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89bcb70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71.png)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原理、声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学生分享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和收获。
3.目的
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掌握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的特性。
2.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并了解它们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振幅、形状及材质的关系。
3.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如音叉、鼓、扬声器等,进行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实验,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实验操作、团队合作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如雷声、流水声、汽车喇叭声等,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并思考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声学现象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艰辛与重要性。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噪声污染的危害,积极参与噪声污染防治工作。
(四)课堂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85da642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bb.png)
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声音实验,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如何进行声音实验并观察现象,如何解释声音现象的产生和传播。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发声器、弦线、水杯、扩音器、实验器材等。
2.实验准备:设置实验台,准备实验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所听到的声音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进行初步的感知。
2. 理论讲解(15分钟)2.1 声音的产生: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验演示,讲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当物体振动得足够快时,就会产生声音。
2.2 声音的传播: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声音通过空气、液体和固体传播的原理,并引导学生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和路径。
3. 实验探究(30分钟)3.1 实验一:利用弦线进行声音传播实验。
步骤: - 将一根弦线两端固定在桌子上,并拉直。
- 教师在弦线上用手指轻轻拨动,学生观察并描述声音的传播情况。
实验目的:观察声音在弦线上的传播情况,初步了解声音传播的路径。
3.2 实验二:利用水杯进行声音传播实验。
步骤: - 将一只水杯放在桌子上。
- 教师用手指敲击水杯边缘,学生观察并描述声音的传播情况。
实验目的:观察声音在水杯中的传播情况,初步了解声音传播的路径。
3.3 实验三:利用扩音器进行声音放大实验。
步骤: - 教师用扩音器放置在较远的地方,调整音量合适。
- 学生分别站在不同距离的地方,观察声音的传播情况。
实验目的:观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初步了解声音的传播速度和衰减规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99d1b4a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3d.png)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生活和社会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音环境,培养他们保护环境、关爱他人的责任感。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差异。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分析。
3.针对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请学生从生活中各找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并解释其对应的物理原理。
4.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如声音的反射、折射、吸收等。要求每组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报告。
(一)教学重难点
1.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学生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容易产生误解,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案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2.声音传播条件及特点的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和效果有所不同,学生对这些特点的理解和记忆可能存在困难。
3.声音特性的辨识与应用: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学生需要学会区分并运用这些特性解释生活现象。
5.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以下现象:
a.在操场上,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远处的广播声?
b.在水中说话,为什么听起来声音变大了?
c.为什么高音歌唱家的声音听起来很尖锐,而低音歌唱家的声音听起来很雄厚?
6.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运用声音的知识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减少噪声污染。要求学生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3.过程设计:
a.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声音的知识?”
b.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eab58ad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ce.png)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b.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传播速度不同。
c.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分别由频率、振幅、发声体决定。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以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作为导入,如播放一段交响乐、汽车的喇叭声、人们的谈话声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存在,并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
2.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声音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声音的产生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原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声音的特征,提高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4.利用图表、实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理解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特点。
3.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声音。
4.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能。
3.探究性问题:针对声音的特征,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a.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b.请举例说明声音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bdb8625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4e.png)
3.将声音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为切入点,如雷声、电话铃声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
2.实验探究,深入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如敲击音叉、拨动吉他弦等,观察声音的产生;通过比较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让学生亲身感受声音传播的规律。
4.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养成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请举例说明。
2.声音为什么需要介质传播?真空中能否传播声音?
3.声速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影响声音的传播?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的例子进行阐述。我将在各组间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1.请列举三个生活中常见的声音产生实例,并说明其产生原理。
2.解释为什么在水中我们能听到岸上的声音?
3.假设声速在空气中和水中分别为340m/s和1500m/s,如果一个声源距离你1000m,在水中的传播时间是多少?
