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汇总
3、干旱和旱灾(属于气象灾害)☆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
干调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下降④中游围湖造田、建垸,湖泊面积减少,调节能力下降⑤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放大了“灾情”。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1)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①水华主要分布在内陆湖泊区,部分河段也有发生;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③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
(2)成因及形成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三、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一)自然背景:(1)气候背景: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2.抗灾:③加强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3.救灾和重建: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归纳(史上最全最细)
种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4.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长江流 域(暴 水文
雨和洪涝 灾害)洞 庭湖平原 、鄱阳湖 平原和长 江三角洲 尤为频繁
洪涝
洪灾:东多西少(东部受 夏季风影响大),平原多 高原山地少(平原泄洪不 畅)。从地形区上看:大 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关 中地区,云贵高原。内 涝: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的地区,华北平原最典型 台风风暴潮:东南沿海地 区(夏秋7-10月,8、9月 最集中);温带风暴潮: 北方沿海地区(春秋季 节) 全国(春夏) 江淮地区(春末夏初6月)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7月) 华北地区(春季3--6月) 华北地区(夏季7--8月) 除西藏、云南、台湾和海 南省外我国大部分地区 (冬半年9-次年5月,春秋 最严重,表现在对农作物 的危害)从寒潮出现次数 看:东北>华北>西北和 长江流域
夏威夷高压势力增强,高压脊延伸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反 气旋控制) 炎热少雨 ①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②夏季风未到,降水少;③农 业灌溉需水量大 ①夏季风到的早,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②地势低 平,排水不畅 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南下过程中,受东西走向的天山、阴山、秦岭、南岭等山 地阻挡,北侧令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地理位置差别和地 形影响形成冷空气通道,长驱南下,可影响到黄河流域和 长江流域中下游,甚至两广地区(寒潮南侵到我国的的三 条路径:偏西路径、偏北路径、东北路径-P50图2.36;导 学P25表) 自然原因: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②气候干旱,降水少; ③春季大风日数多。人为原因:④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过度开垦导致植被破坏、土地沙化。 热带和副热带暖洋面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条 件:广阔的暖洋面提供丰富水汽;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 层结) 我国范围广频次高;有 渐发性和持久性 洪涝灾害 降温、大风、雨雪、低 温冻害、沙尘暴。南北 方表现不同:北方--大 风、降温、霜冻、暴风 雪;南方--降温、冻害 、雨雪等
知识点讲解归纳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自然灾害的定义: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自然灾害形成条件?(2点)①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②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灾情大小由什么决定的?(3点)①孕灾环境(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②致灾因子、③受灾体。
4.自然灾害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3点)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就是人员伤亡(生理伤害和心理伤害、精神伤害)5.资源损失的灾情特点?(4点)滞后性和隐蔽性,广泛性和长远性。
6.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哪些地域差异?(3方面)灾害强度大,危害就大;经济水平高,危害大;防灾抗灾能力弱,危害大;反之则小。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1全球主要的灾害类型哪些(4点)?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
1)气象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热带气旋(台风),干旱,寒潮,沙尘暴,暴雨,霜冻,暴风雪。
2)水文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洪涝,风暴潮。
海水入侵,海浪。
3)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地震,滑坡,泥石流。
(雪崩)4)生物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病害,虫害,鼠害。
(赤潮)2热带气旋(台风)1)概念: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
2)影响地区: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3点)3)台风组成部分:外围大风区、漩涡风雨区、台风眼。
3干旱1)概念: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4寒潮1)概念: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
短期内气温骤减,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
2)时空分布: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5地震1)概念:岩层突然断裂或错位,能量急剧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自然灾害与防治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地球系统中的各种自然灾害,以及通过科学手段进行防治和减灾的方法。
下面是一些关于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知识点:1.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系统内部或外部的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财产构成威胁的现象。
-自然灾害按照其产生原因和性质可分为地震、洪水、风暴、干旱、火山喷发、地质滑坡、冰雪灾害等。
