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作性睡病

合集下载

儿童发作性睡病56例临床分析

儿童发作性睡病56例临床分析

儿童发作性睡病56例临床分析张梅杰【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发作性睡病(NRL)临床特征.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院神经科门诊的56例诊断为NRL患儿,进行常规EEG、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及多次睡眠潜伏试验(MSLT)检查;对曾经误诊病例,探讨其误诊原因.结果:56例均有不同程度多睡.38例(67.9%)有猝倒表现,4例(7.1%)伴睡前幻觉,2例(3.6%)伴醒时幻觉.2例(3.6%)伴睡眠瘫痪.56例EEG背景活动均正常,VEEG排除癫痫发作.MSLT结果:所有患儿平均睡眠潜伏期缩短,快速眼动相睡眠(REM)睡眠潜伏期缩短,56例均<5min,均有2次或2次以上睡眠开始时快速眼动相睡眠(sleep onset REM pe-riods,SOREMP).误诊分析:8例(14.3%)曾被误诊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12例(21.4%)曾被误诊为癫痫,2例(3.6%)曾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28例轻症患儿予神经科门诊随访.2例存在多睡、猝倒、睡眠幻觉,家长未允其接受药物治疗,仅予行为指导.26例严重多睡患儿给予哌甲酯或哌甲酯缓释剂治疗,并结合行为指导.结论:儿童NRL容易误诊.应密切随访患儿临床症状变化,结合VEEG及MSLT等多种辅助检查进行分析,减少误诊.%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arcolepsy. 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56 narcoleptic children were analyzed. Video-EEG monitoring and 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s were per-formed in all patients. Results: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was manifested in all the patients, with disrupted nocturnal sleep. Cataplexy appeared in 38cases, and hypnagogic hallucination in 4, hypnopompic hallucina-tion in 2, and sleep paralysis in 2, respectively. EEG and VEEG of all patients were normal. The 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 demonstrated a short sleep la-tency (<5 minutes) and two or more sleeponset REM periods ( SOREMPs) in all patients. Four patients were misdiag-nosed with myasthenia gravis. Six children were mis-diagnosed with epilepsy. Two patients were misdiagnosed with schizo-phrenia. Twenty-eight mild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at the neurological out-patient department. Two cases of sleepiness, cata-plexy and sleep halluci-nation was given just behavior guidance because the parents refused to receive drug treatment. Twenty six chil-dren with severe sleepiness was treated with methylphenidate along with behavior guidance. Conclusion:Nar-colepsy is likely to be misdiagnosed because of its mildsymptoms at onset and atypic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Misdiagnosis can be reduced by means of VEEG and MSLT.【期刊名称】《河北医学》【年(卷),期】2017(023)009【总页数】4页(P1565-1568)【关键词】发作性睡病;儿童;多次睡眠潜伏试验;癫痫【作者】张梅杰【作者单位】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 河北石家庄 050000【正文语种】中文发作性睡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异常睡眠倾向,且该倾向为不明原因[1,2]。

健康养生知识-发作性睡病为什么出现“情动脱力” 现象

健康养生知识-发作性睡病为什么出现“情动脱力” 现象

健康养生知识-发作性睡病为什么出现“情动脱力”现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疾病,病人白天一阵阵嗜睡,甚至在一些极重要的场合,如正在与客人谈话、听重要的报告、与恋人谈情说爱等,都可突然哈欠连天、侧身便睡。

骑车时如遇睡眠发作,车一放,倒地便睡,睡10~20分钟醒来后一切如常人,但过2~3小时又可能再次发作。

患者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但这并非意志所能控制。

发作性睡病有一种很奇特的症状,是情动性脱力发作,常常是在情绪激动之时,或遇到一件很可笑的事忍不住张嘴一乐,或突然大吃一惊,或愤怒,总之特别动感情时,突然全身或躯体的一部分脱力,瘫软在地。

在看节目、看电视时,遇有动情场面,突然眼睑下垂、头低垂下来。

此时因为大家都注意看节目、对于患者这种瞬间脱力现象,谁也不会注意,患者很快又能恢复常态。

但在众目睽睽之下,常会使人大吃一惊,如参加球赛或在打麻将,本人踢进一个球或赢了一副牌,得意之极刚想欢呼,突然全身如抽筋一样,瘫软倒地。

最可怕的是在浴池内脱力发作,惊慌害怕会使脱力更严重,甚至会溺水而死。

发作性睡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动脱力”现象呢
发作性睡病之所以出现“情动脱力”现象,主要是与快眼动睡眠提前出现有关。

