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法律责任与法律责任的界定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法律责任与法律责任的界定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法律责任与法律责任的界定法律基础知识汇总:法律责任与法律责任的界定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

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并为其行为设定了明确的界限。

当人们违背了法律规定,就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本文将对法律责任的概念、种类以及其界定进行汇总和解析。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法律责任是指在法律规定下,当事人因违反法律规定而应当承担的后果和义务。

它是一种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种外力,通过对违法行为的惩罚或补偿,实现对违法行为的制止和修复。

法律责任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从一般民事责任到刑事责任,再到行政责任,均适用法律责任的原则。

二、法律责任的种类1. 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指对犯罪行为者进行的法律惩罚。

犯罪行为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刑事责任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稳定。

刑事责任的界定通常以法律法规中的犯罪构成要件和刑罚幅度为依据。

2. 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是指对违反民事法律规定的行为者,承担侵权责任或违约责任的法律责任。

当一方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或者违反了合同约定,导致他人遭受损失时,就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包括赔偿损失、承担违约金等。

3. 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是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不当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的界定主要依据行政法律规定和执法标准,包括违法行使职权、滥用职权、渎职、不作为等。

三、法律责任的界定法律责任的界定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它需要考虑行为主体的能力、动机以及行为结果等因素。

一般来说,法律责任的界定有以下几个要点:1. 主观要件主观要件是指违反法律行为时的主观方面的要求。

主观要件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两种类型,故意犯罪要求犯罪行为具有故意或预谋,而过失犯罪则要求行为人具有过失行为。

2. 客观要件客观要件是指违反法律行为时的客观方面的要求。

客观要件多与行为结果相关,例如在刑事犯罪中,对危害结果的要求是构成犯罪的前提条件之一。

法律责任教案

法律责任教案

法律责任教案教案名称:法律责任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什么是法律责任以及其重要性;2. 掌握不同种类的法律责任;3. 理解法律责任带来的后果以及如何承担和减轻法律责任。

教学内容及步骤:引入:引入法律责任概念,让学生了解法律责任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发思考:- 你是否听说过法律责任?你认为它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需要法律责任?主体部分:第一节:刑事责任步骤一:讲解刑事责任的概念及特点,强调违反刑法所带来的法律后果。

步骤二:列举一些常见的刑事犯罪行为,如盗窃、故意伤害等,并讲解相应的法律责任。

步骤三: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刑事责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民事责任步骤一:讲解民事责任的概念及特点,强调违反民法所带来的法律后果。

步骤二:列举一些常见的民事争议,如合同纠纷、侵权行为等,并讲解相应的法律责任。

步骤三: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民事责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第三节:行政责任步骤一:讲解行政责任的概念及特点,强调违反行政法规所带来的法律后果。

步骤二:列举一些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如违规建筑、环境污染等,并讲解相应的法律责任。

步骤三: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行政责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第四节:劳动责任步骤一:讲解劳动责任的概念及特点,强调违反劳动法规所带来的法律后果。

步骤二:列举一些常见的劳动违法行为,如拖欠工资、非法解雇等,并讲解相应的法律责任。

步骤三: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劳动责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总结:总结不同种类的法律责任及其后果,强调个人应当积极承担和遵守法律责任,同时提出减轻法律责任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问题解答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法律责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分享和交流。

拓展活动: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就其中涉及的法律责任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法律责任的相关知识,理解不同种类的法律责任及其后果,并培养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能力。

道德与法治初中三年级教案:了解公民的法律责任

道德与法治初中三年级教案:了解公民的法律责任

道德与法治初中三年级教案:了解公民的法律责任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道德和法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概念。

作为公民,我们有责任了解公民的法律责任,并遵守法律规定。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重点探讨公民的法律责任以及如何加强对其的认识和理解。

二公民的法律责任是什么1.法律责任的定义公民的法律责任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需要承担的责任。

公民的法律责任主要是指对违法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责任。

2.公民的法律责任的重要性公民的法律责任是社会秩序和法治的基础。

只有公民能够自觉遵守法律规定,才能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公民的法律责任不仅关乎个人利益,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利益。

三公民的法律责任的表现方式1.遵守法律法规公民应该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不得违法行为。

只有通过遵守法律规定,公民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

2.尊重他人权益作为公民,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

不得侵犯、损害他人的人身财产权益。

只有相互尊重他人的权益,才能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3.积极履行公民义务除了遵守法律规定,公民还应积极履行公民义务。

例如缴纳税款、服从国家的征召等,这些都是公民的义务。

四培养公民的法律责任意识1.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培养公民法律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公民的法律责任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法律,树立法治观念。

2.课堂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法律责任的具体内容和实际应用。

通过具体案例,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法律责任的重要性。

3.社会参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鼓励他们关注社会公共事务。

例如参加志愿者活动、关注环保问题等,通过亲身经历,加深学生对法律责任的理解和认识。

五公民的法律责任与道德的关系1.法律和道德的区别法律和道德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行为准则,而道德是人们个人内心的准则。

法律强制力更强,而道德更多的是一种自愿遵守的行为规范。

法律责任的界定与承担

法律责任的界定与承担

法律责任的界定与承担在任何社会中,法律都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禁令和规则的总和。

