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化, 促进经济 的不断集聚 , 向高级阶段转变 。 并
二 是 提 升城 镇 质 量 。 新 型 城镇 化 更 加 重 视 城 镇 质 量 , 着
发展的标准从单纯 的经济与人 口增长 , 转变 为经济 、 会 、 社 环
力完善城镇功 能 , 改善人居环境 , 节约集 约利 用资 源 , 高城 提 镇 的综合 承载能力 , 努力实现城镇 可持续 发展。
染治理 、 保护 生态环境 , 实现人与 自然 的和谐 , 是城镇健 康发 展 的标志 , 城镇 化可 持续 发展 的重要 保障 。由 6个 指标 是
构成 :
优化 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 将对经济 的发 展提供 日趋优 良的宏 观环境条件 , 而推 动新 型城镇化 建设 。主要反 映与城镇化 从
2 指标 体 系构 建 基础
2 1 制 定依 据 .
口或非农业 人 口比例作为单一 的评价标 准 , 而是更加 注重城 乡的一体 化 、 均等化 , 更加 注重城 乡 的集 约发展 、 续发展 、 持 与和谐 发展 , 更加注重提升农村居 民和新增城 镇居 民的生存
条 件 、 活 方 式 和生 活质 量 。 由过 去 片 面 注 重 追 求 城 市 规 模 生 扩 大 、 问 扩 张 , 变 为 以 提 升 城 市 的 文 化 、 共 服 务 的 品 质 空 转 公
的评 价 指 标 体 系 。
3 2 指标 体 系框 架 .
() 3 城镇 用水普 及率 ; () 4 城镇 燃气 普及 率 ; () 5 互联网普及率 ;
( ) 均 市 政 基 础设 施 投 入 ; 6人 () 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7城 32 2 2 环 境 友 好 . .. 生 态 环 境 是 人 类 赖 以 生 存 和 发 展 的 基 础 。加 强 环 境 污

我国城市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城市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化定义为人口学 、 地理学 、 社会学和经济学界普遍接受 J 。
二、 中国 城 市 化 相 关 问题 研 究 综 述
发 达国家 的城市化 理论 是建立在充分 的市场经 济条 件下 的 , 我国长期 以来 实行 的是计划经济 , 而 即使 是改革
开放 以来 的 3 , 0年 仍带有较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 国的 我
程即为城市化。由于人 口向城市集 中或迁移的过程包含 了
人 口、 城市体 系 、 市规模结构 、 城 大城市 作用 、 小城镇发展
及农村城市化等 , 但研 究的重点仍然较 多地集 中在对 中国 独特城市化模式的探讨上 。 美国学者劳伦斯 ( .Lue c 塞尔 (.P e) J .C a rnO、 c .C l等 1 人从 意识形态 角度 分析 中国城 市化进程 缓慢 的原 因 , 提 出了反城市 主义学 说( t ub nztn , 为根 深蒂 固的 a i rai i )认 n— ao 反城市 主义意识形态是 造成 中国城市 化发展缓慢 的主要
关键词 :中国; 城市化; 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 :C 1 .1 9 28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 号:10 - 28 20 )2  ̄0 7- 0 0 2 59 I09 1 06 3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 多学 者曾就我 国城 很 市化作过大 量深入 、 细致的研究 , 并取得 了丰硕的研究成

个新 的高 度 。


城 市 化 的概 念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 的社会 、 济现象之一 。尽 经 管 国际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 已有数十年的历史 ,但是 ,
由于各个 学科对城市化 的理解不一 , 迄今为止 , 于城 市 关
化 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 的解释。在城市化各种各样 的定 义中有一种较为主要的提法是 : 口向城市集 中的过 人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综述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综述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郑云明(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生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8)[摘要]构建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促进低碳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总结国内外相关学者从内涵、国内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国际经验借鉴等三个方面对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的研究发现:国外大多数国家发展低碳城市都是将交通、商业与公用建筑以及住宅能耗问题作为低碳城市的三大重点领域。

借鉴国外经验,有助于我国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能全面衡量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水平,并可获得对经济、环境、社会三大体系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综合评价研究的依据。

[关键词]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Low-Carbon C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ZHENG Yunming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vit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low-carbon city.Summarizing re-searches at home and abroad in terms of connotation,domestic low-carbon evaluation index,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learning,this review finds that most countries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ransportation,business and public buildings and dwelling hous-es for developing carbon cities.Overseas experience will help establish domestic low-carbon city index system and assess the developing level of low-carbon city in our country,offering the basis for scientific,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study on the coordination of three systems in terms of economic,environment and society.Key words:low-carbon city,evaluation index system,research review[收稿日期]2011-01-04[作者简介]郑云明(1983-),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生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国城市化水平测定研究综述

