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3.1.3)--阳明病本证-阳明病热证

合集下载

《伤寒论》阳明篇小结

《伤寒论》阳明篇小结

《伤寒论》阳明篇小结阳明病病位涉及阳明经脉与胃肠之腑,以其标阳而本燥,中见太阴湿土,故邪入阳明,易从标阳化热,从本化燥成实,或从中见之气而湿化,成湿热发黄证。

然多以燥化为主,因燥成实而造成热实证,此为本篇重点内容,故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

阳明病的成因,有邪从太阳而来者,称“太阳阳明”;有邪从少阳而来者,称“少阳阳明”;但多与阳明素来津亏阳旺,宿食内留有关,也与失治误治津液损伤有关。

至于太阴阳复,邪从燥化而见不大便,则为脏邪还腑,阴病出阳之征。

也为阳明病来路之一。

阳明本经受邪,初起可见恶寒,但极易从阳化热,从燥化实,故始虽恶寒,二日自止,便转为不恶寒而反恶热。

阳明里热实证表现于外的特征,则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里热炽盛,鼓动气血,其脉必应之而大。

阳明热证,热在上部,郁热留扰胸膈上脘,证见心中懊快、饥不能食、但头汗出、外有热、手足温,舌有薄黄苔,治用栀子政汤,清宣郁热;热在中部,胃热弥漫,证见脉浮滑、表里俱热、汗出、口渴、脉大,治用白虎汤,辛寒折热兼以生津;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见身大热,表里俱热,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或兼时时恶风,或兼背微恶寒,治用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热在下部,水热互结,且有阴伤,证见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脉浮发热,治用猪苓汤,清热利水育阴。

这就是治疗阳明热证的起手三法。

阳明实证,有热盛伤津,津伤化燥,因燥成实的腑实证;有胃强脾弱,津液偏渗,小便多,大便硬的脾约证;有津伤便结,粪滞肛门,欲解不能的结粪证。

阳明腑实证,若燥热炽盛为主,腑气不畅为辅,证见蒸蒸发热、心烦谵语、腹胀满,治用调胃承气汤泻热和胃,润燥软坚。

若腑气不畅为主,燥热之邪为辅,证见腹大满不通、发热、发潮热、多汗、谵语、烦躁、脉滑而疾,治用小承气汤通便导滞,行气除满。

若燥热内炽、腑气蛮滞俱重,证见日哺所发潮热,汗多或手足溅然汗出,或手足染教汗出、不恶寒、谵语、心中懊依而烦、烦不解、独语如见鬼状、喘冒不能卧、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腹满痛、绕脐痛、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有燥屎、不能食、脉实有力等,治用大承气汤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阳明病概论辩证纲要阳明病热证(优质PPT文档)

阳明病概论辩证纲要阳明病热证(优质PPT文档)
由是阳明胃从广义指胃大小肠,狭义即六腑之胃。
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则热感越甚大汗出 扪之则热感潮衰 若将大小肠分割为二,在脾胃病中,实感牵强,不能自圆其说,故胃肠为阳明之腑,以胃为主,仲景称胃家,理在此也。
阳明病病性—里实热证(生理:阳明化生
气血、津液、阳气一经,病理:阳明从 燥化,因阳明以燥气为本)
胃气强弱反映正气强弱)
➢阳明病病性—里实热证(生理:阳明化生
❖实
气血、津液、阳气一经,病理:阳明从
燥化,因阳明以燥气为本)
➢邪气盛实(经曰:邪气盛则实)
➢胃肠虚实交替失常(生理上,胃肠始终保
持一虚一实,虚实交替,此即经曰:
“实而不满”,若阳明实而不通则胃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即“实而满”)
❖ 胃家实:
是以病机形式来阐述阳明受邪之后致津伤 热盛的机理,故胃家实既概括阳明内外(热 与实证),又揭示了阳明胃肠燥、热、实的 特点。
脾、胃、肠自成特殊系统:胃主受纳, 腐熟水谷,脾主运化,并为胃行其津液,胃 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胃气以降为顺,脾 气主升,二者互为表里,同居中卅,通达上 下,一升一降,燥湿相济是主持人体气机升 降的中心枢纽。
小肠分清泌浊,大肠主传导,始终保持 胃肠的胃实肠虚,胃虚肠实,虚实交替的正 常生理现象。此即经曰:“实而不满”从而 产生大量的阳气与津液,为人体生命活动必 须物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阳气与津液保 持相对平行即“阴平阳秘”。
❖汗出
渴自在其中。
特征:全身性大汗出,伴口渴喜冷饮
❖不恶寒 言表证己解据“恶寒何故自罢”(183) 反恶热 胃热炽盛,热自内向外透,为阳明热型
❖脉大—洪大之意,阳明胃热充斥于脉气
鉴别: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实证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实证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实证什么是阳明病?中医学将疾病分为寒病、热病、温病、燥病、湿病、风病、火病七大类,其中热病是病邪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热病包括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三类。