法律存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界定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并对其采取相应的法律责任。

因此,法律责任是一种由法律规定的人们在违反法律时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一、法律责任的界定法律责任的界定是指确定违法行为所导致的后果以及相应的处罚或赔偿责任。

在现代法律制度中,法律责任通常可以分为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两大类。

刑事责任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

刑事责任的目的是惩罚罪犯,并恢复社会秩序。

根据刑法规定下的刑罚种类和程度,违法行为人可能面临监禁、罚金、社区服务等刑罚。

刑事责任是国家为了保护公共利益而采取的权力行使,由检察机关和法院来确定和执行。

民事责任是指当事人因违反民事法律规定而承担的法律后果。

与刑事责任不同,民事责任主要是通过经济赔偿的方式来进行修复。

根据侵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的严重程度,法院可以判决违法行为人赔偿受害人的损失。

同时,民事责任还可以包括其他形式的补救措施,如禁止令、强制执行等。

民事责任是私人之间基于合同、侵权等关系而产生的责任,由私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解决。

二、法律责任的承担法律责任的承担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人在法律面前应当承担相应责任的要求。

无论是刑事责任还是民事责任,行为人都要在法律的规定下承担责任。

刑事责任的承担需要经过刑事诉讼程序的确认。

检察机关首先会进行调查收集证据,然后提起公诉。

如果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认定被告人的违法行为构成犯罪,就会根据刑法规定判处相应的刑罚。

被告人在被判处后,需要服刑或者执行其他刑事处罚。

刑事责任的承担是一种国家权力的行使,被告人无法逃避。

民事责任的承担一般是通过民事诉讼程序来解决。

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违法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法院会依法审理案件,根据证据和事实判断是否存在侵权行为,并对违法行为人做出相应的判决。

如果判决确定了违法行为,并且受害人有损失,违法行为人就需要按照判决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法理学 法律责任

法理学 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一、法律责任的概念二、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三、法律责任的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一)法律责任的含义由于责任主体违反法定或约定的义务,或者因为法律的特殊规定而必须承担的具有直接强制性的特定义务。

欠债还钱,杀人偿命,是人们对法律责任的最通俗的解释。

还钱、偿命对责任人来说都是不利的法律后果。

(二)法律责任产生的原因产生法律责任的原因大体上可以分为下面三种:①侵权行为,也就是违法行为。

侵犯他人的财产权利、人身权利、知识产权、政治权利或精神权利产生的法律责任在全部法律责任中占多数。

②违约行为,即违反合同约定,没有履行一定法律关系中的作为的义务或不作为的义务。

③法律规定,这是指无过错责任或叫严格责任,即仅仅由于出现了法律所规定的法律事实,就要承担某种赔偿责任,如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产品致人损害责任。

从表面上看,责任人并没有侵犯任何人的权利,也没有违反任何契约义务。

法律责任的特点:①承担法律责任的最终依据是法律。

承担法律责任的具体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但最终依据是法律。

②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

即法律责任的履行由国家强制力保证。

③法律责任所承担的是否定性法律后果。

否定性法律后果是指导致主体利益减损的不利后果。

法律责任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法律责任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法律责任教育主题班会教案1. 简介本教案旨在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向学生传授法律责任教育知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责任的重要性和应尽的义务。

2. 教学目标- 了解法律责任的概念和内涵- 掌握相关法律责任的案例分析方法- 培养正确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强化学生的法律责任教育意识3. 教学内容3.1 法律责任的概念和内涵- 通过简要讲解,向学生介绍法律责任的定义和基本内涵- 引导学生思考法律责任与个人行为、社会关系的关系3.2 案例分析- 提供一些具体案例,如违法停车、盗窃等,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法律责任-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行为所承担的法律后果和责任3.3 互动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某些特定情况下的法律责任展开互动交流- 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法律责任的理解和认识4. 教学方法- 讲授法律责任的概念和内涵时,采用讲解与例子相结合的方式,生动易懂- 案例分析采用讲解与学生参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 互动讨论时,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学生分享,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交流机会5. 教学评估- 设计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分析具体案例中的法律责任,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对学生参与讨论和发言的积极性、对案例分析的准确性进行评估- 通过平时观察和综合评估,对学生掌握法律责任教育知识的情况进行评估6.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法律方面的知识,提高法律素养水平- 开展法律责任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推动学生的法律责任教育工作以上是《法律责任教育主题班会教案》的内容提纲,教案可根据具体学校和班级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希望通过这次教学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律责任,并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融入日常生活中。

第十二章 法律责任模板

第十二章  法律责任模板

(二)法律责任的定义 法律责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 赔偿、补偿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亦即由于违 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 在法律责任系统中,由违反义务(法定和约定义务) 所引起的法律责任占居主导地位,而不以违法或 违约为前提的其他法律责任则居于从属地位。 (三)法律责任的本质 法律责任的本质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法律责任是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或社会集 团运用法律标准对行为给予的否定性评价。 其次,法律责任是自由意志支配下的行为所引起 的合乎逻辑的不利法律后果。 最后,法律责任也是社会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条 件而强制性地分配给某些社会成员的一种负担。
第二节 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