中国城市化水平测定研究综述
( e a m m f eo re D p n e o s uc s& E v o me t c n e ,B in om l nv ri ,8 i g1 0 7 ) R n i n na S i cs e igN r a i s y e n 0 8 5 r l e j U e t j i
【 摘
要 l 市化 水 平测 度 的方 法主 要 有 两 种 : 城 主要 指 标 法和 美告 指 标 法 , 而人 1 剖 指 标 则 卫是 : 7比
主 要 指 标 法 中最 常 用 的城 市化 洲度 指 标 。文 章 回顾 了我 国城 镇人 1 计 1 的历 次 演 变 , 明 了 : 7统 : 7径 阐
lto tts ca lb ri i a, s n h tc l s o r ig o n t e eolto a in sa t l cai e n Ch n i i y t e ial dic u sn up h rs u ins,whih a e a a c d y c r dv Ⅱ e s hoa s; ten we ds u s st e r s a c lr h ic s e h e e  ̄h o iin c nd t o o d, a d a ay est er lmia ins n l z i i tto . n h Ke y wor ds: u ba z fo lv fur a z to u b n p u ai n n nia n i e elo b n a in r a op l to i o e h t r ma y n c t r n t o r idia os a d he c  ̄ il d nan
st n c trm e — l id a t o i o h
【 围分类 号 】F 9 1 中 21

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摘要】本文提出了关于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

在分析了该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在讨论了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概念、相关研究综述、体系构建方法、应用和优化。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城市交通发展和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这对于促进城市交通的健康发展和提升城市居民的出行体验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综述、方法、应用、优化、成果总结、展望、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城市交通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城市交通问题愈发凸显,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等。

如何实现城市交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的重要课题。

要实现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并非只需简单增加交通设施和扩容道路。

相反,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系统性和综合性的角度评估城市交通发展水平,帮助决策者更好地制定政策和规划。

构建适用于评价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提出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探讨其应用和优化,为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的明确剖析将有助于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城市交通系统进行全面科学评估,为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深入探讨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特点,准确把握发展方向和目标;2.总结和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构建适合城市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3.提出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为实际操作提供指导;4.通过对指标体系的应用案例分析,验证其科学性和实用性;5.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使其更符合城市交通发展的实际需求;6.为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城市交通系统的健康发展。

国内外对创新型城市评价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对创新型城市评价研究现状综述
and t e system a h c r hit u r eet e of i novat % eit S eeond , i 5 n eeess明 n iv y: t o t d esig n e r r sea c se i enti e and r asona l i dex system f r i ovat ve i f e b e n o nn i h t e m od els f r eom pr h ensi h o e ve asse ssm ent and
理论 ∃ 应运而生 ! -
作中, 兰德里从创意城市特征的角度 , 给出了创新型城市较为
完整的界定 !他认为创新型城市须具有开放思想 多样化 宽
容 独立个性 可达到 弹性及有活力的公共空间 高质量的 人居环境 源于全球化倾向的本地化等特征 !并指出创意与文
化遗产关系密切, 他说: 文化遗产是我们过去所有的创意力, 而创意力是保持社会不断进步的关键 ∃! 文化是表现一个地方
兴 !应用这种说法的学者更多关注理念 创意的提出和创意文 化在城市经济基础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大力倡导注重创造 性人类活动, 强调创新文化和人的创造性发挥 !认为创意城市 能充分利用艺术活动的创造力, 并能努力拥有普通市民的创意
inn va ve eit i o t i y ndex da 1 w or hy ofst 街 i st p. a t 5 t u n e
K ey w rd : In nova ive ei : In novat o n ab i t ; In depen den i novat on ; U r an eon st et on o s t y t i li y t n i b u r i
含了目前关于创新型城市研究的主流 !侧重于研究驱动经济增 长和经济发展的模式, 并不断融合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思想 ! 牛津大学西米(J . m ie)是这种理念的典型支持者 , 他在 Sim 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的项目支持下, 对欧洲创新型城市进行