正常人的快眼动睡眠是在入睡后约90分钟才第一次出现,而发作性睡病患者几乎是刚一闭上眼就出现了快眼动睡眠,本病患者在情绪过于激动时,容易引发快眼动睡眠的出现。

正是由于快眼动睡眠的提前出现,所以才有情动脱力现象的发生。

发作性睡病演示ppt课件

发作性睡病演示ppt课件
加事故风险。
情绪障碍
发作性睡病可能导致患者情绪不 稳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障
碍,影响生活质量。
认知功能下降
长期睡眠不足和频繁的睡眠发作 可能导致患者注意力不集中、记
忆力减退等认知功能下降。
预防措施建议
规律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避免熬夜和不足的睡 眠时间。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过度饮酒和吸烟等可 能诱发睡眠发作的因素。
认识和理解。
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 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提 供情感支持和帮助,共同应对疾病 带来的挑战。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害
意外事故
由于不可预测的睡眠发作,患者 可能在驾驶、操作机器或进行其 他危险活动时突然入睡,从而增
对于疑似家族性发作性睡病的患者,基因 检测可能有助于确诊。
03
治疗原则与策略
药物治疗方案选择
01
02
03
中枢兴奋剂
如哌甲酯、莫达非尼等, 可激活下丘脑觉醒中枢, 提高觉醒度,改善日间嗜 睡症状。
抗抑郁药
如文拉法辛、氟西汀等, 可改善猝倒、睡眠瘫痪和 入睡前幻觉等症状。
其他药物
如γ-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 、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等, 也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一 定的疗效。
鉴别诊断相关疾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该疾病可能导致白天嗜睡,但其主要症状为夜间打鼾、呼吸暂停 和睡眠质量下降。
发作性嗜睡强食综合征
这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不可控制的发作性嗜睡和食 欲亢进。
特发性过度睡眠
这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过度睡眠,患者可能没有其他发作性睡病的症 状。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科普知识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科普知识

什么是小儿发作性睡病
频次多为每夜1-3次而间隔不等 ,持续时长也较短。
小儿发作性睡 病的病因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病因
遗传因素可能参与其中,大多 数患者的家族中也可能有这种 疾病的病例。
有研究表明,惊厥中与情绪变 化有关,如情绪激动、大喜大 悲的反应、害怕或紧张等情绪 都可能导致发作。
小儿发作性睡 病的症状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症状
在诱因或未知的情况下,患儿 非常突然地昏睡,然后开始跌 倒,或者他们在行走过程中失 去平衡。
突然性昏厥、晕倒、跌倒、治疗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治疗
对于频繁发作的儿童,药物治疗是 一种最常见、开局最好的治疗方案 。
使用药物对症治疗是小儿发作性失 眠的首选治疗方法。通常情况下使 用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或 氨己烯呋仑(Valproate)治疗。
小儿发作性睡 病的预防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预防
避免过度疲劳,规律的作息, 保持必要的补觉。 不要让儿童感到紧张、害怕、 灯光过强等。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预防
管理婴幼儿的热度,保持较凉 爽的睡眠环境,过热环境也会 加剧发作。
小儿发作性睡 病的家庭护理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家庭护理
观察、监控、记录儿童的睡眠 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反 应。
避免在晚上让儿童进行紧张刺 激或容易引发情绪不安的活动 。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家庭护理
了解和学习药物及药物治疗不良反 应,注意剂量,治疗过程中定期检 查肝功能等。
谢谢您的 观赏聆听
小儿发作性睡 病的科普知识
目录 什么是小儿发作性睡病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病因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症状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治疗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预防 小儿发作性睡病的家庭护 理
什么是小儿发 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

流行病学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于1877年由Westhal首先报告,并不罕 见。国外报告在0.02%~0.06%,香港报告在O.01%~0.04%,国 内尚无发病率方面的报告。男性较女性稍多见,发病年龄一般 在6~50岁,80%以上在10~40岁之间发病。30%有家族史。
病因
病因不甚明了,目前研究认为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尽管在某些种族如日本人中发生率较高,但各种族和世界各地 均有病例报告。在各种群中其遗传特征均与人HLA最小组织相 关基因(DR和DQ位点)密切相关。发病机制为REM睡眠的调节障 碍,对紧随在NREM睡眠周期后的REM睡眠的控制丧失。不论在 睡眠开始还是在清醒期,进入REM睡眠的倾向均增加。
临床表现
症状常在情感恢复正常或身体被触及后消失。猝倒发作时伴 有腱反射的抑制,但始终保持神志清醒。发作频率可隔数天或 数月发作1次,也有每天发作4~5次者。一次发作可持续数秒 至30min(Zancone,1973)。
猝倒与其他症状的关系,50%同时期出现,25%在嗜睡发作出 现后1~5年,15%发生于嗜睡发作出现10年之后,猝倒先于发 作性睡眠之前出现的情况极为罕见。
临床表现
典型发作为颌部松弛,头向前垂落,双臂倒向一侧和双膝张 开。肌力完全丧失可导致创伤甚至骨折。但发作程度并非都是 如此严重,也可仅仅表现为一种短暂的、局部或者全身的一种 无力感。患者可主诉视物模糊(睑肌受累)、语言中断(杓肌受累)、 呼吸不规则(腹肌或膈肌受累)、膝部轻微弯曲或持物突然坠落 (上下肢肌肉受累)。可伴有不自主运动,如头及眼睑震颤、面 部痉挛,也可伴随出现心悸、苍白等自主神经症状。这些不典 型的发作常常被医生忽视,应特别注意。
发病机制
传递的模式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但同时发现,并不是所 有种类的狗都显示出发作性睡病的遗传学传递,可能存在不同 的病因。 Honda等报告,日本的发作性睡病患者100%表现出人类白细 胞抗原HLA-DR2阳性。欧洲和美洲的学者也证实,大多数白种 人发作性睡病患者为HLA-DR2,DQWl,DW2阳性。但 Guilleminault等认为: 发作性睡病的传递是多因素的,而且环境因素也起着重要的 作用。

