的酝酿和爆发第 1 课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第 4 课反对复辟帝制、维盾的激化护共和的斗争第 2 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第七单元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较量争取民主的斗争第三单元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第 1 课英国宪章运动的檄文第 2 课欧洲无产阶级争取第 1 课美国《独立宣言》民主的斗争第 2 课法国《人权宣言》第 3 课抗战胜利前中国人第 3 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民争取民主的斗争法》第 4 课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探究活动课一撰写历史短评民主运动──试评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探究活动课二近代时期人民对时约法》民主的追求与斗争──学习编辑第四单元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历史报纸的政治框架第一单元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第 1 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的冲突建立第 1 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第 2 课英国责任制内阁的第 2 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形成想第 3 课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第 2 课欧洲无产阶级争取第五单元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民主的斗争势力的斗争第 3 课抗战胜利前中国人第 1 课法国大革命的最初民争取民主的斗争胜利第 4 课抗战胜利后的人民第 2 课拿破仑帝国的建立民主运动与封建制度的复辟探究活动课二近代时期人民对第 3 课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民主的追求与斗争──学习编辑制度的最终确立历史报纸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选修 3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 1 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第 1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的冲击爆发第 2 课中国资产阶级的民第 2 课旷日持久的战争主思想第 3 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第 3 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 4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的酝酿和爆发后果第 4 课反对复辟帝制、维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护共和的斗争下的世界第七单元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第 1 课巴黎和会争取民主的斗争第 2 课凡尔赛体系与国际第 1 课英国宪章运动联盟第 3 课华盛顿会议第 1 课两极格局的形成第 4 课维护和平的尝试第 2 课冷战的开始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 3 课美苏争霸第 1 课1929~1933 年资本第 4 课两极格局的结束主义经济危机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第 2 课局部的反法西斯斗第 1 课朝鲜战争争第 2 课越南战争第 3 课走向世界大战第 3 课中东问题的由来与第 4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全面爆发第 4 课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第 5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程扩大第 5 课南亚次大陆的冲突第 6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 6 课两伊战争转折第 7 课海湾战争第 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六单元和平与发展结束第 1 课联合国的建立及其第 8 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用胜利的影响第 2 课世界人民的反战和探究活动课一世界大战的启示平运动──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第 3 课和平与发展:当今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世界的主题与和平探究活动课二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努力维护世界和平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选修 4第 1 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行者孙中山第 1 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第 2 课圣雄甘地皇帝秦始皇第 3 课新土耳其的缔造者第 2 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凯末尔唐太宗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第 3 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第 1 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捍卫者康熙帝基人马克思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 2 课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第 1 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恩格斯子第 3 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第 2 课西方古典哲学的代家的缔造者列宁表柏拉图第 4 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第 3 课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泽东成者亚里士多德第 5 课中国改革开放和现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代的杰出人物第六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 1 课英国革命的领导者第 1 课杰出的中医药学家克伦威尔李时珍第 2 课美国国父华盛顿第 2 课中国铁路之父詹天第 3 课一代雄狮拿破仑佑第 3 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第三单元米诺斯宫殿遗址基人李四光与克里特文明第 4 课近代科学之父牛顿第 1 课克里特岛的美第 5 课20 世纪的科学伟人丽传说爱因斯坦第 2 课伊文思的惊人选修 5发现第一单元历史和历史的第 3 课克里特文明的“重现”“重现”第 1 课历史是什么第 4 课克里特文明的第 2 课历史学是什么未解之谜第 3 课历史学怎样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重现”历史索第 4 课历史学有什么第 1 课二里头遗址的社会功能发掘第二单元人类起源之谜第 2 课二里头遗址的第 1 课人从哪里来文化遗存第 2 课人类进化的历第 3 课二里头文化与程认识夏史第 3 课寻找人类的祖第 4 课二里头文化中先的疑难问题第 4 课人类起源在何第五单元三星堆遗址──方古蜀文明之谜第 1 课“一醒惊天下”第 3 课大津巴布韦遗的三星堆遗址址的建筑与文物第 2 课三星堆文化的第 4 课谁创造了大津丰富内涵巴布韦文明第 3 课三星堆文化和选修 6古蜀文明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第 4 课三星堆文化的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未解之谜第 1 课世界文化遗产第六单元玛雅文明的消失的由来第 1 课玛雅文明的发第 2 课世界文化遗产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第 2 课玛雅文明的历第二单元古代埃及的历史史遗产第 3 课玛雅人的智慧第 1 课雄伟的金字塔第 4 课玛雅文明的假群说第 2 课阿布辛拜勒神第七单元大津巴布韦遗址庙的新生与非洲文明探秘第三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第 1 课穆塔帕王国与的历史遗迹“黄金国”的传说第 1 课雅典卫城和奥第 2 课大津巴布韦遗林匹亚遗址址的发掘第 2 课古罗马城的建筑艺术成就孝陵第四单元欧洲文艺复兴时第 4 课宏伟壮观的明期的文化遗产十三陵第 1 课佛罗伦萨的文第七单元多姿多彩的中国化遗产古城和古村落第 2 课罗马文艺复兴第 1 课古色古香的平时期的文化遗产遥古城第五单元中国著名的历史第 2 课清新典雅的皖遗迹南古村落第 1 课世界建筑的奇探究活动课扬州小秦迹万里长城淮河的考察和保护建议第 2 课秦始皇陵及深第八单元人类非物质文化埋两千多年的兵马俑遗产──中国昆曲第 3 课世界屋脊上的第 1 课古雅的昆曲布达拉宫第 2 课昆曲的拯救和第六单元明清的宫殿、皇保护家园林和陵墓第九单元具有警示意义的第 1 课中国古代宫殿世界文化遗产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第 1 课殖民罪恶的见第 2 课瑰丽的夏宫─证──戈雷岛─颐和园第 2 课德国法西斯的第 3 课突显皇权的明杀人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变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变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变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变化近几年,中国教育系统一直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发展,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