城市发展质量研究综述

城市发展质量研究综述
2009年第3期 总第186期
兰州学刊
Lan zhou
XUe
No.3
2009
kan
General.No.1 86
城市发展质量研究综述
徐春华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72)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国的城市规模不断壮大,由此导致的诸如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城市犯罪等
进行论述,并介绍了欧洲、新西兰及国内共四个较为典型的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欧洲及新西兰两地城市 发展水平较高,其评价内容多侧重于人居环境质量、社会公 平、城市健康与安全归属感、市民参与和归属感等社会发展 方面;国内评价体系将城市看作一个社会大系统来考察城市 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情况和三者之问的协调性和城乡之间 的协调性,将城市可持续评价分解成城市系统的协调性和系 统发展水平两部分考察。在指标选取方面,前者侧重于城市 居民的精神享受、生活质量、社区宜居、社会公平,主观指标 与客观指标并重,限制性指标较多;后者则偏于城市经济发 展的绩效和可持续性、城市生态环境的宜居性,客观指标多 于主观指标,回顾性、预期性指标居多。 3.城市现代化水平评价。国内比较综合的关于城市现 代化指标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舳年代后期。中国城市发 展研究会主办的《中国城市年鉴>(2000)提出,城市经济社 会主要指标体系应由经济发展和效益、生活质量、基础设施 及环保、社会秩序与稳定等5子系统构成。中国城市发展研 究会会长朱铁臻教授(2002)在其著作《城市现代化研究> 中,从时代特征出发,探索城市规划与建设、产业化、智能化、 数字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城市现代化研究的代表性 著作。杨青(2005)根据国际标准和中国城市的现状定出 2010年的目标值,以此来衡量和检测城市的现代化实现程 度。徐衡(2006)以我国到2l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 平作为评价我国实现城市现代化的依据,测算我国城市现代 化综合指数。耿建敏(2007)在参照国际城市现代化标准的 基础上,根据中国现实情况,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综合 指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一个基于综合指数法的综合评 价模型。 上述学者对城市现代化的表述和指标设置不尽相同,但 大致有如下两个特点:其一,城市现代化是指城市本身的提 升过程.也就是城市质量的提高过程;其二,城市现代化的完 成标志着城市本身从根本上不同于前现代化时的社会形态。 笔者认为,城市现代化涉及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城市发 展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城市发展质量 不断提高的过程。制定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可以避免城市 发展的盲目性,协调影响城市发展因素之闻的关系,促进城 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发展质量的提升。 4.城市竞争力评价。城市竞争力研究是目前国内最热 的与城市发展质量相关的研究,国内学者对其评价模型及其 指标体系的研究由来已久,大致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借用 波特(Porter)的。钻石模型”或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IMD)的 国家竞争力模型,把其用到对城市竞争力的分析上;二是从 企业、产业竞争力的角度间接地分析城市竞争力。即把城市 竞争力作为影响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微观经济环境因素进 行分析。

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

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

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并指出了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本文介绍了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现状、热点问题、不足之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综合评价、理论、方法、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通过对事物的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为决策提供依据。

目前,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对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并指明未来发展趋势。

综述理论与方法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主要涉及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

定性方面主要包括专家打分法、模糊评价法、灰色评价法等;定量方面主要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选择合适的方法是进行评价的关键。

综述热点问题当前综合评价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将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如何处理评价指标的权重问题,以及如何确定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如何构建更加有效的评价模型,以适应不同领域和不同问题的需求等。

综述不足之处虽然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还没有找到完全有效的评价方法;同时,一些方法的主观性较强,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未来发展趋势未来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进一步完善综合评价的理论基础,提高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展综合评价的应用范围;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提高评价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等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对文献的综述可以发现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新城市主义视角下宜居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城市主义视角下宜居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城市主义视角下宜居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摘要: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研究,提炼新城市主义理论内涵,并结合相关规范标准和当今社区发展现状,本文从居住、工作、服务、交通、休闲和资源角度在主客观层面构建宜居社区评价指标体系,为城市社区规划和宜居建设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宜居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引言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一系列城市拥挤、空间紧张、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问题。

于是我国从过去强调的规划和速度的扩张性发展向重视质量与内涵的集约模式转变。

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提倡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城市发展。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理念也逐渐城市城市规划的目标。

1.新城市主义与宜居社区研究1.1新城市主义研究新城市主义运动主要开始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出现的内城衰败,城市无序发展,郊区化严重,产生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冲突,其主要解决了社区相关建设问题,运用紧凑的社区来取代郊区无序蔓延。

对新城市主义的早期研究主要是对郊区城市化特征的发展,在城市空间发展问题上运用新城市主义理论,并不断完善其相关理论体系。

其主要典型模式包括两种:TND和TOD,安德雷斯·杜安伊和伊丽莎白·普拉特夫妇(简称DPZ)在著作中阐述了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理念,认为社区的基本单元是邻里,每个单元的规模在居民步行五分钟范围内,社区内建筑面积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是由彼得·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在《未来美国大都市:生态·社区·美国梦》中提出的,主要是以公共交通枢纽和车站为核心的开发模式,倡导高效、混合的土地利用,行人友好的环境设计,有效控制步行空间[1]。