2.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的成因包括地质构造、气候变化、水文循环、地球自转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3.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自然灾害的分布受到地理环境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同灾害在地球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发生规律和频率。
4.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自然灾害能够改变地理环境,形成新的地貌地形。
5.自然灾害的防治原则:-预测和预警:通过科学手段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测,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并通过预警系统传达给公众。
-减灾和控制:通过修建抗灾工程、调整土地利用和规划、合理开发资源等措施来减轻灾害的影响。
-救援和恢复:对受灾地区的人口提供紧急救助,恢复受损基础设施和疏散人群。
6.不同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地震: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高地震预测和监测能力。
-洪水:修建防洪堤坝、河道疏浚和抢险救援设备的建设。
-风暴:加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风能力,提高风暴预测和预警系统的精度。
-干旱:建设水库和水利灌溉系统,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
-火山喷发:建立火山监测系统,制定疏散和救援方案。
-地质滑坡:合理规划和利用山区土地资源,修筑坡面支护结构。
-冰雪灾害:修筑防雪墙、开展除冰和积雪清理工作。
7.国际合作与自然灾害防治:-自然灾害通常跨越国界,需要国际合作和交流进行综合防治。
-各国通过签署国际协议和组织机构等方式进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范围的自然灾害。
以上是关于自然灾害与防治的一些知识点,主要涵盖了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成因、分布特点,以及自然灾害的防治原则和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
地理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1.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全球自然灾害在空间成带状分布现象)(1)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带的自然灾害带;(2)北纬20°一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1)生理(给人体造成死亡、伤残等)、心理和精神伤害(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 (2)影响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因素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2.财产损失(1)直接经济损失: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造成的损毁等。
(2)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特殊性:滞后性、隐蔽性、广泛性、持久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其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取决于资源种类属性被破坏后情况等)a 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b可再生资源: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p181.生态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2.生态破坏: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p19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能)(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p21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例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及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及危害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特点①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分成四类: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
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确定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
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
从所造成的危害看——不可防止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
2、主要的气象灾害气象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大气圈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干热风等,是影响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
相关滑坡外力作用(斜坡重力作用)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受三个根本因素控制: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主要集中在地形崎岖的山地,如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中国的横断山区、南美安第斯山区4、主要海洋灾害类型成因主要分布地区海啸是由于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附近多地震的海域,如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东亚东部、美洲西部沿海风暴潮是由热带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附近多台风、飓风的沿海地带,如印度洋北岸的南亚南部沿海、太平洋西岸的东亚沿海地区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区域分布灾害种类区域分布原因旱灾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大,锋面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台风东南沿海地区为多发区濒临西北太平洋低温冷害东北地区为多发区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地震东南沿海、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滑坡、泥石流西南地区为多发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降水多,强度大2分布地区主要灾害形成环境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海洋灾害带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暴雨、赤潮等为主受海洋环境影响对海洋渔业和海洋钻井平台、船舶、港口造成危害东南沿海灾害带主要指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为主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影响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等造成危害东部灾害带主要指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等为主,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