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1.设计目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是为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而独立开设的实践性课程。
数据库课程设计对于巩固数据库知识,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十分必要。
通过本实验,培养学生具有C/S和B/S模式的数据库应用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能力;熟练掌握一种数据库系统(如SQL SERVER)的使用,熟练掌握一种数据库应用软件开发工具(.NET,JAVA,JSP)的使用;通过设计实际的数据库系统应用课题,进一步熟悉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操作技术,提高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要求掌握数据库应用软件系统的设计方法;大型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如SQL SERVER)的使用和维护;数据库应用软件开发工具(如.NET,JAVA,JSP)的使用;设计和开发一个基于网络的小型的数据库应用软件。
学会ODBC (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开放数据库互连)的配置和使用:要求学生在理解ODBC 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能熟练配置ODBC数据源,并利用某些前台工具存取ODBC 数据源,完成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查询及增、删、改操作。
1)基本要求:①.根据给定问题的要求,进行需求分析,画出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绘制E-R图表示的概念模型,并能根据概念模型,设计出至少满足3NF的逻辑关系模型。
②.将关系模式转换为SQL SERVER2005数据库中的TABLE,针对各个表能设计出合理的完整性约束。
③.设计必要的视图(View)、存储过程(Stored Procedure).、触发器(Trigger)④.利用JAVA,C#等作为前台工具,完成界面的设计,后台的数据存取。
2)平台要求:①.装有WIN2000、WINXP或WIN2003的电脑②.数据库管理系统为SQL Server 2005企业版或开发版。
③.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JAVA、C#或选择其它语言。
天大《数据库原理》教学大纲
主 题: 《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学习时间:整学期内 容: 《数据库原理》教学大纲英文名称:Database Principles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适用对象: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技术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修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建议教材及参考书:1.《数据库系统原理教程》,王珊、陈红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1.课程性质数据库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系统讲述数据库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
内容包括: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及其标准语言S Q L、数据库安全性和完整性的概念和方法、关系规范化理论、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步骤,数据库恢复和并发控制等事务管理基础知识,关系查询处理和查询优化等。
2.课程的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
要求在掌握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能熟练使用S Q L语言在某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上进行数据库操作;掌握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步骤,具有设计数据库模式以及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1.绪论1.1引言1.1.1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1.1.2数据库技术的产生与发展1.1.3数据库技术的研究领域1.2数据模型1.2.1数据模型的要素1.2.2概念模型1.2.3数据模型1.3数据库库系统结构1.3.1数据库系统的模式结构1.3.2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1.4数据库管理系统1.4.1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与组成1.4.2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工作过程1.4.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1.5数据库工程与应用1.5.1数据库设计的目标与特点1.5.2数据库设计方法1.5.3数据库设计步骤1.5.4数据库应用2.关系数据库2.1关系数据库概念2.2关系数据结构2.3关系的完整性2.4关系代数2.4.1传统的集合和运算2.4.2专门的关系运算2.5关系演算2.5.1元组关系运算语言A L P H A2.5.2域关系演算语言Q B E2.6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3.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 Q L3.1S Q L概述3.1.1S Q L的特点3.1.2S Q L语言的基本概念3.2数据定义3.2.1定义、删除与修改基本表3.2.2建立与删除索引3.3查询3.3.1单表查询3.3.2连接查询3.3.3嵌套查询3.3.4集合查询3.4数据更新3.4.1插入数据3.4.2修改数据3.4.3删除数据3.5视图3.5.1定义视图3.5.2查询视图3.5.3更新视图3.5.4视图的用途3.6数据控制3.7嵌入式S Q L3.7.1嵌入式S Q L的一般形式3.7.2嵌入式S Q L语句与主语言之间的通信3.7.3不用游标的S Q L语句3.7.4使用游标的S Q L语句3.7.5动态S Q L简介4.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4.1数据依赖4.1.1关系模式中的数据依赖4.1.2数据依赖对关系模式的影响4.1.3有关概念4.2范式4.2.1第一范式4.2.2第二范式4.2.3第三范式4.2.4B C范式4.2.5多值依赖与第四范式4.3关系模式的规范化4.3.1关系模式规范化的步骤4.3.2关系模式的分解5.数据库保护5.1安全性5.1.1安全型控制的一般方法5.1.2O R A C L E数据库的安全型措施5.2完整性5.2.1完整性约束条件5.2.2完整性控制5.2.3O R A C L E的完整性5.3并发控制5.3.1并发控制概述5.3.2并发操作的调度5.3.3封锁5.3.4死锁和活锁5.3.5O R A C L E的并发控制5.4恢复5.4.1恢复的原理5.4.2恢复的实现技术5.4.3O R A C L E的恢复技术5.5数据库复制与数据库镜像5.5.1数据库复制5.5.2数据库镜像6.数据库设计6.1数据库设计的步骤6.2需求分析6.2.1需求分析的任务6.2.2需求分析的方法6.2.3数据字典6.3概念结构设计6.3.1概念结构设计的方法与步骤6.3.2数据抽象与局部视图设计6.3.3视图的集成6.4逻辑结构设计6.4.1E-R图向数据模型的转换6.4.2数据模型的优化6.4.3设计用户子模式6.5数据库物理设计6.6数据库实施6.7数据库运行与维护7.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实例7.1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产品概述7.2典型关系数据库(O R A C L E、S Y S B A S E、I N F O R M I X、D B2、I N G R E S)8.数据库技术新进展8.1数据库技术发展概述8.2数据模型及数据库系统的发展8.3数据库技术与其他相关技术相结合8.4面向应用领域的数据库新技术8.4.1数据仓库8.4.2工程数据库8.4.3统计数据库8.4.4空间数据库三、课程的重点、难点及深广度本章阐述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介绍数据管理技术的进展情况、数据库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组成要素和主要的数据模型,概念模型的基本概念及E R方法,数据库系统的3级模式结构以及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和数据库的应用。