一、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的涵义
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是指对因违法行为、违约 行为或法律规定而引起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 认定、追究、归结以及减缓和免除的活动。法律 责任的认定和归结是由国家特设或授权的专门机 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

二、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的原则
(一)责任法定原则 责任法定原则是法治原则在归责问题上的具体运用, 它的基本要求为:作为一种否定性的法律后果,法律 责任应当由法律规范预先规定;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 发生后,应当按照事先规定的性质、范围、程度、期 限、方式追究违法者、违约者或相关人的责任。责任 法定原则的基本特点为法定性、合理性和明确性,即 事先用成文的法律形式明确地规定法律责任,而且这 种规定必须合理。 (二)因果联系原则 在认定和归结法律责任时,必须首先考虑因果关系, 即引起与被引起关系,具体包括:(1)人的行为与损 害结果或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2)人的意志、 心理、思想等主观因素与外部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 这种因果联系表现为存在的客观性、因果的顺序性、 作用的单向性、内容的决定性。

2017年司法考试《法理学》基础知识: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

2017年司法考试《法理学》基础知识: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

⼀、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对因违法、违约或法律规定⽽引起的法律责任,进⾏判断、认定、追究、归结以及减缓和免除的活动。

归责:即法律责任的归结,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或国家授权的机关依法对⾏为⼈的法律责任进⾏判断和确认注:责任是归责的结果,但归责并不必然导致责任的产⽣。

不同的法律责任具有不同的责任构成要件。

责任的成⽴与否,取决于⾏为⼈的⾏为及其后果是否符合相应的责任构成要件。

⼆、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的原则:
1、责任法定原则:1)法⽆明⽂规定不为罪 2)不得溯及既往。

2、因果联系原则:1)⾏为与损害之间的关系 2)主观意志与⾏为之间的关系。

3、责任与处罚相当原则: 1)责任的性质与违法⾏为的性质相当 2)责任轻重与违法⾏为情节相当 3)责任轻重与主观恶性相适应。

4、责任⾃负原则:禁⽌株连。

第十一章+法律责任【打印】

第十一章+法律责任【打印】

(二)行政责任能力
《行政处罚法》
第二十五条 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 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 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第二十六条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 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当责令其监 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 有违法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
2.犯罪主体:一般主体还是特殊主体? 3.犯罪的客观方面:什么行为特征? 4.犯罪的主观方面:故意还是过失?
【过失占有则没事】
【eg 抢劫罪 客体财产权人身权 主体为一般主 体 客观方面;公然占有、人身威胁 主观;故 意】
【eg 贪污罪 客体财产权 主体特殊主体(国家 有身份的人员秘密占有xx财产) 秘密占有 故 意】
(2)无过错责任,是指在确认法律责任 时不以主观上存在过错为必要条件(与 英美法系的严格责任基本相当)。
(3)公平责任是指在当事人双方对造成的损害均无过 错的情况下,由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当事人 的财产状况及其他情况的基础上,责令加害人对受害 人给予适当补偿。
《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 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 任。”
(三)民事责任能力
无年龄和精神状态的限制。
《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三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 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 的民事责任。

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
的犯罪行为 证据少 麻烦 不利于现在的新事件= =】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

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

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

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一、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的涵义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是指对因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法律规定而引起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认定、追究、归结以及减缓和免除的活动。

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是由国家特设或授权的专门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

在法律领域,认定违法责任并把它归结于违法者的,只能是具有归责权(追究权)的专门国家机关,而且认定和归责的过程表现为一系列法律程序。

在我国,违法者的民;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权属于人民法院;行政法律责任认定;归结权属于公安、工商、税务、环保、质检、物价、卫生监督等有特定职权的国家行政机关;违宪责任的认定和归结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认定”和“归结”两个概念的使用表明,当特定的违法行为发生后,法律责任的存在就是客观的,专门国家机关所能作的,只是通过法律程序把客观存在的责任权威性地归结于有责主体。

国家机关既不能任意创造或扩大法律责仟,也不能任意消灭或缩小法律责任。

国家机关认定法律责任和在此基础上的归责与免责,是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环节。

二、归责归责,即法律责任的归结,是指国家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根据法律规定,依照法定程序判断、认定、归结和执行法律责任的活动。

“归责的概念指的是不法行为与制裁之间的特种关系。

”我国台湾学者邱聪智认为:“在法律规范原理上使遭受损害之权益,与促使损害发出之原因者结合,将损害因而转嫁由原因者承担之法律价值判断因素,即为‘归责’意义之核心。

”归责是一个复杂的责任判断和责任归结过程,是由具有法定归责权的国家机关,如司法机关、行政机关,进行认定和归结的。

此外,企事业组织、仲裁机构、调解组织等社会组织根据法律规定而由国家机关授权或委托,也可以认定和归结法律责任。

其他组织或个人都无权认定和归结法律责任。

归责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不能随心所欲、主观任性。

认定和归结法律责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归责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存在差别。

