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公开课--用

合集下载

【公开课教案】《大学之道》课堂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大学之道》课堂教学设计

《大学之道》课堂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一、导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

二、题解“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大学”,在古代指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

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

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三、文学常识1.作品简介《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主要的内容是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

《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2.作者简介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

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令河南商丘)人。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3.写作背景《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

第18课《中国石拱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8课《中国石拱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8课《中国石拱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中国石拱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石拱桥的特点,比较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异同。

(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4)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环节一、情境导入引文本导入:同学们,有一个人,他十岁那年目睹家乡文德桥倒塌砸死、压死众人的事故,他内心震动,立下了桥梁梦。

长大后,他亲自主持设计钱塘江大桥及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武汉长江大桥。

这个人就是中国桥梁之父——茅以昇。

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桥梁专家茅以昇的脚步,去探访中国石拱桥的前世今生。

环节二、初读课文知大意(1)正音识字,积累常识首先我会让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重点疑难字词并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之后我会多媒体出示“惟妙惟肖、洨河"等字词的音、形、义,随后派学生代表站起来读一读,接着我会检查学生对作者茅以昇的预习情况。

(这一环节,以学生自己讲授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适时点评,帮助学生理解记忆)(2)默读文本,整体感知我会请学生采用圈点勾画法快速默读1-3 段,随后请学生说说:本文的说明对象有何特点?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文本,交流讨论后明晰:本文的标题“中国石拱桥”是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我国石拱桥具有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三大特征。

这一环节我采用了以“读"为主线,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排除字词理解和语言障碍,并为下面精读环节的打下基础。

环节三、品读升华悟情感本环节:(1)首先我会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提问学生:本文篇幅短小,且作者不止介绍了一座桥,请你说说文章先后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写?学生都过认真研读课文总结出:文章先后写了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征,赵州桥的特点,卢沟桥的特点,石拱桥辉煌的原因,以及中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2. 熟悉古代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4.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代表作品。

3. 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4. 古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三、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兴趣,通过展示古代文物或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10分钟)向学生讲解古代文化的定义和特点,探讨其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主体部分:(60分钟)1. 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代表作品:通过PPT或实物展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古代文明到唐宋文化、明清文化等时期,重点讲解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如《诗经》、《论语》、《红楼梦》等,让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具体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2. 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探讨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包括价值观、社会制度、文学艺术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并展示他们的观点。

3. 古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展示现代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案例,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古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

小结:(1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动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和研究。

四、教学资源:1. PPT或实物展示:用于介绍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

2. 分组讨论:用于让学生展示对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的观点。

3. 古建筑保护与修复案例展示:用于说明古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主动讨论、小组展示和相关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可以通过小测验或小作业的方式进行课后知识的巩固和评估。

六、拓展延伸:在公开课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进行实地学习;安排学生进行古代文化研究或创作,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造力。

1《老子四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老子四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 《老子四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四章》微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生平、作品及其思想观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概括各章主旨。

(重点)3、学习本文论证技巧、写作特色,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难点)4、批判地吸收道家哲学思想,从中借鉴其立身处世的原则。

(难点)[开场]“本真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上)复习”,欢迎来到包建新名师工作室。

今天我们复习的课题是《四章》。

[课文内容梳理]一、文学常识《老子》语言极简又缺少语境,相对儒家思想及其作品,阅读难度较大。

那么在展开课文内容的梳理之前,我们先来复习老子其人、其书以及道家推崇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老子其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史载,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闻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二)老子其书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行文冷静、深刻,极富辩证色彩,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之后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一共81章。

其与《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三)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老庄为代表,主张以宇宙本体、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道”驾驭“人道”,用“无为”实现“有为"。

