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的心理旋转
表象的心理旋转的实验报告doc
表象的心理旋转摘 要 采用双因素的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验证库珀的心理旋转的实验。
以10心本班的10名同学作为被试,采用华东师范大学的心理仿真实验系统进行实验的操作,并对所得的反应时的数据进行SAT 实验范式的检验。
假设正、反“R ”的旋转角度越大,被试的反应时越长;反“R ”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正“R ”的反应时。
结果得出,01.6)80,3(=F ,001.0=p <0.05,即字母的旋转角度越大,被试的反应时越长;16.0)80,1(=F ,69.0=P >0.05,因此推翻反“R ”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正“R ”的反应时;且55.0)80,3(=F ,65.0=P >0.05,两因素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 表象;心理旋转;SAT ;反应时1 引言表象(Mental Image )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陈录生,2008)。
心理学研究感官、大脑及有关神经组织的功能,及其与外部事物的相互作用,直接涉及外部事物达于大脑形成表象的过程(袁红章,1995)。
在认知心里学中,表象不仅指信息加工的成果,也指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表征形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是保存知识的一种形式(陈录生)。
表象能够表征不断变化的信息,能够保存有关空间关系的信息,所以能够承受各种以它为载体的心理操作。
在现代心理学发展时期,主要对表象的某些方面进行了定量的评定,如Galton 测量了人的表象的鲜明性,并且确定了表象的某些年龄的性别的差异。
长期以来,心理学将表象和知觉紧密地联系起来,将表象看作是已经贮存的知觉象的再现,或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的形象(王甦,汪安圣,1992)。
有一些实验结果确实支持了这些看法,如定位实验、敏锐度实验、选择性干扰实验等。
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是物体的抽象的类似物的再现。
一是认为表象是真实物体的类似物;二是认为表象是真实物体的抽象化再现。
谢帕德和库珀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向和反向字母R 的刺激物做的心理旋转的实验来论证人们对表象的加工就像对真实物体的类似物进行加工一样(黄希庭,1987)。
表象的心理旋转
表象的心理旋转
英文名称:ROTATE
简介:
表象是类似于知觉的信息表征。
七十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重要的一项是表象旋转的研究。
Cooper等人1973年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即镜像)字母来研究表象的旋转。
实验要求被试在看到呈现的字母后,不管其具体方位和倾斜角度如何,尽快判断该字符是正的还是反的,并按键作出反应。
如果反应错误,该次实验在以后还会重复,直至反应正确。
Cooper的实验表明:旋转180°时,反应时最长(无论正反),而0°和360°时,反应时最短。
说明样本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用时也就越多。
方法与程序:
用字母R来重复Cooper的表象旋转实验。
有不同方位的正和反的R字母共12种,随机呈现给被试,每种呈现6次,共72次实验。
主试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说明反应方式:绿键为正,红键为反。
强调要在尽量正确的前提下,尽快反应。
结果与讨论:
将被试的结果按在不同的R条件下的表现列成表格,表明了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反应次数。
结果图中是以旋转角度为横坐标,反应时为纵坐标的折线图来展示不同的R字母的反应时情况。
详细结果的第一列是R的倾斜角度,共6种;第二列是R的正反;第三列是被试的判断;第四列是反应时(毫秒)。
交叉参考:想象和表象
参考文献:
王甦等著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25页。
心理旋转
表象——心理旋转表象(Mental Image)亦称意象,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在观念中所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和客体形象在观念中复现的过程。
表象不仅是一个人的映象,而且是一种操作,即心理操作可以以表象的形式进行,即形象思维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表象的心理操作、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可处于不同的相互作用中。
在心理学中,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包括通常所说的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又称心智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也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的重要标尺。
或者说,第一,一个物体可以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映像;第二,这个映像还可以进行旋转;第三,映像旋转的速度是相对恒定的。
心理学家把这种物体映像旋转的现象叫做心理旋转。
Shepard及其同事于20世纪70年代初展开了“心理旋转”的研究。
Shepard和Metzler在1971做了一个心理旋转的实验。
在这个实验里,用速示器给被试成对的呈现图形,被试的任务是判定这两个图形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
每个图形都是由10个小方块连接起来组成的手柄形,看起来是立体的。
这些成对的图形有3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两个图形相同而方位不同,其中一个相对于另一个在平面上转动了一定角度,被试判定它为“相同”才是正确反应。
第二种情况是两个图形相同,但其中一个图形在三维空间中旋转了一定角度,对它的正确反应也是“相同”。
第三种情况为两个图形不同,它们是镜象对称的,对它们的正确判定是不同。
这三种性质不同的图对随机的混在一起。
实验时,每次呈现一个图对,要求被试尽快的作出异同的判定,记录反应时。
这个实验得到的结果表明,无论是平面对还是立体对,如果两个图形的形状和方位都相同,那么被试只需要一秒就能看出它们是相同的;然而当其中一个图形转动了一定角度,出现方位差后,反应时就增加了,反应时随方位差度数的增加而增加,两者成正比。
实验四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