作为中学阶段的必修科目之一,历史课程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为了适应时代需求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于2017年首次发布,2020年进行了修订,引入了许多新变化。

一、注重历史素养的培养新版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将其作为课程重点之一。

传统的历史课程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新版课程则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的培养。

学生将通过学习历史,培养跨学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审美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增加历史学科的多样化新版历史课程标准在内容安排上更加注重历史学科的多样性。

传统的历史课程大多集中于政治史和国际史方面的教学,而新版课程将增加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通过多样性的历史学科内容,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本质和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历史研究方法的培养新版课程加强了对历史研究方法的培养。

传统的历史课程注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记忆,而新版课程更注重历史的研究和分析。

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如文献搜集、资料分析、历史调查、历史考古等,使学生在历史学科研究方面得到更全面的训练。

四、推崇多元思维和价值观新版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推崇多元思维和价值观。

传统的历史课程往往只强调一种价值观和历史观,而新版课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历史事件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价值观。

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核心价值观。

五、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新版历史课程标准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传统的历史课程往往偏重外国历史和外国文化的教育,而新版课程更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课程内容——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word文档)

四、课程内容——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word文档)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
(一)必修课程
【内容要求】
本课程以通史的叙事框架,展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本课程共有24个专题,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几种社会形态。

它们构成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序列。

不是所有民族、国家的历史都完整地经历了这五个阶段,但是这个发展总趋势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意义。

1.1早期中华文明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1.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1.3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1.4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word文档)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word文档)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1(一)课程性质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料。

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

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

(二)基本理念2.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闸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要引领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要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不断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

学科%网3.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主要修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主要修订