其中,阳明病源于“夏热而生,病热而成”,其致病因素主要为外邪入侵,内经不调,饮食积热等。

阳明经为一经脉,是人体三经之一,由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构成,主要负责人体的消化和排泄工作,调整体内外部环境的水分代谢平衡。

如果饮食不当或其他原因,导致人体阳明经气血失调,便容易形成阳明病。

常见的阳明病症状包括发热、口渴、失眠多梦、便秘慢性等。

由于阳明经的特殊位置和作用,导致阳明病不仅局部症状明显,全身表现也比其他热病更为严重。

阳明病本证及其病因病机阳明病本证是指阳明病的基本症状和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口渴、便秘、尿黄、大便干结、腹胀等。

阳明经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中心,主管机体的水液代谢和温热调节,具有着重要的生命力学意义。

阳明病本证的病因主要为饮食积热和清阳上亢,病机为阳明经气血流失、盛火妄行。

临床表现为烦渴欲饮、大便秘结、小便赤黄等。

阳明病实证是指阳明病在不同季节、不同病程、不同脏腑互动和情志影响下发生的不同表现和病理状态,主要分为表型、腑实型、气滞型、湿盛型和热盛型等。

它们的临床表现各异,但都与阳明病本证病因病机有着密切的关系。

阳明病实证的临床表现表型阳明病实证的表型病因主要与节气、气候和生活习惯有关,临床表现为口渴、发热、汗出、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面红目赤、咳嗽等。

表型阳明病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腑实型阳明病实证的腑实型病因主要与阳明经脏腑、五脏六腑不同感染和损伤有关,临床表现为高热、口渴、胸闷、胁痛、腹满、干呕等。

