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3.1.3)--阳明病本证-阳明病热证

伤寒论----第2单元阳明病辨证论治

伤寒论——第二单元阳明病辨证论治 细目一阳明病本证 要点一阳明病热证 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0) 要点二阳明病实证 1.调胃承气汤证 【原文】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07)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249) 【释义】此三条论述阳明燥热证的证治。太阳病或汗或吐后,邪气传入阳明化热成燥;或阳明经表受邪,邪气循经入里化热成燥而形成本证。因阳明燥热上扰心神,故心烦;里热炽盛,故蒸蒸发热;燥实内结,腑气不通,故腹胀满。综合以上三条,调胃承气汤证当见心烦、蒸蒸发热、腹胀满,其病机当是邪热与阳明糟粕初结,里热炽盛为主、腑气不畅为辅。治以调胃承气汤泄热和胃,润燥软坚。 2.小承气汤证 【原文】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213)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214上)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250) 【释义】此三条论阳明燥结证的证治。太阳病汗、吐、下后,津液受伤,邪气入里,从阳明燥化;或是阳明病,其人多汗,伤津化燥成实而形成本证。多汗是里热迫津外泄的表现。汗出太多,津液耗伤,邪气化燥成实,燥实结滞,故大便结硬。心烦、谵语为阳明燥热秽浊之气循经上扰心神所致。阳明燥热逼迫津液偏渗,从小便数多一症,可知津液不能还入胃肠,大便必然硬结。 阳明之气旺于日晡所,当阳明燥热内盛时,每于日晡前后正邪斗争激烈,而见发潮热。以上诸证颇类似大承气汤证,但因其脉滑而疾而不是脉沉实,犹恐燥实敛结程度尚浅,故不敢冒然投用大承气汤,而试投小承气汤治之。由于证为里热燥结,气滞胃肠所致,证属里热腑实证,故治宜通便导滞,行气除满。 3.大承气汤证 【原文】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238)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239)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下之。(215)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241)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24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212) 细目二阳明病变证 要点湿热发黄证 茵陈蒿汤证 【原文】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60)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199) 【释义】236条所言阳明病发热汗出,是邪热得以向外发散,湿不得与热邪相结,故不能发黄。若发热仅伴有头汗出,颈以下无汗,说明热不能随汗而畅泄;又见小便不利,说明湿不得下行,湿热二邪相合于内,熏蒸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故见发黄,其黄色鲜明如橘子色。湿热交阻,气化不利,津液不布,更因热伤津液,故见渴引水浆。湿热蕴结中焦,气机阻滞,可见腹满,湿热邪气上扰心神,故心中懊憹,本证病机为湿热蕴结,并兼有腑气壅滞,故治用茵陈蒿汤,清利湿热,通腑退黄。

阳明病篇

阳明病篇 1、白虎汤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 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 汤主之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白虎加人参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 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 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 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竹叶石膏汤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4、小承气汤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 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 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 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 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 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 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 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 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 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 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 与承气汤也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131】【132】【133】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131】【132】 【133】 展开全文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一。 大黄半斤葶苈子半升,熬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

药法。 陈修园:今试言结胸之因,并详其状而及其治。病发于太阳,太阳主外,宜从汗解,而反下之,则热邪乘虚而入,结语胸膈有形之间,因作结胸;病发于少阴,少阴主里,当救其里,而反下之,邪若结于下,则为脏结矣。今不结于脏,而结于心下,因而作痞。痞证发于阴,原无法下,不以下之迟早论也,其证治另详于后。而阳证之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试再由其因而更详其状。太阳之脉上循头项。今结胸者,气结于内,遂不外行于经脉,以致经输不利,其项亦拘紧而强,犹如柔痓反张之状。下之,令内之结气一通,则外之经输自和,宜大陷胸丸方。 张钱塘云:此言结胸、结脏之所因,而欲脏结之中,复又推言痞结,以见痞之同发于阴,而不与脏结同者,脏结结于下,而痞结结于上也。结于下者,感下焦阴寒之气;结于上者,感上焦君火化也。 黄元御:承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来。(在太阳首篇)。 病发于阳,风伤卫也。风伤卫气,遏逼营血,而生内热,藏阴衰者,先作,以阳盛于上也。热未入腑,下之若早,中气受伤,升降倒置。胃土上逆,胆木不得下行,君相合邪,刑克肺金,肺热愈隆。而皮毛不泄,经络之热,遂内入胸膈。经腑之气,两相拒格,硬满作痛,是为结胸。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者,此为不传也。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