学生完成后,我将对答案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之处,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声音现象已有一定的直观认识,他们能够辨别声音的响度和音调,但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了解不够深入。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物理实验操作技能,具备初步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他们对声音传播的介质、声速等概念可能还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来加深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c5bd43c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6d.png)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教材和多媒体课件,讲解声音的产生原因,解释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演示实验:敲击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花溅起,说明声音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3.讲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包括声波、声速等概念,强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c.实践活动:设计声音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声音传播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d.知识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声音问题,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e.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梳理知识结构。
4.教学评价:
a.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与声音产生与传播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发现声音产生与传播的规律。
2.利用生活实例,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有趣的声音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声音产生实例。
2.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了解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差异,能够解释生活中与声音传播有关的现象。
3.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实验操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b.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3a3d746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1d.png)
5.引导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声音为什么能够在空气中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之间的关系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6.总结与反馈: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想
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敲击不同物体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式:采用“问题-探究-总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设备和实物模型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难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机理。学生难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过程。
2.难点:声音特性的理解。学生对于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难以区分,难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难点:实验操作与观察。学生可能对实验操作流程不熟悉,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练习结束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首先,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和感悟,然后我会对所学内容进行简要梳理,强调重点知识。最后,我会布置一个与声音产生与传播相关的实践任务,如制作一个简易的放大镜,观察和分析放大后的声音现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3.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温度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数据记录和分析,深入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4.编写一篇小论文,阐述音调、响度和音色之间的关系。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提高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选全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10dd4940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60.png)
精选全文完整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喇叭、小蜜蜂、锣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e5a62a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44.png)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内容要结合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提问,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 Nhomakorabea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增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信心。
3.通过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2.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等知识点进行梳理。
4.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验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声音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感知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现象,但对于声音产生的原理和传播的细节了解尚浅。学生在学习本章节前,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力学知识,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在分析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过程、理解声音的特性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35b83562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69.png)
3.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噪声污染问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3.声音的接收:声音通过空气、固体等介质传到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
。以下是本章节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波传播的基本条件。
2.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差异。
3.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学会使用音叉、共鸣箱等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回声、共鸣等,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解析:
(1)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学生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可能感到抽象,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2)声音传播速度和特点的掌握:学生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差异性理解不够深刻,需要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来强化。
(3)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学科观念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情感投入和引导。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声音传播的规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3.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1.激发学生兴趣:利用生活实例和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基础知识巩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f0a09b7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6d.png)
b.实验探究:鼓励学生在家中或学校实验室进行简单的声音传播实验,如比较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观察声音在直角弯管中的传播等。
3.研究性学习:
a.噪声调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噪声污染调查,了解噪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4.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分析声音传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噪声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关注环境保护。
3.通过对声音传播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科技强国意识。
1.注重激发学生兴趣,以生活实例引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降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陌生感。
2.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加强实验操作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4.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波的基本概念,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和特点。
2.学会使用频率、波长、速度等物理量描述声音,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差异,了解声速与介质种类、温度等因素的关系。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关键点。
2.知识梳理: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巩固学习成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bf18b3e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79.png)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掌握声音的特性和基本概念。
3.能够应用声音的原理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内容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3.声音的特性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多媒体设备3.实验装置和测量仪器4.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音乐,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好奇心。
1. 声音的产生(15分钟)1.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例如:物体振动使空气分子振动,产生声波。
2.运用示意图和图像教具,直观地展示声音的产生过程。
3.设置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制造声音,例如:用小铃铛敲击,学生可以看到铃铛振动时发出声音。
2. 声音的传播(20分钟)1.讲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包括空气传播、固体传播和液体传播。
2.在教师讲解的同时,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声音在不同传播介质中的传播方式。
3.进行一个小实验,例如:敲击一根木杆,让学生观察和探究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特点。
3. 声音的特性(25分钟)1.讲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量、音调和音色。
2.运用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不同声音的音量、音调和音色的差别。
3.进行一个小实验,例如:使用不同长度的水杯,让学生听不同音量的声音,理解音量与声音强度的关系。
总结与拓展(10分钟)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重点强调声音的产生原理、传播方式和特性。
2.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音乐、通信等领域。
3.布置拓展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声音应用的小文章。
五、教学评价1.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声音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分发一份练习题目,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实践实验,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和思考中掌握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以及声音的特性。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思考和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175485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dc.png)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最终被我们的耳朵接收。
