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氧化钙系铸型铸造的牙科用TNTZ钛合金的力学性能_吴全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29卷用氧化钙系铸型铸造的牙科用TNTZ钛合金的力学性能

β钛合金Ti-29Nb-13Ta-4.6Zr(TNTZ)具有良好的强度-延性匹配,期待用于下一代牙科镶嵌材料,但其熔点高达2300K,明显高于低间隙Ti-6Al-4V ELI合金(1900K)。用原有氢化镁铸型铸造TNTZ 合金时,合金表面易被烧伤,为此必须开发在高温领域稳定的铸型材料。已研究了用氧化钙系材料的铸型,可以制备牙科用TNTZ精密铸件,但采用这种铸型的TNTZ铸件的力学性能尚不清楚。为此,进行了以氢化钙为铸型的TNTZ铸件的力学性能研究,并与以氧化镁为铸型的铸件进行了比较。将粒径<0.3mm的细电熔氧化钙(C1)和粒径1 3mm的粗电熔氧化钙(C2)各40%和60%混合,然后加入硬化促进剂CaCl2(7%),用乙醇液混合后,作为铸型材。以C1ʒCaCl2为4ʒ1的混合液为浆料A,以浆料A+0.3%SiO2+12%Zr粒(45μm)为浆料B。用石蜡制作铸模,制作的石蜡模分别在浆料A和浆料B中浸渍干燥,然后用干燥的石蜡模制作氧化钙铸型。同时用氧化镁系材料(与蒸馏水按100ʒ13的比例混合)制作氧化镁铸型。首先把热锻造加工的TNTZ钛合金圆棒用机械切成直径30mm、厚13mm 的圆盘作为试料。用真空加压铸造机和已制作的氧化钙铸型、氧化镁铸型,对TNTZ钛合金圆盘进行单电弧熔铸。对铸造的TNTZ钛合金试样进行拉伸试验和疲劳试验。试验后用扫描电镜观察断口,测定铸造缺陷面积D与断口面积A之比,计算铸造缺陷体积率V=D/A。结果表明,以氧化钙为铸型的试样,其拉伸性能(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延伸率)与以氧化镁为铸型的试样基本相当,但数据的标准偏差要好于氧化镁为铸型的。低周和高周疲劳试验结果表明,以氧化钙为铸型的试样,其疲劳性能略好于以氧化镁为铸型的,但估算的疲劳强度约分别为150MPa和140MPa,明显低于TNTZ锻造材的疲劳强度(约280MPa)。这是由于TNTZ精密铸件仍有许多铸造缺陷和粗大铸造组织的缘故。一般认为吃东西时的咀嚼力约为20 230MPa,可见TNTZ铸件的疲劳强度低于咀嚼力。今后必须减少TNTZ铸件的铸造缺陷,以改善其疲劳强度。

吴全兴摘译自《軽金属》

钛基固溶陶瓷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

TiC和Ti(CN)基陶瓷大量应用在切割工具上,这些陶瓷心部由未溶解的TiC和Ti(CN)颗粒组成,边部由烧结过程中形成的固溶相组成。TiC和Ti(CN)基陶瓷的断裂韧性稍低于WC-Co陶瓷,主要是因为Ni在TiC和Ti(CN)中的润湿性很差,而且与界面大量复杂的显微组织有关。总体来说,Ti(N)-MeC-Ni 系陶瓷中除了含有碳化物-Ni界面,还有心部与内边缘和边部与外边缘(碳化物)的界面。由于心部与内边缘相组成成分不同,所以Ti(CN)心部与内边缘界面之间有很高的应力,这样的界面是裂纹萌生和增殖的潜在位置,导致陶瓷断裂韧性降低,因此影响了其商业应用。人们寻找了很多方法来提高陶瓷工具的断裂韧性。由于边缘固溶相可以提高各种陶瓷的断裂韧性,很多学者用增加二次碳化物来提高边缘相的体积分数。另一些研究通过TiC和WC粉末来提高陶瓷的韧性。韩国研究人员采用粉末烧结工艺制备了(Ti,W)C基固溶陶瓷,研究了其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实验材料为TiO2粉、钛粉、WO3粉和C粉,混合后用行星式磨机在250r/min的转速

下研磨24h,然后将粉末用真空石墨炉在1350ħ下渗碳处理2h,制成(Ti1-x W x)C粉(0.07≤x≤0.3)。将(Ti

1-x

W

x

)C粉末与体积分数为20%的Ni 粉球磨24h,在干燥箱里于80ħ干燥后,在125 MPa下压制成块,最后在真空石墨炉中于1510ħ烧结1h,制得(Ti1-x W x)C-20%Ni陶瓷。研究了

(Ti

1-x

W

x

)C-20%Ni陶瓷(x从0.07到0.3)的显微组织及其断裂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得到的陶瓷是由固溶碳化物组成的心部和边缘相组成;与常规粉末冶金(CPM)制成的陶瓷相比,这种陶瓷组织较均匀,并且碳化物颗粒随着W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当x为0.3时碳化物颗粒最小,此时固溶碳化物最稳定;

(Ti

1-x

W

x

)C-20%Ni系陶瓷中的裂纹主要是晶间裂纹,其压痕韧性和断裂强度随着W含量的增加而升高。与CPM陶瓷和WC-Co材料相比,Ti基固溶陶瓷呈现出更高的断裂韧性。

王琛摘译自《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DOI:10.13567/ki.issn1009-9964.2012.01.0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