道家“无为而治”的学说主张,对中国哲学、中国社会乃至中国人都具有深刻影响。

内容梳理学习文言文,首先需要我们疏通文意,理解与掌握好文言基础知识和特殊句式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PPT优秀课件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PPT优秀课件
古代是把天象的变化和人事的吉凶联系 到一起的。如日食是上帝对当政者的警告。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中国古 代文化 常识》P PT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中国古 代文化 常识》P PT
练习1:查找资料,解释下面句中画线部分
(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诗) 参指西方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方苍龙七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中国古 代文化 常识》P PT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中国古 代文化 常识》P PT
二十八宿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 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 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恒星。古 人还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 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二十八宿的名称,按东北西南分别为: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àng氐dǐ房心尾箕jī;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kuí娄胃昴mǎo毕觜zuǐ参shē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中国古 代文化 常识》P PT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中国古 代文化 常识》P PT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梳理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联系文本,挑选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代 文化的认知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中国古 代文化 常识》P 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十二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文。

(重点)2.结合对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

(难点)3. 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素养)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背诵课文。

2. 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修身、为学之道。

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并能联系自身实际,得到启示。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书的节选部分《十二章》。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1.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收弟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3.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三)文学常识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全书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关讨论。

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记录的古籍,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2《论语》十二章【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并熟练背诵课文。

(语言建构与运用)2.结合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中出现的成语,积累名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3.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审美鉴赏与创造)4.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文化传承与理解)【教学重难点】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重点)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难点)【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走近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被誉为“万世师表”。

文体知识《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字音字形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三省吾身(xǐng)曲肱而枕(gōng)笃志(dǔ)箪(dān)愠(yùn)罔(wǎng)殆(dài)基础积累1.通假字(1)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古今异义(1)不亦君子乎古义:指有才德的人今义: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2)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3)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3.一词多义(1)知①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②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2)而①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可译作“却"②温故而知新表顺承③博学而笃志表并列4.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温故而知新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公开课经典课件】《大学之道》-(礼记)(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公开课经典课件】《大学之道》-(礼记)(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寻根究底 研读经典
齐读《大学之道》
第一段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 使动用法,使彰明 明德:形容词,美好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新” 止:达到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美 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 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 高境界。
第一段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 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三纲”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明德(内圣) 完善自我,改进自我
亲民(外王) 爱民顺民,引导百姓自我完善
对己
立德
对人
爱人
止于至善 最终追求
这“三纲”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 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 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如何做到“三纲”?

明明德

本末

亲民

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 治。、《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被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
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曾子(前505年一前435年),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 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
道: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古代学制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七年级(上)《世说新语》二则教案(二课时)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

2.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

3.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注重积累与运用,增强文化底蕴。

第一课时《咏雪》一新课导入你知道哪些写雪的诗文名句?(学生思考,鼓励回答)示例: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二首》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文:《咏雪》二作品简介(学生自读课下注释①)《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课文所选两则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文义〕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何所似〕像什么。

〔差(chā)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未若〕不如,不及。

〔因风〕乘风。

因,趁、乘。

(2)重点句子翻译:①白雪纷纷何所似?翻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2.自读课文,根据文义读准节奏。

(学生齐读,注意朗读节奏)明确: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学生齐读,注意朗读节奏)3.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文本特点和命题特点,引导阅读策略和答题规范。

2.学生通过观摩典型答案,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借鉴优点,发现问题,在教师引导下修正、完善答案。

2学情分析2015年北京考出现了新题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考查获取特定的知识、信息以解决题中所给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此类新题型非常陌生,以往又缺乏训练,在高三复习备考阶段应作为专题突破点,从文本特点、阅读策略、试题类型、答题规范等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

学生已经提前一天做完了授课教师专门为本课命制的试题,教师批阅后对学生答卷中的典型问题做了梳理汇总。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从"读懂——标画——审题——整合——作答"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积累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经验和答题经验。

教学难点:通过典型例题训练学生答题的文本意识,训练答题语言的规范性。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通过《课标》引出问题,学生初步感知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

活动2【讲授】1.整体感知,梳理文脉读懂是语文阅读学习的根基,阅读策略应该建立在读懂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行文逻辑以及多则材料间的联系和不同:作者是如何围绕文章的中心意思展开论述的,段材料的联系和不同侧重点。

理清文脉——各段落间的结构关系。

找一学生谈本文的写作思路,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读懂文章,是否能把握行文思路。