第十二章-法律责任

第十二章-法律责任
中国历史上曾有一些严刑峻法,比如规定: 盗(贪)一文钱者诛、腹诽之罪、连坐、诛 灭九族等。
请运用上面所学理论知识,分析上述法律规 定以现代法治的观点来看,有何不当之处?
拓展练习---案例分析3
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 经过5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满 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 (三)法定最 高刑为10年以上不满1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 15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 刑的经过20年,如果20年以后认为必须追 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侵权责任法》第85条规定: 建筑物、构筑物或 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造 成他人损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证明 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所有人、管 理人或者使用人赔偿后,有其他责任人的,有权向 其他责任人追偿。
(4)主观过错。主观过错是指行为人实施 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在民法和刑法中, 法律错的内容
主观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类。
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他人 或社会的结果,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的心理状态。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损 害他人或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 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 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包括疏忽大意过 失和盲目自信过失。
按照责任内容:财产责任、非财产责任; 按照责任承担程度:有限责任、无限责任; 按照承担方式:单独责任、共同责任(按份
责任、连带责任)、替代责任;
按照法律责任的性质分类之1:民事法律 责任
民事法律责任:因违法或违约对他人人身或 财产造成损害,而应承担的恢复性法律责任。 (特殊情况下的惩罚性责任)