《数据库原理》教学大纲
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040305二、课程类型:必修课课程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3学分,课程设计2周/2学分)先修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三、课程性质与任务数据库技术已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与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数据库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及其他相关学科的一门骨干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重点学习关系数据库系统的相关内容,能熟练使用SQL语言,掌握数据库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初步掌握数据系统运行与维护的基本技术,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动态。
四、教学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一)绪论(4学时)1.数据管理技术及其发展2.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3. 数据模型概念及信息建模过程4. 数据库系统结构及应用系统结构5. 数据库系统组成(二)关系数据库(6学时)1.关系模型2.关系数据语言3.关系代数语言4.关系演算语言(三)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14学时)1. 数据定义语句2.数据查询语句3.数据更新语句4.视图的定义与使用5.数据控制方法6.嵌入式SQL(C语言)7.ODBC 、JDBC接口(四)关系系统及其查询优化(2学时)1.关系系统2.查询优化的一般策略3.关系代数等价变换规则及表达式的优化算法(五)关系数据理论(8学时)1.规范化理论以及数据依赖的概念2.1NF、2NF、3NF、BCNF等范式定义3.数据依赖公理系统4.模式分解方法,可分解至3NF的相关算法(六)数据库设计(4学时)1.数据库设计的特点2.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3.数据库设计各阶段的任务、意义和方法(七)数据库恢复技术(2学时)1.事务概念和数据库恢复的意义2.恢复的实现技术(数据转储、日志、检查点)3.故障的种类以及对应的恢复策略(八)并发控制(2学时)1.并发控制的概念及意义2.并发调度串行化3.并发控制的实现技术(封锁及相关协议)(九)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完整性(2学时)1.数据库安全性的概念及安全性控制方法2.数据库完整性约束条件及其完整性控制机制(十)数据库管理系统(2学时)1.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2.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系统结构(十一)数据库新技术(2学时)数据库建模、面向对象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等数据库新技术五、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具有良好的应用背景。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设计CourseProject of Database System二、课程编码:1300371三、学时与学分:1 周,1 学分四、先修课程:《数据库系统原理》五、设计目的与要求课程设计目的:1.熟悉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结构与组成;2.熟悉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开发过程;3.掌握一种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DM5、ORACLE或SQL SERVER的)应用技术和开发工具的使用;4.熟悉数据库设计工具的使用;5.熟悉数据库安全的相关知识和技术;6.熟悉数据库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课程设计要求:1.在课程设计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选定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的题目,完成数据库的设计和应用系统设计,并提交相应文档。
2.数据库管理系统仅限DM5、Oracle 以及MSSQL Server ;3.开发工具限PowerBuilder 、Delphi 、C++、JAVA、.NET 平台或其它动态网页开发工具;4.系统采用客户/ 服务器(C/S)结构或浏览器/ 服务器(B/S )结构实现。
5.系统应严格遵照题目要求进行设计,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但不得违背,原则上不额外增加与要求无关的功能。
6.系统中应适当体现下列技术的应用:存储过程,触发器,索引。
7.提交系统的源码及文档。
六、适用学科专业信息类各学科专业七、实验环境1.Windows 2000/XP/2003 操作系统,Server 版;2.DM5f or Windows 企业版/ 标准版,MicrosoftSQL Server 2000/2005 企业版/ 标准版,或Oracle 9i/10g ;3.PowerBuilder / Delphi / Visual C++ /Java(Eclipse 或NetBeans 或JBuilder)/.NET (C# + ) / 其它动态网页开发环境;八、设计的题目和要求下列题目任选一个作为课程设计内容。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90151141 周/学分:2周/4学分一、大纲使用说明本大纲根据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专业2017-2020版教学计划制订(一)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二)课程设计性质必修课(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1.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2.后续课程:数据挖掘,信息安全与保密技术二、课程设计目的及基本要求本课程设计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重要实践性课程。
是学习完《数据库原理》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练习。
