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墓壁画研究综述
韩休墓壁画图像赏析
韩休墓壁画图像赏析摘要:韩休墓壁画是唐代墓葬艺术的重要代表,其人物屏风画不仅展现了精湛的绘画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与宗教信仰。
文章对韩休墓壁画的布局和人物屏风画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概述了墓室壁画的布局特点,指出其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接着深入探讨了人物屏风画的描绘内容和艺术特征,其中涉及构图方式、人物形象与服饰特征、图式演变与象征意蕴三个方面;最后通过对人物屏风画的分析,揭示了唐代墓葬壁画中的审美趋向和文化价值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和所承载的深层文化内涵。
关键词:韩休墓;壁画布局;人物屏风画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10.0080 前言墓室壁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集中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信仰、技艺和文化传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对于理解古代社会、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墓室壁画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死后世界的理解,也体现了其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收集、图像分析等研究方法,旨在深入探讨韩休墓壁画的布局及人物屏风画图像的特色和内涵。
通过对壁画的构图布局、人物形象塑造、色彩运用等内容进行分析,期望能更全面地理解墓室壁画文化遗产的价值,理解唐代绘画艺术的基本风貌和人物画的审美特征。
1 韩休墓壁画布局概况韩休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办郭庄村,于2013年被发现,该墓葬的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
墓室中的壁画描绘了大量的唐代生活场景、人物形象以及精美的装饰图案,为研究唐代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韩休墓的壁画主要分布在墓室四壁和顶部。
其中,顶部描绘了日月星象图,东壁主要描绘了侍女、乐舞等生活场景;南、北两壁则绘有山水图和朱雀玄武图,西壁绘有人物屏风画,充分展现唐代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和审美风格。
2 壁画赏析2.1 东壁《乐舞图》东壁《乐舞图》(图1),高233厘米,宽396厘米。
壁画研究报告
壁画研究报告引言壁画是一种用颜料在墙壁上绘制的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
通过研究壁画,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风格、历史故事以及社会价值观。
本报告旨在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壁画的研究,并分析其在艺术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现代艺术中的重要性。
壁画的历史与发展古代壁画1.早期壁画艺术:追溯到史前时代的岩洞壁画和古埃及的墓室壁画。
2.古希腊与古罗马壁画:表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神话故事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1.基督教壁画:教堂壁画在中世纪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以宗教故事为题材,传播基督教的价值观。
2.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以意大利为中心,塑造了后世绘画的发展方向,包括杰尼奥·达·佛罗伦萨、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的作品。
现代壁画运动与街头艺术1.墙壁革命:墙壁革命是20世纪初的墨西哥壁画运动,艺术家们通过壁画表达社会政治观念,为被边缘化的群体发声。
2.街头艺术:街头艺术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兴起的一种表达形式,通过壁画的方式将艺术带入公共空间,传递社会信息。
壁画的艺术与文化意义艺术史价值1.艺术风格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壁画展现的艺术风格与技法的变革,为研究艺术史提供重要资料。
2.艺术家传承与创新:通过分析艺术家在壁画中的风格与题材变化,可以揭示其创作风格的变化与演进。
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1.壁画的修复与保护:针对古代壁画,研究修复技术,保护文化遗产免遭破坏。
2.壁画的宣传与推广:通过对壁画的研究与展示,增加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与认识。
壁画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1.艺术市场价值:具有悠久历史的壁画作品在艺术市场上备受追捧。
2.壁画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壁画与现代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结合,为艺术创新提供新的可能性。
壁画研究的重要性与挑战重要性1.壁画作为历史记录:壁画记录了过去社会的风貌、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为后人提供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2.文化交流与理解:通过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壁画,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
中国历代绘画简介(五):壁画
中国历代绘画简介(五):壁画壁画是指绘在墙壁上画,主要可分为建筑壁画和墓葬壁画两大类。
其中建筑类主要是宫殿、寺观墙壁上,又称宫殿寺观壁画。
壁画从西周到明清历代皆有,最兴盛则是在汉唐。
(一)先秦壁画现存最早的墓葬壁画是西周时代,发现于山西扶风县法门镇杨家堡4号墓,但只见一些残存痕迹。
秦代的宫殿、衙署,普遍绘制壁画,常常以精美的图案和阔绰的画面,显示封建统治的威严。
秦代的墓室壁画。
据史料所载,秦始皇陵地宫“上具天文”,其墓室顶部绘有天象图壁画。
据陕西社科院考古所《秦都咸阳遗址的调查和试掘》(《文物》1976年,11期)一文,已记述发掘出壁画“残块四百四十多块”,颜色多种。
其中于20世纪70年代发现于秦都咸阳宫遗址3号殿长廊上的秦代壁画残部,为一支有七辆马车组成的行进队列,每辆车由四匹奔马牵引;另一处残存的壁画则表现的是一位宫女。
(二)两汉壁画两汉的宫殿、府署、寺观,普遍绘制壁画,或以精美的图案和阔绰的画面,宣扬显示封建统治的威严;或以借物寄情的手法,标榜吏治的清明;或图绘历史故事,作为成败得失的鉴戒;或绘制本朝功臣肖像,作为广大臣僚励志的楷模。
这在当时无疑的发挥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对后世皆产生出重大影响。
宫殿壁画逐渐兴盛。
文帝三年(前177年)在未央宫承明殿,画屈轶草、进善旌、诽谤木、敢谏鼓,藉以激励吏治清明,此是两汉宫殿壁画之始。
汉初不少同姓诸侯王亦绘制宫殿壁画,其中以鲁恭王刘余营建的鲁灵光殿壁画内容最为丰富。
武帝时,在甘泉宫诏画教子有方的金日殚母肖像壁画。
汉宣帝刘询在麒麟阁绘制包括霍光、张安世、赵充国、苏武等11人的功臣图壁画。
东汉绘制宫殿寺观壁画之风尤盛。
明帝刘庄“雅好图画,别立画官”,永平三年(公元60年),下诏在云台进行了我国第二次大规模图绘开国功臣的壁画创作,“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其后又增加四人,合三十二人”。
派使赴西域求来佛法后,在新建的白马寺绘制了《千乘万骑群象绕塔图》,这是中国寺院壁画的肇始。
_唐韩休墓出土壁画学术研讨会_纪要_本刊编辑部
“唐韩休墓出土壁画学术研讨会”纪要(本刊编辑部)2014年10月18日,“唐韩休墓出土壁画学术研讨会”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召开。
来自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南京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西安美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考古、美术、艺术史专家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研讨会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张建林研究员主持,王炜林院长致辞。
王炜林院长在致辞中提到,陕西出土壁画资料丰富,时代跨度长,内容形式多样,韩休墓壁画中山水图、乐舞图的发现为我国绘画史的研究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学术研究机构,我们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借助多学科合作的方式,对考古发掘获取的文物信息进行全面解读。