认知心理学实验四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1.背景知识所谓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是指在空间知觉加工过程中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旋转操作,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历程。
那么,这种心理旋转是否真的存在呢?20世纪70年代初,库柏(L.A.Cooper)和谢波德(R.N.Shepard)用减法反应时法为心理旋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证据。
库珀和谢波德(1973)使用左右不对称的字母或数字(如R、J、G、2、5、7等),以及这些字母或数字的镜像作为实验材料,以六种不同的倾斜角度呈现,就构成了12种不同的刺激材料。
实验中在电脑显示器上按随机顺序给被试呈现这12种刺激材料,每次呈现时要求被试判断其是正写的字母或数字,还是反写的字母或数字(即字母或数字的镜像),并要求其尽快地按相应键作出反应,电脑自动记录其反应时间和正误。
多次重复之后,计算被试在每一种倾斜角刺激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间(将同一种倾斜角的正写字母或数字、反写字母或数字的反应时间相加平均),得到了刺激倾斜角度与被试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曲线,如18-1所示。
从图18-1看出,当刺激材料呈现的倾斜角不同时,被试的反应时间也有所不同,而且正立位置(刺激呈现的倾斜角为0o)的反应时间最短、倒立位置(刺激呈现的倾斜角为180o)的反应时间最长,整个变化的关系曲线呈现出以180o为中心的对称性。
这一结果如何解释呢?图18-1 Cooper和Shepard心理旋转实验结果示例库珀等认为,刺激材料正立时,被试可以快速地将刺激材料的知觉印象与相应的记忆表象进行对照,对刺激获得快速识别,其反应时间就短;当刺激材料以一定的倾斜角度呈现时,其获得的知觉印象不能立即与相应的记忆表象匹配,所以需要将直接获得的知觉印象进行心理操作,即对其进行心理旋转,等其旋转到正立位置时就可以和相应的记忆表象匹配,获得识别,所以这时的反应时间加长了。
自然,倾斜角度越大,心理旋转的角度也越大,消耗的时间也越多,反应时间也就越多。
对于表象心理旋转实验的感受和认识
对于表象心理旋转实验的感受和认识5月9日, 我跟同学们一起来到9号楼机房, 进行了心理学实验。
在这些新奇的实验中,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试验中, 由电脑屏幕逐个显示一组字母R, 这些R有正有反, 且经过了不同角度的旋转, 我们的任务是判断每个R是正还是反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系统将记录下我们所用的反应用时及反应正误情况。
在实验过程中, 我集中注意力观察屏幕上的图形。
感觉上, 旋转的角度越大, 判断的难度就越大, 可能因为需要一定的思考过程。
但我很快又发现, 当旋转角度达到最大(即360°)时, 判断反而变得容易了, 相反是在旋转到180°时最让人难以判断, 思考过程似乎加长了。
实验结束后, 我看了一下我的实验结果,①反应用时情况②反应正误情况0度 60度 120度 180度 240度 300度----------------------------------------------------------------正R反应时(ms) 543 575 778 1242 859 641正确率(%) 100.00 100.00 100.00 66.67 100.00 100.00反R反应时(ms) 728 725 1118 1492 829 694正确率(%) 100.00 100.00 66.67 100.00 100.00 100.00从实验结果看, 我在试验过程中的直观感受还是比较准确的。
结果显示在心理旋转实验中, 180度时心理反应时间最长, 且最易出现错误。
实验结束后, 我查阅了关于这个实验的一些资料, 了解到这个实验最早是在一九七一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谢帕德(R.Shepard)和梅茨勒(Metzler)实施的。
该实验说明了以下重要事实: (1)表象这一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是可以用科学的实验方法证明的。
心理旋转的实验恰恰证明了表象的存在, 并非像行为主义心理学所断言的那样, 外界刺激传入大脑, 就如同进了黑箱子, 人们无法知道头脑是怎样活动的。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doc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心理旋转实验报告1心理旋转实验报告摘要该实验采用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研究了4名大学生在不同的方向和旋转角度下判断字符正像或镜像的反应时,结果表明(1)心理旋转是存在的,且基本支持Cooper和Shepard研究的结果, (2) 不同被试完成任务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有些被试在反应的时候极可能不是完全的心理旋转。
关键词:心理旋转表象命题表征1 引言Cooper和Shepard (1973)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数码,对心理旋转作了进一步研究。
以R字母所做的实验结果发现,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或360°,不管是正常的或镜像的,判定所需时间较少,而当样本作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时,反应时为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大,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以180°为界,曲线的两侧时对称的。
Shepard等关于心理旋转的研究着眼于表象的表征和加工,它有力地支持将表象看作一种独立的心理表征的观点。
但命题表征说认为它同样可以解释心理旋转的实验结果。
本研究旨在验证Cooper和Shepard实验。
2 实验2.1 被试被试为应用心理专业的本科生4人。
2.2 材料和仪器2.2.1 JGean SigSquares df Square F .Betann,1895)最先把用来短时呈现视觉刺激的仪器叫做速示器。
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曾指出,一个良好的速示器应具备许多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1)时间很短,能避免眼动;(2)呈现前被试应能明确刺激呈现的位置,并能控制呈现前的照明条件;(3)全部刺激物应尽可能全部同时呈现,以满足许多心理学研究所要求的高精度高速呈现视觉刺激的需要。
该仪器用途较广,可通过高速呈现来测定图形、汉字、英文字、数字、广告的辨认阈限;测定注意范围;还可用于学习和记忆等多种实验。