腑实型阳明病治疗以和血滋阴为主。

气滞型阳明病实证的气滞型病因主要与情志不畅、久坐或久卧、饮食不节有关,临床表现为胸胁胀痛、四肢困重、口干不渴、大便秘结、溲赤等。

气滞型阳明病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

湿盛型阳明病实证的湿盛型病因主要与气候潮湿、居住环境不干燥有关,临床表现为胸闷、身重、四肢不爽、大便难行、腥臭味重,湿盛型阳明病治疗以利水渗湿、清热解毒为主。

17阳明病本证热证72时精品PPT课件

17阳明病本证热证72时精品PPT课件
误治变证: 误汗则谵语甚 ——津更伤,热愈炽。 误下 额上生汗 阴竭于下,阳无所附而上越。
手足逆冷 (一说:邪陷阳郁。)
【原文】(350)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 主之。
【提要】 里热炽盛致厥的证治。
【释义】 脉滑 ——主里热(真热) 厥 ——热邪郁遏于里,阳气不达四末(假寒)
当见胸腹灼热、口干舌燥、烦渴引饮、舌红 苔黄、小便黄赤等里热证。
【提要】 论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证治。
【释义】
浮 ——热盛于表
脉 滑 ——热炽于里
表里俱热,气血浮盛。
其证当有身大热、汗大出、不恶寒、反恶热、 心烦、口渴、脉洪大等证。
身大热 ——里热蒸达于外。 汗大出 ——热蒸津泄。 主证 不恶寒、反恶热 ——外无表邪,里热炽盛。 心烦 ——热扰神明。 口渴 ——热盛伤津。 脉洪大 ——正盛邪实,热蒸气腾。
【提要】 论三阳合病,邪热偏重阳明的证治及禁例。
【释义】
主证: 腹满 ——热壅气滞。
身重
热盛伤津耗气,经气壅滞。
难以转侧
三阳合病 口不仁 ——胃热灼津耗气。
面垢 ——热蒸汗浊。
谵语 ——邪热上扰神明。
遗尿 ——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自汗出 ——热迫津泄。
病机:里热炽盛,充斥上下内外。
【治法】清解里热——白虎汤
【提要】 论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各种变证及下 后热扰胸膈的证治。
【释义】 1、原有脉证
阳明病
脉浮紧 ——邪热亢盛。
咽燥口苦 ——里热上攻,灼伤津液。
腹满而喘 ——热壅气逆。
发热汗出
邪热炽盛,蒸达于外。
不恶寒反恶热
身重 ——热壅气滞。
2、误治变证及热扰胸膈的证治
烦躁 误汗 心愦愦 伤津胃燥,邪热上扰。

伤寒论(3.1.10)--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习题答案

伤寒论(3.1.10)--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习题答案

伤寒论第三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答案一、选择题(一)A1型题1.D。

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阳明病主要病变部位的掌握。

2.A。

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脾约证病理变化的掌握。

3.C。

答案分析:此题提醒学者要注意掌握各种汗出的表现。

4.D。

答案分析:据条文182条,阳明病外证以阳热外现症为主,不包括腑证。

5.B。

答案分析:所列脉象虽均为阳明病可见脉,但本题据条文186条,旨在突出主脉。

6.E。

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白虎汤药物组成的掌握。

7.E。

答案分析:不大便属阳明实证之主症。

8.E。

答案分析:背微恶寒在阳明热证中属气虚所致,当用白虎加人参汤治。

9.D。

答案分析:但头汗出可见于各种病机,本题考察对栀子豉汤证病机的掌握。

10.B。

答案分析:本题考察对白虎汤证病机及白虎汤药物配伍特点的掌握。

11.C。

答案分析:本题考察对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中石膏剂量的掌握。

12.B。

答案分析:本题考察对条文170条的掌握。

13.A。

答案分析:本题考察对条文224条的掌握。

14.C。

答案分析:本题考察对猪苓汤药物组成的掌握。

15.D。

答案分析:本题考察对调胃承气汤证病机的掌握。

16.E。

答案分析:本题考察对调胃承气汤药物组成的掌握,17.B。

答案分析:本题考察对调胃承气汤证治法的掌握。

18.D。

答案分析:本题考察对小承气汤证治法的掌握。

19.D。

答案分析:潮热可以是调胃承气汤的适应症,心下硬满则是禁下症之一。

20.C。

答案分析:呕吐是禁下症之一。

21.E。

答案分析:燥屎属邪实结聚,据原文当确诊后乃可攻下,不宜急于攻下。

22.E。

答案分析:本题考察对条文256条的理解。

23.C。

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大承气汤药物组成的掌握。

24.B。

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条文217条的理解。

25.A。

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条文255条的理解。

26.D。

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大承气汤中芒硝剂量的掌握。

27.E。

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调胃承气汤中芒硝、甘草剂量的掌握。

伤寒论阳明病篇

伤寒论阳明病篇

伤寒论阳明病篇
180: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08: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19: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223:
242: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一作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7-249: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52-255: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

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9-262: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桔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阳明病讲稿第1节:概述,纲要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讲阳明病这个章节,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学习目的和要求,首先需要掌握阳明病提纲证,阳明病热证、实证的主要证候表现、病机、治法及方药。

熟悉阳明的生理特点,阳明病的病因病机、治禁,以及阳明发黄证的证候表现、病机、治法、方药等等,学习内容包含4个方面,分别是概述,纲要,本证以及变证。

何谓阳明现在我们来看阳明病的概述部分,阳明是什么呢?在《黄帝内经》里面有记载。

黄帝问: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又说:“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