法学法理学课本笔记整理——法律责任

法学法理学课本笔记整理——法律责任

第七章法律责任第一节法律责任的概念一、法律责任的含义(一)三种代表性观点1.处罚论⑴处罚论把法律责任定义为责任主体必须接受的“处罚”、“惩罚”或“制裁”⑵处罚论存在明显缺陷,主要适用于刑事法律责任和行政法律责任,而很难解释以补偿损失为主要目的的民事法律责任2.后果论⑴后果论把法律责任定义为责任主体必须承担的不利后果⑵后果论的主要缺陷在于,“不利后果”的含义过于宽泛3.义务论⑴义务论把法律责任定义为责任主体必须承担的某种义务⑵义务论对法律责任的解释更为合理,它既能全面地涵盖各类法律责任,也准确地揭示了法律责任的强制性,缺点在于没有充分说明法律责任这种后产生的义务与作为前提的原定义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二)法律责任定义1.法律责任定义:由于责任主体违反法定或约定的义务而必须承担的具有直接强制性的特定义务,亦即由于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也称为第二性义务论或新义务论2.优点⑴它可以把法律责任置于法的逻辑联系之中⑵它既说明了法律责任的必为性,也说明了法律责任的当为性二、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或条件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国家机关认定和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时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一)主体1.主体:责任主体,即违反法定或约定的义务、并具有责任能力因而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国家具有责任能力是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条件2.对于自然人而言⑴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能够正常地认知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能力⑵责任能力的核心在于行为人的认知和控制能力,即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的目的、性质和后果,并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和控制自己的行为⑶行为人有无责任能力主要是根据行为人的年龄和精神状态来判断的3.对于法人而言,责任能力从法人成立时起便具备4.国家在一些情况下也是责任主体(二)主观心理状态1.主观心理状态是指行为人实施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时的心理状态,一般又称为主观过错2.主观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类⑴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损害他人的结果,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⑵过失: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损害他人、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3.特殊的法律责任:无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不需要考量行为人的主观状态,只要存在法律规定的情形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三)行为1.行为包括违法行为和违约行为2.行为是法律责任的核心构成要素3.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两类(四)损害结果1.损害结果是指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对他人的合法权益或社会利益所造成的损害和伤害2.损害结果既包括既得利益的损害,又包括预期利益的丧失3.损害结果必须具有确定性,它是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已经实际造成的侵害事实,而不是推测的、臆想的、虚构的,尚未发生的情况(五)因果关系1.法律责任的构成,不仅要求具备上述四个方面构成要素,而且要求这些构成要素之间具有因果关系2.两类因果关系⑴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即特定的损害结果是不是由行为人的行为引起的⑵行为人的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即行为者的外在行为是不是在其主观意识的支配下的行为的结果三、法律责任的种类(一)按照承担责任的主体的不同:自然人责任、法人责任、国家责任(二)根据法律责任的承担是否以过错为前提条件: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1.过错责任:以当事人有过错为前提条件的法律责任⑴过错责任强调法律责任源于当事人自身的过错,因而为法律责任的承担提供了正当的理由⑵过错责任的追究和承担,对当事人和其他人具有威慑和教育作用2.无过错责任:不以当事人有过错为前提条件的法律责任只要发生了损害结果,不论当事人是否有过错,都必须承担法律责任(三)根据法律责任是由行为人本人承担还是由与行为人相关联的第三人承担:直接责任、连带责任与替代责任1.直接责任:行为人本人承担其行为引起的法律责任2.连带责任:与行为人相关联的第三人要对行为人的行为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3.替代责任:与行为人相关联的第三人代替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四)根据法律责任的性质的不同: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与违宪责任1.民事责任:民事主体因违反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而依法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表现为补偿性的财产责任2.行政责任:行为人因违反行政法的规定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3.刑事责任:行为人因实施刑法所规定的犯罪行为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4.违宪责任:行为主体因违反宪法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第二节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一、法律责任认定与归结的概念法律责任认定与归结是国家机关或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因违法行为、违约行为引起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追究以及减缓或免除的活动二、法律责任认定或归结的原则(一)责任法定原则1.责任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⑴法律责任的种类和形式应当由法律加以明文规定,任何机关或个人都不得在法律的明文规定之外随意创设法律责任⑵各类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应当由法律预先加以规定,国家机关应当依照法律的事先规定认定和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⑶法律责任的减轻或免除的事由、幅度应当由法律预先加以规定,国家机关应当依据法律的事先规定减轻或免除违法者的法律责任2.责任法定原则就其实质或精髓而言是一个排除性、否定性的原则⑴排除和否定责任擅断⑵排除和否定非法责罚⑶排除和否定有害追溯(二)因果关系原则1.在认定当事人有无法律责任时,必须确认因果关系之有无2.认定法律责任所要求的因果联系应当是客观存在的联系,而不是主观臆想的联系,这种因果联系是可以用各种事实和证据加以证实的(三)责任相当原则1.责任相当原则是指法律责任与违法行为相适应,其基本含义是法律责任的种类、轻重应与违法行为的种类、轻重相适应2.责任相当原则的要求⑴法律责任的类型与违法行为的性质相适应⑵法律责任的种类和轻重与违法行为的具体情节相适应违法行为的情节是指反映违法者主客观两方面的各种情状,从而影响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的各种事实情况⑶法律责任的种类和轻重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相适应(四)责任公正原则1.公正是归责的道德基础和价值基础2.责任公正原则包含的原则⑴有责必究原则⑵责任平等原则⑶责任自负原则①违法行为人应当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负责②不能让没有违法行为的人承担法律责任③要保证责任主体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证无责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纵第三节法律责任的承担一、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一)惩罚1.惩罚又称制裁,是指以剥夺或限制责任主体的人身自由、财产利益和其他利益为内容的责任承担方式2.惩罚包括⑴刑事制裁即刑罚,是指对违反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责任主体依其所应承担的刑事法律责任而实施的法律制裁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⑵行政制裁是指对违反行政法律规定的责任主体依其所应承担的行政法律责任而实施的法律制裁⑶民事制裁是指对民事违法行为的责任主体依其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而实施的法律制裁(二)补偿1.补偿是指以责任主体的某种行为或不作为为形式弥补或赔偿损失的责任承担方式的总称2.补偿包括防止性的补偿、恢复性的补偿、补救性的补偿等不同功能的责任方式3.在我国,补偿主要包括民事补偿、行政补偿和国家补偿⑴民事补偿是指依照民事法律规定,责任主体承担的停止、弥补、赔偿等责任承担方式⑵行政补偿是指行政主体因为客观情况发生变化或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改变或消灭行政法律关系⑶国家赔偿包括行政赔偿和司法赔偿二、法律责任的实现形式按照责任主体是主动地还是被迫地承担法律责任分为自觉履行和强制执行两种形式(一)自觉履行1.自觉履行是指责任主体在法律责任认定之后主动向权利人履行应负的法律责任2.自觉履行主要适用于民事法律责任和行政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中的财产责任(二)强制执行1.强制执行是指国家机关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责任主体履行应负的法律责任2.强制执行包括司法强制执行和行政强制执行⑴司法强制执行①依职权的强制执行:司法机关根据法律授予的职权直接强制执行法律责任②依申请的强制执行:司法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强制执行法律责任⑵行政强制执行的适用通常需要明确的法律规定三、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一)免责与无责任的区别1.免责:法律责任的减轻和免除免责以法律责任的存在为前提,是指虽然违法者事实上违反了法律,并且具备承担法律责任的条件,但由于具备了法律规定的某些条件,其责任可以被部分或全部地免除的情形2.无责任或不负责任:虽然行为人事实上或形式上违反了法律,但因其不具备法律上应负责任的条件,因而没有(即不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二)免责的情形1.时效免责:违法行为发生一定期限后,国家不再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2.不诉免责:对于那些“不告不理”的违法行为,受害人或利害关系人不提起诉讼,司法机关便不认定和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3.不可抗力免责:因不可抗力所造成的损害,免除当事人的部分或全部的法律责任4.自首、立功免责:对那些违法之后自动投案或有立功表现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法律责任5.补救免责:对于那些已经实施违法行为,但在国家机关追究责任之前采取补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法律责任6.协议免责:加害人和受害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协商的方式减轻或免除法律责任,即所谓“私了”7.自助免责:对自助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的减轻或免除自助行为是指权利人为保护自己的权利,在情事紧迫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对他人的财产和自由施加限制,而为法律或社会公德所认可的行为8.人道主义免责主要适用于财产责任或对特殊群体的人道主义考虑9.赦免⑴赦免:国家依法免除或减轻责任主体的罪责或刑罚的制度⑵赦免包括大赦和特赦①大赦指对特定的或不特定的犯罪行为完全免除罪责与刑罚的赦免制度②特赦:对已定罪服刑的犯罪人免除其剩余刑罚的赦免制度。