但是,使用速示器进行的实验具有一个弱点,即由于有视觉后象的存在,常常无法判定被试到底是对刺激反应,还是对后象(记忆痕迹)反应篇二: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题目:表象的心理旋转摘要:实验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反(即镜像)字母来研究表象的旋转。
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
实验报告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表象的心理旋转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人们对表象的心理旋转,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揭示人们在面对不同表象时的心理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人们对不同表象的心理旋转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现象可能受到个体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引言表象是人们对外部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它们在人们的心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不同的表象可能会引发人们心理上的不同反应,这种心理旋转的现象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
因此,本实验旨在探究人们对表象的心理旋转,以期揭示人们在面对不同表象时的心理变化。
方法本实验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邀请了100名受试者参与。
实验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受试者需要观看一系列不同表象的图片,并记录下自己的心理感受;第二阶段,受试者需要填写一份问卷,回答关于表象的心理旋转的问题。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受试者对不同表象的心理旋转存在显著差异。
在面对积极的表象时,受试者的心理状态普遍更为积极和愉悦;而在面对消极的表象时,受试者的心理状态则更为消极和沮丧。
此外,个体的认知和情感因素也对表象的心理旋转产生了影响。
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对不同表象的心理旋转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现象可能受到个体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这些因素对表象的心理旋转的影响,并寻找更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不同表象带来的心理变化。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揭示了人们对不同表象的心理旋转存在显著差异的现象。
这一发现对于理解人们的心理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希望本实验的结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
180正正2237
300反反1612
180反反3440
60反反1549
300反反1800
120反反1862
300反反1861
240正正1830
0反反1124
60反反2706
180正正1656
300反反2300
0正正1049
0反反893
240正正2831
120正正3018
300正反1018
0反反2268
3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正正1049
180反正2065
180反正2050
0正正924
240正正2268
120正正987
参考文献:.2010-6.(129-130)..杨治良王新法心理实验操作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实验题目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
实验课程
实验心理学实验6
指导老师
刘海涛
实验成绩
学生姓名
庄礼润1608400070
实验班级
16级应心心咨班
1.实验目的: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2.仪器与材料:多媒体计算机、PsyKey心理教学系统
实验原理:3.
表象是指物理上并未出现的刺激的心理表征,是曾感知过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在人脑中的反映。表征(representation)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信息的编码和存储有视觉形象形式和言语听觉形式,抽象概念或命题形式。那些具有形象性特征的表征,也称表象,它只是表征的一种形式。
=====备注=====
测验耗时:253秒
[参数表]
重复次数=6
间隔时间(毫秒)=1000
=====详细反应=====
角度R判断反应时
0正正1253
表象的心理旋转
表象的心理旋转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70年初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用减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
Cooper等人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和反(镜像)的字母,如非对称性字母或数字R、J、2、5等来研究表象的旋转。
实验表明:当图片(字母)旋转180°时,无论正反,反应时最长,而当图片(字母)旋转0°时,反应最短。
这说明样本偏离正位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时间也就越长,人们在进行表象加工时可能存在一种心理旋转范式。
一、目的1.重复Cooper等人的实验,研究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
2.通过反应时减数法则,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3.熟悉和掌握减法反应时测量技术在信息加工研究中的应用。
二、仪器和材料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2.材料: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镜像)图片,共有0°、60°、120°、180°、 240°、300°正反共12种不同角度方向的R。
三、方法1.双击桌面“心仪心理实验平台”图标,弹出登录窗口。
对首次登录者请先注册用户;对已做过实验者用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双击“电脑实验”,打开 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主界面。
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表象的心理旋转”,右边呈现实验说明。