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属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脉浮而缓,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不利,犬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然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小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其人本虚,胃中冷故也。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若咳者,其人必咽痛;不咳者,咽不痛。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92、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198、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200、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201、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伤寒论》阳明病证方药服用法

《伤寒论》阳明病证方药服用法 《伤寒论》辨证思想渗透于方药服用中,笔者就《伤寒论》在阳明病证方药服用中的运用做一浅述。 1阳明病证方药服用 111药物煎煮:为了充分发挥药效,保证用药安全,仲景十分重视在煎煮前对药物进行必要的处理。如阳明病证方药中用到的石膏打碎先煎,意在加强清解阳明气分弥漫之热;大黄去皮、清酒洗,意在加强其苦寒泄热、走而不守之功。煎 煮用水考究,有泔澜水、麻沸汤、潦水、清酒、清浆水之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中述“以潦水一斗”。潦水,即地面积存的雨水,取其味薄而不助湿之意。药物 煎煮讲求顺序,如调胃承气汤大黄、甘草先煎,后下芒硝,共奏缓下热结之功;大承气汤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可充分发挥导腑通便、清解燥热之功。 112服药:《伤寒论》中服药次数有顿服、二次服、三次服、六次服以及少 少温服等。白虎汤要求日服三次,意在及时滋养胃家气液。调胃承气汤见两种服法,对阳明燥实内结之证宜“温顿服之”,即煎药后一次服完,使药力集中,以获速效,达到泻热和胃、润燥软坚之目的;而本虚标实之证则宜“少少温服之”,即少量频服,以和胃气,与温顿服之形成鲜明对照。 113药后调理:阳明病证药后观察有无矢气,腑气通否是关键。服药后,腹中若转矢气,为肠中燥屎移动,此时可再进汤药加强。若腹中未转矢气,尚无燥屎内阻,则要中止服药,以免泻下伤津。要及时观察大便排出情况及腹胀满、坚硬等 症状有否缓解或消除。对热结旁流之证,应速用小承气汤攻下结实,亦可配合灌肠取速效。身体虚弱之人,应先准备米汤、面汤等,以防亡阴亡阳危象出现。此外,还要通过观察发汗、脉象情况,判断疾病转归。药后脉象转平和,表示病邪已去,正气渐复,疾病向愈。 2体会 《伤寒论》为阳明病证方药服用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其蕴含的辨证思想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医中药的临床疗效,更有助于医护人员开展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中医特色治疗与护理。

伤寒论阳明病篇

伤寒论阳明病篇 180: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08: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消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洒洗厚朴二两,去皮,炙积实大者,炙,三枚,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219: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白虎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23: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猪苓汤方: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242: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一作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7-249: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丸: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52-255: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9-262: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桔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身黄发热,桅子蘖皮汤主之。桅子蘖皮汤方:肥桅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孽二两,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孽生梓白皮一生,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平脉辨证治疗胃胀满气上冲的体会(附医案)