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两阳合明故曰明”。

这里的两阳指的是太阳与少阳,两阳相合故曰明,明指的是明亮,强大,蕃盛,光明,上一张我们谈到的太阳病当中的太阳,称为巨阳,又称为三阳,《内经》说“言其大也”,今天我们谈到的阳明,又称为二阳,《内经》说“言其强也”。

太阳“言其大”指的是太阳经脉为人体的藩篱,分布于人体的整个后脑、后项、后背、下肢后部等部位,其经脉分布之广,故言其大。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黄帝内经》又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所以阳明经气血旺盛,抗邪有力,感邪之后疾病多从燥化、从热化,因此说阳明“言其强”。

阳明的生理阳明是指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与足太阴脾、手太阴肺互为表里。

六经的实质向来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历代注家对于六经有各种不同的认识,见仁见智,有经络说,有脏腑说,有经界说,有标本中气说,有气机升降说,有证候群说等等,我们这本教材所认为六经的实质属于脏腑经络说,这种观点目前为较多医家赞同,但是归根到底这只是一种学说,而非定论。

对于初学者,我们选择尊重教材,等大家将来对《伤寒论》有更深刻的认识,然后再吸取其他学说的内容和优点。

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经脉比较短。

足阳明胃经经脉,从头走足,经脉非常长,行于人体的正面,有4支支脉和1支直脉。

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它的循行是由头走足,行于头、面、胸、腹,络脾属胃,经别上通于心,在这里呢,我们要重点看一下它的经别走向,因为经别与后面的病症有着密切的关系。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 分析:
179条指出太阳少阳误治可转属阳明 181 185言太阳转属阳明因发汗太过或误吐下 亦有发汗不彻等来路
2020/8/10
.
10
脉证 汗出濈濈然者 大便难 不更衣
2020/8/10
.
11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182:问曰:阳明病外证如何?答曰:身热,
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 提要:阳明胃热亢盛在外的证候 ❖ 分析:
. 中阳受伤—手足厥冷24
❖ 施治:予白虎汤 ❖ 应用:
阳明胃热炽盛 仲景本身运用 厥阴病热厥证
热痹证
2020/8/10
.
25
原文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 燥而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 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020/8/10
.
19
❖ 提要:述阳明本经感受风寒,逐步化热所见 证候及误治变证
❖ 分析:
咽燥口苦发热汗 风寒直犯阳明 胃肠实热虽去但无 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里热之征 形热邪郁于胸膈
腹、满脉浮而紧喘、谵语误温针及下之太早
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清宣郁热 栀豉汤
2020/8/10
.
20
❖ 鉴别:


太阳栀豉汤证 来路不同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2020/8/10
.
28
❖ 提要:继221、222条津气两伤进一步发展,水 热互结下焦证治
❖ 分析:脉浮—言里热盛反映在外而非表脉
发热 渴欲饮水
阳明胃热炽盛之征 水热互结,气不化津
小便不利—水停下焦,水气不利
❖ 治法:育阴清热利水—猪苓汤