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练习等,也可以单击“开始实验”按钮直接进行实验。
2. 指导语是:这是一个表象心理旋转的实验。
下面屏幕要呈现的是一系列不同角度的字母正R和反R(镜像),请你使用1号反应盒对呈现的R做出反应。
如果认为是正 R按“+”号键,认为是反R则按“-”号键,反应越快越好。
当你明白了操作要求后,请你点击下面的“开始实验”按钮开始。
实验1-8 库珀的表象心理旋转实验
实验1-8 库珀的表象心理旋转实验目的1、通过重复库珀等人的实验,研究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证实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2、熟悉和掌握反应时测量技术在研究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应用。
背景知识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1973年,库珀(Copper)等人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来研究表象的旋转。
实验要求被试在看到呈现的字母后,不管其具体方位和倾斜角度如何,尽快判断该字母是正的还是反的,并按键作出反应。
如果反应错误,该次试验在以后还会重复,直到反应正确。
结果表明:当图片旋转180°时,反应时最长(无论正反),而当图片旋转0°和360°时(即正位图片),反应时最短。
这说明样本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时间也就越长。
对表象的问题,前人已经进行过了很多研究,也提出了不少理论。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结构理论、功能理论和相互作用理论。
结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表象和知觉在内部结构和产生机制方面有某些类似。
他们应用了一种称为“视觉缓冲器”的结构来解释表象产生的机制,这一结构中包含无数“细胞”组成的一个阵列,在产生视觉表象时,这个阵列中的一些相应的“细胞”被激活,从而使人产生相应的表象。
人在视察一个表象时,“缓冲器”中的不同细胞就被激活,而这些相应的“缓冲器”曾以相同的方式产生过相应的实际知觉。
表象具有一定的空间延展度和空间分辨率(Kosslyn,Ball&Reiser,1978;Pinker&Kosslyn,1978)。
功能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表象的功能作用,以及我们是如何操纵表象进行知觉活动的。
该理论认为,当我们在头脑中比较两个物体时通常是通过想像这两个物体的重叠来进行的。
如果有必要的话,先想像其中一个,对它进行操作(如旋转)以便和另一个相匹配。
这种操作与对真实物体的操作是一致的。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XXX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XXX表象的心理旋转XXX摘要:本次实验采用计算机及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测验了一名XX大学一名男性被试表象旋转所用的反应时。
实验目的: 验证库珀的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不同角度正反字母“ 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
通过反应时减数法则,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熟悉和掌握减法反应时测量技术在信息加工研究中的应用。
结果发现说明刺激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所需要的心理旋转越多,用时就越多; 结果很好地验证了心理旋转的经典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表象旋转的存在。
关键词:反应时心理旋转1 引言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己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转换能力。
对心理旋转能力及其性质的研究不仅在理解人类空间认知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对于心理旋转参考框架的研究开始于20 世纪70 年代库柏和谢帕德的心理旋转的表象旋转假说, 假说提出心理旋转的内部过程是同外界物理旋转极其类似的表象旋转过程, 被试在判断一个倾斜的刺激时,总是先在头脑中形成这个刺激物的表象再把表象旋转到直立位置进行判断, 然而内部参考框架不能转成与即将出现的字母一致的方向。
有研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接受正像镜像任务和字母数字判断两个任务。
在正像镜像任务中,让被试判断屏幕上出现的字母或数字是正像还是镜像,而在字母数字判断任务中,让被试判断屏幕上出现的刺激是字母还是数字。
在正像镜像判断任务中出现了反应时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心理旋转效应,但在字母数字判断任务中,被试的反应时并不随着刺激旋转角度的增加而增加。
研究心理旋转的重要变量就是反应时,通过对被试反应时的测量我们可以借鉴减数法的研究思想判定心理旋转的存在。
本实验假设心理旋转的角度对反应时有影响,倾斜180?时反应时最长。
而0?(360?)时,反应时最短。
同时对象旋转的度数越多,心理反应的时间就越多; 在刺激呈现时,人类会自动的按照认知的规律,以尽可能小的能量消耗,获得我们所需的结果。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个人信息=====编号:77777 性别:女年龄:21姓名:k 学历:出生日期:1994-01-25 所属:职业:测试日期:2015-07-02=====结果图片==========结果数据=====----------------------------------------------------------------0度 60度 120度 180度 240度 300度----------------------------------------------------------------正R反应时(ms) 0 0 0 7354 0 0 正确率(%) 0.00 0.00 0.00 33.33 0.00 0.00反R反应时(ms) 606 0 551 8518 0 0 正确率(%) 16.67 0.00 16.67 16.67 0.00 0.00----------------------------------------------------------------=====备注=====测验耗时:202秒[参数表]间隔时间(毫秒)=1000=====详细反应=====角度 R 判断反应时 180 正正 8957 180 反反 8518 60 正反 754 0 反正 721 240 反正 1381 300 正反 721 120 反正 1081 120 正反 976 60 反正 688 180 反正 4880 300 正反 916 240 正反 2510 0 正反 840 