发作性睡病1例报告

发作性睡病1例报告

发作性睡病 1例报告【关键词】发作性睡病;多导睡眠监测;盐酸哌甲酯缓释片;盐酸氯米帕明1、病例报告患者,女,17岁。

主因白天犯困嗜睡4月就诊于2019年10月来诊。

患者于4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白天犯困嗜睡,每天上午7:00左右上课时出现,上第一节课后约20分钟后出现不可抑制的犯困、嗜睡,每次入睡约10-20分钟左右醒来,醒后精神恢复好,但会再次出现犯困嗜睡,有时会被同学叫醒,课间休息时可立即入睡,每天上午犯困嗜睡约3-4次,中午会午睡约20-30分钟,下午上课会犯困约2次,平时乘车时很快即入睡,有时吃饭、与人聊天时出现犯困,但不会睡着,做作业时会犯困短暂入睡。

同时当大笑时会出现全身发软、无力,面部表情不自然,症状持续不到1秒。

夜间睡眠多梦,噩梦较多,不敢自己单独睡,睡眠易醒,醒后能较快再次入睡,夜间翻身多,有时快入睡时感觉到有人进入房间,感觉有人坐在沙发上,有时能听到他人说话声音。

近2月出现睡眠瘫痪,几乎每周都会出现,睡瘫发作时感觉非常痛苦。

考虑到患者存在明显睡眠问题,建议患者于北京儿童医院就诊。

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无毒物接触史,无家族遗传性疾病史。

患者自发病以来饮食尚可,睡眠欠佳。

体重增加约5公斤。

入院后查血常规、生化、脑脊液常规、脑脊液生化、头颅MRI均未见异常,行夜间多导睡眠监测,提示睡眠潜伏期0.5分钟,REM睡眠潜伏期时间2分钟。

第二天白天行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MSLT),提示平均睡眠潜伏期(≤8 min),可见3次起始快速眼动期(SOREMPs)。

查血清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HLA—DR2)呈阳性。

临床诊断:发作性睡病。

给予盐酸氯米帕明片12.5毫克,1/晚,盐酸哌甲酯缓释片18 mg,1/早口服治疗,后白天犯困嗜睡,大笑时身体发软,多梦,睡瘫及幻觉较前明显改善,出院后坚持口服药物,中午坚持午睡,病情稳定。

2、讨论发作性睡病的诊断:2014年,美国睡眠医学会(AASM)发布的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3版(ICSD-3)【1】将发作性睡病分为 1型和2型发作性睡病,即伴(1型发作性睡病)和不伴(2型发作性睡病)下丘脑Hcrt/Orexin水平降低。

儿童 睡眠障碍概述

儿童 睡眠障碍概述
○ 发作时难以唤醒,醒后儿童表现意识蒙眬。发作可能在不适当的地方自行中止,或儿童继 续回床睡觉。次日不能回忆。
2.睡行症
治疗 发作时保证患儿安全,发作时不宜唤醒儿童,以免影响儿童情绪。 要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睡眠规律,应避免睡眠剥夺、憋尿、感冒发热等。 对于每夜均会发生症状的患儿,应用唤醒计划疗法是最可能有效的。症状发作频繁
不应将小婴儿惊跳反射与儿童期的夜惊症等同处理。
3.夜惊症
治疗 注意安全,养育者避免惊恐。 儿童保持安静,培养良好睡眠规律和习惯。 频繁发作者可睡前使用小剂量镇静药物。 心理治疗可缓解儿童紧张情绪,建立安全感。
预后 大部分孩子的夜惊症会在儿童期自愈。一般预后良好,不需特别治疗。
4.梦魇
梦魇(nightmares) 是指儿童睡眠时从梦境中惊醒,使其处于恐惧和焦虑中,并需要 父母安抚。发生在快速眼动(REM)睡眠阶段。约75%的儿童至少经历过一次梦魇,10%~ 50%年幼儿童自2.5岁起,因梦魇惊醒后需要父母安抚。6~10岁是梦魇的高发期。尽管梦魇 很常见,但多为偶发,频繁发作的梦魇少见。 病因
睡行症
一.睡行症又称梦游症,是一种觉醒性异态睡眠。 二.一般发生于非快速眼动睡眠时期(NREM)的慢波睡眠阶段。 三.表现形式不一,可以是简单地走来走去,也可以是强烈地试图
“逃脱”环境的行为。 四.很多儿童(15%~40%)至少出现过一次梦游,研究表明大约17%
的儿童会出现规律的梦游,而3%~4%会频繁发作。
体肥大或腔内脂肪沉积和(或)上气道直径减小,上气道坍塌(咽肌张力降低)以及上气道 阻塞导致的呼吸驱动减低(中枢性通气驱动降低)有关。
其他高危因素有颅面部骨骼狭窄、有腭裂的病史以及先天愚型等。 另外,患有过敏、哮喘、胃食管反流以及反复鼻窦炎的儿童也易发生阻塞性呼吸暂停。

最新:中国发作性睡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版)更新解读

最新:中国发作性睡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版)更新解读

最新:中国发作性睡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更新解读摘要《中国发作性睡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作为我国的第2版发作性睡病指南,其内容相较于2015版指南在中国发作性睡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量表评估与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重要更新,文中将就上述更新内容进行重点介绍。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以日间过度思睡(excessivedaytimes1eepiness,EDS)、猝倒及夜间睡眠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罕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

为提高临床医生对发作性睡病的认识,指导发作性睡病的诊断与治疗,我国首部《中国发作性睡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优1]于2015年发布。