韩休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道办郭新庄村。
墓葬所处的少陵原是唐代重要的墓葬区之一,该墓西面有著名的韦氏家族墓、长孙无忌家族墓、郭子仪家族墓,南面为武惠妃敬陵,东南面为唐代宰相杜如晦家族墓葬。
2014年3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陕西历史博物馆、长安区文物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发掘显示,韩休墓为长斜坡墓道单砖室墓,平面形制呈“刀把”形,坐北朝南。
墓葬南北长40.6米,由墓道、5个过洞、5个天井、6个壁龛、封门、甬道、墓室等几部分组成。
在第2过洞至第4过洞下各有一对壁龛,均被盗。
第3过洞西龛残存骑马俑、侍女俑及动物俑等140余件。
第5过洞下为甬道,甬道口为砖封门,内有石门。
墓室口放置韩休和夫人柳氏墓志各一盒。
墓葬甬道、墓室绘有壁画。
甬道两侧为侍女图、宦官抬箱图。
墓室顶部绘日月星象图。
墓室四壁绘有朱雀图、玄武图、山水图、树下高士图、乐舞图。
乐舞图分男、女两部,女部为典型的唐人形象,男部为胡人形象,两部间有一男一女合乐起舞。
墓主人韩休,京兆长安人,开元初年为虢州刺史,后转尚书右丞。
开元二十一年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年十二月罢相,转为工部尚书。
历司封员外郎、起居郎、中书舍人,迁礼部侍郎,兼知制诰。
【文物之美】壁上丹青(十三)南里王村唐墓壁画
【文物之美】壁上丹青(十三)南里王村唐墓壁画壁画,指绘制在墙壁上的图画,有岩石壁画、建筑壁画、墓葬壁画等。
中国古代最早的墓葬壁画发现于西周时期。
汉代墓葬壁画发达,形成墓葬考古特有的风貌。
唐代墓葬壁画达到又一个高峰,在视死如生的观念影响下,墓葬构造也竭力模仿人间等级制度,作为墓葬构成要素之一的壁画,也就和墓葬规模、葬具、随葬品一起,成为等级制的重要标志之一。
陕西西安及附近地区,是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有19位皇帝及数千位皇亲贵戚、高官要臣埋葬在这里。
目前,发现有壁画的墓葬已有100多座,是中国唐代壁画墓最为集中、发现数量也最多的地区,其中,纪年最早的是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贺若阙墓,最晚的是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僖宗靖陵。
揭取下来的唐墓壁画多数收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
南里王村唐墓位于长安县韦曲镇北原上南里王村附近,墓向正南。
西安地区曾发掘过众多的唐代壁画墓但多为皇亲贵戚、达官显宦的墓葬,其形制、规格较高,且有森严的等级性。
这座壁画墓,虽未发现墓志,但从形制、规模及壁画所表现的内容来看,墓主的身份、社会地位不会太高,故壁画所表现的题材、内容有明显的特点。
它受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较小,没有森严的列戟,仪仗,出行等场面表现的多为民间日常生活的场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又该墓位于长安韦曲北原,这一带曾是唐代显赫一时的韦氏家族的坟园。
一九五五年曾在此发掘了韦洞墓,近年又在此发掘了韦浩墓,韦浩墓距该墓仅数百米,因而墓主人很可能是韦氏家族的成员。
仕女图盛唐高124厘米,宽96厘米1988年西安市长安县韦曲唐墓东壁揭取此图位于甬道东壁,图中两位仕女神情、体态装束均相似,唯服装颜色有异。
与墓室内壁画中的女性相比,造型和表情都略显呆板。
从所处位置分析,似乎表现的是官宦人家妇人在自家门口等待主人归来的情景。
宴饮图盛唐高200厘米,宽250厘米1988年西安市长安县韦曲唐墓墓室东壁北辅揭取宴饮图占据墓室东壁三分之二的壁面,整个画面完整清晰。
唐代墓室壁画《礼宾图》图像学研究
唐代墓室壁画《礼宾图》图像学研究摘要:唐代墓室壁画因其原作保留至今,具有很强的实物研究价值,其中章怀太子墓壁画《礼宾图》图像的形成反映了唐代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等社会背景因素,其图像产生的原因,与唐代艺人的艺术创作思维方式、方法和人们的审美趣味等有着密切关系。
本文以研究唐代墓室壁画的图像语言为目的,将图像中不同服饰、不同相貌反映出的不同文化渊源进行分析,揭示图像背后的意义,即一个融合了外来异域思想和本土精神的古代大唐人的胸怀。
关键词:墓室壁画礼宾图图像唐代绘画,真迹阙如。
墓室壁画因考古发掘,作为唐代绘画的实物原作保存至今,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唐代墓室壁画是伴随着中国丧葬文化陵墓艺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形式,是中国传统壁画的一种。
是唐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功能艺术,是附属于丧葬建筑的绘画作品。
其具有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唐代人的思想文化观念,在绘画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唐代墓室壁画产生背景“秦中自古帝王州”,唐长安城是一个拥有一百多万人口的国际性大城市。
当时,它和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互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
据《唐六典》记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互相交往,每年大批外国客人和国内少数民族的使节来往长安。
在唐太宗时期,入居长安的突厥人一次近万家。
唐高宗时期,波斯王子泥俚师自长安统率回国的部属有数千人。
唐德宗时期,中亚胡客有四千人久居长安达四十多年。
长安城内设有鸿胪寺、礼宾院等机构,专门负责接待外宾;在国子监里设有国学六馆,接待新罗,日本等国许多留学生。
波澜壮阔的唐代中外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场面,为画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
令作为唐文化形态之一的绘画,在统治者开明的政策下,继承了六朝绘画的优良传统,得以在安定繁荣的情况下有了很大的发展。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隋炀帝时曾在宫中设宝迹台,专门收藏古画。
而唐朝建立后,继承这一政策,在集贤殿书院设画直负责古今图画的收藏,有工作人员八名(见《唐六典》)。
唐代舞筵考——从韩休墓壁画乐舞图谈起
2014年发掘的唐代韩休夫妇墓因其精美的壁画受到相关学界广泛关注[1],其东壁保留相对完整的乐舞图是讨论热点之一。
整幅画面共绘十四人,以画面中心一株枣椰模样的植物为中心,两边各画一组分别由男性、女性组成的乐舞场面(图一)。
此前相关讨论主要关注画面所反映的乐舞类别[2],本文则将重点考察这幅图像上的一件物品,即乐人与舞者身下的织物,前人研究中,这件物品或被概称为“地毯”[3],或被称为“方毯、圆毯”[4]。
在韩休墓壁画乐舞图上,这件物品形状不一,大小有别,就款式、纹样和色泽来看,显然是成套的家居配备,本文将结合其他相关图像证据和诗文材料,从唐唐代舞筵考——从韩休墓壁画乐舞图谈起*李丹婕(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关键词:舞筵,乐舞图,唐代,宫廷文化摘要:本文以2014年发掘的唐代韩休夫妇墓乐舞图上的舞筵为切入点,结合相关图像证据和诗文材料,从唐前期贵族官僚宴饮风尚和物质文化的视角,考证舞筵的命名、功能、质地。
本文认为,这种舞筵用于各类乐舞,不止是胡旋舞等外来舞种。
其质地或为丝质,或为毛质,或为丝毛混织,皆是极耗时费工的奢侈品,体现了玄宗朝的宫廷趣味和文化风尚。
作为一种上流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盛唐宫廷文化奢华多姿的象征。
KEYWORDS: Dancing carpets, Music and dance iconography, Tang period, Court culture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elements related to the dancing-carpets portraited in the music and dance iconography from the murals of the Han Xiu’s tomb that was excavated in 2014. By synthesizing iconographic evidence and textual records from Tang Dynasty poetries, this paper clarifies and identifies the name, function, and texture of various artifacts within the music and dance scene, especi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terial culture of elite feasting during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types of dance performed on dancing carpets included a wide variety apart from the exotic dance such as ‘huxuan ’ dance. In addition, the production of dancing carpets was time consuming.These costly luxuries were made of silk, fur, or a type of mixed textiles. The using of dancing carpets represented the royal taste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ethos. In addition, as a type of necessities in elite class, the dancing carpets also represented the variety of luxury culture in the royal court of the Tang Dynasty which transcended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 Hu-Han and the Buddhist-secular binaries.