中部灾害带主要指第二阶梯以暴雨、洪涝、交通雪灾、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为主是自然环境复杂、地表物质不稳定的地带对农业、工业及交通与建筑物造成严重灾害西北灾害带主要指西北陆的新、甘、宁、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为主是中国的干旱区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青藏高原灾害带主要指藏、青和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山崩等为主是中国的高寒区对畜牧业造成严重危害3、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灾害多发地区多发季节成因防治措施伏旱长江中下游7月副高控制组织抗旱,此时的台风雨可缓解旱情台风东南沿海夏秋海上强烈的热带气旋及时监测预报,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灾害意识风沙天气三北地区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暴雨洪涝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广区夏秋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等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等干旱华北、西北地区冬春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调整农业构造,改善生态环境,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水利设施建立,营造防护林,改良耕作制度4、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多发的原因①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②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人为原因自然原因西南和东南季风影响阶梯的交界处多山;迎风坡中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东部沿海暴雨洪涝风暴潮滥伐山林水土流失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河湖蓄洪能力差我国的经济核心地带水文灾害灾情严重③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4、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诱发或同时爆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
知识点归纳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详解
自然灾害知识要点总结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自然灾害的定义: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自然灾害形成条件:①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②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灾情大小取决于:孕灾环境(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
4.自然灾害的影响表现在: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就是人员伤亡(生理伤害和心理伤害、精神伤害)5.资源损失的灾情特点:滞后性和隐蔽性,广泛性和长远性。
6.各种资源恢复情况: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可再生资源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
7.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灾害强度大,危害就大;经济水平高,危害大;防灾抗灾能力弱,危害大;反之则小。
8.全球主要的灾害类型包括: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沙尘暴,暴雨),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海水入侵,海浪),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
二、气象灾害(一)热带气旋1.分布: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广东、台湾、海南、福建、浙江等是我国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地区)、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沿海。
多发生在西北太平洋。
2.热带气旋的形成条件:有广阔的暖洋面,有充足的水汽;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足够的地转偏向力。
(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小所以就无法形成热带气旋)3.发生时间:多发生在夏秋季节(7-11月)4.天气特征:狂风、暴雨、风暴潮。
5.台风登陆后势力减弱的原因:地面摩擦力加大;水汽来源减少;气温下降。
6.台风眼风力弱,天气晴朗的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旋转离心力抵消,中心气流做下沉运动,水汽难以达到饱和,故天气晴朗。
7.台风对沿海地区的影响不利影响:①威胁航海安全,造成海难;②摧毁庄稼;③破坏各种建筑设施;④通电、交通等中断;⑥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以及风暴潮灾害常会形成海水倒灌,造成海堤决口,形成洪涝灾害;⑦可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造成人员、财产损失。
高中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整合表
热带洋面上形成的强烈热带气旋
①狂风、暴雨、风暴潮造成海水倒灌和海堤决口,形成洪涝。②诱发山区泥石流和滑坡。③毁坏港口、船舶和城镇。④破坏建筑物,经济损失重大。⑤造成人员伤亡,诱发瘟疫。
①加强监测预报,完善应急机制。
②建设沿海防护林。③加固沿海堤坝,建设高标准海塘。④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⑤及时疏散转移危险地区人员。⑥船只及时回港避风。
①加强预报预警,完善应急机制。②向耕地中适当浇水(降低温度下降幅度和速度,并通过蒸发的水汽增强大气逆辐射)③稻草或麦秆覆盖农田,人造烟雾等。
注意:寒潮对农作物春季和秋季危害最大,因为春季为播种季节,秋季为收获季节
【有利影响】①冻杀害虫,减少病虫害。②暴雪增加土壤水分,缓解春旱,使土壤有较好墒情③暴雪保持地温。
①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
③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④提高建筑物质量和抗震能力。⑤城市交通建设避开危险断层。
【室内自救措施】①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②楼房内选择卫生间、厨房、墙角、桌下躲避。③关闭煤气和电源。④利用余震间隙迅速撤离。⑤保持头脑清醒和心理镇定。
【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华北春旱原因】
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②雨季未来,降水少。③工农业用水量大。
【江淮地区伏旱原因】
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①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②人畜饮水困难,工农业用水短缺。③时尚航运中断,水力发电量减少。④引发社会问题。⑤引发土地退化和森林火灾。