19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寒证和热证

19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寒证和热证
(原文197/P243) 原文 )
原有证:反无汗 中寒阳虚 中寒阳虚, 原有证:反无汗----中寒阳虚,鼓邪无力 小便利---水停中脘, 小便利 水停中脘,下焦无碍 水停中脘 二三日: 二三日:呕---水邪犯胃 水邪犯胃 咳---水气射肺 水气射肺 ----阳 阳 --: 咳 气上逆
阳 明 病
呕---水邪 呕 水邪 ---阳 阳 --阳 -----中阳 中阳 ,水饮
三、阳明病寒证
以能食与否辨阳明中寒与阳明中风 (原文190/P240) ) 原文
阳 明 病 能食 病 寒化 能食 病 化 阳 风 能 寒 中寒 中风
辨阳明中寒欲作固瘕证
(原文191/P240) 原文 )
中寒 ---阳 ---中 中 寒 寒 阳 瘕 ---中阳 中阳 中 ---中 中 寒 固 阳 寒
(原文243/P241) 原文 ) 证: 食谷欲呕 胃气虚寒,浊阴上逆 食谷欲呕---胃气虚寒 胃气虚寒, 属阳明----病在中焦 属阳明 病在中焦 : ---- 中 虚, 逆 呕 虚, 证: 证: ---- 热 热, 热, 属上焦---上焦有热 属上焦 上焦有热
病 人
辨阳明中寒饮邪上逆证
四、阳明病虚证
辨津液久虚之人患阳明病无汗证
(原文196/P243) 原文 ) 阳 明 病
热盛于里, 证:法多汗----热盛于里,迫津外泄,本应多汗 法多汗 热盛于里 迫津外泄, 反无汗----久病正虚,虽燥热盛,而化源不充 反无汗 久病正虚,虽燥热盛, 久病正虚 其身如虫行皮中状---热无所达, 其身如虫行皮中状 热无所达,郁于肌表 热无所达 病因:此以久虚故也 津液久虚 津液久虚, 病因:此以久虚故也----津液久虚,不能化汗达邪
阳 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病

【经典】阳明病

【经典】阳明病

【经典】阳明病阳明病,伤寒六经病之一。

为阳气亢盛,邪从热化最盛的极期阶段的伤寒。

证候性质属里实热。

一、临床表现简介《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衣,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清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阳明病,汗出多而喘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总结凡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

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二类;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1.阳明经证: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烁津液,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

2.阳明腑证:外邪人里化热,与大肠的燥热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阻滞于中,即产生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证。

三、中医诊断当其高热散漫之际,则以寒凉药清热为治,所以阳明经证主要用清法,可选用辛寒苦寒清解里热的方剂;若热与实结于大肠则以寒下药为治,急下存阴,争取时间,不使煎熬津液,所以腑证主要用下法,可选用苦寒泻下的方药。

1.阳明经证治法:阳明经证是里热蒸腾所致,表里俱热,所以治宜石膏汤。

2.阳明腑证治法:阳明腑证是邪热已与大肠糟粕搏结成实热证。

治疗的目的是排除燥实,清肃里热。

由于病变有轻重缓急的不同,所以阳明腑证的治法有三个方子:调胃承气汤为泻下缓剂,是治疗腑实初起,结而未实,或津液受损以燥热为主的证候,小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痞满实为主;大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痞满燥实为主。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这是一句有实践经验的中医谚语。

阳明病可以转变为太阴病,也就是抗病力由强到减弱的表现,预后不良;太阴病也可以转变为阳明病,则表示抗病力由弱转强,预后佳良。

伤寒论-书本顺序

伤寒论-书本顺序

伤寒详细背诵内容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倶紧者,名为伤寒。

(3)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1 太阳病本证1.1 中风表虚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3)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4)……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下)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1.2 伤寒表实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8)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9)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41)1.3表郁轻证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伤寒论金匮要略常用经方条文查询整理

伤寒论金匮要略常用经方条文查询整理
19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 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60)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199)
20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 或腹中痛,
52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53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54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中暍中。
55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瓜蒌瞿麦丸主之。
56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57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58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 月经水利时,胎也。 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59妇人怀妊,腹中(疒丂)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60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 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 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61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篇 饮停心下证
消渴小便不利 消渴证治肺胃热盛
淋病篇
气津两伤证
消渴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证治
淋病篇
上燥下寒水停证
猪苓汤证
四逆散证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乌梅丸证
当归四逆汤证 吴茱萸汤证 白头翁汤证 理中丸证 竹叶石膏汤证 瓜蒌桂枝汤证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 防己黄芪汤证 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乌头汤证 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肾气丸证 酸枣仁汤证