前期贵族官僚宴饮风尚和物质文化的视角,考察这类物品的命名、功能与质地。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是首批中国“AAAA”级旅游景点,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前身为1944年6月成立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1950年改称西北历史陈列馆,1952年改称西北历史博物馆,1955年6月改称陕西省博物馆。
1983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生前指示,开始在现址筹建新馆,1986年夏破土动工,1997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开放,并定名现名。
[1-2]2008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被确定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
馆区占地65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
馆藏文物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
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隋、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后,集中珍藏陕西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37万余件。
[3]中文名称陕西历史博物馆外文名称Shaanxi History Museum类别历史博物馆地点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1952年1月,又改称为西北历史博物馆。
1953年3月,西北历史博物馆拆除了碑林与孔庙之间的隔墙,正式把孔庙扩充为馆区。
1955年6月,由于西北大区撤销,西北历史博物馆又归属陕西省政府管理,馆名也改定为陕西省博物馆。
1963年,陕西省博物馆新建的西安石刻艺术室正式对外开放,从此,历史陈列、雕刻艺术和碑林就成为陕西省博物馆的三大常设陈列。
随着陕西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陕西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已达数十万件之多。
1973年,周恩来总理来陕西视察时,有感于陕西丰富的文物资源和已有博物馆小而简陋的状况,提出应在陕西建一座新博物馆的指示。
浅析唐朝墓室壁画———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
2018-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析唐朝墓室壁画———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潘姿彤(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61)摘要:我国的壁画艺术,源远流长,是我国绘画艺术中的瑰宝。
唐代是我国壁画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墓室壁画又是唐代壁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就是以“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为例简述唐代壁画的动人风貌。
关键词:壁画;唐朝墓室壁画;章怀太子墓中图分类号:J2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067-01一、前言唐朝在中国古代墓室壁画史上达到了鼎盛时期,唐代的墓室壁画更加注重生活和习俗的表现。
壁画艺术起源于远古时期,采用壁画作为一种艺术装饰,也是一种用于思想教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壁画艺术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多以现实生活、神话传说等内容为主要题材,壁画艺术的复兴,进一步开启了我国美术的创作新时期。
二、唐代墓室壁画的发展初唐至盛唐,是唐代墓室壁画特征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壁画采用单栏式,全墓壁画布局趋向一致,壁画内容不仅有多种出行图,市民游乐题材也增多起来,出现仿木结构,配合男女侍从的形象,从而使墓室具有宅院化的特点。
中唐时期,绘于墓道中的壁画逐渐少见,在墓室壁画中开始流行墓主人像和折扇式人物屏风画。
晚唐时期,壁画越来越简化,屏风画的内容以云鹤、花鸟为主,人物形象少见。
壁画的产生、兴盛与社会背景紧密相关,壁画的发展与它的艺术形式发展相互紧密的联系着,每次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都促进了壁画艺术的兴盛。
三、唐代墓室壁画产生的原因1.政治因素。
唐朝实行科举制度,虽然削弱了家族与等级观念,但是军阀制度仍然存在并不断壮大,士庶通婚被严令禁止,因此唐朝的墓室壁画只是在皇室贵族墓中才会出现,加上当时国力强盛,贵族们的身份特殊,也就造成了唐朝的墓室壁画呈现出威仪、浩大、富贵的样子。
2.经济因素。
唐朝时期为中国最强盛时期,经济发达,边境小国的频频依附增加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增加了互市机会,使当时的唐朝经济出现生机勃勃的现象。
北京地区隋唐时期墓葬研究综述
北京地区隋唐时期墓葬研究综述作者:姚庆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4年第03期摘要:北京地区在隋唐时期作为北方重镇,其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建国后,在北京地区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尽管发掘的隋唐墓葬为数不多,但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通过对北京地区隋唐时期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该地区在辽金时期的社会状况,为进一步研究隋唐时期的历史提供重要资料。
关键词:北京地区;隋唐时期;墓葬形制;随葬器物中图分类号:K87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3—0137—02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地区所发现的隋唐时期的墓葬相对较少,据统计显示,目前发现的大约有43座,主要集中在房山区。
对北京地区隋唐墓葬的发掘可以补足历史文献的空缺,达到历史文献与“地下材料”的相互印证,从而使得对北京地区隋唐时期的墓葬研究更为科学、合理。
一、研究现状由于建国以来北京地区所发现的隋唐时期的墓葬数量不多、大部分墓葬破坏严重、墓葬形制的规律性不明显等原因,学术界对这一时期的墓葬研究甚少,学术成果也较少。
目前对北京地区隋唐墓葬的研究以区域性(华北地区)研究为主,案例研究不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刘耀辉先生的学术成果。
北京地区在隋唐时期仅是一个北方重镇,并不具有经济、政治上的优势,而且与北方民族相邻,因此该地区墓葬在这一时期表现出不同于中原地区的一些特征。
现对其进行简单阐述:1.政治上,地方性政权占主导地位。
该地区由于在地理位置上远离中央,与北方的少数民族相邻,动乱不断,因此中央对该地区的统治效力薄弱,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独立性,对中央的政令意识淡薄。
2.民族关系上,民族文化相互融合。
该地区地处隋唐帝国的北部边境,其周围分布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如靺鞨、高丽、室韦、突厥、契丹、奚落等部族,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
3.宗教上,寺庙宫观盛行,以佛教为主。
由于佛教盛行,在北京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佛教寺院,如慧聚寺、法源寺等,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墓葬的形制构造。
草原丝路6~10世纪墓葬壁画艺术研究
草原丝路6~10世纪墓葬壁画艺术研究草原丝路是古代中亚草原地区与中国之间的一条重要贸易通道,也是中亚各国与中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