解决试题中可能会出现的"作者的行文模式"题。

活动3【练习】2.圈点勾画,提取信息通读全文,标划各段关键句。

从阅读策略的角度给学生总结需要标画的词句类型。

展示标画原文比较到位的学生的卷面,让他用自己实际标画的关键信息现场解决信息概括题(第8题)。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所标画文中信息的有效性,即是否为答题提供了切实的帮助。

活动4【讲授】3.审清题意,有的放矢通过提示学生题干中可能出现的显性限定和隐性暗示,引导学生以13题为例练习寻找题干中的限定词,以明确答题要求。

公开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优秀3篇)

公开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优秀3篇)

公开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优秀3篇)篇一:语文《拿来主义》教案篇一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理一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请同学们朗读_自然段。

生:朗读。

师:文章一开头就谈“闭关主义”,请问同学们“闭关主义”的具体做法是什么?生:“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师:“闭关主义”的这一做法造成了什么恶果?生:封闭、落后。

(放映鸦片战争片断)师:“落后就要挨打”,于是“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有什么作法呢?生:搞“送去主义”。

师:对!请问搞“送去主义”都送去些什么?生1: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

生2:还有几位大师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哒到欧洲去。

生3: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师:为什么要送?生:还不是给外国打怕了,害怕外国。

师:送的实质是什么?生1:媚外、讨好。

生2:投降。

师:对!讨好外国,投靠外国。

师:鲁迅先生说,由送古董到送活人,这也算是一点进步,怎样理解“进步”一词?生:反语。

师:对!这是写作手法,它的含义是什么?生:“进步了”就是媚外、投降加剧了,加深了。

师:很好!一个劲儿地送去,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没有危害?用课文原话说。

生:“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师:残羹冷炙是吃剩的饭菜,用这样的东西来奖赏子孙未免太过份了,因为只有什么人才能用残羹冷炙?生:叫化子,要饭人。

师:你给叫化子的残羹冷炙是奖赏他么?生1:同情他。

生2:打发他。

师:“同情”也好,“打发”也好,只能算是施舍。

好!我们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解释这种“奖赏”的?生: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这是“抛给”的,说的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师:“抛来”“抛给”“送来”有什么区别?生:“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

师:讲得好,谁有新的见解?生:“抛来”是受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

师:讲得很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外国有目的地送来了什么?生: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古代文化是我们理解历史、社会和人性的一个重要窗口。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古代文化常识,看看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现在的生活,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一、古代文化的多样性1.1 宗教信仰的多元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着多种宗教信仰,这些信仰不仅塑造了人们的世界观,也影响了政治和社会结构。

例如,古埃及的宗教信仰中,法老被视为神的化身,国家的治理与宗教紧密相连。

人们建造宏伟的金字塔和庙宇,以表达对神明的敬畏与崇拜。

在这样的信仰下,社会各阶层都有各自的角色,体现了宗教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2 艺术与文学的交融古代文化中,艺术和文学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比如,古希腊的戏剧不仅仅是表演,它们常常承载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社会评论。

莎士比亚的作品影响了后世无数作家,而他所处的文艺复兴时期,正是对古代文化的重拾与再创造。

这种交融使得古代文化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充满了生命力和智慧。

二、古代文化的教育体系2.1 学术与道德的结合古代的教育体系往往注重学术与道德的结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的教育理念。

在古代中国,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品德。

古人认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是无法成为真正的社会栋梁的。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模式,直到今天依然能在一些教育理念中找到它的影子。

2.2 知识传播的方式在古代,知识的传播多依赖于口耳相传和手抄书籍。

比如,古代的学者往往通过讲学和辩论来传递知识。

书籍虽然珍贵,但对于一些普通人来说,听学者讲课、参加集会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这种方式不仅促进了人们的思维碰撞,也让知识更为广泛地传播开来。

2.3 学校的角色古代的学校,像是中国的私塾和希腊的学院,是知识传承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这些地方,学生们不仅学习经典文本,还通过讨论和辩论来激发思维。

这样的环境不仅促进了个人的成长,也形成了一个共同体,让学生们在交流中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1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1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8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2.了解《世说新语》的相关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古人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和文化修养,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了解《世说新语》的相关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古人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和文化修养,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第1课时《咏雪》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南朝宋时期那个才俊辈出的时代,一起品读《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小故事。