教师学法律法规明确法律责任

教师学法律法规明确法律责任

教师学法律法规明确法律责任教师是培养国家栋梁的重要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教学技能,还需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自己的法律责任。

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法律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学习法律法规,规避法律风险,做到法律意识高度强化。

一、教师的法律责任教师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教育法律责任和侵权责任两个方面。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遵守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确保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同时,教师在工作中应当做到勤勉尽责,不得有违法行为,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 教育法律责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进行身体或心理上的虐待,不得进行歧视、侮辱、伤害学生等行为。

教师有义务保护学生的安全和利益,不得让学生参与违法活动,不得教唆学生进行违法行为。

另外,教师应当保护学生的隐私权,不得泄露学生的个人信息,不得对学生进行非法搜查或监视。

教师还应当教育学生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教唆或纵容学生违法。

2. 侵权责任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因教育行为或工作过程中的疏忽、过失导致学生受到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教师将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教师应当注意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不得因个人原因或疏忽导致学生受到伤害。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安全措施,确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受到伤害。

如教师因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过失导致学生受伤,教师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教师应当学习法律法规为了避免违法行为和法律风险,教师应当不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律素养。

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当了解教育法律法规、民事法律法规等相关法律知识,遵守法律规定,避免违法行为。

教师还应当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遵守学校规定,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

教师在学习法律法规的同时,应当积极参加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法律素养,增强法律防范意识。

三、教师应当明确法律责任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明确自己的法律责任,做到法律意识高度强化。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九章 法律责任

三、法律责任的承担
• (一)法律责任承担的方式 • 1.惩罚: 包括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刑事制 裁和违宪制裁。 • 2.补偿: 包括民事补偿和国家赔偿。 • 3.强制: 包括对人身的强制和对财产的强制。
(二)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
• 1.含义: 指虽然违法者事实上违反了法律, 且具备承担法律责任的条件,但由于法律 规定的某些主客观条件,部分或全部免除 其法律责任。 • 2.免责的条件和方式: 1)时效免责;2)不诉 免责;3)自首、立功免责;4)补救免责;5) 协议或意定免责;6)自助免责;7)人道主义 免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法律责任的竞合
2、法律责任竞合的特点 (1)法律责任的主体为同一法律主体(若不同责任主体 则可分别追究责任)。 (2)主体实施了一个行为(弱数个行为触犯不同法律则 应分别追究)。 (3)行为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责任构成要件(即 一个行为触犯了数个法律规范)。 (4)数个法律责任之间相互冲突(即数个法律责任不能 被其中之一所吸收,也不能并存)。 如刑事责任可吸收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与附带民事赔偿 责任并存,则不产生竞合。
案例材料(二)
• 甲于1992年2月1日向乙借了人民币1万元, 还款期限为6个月。期限届满后,甲一直未 还钱给乙。1995年1月5日甲将欠款本金及 利息一并偿还给乙。同年1月10日甲以不知 时效已过为由要求乙反还财产,乙拒绝。 于是甲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决乙反还其 支付的钱。
法律责任司考题
• 张某过马路闯红灯,司机李某开车躲闪不及将张某撞伤, 法院查明李某没有违章,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 判李某承担10%的赔偿责任。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 错误的?(2008-1-5) • A、《道路交通安全法》属于正式的法的渊源 • B、违法行为并非是承担责任的唯一根源 • C、如果李某自愿支付超过10%的赔偿金,法院以民事调 解书加以确认,则李某不能反悔 • D、李某所承担的是一种竞合的责任

法律责任班会教案模板范文

法律责任班会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法律责任的定义,明确不同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类型。

2. 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法律意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维护法律尊严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法律责任的概念及不同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类型。

2. 难点:如何正确处理法律责任与个人权益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法律责任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承担法律责任?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 法律责任的概念- 教师讲解法律责任的定义,强调其是法律对违法行为所规定的惩罚措施。

- 通过案例展示,让学生了解法律责任的种类,如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等。

2. 不同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讲解民事责任的概念,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承担民事责任。

- 行政责任:讲解行政责任的概念,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在违反行政法规时应承担的行政责任。

- 刑事责任:讲解刑事责任的概念,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在触犯刑法时应承担的刑事责任。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案例:选取与青少年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如校园欺凌、网络诈骗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涉及的违法行为,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

3.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法律责任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遵守法律、承担法律责任。

四、作业布置1. 撰写一篇关于法律责任的小论文,阐述你对法律责任的看法。

2.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在生活中如何遵守法律、承担法律责任。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2.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六、板书设计1. 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 行政责任- 刑事责任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案例分析、作业完成情况等,评价学生对法律责任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法律责任电子教案

第五章-法律责任电子教案

第五章法律责任Ⅰ.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重点掌握法律责任的概念、特征和构成要件,了解法律责任的各种分类,掌握法律责任的归责和免责的理论。

Ⅱ.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法律责任的概念、特征二、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三、法律责任的各种分类四、法律责任归责的概念、基本原则五、免责的概念、形式Ⅲ.教学时数:4学时Ⅳ.教学要点:第一节法律责任的概念与构成一、法律责任的概念一般来说,法律责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广义的法律责任,是指任何组织和公民都有遵守法律的义务,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