平脉辨证治疗胃胀满气上冲的体会(附医 案)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廖华君黄仕营余洁英 切诊虽为中医四诊之末(望、闻、问、切),然而,切诊若运用的好,对临床的辨证施治具有极大的帮助,因此,中医有句名言说道:“切脉而知之谓之巧”。《难经》云:“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通过诊察脉象,可以“司外揣内”,从而知悉人体内部脏腑的病变。 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开首2篇便是《辨脉法》《平脉法》,且后文皆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的模式,皆是将“脉”置于“证”之前,可见其对脉诊的重要程度。除了处方用药须重视脉诊,针灸医生亦当更是如此,诚如《黄帝内经》云:“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针灸医生在行针刺、艾灸之前,必须先诊脉,非如是,何以知患者经气之盛衰、血脉之通堵、形体之刚柔、脏腑之坚脆等等? 临床诊病纷繁复杂,有些患者无症可辨,医者只能从脉象上求其微异;有些患者的症状表现具有迷惑性,往往误导医生,令医者处方失当,此时当从脉理处求解;有些患者经过常规诊治,疗效不显,此时医者应当重视诊察患者的脉象,以推求更为准确的病机,从而修正处方方向。诸如此类,皆是脉诊起关键作用的地方,若临床医生不重视脉诊,抑或脉诊不过关,面对临床更为复杂的问题,往往无二法门,束手无策。 现就近期诊治一患者曲折之经过,与诸同仁共同探讨脉诊之重要性,不揣蒙陃,望方家斧正。 医案举隅: 杨某女66岁 一诊:2020.6.30 五月初十夏至后9天 胃脘部胀满4月余,伴气上冲,致胸膺部、双肩疼痛以及咽喉不适,无腹痛胸痛,无噫气,偶有反酸,胸骨后无烧灼感,口干口苦,喜热饮,纳可,眠差,冬季怕冷,易腰痛,小便频数,大便干结,舌淡红苔中度白腻,脉左沉缓,左寸浮劲,

_伤寒论_阳明病虚寒证治规律探析

阳明病多为实热证,但有一系列虚寒证,未系统学习者往往对此认识不清。笔者通过对《伤寒论》进行温习,归纳、分析阳明病相关条文,探寻阳明病虚寒证的证治规律,从而明确了阳明病:一不单纯是实热证,也有虚寒证;二阳明虚寒证不能等同于太阴病。 1阳明虚寒证证治特点 阳明病篇一共有84条条文,而论述有关虚寒 证的条文就有9条。作为阳明病的提纲———“阳明病,胃家实是也。”“胃家实”反映出阳明病多热证、实证的病变特征,但篇中也有“胃中虚冷”这样体现了阳明病虚证、寒证的病机特性。因此,从整个阳明病篇中先论虚寒、后谈实热的写作特点来看,也正突显出张仲景注重温阳的学术思想。 1.1阳明中寒证:如190条“阳明病,若能食,名 中风;不能食,名中寒。”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運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头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将能食、不能食来定阳明中风、中寒证,关键看胃中阳气的盛衰,若胃阳虚衰,不能腐熟水谷,则为阳明中寒证。阳虚不能蒸化津液达于全身作汗,仅能输达脾胃所主之四肢,而见手足運然汗出。阳虚不能泌别水谷,则可见大便初头硬后溏之欲作固瘕。相反,胃阳盛则能消谷化食而能食。 1.2阳明虚寒挟饮上犯证:如197条“阳明病,反 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阳明病燥热炽盛本见多汗,反无汗则非湿即虚所致,现今小便利,可知本证非为湿郁,而属于阳明虚寒,水饮内生,寒饮上犯,使胃气上逆则作呕;若令肺气不降则咳;上蒙清阳则头痛;胃气虚寒不能温养四 肢,则手足厥冷。为此,治法当以温胃散寒,化饮降浊。方以吴茱萸汤加减。 1.3阳明虚寒谷疸证:195条“阳明病,脉迟,食难 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脉迟”道出了中阳不足之关键,一方面阳虚不化水谷,故见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另一方面中阳不足,水湿运化不利,内湿停留,常出现小便难,甚则可见欲作谷疸。 1.4阳明久虚证:1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 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本条因胃阳久虚不能使津液向外蒸发而作汗,故见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 1.5阳明虚寒下利证: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 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本证为胃阳素虚,寒邪直入胃家,水谷不化,清浊不分而致。其主要表现为表里同病,以里证较急较重,故当先以治里,而急用四逆汤。 1.6阳明虚寒哕证: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 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226条“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胃中虚冷见于不能食者,多属阳虚不易消谷运水,严重者甚至连饮水都有可能因水阻气逆而致哕,因此,就更无法承受因“攻其热”加重“胃中虚冷”的程度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即终将“必哕”。 1.7阳明虚寒呕吐证: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 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阳明呕吐有寒热不同:以方测证,本条用吴茱萸汤治疗的“食谷欲呕”证当属寒呕,为胃气虚寒,不能腐熟水谷,若勉强进食,必因寒浊阻滞,不能受纳,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故其治以温胃散寒,降逆止呕。若为上焦有热,扰于胸膈胃脘所见的阳明热呕证,再 《伤寒论》阳明病虚寒证治规律探析 章浩军,范文东,郭永健 (龙岩市中医院,福建龙岩364000) 关键词:伤寒论;阳明病;虚寒证;证治规律中图分类号:R2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27(2008)05-0055-02 收稿日期:2008-07-20 作者简介:章浩军(1962—),男,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脾胃、肝胆、肾结石疾病的临床研究。 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CM October 2008,18(5)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10月第18卷第5期55

