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作者:王琳等来源:城市化网添加日期:09年12月07日

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按照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多元变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得对于城市化的研究成为转型期发展的焦点之一。而其中,正确测度城市化是客观评价中国目前城市化水平,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将为政府选择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拟重点在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上作相关探讨。

一、传统的单指标评价方法

传统的单指标评价方法,一般是指人口比重指标法,其具体计算方法可以用某一国家或地区内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用公式表示为:

U=[PC/(PC+Pr)]*100% =(PC/N)*100%

式中,U表示城市化水平 (或称城镇化率),PC表示城镇人口,Pr表示农村人口,N表示地区总人口,即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之和。可见,在该方法中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数据尤为重要,不仅要区分不同人口统计口径的标准,更要注意人口统计口径的适用性、可比性和局限性。

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长期以来人口比重指标法在判断城市化水平中居于主要地位。但在现实的统计中,由于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多变,如行政区划的变更等,可能会使城镇人口突变;特别是当前城市人口流动性较大,传统意义上的城镇人口统计方法往往忽略占相当比重的外来务工人员,从而使得城市化水平表现出多样性。因此,传统的单指标评价方法存在较大的片面性,较难适应新的形式需求。

二、复合型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针对城市日益多元的综合性发展,协同考虑人口、土地、文化、环境等多因素的复合型指标体系构建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近来,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建立一系列复合指标的评价方法,以下主要从研究机构以及学者的代表性研究两方面展开。

(一)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

1、北京市农村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于2005年创建,从反映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出发,参考了国内有关城市的现代化指标体系,主要从5个方面选取了16项指标。5个方面分别是经济、社会、人口素质、

人民生活、基础设施及环境。测评方法采用综合评价分析法,即用每项指标的实际值与目标值相比计算出实现程度,再用实现程度与权重相乘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得分,各项指标综合得分相加即为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实现程度。城镇化的划分标准分为40分以下的初级阶段、

40-80分的中级阶段、80分以上的高级阶段。

2、河北省重点镇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于2006年发布,由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聚集与生活、建设与环境等4个一级指标,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增长与后劲、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口聚集、居民生活、基础设施、环境质量9项二级指标,20项三级指标共同构成。主要用于综合分析和评价全省重点镇发展状况,为重点镇谋划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3、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指数测评指标体系

将一些重点镇发展成具有城市特征的中小城市是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城镇综合发展指数测评指标体系由国家统计局于2005年正式发布。测评对象主要为按行政建制设立的镇。指标体系主要涉及发展水平、生活质量和发展潜力三个模块,包括规模水平、平均水平、镇区生活设施、资金和资源、教育五个子模块。在具体评价指标选取上,初选了30个指标,利用主成份分析法、聚类分析和因素分析等数学方法,对初选指标进行鉴别力分析,并最终选择了25个指标作为小城镇综合发展指数测评的指标体系。

(二)国内外学者代表性的研究

1、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

该指标一般采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西历克斯•莫文斯总结归纳的体系:一是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二是城市人口达到50%,其中,非农业就业人口达到70%以上;三是受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的人占总人口的80%;四是在青年适龄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人达到15%;五是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45%以上,而农业产值比重占15%以下;六是每一百人应有1名医生;七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人均寿命超过70岁。

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可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加入一些重要内容,如道路、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的投资额度占整体投资额度的比重,单位面积的土地经济产出率,城市恩格尔系数,以及在通讯、小汽车等方面的人均拥有量,等等。

2、当代城市化指标体系

当代城市化指标体系与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并无本质的差异,但各有所侧重,前者偏重于城市及其设施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提升,后者偏重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变。在当代城市化指标体系构建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指标分类。

①二级或三级指标分类评价。如都沁军、武强、张亘稼、徐琴都提出,衡量区域城市化发展指标体系应从本质出发,并兼顾城市化的功能和影响,建立基本包含若干个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

都沁军、武强建立的指标体系由经济城市化水平、人口城市化水平、地域景观的城市化水平、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水平、环境状态的城市化水平等五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构成,分别设立各级指标权重,并设置了三级指标的参考标准值(表1)。

徐琴认为,评价城市化发展水平由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构成。数量指标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并且采用非农业人口来代替城市人口;质量指标体系则包括经济发展方面、人民生活质量方面、教育卫生事业方面、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质量方面四个一级指标,并在一级指标内设立若干二级指标。在计算方法上采用综合评分法。

②城市化构成要素的分类评价。如丁健,从城市化构成的七个要素出发,分别为人口聚集规模及人口构成、经济聚集规模及构成、基础设施发达水平、社会服务水平、社会保障及安全保障、生态环境质量和市民意识,并在此基础上选取若干项指标共同构成衡量城市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具体设置见表2。

③总目标层、目标层和指标层的三层分类评价。牛晓东在区域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将评价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总目标层、目标层和指标层。总目标层是单一层,即最终目的是通过较为全面分析城市化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城市化程度提供综合决策依据;目标层包括四个方面,即区域人口城市化水平指标、区域产业城市化水平指标、区域城市发展化水平指标、区域内城市体系完善程度指标,从这四个侧面反映城市化水平;指标层总共包括13个具体指标,能够较为全面反映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3、与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关的指标体系

①绿色投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由李嘉荣于2007年提出,主要衡量西部城市化过程中,投资效率的全面性,分为经济类、社会类和环境资源类三大投资效率指标体系。由于目前西部地区城市化率均小于50%,城市化发展水平还处于早期,这期间最容易形成全社会的目标主要集中在经济效益上,而忽略兼顾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协调发展的状况,因此该指标体系是衡量城市化发展质量,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评价方法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