实际上,由于公众对于该疾病的认识不足,加之临床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较为困难,发作性睡病患者从发病到确诊的时间长达8~22年[2,3],同时既往的治疗药物多为精神管制类药物,为治疗带来诸多不便。

近年来,国际上对发作性睡病的研究和药物研发已有新的进展,基于此,在2015年版指南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发作性睡病的诊疗现状并结合国内外前沿研究进展和临床可得的新治疗手段,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及相关领域专家更新的《中国发作性睡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4]于2023年5月8日重磅发布。

新指南相较于旧版指南更为系统、清晰、详细地介绍了本病的流行病学及诊疗相关进展,为发作性睡病的诊疗提供了新思路[5,6,7,8,9,10]o一、更新流行病学数据,掌握最新流行状态发作性睡病是全球公认的罕见疾病,已在全球多个地区如美国和欧洲部分家)被认定为罕见病。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全球各地区发作性睡病患病率为0.00023%~0.05%,中国台湾地区患病率为0.0129%o而中国大陆暂无系统性、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

期待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探索以完善我国发作性睡病的流行病学数据。

二、详细介绍发病机制,增加疾病深入理解近几年随着研究者的积极探索和相关证据的积累,对于疾病机制的了解也更为深入,故新版指南相较于2015版指南就遗传、自身免疫、感染以及神经环路变化等机制与发作性睡病发生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什么叫做发作性睡病

什么叫做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白天发作性的过度睡眠状态,其中2/3患者可伴有猝倒症和(或)睡眠麻痹和(或)催眠幻觉。

发作性睡病患者24小时总睡眠时间与常人相似,对REM和NREM睡眠起止控制发生障碍,从而出现夜间睡眠破碎(不断有觉醒)及白天突然睡眠。

[病因]1.特发性可能有遗传因素。

如Hypocretin受体2基因突变。

下丘脑神经肽Hypocretin-1和-2缺乏,导致维持觉醒和调节REM睡眠障碍。

2.继发性间脑、下丘脑、三脑室周围肿瘤、外伤和炎症等。

[临床表现]青少年和年轻人多发。

男多于女。

突然在非睡眠环境和时间,如散步、进餐、驾驶、工作等时间发作,不可抗拒地很快人睡。

此时闭眼、肌肉松弛、呼吸变慢、不易叫醒,甚至有梦。

下午多发,尤其环境刺激减少期间发作,如阅读、开会、听课、驾车、静坐、体力活动减少时易发病。

熟睡从数分钟到1小时不等。

病情在一.段相对短暂的进展期之后,症状趋于稳定,但极少完全缓解。

猝倒症(cataplexy) :本症出现于65%~70%的发作性睡病患者中。

常在起病年至数十年后发生。

在强烈情感刺激下,例如喜悦、发怒、大哭、欢笑、惊讶时,在意识完全清醒状态下,突然躯体或肢体某一部分或全部肌力和肌张力消失。

出现上睑下垂、头向前下垂、上肢松弛、膝部弯曲而倒地。

发作时腱反射消失、H反射消失,甚至少数患者瞳孔反应也消失。

数秒钟后完全恢复即站起,可反复发作。

少数人仅为面肌无力发作,下颌突然落下。

[诊断]按典型病史诊断不难。

脑脊液中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Hyporein1的水平低于101g/ml有诊断意义(正常值高于20pg/m)。

用多相睡眠图监测,得出睡眠启动的平均时间。

正常成人人睡时间平均为15分钟;而发作性睡病患者人睡不超过5分钟,并在白天睡眠中至少出现2次REM 威眼正常人不出现),此有诊断意义。

[治疗]避免日晚班倒班工作。

以上日班为主,白班时有计划定时小睡,可减少发病。

发作性睡病研究进展

发作性睡病研究进展

发作性睡病研究进展郝茂林;商笑(综述);杜怡峰(审校)【摘要】Narcolepsy is a chronic sleep disorder.In recent years,with continuous research,it is known as a kind of immune-mediateddisease,related with HLA-DQB1 *06:02 gene and hypocretin,and two new susceptibility genes have also been clarified at the same time.Establishing related criteria is better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narcolepsy,and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 and improved administration have also improved the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In the future,in-depth study of the immune mechanism of narcolepsy will provide better experimental basis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慢性睡眠障碍性疾病。

近年来经过不断研究,发作性睡病被认为是一种免疫介导性疾病,该病与HLA-DQB1*06:02基因和下丘脑分泌素密切相关,同时2个新的易患基因也已明确。

诊断标准的制订更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一些新药的研制成功和给药方式的改进也提高了发作性睡病的疗效。

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对发作性睡病免疫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更好的实验依据。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5(000)014【总页数】4页(P2585-2588)【关键词】发作性睡病;HLA-DQB1*06:02基因;下丘脑分泌素【作者】郝茂林;商笑(综述);杜怡峰(审校)【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济南250022;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济南250022;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济南25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自1975年对发作性睡病研究开始,至今已有30多年,但人们对它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临床误诊误治现象经常发生。