倪海厦讲伤寒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高级教育)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2) 二二三:「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舆「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是阳明病最浅的第一方,如果病人不吐,代表病人没有少阳证,不下,大便没有,又心烦,胃里面难过,情绪不稳定,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可以给他「调胃承气汤」看看,大便可能堵在小肠,就是十二指肠下来,近小肠这一段。所以「调胃承气汤」就是堵在肠子,「调胃承气汤」里面有炙甘草、大黄、芒硝,芒硝攻坚破瘀,大黄去实,炙甘草让药停在肠胃里面,芒硝把它打散掉,大黄把它清出来。没有潮热、发汗、恶心、燥热,什么症状都没有,只是大便不下,就给「调胃承气汤」。 二二四:「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大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脉迟,就是病邪往里面跑了,代表肠胃寒冷掉了,虽汗出, 不恶寒,代表没有表证了,其身必重,脉迟、身重都是代表病邪往里面走了,病邪往里面走才会有脉迟的现象,短气,腹满而喘,

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这就是要攻里以前,要先确定病人有没有外证,如果病人有汗出,可是不恶寒,桂枝汤是有汗但怕冷,阳明热也是有汗,麻黄汤无汗怕冷有喘,这喘和腹满而喘的喘不一样,这几项讲的就是病人没有表证,且病人有潮热;病人有一、潮热,二、不恶寒,三、燥渴,四、腹满,这腹满是大便堵到的腹满,这四项就是阳明证的主证,为确定腹满要做腹诊,如果是实则拒按,譬如在胃的地方,喜按就是虚的,这虚证的腹满是脾脏的关系,属于太阴证。 手足濈然而汗出,如果手脚汗已经出来了,就是胃的津液已经快完了,阳明证如果全身都有汗,就没有关系,但如果是胃的津液快没了的时候,剩一点点津液,只看到四肢手脚上出汗,然后病人有潮热,又没有恶寒,肚子又胀满,张仲景说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大便已经干掉硬掉了,从这些症状可以判断出来,大肠里面被燥屎堵到了,这时候就是「大承气汤证」。 阳明证本来应该全身有汗,到后来只有手脚有汗,这时候胃已经燥化了,肠胃里面极燥,张仲景在用大承气汤的时候,一定是要等到肠胃里面的津液完全没了,造成大便干燥在里面,才会用到「大承气汤」,如果只是大便不通不会用到「大承气汤」,因为「大承气汤」很峻很强,如果「大承气汤」吃了还不大便,就是得到大肠癌,除非是寒实,否则没有不下的。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大承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原文】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①(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②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注释】 ①脾约:因胃热乏津,脾之输布功能为胃热所约,以致肠燥便结的,名脾约。 ②胃家实:胃家包括胃与大肠,指胃肠燥实。【译文】 问:三种不同的病症,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各是指的什么?答:太阳阳明症,就是指脾约症,即胃燥津伤而引起的便秘症。正阳阳明,就是指胃家实症,即肠胃燥热积滞成实症。少阳阳明,是指误用发汗、利小便之法,使津液损伤,致津枯肠燥而成实,则形成大便难以解出的病症。【评析】 本条讲阳明燥实症的症型和成因。 本条以三阳阳明冠于阳明病篇之首,旨在揭示阳明病的复杂情况:既有太阳新病与脾约宿恙同见的太阳阳明,又有少阳病误治致津伤便难的少阳阳明,又有不兼太少而阳明自家燥实的正阳阳明。脾约症的特点是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乃习惯性便秘,大多见于杂病,决不会是外感病初期,所以有一些