自6世纪至10世纪,这一地区兴起了一种独特的墓葬壁画艺术,这些壁画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技艺展现了当时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活风俗和艺术情趣,成为我们了解当时中亚草原地区文化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对草原丝路6~10世纪墓葬壁画艺术进行研究,探讨其艺术特点、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一、艺术特点1. 融合多元文化草原丝路地区位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壁画艺术在主题内容和艺术风格上融合了多元文化的特点。
墓葬壁画描绘了当时的游牧民族生活场景、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等内容,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 色彩斑斓草原丝路6~10世纪墓葬壁画以其色彩斑斓、明快活泼的特点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在艺术表现上,这些壁画采用了浓艳明快的色彩,充分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 造型简洁壁画中的人物造型和线条简洁流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画面中的人物形象神态生动,富有动感和凝聚力,展现了艺术家对人物形象的敏锐观察和准确把握。
二、文化内涵1. 宗教信仰草原丝路地区墓葬壁画中普遍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描绘了佛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图像和故事。
这些壁画不仅是信仰的象征,也是对宗教文化的生动表达。
2. 生活风俗壁画中还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和日常生活,反映了当时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婚嫁礼仪、军事活动等方方面面。
这些画面丰富了我们对当时游牧民族的生活风俗的了解。
3. 艺术情趣壁画中的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等题材也是壁画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画面以其细腻、真实的表现方式展现了艺术家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体现了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
三、历史价值1. 文化交流草原丝路6~10世纪墓葬壁画反映了当时东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这些壁画内容丰富多样,艺术风格独特,是中亚草原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2. 艺术成就这些壁画在艺术创作和技艺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唐代崔氏墓水墨山水画浅析
2021-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唐代崔氏墓水墨山水画浅析陆昱洁(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069)摘要:河北王母村崔氏墓是晚唐墓葬,其中水墨山水壁画保存较完好,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水墨山水画。
通过对这幅水墨山水画的构图空间、山石、树木、云和水的画法分析,并与同时期其他墓室壁画、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山水元素)相比较,对唐代水墨山水画进行较深入和更直观的认识。
关键词:崔氏墓壁画;水墨山水画;唐代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2-0021-03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2.011一、墓室概况2016年,在河北省平山县王母村发现的崔氏墓,墓主为唐末世家大族,墓葬形制特殊为圆形竖穴土坑砖室墓。
墓门、甬道、墓室内几乎布满壁画,墓内多见仿木的建筑结构,上面均有彩绘,彩绘纹饰为佛教主题。
墓室内东西壁四幅壁画,备茶、备酒、两幅捧物侍女展现出准备宴会的情景。
房型椁室在墓室北边,椁室建于须弥座上,山水画位于北壁,东西壁为花鸟画。
从壁画内容和位置可以看出,墓室和椁室等同于厅堂和起居室;椁室内三幅壁画均有边框,又相互连接围绕在墓主身边,等同于屏风画。
这些都继承了前代的文化因素,其中水墨山水画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水墨山水画,这幅水墨山水对研究唐代水墨山水具有重要意义。
二、山水画概况这幅水墨山水画为横构图(如图1所示),长2.14米,宽1.04米,四周有褐色边框(变色后)。
画作为一水夹两岸式构图,西侧是高耸入云的山体,山峰极为陡峭,右出低中高三处平台,低处接近水面,中部陡崖为视觉聚焦处,高处平台视觉靠后,平台上描绘有稀松的树木。
上部六个山顶,造型简单,自西向东由高-低-高-低-高-低的排列方式(靠东山顶右边有较多墙皮脱落);高与低之间有云朵相隔,山尖处有排列的树木,这些树木刻画简单,大小相当。
图1崔氏墓中山水画①画面东侧可分远近景,中间为水面;近景绘平岸,平岸左端后出两石,平岸前右下角绘并立两棵松树,一棵枝叶茂盛,高大挺拔;一棵为枯枝盘绕,屈曲低矮。
【doc】隋唐时期壁画的艺术风格与审美
隋唐时期壁画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艺术理论与美学.隋唐时期壁画的艺术风格与审美I--1王诗群摘要: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壁画的鼎盛期,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墓室壁画和石窟壁画上,壁画技法流畅而娴熟.创造了完全民族化的造型风格及博大,雄强,华丽的时代审美性,同时显示出隋唐画师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艺.关键词:隋唐时期;墓室壁画;石窟壁画;艺术风格;审美中图分类号:J2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0X(2005)04—0O23—04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版图空前广大,社会经济文化繁荣,中外文化交流活跃,民族文化大融合以及文人士大夫归隐山林的思想情趣和山水诗画比肩出现的时代.因此,隋唐时期的壁画艺术在传统的理性精神中加入了许多浪漫情调,形成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盛唐风貌.它不仅继承了汉,魏,北周时代的疏放生动,粗犷豪放,简约单纯的绘画风格,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百舸争流,博大伟美的,完全民族化的艺术风格以及恢弘,雄强,华丽的时代审美性.中国古代壁画艺术风格在文化层面上表现出它的特点:其一,注重审美性与政治伦理性的高度统一;其二,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风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现;其三,在多样变化中注重综合性的整体政治意向.任何绘画形式的演变与发展都受其历史传统的影响.其艺术形式的演化往往是传统积累和政治理论指导的结果;同时,艺术形式的发展和呈现的状态收稿日期:2005—05—16也受制于那个时代的人文社会需求,在逐步世俗化的同时,还必须为统治阶级服务,并应统治者的需求而发生变化.例如魏晋以前, 壁画多表现神话与世俗生活;而当佛教传人中国以后,宗教壁画迅速发展,在隋唐形成壁画的高峰期.隋唐时期墓室壁画的艺术风格与审美1,隋唐以前的墓室壁画隋唐壁画的形式受到隋唐以前各个朝代壁画形式的影响.例如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屏画风,其内容,构图和加榜题的方式还保留着两汉古风,但人物造型和线条特征,乃至一些具体情节的表现形式都与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极为相似,但比之卷轴画又粗放得多.再如20世纪60年代丹阳发现的多座南朝大墓中的拼镶砖画,其制作方式由于尺幅巨大,多用砖拼成,按事先23?民族艺术研究.勾勒的粉本分割安排,支持多块印模,再印到砖上,全用线条构成,形成较浓厚的绘画意味.从顾恺之画风的"紧劲连绵,笔迹周密"逐渐过渡到张僧繇画风的"点曳斫拂,笔不周而意周"的演变,形成了影响隋唐壁画形式的"南方绘画".例如集中于我国嘉峪关地区的一批魏晋时代的画像砖,粗犷的笔法率意画出,线条自由泼辣,强调人物动势,刚劲豪放,清新动人;而十六国时期的酒泉丁加闸五号墓壁画形式中,构图已摆脱汉墓壁画的均匀并列格式,其变化中的开合聚散,精细描绘的眼神,鬓发,胡须等细部,具体的个性,顿挫分明,弧中带方的用笔,色彩处理上更加讲究浓淡,明暗,虚实的变化.与敦煌北朝壁画则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隋唐以前,由于社会处于大动荡,大融合时期,绘画形式上也反映了这种混杂局面.例如北朝绘画以游牧民族为主要内容;再如北魏时期漆棺画,集鲜卑艺术,汉文化,佛教艺术和西域画风为一身,人物造型健硕匀称,神态举止刻画细腻,线条圆润流畅,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构成流动华丽的装饰效果.