第32卷第2期2018年4月㊀北㊀京㊀教㊀育㊀学㊀院㊀学㊀报JOURNALOFBEIJINGINSTITUTEOFEDUCATIONVol.32No.2㊀Apr.2018收稿日期:2018-03-15作者简介:李㊀军(1972 )女ꎬ山东邹平人ꎬ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ꎬ历史学博士ꎬ主要从事世界近现代史㊁教师教育研究ꎮE-mail:lilemei@yeah.net基础教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主要修订李㊀军(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ꎬ北京100120)摘㊀要:自教育部2018年1月正式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来ꎬ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变化引起了广大高中历史教师的关注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主要在文本结构㊁课程结构㊁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发生了重大修订ꎬ同时新增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㊁学业质量标准㊁教学示例㊁评价案例和命题建议等内容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这些修订变化集中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高中阶段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新观念ꎬ有益于高中历史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ꎮ关键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ꎻ高中历史学科ꎻ核心素养ꎻ学业质量中图分类号:G633.51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228X(2018)02-0013-08DOI:10.16398/j.cnki.jbjieissn1008-228x.2018.02.003㊀㊀2018年1月ꎬ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 2017年版课程标准 )ꎮ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 实验版课程标准 )相比ꎬ新修订的2017年版课程标准在深刻总结2003年以来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经验与问题和充分借鉴国际优秀成果的基础上ꎬ主要在文本结构㊁课程结构㊁课程内容以及实施要求方面发生了重大修订变化ꎮ从这些改进和完善后的修订变化中可以看到ꎬ2017年版课程标准努力凸显高中历史课程的政治性㊁思想性和时代性ꎬ凝炼历史学科核心素养ꎬ更新历史教学内容ꎬ研制学业质量标准ꎬ增强历史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ꎬ着重强调高中历史教师要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进行课程和教学体系改革ꎬ帮助高中生在高中历史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ꎮ这些修订变化有益于高中历史课程实现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ꎮ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的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ꎬ这是我国新的历史发展定位ꎮ 为谁培养人㊁培养什么人㊁如何培养人 是新时代背景下承担 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ꎬ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任务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再次修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ꎮ(一)把准政治方向ꎬ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培养新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ꎬ必须把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放在首位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ꎬ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ꎬ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一门关键性基础课程ꎮ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ꎬ使学生在了解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所创造的文明成果中ꎬ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ꎬ引领学生认清历史发展规律ꎬ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国家的命运和世界的发展ꎬ形成现代中国公民应具有的历史素养和国家历史认同感ꎬ高中历史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ꎮ[1]2北㊀京㊀教㊀育㊀学㊀院㊀学㊀报2018年㊀(二)改革课程结构ꎬ保证高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高中教育改革的定位与 两个一百年 的教育定位密切相连ꎬ实现本世纪中叶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的目标需要教育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ꎬ形成满足学生发展㊁民族复兴和国家战略需求的课程方案ꎮ高中历史课程 必修课程㊁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的课程结构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了有选择的课程ꎬ既与初中㊁大学相关专业相衔接ꎬ也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发展ꎬ符合高中课程改革基础性㊁多样性㊁选择性的课程结构功能定位ꎮ(三)立足现实问题ꎬ发动破解阻碍历史教育改革创新的引擎高中历史课程的教育现状存在表面和深层问题ꎮ从表面来看ꎬ实验版课程标准存在目标表述笼统ꎬ政治㊁经济㊁文化三个必修模块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之间鸿沟大ꎬ时序性弱ꎬ内容较深ꎬ必修与选修内容有重复等问题ꎮ从深层次来看ꎬ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历史学科 通过知识获得教育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任务ꎮ因此ꎬ需要重新思考和寻找深度推进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ꎮ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变化相较实验版课程标准ꎬ2017年版课程标准在文本结构㊁课程结构㊁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方面主要有两类新修订变化ꎮ第一类指课程标准的新增内容ꎬ第二类指课程标准的修订内容ꎮ所有变化都指向培养和提高高中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ꎬ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中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ꎮ(一)文本结构的调整实验版课程标准主要分为前言㊁课程目标㊁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部分ꎻ2017年版课程标准则由前言㊁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㊁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㊁课程结构㊁课程内容㊁学业质量㊁实施