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责任和法律义务同义,狭义的法律责任,是指人们对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法律上的不利后果。

本节所讲的法律责任就是狭义的法律责任。

二、法律责任的特点第一,法定性。

法律责任的性质、范围、大小、期限都由法律明确规定,只有当法律上作了某种规定,人们才应承担某种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派生性。

法律责任表现为一种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关系而形成的责任关系,即主体A 对主体B 的责任关系。

这种责任关系派生于法律上规定的义务关系,它是因为违反法律上的义务规定才导致责任关系的产生。

第三,法律责任还表示一种责任方式,即承担或追究否定性、不利性后果。

法律责任方式是由法律规定的,它通常有两种,即补偿与制裁。

第四,法律责任具有内在逻辑性。

即存在前因与后果的逻辑关系。

其中破坏责任关系是前因,追究责任或承受制裁是后果。

第五,国家强制性。

即法律责任的追究和执行是由国家强制力实施或者潜在保证的。

第六,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实现必须由国家专门机关通过法定程序进行,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无此项权利。

三、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构成法律责任的各种必须具备的条件或必须符合的标准,它是国家机关要求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时进行分析判断的标准。

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不一定都是由违法行为引起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违法行为是法律责任的前提,所以法律责任要件与违法行为的构成条件有密切联系。

法律责任的界定与追究方式基本知识

法律责任的界定与追究方式基本知识

法律责任的界定与追究方式基本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法律责任是法律权益的保障和社会秩序的维护的重要一环。

了解法律责任的界定和追究方式的基本知识,对于每个公民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法律责任的概念、法律责任的界定以及法律责任的追究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与特点1.1 法律责任的概念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即因违反法律规定而应承担的义务或处罚。

它是法律的约束力体现以及对违法行为的制约和惩戒。

1.2 法律责任的特点法律责任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法律责任是法律的一项重要内容,法律对违法行为给予责任追究;其次,法律责任具有违法行为与法律后果之间的必然性;最后,法律责任应当具有合理性、公正性和适用性。

二、法律责任的界定方式2.1 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根据违法行为的主体性质,法律责任可以划分为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

主观责任是指违法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导致的法律后果,需要强调违法行为人的主观恶意或疏忽等因素。

客观责任是指不论违法行为人是否有过错,只要发生了违法行为,就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2.2 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根据违法行为与法律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法律责任可以划分为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

直接责任是指违法行为直接导致法律后果,可以明确追究违法行为人的责任。

间接责任是指违法行为未直接导致法律后果,但与法律后果有一定关系,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追究。

三、法律责任的追究方式3.1 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是指对违反行政法规定的行为给予的处罚,主要由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进行追究和决定。

行政责任的追究方式包括行政警告、行政罚款、行政拘留等。

3.2 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指对犯罪行为给予的处罚,主要由刑事司法机关根据法律进行追究和决定。

刑事责任的追究方式包括刑事拘留、有期徒刑、无期徒刑以及死刑等。

3.3 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是指对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给予的赔偿和补偿,主要由民事司法机关根据民事法律进行追究和判决。

民事责任的追究方式包括侵权责任、合同责任以及不当得利等。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公民的法律责任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公民的法律责任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公民的法律责任一、公民的法律责任的意义公民的法律责任是指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按照法律规定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公民的法律责任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基础。

意识到公民的法律责任的重要性,并正确履行自己的法律责任,对于每个高中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公民的法律责任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1. 理解和认识公民的法律责任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公民的法律责任的具体内容和范围;3. 培养遵守法律、积极履行法律责任的意识和能力。

三、引入案例:公民的法律责任与社会规范在开展教学之初,可以通过引入一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来激发他们对公民法律责任的兴趣。

例如,讲述某市一起违法行为事件的案例,包括行为者遭受法律制裁以及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引导学生探讨与之相关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规范。

四、公民的法律责任的概念和意义1. 公民的法律责任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当履行的法律义务和责任,是对个人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2. 具备公民的法律责任意识和履行法律责任的能力,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的重要保障。

3. 体现公民的法律责任的具体形式包括遵守法律法规、保护他人权益、参与公共事务等。

五、公民的法律责任的具体内容和范围1. 遵守法律法规:公民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有违法行为,否则将面临相应的法律制裁。

2. 尊重他人权益:公民在行使自己的权益与自由时,应当尊重他人的权益,并避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3.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公民应当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4. 塑造良好社会风尚:公民应当倡导文明礼貌、和谐友爱的社会风尚,积极改变和抵制不良的社会行为。

六、培养公民的法律责任意识和能力1. 加强法治教育:学校应当通过法治教育的课程设置和组织法治活动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

2. 建立法律责任的学习机制:学校可以设置模拟法庭或法律知识竞赛,让学生通过参与其中,了解法律知识和案例,进一步加深对公民法律责任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
一、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的涵义
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是指对因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法律规定而引起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认定、追究、归结以及减缓和免除的活动。

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是由国家特设或授权的专门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