阳明病辨证论治

阳明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阴伤有热,水气不利 治法:清热利水,兼以滋阴 方药:猪苓汤
茯苓、猪苓、泽泻 滑石 阿胶
王某,男,36岁,建筑工人。
辨证为暑天炎热,在外作业,暑热内迫,燔灼阳 明,闭窍耗液。
故投白虎加人参汤以清暑泄热,益气生津。处方: 西洋参10g,生石膏(先煎)80g,肥知母15g,粳米 30g,甘草6g,水煎服。
另灌服安宫牛黄丸1粒。1剂后身凉、脉静、汗止、 神清,然频欲饮水,原方再投1剂而愈。
一、阳明病提纲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三、阳明病脉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180条]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讲析]
胃家:胃与小肠、大肠
胃家实 实:邪气盛实
实热证(阳明热证)
腑实证(阳明实证)
无形之邪热 弥漫充斥全身
阳明热证 白虎汤证
热邪逐渐内敛聚于胃肠 热与肠中之糟粕相结
阳明实证 承气汤证
一、阳明病提纲
(三)栀子豉汤证
[原文] 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 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 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 主之。 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 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2.阳明自病:素体阳盛,或有宿食,或为燥热所感
三、阳明病分类
阳明病本证
阳明热证 阳明实证 阳明寒证 阳明虚证Leabharlann 阳明病 发黄证 变证 血热证
三、阳明病分类
辛寒清热
无形之邪热 弥漫充斥全身
阳明热证 白虎汤证
逐渐内敛聚于胃肠 热与肠中之糟粕相结 阳明实证
承气汤证
苦寒泄热 (通腑)

医宗金鉴中的伤寒论歌诀

医宗金鉴中的伤寒论歌诀

医宗金鉴中的伤寒论歌诀《伤寒论》是医宗金鉴中的重要篇章,它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诊疗规律的经典著作,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奉为中医经典的地位。

《伤寒论》歌诀是中医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简洁、押韵、易于记忆的方式总结了《伤寒论》中的重要知识点和临床经验。

这些歌诀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还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临床参考。

《伤寒论》歌诀的分类与特点:1.按内容分类:《伤寒论》歌诀按内容可分为三类:方剂歌诀、辨证歌诀和经验歌诀。

方剂歌诀主要总结了《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和其适应症;辨证歌诀则从六经辨证的角度,概括了各种证型的临床表现和治则;经验歌诀则总结了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

2.按形式分类:《伤寒论》歌诀按形式可分为韵文歌诀和散文歌诀。

韵文歌诀具有押韵、对仗工整、语言简练的特点,易于口头传颂;散文歌诀则侧重于表达清晰、详尽,对学习者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要求较高。

针对不同章节的代表性歌诀介绍:1.太阳病篇:太阳病是《伤寒论》的开篇章节,介绍了外感热病的初期阶段。

代表性的歌诀有“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发热恶寒恶风,桂枝汤主之”。

2.阳明病篇:阳明病主要论述了热证和实证的证治规律。

代表性的歌诀有“阳明病,里热实证,承气汤主之”。

3.少阳病篇:少阳病主要论述了半表半里的证治规律。

代表性的歌诀有“少阳之为病,寒热往来,小柴胡汤主之”。

4.太阴病篇:太阴病主要论述了脾虚寒证的证治规律。

代表性的歌诀有“太阴之为病,脉濡缓,腹满而吐,食不下,四君子汤主之”。

5.少阴病篇:少阴病主要论述了心肾阳虚的证治规律。

代表性的歌诀有“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四逆汤主之”。

6.厥阴病篇:厥阴病主要论述了寒热错杂证的证治规律。

代表性的歌诀有“厥阴之为病,寒热错杂,乌梅丸主之”。

歌诀在《伤寒论》学习中的应用与价值:1.帮助记忆:歌诀具有押韵、对仗工整、语言简练的特点,易于口头传颂,有助于学习者快速记忆知识点和临床经验。

阳明病中真正的里,实,热

阳明病中真正的里,实,热

阳明病中真正的里,实,热《伤寒论》中,阳明病是外感病病程中,邪入阳明经,腑,正邪相争剧烈,邪热极盛的阶段,以内热亢盛,津伤化燥成实为主要特点。

所以阳明病的性质为里,热,实。

但是你真的理解这几个字的真正含义吗?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领略一下郝万山教授的见解吧。