①加强监测预报,完善抗旱信息系统。②兴修水利设施。③植树造林,保护植被。④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节水意识。⑤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喷灌、滴灌。⑥选育耐旱品种。⑦治理水污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汇总 新人教版选修5-新人教版高一选修5地理素材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自然灾害1.自然灾害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判断自然灾害的标准〕〔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3.灾情大小的判断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1〕生理〔给人体造成死亡、伤残等〕、心理和精神伤害(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
〔2〕影响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因素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
2.财产损失〔1〕直接经济损失: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造成的损毁等。
〔2〕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特殊性:滞后性、隐蔽性、广泛性、持久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其影响X围和持续时间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取决于资源种类属性被破坏后情况等〕a 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b可再生资源: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4 :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区域防抗灾能力差异,导致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高,但放抗灾害能力弱的地区,危害程度高;反之,那么危害程度低。
二、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一〕气象灾害1.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台风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A.海水温度在26°C以上广阔的暖洋面。
B.存在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
3.寒潮〔1〕概念:寒潮是一种大X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一、自然灾害的类型:二、地质灾害:1.地震:(1)主要原因:位于板块交界处,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或者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或位于地壳断层处;地壳活动活跃,岩层容易断裂,造成地震。
(2)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自然因素:震级的大小,震源的深浅,距震中的远近,次生灾害(火灾、滑坡、泥石流、海啸以及疫病蔓延等)。
⏹人为因素:灾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自救、互救能力,国家的救援程度,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防震意识,防灾减灾工程。
(3)防御措施:⏹建立地震灾情监测、预警、预报系统。
⏹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提高人们防震意识。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国家及时救援。
2.滑坡、泥石流灾害:(1)产生原因:⏹地形:分布在山区,地势陡峻。
⏹岩石疏松、破碎(云贵高原)或者土层疏松(黄土高原)。
⏹夏季多暴雨。
⏹植被破坏严重或者开矿导致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
(2)泥石流:(3)滑坡:(4)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别:(5)防御方面:⏹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提高人们防灾意识。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实施护坡工程;植树造林。
3.中国的主要地质灾害:说明: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是地质、地貌、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原因及危害如下图所示:制作:陕西省丹凤中学叶佳三、气象灾害:1.干旱:(1)产生原因: ⏹ 华北的春旱: 自然原因:雨季未到,降水量少;春季气温回升,多大风,蒸发量大;人文原因: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加,人均地表径流少。
⏹ 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时间长,盛行下沉气流,降水持续偏少;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台风到达的次数少,或者比较弱。
⏹ 西南地区的干旱:自然原因:气候异常,气温持续偏高,降水持续偏少;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冬春季节少雨;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严重;地形崎岖,地表水停留时间短;人为原因: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水利基础设施落后,防灾意识不强。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整理
④危害:海水富营养化,浮游生物繁盛,使鱼类窒息或中毒死亡;危害人体健康; 影响海洋旅游业的发展。 (4)咸潮
①分布特征: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成因:
自然——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于枯水期,流量较小;气候变暖, 海平面上升;地势低平,河网纵横,天文大潮影响。
态工程建设。
非 ①加强对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预警系统;②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和
工 采取预防措施;③建立健全各种灾害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④加强防灾、
性
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及减灾意识
浙音附中.地理组.选修整理 .第 2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整理
3.生物灾害:病害(禽流感)、虫害(蝗灾)、鼠害、草害、森林火灾、物种减少、物
区
措
和恢复矿区植 加强水资源管
施
被。
理,节约用水。
非 ①加强对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预警系统;②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和
工 采取预防措施;③建立健全各种灾害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④加强防灾、
程 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及减灾意识
性
浙音附中.地理组.选修整理 .第 1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整理
开荒;②围湖造田; 工农业生产用水 资源的不合理
③水利失修 量大;③水资源污 利用
染和浪费
人口城市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高,防灾减灾意识差,抗灾能力差。
①缓解旱
影 利 情;②缓解
塑造地表景观
响
高温
弊
①次生灾害;②人员伤亡;③财产损失;④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选修五自然灾害复习
