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辩证眼光看待传统孝道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如何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孝道
摘要:“养亲尊亲”既是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在家庭关系中,惟有从养亲尊亲出发,才能达到家庭中“人恒爱之”的彼此相爱的和谐关系。我们在继承中国传统孝道精华的同时还要看清其不足之处。它有其与封建社会政治相联系的封建性糟粕,必须历史的辨证的分析。
一、传统孝道观的演变和发展
在中国早期社会,最初意义上的孝道仅仅局限于宗法和家庭伦理的范畴。直至后来儒家把孝道从家庭推向了社会,把孝移到“忠”上,将忠孝视为一体,从而使孝的内涵与外延都得到了扩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孝道成了同时维系家族和社会道德的纽带。到了汉代,孝被政治化,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且“举孝廉”,孝道成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再到宋明时期,孝道更是被统治者及其思想家们加以扭曲,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愚孝在当时成为道德的楷模。
传统孝道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从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传统孝道有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对宗法的无限追求。如对延续生命、传宗接代、祖先的崇拜等。第二,善事父母,孝道的最基本的伦理意识和规范。包括对父母的事生和事死。事生是指养亲、敬亲、顺之以行、谏之以礼;事死则是指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及继志述事、大孝终身慕父母。第三,修身、忠君、敬老。此乃是由孝道衍伸出来的社会道德伦理意识和规范。
二、传统孝道的内涵
依据孔子对孝的要求,子女要时刻把父母放在心中,对父母要常怀关爱之情,这是孝敬老人的最低要求。当我们成家立业之后,父母亲开始衰老,甚至生活上难以自理。这个时候是最需要儿女的照料。因此,这个时候子女要保证父母物质生活的需求,做到有吃、有穿、有住,生活不受饥寒,有病能及时得到治疗。“明礼之人,必有爱心”。父母作为自己最亲近的人,爱父母是自然的、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如果连父母都不供养,老人吃饭都成问题,哪还能谈得上“孝道”?“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养亲尊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内容,是我国古代的各家各派,都十分重视修养问题。《礼记》云:“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意思是孝顺的行为可以分成两个等级:最高一等的是言语、行为和内心都能尊敬父母,其次是能给他们养老送终,表明了养亲尊亲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作为人与人交往的原则,也是继承和推崇传统孝道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养亲尊亲在古代思想家的著述中多有论述,并且作为一种规范、礼法与我国的传统道德规范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伦理。孝道从内容上可包括敬、信、诚、慈、温、善、顺、和、礼、让、谦、亲、宽、明、直、俭等,若从行为上说,“孝”则表现为尊敬父母,友爱兄弟,妯娌和睦、尊师敬贤、尊长爱幼、公而忘私、扶贫济困、热爱人民、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等。
三、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孝道
“养亲尊亲”既是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
质,在家庭关系中,惟有从养亲尊亲出发,才能达到家庭中“人恒爱之”的彼此相爱的和谐关系。注重传宗接代的传统孝道,它形成了认祖归宗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血缘关系的维系,形成孝顺长辈、恪守孝道的风气。使得父母老年有保障、在维持家庭地位、扩大家庭规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国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和特定的外延,渐次积淀和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成为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普遍的伦理道德,对构建中华传统人本主义理论体系,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它毕仅是农耕经济时代的产物,又是延续了数千年宗法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历史的局限性显而易见。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合理的内核也有过时的内涵。这种双重性影响又往往纠葛在一起,好比一把双刃剑,难以断然割裂,必须历史的辨证的分析。
从孝的内容来看,孝道中的孝养等是传统孝道的精华,它既为中国历史上一切思想家所推崇,也为普通老百姓所熟知和践履,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使个体的道德达到完善;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从整个社会来看,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孝道作为封建道德的基石,其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带有鲜明的封建主义色彩。
首先,封建孝道具有愚民性。中国历史上的孝道文化强调“三纲五常"等愚弄人民的思想,其目的是为了实行愚民政策。孔子也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代统治者也正是在孝道思想的掩盖下,实行封建愚民政策,利用孝道思想的外衣为其封建统治服务。其次,儒家孝道思想中“君臣、父子”的关系以及“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关系表现为上对下、尊对卑的单向性服从,虽然也有尊老爱幼的思想,但长永远在上,幼永远在下。无论是家庭生活、政治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充斥着扼杀平等的价值观念。再次,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从政治上来说,在封建社会后期演变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扼杀创新力量,强调对圣贤的思想理念的守成,在文化上就是文化守成主义,不思进取,给中华民族文化蒙上落后的色彩,而且,根深蒂固,即便是在今天,仍然难以肃清其保守性的影响。
我们在继承中国传统孝道精华的同时还有看清其不足之处。它有其与封建社会政治相联系的封建性糟粕,即孝道在封建社会中被统治阶级拿来作为其宗法等级统治的精神基础,并对此不断加以极端化、专制化、神秘化、愚昧化,从而使人形成愚忠愚孝,以巩固他们的专制统治,如对父母的绝对服从、传宗接代、厚葬久丧、移孝作忠等,这是我们应该抛弃的。
参考文献:
[1]孙希旦,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M].中华书局,1989.
[2]郭庆祥,《中庸》[M].东方出版社
[3]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论语·里仁》
[5]《曾子事父母》,《大戴礼记解诂》卷四
[6]《孟子·离娄下》
[7]诗经[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第2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