1.2社区宜居评价研究国外内在城市规划层面对于社区宜居评价的研究都在比较重要的位置,有利于宜居社区建设和发展规划。

新型城市化研究综述

新型城市化研究综述

M .
V0 . 3 N . 13 o 4
第 3 卷第 4期 3
新 型城 市化 研 究综 述
曾 万 涛
( 华东师范大 城市与区 学 域经济系, 海 2 o2 上 o 6) o
摘 要 : 学术界对新型城 市化研 究主要 集中在新 型城 市化的概念、 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关 系、 新型城市
有《 城市化 : 统筹 城 乡新 发 展》 《 、 新型 城 市 化 与工 业化 道 路
— —
生态城市建设与产业转 型》 等。学 术界研究新 型城 市化
的内容 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大” 报告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与城镇化结合在一起 , 十六届五
中全会也提出建设新农村 。因此 ,我们应 当把城市化建设 的 “ 重点放在农村。这也可以说是反弹琵笆 。城市化应 当是推动
me t Sr l n n w r a iain. hee ae ma y in v t n swela rb e p n t e t n i e n w d {l 伽 n ’ oe i e u b n z t o T r r n n o ai s a l s p o lmso e o q si n t e u ) i o u o h u
化道路 、 市化存在 阶段性和地域性、 市化 中政府作用等 方面。新 型城 市化研 究有许 多创新之 处, 城 城 也存在许 多值 得
商 榷之 处 。
关键词 : 新型城 市化 ; 口城 市化 ; 乡一体化 人 城 中圈分类号 :3 1t F 9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2 14 20 1 一 O8 0 17 —65 (080 O 4 — 4 4
目前 , 型城 市 化 研 究 成 果 主 要 是 论 文 形式 , 著 作 主 要 新 其

城市化对于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综述

城市化对于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综述

城市化对于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综述摘要学者在研究城市化对于生态效率的影响时,已经从不同角度对于城市化水平进行了衡量,并且建立了生态效率的测算指标,研究城市化对于生态效率的影响。

文章先围绕上述主线进行了综述,而后从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以人为本出发,提出了未来值得深入了解和详细研究的方向:(1)可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将全国进行详细区域划分,将不同区域的影响情况对比分析;(2)在衡量城市化水平时建立更加完善的衡量指标,综合衡量其水平;(3)可以引入规模经济理论,分析生产扩张时期经济产出状况以及城市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化生态效率区域差异综述一、引言经历了经济发展的粗放期,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创伤。

现阶段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生态问题逐渐被重视起来,既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又需要考量环境的负荷能力,并且使得生态文明水平稳步提升。

近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社会的经济、文化、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带来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同时,适度合理的城市化会使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具体表现在: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也在日益提高,从全国范围以及地区层面来看,生产总值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经济水平的提高让人们在消费上拥有了更多的选择,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保低碳的消费模式成为风尚,人类活动对于环境所产生的压力也会有所减轻;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人口逐渐从乡村向城镇转移,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就业人数开始增加;城市面貌的革新也是城市化发展的重点内容,通过对于土地的修整、修建水利水电设施、开展城市绿化都会对环境带来有利的影响。

但是,城市化的合理程度与范围难以界定,城市化的不利影响也不容忽视。

城市化的消极影响表现在:城市的扩张使得建筑用地面积增加而耕地面积减少,土壤会受到污染;绿色植被减少,对于生物物种的多样性造成了威胁;工业生产的发展带来的空气污染加剧了热岛效应以及温室效应;人口增多,公共资源配置不足;为了政绩而拉动生产总值的增长造成了粗放城市化的情况。

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一个城市的竞争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层面上相对于其他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

如何评价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和不断完善的课题。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工具。

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可以通过对各项指标的综合分析与比较,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提供参考,指导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

在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之后,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我接下来将依据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综述评价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指标城市竞争力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指标。

经济指标涉及到城市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速度、产业发展水平、外贸活动、金融等方面内容。

在经济指标中,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包括城市总体经济实力、人均GDP、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城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效果等等。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由传统的经济指标向更具综合性的指标拓展。

例如,除了生产和经济增长方面的数据,还需要关注城市的创新能力、税收规模、物流能力和资本吸引力等指标。

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全球性的和多维度的竞争性情况,并从中国城市发展经验中提取信息。