高三自然灾害复习知识总结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重难点:一、水文灾害1、洪涝灾害⑴分布:世界: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低湿洼地容易发生涝渍。
我国:整体:我国的雨涝主要发生在东经110°移动,北纬20°~45°这一范围。
东部平原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是导致洪涝发生的根本原因。
具体:①暴雨洪水:集中分布在季风区,时空分布与暴雨时空分布一致。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还是暴雨洪水的主要分布区。
主要集中在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六盘山——岷山——横断山以东区域,特别是长江、淮河、黄河、珠江、海河、辽河、嫩江—松花江等七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其次是四川盆地、关中地区以及云贵高原的部分地区。
②融雪洪水:分布在我国西北、东北地区,空间分布:积雪融水:4-5月,东北;冰川融水:7-8月,西北。
③冰凌洪水(凌汛):黄河上游宁夏、内蒙古河段,下游部分河段,松花江部分河段。
凌汛条件:A封冻:最冷月均温低于0℃;B流向:自低纬(南)向高纬(北)流。
⑶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七大流域:珠江流域、海河流域、江淮流域、松花江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
产生的原因:①自然原因:气候:降水持续时间长,夏季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水文: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闽江);河道弯曲(荆江河段);河流中下游多形成地上河(黄河、荆江);地形:中下游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排水不畅;气候异常:厄尔尼若现象等个别年份气候异常变化。
②人为原因:中上游滥砍滥伐、陡坡开垦等导致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流域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升;中下游围湖造田,建垸;人类在低洼地(洪水高危险区)开发;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人为的占用河道、淤塞河道等治理措施:①非工程性措施:建立洪水监测与预报预警系统;制定防洪应急预案;认真执行《防洪法》,加强防洪规划与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和人们防灾减灾意识及自救互救能力;实行防洪保险等②工程性措施:中上游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上游兴修水库等水利工程;中下游加固加高江防大堤;进行河道整治,截弯取直,清除行洪障碍;开挖入海新河(淮河,海河),修建分洪蓄洪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合理的 生产活动
减 灾规划
诱发自 然灾害
措施 途径
防 灾法 律 减灾管理
目的 减 少 灾 害 发 生 或 灾害损失
减灾教育
②工程性防御措施: 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主要有三种方式:
方式
实例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 然灾害的强度
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的土体,防 止滑坡、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 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 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或灾害链。例如,太阳活动高峰年,因磁暴或其他因素,心脏病人死亡数量多、地震次数也相对多、气候 有时也有重大波动;台风的二次冲击、大地震后的强余震等。 灾害链可从自然地理要素及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分析: ①自然地理要素气包括气候 ( 气温、降水、风等 ) 、地形 ( 岩石圈,如滑坡、泥石流、沙尘暴等 ) 、生物 ( 虫 灾、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失衡等 ) 、水文 ( 洪涝、干旱等 ) 、土壤 ( 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 要素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指导致人员、财产损失的火灾、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等。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 1、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 从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看,人口和城镇密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密度高的 地区,灾害绝对损失严重,各项绝对指标高。相反,在人口和城镇稀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即使发生了 强度较大的自然灾害,绝对损失程度也较低。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 上升趋势。从世界范围看,亚洲和非洲受自然灾害的危害较为严重。 2、我国灾害多发的原因归纳
海陆兼备
陆地灾害和海洋灾害都有
自然 环境
季风气 候典型
夏季风不稳定 冬季风势力强
干旱、暴雨、洪涝 低温冻害、冰雪灾害
板块交界处, 地壳运动频繁
多火山、地震
多山地,地形复杂, 表层岩体破碎
滑坡、泥石 流、水土流失
社会经 济环境
人口众多,素质较 低,经济增长快
四.防灾与减灾 1、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①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洪涝
风暴潮
害 灾
情
滥伐山林
严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我国的经济核心地带
重
水土流失
河湖蓄洪能力差
②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构造活跃 地质复杂、地表破碎
水源充足、多暴雨
地震
滑坡
泥石流Leabharlann 开发山区 破坏植被建筑物、人、财 产等趋于密集
建设者的防范意 识和措施不到位
人为原因 ③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夏秋
海上强烈的热带 及时监测预报,营造沿海防护林,提 高
气旋
公众灾害意识
风沙 天气
三北地区
春秋两季, 以春季最严 重
西北季风吹扬, 干旱地区的沙尘 向东南方向扩散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
暴雨 洪涝
除西部一 些沙漠地
夏秋 区外的广 大地区
形成降水的天气 系统持续时间 长,如锋面、气 旋等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 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 水预警系统等
是许多大江大 河的下游地区
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 重
中部灾害 带
主要指第二阶梯
以暴雨、洪涝、交通雪 灾、地震、滑坡、泥石 流等为主
是自然环境复 杂、地表物质不 稳定的地带
对农业、工业及交通 与建筑物造成严重灾 害
西北灾害 带
主要指西北内陆 的新、甘、宁、 内蒙古西部地区
以地震、 沙尘暴、 霜冻、 是 中 国 的 干 旱
在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 开展 对农作物、 畜群等做好防寒准
农田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 备
改进耕作制度等
3、主要地质灾害 类型 成因
基本知识 震级:衡量地震释放能量
基本特点
主要分布地区
内力 地震
作用
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 形式强烈释放出来, 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 的地面震动