01关于“里”我们都知道,经脉循行于体表,风寒邪气侵袭阳明经脉,阳明经的阳气被郁,就会出现经表之证。

但由于阳明的阳气主要作用部位在胃肠道,而不在阳明经脉,所以正邪相争在阳明经表的时间往往只有一天,邪气便很快循经入里化热。

正如《伤寒论》中第184条说:“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正因为阳明经表之症存在的时间很短,所以在临床上很少遇到。

也就把它归为“里”。

02关于“热”由于阳明经脉循于胸腹,故大多传统注家们把“阳明病篇”涉及到的上,中,下之热证归属于阳明病。

也有人认为,阳明热证只是指胃热弥漫证和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而热在上焦和热在下焦的证候,是阳明经脉有热的证候误治以后的变证。

其实这只是一个分类的观念不同,并不影响临床的辨证论治。

03关于“实”一般来说,人们常常认为,凡是邪气盛就叫实证,这是根据《素问.通评虚实论》的“邪气盛则实”的说法而来的。

然而,阳明病无形邪热内炽,胃热弥漫的阳明热证,为邪气盛,属“实';阳明病有形燥热内结,腑气不畅的阳明实证,为邪气盛,也属“实”。

正如《伤寒论本旨》所说:“胃家者,统阳明经腑而言也。

实者,受邪之谓。

”故“实”字概括了以上两种情况。

但据我的看法,这里的“实”字,仅指阳明有形邪气内结的实证而言。

因此,“胃家实”当专指阳明之热和阳明糟粕相结的有形邪气阻结的实证而言。

亦如《伤寒贯珠集》所说:“胃家实者,邪热人胃,与糟粕相结而成实,非胃气自盛也。

”综上所述,邪入阳明以后,多易化热化燥,因此阳明病的主要证候是盛阳感热邪,两阳相合,机体调动了全身的抗病能力,正邪斗争激烈,而表现出一派大热大实的证候。

于是就可以把阳明病的主要证候看成是外感病阳证的极期阶段。

伤寒论——阳明病辨证论治

伤寒论——阳明病辨证论治

白虎汤禁忌症
• 170条第一段讲白虎汤的禁忌症。白虎汤是清热之 重剂,适于阳明病里有大热者。表证误用白虎汤, 每可冰伏邪气,徒伤中阳,并可发生阴寒内盛及 邪气内陷等变证。
• 要知阳明热盛证,忌用辛温发汗法;同样太阳表 寒证,也忌用清泄里热剂。因为其性反也。启示 我们,有其证,方能立其法,才能用其方,即辨 证要精,用药需准
●病机——无形泄热 ●治法——辛寒清热 ●方药——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 升,日三服。
方解:
石膏:辛白大寒,色白入肺;辛凉透邪,清气分邪热,甘
寒生津止渴
知母:苦寒助泄热,质润助生津
粳米、甘草:养胃生津,护胃调和诸药
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 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170)
【原文】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 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 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
(4)乙脑病人出现昏迷不醒、四肢厥冷、脉博不见 或微弱时,是“热深厥亦深证变寒万人无一” 的经验。
掌握使用该方的重要指征:
阳明经热证概括为“四大证”:大热,大渴,大 汗出,脉洪大。但有人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渴、 汗是用运白虎汤的重要体征(中医杂志6: 29.1963)。他列举一高热病人,表现有高热, 恶寒,口渴,脉洪数有力,但无汗出,投白虎汤 效不显,认为“汗”是最主要的指征。
舌淡苔白滑为特征 ●阳明发黄证——热邪与湿相合,或胃阳不足、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录像
阳明里热太盛,津气两伤的证治( 1 69 )
无大热——表邪内传,外无大热
主证 口燥渴——热盛津伤
心烦——热扰心神