二、社会指标社会指标涉及到城市的教育资源、健康水平、安全性、生活质量等方面。

在社会指标中,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包括教育资源、健康水平、环境质量、社会安全等方面。

除此以外,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社会指标还要侧重于城市的人口结构、人口流动和生活质量等指标。

在这个基础之上,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将更能够体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三、文化指标文化指标涉及到城市的文化氛围、文化产业、文化保护等方面。

在文化指标中,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包括文化创意产业、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公共文化设施等方面。

在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文化指标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内容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发展战略。

本文通过参考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相关论文,设置了反映城乡社会发展、城乡经济发展、城乡生态环境条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人口、城乡生活等6个一级指标,共设置29个二级指标,构成了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城乡社会发展城乡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并能采用量化手段进行量化的指标因子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指标体系设计应满足以下几项原则:第一,客观性原则,即应从客观实际出发,全面准确地反映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尽量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力求呈现出客观真实的评价。

第二,系统性原则,即应从系统整体出发,能够真实反映城乡关系的各个方面及其主要特征。

各指标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第三,可操作性原则,即要求不能过于复杂,力争简明实用,用较少指标反映较多的实质性内容。

设计的指标便于收集和量化,从而提高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范围。

第四,可比性原则,即要求能反映城乡发展的共性特征,又能测度其个性特征,从而进行地区间的横向比较。

关于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国内对于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次研究是杨荣南在1997年发表的文章《城乡一体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探》,在该文中作者设置了城乡经济融合度、城乡人口融合度、城乡空间融合度、城乡生活融合度和城乡生态环境融合度等5个一级指标和34个二级指标来对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评价,此后十多年时间里,尤其是近几年研究城乡一体化的学者越来越多,在这些文章中关于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社会发展、城乡经济发展、城乡生态环境条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人口、城乡生活等方面的研究。

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作者:崔启迪刘敏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06期[摘要]城镇化水平体现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提升城镇化水平,有力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本研究对构建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述国内外有关城镇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理论及实践,总结出对于我国城镇化评价研究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关于城镇化研究的文献不断增多,本文主要从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来进行综述。

1 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各个指标之间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想建立一个科学并合理的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在进行指标的选取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第一,客观性原则。

在选取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时需从客观实际出发,从而可以全面并准确地反映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

第二,系统性原则。

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各指标间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选取指标时,应从系统整体出发。

第三,可比性原则。

为了方便各地区的城市间进行横向比较,在选取指标时要能够反映城镇发展的共同特性,又可反映其个性特征。

第四,可操作性原则。

所设计的指标要便于收集和进行量化,进而可以提高指标体系的实际工作效率,因此要求在选取指标时,不要过于复杂,力求简明实用,尽可能用较少的指标来反映较多的实质性内容。

2 国内外城镇化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研究现状及评述2.1 国外关于城镇化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研究现状及评述城镇化涉及的影响因素很多,既关乎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社会等因素,也关乎地理、环境、空间等因素。

国外学者采用复合指标法对城镇化的发展及相关内容进行评价,具体见表2-1:根据国外学者对城镇化的评价,可看出其基本模式是针对评价对象来选取可反映其内涵的几个要素,再针对各个不同方面选取一系列评价指标,运用定性或定量方法来评价城镇化的发展情况。

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作者:王淼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3年第19期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扩张迅速,我国城镇建设用地面临着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

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阐述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归纳了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进行了总结。

文章对实现城镇建设用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利用方式由低效益、粗放式向高效益、集约化转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综述一、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内涵界定目前,中外学者对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尚未达成共识。

对于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土地投入的减量化,主要是指要控制并适度减少新增建设用地的供给;土地利用的高效化,即强调建设用地中要适当提高容积率、建筑系数、规定投资强度等约束指标;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即土地供应结构要保障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基本土地需要;土地利用布局的均衡化,即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中要强调谋求最合适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土地利用效果的协调化,即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结果要实现与环境友好,促进而非阻碍城乡社会经济发展。

二、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内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基于宏观(城市总体范围)、中观(城市潜力区范围)及微观(城市不同用地类型宗地)三个空间层次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在前人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经济—社会—环境”指标体系。

(一)“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主要考察建设用地经济供给能力和经济产出水平,反映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因此侧重于从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方面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率问题,并且从建设用地利用状况和利用结构方面评价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的社会效率。