180 反正 877 60 正反 754 60 反正 624 180 反正 624 120 正反 2392 60 正反 622 300 正反 623 0 反正 688 180 正反 3210 120 反正 2041 0 反正 1400 0 正反 1705 0 反正 661 300 正反 746 180 反正 1998 300 反正 900 240 正反 801 300 反正 622 300 反正 624 300 正反 721 240 反正 1474 180 正反 1704 180 正反 1550 120 正反 1500 240 反正 900 240 正反 1028 120 正反 787 0 正反 591 180 反正 1473 120 正反 851 60 正反 918 60 反正 819 0 正反 557 60 正反 541 240 正反 1201 0 正反 421 60 反正 620 120 反正 900 0 反反 606 60 正反 754120 反正 753 180 正正 5751 0 反正 720 300 反正 1261 300 正反 720 240 反正 754 240 反正 1410 120 正反 1146 180 正反 2293 60 反正 661 300 反正 682 240 正反 753 60 反正 541 240 正反 721 240 反正 737 120 反正 819 300 反正 1250 120 反反 551 0 正反 688。
心理实验操作指南之表象心理旋转
心理实验操作指南之表象心理旋转PsychELab®心理教学系统是教育部“实验心理学”名牌课程课题科研成果之一,开发于2000年左右,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完成,最初用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实验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软件。
经过10多年的应用与探索,目前有超过200所高校与单位在使用。
PsychELab®心理教学系统配有更明了的教学指南:每个实验都配有针对实验本身的帮助文件,内含实验背景、实验设计范式、结果数据含义及处理方法、参考文献、软件操作指导等内容(见附录表象心理旋转)。
附:表象心理旋转实验背景知识心理旋转指单凭心理动作,将知觉之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
对心理旋转能力及其性质的研究不仅在理解人类空间认知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Cooper等人的研究中,每次给被试呈现一个旋转角度不同的字母R,呈现的字母有时是正写,有时是反写。
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字母是正写还是反写的。
结果表明:当字母呈现垂直时(0°或360°),反应时最短,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大,反应时随之增加。
当字母旋转180°时,反应时最长。
这说明,被试在完成任务时,对表象进行了心理操作,即他们倾向于把倾斜的字母在头脑中旋转到直立的位置,然后再作出判断。
人们在完成某种作业时,确实可以借助表象进行思维,形象思维的支柱就是人们已经形成的各种各样的表象。
本实验引用了Cooper和Shepard的实验范式,采用表象心理旋转实验程序,使用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 字符实验,测量被试对不同的方向和旋转角度所需要的反应时,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实验结果要求统计不同方向下各旋转角度的反应时平均值,绘制反应时图形,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介绍一、实验设计与实验材料1、实验目的采用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实验,对不同的方向和旋转角度判断字符正反的反应时的测量,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2、实验设计本实验为2×6被试内设计。
9 表象的心理旋转
表象的心理旋转摘要:本实验借鉴减数法的研究思想,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本科二年级的10名学生(5男5女)。
被试利用计算机和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对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图片进行反应。
对测得的反应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字母R旋转180度时,无论正反,反应时最长;当字母R旋转0度时,反应时最短。
人们在进行表象加工时可能存在一种心理旋转范式。
关键词:表象心理旋转反应时1 引言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己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转换能力。
对于心理旋转能力及其性质的研究不仅在理解人类空间认知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对于心理旋转参考框架的研究开始于20 世纪70 年代Cooper 和Shepard 的心理旋转的表象旋转假说。
假说提出心理旋转的内部过程是同外界物理旋转极其类似的表象旋转过程,被试在判断一个倾斜的刺激时,总是先在头脑中形成这个刺激物的表象,再把表象旋转到直立位置进行判断,然而内部参考框架不能转成与即将出现的字母一致的方向(Shepard S , Metzler D. Mental rotation,1988)。
有研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接受正像镜像任务和字母数字判断两个任务。
在正像镜像任务中,让被试判断屏幕上出现的字母或数字是正像还是镜像,而在字母数字判断任务中,让被试判断屏幕上出现的刺激是字母还是数字。
在正像镜像判断任务中出现了反应时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心理旋转效应,但在字母数字判断任务中,被试的反应时并不随着刺激旋转角度的增加而增加(任国防,2008)。
影响心理旋转能力的因素很多。
具体来讲,性别、年龄、智力、机体活动水平、遗传基因、家庭教育倾向、社会文化因素、练习、角色方式等都会影响心理旋转能力(郭苹,吴北平,2008)。
随着越来越多的心理旋转实验的进行,很多实验都发现了男性和女性在不同刺激物下的表现不尽相同,甚至出现很明显的差异。
表象的心理旋转
实验报告(实验心理学实验)实验名称表象的心理旋转姓名学号院系专业应用心理学表象的心理旋转摘要实验研究了正R和反R的心理旋转随旋转角度变化的规律,及正R和反R的反应时的差异和反应时的性别差异。
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20名。
实验给被试呈现旋转角度分别为0°、60°、120°、180°、240°、300°的正R和反R字母,当刺激出现时,要求被试判断刺激为正R还是反R。
结果显示:刺激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用时越多。