-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温度有关
-声音传播的条件:有振动的声源、传声的介质、接收声音的耳朵
2.声音的特性: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和影响因素,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知识梳理:请学生整理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以及声音传播现象等,形成知识结构图,以直观地展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实践探究:设计一项简单的声音实验,如制作一个土电话,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或通过调整乐器弦的长度、松紧等,探究音调、响度、音色与振动的关系。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观察现象及分析原因。
4.实践性作业设计:布置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
设想: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声音放大器或制作一个隔音罩,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5.持续性评价机制: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想:定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的展示,以及期中和期末的知识测试,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5.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作业:布置具有实践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重点和难点。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f082f810a6f524ccbf85fe.png)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学习目的】1.了解声响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2.知道声响的传达需求介质,声响在不同的介质中传达速度不同;3.掌握应用声速测距离;4.了解人类听到声响的进程;5.了解骨传导的原理和运用,双耳效应处置平面声。
【要点梳理】要点一、声响的发生1.声响的发生:声响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
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中止,发声也中止。
2.声源:物理学中把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保管声响:振动可以发声,假设将发声的振动记载上去需求时再让物体依照记载上去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生与原来一样的声响。
如:早期的机械唱片,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那么的沟槽。
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载的声响重现出来。
磁带,声源的振动经过话筒转化成电信号经过录音磁头记载在磁带上,放音磁头将记载在磁带上的声响信息转化成电信号,经过扬声器恢复声响。
要点诠释:振动中止,发声也中止,但是不能说振动中止,声响也消逝。
由于振动中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收回的声响还在继续向外传达并存在。
要点二、声响的传达1、可以传达声响的物质叫做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2、声响的传达需求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是以声波的方式向外传达的。
要点三、声速回声1、声响在每秒内传达的距离叫声速,单位m/s,读作米每秒。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往常我们讲的声速,指的就是此值。
2、影响声速的要素:〔1〕介质的种类,普通状况下v固>v液>v气;〔2〕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响在传达进程中遇到大的阻碍物被反射回来,便构成回声。
回声是声响的反射。
要点诠释:1、在空气中,普通温度每降低1℃声速大约添加0.6m/s。
15℃的空气的声速为340m/s,实践生活中,我们说的亚音速飞机、超音速飞机,就是指速度达不到340m/s和速度超越340m/s的飞机。
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cbeb6732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1e.png)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
让学生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
2.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橡皮锤、水槽、水、声波传感器、示波器等。
2. 多媒体课件:包含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相关动画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播放一段有趣的动物叫声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新课讲解】(30分钟)1. 知识点详细讲解(15分钟)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波,声波通过介质传播形成声音。
强调振动是声音产生的必要条件。
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固体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声音的传播特性: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衰减、反射、折射等现象。
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动画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相关知识点。
2. 实验探究(15分钟)实验一:观察音叉的振动用橡皮锤敲击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的振动并听取声音。
将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的波动情况。
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实验二: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将声波传感器分别置于空气、水和固体中,测量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通过示波器显示声波波形,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且波形也会发生变化。
【学生互动环节】(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应用。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2章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2章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939358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b8.png)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知道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
【新课导入】1.情境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声音”背后的奥秘?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播放几段音频,大家注意倾听并思考。
提问:生活中的声音是怎样产生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中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问题导入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在水里能不能传播?航天员在月球上能和地球上一样交谈吗?带着各种对声音的疑问,我们一同走进声音的世界,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堂探究】探究点一声音的产生1.请同学们完成如下实验:(1)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位。
(2)敲击音叉,看是否能听到声音,手握住音叉,是否还有声音?思考:①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2.提问和猜想提出问题:根据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猜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进行实验提出问题:声音很可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有些物体发声时我们却几乎看不见它们在振动,那么这些物体发声时是否也在振动呢?利用音叉设计实验,让音叉发出声音,并观察它们发声时是否在振动。
请各小组结合所给器材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展示。
【实验设计与展示】证明音叉的振动方法一:用细线悬挂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
方法二: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
【进行实验】指导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分析论证】各小组收集实验信息,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出发声体发声时的特征。
【结论】发声体发声时都在振动。
所以可得出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课外延伸(1)同学们了解这些小动物的发声方式吗?提示:青蛙:气囊振动;鸟:鸣膜振动;蝉:鼓膜振动;蟋蟀:翅膀摩擦。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6c22a5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c4.png)
4.学生互相评价,总结解题经验。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概括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要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提醒学生注意掌握声波、声速、频率、波长等概念及其关系。
4.强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对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小论文,要求不少于500字,涵盖声波的概念、传播条件、声速计算等知识点。
2.完成课后练习题:
(1)简述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并说明声波传播的必要条件。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
3.每个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评价。
4.教师总结:声音传播受到介质、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影响声速、频率、波长等。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的知识点,如声速的计算、声音传播条件的判断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深入了解一位与声音研究相关的科学家,如牛顿、赫兹等,学习他们的科学成就,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介绍文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d33569b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04.png)
a.选择实验器材,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
b.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c.撰写实验报告,阐述实验原理、过程和结论。
3.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声音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的小论文。
a.分析声音在通信、音乐、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b.探讨声音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困扰。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习惯,使学生对自然界充满敬畏之心。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声音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
a.解释声音产生的原因。
b.说出声音传播的条件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c.分析生活中的声现象,如回声、共鸣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2章第1节后的练习题,加深对声音产生与传播原理的理解。
a.解释声音产生的原因,并举例说明。