谈睡眠障碍鉴别诊断-最新文档资料

谈睡眠障碍鉴别诊断-最新文档资料

谈睡眠障碍鉴别诊断同一类睡眠障碍,如失眠可由很多因素引起,除了常见的心理生理性及精神疾患外,也可由药物或躯体疾病等病因引起。

同一个原因也可弓I起不同的睡眠障碍,如抑郁可弓起失眠,也可引起睡眠过度。

大多数睡眠障碍是功能性的,但有少数可由中枢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引起。

有的可能有遗传因素参与,有些则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关。

因此对于每个睡眠障碍病人的致病因素须作具体分析。

1失眠失眠是指睡眠缺乏,即长期不能获得需要的睡眠量和质,以致不能维持白天正常的活动。

引起失眠的常见原因如下。

1.1原发性失眠其特点为:①多诉有长期失眠,部分可为终生性。

②常有头昏、头痛、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心悸、乏力、精神疲乏、易烦躁等诉述。

③病人自觉症状严重而客观检查正常。

④经常觉醒,唤醒阈值低。

⑤睡眠实验室检查可有]A期睡眠时间短,觉醒次数和时间可有增加。

1.2抑郁症其特点为:①失眠表现为整夜不能深睡而有较多觉醒,并常早醒。

②常诉晚上烦躁,白天感疲乏、淡漠。

③精神检查可发现病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享乐不能、精力不足、过度疲乏等表现。

④睡眠实验室检查,内因性抑郁症者可见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缩短,非快速眼动睡眠的III、IV期减少,有反复觉醒。

⑤有些内因性抑郁症病人早期的症状可只有失眠,称为"隐匿性抑郁症"。

1.3焦虑症其特点为: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躺在床上担忧问题。

②睡眠多为间断性,常伴有不愉快的梦境体验,可有夜惊或梦魇。

1.4精神分裂症其特点为:①急性发作期常有失眠及频繁惊醒。

②精神检查有错觉、幻觉、思维异常等精神症状。

1.5继发性失眠其特点为:①环境因素性失眠常有生活或工作环境的变化作为诱因。

②躯体疾病所致发热、疼痛、心肺功能不全等症状或药物等可引起失眠,失眠常发生于躯体疾病之后,并与躯体疾病症状的岀现或服用药物在时间上有联系,随着症状的好转或停用有关药物,失眠可以好转。

2睡眠过度睡眠过度是指当病人应该觉醒的时候有不适当的睡眠。

发作性睡病吃什么药

发作性睡病吃什么药

发作性睡病吃什么药文章目录*一、发作性睡病吃什么药*二、发作性睡病的典籍偏方*三、发作性睡病的护理知识发作性睡病吃什么药1、盐酸哌甲酯片功效主治:用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多动综合症,轻度脑功能失调)、发作性睡病,以及巴比妥类、水合氯醛等中枢抑制药过量引起的昏迷。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一次10mg,一日2~3次,饭前45分钟服用。

6岁以上儿童一次5mg,一日2次,早餐或午餐前服用;然后按需每周递增5~10mg,一日不超过40mg。

化学成分:盐酸哌甲酯不良反应:失眠、眩晕、头晕、头痛、恶心、厌食、心悸等。

禁忌:青光眼、激动性抑郁、过度兴奋者、对本品过敏者。

2、硫酸苯丙胺功效主治:主要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脑炎后遗症、麻醉药或其它中枢神经抑制药中毒。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10mg,一日1~3次。

极量:一次20mg,一日30mg。

化学成分:硫酸苯丙胺不良反应:有疲乏、眩晕、失眠、焦虑、激动、口干、恶心、呕吐、头痛、出汗等。

大剂量可引起兴奋躁动、欣快、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甚至发生虚脱和晕厥。

严重者可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暴力行为等。

禁忌: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神经衰弱、青光眼患者。

3、匹莫林片功效主治: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轻度抑郁症及发作性睡病。

也可用于遗传性过敏性皮炎。

用法用量:口服儿童多动症:一次20mg,一日1次,晨服。

效果不显着可逐渐加大剂量,一日总量不超过60mg。

为避免失眠,下午不服药。

6岁以下儿童禁用。

过敏性皮炎:初始剂量20mg,每2~3日递增20mg,至止痒或一日剂量80mg为止,每周用6日,停药1日。

化学成分:匹莫林不良反应:常见的为厌食、失眠或体重减轻。

少见的为头昏、萎靡、易激惹、抑郁、恶心、皮疹、胃疼。

罕见的为黄疸。

禁忌:肝、肾功能损害者,癫痫患者。

发作性睡病的典籍偏方方1、补脾阳为主: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发作性睡病,旨在补中益气、升发清阳,使精明之府得清阳之荣,以达补脾升阳之功。