关键词表象心理旋转反应时1 引言表象(Mental Image)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是真实物体的类似物,是真实物体的抽象化再现.美国心理学家巴格斯基认为,人将视觉和语言信息转化为表象储存在记忆中,表现是信息编码的基本形式。
人可以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类似于对具体事物的操作。
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指单凭心理运作,而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的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
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也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的重要标尺。
对心理旋转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Cooper和Shepard用减数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得到了字母倾斜程度越大,反应时越长的结论。
后来的一系列研究都验证了这一假设.有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被试的心理旋转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无论是对图形方位匹配判断的准确性还是完成判断任务的速度,中青年组被试的成绩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被试.这说明心理旋转能力可能与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有关。
有研究者比较了青年和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旋转信息加工,发现青年和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旋转的信息加工机制均受损,也说明心理旋转与神经过程有关. 个体心理旋转能力与智力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而关于心理旋转的性别差异,不同的研究却得出了不同的结果.大多数实验结果是男性的表现要好于女性,男性在执行空间认知任务时的表现往往好于女性,在心理旋转任务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
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
实验报告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表象的心理旋转引言:人类的大脑是一个复杂而神奇的器官,它能够感知、理解和解释世界。
然而,我们对于大脑的运作机制还了解得不够深入。
本实验旨在探索人类心理中的一种现象——表象的心理旋转,即我们对于物体在空间中旋转的感知和认知。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设计——旋转立方体实验。
实验参与者被要求观察一系列立方体的图片,并判断它们是否相同。
实验过程中,图片会以不同角度进行旋转,参与者需要根据旋转后的图片判断是否与初始图片相同。
实验过程:实验开始前,参与者被告知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实验室环境被控制在相对安静和无干扰的状态下,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每位参与者在实验开始前都进行了短暂的训练,以熟悉实验的要求和操作。
训练过程中,参与者被要求观察一系列旋转立方体的图片,并进行判断。
熟悉了实验流程后,参与者开始正式实验。
在正式实验中,参与者需要观察一系列旋转立方体的图片,并判断它们是否与初始图片相同。
实验中,图片的旋转角度和速度是随机的,以避免参与者对于旋转规律的预判。
实验结果:经过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参与者在判断旋转立方体是否相同时存在一种心理旋转的倾向。
具体来说,当立方体的旋转角度小于90度时,参与者的判断准确率较高;而当旋转角度超过90度时,参与者的判断准确率明显下降。
这表明参与者在感知和认知旋转立方体时,存在一种心理上的旋转过程。
讨论与解释:为什么人类会在感知和认知旋转立方体时出现心理旋转的倾向呢?这可能与我们的大脑结构和认知机制有关。
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中的视觉系统对于物体的旋转和变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当立方体的旋转角度超过90度时,我们的大脑可能无法准确地跟随和理解物体的旋转过程,从而影响了我们的判断准确率。
此外,心理旋转的倾向还可能与我们的经验和学习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物体往往是静止的,而不会频繁地旋转。
因此,我们的大脑可能更擅长处理静态物体,而对于旋转物体的感知和认知能力相对较弱。
心里旋转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心里旋转实验是认知心理学中研究表象心理旋转现象的经典实验。
表象心理旋转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对物体进行旋转操作,以判断物体在不同角度下的正像或镜像。
该实验旨在验证心里旋转现象的存在,并探讨个体在心理旋转过程中的认知策略。
二、实验目的1. 验证心里旋转现象的存在;2. 探讨个体在心理旋转过程中的认知策略;3. 分析不同旋转角度对心理旋转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共计20个。
其中,正像R字符10个,镜像R字符10个,旋转角度分别为0度、45度、90度、135度、180度、225度、270度、315度。
四、实验方法1. 被试:选取2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年龄在18-22岁之间,男女各半。
2. 实验程序: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实验开始前,主试向被试讲解实验任务和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被试需在计算机屏幕上观察R字符,并判断其是正像还是镜像。
当被试作出判断后,系统自动记录反应时。
3. 实验步骤:(1)主试向被试展示20个R字符,每个字符呈现时间为1秒;(2)被试观察字符后,判断其是正像还是镜像;(3)被试作出判断后,系统自动记录反应时;(4)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字符观察完毕。
五、实验结果1. 心理旋转现象存在: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被试在不同旋转角度下判断R字符正像或镜像的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p<0.05)。
这说明心里旋转现象确实存在。