而城市化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占用农田严重,土地与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各类建设用地需求水平较高,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导致城市建设用地较多且存在粗放利用,因此,不少学者也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案例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如王铁成等根据重庆追求快速发展城镇经济的特点,选择了具有经济属性的土地投入和土地产出、具有社会属性的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利用结构4类评价因素构成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研究综述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研究综述
元 统计 的 , 一旦 行政 区划 改变 , 本来 在实 体 上并 没有 很 大变
对 单一 指标法 研究 具有 代 表性 学者 如诺 瑟 姆把 一个 国
家或地 区的城镇 人 口 占总人 口的 比重作 为衡 量 一 国或一 个
地 区的城镇 化水平 。
国外 对 于复合 指标 法来 衡量 城市 化 水平 的 系统 研究 的 著 述并 不多 见 , 大多分 散 于各 种社 会 、 济 发展 理论 中 。 由 经
诌秋艳 ( 河 大 商 院 务 息 ,疆 家 3 0) 石 子 学 学 商 信 系新 五 渠8 3 10
摘要
关 键词
对 国内外 学者有 关城 市化 水平 的测 定作 了回顾 与 总结 , 简要 地 对各 种 方 法作一 评论 , 读 者 对 目 在 这一 方 面的研 究 情 况 并 使 前
XU uy n (olg uiesS iei iesy Wuiq , igin 3 3  ̄ Qi -a C l eo B sn s, hh zUnvri , j u X n,a g8 10 e f t a j
Absr c M e s i gmeh d r a iai nlv lo o c oa sa o n b o dwe er ve d a ds mmaie Co ta t aurn to so u b nz to e e s mes h lr th mea da r a r e iwe n u f f rz d. mme tr ne c na yo a h meh d wa ifv c n u td to sbre o d ce .wh c epe e d r o u desa d t e c r n e e r h st ain i hsa p c n ald wn t ie to l ih h l d r a est n rtn h ure tr sa c iu t n t i s e ta d n i o he drcin o o f f t e t d 、 urh r u y s K e r Ura zto ; b niainlv lM e s rngmeh d ywo ds b niain Ura z t e e; a u i to o

论文综述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论文综述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论文综述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展望1、概述中国城市化已经快速增长了28年。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以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推进。

在此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包括: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8%,提高到目前的43.9%,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不到2亿人上升到2006年的5.77亿人;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中,中国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西方先进的城市治理理念开始渗透到中国的城市管理领域;以3S 技术为代表的城市信息化等新的城市管理模式正在得到大力推广等等。

但是,正是城市化长期快速大规模的发展,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不断积累,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因素。

2、主要问题(1)中国城市化面临的制度障碍中国当前还没有构建一个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制度框架,其中最为直接、最严重的制度障碍是:1、户籍制度:进入城市就业的异地农村居民不能公平地得到城市户口,而拥有城市户口是享受城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条件。

户籍制度的门槛将大量农民拦在城市之外。

2、社会保障制度: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力度非常低,执行范围也非常小,绝大部分城市的农民工仍然难以在事实上加入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基本生活保障。

3、土地制度:(1)没有建立起城乡之间土地资源的良性互动;(2)城市政府没有建立起规范的一级土地市场和土地储备制度;(3)集体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过程中,一个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形成;(4)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长期没有得到有效培育和发展。

4、公共住宅:城市的公共住宅将农民工排除在外,导致进入城市的农民长期居无定所。

5、教育与培训:(1)农民工的子女在许多城市的基础教育保障制度不够健全;(2)大量的农民工在企业中享受不到职业培训,其技能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6、城市设置工作长期停滞。

由于原有的城市设置标准不合理,新的标准没有颁布,导致中国在1998~2005年长达7年的时间没有增加一个新的城市,已有的大城市不断膨胀,中小城市严重短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模结构和城市体系格局难以形成。

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摘要】该研究旨在建立一套全面的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为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梳理常规公共交通的定义、特点及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包括交通服务水平、运营效率、投资支出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多个城市的实证研究,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并提出了优化建议。

研究总结指出城市常规公共交通的发展水平受多方因素影响,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合作。

建议城市管理部门加强规划和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常规公共交通发展。

未来研究可结合新技术应用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研究、城市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建议、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城市常规公共交通作为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城市发展、改善居民出行质量、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人口规模的迅速增长,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面临着日益增加的压力和挑战。

研究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交通拥堵、尾气排放、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出行带来诸多不便。

通过建立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更加科学地评估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行状况和发展水平,为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对于促进城市公共交通改善、提升服务质量、优化车辆调度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研究旨在构建一套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常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和优化,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推动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实现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和提升城市居民的出行体验。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城市交通发展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作者:王琳等来源:城市化网添加日期:09年12月07日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