发作性睡病ppt医学课件

发作性睡病ppt医学课件
中国发作性睡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1
• 发作性睡病的概念由法国医生Gelineau在 1880年首次提出。发作性睡病的主要临床 表现主要包括日间不可抗拒的睡意、猝倒 发作和夜间睡眠障碍。该病的特征性病理 改变是下丘脑外侧区分泌素-1(Hcrt-1)神 经元特异性丧失。
2
• 根据临床表现及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的含 量,国际睡眠障碍分类将该病分为两型: 1.发作性睡病1型,既往称为猝倒型发作 性睡病,以脑脊液中Hcrt-1水平显著下降为 重要指标; 2.发作性睡病2型,既往称非猝倒型发作 性睡病,通常脑脊液中Hcrt-1水平无显著下 降。
12
• 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作性睡病 中本病的发病率超过24.8%,显著高于普通 人。
• 4.REM睡眠期行为障碍(RED):本病在 发作性睡病人群中发病率为36-61%
13
• 5.焦虑或抑郁:25%的发作性睡病患者有惊 恐发作或社交恐惧等症状;18-57%的发作 性睡病患者伴有情绪抑郁、兴趣低下等。 主要原因为日间睡眠过多、社会功能损害、 认知缺陷等。
14
• 6.偏头痛:有报道称猝倒性发作性睡病患者 中偏头痛的发病率显著增高,为20-45%, 女性略多。
15
• 二、诊断标准。 (一)发作性睡病1型的诊断标准: (1)白天不可抗拒的困倦和睡眠发作,
症状持续至持续3个月以上。 (2)满足以下1项或2项条件: a.有猝倒发作。经过标准的多次小
睡潜伏期试验(MALT)检查平均睡眠潜伏 期《=8min,且出现》=2次睡眠始发REM 睡眠现象。
35
• (三)社会支持 日问嗜睡是发作性睡病患者生活质量下
降的主要原因,猝倒发作是限制患者发挥 正常社会功能的重要因素。由于发作性睡 病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小,病程贯穿求学和 个性发展时期,临床症状对患者学习和生 活的影响十分严重。本病还可导致就业困 难、收入降低、失去升职机会等。发作性 睡病的药物治疗具有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口干和勃起障碍等潜在风险,亦显著影响 患者的生活

中医治疗发作性睡病专家共识

中医治疗发作性睡病专家共识

July.2023,Vol.10,No.7WorldJournalofSleepMedicine标准与指南Standards&Guidelines中医治疗发作性睡病专家共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图分类号:R741;R338 6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3.07.001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睡眠疾病,病因不明。

主要表现为白天过度思睡、突发猝倒、睡眠麻痹和睡前幻觉等。

发作性睡病常常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病,其发病时临床症状严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

发作性睡病发病率低,临床识别率不高,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精神类疾病而延误治疗。

中医机构人员对发作性睡病认识不足,为避免误诊误治,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刘艳骄主任医师牵头,组成了“中医治疗发作性睡病专家共识”研究小组,对近20年已经发表的发作性睡病中医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经过4年的努力,达成“中医治疗发作性睡病专家共识”,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对发作性睡病的识别和治疗能力提供帮助。

1 术语和定义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的概念由法国医生Gélineau在1880年首次提出,临床上以日间过度思睡(ExcessiveDaytimeSleepiness,EDS)、猝倒(Cata plexy)及夜间睡眠紊乱(NocturnalSleepDisturbance)为主要特征。

发作性睡病可发生在幼儿阶段,从发病到确诊平均延迟8~22年,病程贯穿求学和个性发展关键时期,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功能,导致患者无法接受正常教育、就业困难、收入降低、失去升职机会等[1]。

2 临床诊断2 1 西医诊断2 1 1 诊断标准依据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3版(ICSD 3)[2],将发作性睡病分为2型:发作性睡病1型,即Hcrt缺乏综合征,既往称为伴猝倒的发作性睡病;发作性睡病2型,既往称为不伴猝倒的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教学及宣教)

发作性睡病(教学及宣教)

发作性睡病疾病概述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临床上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为特点,多于儿童或青年期起病。

往往伴有猝倒发作、睡眠瘫痪、睡眠幻觉等其他症状,合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

发作性睡病一词,由Gelineau于1880年首创,因此本病又称Gelineau综合征。

发作性睡病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可能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功能降低或桥脑尾侧网状核功能亢进有关。

病因目前未明,但可发现此病跟基因、环境因素及某些中枢神经疾病有关。

对可能诱发发作性睡病的环境因素现在知之甚少,文献报道有包括头部外伤、睡眠习惯改变、精神刺激及病毒感染等。

而发作性睡病与遗传基因的关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大约8%-10%的发作性睡病患者具有家族史,患者直系亲属患病的几率为对照组的10-40倍;25%-31%的单卵双生子共患发作性睡病,提示遗传因素在其起病中有重要作用。

HLA等位基因DQB1*0602在发作性睡病患者中有很高的阳性率,达88%-100%。

近年来,食欲素(orexin)与发作性睡病的关系令人瞩目,orexin是下丘脑神经元细胞产生的神经肽,在协调睡眠-觉醒周期方面有重要作用,已知有orexin-A和orexin-B两种,以orexin-B与本病的关系密切。

有实验表明,orexin基因缺失小鼠出现发作性睡病样睡眠障碍。

Nishino等证实,发作性睡病患者脑脊液orexin含量显著偏低,为脑内orexin缺乏发生发作性睡病因果关系提供了证据。

在发作性睡病患者死后脑组织内,发现产生orexin的神经元效量明显减少,提示产生orexin的神经元数量的减少与发作性睡病密切相关。

发作性睡病的嗜睡是因orexin 神经元传人中脑背侧缝际核和蓝斑的激活信号减少。

使脑桥被盖背外侧部和脚核区(LDT / PPT)内促觉醒神经元活动减弱,促发异常快速眼动睡眠的神经元抑制减轻,使异常快速眼动期提早或在不适当的状况下出现。

发作性睡病23例病例分析

发作性睡病23例病例分析

发作性睡病23例病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发作性睡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