通过课程设计,一方面可以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数据库设计方面的实践训练,另一方面,在参与一系列子项目的实践过程中,还能提高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得相关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等众多方面的具体经验。
为后续课程:信息论基础的学习打下基础。
设计目的如下: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据库体系结构和相关概念的理解,提高动手绘制E-R图和设计数据库能力,为以后从事信息类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做好预习,查阅相关资料,熟悉编程环境。
按要求设计数据库,编写程序实现查询、更改数据的功能。
上机调试通过、完成论文。
三、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不仅是对数据库设计的综合锻炼,更是对团队合作,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过程的训练。
因此,课程设计综合题目可以根据题目的难度不同由小组合作完成,每个小组1—3人。
整个课程设计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开题,系统设计,系统编码实现,系统测试,系统评价与验收。
1.开题:题目可来自教师指定的参考题目,也可自由选题,特别是鼓励有创新性的题目或是在已知题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2.系统设计:系统设计的任务是对所确定的题目从需求分析入手,绘制E-R图,确定程序需要实现的功能,形成的系统设计方案,并进行详细的分工。
3.系统编码实现:小组成员根据初步的系统设计方案,对系统编程实现。
创建数据库、基本表和视图等对象,利用ODBC及高级语言编写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程序。
《数据库原理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数据库原理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Database Principles and Design课程代码:131300118a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测绘工程总学时数:40 其中:讲课学时:30 实验学时:10 总学分数:2.5编写人:陈智审核人:黄磊一、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数据库系统原理是数据管理的最新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它为测绘工程专业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设计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是测绘工程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应用和设计方法。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在掌握数据模型、关系代数、关系数据理论、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语言及数据库设计理论等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开发和设计数据库的能力,为扩展学科知识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1.掌握关系模型的关系运算理论,关系数据库SQL语言的全貌和使用技术。
2.了解和掌握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以及数据库设计的全过程,能进行数据库结构的设计和简单应用程序的设计。
3.了解和掌握数据库管理技术发展的过程,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和全局结构。
4.掌握数据库系统的保护措施。
5.了解分布式数据库及具有对象特征的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6,了解数据库技术的新发展和新应用。
(四)课程基本内容概述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数据库系统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注重科学性、完备性、实用性和可用性。
主要讨论数据库基础、数据库系统、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应用和数据库新技术等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系统、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数据库完整性、数据库安全、事务管理、并发控制、数据库恢复、关系数据理论、数据库设计等。
(五)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1.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2.后续课程:二、课程教学总体安排(一)学时分配建议表学时分配建议表(二)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教材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2.参考书目[1] 克罗克(David M.Kroenke)等,数据库原理(第5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1[2] 西尔伯沙茨 (Silberschatz.A.),数据库系统概念(第6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3[3] 陈志泊,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第2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2[4] 罗摩克里希纳 (Raghu Ramakrishnan)等,数据库管理系统原理与设计(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5] 杨传辉,大规模分布式存储系统:原理解析与架构实战,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9[6] 鲁艳霞等,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训教程(SQL Server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5(三)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闭卷、笔试2.成绩构成期评成绩 = 期末统考(70%)+ 课内(10%)+ 课外(10%)+实验(10%)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1章绪论(2学时)1、教学目标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现状,掌握数据模型的要素及概念。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该课程是《数据库原理》和《数据库技术》两门课程的集中综合性实验环节。
该环节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具备了数据库原理相关知识与技术、掌握了数据库相关应用技术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系统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教学要求从课程设计的目的出发,通过设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达到以下教学要求:(1)通过对应用问题的功能分析,掌握功能分解与模块设计的基本模式,建立总体设计的概念。