按照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多元变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得对于城市化的研究成为转型期发展的焦点之一。

而其中,正确测度城市化是客观评价中国目前城市化水平,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将为政府选择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拟重点在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上作相关探讨。

一、传统的单指标评价方法传统的单指标评价方法,一般是指人口比重指标法,其具体计算方法可以用某一国家或地区内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该地区城市化水平。

用公式表示为:U=[PC/(PC+Pr)]*100% =(PC/N)*100%式中,U表示城市化水平 (或称城镇化率),PC表示城镇人口,Pr表示农村人口,N表示地区总人口,即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之和。

可见,在该方法中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数据尤为重要,不仅要区分不同人口统计口径的标准,更要注意人口统计口径的适用性、可比性和局限性。

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长期以来人口比重指标法在判断城市化水平中居于主要地位。

但在现实的统计中,由于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多变,如行政区划的变更等,可能会使城镇人口突变;特别是当前城市人口流动性较大,传统意义上的城镇人口统计方法往往忽略占相当比重的外来务工人员,从而使得城市化水平表现出多样性。

因此,传统的单指标评价方法存在较大的片面性,较难适应新的形式需求。

二、复合型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针对城市日益多元的综合性发展,协同考虑人口、土地、文化、环境等多因素的复合型指标体系构建已成为发展的必然。

近来,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建立一系列复合指标的评价方法,以下主要从研究机构以及学者的代表性研究两方面展开。

(一)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1、北京市农村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于2005年创建,从反映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出发,参考了国内有关城市的现代化指标体系,主要从5个方面选取了16项指标。

5个方面分别是经济、社会、人口素质、人民生活、基础设施及环境。

测评方法采用综合评价分析法,即用每项指标的实际值与目标值相比计算出实现程度,再用实现程度与权重相乘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得分,各项指标综合得分相加即为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实现程度。

城镇化的划分标准分为40分以下的初级阶段、40-80分的中级阶段、80分以上的高级阶段。

2、河北省重点镇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于2006年发布,由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聚集与生活、建设与环境等4个一级指标,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增长与后劲、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口聚集、居民生活、基础设施、环境质量9项二级指标,20项三级指标共同构成。

主要用于综合分析和评价全省重点镇发展状况,为重点镇谋划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3、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指数测评指标体系将一些重点镇发展成具有城市特征的中小城市是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小城镇综合发展指数测评指标体系由国家统计局于2005年正式发布。

测评对象主要为按行政建制设立的镇。

指标体系主要涉及发展水平、生活质量和发展潜力三个模块,包括规模水平、平均水平、镇区生活设施、资金和资源、教育五个子模块。

在具体评价指标选取上,初选了30个指标,利用主成份分析法、聚类分析和因素分析等数学方法,对初选指标进行鉴别力分析,并最终选择了25个指标作为小城镇综合发展指数测评的指标体系。

(二)国内外学者代表性的研究1、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该指标一般采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西历克斯•莫文斯总结归纳的体系:一是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二是城市人口达到50%,其中,非农业就业人口达到70%以上;三是受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的人占总人口的80%;四是在青年适龄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人达到15%;五是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45%以上,而农业产值比重占15%以下;六是每一百人应有1名医生;七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人均寿命超过70岁。

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可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加入一些重要内容,如道路、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的投资额度占整体投资额度的比重,单位面积的土地经济产出率,城市恩格尔系数,以及在通讯、小汽车等方面的人均拥有量,等等。

2、当代城市化指标体系当代城市化指标体系与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并无本质的差异,但各有所侧重,前者偏重于城市及其设施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提升,后者偏重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变。

在当代城市化指标体系构建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指标分类。

①二级或三级指标分类评价。

如都沁军、武强、张亘稼、徐琴都提出,衡量区域城市化发展指标体系应从本质出发,并兼顾城市化的功能和影响,建立基本包含若干个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

都沁军、武强建立的指标体系由经济城市化水平、人口城市化水平、地域景观的城市化水平、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水平、环境状态的城市化水平等五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构成,分别设立各级指标权重,并设置了三级指标的参考标准值(表1)。

徐琴认为,评价城市化发展水平由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构成。

数量指标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并且采用非农业人口来代替城市人口;质量指标体系则包括经济发展方面、人民生活质量方面、教育卫生事业方面、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质量方面四个一级指标,并在一级指标内设立若干二级指标。