b.说出声音传播的条件,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c.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声现象,如回声、共鸣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声音现象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感知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但在理解其物理原理方面可能存在困难。学生对声音的基本概念和传播条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方面尚需加强。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有待提高,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奥秘。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与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25431bba0d4a7303763ab3.png)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一、知识目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4.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5.知道骨导的原理.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二、进行新课(一) 声音的产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鼓掌.[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想想议议][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生己]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生庚]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二) 声音的传播[演示]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真空不能传声.[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生甲]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生乙]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 wave).[想想议议][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生乙]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生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生丁]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三) 声音的传播速度[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0页小资料: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投影]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生甲]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生乙]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生丙]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想想做做][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第一组: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v =s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t第二组:测出海底的深度s,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t ,利用v =t s 2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第三组: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t ,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s ,利用v =t s 2,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第四组: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t ,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s ,利用v =t s 2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第五组: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s ,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t 1;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t 2,则利用v =12t ts 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祝贺同学们成功的设想,课后若同学们能通过实验测出声速,就更加完美了.阅读科学世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四、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P31五、板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用具橡皮筋、塑料尺、气球、闹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二、进行新课[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生]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生]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鼓掌.[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想想议议][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生]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生]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wave).[想想议议][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生]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声音在15℃和2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问题2:声音在25℃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生]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25℃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想想做做][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第一组: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s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v=t速度.第二组:测出海底的深度s,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t,利用s2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v=t第三组: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t ,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s ,利用v =t s 2,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第四组: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t ,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s ,利用v =t s 2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第五组: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s ,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t 1;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t 2,则利用v =12t t s 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祝贺同学们成功的设想,课后若同学们能通过实验测出声速,就更加完美了.[动手动脑学物理]1.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说明桌子声是由桌面的振动引起的.方法(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弹性较好的细棍,细棍顶端固定一根细弹簧,弹簧上连接一个轻质小球,敲打桌子,轻质小球也随着跳起舞来.方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力敲打桌面,纸屑会跳动起来.方法(3):把手放在桌面上,当用力敲打桌面时,感觉手在振动,说明桌面在振动2.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s 1=1500km ,快车的速度v 1=105km/h ,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 1=11v s =14.3h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s 2=1200km ,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v 2=600km/h ,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 2=22v s =2h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v 3=340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s 3=1000km ,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 3=33v s =0.8h 3.能听到两次敲打声.第一次声音是由铁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中的空气传来的.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四、布置作业P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五、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科学世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2.知道骨导的原理.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物理与生物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从而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能力.2.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教学重点1.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2.骨导的原理.●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用具音叉(若干个)、人耳的构造挂图、录音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人体的什么器官听到声音呢?耳朵.[师]那么,耳朵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呢?请同学们观察人耳的结构挂图,想一想生物课上介绍的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什么?二、进行新课[人耳的构造][师]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生]分组讨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问题: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生]耳聋是怎么回事?[师]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生]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又是怎么回事呢?[师]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生]这两种耳聋能够治愈吗?[师]神经性耳聋不能治愈,非神经性耳聋可以治愈.[生]助听器矫正的是哪种耳聋?[师]当然是非神经性耳聋,同学们,假如我们听不到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呢?[生]那样的话,我们将失去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我们将生活在一个非常寂静的世界.[师]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听觉,我们每一位健康的人应该关心、帮助残疾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使这些人恢复听觉.[想想做做][师]请同学们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边,听音叉的声音.[生]分组操作(两个学生一组,轮换听音叉的声音)[师]在这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生]音叉的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声波由空气传入耳内,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师]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再听音叉的声音.[生]听不到了.[师]请同学们用手指将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叉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看看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生]分组操作.把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上,能“听到”较弱的声音,把音叉放在牙齿上体验,“听到”的声音较强.[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生]骨能传声.[师]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例如: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他的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和刚强的意志,真让我们健康人为之震撼.[科学世界][师]实际中我们如何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呢?[生]通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眼睛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师]如果将你的双眼蒙上,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吗?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生]结果表明“能”.[师]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介绍双耳效应.由于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生]老师,我们明白了: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是由于双耳效应的结果.[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音响设备都是双声道立体声或多声道立体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让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人们平常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要想重现舞台上的立体声,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把两只话筒放在左右不同的位置(相当于人的两只耳朵),用两条线路分别放大两路声音信号,然后通过左右两个扬声器播放出来,这样,就会感到不同的声音是从不同的位置传来的,这就是常说的双声道立体声.如果想得到更好的立体声音效果,可以在声源的四周多放几只话筒,在听众的四周对应地多放几只扬声器,这样听众就会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立体效果就更好.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1)空气传导(2)骨传导2.双耳效应四、布置作业1.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写在作业本上.2.小论文:助听器的功能3.查阅资料了解双声道立体声.五、板书设计⎪⎩⎪⎨⎧⎩⎨⎧基础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双耳效应骨传导空气传导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