在绘画形式的传统中,实践经验总是走在前面,随着画技的成熟,提高,逐渐涌现了一批着名画家.这些画家标志着艺术传统的阶段性和转折性,他们对艺术传统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三国时孙吴的曹不兴,以写实技巧高明着称,与书法家黄象同列吴国"八绝";因他最早摹写西域佛画,又有"佛画之祖"之称,是中国较早接受西域画风影响的画家.再如在东晋时期称"才绝,痴绝,画绝"的画家顾恺之,他留下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洛神赋图》在刻画人物表情,动态及空间处理方面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在线条处理上,顾恺之等人的"高古游丝描"在描绘女人衣带飘举处达到了行云流水的效果;在人物画中,南朝刘宋时代的陆探微创造了"秀骨肖像"典范,被人们称为24?"密体";被称为"六朝三杰"之一的梁代着名画家张僧繇一改陆探微的"秀骨肖像",在他擅长的佛像画中用笔更为丰富,有点,曳, 斫,拂诸法,当时号为"张家祥",对后来唐代阎立本,吴道子的影响极大.随着佛教美术的不断传人,北方对于来自印度及其他中亚诸国的绘画技法也曾有不同程度的吸收. 例如中亚曹国人曹仲达在北齐以画"梵像" 着称,风格繁密,衣服紧窄帖体,效果如湿衣出水,被后人称为"曹衣出水".2,隋唐时期的墓室壁画壁画艺术在隋唐时达到极盛.壁画装饰被广泛运用于当时的宫殿,衙署,厅堂,寺观和墓室;内容方面也出现了空前的丰富, 由图绘人物及佛道故事扩大到表现山水,花竹,禽兽等方面.唐代是墓室变化中的又一个黄金时代,例如长安地区的壁画墓,大多规模较大,结构完备,有墓道,天井,通道,墓室,在不同位置的壁画上绘制不同的内容, 包括青龙白虎,出行,仪卫,乐舞,宫女内侍等.一般来说,唐代墓室壁画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唐高宗时期至唐太宗中期.壁画布局和内容沿袭北朝和隋墓旧制,代表作是李寿墓和长乐公主墓壁画,它们和隋墓一样,杂糅了北周,北齐和南方的墓室装饰手法,还未能融成一体.第二阶段是唐高宗和武则天在位时期.唐代墓室壁画的特征开始出现,主要汲取南朝,北齐风格,例如执失奉节墓中残留的红胫,巾舞伎用简捷的线条传达出乐舞的韵律感,反映了此期人物画由庄严板滞向生动流畅转化的新水平.第三阶段从唐皇室西返长安的神龙二年到唐玄宗开元十七年,是唐墓壁画特征的形成时期,三座乾陵葬墓代表了唐代壁画的最高水平,墓道两侧先是驱邪的青龙白虎.还有山岭城阙,仪卫车马,狩猎出行和打马场面以及礼宾客使,再后是阙楼,依仗,和列艺术理论与美学.戟,随后绘男女侍从,并点缀花草树石.勾画出家居宴乐的生活气氛,充分反映了唐代的社会形态及生活情景.在懿德墓之《阙楼》中,仪仗队的巍峨壮丽,场景浩大;在《打马球》中球手们弛马争球,人物携犬骑马奔驰,作者已经完全有能力在虚拟的三维空间里把握多个活动着的对象的位置关系以及表现高速运动中瞬间的动态特征.懿德墓与永泰墓中的仕女面庞丰满,眉目传神,身姿优美,衣纹线条均匀流畅.而稍晚出的张怀墓中的女侍则姿态更为灵活,转侧俯仰,生动自如.这些壁画大多出自宫廷画工之手,线条或严谨劲健,或洒落而有气概,用色绚丽, 显示了初唐时期的绘画水平.第四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是生活气息更为浓厚的苏思瑁墓,在此东壁绘胡人乐舞场面, 反映了浓郁的时代特色和生活情趣;女侍身姿丰腴,衣着宽肥,近于张萱,周唠笔下的仕女,体现了唐代的审美标准.第五阶段约从唐宪宗元和年间到唐朝灭亡,是第四阶段的延续和简化,表明唐代墓室壁画走向衰落.流行多扇屏风式壁画,内容从人像转向花鸟题材.代表作当属北京海淀区八里庄唐墓北壁的一幅.用勾勒晕染法绘成,生机勃勃.华贵而有气势.基本反映了当时宫廷贵族艺术中的花鸟画水平.[1】隋唐时期石窟壁画的艺术风格与审美1,敦煌莫高窟标志着中国壁画高峰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在多年的演变中,各个朝代具有不同特色. 北凉时期流行弥勒信仰,躯体厚重,庄严刚毅,菩萨,飞天等像古朴笨拙,受印度键陀罗美术的影响较为明显;北魏时期这种笨拙感已经减弱.更具写实性,形体简练完整,用色以红,白,蓝,绿等浓烈厚色为基调;西魏时期受南朝影响,人物大都秀骨清像. 褒衣博带.气质矜持.画像用白色(壁画底子本色)较多,线条飘逸流畅,但形体比较碎;而北周时的人物形象丰满敦厚,面部短而丰肥,具有写实意味,故事画情节增多,描写细腻.由于当时莫高窟的画匠以汉人为主,在构图上一般把不同时间发生的连续情节组合在一张画上,其方位安排取决于构图的需要,这种连续的情节呈长卷式排列,显然受到中原传统绘画的影响.隋统一南北后,南北佛教呈现融合趋势.为了向普通的广大信众宣传教理,教义,教规,经变画增多.莫高窟现存经变画艺三十多种,九百多铺.隋窟壁画的艺术风格有疏密二体:密体以精致,细密为特征,如419 窟,420窟窟顶的法华经变,画面较小,却楼阁耸峙,曲廊晚宴,殿宇相连,山峦河流分布其间,情节密集仿佛身临其境;疏体以简括疏朗为特征,如276窟,278窟,302 窟,用笔豪放酣畅,气魄沉雄宏大.唐朝莫高窟壁画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隋代开始流行的经变画在唐代大行其道,内容更为丰富,世俗生活色彩也更为浓厚.弥勒经变,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等壁画中商贸,战争,剃度,婚丧,乐舞,杂耍,行医,农耕,渔猎,监狱等大量生活场景.充分反映了唐朝的基本社会形态.壁画中还创造了佛,菩萨,弟子,天王等栩栩如生的形象.尤其是飞天凌空飞舞.一如人间的舞伎在翩翩起舞,长长的飘带如云彩般翻卷.盛唐飞天已经完全摆脱了北朝的厚重笨拙,变得轻盈华丽,风生满壁,具有浓厚的浪漫气息.在这些大型经变画中,唐代画师们已经掌握了表现大场面的纵深透视技法,对复杂题材内容的概括和组织能力也大为提高.用色富丽堂皇,画面明净,和谐.线条流畅而富有表现力,展现了唐画师高超的技艺.盛唐时期是莫高窟开窟最多,最密集的时期.初唐的壁画清新明快;盛唐壁画则灿烂华美.人物造型趋于丰满健壮,更注重不同身份心理活动的刻画.例如着名的月庭环25?民族艺术研究.及夫人五氏供养像,盛装艳服,携带亲属奴婢,体现了豪门权贵的气势.五氏形象丰腴华丽,气度雍容,是盛唐女子以肥为美的典范.再如103窟的维摩诘的形象刻画,标志着中国人物画从传统丹青向宋代"白描"过渡的形态.又如第172窟的山水画笔法遒劲, 景物有近大远小之变化,显得辽阔而有一定纵深感,表明中国山水画到盛唐已趋向成熟, 能够写实地表现自然景观.中唐时期的112窟的观无量寿经变中的反弹琵琶伎乐,体态柔韧优雅,衣纹翻卷如浪,是名闻中外的敦煌艺术形象.从总体上看,由于敦煌艺术中厚臻隔绝,中唐(吐蕃)洞窟壁画失去了盛唐的绚丽光彩和磅礴气势, 布局开始程式化,构图严谨中有拘束,画技细腻中有琐碎.而晚唐的经变画流行场面宏大热闹,情节复杂紧张,人物繁多而生动的体裁.例如表现佛弟子舍利弗战胜外道劳度叉的"劳度叉斗圣变",画面的世俗化色彩愈加浓厚,与莫高窟早期佛画的风格完全不同.2,西域石窟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的晚期相当于中原的唐代,在山石树木的画法和用色上受到了莫高窟中晚唐壁画的影响,但已走向衰落.突出表现为千佛,化佛题材大量出现,显得程式化而且单调重复,洞窟规模缩小,绘画技法简略粗糙,用色单调少变化.遗存不少汉风洞窟,它们在洞窟形制上并无特殊,但在壁画的题材内容,布局构图,人物造型,装饰纹样和绘画技法等方面,都具有强烈的中原地区的汉族佛教艺术风格.例如题材中的经变图,尊像图,汉式千佛,装饰纹样中的困花图案,卷草图案和其他植物纹样变形图案,汉式云朵图案,还出现了汉装供养人, 画法形式与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类似.这也说明这些汉风洞窟是由汉族和龟兹工匠共同创造的.而龟兹阶段大致又可分为唐朝控制, 吐蕃控制,回鹘控制三个阶段.[2](e287埘)柏兹克里克石窟始于菊氏高昌时期,兴盛于高昌回鹘时期.其绘画风格融合了多种艺术风格,尤其受中原和伊朗影响最深.如"观无量经变"中的"耗怨"与"十六观",都与敦煌莫高窟的绘画风格相近,人物既写实又有相当的理想化和装饰化倾向.切割般清晰的线条和完全平面化的处理与西方传统油画拉开了距离,但也有表现立体感的意识,也用"凸凹法"晕染表示衣褶的起伏,是标准的"曹衣出水",即西域画风格.此外,隋唐时期的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的影响都渗透在艺术形式中,对Et本影响尤其深远.Et本奈良时代的绘画明显受到唐代绘画影响:奈良法隆寺金堂壁画渊源于初唐佛教壁画风格,其中麻布墨画《菩萨相》自由奔放的线条完全是"吴代当风"的风采,《画鉴》卷一《画评》有盛唐之风:仕女形象丰颊肥体,凤眼樱唇,服装,发型和羽毛贴饰都与盛唐长安美女无二,[](m'∞)使得这一时期的壁画形式形成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时代审美性.(责任编辑苏青)参考文献:[1]宿白.西安地区唐墓壁画的布局和内容[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J].考古,1982,(2).[3]王镛.中外美术交流史[M].长沙:湖南[2]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龟兹佛教文化论集教育出版社.[作者简介:王诗群,男,浙江义乌工商学院艺术系讲师.322000]26?。
壁画研究报告
壁画研究报告标题:壁画研究报告摘要:壁画是文化艺术中一种重要形式,记录了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景。
本报告旨在对壁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探讨其艺术价值、历史背景以及保护与传承的问题。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和比较分析法,结合图像资料和专家访谈,对壁画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发展进行系统的探讨和总结。