在计算方法上采用综合评分法。

②城市化构成要素的分类评价。

如丁健,从城市化构成的七个要素出发,分别为人口聚集规模及人口构成、经济聚集规模及构成、基础设施发达水平、社会服务水平、社会保障及安全保障、生态环境质量和市民意识,并在此基础上选取若干项指标共同构成衡量城市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具体设置见表2。

③总目标层、目标层和指标层的三层分类评价。

牛晓东在区域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将评价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总目标层、目标层和指标层。

总目标层是单一层,即最终目的是通过较为全面分析城市化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城市化程度提供综合决策依据;目标层包括四个方面,即区域人口城市化水平指标、区域产业城市化水平指标、区域城市发展化水平指标、区域内城市体系完善程度指标,从这四个侧面反映城市化水平;指标层总共包括13个具体指标,能够较为全面反映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3、与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关的指标体系①绿色投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由李嘉荣于2007年提出,主要衡量西部城市化过程中,投资效率的全面性,分为经济类、社会类和环境资源类三大投资效率指标体系。

由于目前西部地区城市化率均小于50%,城市化发展水平还处于早期,这期间最容易形成全社会的目标主要集中在经济效益上,而忽略兼顾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协调发展的状况,因此该指标体系是衡量城市化发展质量,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评价方法之一。

②城市化动力机制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由纪晓岚、赵维良从城市动力机制的角度研究提出,主要研究影响城市化进程因素的数量和总体特征,评价以城市化的内涵为依据,按照系统观点建立综合评价体系,从而引导城市化健康、有序发展。

城市动力因素指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转换、制度和政策及教育科技,由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第一产业指标、第二产业指标、第三产业指标、信息化指标、制度指标、科技指标、教育指标9个一级指标以及34个二级分项指标构成。

③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城乡统筹协调是顺利推进城市化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城乡经济协调与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

刘子玉在综合考虑各地市发展现实的情况下,认为要从经济协调状态、经济协调动力与经济协调保障三个方面及16个子项,来综合反映城乡经济协调度。

在评价方法上,采用综合评价法,并进行必要的横向和纵向比较。

三、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共同特点与研究建议(一)上述指标体系的共同特点1、数量与质量指标的复合化上述指标体系的共同特点之一是,对城市化进程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而是考虑了当代城市的发展特性和发展需求,建立复合型的评价体系,同时包含了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传统指标(即城市人口占总人的比例)和新的综合型指标,并由两者的协调程度来衡量和确定城市化的整体发展水平。

这种评价方法,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克服了单一指标的片面性,从而也可以将城市人口比重和城市化水平这两个概念分开考虑。

此外,采用指标体系评价城市化水平,可以更直观地发现城市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为城市化战略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2、指标选取与层级力求科学从上述研究综述可以发现,对于城市化指标的选取,基本都遵照全面性、层次性、可比性与可操作性等原则,并且都从新时期城市化发展的多样化内涵出发。

在指标设置上基本分为三级:一级指标是对城市化不同侧面的具体描述;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划;三级指标是对二级指标的详细描述。

这种菜单式结构,使得层次结构更加明了。

3、内容设置向发展的全面性转变在上述研究的一级指标中,经济、社会、环境、人民生活质量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出现频率很高,而在二级指标中一般都包含人口指标、人均GDP、二产与三产的比重、固定资产投资、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公共设施享用水平、科研和开发经费占GDP比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三废排放量、城市绿地覆盖率等指标。

可以明显发现,衡量城市化发展的标尺已经从单纯的经济与人口增长,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三大要素协同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凸现。

4、评价方法主客观的权衡在对城市化进程总体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时,一般采用加权综合指数法,要对每个指标赋权和设定标准值,标准值的设定一般是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相应发展阶段的实际水平,有一定的客观依据,但是参考对象往往是发达国家,考虑到国情的差异,其选取并不是最理想。

对每个指标的赋权,可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往往不可避免地对发展水平的评判产生较大的偏差,而客观赋权法则是根据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或各项指标值的变异程度来确定权数,避免了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如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

另外,在评价中亦可采用综合评分法,这种方法相比也更为客观。

(二)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相较传统的单指标评价方法,复合型的指标体系更为全面、科学,但其本身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1、上述指标体系存在指标数目庞大,部分指标粗细分解不匀,驱动力、状态、响应指标权属不明的问题,指标设置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有待进一步强化。

2、目前城市化发展指标体系,缺乏有关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内容,对于城市化内涵的把握有待深化。

在进一步的完善中,可考虑纳入有关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统筹性和协调性指标。

3、部分指标体系涵盖了城市建设水平的评价内容,但绝大部分都没有涉及城市管理与制度建设的相关评价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