在这部被誉为“魏晋风度"的百科全书中,每一则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风骨。

今天的故事,如同两幅生动的画卷,不仅展现了古代士人的机智幽默,还深刻反映了他们独特的生活哲学与审美情趣。

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风流与雅致吧!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1. 标题含义明确:咏雪——“咏”,歌咏、赞美,“咏雪",即歌咏白雪。

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 作者简介明确: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雅好文学,招纳贤士,并组织文人编著我国古代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

全书分德行、言语、文学、方正等共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

被鲁迅评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听课文朗读,注意把握字音和节奏。

(PPT 播放视频)2.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明确: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初中文化常识知识整理公开课教案

初中文化常识知识整理公开课教案

初中文化常识知识整理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初中阶段必备的文化常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激发学生对文化常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天文、地理、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介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孝敬、忠诚、诚信、友善等。

3. 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回顾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4. 著名人物简介:介绍古今中外的著名人物,激发学生的榜样意识。

5. 文化典故和成语故事:讲解文化典故和成语故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重点知识点,引导学生掌握文化常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合作探究。

3. 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著名人物和成语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文化常识。

4. 互动式教学:提问、回答、情景模拟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讲解知识点:分别讲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著名人物简介、文化典故和成语故事。

3. 案例分析:通过讲解著名人物和成语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文化常识。

4. 互动环节:提问、回答、情景模拟等,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提出课后拓展任务。

五、课后作业1. 整理本节课所学文化常识,制作手抄报或PPT。

2. 选择一位著名人物,深入了解其生平和贡献,下节课分享。

3. 搜集一个成语故事,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方面,评价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文化常识相关教材或读物。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视频资料:选取与课程相关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1《《老子》四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老子》四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老子》四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必备知识1. 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主张,掌握《老子》的相关文学常识。

2. 理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准确翻译课文。

3. 背诵并默写《老子》四章中的重点语句。

(二)关键能力1. 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

2.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老子的思想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3.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写作等活动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三)学科素养1.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和写作水平。

2.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理解老子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逻辑关系。

3.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道家思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老子》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美,领悟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人生境界。

(四)核心价值观1. 引导学生理解老子“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中蕴含的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价值观。

2. 培养学生谦逊、谨慎、宽容等品德,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懂得适可而止,不过分追求名利。

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平和、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得失和挫折。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准确翻译课文。

2. 把握老子的思想观点,如“有无相生"柔弱胜刚强”等。

(二)教学难点1. 理解老子思想的深刻内涵和辩证关系,如“无为而治"并非消极不作为。

2. 探讨老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老子的生平、思想背景以及文言知识,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 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感受《老子》的语言韵律和思想情感。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老子的思想观点及其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美丽文字民族瑰宝》公开课优秀教案 部编版1

《美丽文字民族瑰宝》公开课优秀教案 部编版1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第四单元教材分析本册教学内容分为四个单元,第四单元是《骄人祖先,灿烂文化》包括三个主题活动即美丽文字、民族瑰宝,古代科技、耀我中华和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2.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民族汉字的特点,发展历史和汉字书法艺术。

知道中华民族汉字蕴含的古人的智慧和灵感,传统思想和古代社会的音讯。

3.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热爱中国汉字,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

教学重点:1.汉字的特点。

汉字蕴含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传统思想。

教学难点:2.汉字的发展历史。

汉字的影响力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五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的第一课。

教材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文字”、“古老而优美的文字”、“意蕴隽永的汉字”和“影响深远的汉字”这四个活动主题。

这些内容让学生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

第一课时古老而优美的文字【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民族汉字的特点,发展历史和汉字书法艺术。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热爱中国汉字,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

【教学重难点】重点:汉字的特点。

难点:汉字的发展历史。

【教法学法】教法:讲解法、情景体验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合作交流、实践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素材。

学生准备:了解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文字。

【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播放图片:人民币上的民族常识导入语:我国是一个多民主的大家庭,各民族兄弟姐妹共同努力,发展着祖国的经济和文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