建议和附录八部分组成ꎮ从文本结构上来看ꎬ2017年版课程标准比实验版课程标准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㊁课程结构㊁学业质量和附录四部分ꎻ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㊁课程目标㊁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根据前言中的修订原则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进行了新的修订ꎮ(二)标准内容的新增变化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㊁内涵与功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2017年版的课程标准中的正式提出㊁内涵界定及其教育功能的定位是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一个重大新增变化ꎮ(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ꎮ作为历史学科本质观和教育价值观的反映ꎬ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ꎬ学生要在历史课程学习中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ꎮ其中ꎬ正确的价值观念主要指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ꎮ必备品格主要指在政治思想上对伟大祖国㊁中华民族㊁中华优秀文化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ꎬ做人做事的人文道德素养以及求真㊁求实的史学品格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ꎬ克服了知识与能力㊁过程与方法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知识学习与学科育人功能的割裂缺陷ꎬ是对历史课程目标实质的明确整合与凝炼ꎬ是对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高度概括性和专业化表述ꎬ有利于实现历史教育从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和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根本转型ꎮ(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㊁时空观念㊁史料实证㊁历史解释㊁家国情怀五项关键要素ꎮ这五项要素形成一个整体ꎬ既有各自的地位和作用ꎬ也有以五位一体的综合性引领学生形成学习历史课程后所应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念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ꎮ其中ꎬ历史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ꎬ是历史学科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ꎻ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㊁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法ꎬ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ꎻ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ꎬ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ꎬ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途径ꎻ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ꎬ以历史理解为基础ꎬ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㊁能力与方法ꎬ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41㊀第2期㊀㊀李㊀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主要修订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ꎻ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ꎬ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ꎮ[1]4(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功能ꎮ从功能来看ꎬ普通高中历史教育要通过诸素养的培育实现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ꎮ2017年版课程标准中再三提到的 正确的价值观念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核心素养在高中生修完历史课程后所应实现的价值观念㊁品格和能力成就的具体表述ꎬ唯物史观㊁时空观念㊁史料实证㊁历史解释㊁家国情怀五项关键要素则是培养学生具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ꎮ因此ꎬ在当前及以后的历史课程教学中ꎬ课程结构的设计㊁课程内容的选择㊁课程的实施等ꎬ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ꎮ2.课程结构的调整及特点实验版课程标准在前言中对课程结构有相关说明(课程设计思路)[2]ꎬ但是2017年版课程标准把实验版中的 课程设计思路 调整为文本主体结构中的 课程结构 ꎮ因此ꎬ 课程结构 成为新课标的第二个重大增加变化ꎮ(1)课程结构的调整变化ꎮ实验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和选修课构成ꎬ2017年版课程标准则规定由必修㊁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共同构成高中历史课程的整体结构ꎮ2017年版必修课程从实验版必修的历史(I)㊁历史(II)㊁历史(III)三个政治㊁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的25个学习专题ꎬ修订为中国古代史㊁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部分通史体例的 中外历史纲要 ꎮ 中外历史纲要 以通史的叙事框架ꎬ用24个专题内容来展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㊁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ꎬ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㊁从分散到整体㊁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历程ꎬ使学生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和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ꎮ2017年版选修课程从实验版选修的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探索历史的奥秘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调整为两类选修课程ꎮ其中ꎬ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和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为选择性必修模块课程ꎬ这三个模块由依照时序发展进行表述的19个学习专题构成ꎬ目的在于引领学生以 中外历史纲要 为基础ꎬ从政治㊁经济与社会生活㊁文化等不同视角对中外历史的发展规律有更加深入的认识ꎻ 史学入门 和 史料研读 