方法对23例明确诊断的发作性睡病患者进行多导睡眠脑电图分析,采用苯丙胺、哌醋甲酯、丙咪嗪、阿米替林治疗,并进行随访3年。

结果23例患者均有日间不能克制的短暂睡眠发作,睡眠潜伏期缩短。

结论发作性睡病是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结合其临床表现及睡眠脑电图可以早期诊断,尽早给予患者规范药物治疗、心理疏导,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发作性睡病;多导睡眠监测;睡眠潜伏期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NC)是一种慢性非进行性睡眠障碍,其患病率一般为0.03%~0.16%[1]。

临床表现为白天不能克制的睡意和睡眠发作,小睡后患者精神振作。

现总结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5月23例发作性睡病确诊病例,进一步探讨发作性睡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14~38岁,平均(21.8±3.4)岁。

就诊时病程1月~6年。

符合《国际睡眠障碍诊断和编码手册》中发作性睡病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全部患者采用24 h脑电图检查和夜间多导睡眠监测,同时监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监测,进行综合分析。

确诊病例给予中枢神经兴奋剂:苯丙胺:5 mg/次,3次/d。

或者哌醋甲酯:成人一次10 mg,3次/d,饭前45 min服药;儿童一次5 mg,2次/d。

三环类抗抑郁剂:丙米嗪:一次50 mg,2次/d。

或者阿米替林:一次25~50 mg,3次/d。

采取二类药物联合应用,同时合理安排患者作息时间,保证夜间睡眠时间充足,白天安排固定时间小睡。

患者规范治疗3~7 d后症状缓解。

院外对18例患者随访3年。

2 结果2.1 临床特征全部患者均有过度或无法抑制的白天睡眠,其中19例以白天过度睡眠为首发症状,1例以猝倒发作为首发症状。

9例伴有睡眠麻痹,7例有入睡和醒后幻觉。

让你说睡就睡的发作性睡病

让你说睡就睡的发作性睡病

诊疗室你知道吗?嗜睡也是一种病,让我们先看两则个案。

个案一个案一::工作期间经常“秒睡秒睡””31岁的小覃是个技术员,工作期间经常突然睡着,有时老板在开会,前一秒小覃还是清醒的,可下一秒他就睡着了。

为此老板批评多次,可小覃却很委屈:“我不是有意要睡的。

”一次,小覃正调试设备,刚站着没多久,就突然跌倒,很快就睡着了,同事把他推醒,他又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小覃说,这样嗜睡已经五六年了,以前不算严重,可近两年越发频繁。

开始以为是工作太累、睡眠不足,每天晚上10点就强迫自己入睡,可是白天嗜睡的情况仍然没有缓解。

上班期间为了提神,小覃尝试了不少方法,喝咖啡、用冷水洗脸、用力掐自己,可还是时不时“秒睡”。

最近,连家人也发现他不对劲,有时在家吃饭,碗还在手里,而小覃却睡着了。

个案二个案二::上课时不自觉地睡着了今年10岁的乐乐,半年前开始出现嗜睡症状。

每日发作三四次,上课时会不自觉睡着,每次持续睡眠1~2个小时,中间很难醒来,除非被人唤醒。

晚上回到家,有时候趴在饭桌上就睡着了。

每晚都会说梦话,睡眠质量很差。

每晚睡12个小时,可第二天还是会困。

乐乐嗜睡发作时会出现眼皮下垂、眼球上翻的症状。

有时还会出现猝倒现象,走路或大声说笑时会突然摔倒。

嗜睡不仅对乐乐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而且他还常有疲劳、记忆力减退、精力不足、情绪低落等现象,家长担心会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发育,急切寻求治疗。

□诊断:确诊为发作性睡病小覃和乐乐来到医院,做了睡眠脑电图及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发现两人均有正常人没有的白日睡眠。

经诊断患的是发作性睡病。

“这种病症平常并不多见。

”医生说,一般人对发作性睡病认知低。

发作性睡病的症状包括白天过度嗜睡、猝倒、睡眠瘫痪、睡眠幻觉和夜间睡眠紊乱等。

轻微的猝倒可以表现为下巴松弛无力,严重的猝倒发作可能造成全身肌张力减退或丧失。

但不是每个患者都有猝倒经历。

发作性睡病可以在任何年龄发病。

但在中国情况特殊,超过2/3的患者在儿童时期起病,要比西方早7~8年,他们正在上学,发作性睡病会严重影响学业。

5例儿童发作性睡病的诊治

5例儿童发作性睡病的诊治

5例儿童发作性睡病的诊治马立显;王秋艳【期刊名称】《中国生育健康杂志》【年(卷),期】2016(027)001【总页数】2页(P77-78)【作者】马立显;王秋艳【作者单位】712000 陕西咸阳,延安大学咸阳医院儿科;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正文语种】中文临床资料5例患儿,男4例,女1例。

年龄7~15岁,均以发作性睡眠偏多为首发症状,且均有发作性白天过度睡眠,每次发作时间10+min~2 h,每天发作次数多在3~6次。

4例上课、看电视及进食时睡眠。

1例站立时睡眠、猝倒。

2例有多动症样行为,表现为进食时闭眼、右手反复轻揉嘴唇等,伴有尿频1例,5例均学习成绩下降。

体格检查及神经系统查体:左侧膝关节反射亢进1例,余均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电解质、血糖、心肌酶谱、甲状腺功能及脑脊液、遗传代谢性疾病检测均正常。