引言:壁画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从古代到现代都有着丰富的传统和独特的创造性。
壁画具有浓厚的艺术性和装饰性,能够通过图像和色彩形象地表达人类文化和历史。
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壁画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宗教信仰、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和比较分析法三种研究方法。
首先,对大量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壁画发展情况。
然后,通过实地考察,对不同地域的壁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记录。
最后,采用比较分析法,对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壁画作品进行对比,探讨其共同点和特点。
结果:通过研究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 壁画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风格特点。
2. 壁画作为一种涉及多领域知识和技艺的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壁画在记录历史和文化、传递艺术和宗教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讨论:本报告对壁画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和方法对壁画进行更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其艺术和历史价值。
结论:壁画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壁画的研究和保护,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壁画的保护工作,加强研究和交流,为后代留下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壁画研究报告
壁画研究报告壁画研究报告引言壁画是指在建筑物墙壁上绘制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壁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传递文化信息和历史价值。
本报告将介绍壁画的研究现状、分类和保护措施。
一、壁画研究现状1.1 壁画的历史壁画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文明时期。
在中国,早期的壁画主要出现在唐代和宋代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地区和文明发展出了各自特色鲜明的壁画风格。
1.2 壁画研究方法目前,对于壁画的研究主要采用非接触式数字扫描技术、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激光扫描技术等多种方法。
这些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壁画材料、颜料等方面信息。
二、壁画分类2.1 根据主题分类壁画可以根据其主题进行分类,例如宗教、历史、文化等。
2.2 根据风格分类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壁画风格各异,可以根据其风格进行分类,例如中国的唐代壁画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壁画。
2.3 根据材料分类壁画的材料也可以作为一种分类方式,例如石灰石、黏土、陶器等。
三、壁画保护措施3.1 壁画保护意义由于时间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古代壁画已经遭到了严重的损坏。
因此,保护古代壁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通过保护古代壁画,我们不仅能够保存人类文化遗产,还能够传承历史和文化。
3.2 壁画保护方法针对不同类型和材料的壁画,需要采用不同的保护方法。
一般来说,常见的保护措施包括定期清洗、加固支撑结构、控制湿度和温度等。
结论总之,壁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其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壁画的分类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文化发展的历程。
同时,通过采用科学的保护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存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壁画保护与修复研究综述
中国古代壁画保护与修复研究综述【摘要】进入21世纪后,观念更新和现代科技在我国壁画保护修复中被广泛运用。
从而对壁画的制作技术、制作材料及壁画病害的产生以及防止措施进行探究,使得我国壁画保护迈进了新的阶段。
现通过相关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对中国古代壁画保护与修复的理论及实践探索做一个梳理。
【关键词】壁画;保护与修复;研究综述一、前言壁画作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和建筑装饰的重要表现形式,起着装饰、宣传、教育、图腾等作用,还标示了建筑物的等级、形制及用途。
我国壁画的科学保护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根据我国壁画的具体情况引进了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如截取和加固技术。
到20世纪60年代,涌现出来大量壁画保护成果,例如壁画揭取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进入21世纪后,观念更新和现代科技在我国壁画保护修复中被广泛运用。
从而对壁画的制作技术、制作材料及壁画病害的产生以及防止措施进行探究,使得我国壁画保护迈进了新的阶段。
现通过相关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对中国古代壁画保护与修复的理论及实践探索做一个梳理。
二、综合类研究概述1.壁画的保护理念的探讨对于壁画的保护在遵循法规和准则的同时,壁画作为文物,如何科学保护还需遵守,就地保护原则、消除病因原则、最小干预原则、和谐性与兼容性原则、可逆性和可再处理性原则和建立完整的保护档案这六大原则。
在具体壁画修复保护实践中,不同类型的的壁画保护也也有其差异性。
对于建筑壁画,要注重美学修复以期达到壁画与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此外要加强传统修复工艺科学化。
赵林娟对东西方壁画材料与保护理念异同之处做了比较。
东西方对壁画的修复既要考虑传统修复也要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科学修复。
相似之处:对壁画逐渐明确其学术价值、扩展修复概念,并将壁画明确分类为干湿壁画。
差别在于对壁画材料因地区而有所不同,例如就粘合剂的使用来说中国壁画以干壁画为主,粘合剂主要使用有机粘合剂和颜料融合;西方以湿壁画为主(法国为油脂壁画),使用的粘合剂为油性粘合剂。
韩休墓壁画研究现状综述
韩休墓壁画研究现状综述【摘要】韩休墓壁画是中国唐代珍贵文化遗产之一,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争议。
本文首先回顾了历史背景下韩休墓壁画研究的现状,探讨了学术界对其的解读和争议。
其次介绍了技术手段在研究中的应用,以及韩休墓壁画在研究唐代文化与宗教方面的重要性。
同时也分析了韩休墓壁画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最后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探讨了韩休墓壁画的价值与意义,为今后研究提供了展望。
韩休墓壁画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对研究唐代历史、文化和宗教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传承。
【关键词】韩休墓壁画、研究现状、历史背景、学术界、解读、争议、技术手段、应用、唐代文化、宗教、重要性、保护、传承、前人研究、未来研究方向、价值、意义、展望。
1. 引言1.1 韩休墓壁画研究现状综述韩休墓壁画是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中国唐代壁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近年来,对韩休墓壁画的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本文将对韩休墓壁画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通过对历史背景下的研究、学术界对其解读与争议、技术手段在研究中的应用、文化与宗教的重要性以及保护与传承的现状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全面分析韩休墓壁画的特点、价值和意义,为未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展望。