为选修课程模块ꎬ包括14个专题ꎬ主要作为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参考依据ꎬ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史学的基本理论㊁知识与技能ꎬ并通过综合实践探究活动来进一步增强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的能力与素养ꎮ(2)课程结构的变化特点ꎮ2017年版课程标准必修㊁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课程结构设计特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ꎮ其一ꎬ三类课程的课程类型符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相关要求ꎬ有益于学生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养成中体现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ꎮ其二ꎬ三类课程结构设计和内容编排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呈现ꎬ注意到了在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相衔接和区别的基础上凸显高中历史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学习梯度ꎮ同时ꎬ三类课程类型之间也具有关联性㊁递进性和提高性ꎮ其中ꎬ历史必修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基本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的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重要史事和发展脉络是共同基础ꎬ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ꎮ引领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的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拓展与深化ꎬ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升学需求选择学习ꎮ强化学生史学专业基础的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ꎬ由学校和学生自主选择ꎮ其三ꎬ课程学分在新版课程标准中进行了重构ꎬ必修课程由原来的6学分减少为4学分ꎬ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共同基础课ꎮ选择性必修课程每个模块2学分ꎬ共6学分ꎮ选修课程由学校自主决定ꎬ学分未在课程标准中加以表述ꎬ学生可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ꎮ历史课程结构和课程学分的变化保证了基础性ꎬ也兼顾了选择性ꎮ3.学业质量标准的划分与评价规定各学科的学业质量标准是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研制的重要内容ꎬ历史学科也不例外ꎮ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标准是高中生在完成历史学科学习以后ꎬ所获得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规范性成就标准和表现性标准ꎬ是整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基础上的分水平呈现的可测评性学习结果ꎮ这种在量和质上所发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行为51北㊀京㊀教㊀育㊀学㊀院㊀学㊀报2018年㊀变化ꎬ是历史教育质量比较的关键指标ꎬ也是历史教材编写和历史教学实施的重要依据ꎮ(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是历史学业质量水平层级划分的依据ꎮ唯物史观㊁时空观念㊁史料实证㊁历史解释㊁家国情怀作为五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ꎬ每项要素都按照新课程标准分为四个层次ꎬ分别在纵向上来界定高中生在修习历史课程后ꎬ在这五个要素方面所发生的量与质的发展程度和行为变化ꎮ以 历史解释 为例(表1)ꎬ辨别和初步分析 提出自己的解释 说明原因并进行评析 提出新的解释是学生在 历史解释 素养成就表现上的四个水平描述ꎬ每高一级水平的表现都涵盖前一级的表现ꎬ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前一阶段才能到达后一阶段的水平ꎮ 历史解释 的四个水平划分不但具有连续性ꎬ同时也具有递进性特点ꎮ这种水平划分方式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指导学生在 历史解释 的素养方面如何进行学习ꎬ也可检测和评价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在 历史解释 方面所达成的水平ꎮ表1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以 历史解释 为例水㊀平素养4㊀历史解释水平1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ꎻ能够发现这些历史解释与已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ꎻ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水平2能够选择㊁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ꎬ对个别或系列史实提出自己的解释ꎻ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ꎻ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水平3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ꎻ尝试从来源㊁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ꎬ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水平4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ꎬ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ꎬ尝试验证以往的假说或提出新的解释表2㊀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具体表现:以 水平1 为例水㊀平质㊀㊀量㊀㊀描㊀㊀述水平11-1能够知道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ꎬ知道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ꎬ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ꎬ认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ꎻ能够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1-2能够了解所学内容的历史分期方式ꎬ理解历史时期是按时序划分的ꎻ能够知道认识史事要考虑到历史地理的状况ꎻ能够识别历史地图中的相关信息ꎬ知道古今地名的区别1-3能够知道史料分为文献史料㊁图像史料㊁实物史料㊁口述史料㊁实地史料等多种类型ꎻ能够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ꎬ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其有关的材料ꎻ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1-4能够有条理地讲述历史上的事情ꎬ概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ꎻ能够说出重要历史事件的经过及结果㊁重要历史人物的事略㊁重要历史现象的基本状况1-5能够发现历史上认同家乡㊁民族㊁国家的事例ꎬ知道中外优秀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ꎬ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依据㊀㊀(2)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整体划分ꎮ尽管五项关键核心要素都做了四个水平的评价标准划分ꎬ但是单项核心素养的检测并不足以对学生历史学业质量水平进行整体评价ꎬ因此需要对五项核心要素的实现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描述学生不同水平的学习结果具体表现ꎬ这样就形成了历史学业质量水平的四级划分ꎮ以水平1的质量描述为例(表2)[1]41-42ꎬ这一级别水平上的学业质量描述包含五个方面ꎬ分别按唯物史观㊁时空观念㊁史料实证㊁历史解释㊁家国情怀的顺序ꎬ来描述这五项核心素养应达到的第一级水平ꎬ例如 1-3能够知道史料分为文献史料㊁图像史料㊁实物史料㊁口述史料㊁实地史料等多种类型ꎻ能够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ꎬ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其有关的材料ꎻ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ꎬ即史料实证(素养3)的水平1 