(2)进一步提高建库、索引、查询、关联等数据库基本操作技术。
(3)通过对功能模块的具体实现,得到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的初步训练。
(4)通过分析、设计、实现的全过程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安排1.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1)人事工资管理系统(2)学校教材管理系统(3)学生成绩管理系统(4)图书信息管理系统(5)酒店客房预订管理系统(6)商品销售管理系统2.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在选定课程设计题目后,针对选择题目,完成以下内容:(1)设计并实现一个小型关系数据库[目的和要求]体会和掌握关系数据库设计的全过程,包括数据库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对概念设计,掌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特定问题空间的实体(Entity)及其属性的识别、实体间联系及其属性的识别方法,并熟练运用E-R建模(Modeling)技术建立E-R数据模式。
[内容]对逻辑设计,掌握在概念设计的基础上,运用E-R向关系转换的规则把E-R数据模式转换为原始的关系数据模式;掌握运用数据依赖和规范化理论,对关系数据模式进行必要规范化的方法,并根据具体的应用(数据查询和更新)特点在数据库性能和规范化程度之间进行权衡;学会分析数据的语义,并定义各种完整性约束;对物理设计,掌握在逻辑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应用(数据查询和更新)特点以及不同存储结构/存取路径对查询性能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存取路径;应用SQL 数据定义语言(DDL)实现已设计的数据库模式。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注:1.课程类别:选填“通识核心课/通识拓展课/通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素质拓展”
2.课程性质:选填“选修/必修”
3.授课语言:选填“中文/双语/全英文或其他语种”
二、课程目标
注:1.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选填项。
需要进行专业认证,有毕业要求指标点可参照的课程必填,无明确毕业要求指标点可参照的可不填。
三、实践(实验或实习)教学1
注:1.此表可用于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或某门综合实践课程
2.实验类型:选填”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习类型:选填“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四、课程评价
(一)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
注:1. 课程目标在考核方式及占比:主要根据课程目标自行设计和制定多元化考核方式,表中所列仅为参考(红色数据可删除)。
但所列考核方式必须覆盖全体学生,可根据当学期具体教学情况酌情调整。
2. 各考核方式占总成绩权重: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对各考核方式占总成绩的权重予以赋值。
(二)考核方式评分标准
1.系统演示评分标准
2.课程报告评分标准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1.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王珊等编,2006
2.《数据库系统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王珊,2004
3.《数据库系统导论(第8版)》,机械工业出版社,C.J. Date. ,2007
4.《数据库系统概念(第5版)》,机械工业出版社,Abraham Silberschatz, Henry F.Korth, S.Sudarshan.2006。
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大纲〔2001年制订,2006年修订〕课程编号:210133英文名:Principles of Database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前置课: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数据结构后置课:学分:3学分课时:51课时主讲教师:李树青选定教材: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课程概述:本课程主要面向信息工程学院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全体学生。
数据库原理是此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它主要介绍了数据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术,从传统的文件数据管理发展到现阶段的数据库管理阶段,人们发展和研究了各种管理数据的有效方法,其中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地位最为重要,它具有数据结构化、最低冗余度、较高的程序与数据独立性、易于扩充、易于编制应用程序等优点,一般的电脑信息系统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本课程系统的讲述了数据库的基本原理,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设计篇,主要介绍数据库原理概述、数据模型和关系模型在数据库中的表达、关系理论原理及其表达、ER 模型和数据库设计、范式分析、SQL语言及其在系统的应用、视图、存储过程、触发器等。
第二部分为实现部分,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存储原理、索引和查询、事务处理等。
第三部分为高级数据库技术,主要介绍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新型数据库简介和结合面向对象语言的数据库编程等。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能基本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数据库的基本方法,特别是ER分析技术和范式分析等数据分析技术。
同时,在数据库研究和应用领域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SQL语言在具体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打下扎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教学方法:对于信息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学习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程时,应该把主要精力主要放在基本和和应用联系较为紧密的内容上,如数据库原理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具体表达和常见的数据库使用方法等。
待学生能够从整体上能把握这门课程的相关知识后,再在相关理论知识上进行必要的深入。
数据库原理教学大纲
数据库原理教学大纲一、引言数据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数据库原理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数据库的深刻理解与应用能力。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数据库原理。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关系数据库的设计和管理技术。