韩休墓壁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唐代文化与艺术,还可以为后人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历史意义。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下的韩休墓壁画研究现状韩休墓壁画是中国唐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50年代以来,这些壁画就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
韩休墓位于河南洛阳,是一座具有很高考古价值的墓葬,其壁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俗文化和宗教信仰。
在历史背景下,随着中国对文物保护与研究的重视,对于韩休墓壁画的研究现状也有了长足的进展。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学者们通过考古发掘、壁画保护与修复等多种手段,对韩休墓壁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整理。
唐代壁画知识点
唐代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本文将从唐代壁画的历史背景、特点和主题内容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唐代壁画的历史背景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繁盛的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壁画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形式,在唐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唐代壁画以丰富多彩的色彩和细腻的线条表现手法,成为了当时艺术家们表达思想和审美追求的重要方式。
二、唐代壁画的特点1.色彩鲜艳:唐代壁画采用了丰富多彩的色彩,常常使用红、绿、黄等鲜艳明亮的颜色。
这些鲜艳的色彩给人以愉悦的感觉,同时也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富饶。
2.线条流畅:唐代壁画注重线条的表现,线条流畅而有力,勾勒出了人物和景物的轮廓,给人一种生动活泼的感觉。
3.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唐代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情生动,根据人物的身份和角色来进行绘画,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有神。
4.主题广泛:唐代壁画的题材涉及宫廷、农田、山水、佛教等各个领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唐代壁画的主题内容1.宫廷生活:唐代壁画中经常描绘宫廷生活场景,如皇帝行宫的宴会、舞蹈、音乐等。
这些作品展示了唐代宫廷的奢华和繁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庄严和秩序。
2.农田景观:唐代壁画中还常常出现农田景观,描绘了农民耕作、收割等农田生活的场景。
这些作品表现了唐代农业生产的兴盛和农民的辛勤劳动。
3.山水风景:唐代壁画以山水画为主题的作品也很常见。
这些作品通过绘制山川河流、树木花草等自然景观,展示了唐代人们对自然和山水美的热爱和追求。
4.佛教题材: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壁画中也常常出现佛教的题材。
这些作品描绘了佛教经典故事、佛陀的形象等,表达了人们对佛教信仰的虔诚和敬仰。
综上所述,唐代壁画以其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和多样性。
不仅仅是一种装饰艺术形式,唐代壁画也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向往。
通过研究和欣赏唐代壁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的历史文化,感受古代艺术的魅力。
北朝隋唐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的文化与审美研究
北朝隋唐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的文化与审美研究北朝隋唐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的文化与审美研究摘要:北朝隋唐时期,粟特人作为重要的外来族群,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通过对北朝隋唐时期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进行研究,深入探讨了其文化与审美特点。
研究发现,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继承了民族传统与汉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这些图像在表现形式、图案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呈现出多元、开放与包容的特点,为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引言北朝隋唐时期,入华粟特人的到来使得中国社会多元化程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他们来自中亚地区,以商贸和艺术活动为主,与中国文化展开了密切的交流与融合。
他们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这些特点在他们的墓葬图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本文将通过对北朝隋唐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的研究,探讨其文化与审美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响。
2. 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的文化特点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继承了粟特人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
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使得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多元、开放与包容的特点。
入华粟特人墓葬以三层墓廊为主要形式,其中墓葬图像的位置主要分布在墓廊的壁画和龛位中。
壁画中的图像一般采用立体平面结合的方式,展现了粟特人民族特有的绘画风格。
同时,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还采用了汉文化的立体雕塑技法,使得图像具有更加真实的表现形式。
其次,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的图案内容多样丰富,涵盖了多个方面的主题。
墓葬图像通常包括神祇、人物、动植物、装饰纹样等。
其中,最常见的图像主题是神祇和人物,涉及了宗教、神话和历史等方面。
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中的神祇一般具有异国风貌,往往是半人半兽的形象,寓意着复杂的精神信仰和宗教观念。
最后,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的艺术手法独特,展现了粟特人民族的审美特点。
墓葬图像的色彩鲜艳,运用了丰富的颜色和色彩对比,使得图像更加生动活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墓壁画研究综述
■ 郑以墨
[摘 要]: 本文综合介绍了20世纪 以来唐墓壁画的主要发现, 并对相关的 学术史进行了较为初步的梳理, 以期能 够把握其发展历程和研究状况, 并探讨 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而为墓葬壁画 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某些帮助。 [关键词]: 唐代; 墓葬壁画; 发现; 研究
扇屏与画史记载相对照, 探讨了唐 代山水画的发展脉络。 之后他还 考释了该墓的 《昆仑奴青牛图》 , 并指出这一题材所蕴含的道教色 彩。 郑岩则以壁画中手持笔墨等 文具的侍者为切入点, 指出壁画与 创作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并据 此进一步探讨了墓葬壁画与传统 美术史的关联。 张建林收集了20多座唐墓中 的屏风画, 并对其题材内容的发展 脉络进行了梳理, 认为这些屏风是 对现实生活中坐卧之榻的围屏的 模仿。 赵超着重对壁画中的“树 下老人” 屏风画进行研究, 认为该 壁画的原型应来自中原儒家文化的 “忠孝图” 且此类壁画应是根据 , 前代流传下来的范本绘制而成, 其图示可能源于 “竹林七贤” 之类 的高士图。 刘婕深入细致地梳理了唐墓 壁画中的花鸟画, 并结合唐代其他 形式的花鸟画及文献记载, 探讨了 唐代花鸟画的发展面貌及其兴盛 的原因, 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唐代 花鸟画的认识。 该文的可贵之处 还在于, 作者在研究中充分注意到 墓葬系统与传统卷轴画系统的差 异, 并采用了有效的方法将考古 材料转化为美术史材料。 还有学者致力于壁画的功能 和意义的分析研究, 如: 杨效俊注意到懿德太子墓与 章怀太子壁画在布局内容、 表现手 法、 环境处理、 人物处理、 壁画风 格等方面的差异, 并从政治的角 度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学者对章怀太子墓壁画的研 究多关注与墓主人身份的关系, 而 沈睿文却注意到该墓壁画的题材 内容与墓主一贯的生活作风和情 趣迥异, 进而从墓葬的负责人李
