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教学案:专题三第6课警察和赞美诗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 警察和赞美诗
朔风起,雁南飞,严冬将临,流浪汉苏贝躺在公园长凳上辗转反侧,盘算着如何才能进监狱待上几个月。他骗吃
骗喝,小偷小摸,调戏妇女,扰乱治安,干了一连串违警犯法的坏事,警察却不加理睬,可是当他在赞美诗乐声的感动下,开始要向坎坷的命运奋斗,要把自己拔出泥淖,要征服那已经控制了他的邪恶的时候,警察的手却落到了他的肩头。
天上的月亮依然皎洁肃穆,冻雀仍旧在屋檐下啁啾,赞美诗悠扬的乐声还在回荡,但是流浪汉苏贝的命运已经经
历了一番戏剧性的波折,刚见到一丝希望的亮光,又坠入绝望的深渊。
(王仲年《含泪的笑》)
对应学生用书P22
一、字音识记
(一)单音字
1.别墅.(sh ù) 2.筹.备(ch óu ) 3.游弋.
(y ì) 4.棕榈.(l ǘ) 5.脚踝.(hu ái ) 6.撵.
(ni ǎn ) 7.暗忖.(c ǔn ) 8.娴.静(xi án ) 9.咫.
尺(zh ǐ) 10.摇曳.(y è) 11.搀.扶(ch ān ) 12.螺.
旋(lu ó) 13.啁啾.(ji ū) 14.泥淖.(n ào ) 15.肇.
事(zh ào ) (二)多音字
1.宿⎩⎪⎨⎪⎧ 食宿.
(s ù)星宿.(xi ù) 一宿.
(xi ǔ) 2.柏⎩⎪⎨⎪⎧ 柏.油(b ǎi )柏.林(b ó)黄柏.(b ò) 3.分⎩⎪⎨⎪⎧ 过分.(f èn )分.辨(f ēn ) 4.茄⎩⎪⎨⎪⎧
雪茄.(ji ā)茄.子(qi é) 5.率⎩⎪⎨⎪⎧ 轻率.(shu ài )频率.(l ǜ) 6.逮⎩⎪⎨⎪⎧ 逮.捕(d ài )逮.
耗子(d ǎi )
二、字形辨识
1.⎩⎪⎨⎪⎧ 体ti ē(贴)字ti è(帖)
2.⎩⎪⎨⎪⎧ zh é(蛰)居海zh é(蜇)
3.⎩⎪⎨⎪⎧ 罪ni è(孽)分ni è(蘖)
z ī(孳)生
4.⎩⎪⎨⎪⎧ d ǎn (掸)去sh àn (禅)
让ch án (蝉)鸣 5.⎩⎪⎨⎪⎧ ch ān (搀)扶嘴ch án (馋)
ch án (谗)言
6.⎩⎪⎨⎪⎧ ji ǎo (皎)
洁ji ǎo ji ǎo (佼)(佼)者ji ǎo (狡)诈
三、熟语积累
(一)熟语释义 1.辗转反侧: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不能入睡。
2.幕天席地:把天作幕,把地当席。原形容心胸开阔,现形容在野外作业的艰苦生活。
3.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对事情的原委追问到底。
4.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5.手舞足蹈:双手舞动,两只脚也跳起来,比喻高兴到极点。
6.不名一文:名,占有。形容极其穷困。
7.气急败坏:形容因恐慌或羞恼而狼狈不堪的样子。
8.衣冠楚楚:形容穿戴得十分整齐漂亮。冠:帽子。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
(二)熟语应用
1.28年来,多少次幕天席地,多少次风餐露宿,平江几乎所有的村庄都留下了黄兵才不悔的足迹。
2.“他对自己将来的打算守口如瓶,我也不好打破砂锅问到底。”穆里尼奥的一位密友说。
3.他从一个不名一文的穷学生,到如今的千万身家,也算是颇有心得。
四、词语辨析
1.干涉 干预
2.轻率草率
对应学生用书P23
欧·亨利(1862—1910),美国小说家。原名威廉·雪德尼·波特。做过药房学徒、银行出纳员、杂志编辑。擅长写短篇小说,作品近300篇,情节生动,笔调幽默,但有时过分追求效果,流于做作。著名的短篇有《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我们所选择的道路》《猪仔的伦理》等。通过对美国社会生活的片断描写,暴露上流社会的虚伪丑恶,对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唯一的长篇小说《白菜与皇帝》反映美国垄断资本在拉丁美洲的掠夺。
坎坷岁月、不幸遭遇、流浪生活、监狱禁闭以及和多种多样的人物接触,给了欧·亨利丰富的创作题材。在他笔下,可以看到美国社会不同阶级、不同地位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尤其是处于底层的所谓小人物。他善于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在发展,结果却来个出其不意,最后在结尾处出现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使读者感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称奇。《警察和赞美诗》就是一篇典型的“欧·亨利式”作品。
一无所有的苏贝却有着一个高傲的灵魂,在选择冬季寓所时,他宁愿失去肉体上的自由也不付出精神上的屈辱。整个夜晚在街上游荡,伺机“追求被捕”的苏贝,却坐监不得,入狱无门。受赞美诗感化,大彻大悟,痛下决心,悔过自新的苏贝却偏偏厄运降临。总之,悲惨的生存境遇下留有高贵的尊严,尴尬的街头遭遇来自本人的神思妙算,锒铛入狱的偏偏是一位无罪的“罪犯”。作者的幽默讽刺中隐藏着无可奈何的悲哀,强颜欢笑下包含着辛酸的眼泪。
对应学生用书P23
[赏情节]
1.小说写了几次苏贝故意惹是生非?结果如何?
明确:六次想办法进监狱。(1)想在豪华餐馆白吃,好让警察抓去,结果被人推到人行道上。(2)用石块砸玻璃,借此被捕,结果警察错把别人当犯人。(3)在小饭馆白吃一顿,结果让侍者推倒在人行道上。(4)在街上装流氓调戏妇女,想落入法网,结果碰上的却是妓女。(5)街上吵闹,想扰乱治安,结果警察错把他当成狂欢的大学生。(6)店中偷伞,结果被偷者是小偷。
2.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出现了许多巧合,如何理解这种巧合?
明确:小说情节上安排了许多巧合,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充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首先,苏贝一次次地努力都因一次次的巧合而没有能实现“理想”,为了最终实现到布莱克韦尔岛过冬的愿望,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犯罪”,作者正是通过巧合为苏贝多次“犯罪”提供了可能,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但他一次又一次地被“宽恕”了,而这一次次的反常的结局,则更充分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本质。
其次,作者通过一次次的“偶然”,巧妙地、全方位地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现状。他作恶的对象,“正巧”也是些心术不正的人:在街上见机缠住男人的女子,捡了别人的雨伞就据为己有的买烟者。作者就此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世风日下。饭店的侍者直接用拳头教训吃白食的苏贝,“恰好”没有去报告警察,这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势力至上,没有严格的法制可言。苏贝用石头砸商店的橱窗,反而没被逮捕,原因仅仅是他“留下来了”,而“半条街前面有一个人跑着去赶搭一辆街车”却被当作嫌疑犯。他在街上醉鬼似的大吵大闹,“刚好”被认为是“耶鲁的大学生在庆祝胜利”,这种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正是美国的社会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