3. 熟悉SQL语言的基本操作和高级特性。
4. 能够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解决实际问题。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数据库基础知识1.1 数据库的定义和特点1.2 数据库体系结构1.3 数据模型与数据模型的分类1.4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发展与分类2. 关系数据库设计2.1 关系数据库模型的基本概念2.2 关系数据库的完整性约束2.3 关系数据库的范式理论与应用2.4 关系数据库的物理设计3. SQL语言3.1 SQL语言的基本操作(查询、插入、更新、删除)3.2 SQL语言的高级特性(联合查询、子查询、聚合函数、视图、索引)4. 数据库管理系统4.1 数据库安全与权限管理4.2 数据库性能调优4.3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4.4 数据库的并发控制与事务管理5. 实践与案例分析5.1 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解决实际问题5.2 数据库应用案例分析和讨论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系统介绍数据库原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知识点。
2. 实践操作:提供实验环境,让学生亲自操作数据库管理系统,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3. 讨论与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并解决实际数据库应用案例。
五、教材1. 主教材:《数据库系统概论》2. 参考书:- 《数据库系统概念》- 《SQL基础教程》- 《高性能MySQL》六、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报告等。
2. 作业:包括课后习题、实验任务等。
3.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数据库原理的掌握程度。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数据库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90551002 周/学分:1周/2学分
一、大纲使用说明
本大纲根据应用统计学专业2017版教学计划制订
(一)适用专业
应用统计学
(二)课程设计性质
必修课
(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1.先修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
2.后续课程:
基于R的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
二、课程设计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设计是应用统计学专业的重要实践性课程。
是学习完《数据库原理》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练习。
通过课程设计,一方面可以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数据库设计方面的实践训练,另一方面,在参与一系列子项目的实践过程中,还能提高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得相关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等众多方面的具体经验。
为后续课程:基于R的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的学习打下基础。
设计目的如下: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据库体系结构和相关概念的理解,提高动手绘制E-R图和设计数据库能力,为以后从事信息类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做好预习,查阅相关资料,熟悉编程环境。
按要求设计数据库,编写程序实现查询、更改数据的功能。
上机调试通过、完成论文。
三、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不仅是对数据库设计的综合锻炼,更是对团队合作,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过程的训练。
因此,课程设计综合题目可以根据题目的难度不同由小组合作完成,每个小组1—3人。
整个课程设计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开题,系统设计,系统编码实现,系统测试,系统评价与验收。
1.开题:题目可来自教师指定的参考题目,也可自由选题,特别是鼓励有创新性的题目或是在已知题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2.系统设计:系统设计的任务是对所确定的题目从需求分析入手,绘制E-R图,确定程序需要实现的功能,形成的系统设计方案,并进行详细的分工。
3.系统编码实现:小组成员根据初步的系统设计方案,对系统编程实现。
创建数据库、基本表和视图等对象,利用ODBC及高级语言编写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程序。
4.系统测试: 在各程序模块编码完成并集成后,就可以开始对整个系统进行测试。
5.书写设计论文:完成文档整理,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完成设计论文。
6、系统评价与验收:通过答辩的形式对程序的功能进行评价与验收。
具体安排如下:
1.教师布置题目,学生查找资料,完成设计工作。
2.上机调试程序
(1)设计数据库
根据题目的需求,分析各个实体之间的关系,绘制E-R图,根据转换规则把E-R图转换成关系模式并优化。
创建数据库、基本表,录入数据。
由学生单独完成。
(2)编写应用程序
利用应用程序的编写工具如VB或VS进行简单应用程序的编制,实现对数据库中数据的访问、修改等工作。
3.验收
教师检查设计结果,组织答辩。
四、指导方式
由指导教师召开课程设计动员会,进行分组,指定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讲解部分题目要求。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小组的协同工作和指导教师的辅导,完成题目。
最后由指导教师进行验收及评定。
五、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考查(学生上机操作演示,教师检查、提问及论文成绩)。
2.评分办法:
(1)从六个方面考核课程设计完成的成绩:论文,界面设计及操作方便性,功能完成情况及编程工作量,编程难度和程序亮点,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工作态度等综合打分。
①论文占30%
②界面设计及操作方便性占10%
③数据库设计情况占20%
④数据库设计的合理性10%
⑤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占20%
⑥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工作态度(考勤)占10%
(2)对每一组可按以上标准给出综合分,并将该分作为这组中最优秀同学的得分,其他同学的分数根据其在组中所承担的任务和表现进行相应的调整
(不超过综合分)。
(3)课程设计的选题新颖或实现了额外的功能,应予以适当加分。
(4)成绩评定实行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的成绩。
六、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数据库系统简明教程》王珊高等教育出版社
《Visual Basic数据库编程》童爱红清华大学出版社
《动态网站设计教程》李春葆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