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ꎻ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ꎬ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ꎻ能够从所获得的61㊀第2期㊀㊀李㊀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主要修订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 的进一步描述ꎮ这样ꎬ从横向上来看ꎬ处于同样水平上的五项核心素养形成学业质量标准的相应水平等级ꎬ每个历史学业质量水平等级都包括五项核心素养的要求ꎬ每高一级水平的表现也涵盖前一级的表现ꎮ(3)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评价ꎮ2017年版课程标准规定了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ꎬ 高中学业质量是阶段性评价㊁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ꎮ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ꎮ学业质量水平4是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命题依据ꎮ [1]44也就是说ꎬ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2是全体学生经过必修课程( 中外历史纲要 )的学习并通过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后ꎬ才能认定学分并予以毕业ꎮ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3-4是学生根据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自主选择ꎬ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学习选择性必修课程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和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三个模块和选修课程 史学入门 及 史料研读 两个模块内容ꎬ其学业质量检测结果作为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或参考的依据ꎮ4.新增教学示例㊁评价案例和命题建议(1)教学示例与评价案例ꎮ2017年版课程标准第四个新增内容就是教学示例㊁评价案例和命题建议ꎬ大约占用了30页对一线高中历史教师进行教学示范(表3)ꎮ从表3可以看到ꎬ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分别设计了9个和12个教学提示和教学活动示例ꎮ 学业水平考试与命题建议 中提供了2个典型试题及说明ꎮ附录2中提供了1个具体的教学与评价示例ꎮ从特点和意义来看ꎬ一方面ꎬ所增加的这24个案例和示例既有教学案例也有评价示例ꎬ分属于课程标准不同的组成部分ꎬ也选取了不同的教学内容ꎬ力争做到示例全覆盖ꎮ另一方面ꎬ这些案例或示例中的核心素养培育要求与教学活动目标和内容密切相连ꎬ避免了空泛地将核心素养列为教学与评价目标ꎬ为中学历史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思路和评价示范ꎮ(2)新增命题建议ꎮ除学业水平考试性质外ꎬ在实施建议中也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原则和框架ꎮ此部分内容强调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要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ꎬ要以考查核心素养的具备程度为目的ꎬ要以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㊁复杂的㊁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为重心ꎮ同时对研制命题框架的内容和目标作了说明ꎮ(三)标准内容的修订变化除上述四大新增内容外ꎬ相较实验版课程标准ꎬ2017年版课程标准对 前言㊁课程目标㊁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 四部分的文本内容做了相当大的修订ꎮ1. 前言 的统一性2017年版课程标准前言与所有学科的课程标准前言一样ꎬ文字和内容完全一致ꎬ主要对课程标准修订的缘由㊁指导思想㊁基本原则㊁主要内容变化做了总体说明ꎬ着重强调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的思想性㊁整体性㊁创新性和可操作性ꎮ2.课程性质㊁理念与目标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比ꎬ2017年版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㊁理念和目标的修订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ꎮ首先ꎬ在课程性质和理念方面ꎬ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ꎬ历史教育要成为 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ꎮ要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㊁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内容ꎻ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中要不断增强 五个认同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㊁对中华民族的认同㊁对中华文化的认同㊁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2ꎻ要系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ꎬ社会主义革命㊁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ꎬ 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ꎮ第二ꎬ在课程目标方面ꎬ2017年版课程标准强调要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ꎬ要求学生在修习历史课程中形成基于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ꎮ3.课程内容变化的整体性㊁阶段性和时代性(1)强化对相关史实的整体认识ꎮ 中外历史纲要 作为必修课程ꎬ以大时序小专题的呈现方式ꎬ精选了24个专题以引导高中生进一步通过对相关史事的整体认识ꎬ深化对人类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认识和对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规律的认识ꎮ以世界史的内容为例ꎬ包括古代文明的产生ꎬ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ꎬ全球联系的建立ꎬ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ꎬ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ꎬ马克思主义的诞生ꎬ世界7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变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变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变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变化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全国各高中提供了一套统一的教学大纲,这套大纲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历史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内容在经历了三年的教学实践后,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因此,在2020年,教育部对这套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