在法律领域,认定违法责任并把它归结于违法者的,只能是具有归责权(追究权)的专门国家机关,而且认定和归责的过程表现为一系列法律程序。

在我国,违法者的民;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权属于人民法院;行政法律责任认定;归结权属
于公安、工商、税务、环保、质检、物价、卫生监督等有特定职权的国家行政机关;违宪责任的认定和归结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认定”和“归结”两个概念的使用表明,当特定的违法行为发生后,法律责任的存在就是客观的,专门国家机关所能作的,只是通过法律程序把客观存在的责任权威性地归结于有责主体。

国家机关既不能任意创造或扩大法律责仟,也不能任意消灭或缩小法律责任。

国家机关认定法律责任和在此基础上的归责与免责,是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环节。

二、归责
归责,即法律责任的归结,是指国家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根据法律规定,依照法定程序判断、认定、归结和执行法律责任的活动。

“归责的概念指的
是不法行为与制裁之间的特种关系。

”我国台湾学者邱聪智认为:“在法律规范原理上使遭受损害之权益,与促使损害发出之原因者结合,将损害因而转嫁由原因者承担之法律价值判断因素,即为‘归责’意义之核心。

”归责是一个复杂的责任判断和责任归结过程,是由具有法定归责权的国家机关,如司法机关、行政机关,进行认定和归结的。

此外,企事业组织、仲裁机构、调解组织等社会组织根据法律规定而由国家机关授权或委托,也可以认定和归结法律责任。

其他组织或个人都无权认定和归结法律责任。

归责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不能随心所欲、主观任性。

认定和归结法律责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归责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存在差别。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适用法律来认定和归结法律责任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责任法定原则
责任法定原则是法治原则在归责问题上的具体运用,它的基本要求为:作为一种否定性的法律后果,法律责任应当由法律规范预先规定: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发生后,应当按照事先规定的性质、范围、程度、期限、方式追究违法者、违约者或相关人的责任。

责任法定原则的基本特点为法定性、合理性和明确性,即事先用成文的法律形式明确地规定法律责任,而且这种规定必须合理。

责任法定原则否定和摒弃责任擅断、非法责罚等没有法律依据的行为,强调“罪刑法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无法律授权的任何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都不能向责任主体认定和归结法律
责任,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都不能超越权限追究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都无权向责任主体追究法律明文规定以外的责任,向公民、法人实施非法的责罚,任何责任主体都有权拒绝承担法律明文规定以外的责任,并有权在被非法责罚时要求国家赔偿。

同时,责任法定原则也不允许法律的类推适用。

责任法定原则还否定和摒弃对行为人不利的溯及既往,强调“法不溯及既往”,国家不能用今天的法律来要求人们昨天的行为,也不能用新法来制裁人们的根据旧法并不违法的先前的行为,不能以法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为由而扩大制裁面、加大制裁程度。

(二)因果联系原则
在认定和归结法律责任时,必须首先考虑因果关系,即引起与被引起关系,具体包括:①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或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即人的某一行为是否引起了特定的物质性或非物质性损害结果或危害结果。

②人的意志、心理、思想等主观因素与外部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即导致损害结果或危害结果出现的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是否是由行为人内心主观意志支配
外部客观行为的结果。

在认定和归结法律责任时,不仅要确认行为引起了损害结果或危害结果,且这种行为是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而且要确认这一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与其所引起的损害结果或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内在的、直接的、逻辑的联系。

这种因果联系表现为存在的客观性、因果的顺序性、作用的单向性、内容的决定性。

(三)责任与处罚相当原则
责任与处罚相当原则是公平观念在归责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其基本含义为法律责任的大小、处罚的轻重应与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的轻重相适应,做到“罪责均衡”、“罚当其罪”。

责任与处罚相当原则是实现法律目的的需要,通过惩罚违法行为人和违约行为人,发挥法律责任的积极功能,教育违法、违约者和其他社会成员,从而有利于预防违法行为、违约行为的发生。

责任与处罚相当原则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法律责任的性质与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的性质相适应。

不同性质的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表明了不同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因而决定了法律责任的性质和法律责任的大小,因此就不能用刑事法律责任来追究民事违法行为。

②法律责任的种类和轻重与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的具体情节相适应。

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的情节是指反映主客观方面的各种情状或深度,从而影响违法、违约的社会危害程度的各种事实情况。

不同的情节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因而在法律责任的归结方面就应有所不同。

③法律责任的轻重与种类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相适应。

行为人的主观方面的故意、过失,以及平时品行、事后态度等因素,对法律任的具体归结有一定影响。

国家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在认定和归结法律责任时,都应当坚持这三个“适应”,全面衡量,不应偏废。

(四)责任自负原则
与古代社会个体不独立不同,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人,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地位,因此在归责问题上要求遵循责任自负原则。

凡是实施了
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的人,应当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负责,必须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同时,没有法律规定不能让没有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的人承担法律责任,国家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不得没有法律依据而追究与违法行为者或违约行为者虽有血缘等关系而无违法行为或违约事实的人的责任,防止株连或变相株连。

当然,责任自负原则也不是绝对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社会利益
保护的需要,会产生责任的转移承担问题,如监护人对被监护人、担保人对被担保人承担替代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