注家解释脾约症为太阳转属阳明,是不切实际的。少阳阳明是少阳病因发汗、利小便太过,津伤肠燥而致的烦实大便难症,此时少阳病应当还未全罢,所以名为少阳阳明。如果少阳病已全罢,就没有突出少阳的必要,因为误治伤津化燥转属阳明,尤其多见于太阳病,并非仅见于少阳。因此,太阳阳明为外感兼夹杂病,实际属于合病,少阳阳明为少阳误治转属阳明,性质同于并病,只是没有命名罢了。至于正阳阳明,正,是纯的意思,不夹杂太阳或少阳,单纯为阳明燥实症。由此可见,以本条为阳明病篇之首,既有症型的区分,也有成因的提示,并且以问答方式讨论,其本身就有着特殊意义。【原文】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译文】 阳明热实症的病机,主要是胃肠燥实。【评析】 本条讲阳明热实症的提纲。 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指邪实,就是《内经》所说的“邪气盛则实”,因此,胃家实应包括胃的无形热盛与大肠的有形热结。余无言说:“食物积滞而实者,实也;热邪积滞而实者,亦实也。食物积滞而实者,承气症;热邪积滞而实者,白虎症。”无疑,这种认识是比较全面的。再从尤在泾对白虎、承气两方作用的说明来看:“白虎、承气,并为阳明腑病之方,而承气苦寒,逐热荡实,为热而且实者设;白虎甘寒,逐热生津,为热而不实者设,乃阳明邪热入腑之两大法门也。”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伤寒论(3.1.9)--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习题

伤寒论 第三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胃家”的含义: A.胃 B.大肠 C.小肠 D.膀胱 E.阳明经 2.脾约的病机是: A.阴亏肠胃燥热 B.脾阴虚心火旺 C.脾气虚失运 D.肠胃气滞邪结 E.血虚肠胃失润 3.濈然汗出的表现是: A.汗出不畅 B.大汗淋漓 C.汗出连绵 D.目合则汗 E.但头汗出 4.下列哪项不属于阳明病外证: A.身热 B.汗自出 C.恶热 D.大便硬 E.不恶寒 5.阳明病的主脉是: A.浮脉 B.大脉 C.洪大脉 D.浮滑脉 E.沉脉 6.白虎汤的药物组成中有: A.石膏、黄芩 B.石膏、黄连 C.知母、黄柏 D.知母、黄芩 E.粳米、甘草 7.以下哪项不属于白虎汤证必见之症: A.发热 B.口渴 C.汗出 D.脉滑 E.不大便 8.以下哪项不属于白虎汤证之主症: A.腹满身重,难以转侧 B.口不仁,面垢 C.讝语,遗尿 D.脉浮滑 E.背微恶寒 9.栀子豉汤证见“但头汗出”的病机是: A.里热亢盛 B.湿热蕴结 C.虚阳上越 D.郁热上蒸 E.热扰清空 10.白虎汤证的治法是: A.苦寒清热 B.辛寒清热 C.苦燥清热 D.滋阴清热 E.凉血清热 11.下列关于白虎加人参汤的药物组成,哪项是错误的:

A.知母六两 B.人参二两 C.石膏半斤 D.甘草二两 E.粳米六合 12.下列哪项是白虎汤的治禁: A.肢冷,胸腹灼热 B.发热无汗,脉浮 C.遗尿 D.腹满,身重 E. 讝语 13.下列哪项是猪苓汤的治禁: A.发热,汗出多而渴 B.口渴,小便不利 C.脉浮发热 D.下利 E.心烦不得眠 14.下列哪味药不属于猪苓汤药物组成: A.茯苓 B.泽泻 C.白术 D.阿胶 E.滑石 15.调胃承气汤证见“蒸蒸发热” 的机理是: A.湿热蕴蒸 B.郁热上达 C.上焦热盛 D.里热外蒸 E.燥结外发 16.下列哪项属于调胃承气汤的药物组成: A.大黄、厚朴 B.大黄、枳实 C.甘草、枳实 D.甘草、厚朴 E.甘草、芒硝 17.下列有关调胃承气汤证治法的论述,哪项是错误的: A.通便泻热 B.消滞除满 C.泻热和胃 D.润燥软坚 E.泻热去实 18.下列有关小承气汤证治法的论述,哪项是错误的: A.通便泻热 B.消滞除满 C.泻热和胃 D.润燥软坚 E.泻热去实 19.下列哪项不属于调胃承气汤的适应症: A.蒸蒸发热 B.心烦 C.讝语 D.心下硬满 E.潮热 20.下列哪项不属于小承气汤证的主症: A.潮热 B.下利 C.呕吐 D.讝语 E.微烦 21.下列哪项不属于急下证的见症: A.大便难 B.发热汗多 C.腹满痛 D.身微热 E.燥屎 22.阳明少阳合病,下利,脉滑而数者,提示: A.少阳受邪 B.木旺乘土 C.胃气已衰 D.土虚木旺 E.有宿食 23.下列有关大承气汤的药物组成哪项是错误的: A.大黄、厚朴 B.大黄、枳实 C.大黄、甘草 D.芒硝、厚朴 E.芒硝、大黄 24.发热、恶寒、汗出、腹满痛、不大便,治当: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 目录 上编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桂枝汤方 桂枝加葛根汤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麻黄汤方 葛根汤方 葛根加半夏汤方大青龙汤方 小青龙汤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栀子豉汤方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干姜汤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白虎加人参汤方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黄芩汤方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桂枝加桂汤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作甘澜水法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小建中汤方 桂枝人参汤方 干姜附子汤方 茯苓四逆汤方 真武汤方 甘草干姜汤方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甘草附子汤 炙甘草汤方 五苓散方 茯苓甘草汤方 桃核承气汤 抵当汤方 抵当丸方 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汤方 小陷胸汤方 三物白散方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附子泻心汤方 半夏泻心汤方 生姜泻心汤方 甘草泻心汤方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旋覆代赭汤方

黄连汤方 十枣汤方 瓜蒂散方 桂枝附子汤方 去桂加白朮汤方甘草附子汤方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白虎汤方 猪苓汤方 谓胃承气汤方 小承气汤方 大承气汤方 麻子仁丸 蜜煎方 土瓜根方 猪胆汁方 茵陈蒿汤 栀子櫱皮汤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吴茱萸汤方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小柴胡汤方 柴胡桂枝汤方 大柴胡汤方 柴胡加芒硝汤方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加大黄汤方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四逆汤方 通脉四逆汤方 白通汤方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93】【94】【95】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93】【94】 【95】 展开全文 【93】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陈修园:太阳病,当先发汗,今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汗下失度,致表里俱虚,阴阳不相交接,其人因致首如有所覆戴之象,而为冒,此阴虚于下而戴阳于上也。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以阳加于阴,得阴气以和之,汗出表和故也。盖表里之气本相通,表和里亦和,不必复下,若审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此一节,应上文先发汗而复下之之意也。 黄元御: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伤其阴液,因复发汗,伤其阳津,表阳里阴,以此俱虚。表阳虚则阴气外束,里阴虚则阳气内郁,阳气内郁而不外达,其人因致昏冒,冒家汗出则自愈,所以然者,汗出则卫气外达,经脉和畅,阴退而阳宣也。表和之后,得里未和,然后下之。 刘世祯:本条辨致冒之因不一。所谓冒者,神不清之状。盖因表里之气,有怫郁未知之处,故又称曰郁冒。表邪未解,可以致冒;大热薰蒸,亦可致冒;亡血复汗,表里俱虚,皆可致冒。故病有轻重,冒亦有轻重。轻者神昏不了了而已,重者至不省人事。本条义分三节,首言因虚至冒,曰太阳病,先下之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者,此言本属阳盛之体,病得太阳,当发热恶寒,虽非传经,亦见化热之证。医不解太阳未罢,但见有热,遽尔下之,表未解而下早,故令未愈,因复发汗,表虽因汗而解,治失先后之法,虽阳盛之人,不致成下利清谷之变,然终不免令表里俱虚。下早使表邪内陷,复汗令里气外越,表里之气,乱其常序,故令怫郁不和,因以致冒,此虚而郁冒者也。治当审气血消息,调其偏胜,则阴阳和而冒解。次言表未解亦可致冒,曰,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此言冒家亦犹淋家、疮家之谓,必素秉气虚多痰,一感表邪,辄令昏冒,故曰冒家。冒家素虚挟痰,发汗易动冲气,遂令痰气上蒙清