大小。烈度: 衡量地面受 到影响和破坏程度, 主要 取决于震级, 还与震源深 度、震中距、 地质构造等 相关
赤潮等为主
响
对海洋渔业和海洋钻 井平台、船舶、港口 造成危害
东南沿海 灾害带
主要指连云港以 南的东南沿海地 区
以台风、 风暴潮、 暴雨、 受 海 洋 与 陆 地
洪涝、海水入侵等为主
双重环境影响
对城市、港口、海水 养殖等造成危害
东部灾害 带
主要指第三级阶 梯
洪涝、旱灾、病虫害等 为主,此外东北的霜冻、 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 3)蝗灾 . 鼠灾等的生物灾害防御: ①加强蝗灾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蝗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蝗灾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蝗灾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3、部分灾害的工程措施
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及危害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
①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分成四类:气象灾害 ( 干旱、洪涝、热带气旋 ) 、地质灾害 ( 地震、滑坡、泥石流 ) 、 海洋灾害 ( 风暴潮、海啸、赤潮 ) 、生物灾害 ( 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 。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
干旱、病虫害等为主
区
对绿洲农业、城市建 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
青藏高原 灾害带
主要指藏、青和 川西北部
以暴风雪、地震、山崩 等为主
3、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
灾害
多发地区
多发季节
成因
是中国的高寒 区
对畜牧业造成严重危 害
防治措施
伏旱
长江中下 7月
游
副高控制
组织抗旱,此时的台风雨可缓解旱情
台风 东南沿海
分布广泛、 危 害 大、伤亡 大、突发性强
主要集中于环太平 洋和地中海—喜马 拉雅地震带
滑坡
外力 作用 ( 斜 坡重力 作 用)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 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 下滑
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 不 稳定的山坡形态、 软弱面 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 发作用
分布广泛, 危 害 大,伤亡 大,突发性强
主要集中在地形崎 岖的山地, 如欧洲南 部的阿尔卑斯山区、 中国的横断山区、 南 美安第斯山区
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 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确定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
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 从所造成的危害看——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
2、 主要的气象灾害 气象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大气圈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干热风等,是影响我国最 大的自然灾害。
雨雪、冻害等
天气系统
气旋
冷锋、暖锋、气旋、台风等
单一大陆气团、副热带高压
冷锋
夏秋季节,主要 在我国的
影响沿海地区, 时空分布
内陆也受影响
夏季,除西部沙漠地区外均有暴 雨,南方和东部地区有大暴雨或
特大暴雨
春夏季节, 分布普遍, 以我国 冬半年 (9 月至次年 5 月 ) ,除
北方、西部和长江中下游的伏 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
洪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修建水库,拦蓄洪水③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④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⑥加固堤坝 ⑦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 旱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②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③开挖机井,抽取地下水④防治水污染,充分利用水资源 ⑤培育、种植旱生作物(针对旱作农业区)⑥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加水分入渗(针对旱作农业区) 沙尘暴: ①退耕还林、还草②合理载畜量,推广轮牧③植树种草,建立防护林④工程固沙 风暴潮: ①修建、加固沿海塘坝②建设、恢复海防林③保护沿海堡礁 滑坡: ①植树种草,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④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 泥石流: ①植树种草,做好泥石流区的绿化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等 蝗灾: 1. 农业防治: ①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②在荒滩坑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蝗灾发生环境的面积 ③植树造林,改变蝗灾区的小气候,减少蝗虫产卵繁殖的场所 2. 生物措施: ④保护或者饲养蝗虫的天敌(青蛙 . 白翅浮鸥等)⑤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 3. 药剂防治: ⑥人工或者飞机大面积喷洒药剂灭蝗 水华和赤潮: ①建设污水处理设备,达标排放,治理水污染②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 ③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的使用④使用无磷洗涤剂 4、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成因及防御
旱最为严重
外大部分地区均受影响
危害
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农作物减
强风、 特大暴雨、 产;影响交通;有的会造成建筑
风暴潮
物倒塌,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
重大损失
强烈的大风、 降温天气使农作 粮食减产, 人畜饮水困难, 影
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 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
信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利用气象卫星加 强对台风的监测 防御措施 和预报,及时发 布台风预报、警
4、主要海洋灾害 类型 成因
主要分布地区
是由于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 海啸
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
附近多地震的海域, 如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 群岛、东亚东部、美洲西部沿海
风 暴 是由热带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
潮
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
附近多台风、 飓风的沿海地带, 如印度洋北岸的 南亚南部沿海、太平洋西岸的东亚沿海地区
报或紧急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