2. 认知策略:部分被试在心理旋转过程中采用视觉搜索策略,即在观察字符时,首先寻找正像或镜像的特征;部分被试则采用记忆策略,即回忆起字符的原始形态,然后判断其正像或镜像。
3. 旋转角度对心理旋转的影响: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被试的反应时也随之增加。
当旋转角度为180度时,反应时最长。
六、讨论1. 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实验结果与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的研究结果一致,验证了心里旋转现象的存在。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实验时间2013年10月摘要:该实验主要利用PsyKey心理教学系统,通过35名心理学生被试判断不同角度“R”的正反向的反应时,来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
实验结果基本支持了cooper和shepard 的研究结果,表象心理旋转确实存在。
关键词:心理旋转反应时引言:表象是指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
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又称心智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也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的重要标尺。
20世纪70年代库柏和谢帕德做了心理旋转的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辨别图形时,需要将头脑中贮存的图形表象进行放置,随着增加,反应时也随着延长,二者之间呈线性关系。
心理旋转具有其神经机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如:正电子发射层析照相术、功能磁共振成像术和脑电技术等,发现顶叶、枕叶和额叶在心理旋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王鹏,游旭群,刘永芳,2005)实验目的: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实验方法:1 被试实验被试共35名,均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平均年龄19岁,其中男5人,女30人,各项生理指标正常。
2 实验设备多媒体计算机、PsyKey心理教学系统3 实验步骤:实验被试采取随机分组方式1.前期准备: a 让被试按要求打开PsyKey心理教学系统软件,并输入个人信息。
b 让被试端坐在计算机前,双手持手键,左右手的大拇指分别放在Q键和P 键上。
2.正式实验: a 被试按要求仔细阅读屏幕软件上的指导语,“请判断屏幕上字母是正R,还是反R,如果是正R就用左手食指按Q键,如果是反R就用右手食指按P键,每次判断要求准确而迅速。
”\b 点击“开始实验”c 打开软件“实验结果”,记录原始数据和结果分数4 结果与分析表一:不同角度下反应时的平均值0度60度120度180度240度300度360度平均反应670.2286777.34291194.0571464.2291095.829731.6857670.2286时(正)平均反应826.7429991.11431170.7141302.3431198.486895.9143826.7429时(反)图一:不同角度下反应时的平均值折线图由表格和折线图中平均数的分布可以看出,无论正反,顺时针0度至180度的过程中,随着刺激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被试判断正“R”和反“R”所用的反应时越长,当达到180度时,反应时最长。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摘要本次实验主要是验证库珀和谢帕德的实验研究结果。
通过将“R”的显像方向、“R”的旋转度数设计成2×6十二个水平。
采用“R”的不同显像方向和旋转度数来研究心理旋转的不同角度对反应时的影响。
结果发现:心理旋转过程确实存在且旋转角度与反应是长短成正比;不同被试反应是存在个体差异;判断正确率与反应时相关。
关键词:表象心理旋转1 前言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己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转换能力。
对于心理旋转能力及其性质的研究不仅在理解人类空间认知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大量实验都证明了表象有可能作为一种保留和操纵外界信息的代码存在。
因为表象能够表征不断变化的信息,能够保存有关空间关系的信息,所以能够承受各种以它为载体的心理操作。
本次实验旨在验证库珀和谢帕德的实验。
研究心理旋转的重要变量就是反应时,通过对被试反应时的测量我们可以借鉴减数法的研究思想判定心理旋转的存在。
本实验假设心理旋转的角度对反应时有影响,倾斜反180°时,反应时最长。
而0°(360°)时,应时最短。
同时对象旋转的度数越多,心理反应的时间就越多;在刺激呈现时,人类会自动的按照认知的规律,以尽可能小的能量消耗,获得我们所需的结果。
心理旋转实验证明了表象是物体抽象的类似物的再现。
在没有刺激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会对视觉信息和空间信息进行加工。
表象是真实物体的类似物,它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中的,具有直观性。
大脑对表象的加工操作类似于对真实物体进行知觉是的信息加工。
事实上,心理旋转是真实的物理旋转的一种类似物,只不过表象是这种实物旋转在头脑中的复现而已,并且复现是不受任何感觉通道的束缚。
本试验脑机制的解释是:通过使用脑功能核磁共振研究发现与心理旋转密切相关的主要是顶叶与额叶区域。
此外表象的心理旋转也会受其它的一些因素如性别、年龄、问题解决策略以及图形的复杂程度等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倾斜角度对表象心理旋转的影响
学校:华东师范大学专业:应用心理学姓名:XXX学号:XXX 实验时间:2016-12-18
摘要本次实验采用计算机及EP—S2012心理实验系统,测验了1名视觉正常的应用心理系(夜大)一年级女生被试表象旋转所用的反应时。
实验材料为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镜像)图片,共有0°、60°、120°、180°、240°、300°正反共12种不同角度和方向的R。
间隔时间(毫秒):1000,实验次数:72,此次实验是在无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进行的,即测验前既没有正或反的提示信号也无任何倾斜度的提示。
本次实验目的:1、重复库柏(Cooper)等人的实验,研究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
通过反应时减数法则,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2、熟悉和掌握减法反应时测量技术在信息加工研究中的应用。
结果发现:在180°时,正R的反应时处在最低的位置,反R的反应时处在最低的位置是在0°的时候。
各个倾斜角度间的反应时并未存在什么规律性。