本文将介绍这套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新变化。

一、知识范围扩大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范围进行了扩大。

原本的课程只涵盖中国历史的相关内容,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等。

而在新修订的标准中,加入了世界历史的内容,如世界古代史、世界现代史等。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地位和作用。

二、问题意识的强调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标准强调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现实问题,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实问题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标准还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解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材料分析的加强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增加了材料分析的要求。

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评价。

通过材料分析,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避免片面和主观的观点。

同时,材料分析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四、多元文化的包容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多元文化的包容。

标准要求学生研究和理解多元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培养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通过学习不同文化的历史,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理解能力。

总的来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修订主要是从知识范围、问题意识、材料分析和多元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本次课程方案修订,还进一步完善了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明确了必 修、选修I、选修n三类课程的功能定位,减少了必修学分,合理确定了必 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例,同时对相关配套政策提出了明确建议。
2、凝练学科核心素养
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对于落实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对于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贡献,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 凝练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 课程内容,制定内容标准,指导教学设计,提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
5、吸收新成果,确保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与时俱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坚持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课程内容中充分呈现。把培养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融入课程之中,努力呈现 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新成就。同时,吸收了课程标准研究领域的新 思想,以及十余年来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
(二)基本理念
1、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
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 钋,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 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 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国家的命运和世界的发展,形成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历 史素养和国家历史认同,得到全面、持续的发展,是历史课程所坚持的价值 追求。
4、坚持问题导向
现行课程面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形势、新要求,有不少需要破 解的问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坚持统筹规划、协同推进的原则,钋对各 学段课程之间统整不足、各项改革之间协同性不强、课程实施的保障条件不 配套等问题,进一步完善、调整了课程结构和内容,努力实现普通高中教 育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积极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 革与评价考试、高校招生、教师配备、资源条件和经费保障等相关改革的配 套。在标准中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充实学业质量标准等, 对教学实施、评价考试提出具体建议。强化各学段纵向有效衔接和相关学科 横向协调配合。增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力求标准“管

附录——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word文档)

附录——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word文档)
来自水平4附录2教学与评价案例
(一)教学设计示例
内容范围
必修课程“1.4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1.5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两个专题的相关内容。学&科网
教学主题
从唐长安和北宋东京认识唐宋社会及变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设备条件
根据学校的设备条件、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可选择在普通教室、历史专用教室、电子阅览室等不同场所,安排学习活动。
水平3
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水平4
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
水平
水平3
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
水平4
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
水平
素养5.家国情怀
水平1
能够具有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能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
城市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的发展水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繁荣的原因。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读图1、材料1,让学生对唐朝长安城能作为“盛唐”标本有基本认识,让学生认识长安城在唐朝的历史地位。通过读图2、材料2,让学生认识东京城在北宋时期的地位。要求学生运用时空观念来认识唐宋繁荣的背景。

三、课程结构——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word文档)

三、课程结构——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word文档)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1(一)设计依据设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结构的主要依据是: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相关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要符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并考虑到与初中、大学相关专业的衔接,依据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学分结构、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等,既要为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共同基础,又要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发展。

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将历史课程结构的构建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课程类型及其布局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使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得以更加充分的体现。

3.历史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

注意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使课程内容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事,并为学生提供认识历史的多个角度,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探究。

4.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国际历史教育的优秀成果。

在充分吸取近年来历史课程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注意解决新问题,使课程结构的设计更有利于改革的不断深化,顺应国际历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结构1.课程的类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

必修课程采取通史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采取专题史方式,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

这样的结构,既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使高中历史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有所区别和衔接。

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升学需求而选择修习的课程,设《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与传播》三个模块。

各模块由若干学习专题构成,在各专题下的具体内容依照时序进行表述,呈现中外历史多方面的重要内容,引领学生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等不同视角深入认识历史。

学#科网。

2017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节选

2017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节选

普通高中《2017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主要内容一、基本理念1.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要引领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要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不断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

3.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在结构设计上,要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构建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在内容选择上,要精选基本、重要的史事。

在课程实施上,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 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 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 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

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16. 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7. 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8. 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 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内容标准必修课程1 、中外历史纲要3. 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4.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变动与“华夏” 观念的形成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通过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迁徙与交融的史实,认识“华夏”观念的形成。

5.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 独尊儒术”等举措,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6.三国至唐前期的民族交融与文化创新通过把握三国至唐前期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制度创新及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新成就。

7. 唐后期至两宋的政治、社会变革通过唐后期和五代十国的社会动荡,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举措;了解唐后期至两宋时期的重要改革,以及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8. 辽、西夏、金、元的统治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通过辽、西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9. 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社会变动通过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认识明清时期的世界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了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重要变化及所面临的危机。

10.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及意义;认识l[ 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11.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对中国结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意义; 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通过民国初年社会经济、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的变化,认识其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9.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认识“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

10.中华民族的杭日战争了解日本的侵华罪行;通过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意义,认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抵柱,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11.人民解放战争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13.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认识 20 世纪 50 年代至70 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成就及经验教训;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14.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及意义 ;通过了解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历史地位。

15.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通过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16.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封建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

17.大航海时代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大航海时代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18.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19.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20.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

21.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通过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2.改变国际秋序的两次世界大战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 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23.20 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化3通过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通过了解冷战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1.25 当代世界的发展特点和主要趋势通过了解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选修 I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2. 政治体制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13.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14. 法律与教化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了解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