头颅MRI检查仅1例直回前下部与筛窦之间小脂肪瘤,余4例未见异常。

脑电图:3例轻度异常,2例未见异常。

3例患儿行PSG及MSLT 检测:平均睡眠潜伏期缩短,小于5 min,可见到2次以上SOREMPS。

5例均无明确惊厥史,见表1。

表1 5病例特点注:+为阳性;-为阴性病例年食时入睡猝倒自动症样行为性别龄病史白天过度睡眠上课、进猝倒惊厥发作1 男9岁2年++- +- - - +- 未查面容尿频膝反射亢进脑电图头颅MRI PSG、MSLT学习成绩下降+-+-2男14岁7年+++- +- - +- ++-3男13岁2年++- - - ++- - ++-4男11岁半年++- +- - - - +++-5 女16岁2年++- - - - - +- 未查典型病例1,男,9岁,因发作性睡眠偏多2余年就诊。

2余年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睡眠偏多,尤以白天突然睡眠发作为主,初在上课时、吃饭时及看电视时均可突然进入睡眠状态,每次10~30 min,自然清醒,醒后如常,伴有乏力、头昏,后偶在进食时出现闭眼、右手反复轻揉嘴唇等,呼唤可转醒,醒后对右手动作无记忆,无眼睑下垂、张口伸舌,亦无入睡前幻觉、头痛、抽搐及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等不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nd 11 months for agitated sleep, mood disorder and EDS since the age of 7 years. He fell asleep at school and while playing with friends. At the time of referral, he had gained 20 kg (BMI 26.2 kg/m2; z-scorc 6.2 SD) since the age of 7 years. No history of familial obesity was reported. However, his parents reported severe compulsive diurnal and also nocturnal binge eating. Cataplexies were also described. He presented with slight gynecomastia and precocious pubarche in the absence of testicular development. The plasma testosterone level was high (1.01 ng/ml). His sleep apnoea/hypopnoea index was 0.9/h (two central/ one obstructive apnoea, four hypopnoea). Mean sleep onset latency was 48", with five SOREMs. He was heterozygous for the HLA DQB 1*0602 phenotype. Brain MRI was normal. Modafinil was prescribed. By the age of 11 years and 10 months, he was scored as Tanner stage III-IV. His plasma leptin level (17.7 ng/ml) correlated with his BMI (25.7 kg/m2).
VOLUME 23, NO. 3,2010
257
258
M.-P. PERRIOL ET AL.
TABLE 1
Main clinical features of the four patients Patient no. Gender Age at referral (age at onset) Sleep latency (SOREM)
θ Freund Publishing House Ltd., London
Journal of Pediatric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23,257-265 (2010)
Childhood-Onset Narcolepsy, Obesity and Puberty in Four Consecutive Children: A Close Temporal Link
1 1 yr 6 mo (6 years) 1 2 yr 2 m4)
48" (5) 36" (5) 24" (4)
lOyromo (menstruation) No puberty. gynecomastia
8yr
24.3 +10 kg over 7 mo 26.2 + 20 kg over 48 mo 31.1 + 14 kg over 12 mo 31.6 + 30 kg over 24 mo
ABSTRACT INTRODUCTION
Narcolepsy is a rare but disabling condition that causes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nterestingly, weight gain is frequent in patients with narcolepsy and it has sometimes been described very early in the course of the disease. Here, we report four consecutive obese children who were referred to our sleep laboratory for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and suspected sleep apnoea syndrome. They underwent nocturnal polysomnography associated with 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s. Narcolepsy was diagnosed in all children with a close temporal link between the onset of narcolepsy, obesity and puberty. Scientific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leep, weight, growth rate and puberty onset is striking and merits further investigation. From the clinical point of view, narcolepsy must be investigated in obese sleepy children along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 Indeed, it can be controlled with appropriate treatment but the proper diagnosis relies not only upon nocturnal polysomnography but involves the systematic use of 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s.
Reprint address: Marie-Pierre Perriol Neurophysiologie Clinique - Professor Derambure R. Salengro Hospital Lille University Hospital F-59037 Lille, France e-mail: mperriol@yahoo.fr
KEY WORDS
narcolepsy, obesity, puberty, sleepiness, SOREM
Narcolepsy-cataplexy involves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EDS), sudden loss of muscle tone (cataplexy), sleep onset with REM sleep (SOREM), hypnagogic hallucinations and sleep paralysis'. It is a rare but socially disabling condition. The age at onset varies with two peaks, a larger one that occurs around 15 years of age and a smaller peak at approximately 35 years of age2. Unfortunately, it usually takes many years and a number of referrals before a diagnosis is made. Indeed, Challamel et α/.3 reviewed 97 paediatric cases of narcolepsy to find a mean age at onset of 9 years, with 8% of the children aged 5 years or under. In comparison with adult narcolepsy, the condition in children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despite the fact that childhood narcolepsy is a cause of school failure, social isolation and even depression4·5. In adults, narcolepsy is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obesity6'7. Interestingly, weight gain was reported in children with narcolepsy as well8'9. Recently, Plazzi et al. reported obesity and precocious puberty in two children with severe narcolepsy-cataplexy1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leep, weight, growth rate and pubertal onset appears to be of great interest. We report here four consecutive cases of childhood narcolepsy-cataplexy having undergone nocturnal polysomnographic analysis and five 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s (MSLTs) for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and agitated sleep (Table 1). All four children showed a tight temporal link between obesity, puberty and the onset of narcolepsy. It raises the issue of the pathophysiological link between these three phenomen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