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已全部转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有自己的文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各民族多种多样的语言和文字吧!二、讲授新课【丰富多样的文字】1.汉字现状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除汉字外,还有藏文、蒙文、维吾尔文、朝鲜文等几十种文字。

【公开课实用课件】《论语》十二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公开课实用课件】《论语》十二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创作背景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体式归纳起来有: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 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 (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 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 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论语》十二章
*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及其《论语》思想 2.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孔子学、诗、君子、仁等学说的基本内涵,并思考其现代意义。
*
一、文学常识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晚年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合称“六经”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他是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 “至圣”,孟子为 “亚圣”。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第一条重在排除干扰, 第二条重在实践锻炼,第三条重在虚心请教。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儒家的学习内容,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培养德行。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教案一、课程介绍本节公开课旨在向学生普及古代文化常识,提升他们对古代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将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包括传统节日、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等,以及这些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点;2. 掌握古代文化的相关知识,包括传统节日、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等;3. 了解古代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4.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传统节日、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的介绍和讲解;2. 教学难点:古代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教学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古代文化常识相关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传统节日2.1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和起源;2.2 重点介绍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2.3 与学生讨论现代社会在传统节日庆祝中的变化和挑战。

3. 文学作品3.1 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3.2 重点介绍《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3.3 分析这些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4. 艺术形式4.1 介绍中国古代艺术的种类和特点,包括绘画、音乐、戏曲等;4.2 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4.3 分析中国古代音乐和戏曲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5. 古代文化的影响和意义5.1 分析古代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包括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艺术表达等方面;5.2 讨论古代文化的意义和当今社会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六、教学手段和资源1. 视频教学:播放介绍古代文化常识的视频;2. 图片展示:展示古代文化的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4. 互动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度。

七、课堂作业学生回家后,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短文,自由发挥表达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定 亥 21:00--23:00 二更
孟 春 仲 春 季春
孟夏 仲夏 季夏
孟秋 仲秋 季秋
孟冬 仲冬 季冬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节气知识小问答
1、冬眠的动物醒来,爬出洞外活动,这 是在哪个节气?
惊蛰
2、哪个节气不仅是节气,也是祭祀祖 先的传统节日?
科举制创始于隋朝,废除于清朝末年
科举考试由低到高一般经历院试、乡试、会 试、殿试四个阶段,连中三元指的是哪三元?
连中三元,按顺序指 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均获得第一。
创新记忆之 三种方式
我国古代三种主要纪年法
方法一 :王公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纪年。 如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4.待到重阳节,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
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
所属类别: 传统节日
知识归类 分一分
1.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2.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
3.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陈情表》
4.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廉颇蔺相如列传》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 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

爱我中华 传承文化 立心立身 兼济天下
五、作业
1、完成古代文化常识高考真题练习。 2、给自己取个“字”,并写一段说明 性文字,为自己的弱冠之年献礼。
第三轮 问答题
1确.下的列一从可者对项《知的文是陈礼“字中(涉貌”的加世和B意家尊点)思》重词(。:。的2称“0陈相字1胜7关是全者内称国,呼容卷阳者的城Ⅰ出解人)于说也对,,被字不称涉正呼。”
兄弟排行: 伯(孟) 仲 叔 季 君子雅趣: 琴 棋 书 画 文房四宝: 笔 墨 纸 砚
创新记忆之 五个五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五刑:笞刑 杖刑 徒刑 流刑 死刑(封建)
五行: 金 木 水 火 土
五音:
宫商角徵羽
五岳:泰山 华山 嵩山 恒山 衡山
创新记忆之 六
六部: 吏部 礼部 户部 兵部 工部 刑部
2.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3.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滕王阁序》
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师说》 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所属类别: 姓名称谓
知识归类 分一分
1.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2.府吏长跪告
方法二 :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如 “庆历四年春”、 “元和十年”。
方法三: 干支纪年法。 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兰亭集序》 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
如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创新记忆之 四个四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兰亭集序》
3.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张衡传》
4.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芙蓉楼送辛渐》
5.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孔雀东南飞》 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孔雀东南飞》
所属类别: 纪年纪时
知识归类 分一分
1.(李陵)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苏武传》
所属类别: 科举官职
天文地理 纪年纪时 姓名称谓 宗法礼俗 传统节日 科举官职
二、课堂学习 记一记
文化常识备考
做好积累 学会整理 创新记忆
1、从课本中积累
1、 晋侯、秦伯围郑 ——《烛之武退秦师》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
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拊膺坐长叹。 《蜀道难》
3.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滕王阁序》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鸿门宴》 5.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过秦论》 6.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过秦论》
所属类别: 天文地理
知识归类 分一分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赤壁赋》
2.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
三、小组研习 赛一赛
集体热身赛
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