这跟库柏(Cooper)等人的实验是相违背的。
在180°时,正反R的正确率相差很大,尤其是正R的正确率非常低,因此,该实验无法作为当图片(字母)旋转180°时,无论正反,反应时是否最长,当图片(字母)旋转0°时,无论正反,反应时是否最短的论证。
由于被试人数有限,实验环境等各方面影响,此次实验并不能作为推翻或者否定库柏(Cooper)等人的实验的佐证。
关键词表象心里旋转减法反应时
1 引言
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
20世纪7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心里旋转指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之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
也就是说,当一个知觉对象不是以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呈现时,人们可能是通过内部心理过程把这个对象旋转到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加以辨认。
70年代初库柏和谢波德(Cooper & Shepard,1973)用减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
库柏等人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和反(镜像)的字母为材料,如非对称性字母或数字R、J、2、5等来研究表象的旋转。
结果表明:当图片(字母)旋转180°时,无论正反,反应时最长;而当图片(字母)旋转0°时,反应最短。
这说明样本偏离正位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时间也就越长;可见,人们在进行表象加工时,可能存在一种心理旋转范式。
本次实验旨在验证库柏等人的实验。
实验假设:不同倾斜角度正反字母“R”对心理旋转的反应时有影响,但当图片(字母)旋转180°是,无论正反,反应时不一定最长;而当图片(字母)旋转0°时,反应时不一定最短。
2 方法
2.1被试
华东师范大学(成人)应用心理系一年级女生1名,年龄26周岁,视觉正常。
2.2仪器与材料
2.2.1仪器:计算机、EP—S111综合实验仪及EP—S2012心理实验系统。
2.2.2材料: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镜像)图片,共有0°、60°、120°、180°、240°、300°正反共12种不同角度和方向的R。
2.3实验程序
2.3.1登陆程序:打开EP—S2012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注册成功后登陆进入,选中实验列表中“现代认知心理学”点击进入。
选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按钮进入。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参数),可先进行练习实验,也可以直接点击“开始”按钮开始实验。
2.3.2实验条件:此次实验是在无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进行的,即测验前既没有正或反的提示信号也无任何倾斜度的提示。
2.3.3指导语是:(实验方法:)这是一个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
实验开始后,屏幕相继呈现一系列不同角度的正“R”或反“R”(镜像)字母,请你使用综合实验仪对呈现的“R”作出反应。
如果认为是正“R”按“红”色键,认为是反“R”按“蓝”色键,反应越快越好。
当你明白了操作要求后,点击下面“进入实验”按钮开始实验。
2.3.4被试作出判断:正式实验开始后屏幕随机呈现不同角度的正向和反向R,被试对呈现的R作出正向还是反向的判断。
程序将自动记录反应时。
2.3.5实验数据: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
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
也可稍后在主界面“查看数据”菜单中查看。
3 结果
3.1计算被试对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正确判断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百分比。
表1 被试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的正确率和正确平均反应时
偏转角度
0°60°120°180°240°300°
正R反应时(毫秒) 941 1760 1104 905 1342 1860
正R正确率100% 100% 83% 17% 50% 67%
反R反应时(毫秒) 1149 1698 1813 1426 2574 1321
反R正确率100% 100% 83% 83% 83% 100%
图1 被试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的正确平均反应时
图2 被试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的正确率3.2被试实验参数及结果
实验参数
间隔时间(毫秒):1000
实验次数:72
表2 被试的实验结果
4 讨论
在实验实施过程中,为了消除顺序误差,实验中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的呈现都是随机的。
通过对表1、表2、图1、图2的综合比较分析可知,被试的总正确平均反应时较低,正R 与反R正确平均反应时存在较大差异,说明被试对正R与反R的印象判断有明显差距。
各个不同倾斜角度之间的反应时均存在差异,这说明人们在进行表象加工时,可能存在一种心理旋转范式,但这种范式是否具有一定规律性还有待考证。
图1可以看出在180°时,正R的反应时处在最低的位置,反R的反应时处在最低的位置是在0°的时候。
这跟库柏(Cooper)等人的实验存在差异,而图2中,在180°时,正反R 的正确率相差很大,尤其是正R的正确率非常低,因此,该实验无法作为当图片(字母)旋转180°时,无论正反,反应时是否最长,当图片(字母)旋转0°时,无论正反,反应时是否最短的论证。
本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被试人数有限,实验环境等各方面影响,此次实验并不能作为推翻或者否定库柏(Cooper)等人的实验的佐证。
注:实验全过程中被试并未刻意去让哪个倾斜角度反应时快或慢的心理举动。
5 结论
本次实验可以说明人们在进行表象加工时,可能存在一种心理旋转范式,这跟库柏(Cooper)等人的实验结果相吻合,但这种范式是否具有一定规律性还有待考证。
该实验无法作为实验前提出的假设即:不同倾斜角度正反字母“R”对心理旋转的反应时有影响,但当图片(字母)旋转180°是,无论正反,反应时不一定最长;而当图片(字母)旋转0°时,反应时不一定最短的最终论证。
参考文献
1.郭秀艳.实验心理学.杨治良审定.—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03-205
2.杨治良,王新法.心理实验操作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29-130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