伤寒论--阳明病

阳明病: 1、“胃家实”的含义。 “胃家实”是对阳明热证、实证病机的高度概括,即津伤燥化,阳明热实。 2、阳明病的成因。 (1)、太阳病汗不得法,或误用吐、下,或妄利小便,致使津液损伤,邪入阳明化燥,约束脾阴,使其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不能还入胃肠,而致大便秘结,形成脾约,称为“太阳阳明”。(2)、外邪直犯阳明,化热成燥,因燥成实;或宿食化燥,燥结成实,而形成阳明腑实证,称为“正阳阳明”。(3)、少阳病误用汗、吐、下诸法,损伤津液,少阳之邪由热化燥入于阳明,形成胃中燥热实证,而见大便难,称为“少阳阳明”。 3、什么是脾约证。 脾约证是指由于胃中有热,脾阴不足,同时胃热约束脾的转输功能,使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不能还入胃肠道,导致津液偏渗膀胱而肠道失于濡润。证见小便数,大便硬、或大便不畅,但不更衣十日无所苦,趺阳脉浮而涩等。治法:润肠滋燥,缓通大便。方药:小承气汤加麻子仁、杏仁、芍药。 4、试述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的组成、意义、区别。 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均用大黄,故均有攻下热实的作用,主治阳明腑实证,证见发热或潮热,心烦,腹胀满,大便难等。调胃承气汤中大黄配以大剂芒硝,辅以甘草,全方具有良好的通便泻热作用,且泻下而不伤肠胃,适用于阳明腑实燥热重而结聚较轻的证候,临床见蒸蒸发热,心烦较重,兼有腹胀满,大便硬等证。大承气汤中大黄配芒硝,并合以厚朴配枳实,全方具有通便泻热,攻积导滞的作用,适用于阳明热重,肠胃结聚亦重,证见潮热,心烦,谵语,腹胀满痛,大便闭结等。小承气汤中大黄配以小剂量的厚朴、枳实,全方虽有泻下导滞的作用,但力量较轻,适用于阳明腑实轻证,症见微热,或潮热,微烦,大便硬等。 5、麻子仁丸证的主证、病机、治法、方药。 麻子丸证的条文是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濇,浮则胃气强,濇则小便数,浮濇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主证是大便硬,小便数,腹无所苦;病机是胃热肠燥津亏;治法是泻热润肠通便;方药是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蜜。 6、麻子仁丸和三承气汤的鉴别。 麻子仁丸所治的脾约证和三承气汤证都是阳明有形燥实证,但二者病机、证候、治法方药则有所不同。三承气汤证基本病机是燥热炽盛且燥热与肠中糟粕相结,腑气不畅,症见潮热、谵语、烦躁、腹满疼痛拒按、舌苔黄燥、脉实有力等一系列燥热内结之候,法用苦寒攻下,方药根据邪热与腑实的侧重,可分别选用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脾约证基本病机则是胃中有热,脾阴不足,同时胃热约束脾的转输功能,使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导致津液偏渗膀胱而肠道失于濡润。证见小便数,大便硬、或大便不畅,但不更衣十日无所苦,趺阳脉浮而涩等。治法:润肠滋燥,缓通大便。方药:小承气汤加麻子仁、杏仁、芍药。 7、湿热发黄证的病因病机。 阳明湿热发黄证有茵陈蒿汤证、栀子柏皮汤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三种分型。上述三汤证均以身、目、小便俱黄,色泽鲜明如橘子色,无汗小便不利为主证。以湿热蕴结,熏蒸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为基本病机。其中,茵陈蒿汤在病机上兼有偏里实热的一面,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在病机上有外兼表邪遏郁的一面,栀子柏皮汤证在病机上有湿热之中以热为主的一面。 8、湿热发黄证为什么见但头汗出? 湿热相合,热受湿邪牵制而不得外越,故身无汗,但头为诸阳之会,阳热上蒸,故仅见头部汗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