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叫做什么? 太牢
六部中主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的是 : 吏部
第一轮 选择题
第一组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
A、莫逆之交 C、君子之交
B、忘年之交
D D、金兰之交
第二组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 义上的联系。古人在什么年龄可以取字?
鸡鸣 丑
1:00--3:00 四更 日昳 未 13:00--15:00
平旦 寅
3:00--5:00 五更 晡时 申 15:00--17:00
日出 卯
5:00--7:00
日入 酉 17:00--19:00
食时 辰
7:00--9:00
黄昏 戌 19:00--21:00 一更
隅中 巳
9:00--11:00
《孔雀东南飞》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陈情表》
4.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
《廉颇蔺相如列传》
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过秦论》
所属类别: 宗法礼俗
知识归类 分一分
1.初七与下九,嬉戏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 2.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游山西村》
3.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送秀才归荆溪》
这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九宾,由傧 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2、 从考题中积累
常识分类整理
参见《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 第232----259页
创新记忆之 一首歌谣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第八组
下面关于“桃李”、“须眉”、“伉俪”、
“布衣”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男子、夫妻、百姓、学生
B、男子、夫妻、百姓、学生
C、夫妻、百姓、学生、男子
D、学生、男子、夫妻、百姓
D
几种纪时方法比较
天色 夜半
地支 子
现代时间
五更 天色 地支 现代时间
五更
23:00--1:00 三更 日中 戊 11:00--13:00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 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生都姻活印亲中证,的 了指“熟禄由语”是于“高古婚官代姻厚官关禄员”系“的无结薪功成水不。的受亲禄戚”等,,它它与们 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 去世“它时与,血按亲照有规同定有需异,要血离亲职只居是家姻守亲丧的一。部分” D说.私法禄错中误的。(“禄姻”亲指是俸以禄婚,姻即关系古为代中官介员而的产薪生水的 ,亲完这属全里。 不强血 同调亲 。是 )未基用于东有乡血君缘家关钱系的财亲营属葬。。二者性质
A、男子20岁,女子16岁
B、男子16岁,女子14岁
C、男子20岁,女子15岁
D、男子20岁,女子14岁
C
第三组
古时人们利用地支来纪时。以十二地支 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请问 “丑时”大概是现在的几点钟?
A、23点—凌晨1点 B、凌晨1—3点
C、上午9—11点
D、傍晚5—7点
B
第四组
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 域,即九州,后成为中国的别称。下面列 出来的哪一个不属于九州?
清明
创新记忆之 两种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 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 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 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 子。即“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状元
榜眼 进士 探花

殿试
清 科
贡士


会试


举人
生员 (秀才)
乡试 院试
科举知识小问答
科举制开始于哪个朝代?结束于哪个朝代?
A、扬州、B、中州、 C、梁州、D、荆州
B
第五组
《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是
参加了( )
A、院试
B、会试
C、乡试
D、殿试
C
第六组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 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 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
A、宰相 C、尚书
B、侍郎
D、博士
A
第二轮 判断题
第一组
而立之年指男子三十岁;不惑之年指男 子四十岁。
第二组
社稷:“社”指古代土地之神; “稷” 指谷神,即农业之神。
第三组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 体史书。
第四组
古人幼时命字,成年才取名。
第五组
古时父亲去世曰“内艰”,母亲去世曰 “外艰”。
第六组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清史》的二 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四、真题演习,练一练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2018年全国卷Ⅰ)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 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 代称,赴阙也指入朝第觐四见周皇周帝考。卷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 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