本和麻本绘画虽非壁画, 但却与 壁画的功能相似。 斯坦因 (Aurel Stein) 自1900年起先后四次到中国 新疆和田、 吐鲁番和甘肃敦煌等 地进行考察与发掘, 获得了一些唐 墓壁画资料。
③ ②
2座, 山西2座, 湖北3座, 吉林1座。 90年代共发掘壁画墓19座, 其中 重要的有新城长公主墓 、 金乡县 主墓 、 节愍太子墓 、 惠庄太子墓 等, 山西、 河南、 北京各发现1座。 21世纪初新发现的壁画墓约5座, 有些未发表, 其中最重要的是唐 代让皇帝李宪墓 。 大体看来, 唐墓壁画题材内 容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初唐时期 是对十六国和北朝墓葬壁画的延 续; 唐高宗、 武则天时期, 墓葬中 的影作木构建筑得到充分发展, 墓室 “第宅化” 特点进一步加强; 唐中宗至唐玄宗开元时期, 壁画 墓的过洞、 甬道多绘影作廊柱, 使 宅院内部更加具有庭院气氛, 消 闲游乐场景增多; 唐玄宗天宝年间 至唐末, 墓室多绘四神、 乐舞、 屏 风, 影作建筑消失, 墓道也不再绘 仪仗、 出行场面。 目前对唐墓壁画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严, 对不同品级官员墓葬的规模、 随葬品的数量、 尺寸等皆有明确 规定, 目前发掘的唐代壁画墓便可 反映这一特点。 李求是通过对章怀太子、 懿 德太子墓的形制及壁画的分析考 证, 揭示了这些壁画所反映的等级 制度。 傅熹年则以懿德太子墓、 永 泰公主墓、 韦泂墓为例, 将墓葬的 形制构造和壁画与当时地上宫殿 建筑相对照, 认为三座墓是在统 一的规制下建造的, 它们之间存 在着等级差别。 懿德太子墓的特 点是以墓内各部分与壁画相结合, 摹拟唐东宫规制, 为三门一殿, 而 永泰公主墓和韦泂墓则摹拟地上 王、 公主府第, 为二门一殿。 从而 再现了唐代壁画墓的基本设计思 路。 此项研究的展开应以近年来 对隋唐都城宫殿的发掘及复原为 背景, 唐代存留的建筑以及文献中 记载的建筑平面图也为此项研究 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 有学者还对某些题材 加以分析考证, 探讨图像所反映 的等级观念。 如范淑英对唐墓壁画 “仪卫图” 的研究 等。 与上述观点不同的是, 王世 平认为唐墓壁画并未体现明显的 政治性、 礼仪性和等级关系, 其表 现的内容主要是宫廷生活、 贵族生 活与平民生活的融合, 而非其生前 真实生活的再现。 壁画的作者在 创作时具有相当的自由度, 壁画的 社会性主要不是取决于墓主人, 而是取决于画壁画的人。 这一问 题的提出, 将提醒我们注意墓葬 壁画的题材内容与当时的政治制 度、 墓主人身份等级、 壁画创作者 之间的复杂关系。
⑩ 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⑨ ⑥ ⑦ ⑤
一、 考古学分期研究
唐代壁画墓主要集中在西安 地区, 其他地区的分布较为零散, 因此对壁画墓的分区研究不具有 典型意义, 而分期则成为研究的重 点。 宿白将西安地区发掘的24座 唐代壁画墓分为五期: 第一阶段 是唐高宗至唐太宗中期, 只有李
艺术设计研究 理论前沿
寿墓一例。 其壁画的内容布局沿 袭北朝、 隋墓壁画旧制, 较鲜明的 唐墓壁画特点还未形成。 第二阶 段是唐高宗时期, 此时唐墓壁画 的特征开始出现: 其布局走向一 元化, 从表示宅第门外的墓道壁 画到表示宅第内室的墓室壁画, 前 后连贯成一个长卷式的既和谐又 简洁的整体, 与前一阶段两个单元 的布局大不相同。 此外, 影作木构 的出现, 使得墓内宅院化这一唐墓 壁画的特点更加鲜明。 第三阶段 从706年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到729 年冯君衡墓, 这是唐墓壁画特征 的形成时期。 此时仍保持之前的 一元化特点, 但游乐内容增多。 第 四阶段从745年苏思勖墓到787年 郯国大长公主墓, 三阶段形成 二、 的壁画特征在此阶段有了较大的
①
安地区。 此外, 山西太原、 宁夏固 原、 新疆阿斯塔那、 湖北郧县和浙 江临安等地区也有发现。
④
27
以时间为线索, 50年代发掘 壁画墓23座, 其中, 唐高宗至唐 睿宗时期9座, 玄宗时期7座, 安史 之乱以后7座。 60年代发掘了4座, 其中永泰公主墓级别最高 。 70年 代, 唐代壁画墓的发掘进入重要 阶段, 共发掘壁画墓27座, 其中陕 西关中唐代京畿地区发现20座, 多 为初、 盛唐时期的帝王陪葬墓, 主 要有李寿墓 、 房陵大长公主墓 、 李凤墓 、 章怀太子墓 、 懿德太子 墓 等。 新疆阿斯塔那地区发现的 张礼臣墓、 187、 188号墓中出土了 木框屏风绢画, 画面内容为乐舞、 围棋、 牧马等 , 其功能与壁画相 似。 此外, 南方还发现了5座壁画 墓。 80年代共发掘壁画墓28座, 多 集中在陕西地区, 这些墓葬分属初 唐、 盛唐和中唐, 其中重要的壁画墓 有长乐公主墓 、 韦氏家族墓 、 唐 安公主墓 等。 此外, 宁夏地区发现
28
图1
懿德太子墓及第一过洞南壁壁画所 表现的宫前广场图
二、 对唐墓壁画的等级制 度研究
目前发掘的唐代壁画墓大多 有墓志出土, 其中记载了墓葬的年 代、 墓主人的身份, 且墓主人的生 平大多可从文献中找到相应的记 载。 整体看来, 墓主人身份较高, 均为皇室、 贵戚、 王公、 大臣和高 官。 就墓主身份和墓葬规模而言, 唐墓壁画属于贵族文化, 是唐代
图2 新疆阿斯塔那张礼臣墓出土的绢画 乐舞屏风
主流文化的一个方面。 根据 《唐 会要》 唐代丧葬的等级制度森 ,
艺术设计研究 理论前沿
三、 对壁画风格、 形式及意 义的阐释
该研究之所以能够展开, 除了 丰富的墓葬壁画材料外, 还得益 于此时成熟的画史、 画论著作的出 现, 此外, 敦煌的大量唐代壁画也 为这类研究提供了依据。 学者对壁画渊源的讨论主要 关注隋唐壁画墓与前代的传承关 系, 如杨泓对唐代壁画墓与东魏、 北齐和西魏北周壁画墓关系的探 讨。 有 的 学 者 对 壁 画 的 某一 题 材、 某一画科的风格、 形式进行了 个案研究, 他们采用的方法主要 是将墓葬壁画与唐代的画史画论 相结合, 试图呈现这一时期美术的 发展状况。 如: 金维诺、 卫边对阿斯塔那张 礼臣墓出土的绢画乐舞屏风、 187 号墓出土的绢本围棋仕女图、 188 号墓出土的绢本牧马屏风进行了 分析, 证了其内容、 考 时代 及作 者, 并指出唐代绘画史上的一个重 要现象, 即画史中记载的“周昉风 格” 其实早在初唐就已出现, 这种 风格并不是某一画家的个人创造, 而是一些不知名的画工在长时间 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Mary H. Fong 还探讨了壁画的作者及其与 画史中记载的大画家的关系。 罗世平将八里庄唐墓的《牡 丹芦雁图》 与文献记载的边鸾花 鸟画风格相比照, 认为该壁画应 是边鸾风格传派的花鸟作品, 或 可 看作是 边 鸾 样 式 在民间的承 传。 郑岩、 清泉则认为该 壁 李 画的形式与画史中记载的“装堂 花”极为相似, 应属这一题材的 作品。 陕西富平县吕村乡朱家道 村唐墓壁画的发现引起学者的关 注, 其中徐涛将该墓中的山水六
29
图3
新疆阿斯塔那87号墓出土的绢本围 棋仕女图
图4
北京八里庄唐墓出土的牡丹湖石图
对唐代壁画墓的科学发掘是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 现已发 现120多座, 其中约80%集中于西
20世纪以来, 不断被发现的 唐墓壁画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 富的图像材料 , 学者们纷纷将目 光投向该领域, 试图从中找到新的 研究角度和解决问题的依据。 在 他们的不断努力下, 该领域的研究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因此, 有必要 对近一个世纪的唐墓壁画研究做 一整体梳理, 以期能够把握其发 展历程和研究状况, 并探讨了其中 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而为墓葬壁 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某些帮助。 唐墓 壁画的发 掘 始 于 2 0 世 纪 初 ,俄 国 的 科 兹 洛 夫 (П.К., Козлов, Пётр К з м ч 、 у ь и ) 德国的勒科克 (Le Coq, Albert von) 日本的大谷光 、 瑞、 吉瑞超等人先后在新疆吐鲁 番阿斯塔那发掘古墓, 其中唐代 墓葬出土了一些绢画与纸本条幅 式屏风画。 1930~1933年, 中瑞西 北科学考察团的中国成员在阿斯 塔那的高昌时期墓葬中发现了伏 羲女娲画像, 此时发现的绢本、 纸
改变, 这时墓道壁画走向衰落, 有 的只剩下青龙、 白虎, 室内壁画女 侍的比例增多, 流行的题材是墓主 人像和可能是描绘墓主人形象的 人物屏风, 最具特征的是折扇式 人物屏风的流行。 第五阶段是唐宪 宗元和年间至唐末 (806~907) , 此时壁画更趋简化, 壁画集中在墓 室, 墓室西壁绘六扇屏风, 其内容 以云鹤、 翎毛取代了 人物。 杨泓则在宿白的分期研究基 础上, 进一步阐述了各期壁画的风 格特点, 并指出其在绘画史上的 地位。 齐东方、 张静则根据新出 土的壁画墓材料对宿白的分期作 了适当调整, 根据壁画的内容、 构 图布局、 艺术特征将壁画墓分为四 期, 并将其与高松冢古坟壁画进行 了比较研究。 王仁波等根据壁画 题材内容的演变将陕西地区24座 唐代壁画墓分为三期, 并对不同时 期的壁画进行分类, 同时指出, 多 天井结构是深宅大院的象征, 反映 了当时贵族生活的景象。 权奎山 对南方发掘的9座壁画墓形制进行 了类型学研究, 将其分为三类, 并 结合墓主身份、 墓葬壁画及随葬品 探讨了这些壁画墓与西安地区壁 画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