背微恶寒——热炽伤气,汗多窍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 津
讨论:阳明病恶寒特点与机理
特点
时间:热、渴、汗后 范围:不及全身 程度:一般较轻 特点:不能自罢
机理:热盛肌疏,气阴两伤,不胜风寒
猪苓汤的禁例( 224 )
证候:汗出多而渴——里热迫津,引水自救(小便 必少) 阳 明 治禁:不可以与汗猪多苓胃汤中—燥——虽—能多滋汗阴伤,津利,水胃力燥强渴饮 病 原因 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津液已亏,不能再

五苓散证
脉浮,微热,为太阳表证未解 小便不利,消渴,由膀胱气化失职所致 为寒,兼表,治以温阳化气,佐以解表
腹满——邪热内盛,热壅气滞 证见
身重,难转侧——热邪伤津耗气

口不仁,面垢——热势上蒸,津液被灼


谵语,遗尿——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自汗出——邪重,但津未竭
病机:阳明胃热炽盛,无形邪热充斥内外
治疗:白虎汤主之——独清阳明里热
发汗则谵语(甚)——重伤津液,里热愈炽
误治后 果
下之 额上生汗——阴竭,阳气上越 手足逆冷——阳虚不达四肢
猪苓汤证
脉浮,发热,为热盛 渴欲饮水,为阴伤 小便不利,为水热互结 为热,兼阴伤,治以清热养阴利水
阳明热盛津伤的证治及禁例( 170 )
证见:脉浮、发热、无汗——伤寒表实证
治禁:不可与白虎汤——邪未入里,仍当解表
伤 寒

渴欲饮水
邪已入里,热炽津

无表证者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
阳明热盛津伤的证治( 221 )
渴欲饮水——热盛津伤

证候 口干舌燥——胃燥,津不上承


治疗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清热益气生
:津
鉴别:
白虎汤——驱邪为主——用于邪实正盛者——极期
白虎加人参汤——驱邪佐以扶正——用于邪实而正稍虚——中 期
阳明津伤,水热互结的证治( 223 )
脉浮发热——里热外蒸
渴欲饮水——胃津不足,且水热互结,气不化
证候 津

水便不利——阴虚内热,且水热互结,膀胱气



不利
治疗:猪苓汤主之——育阴润燥,清热利水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
伤寒吐下后热结在里,热盛津伤的 证治( 168 )
伤寒——伤寒表证,法当汗解
误 治
若吐若下后——吐下伤津,均属误治
七八日不解——误治表邪内传,其病不



诊断: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汗多肌疏,微恶风
变寒Βιβλιοθήκη 证大渴,舌上干燥——热盛津伤
心烦——热邪上扰,神志不安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
变 身重——热盛伤气,筋骨反为热困 证 误下 证:心中懊恼,舌上生苔
病机: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阳明病下后余热未除,留扰胸膈的证治( 228 )
治疗经过:下之——燥结虽通,余热未尽
其外有热——余热残留,反映于外
证候 手足温——热势不盛,手足温暧

不结胸——邪未与水结


心中懊恼——余热上扰胸膈
饥不能食——余热上扰胃脘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一、阳明病热证
(一)栀子豉汤证
阳明热证误治的各种变证及下后热留胸膈证治( 221 )
脉浮而紧——经热外达则浮,邪气成实则紧(似太 阳)
原证 咽燥口苦——胃热上冲,胃失和降(似少阳)

腹满而喘——实热阻滞,肺气不降(似腑实)
明 病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热盛于里,迫津 外
泄(阳明经 证误)汗 — — 烦 躁 , 心 愦 愦 , 反 谵 语
但头汗出——郁热蒸腾于上
治疗:栀子豉汤主之——清宣郁热
(二)白虎汤证
邪热炽盛,表里俱热的证治( 176 )
浮——热盛于表


滑——热炽于里
伤 寒
病机
表有热——里热蒸腾于外 ,
主证
恶热汗多
里有热——热邪炽于里, 烦
治 疗 : 白 虎 汤 — — 清 热 保渴津喜 冷 饮
案例录像
三阳合病,偏重于阳明的白虎汤重证的证 治及禁例( 21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