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七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一)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一)其实先前对这本书我认识并不是很多。
只是知道作者著文先生经历经历不凡。
我想在读一读中国历史的初衷,所以就动了心翻看这封信,刚开始看的时候,也虽说觉得有点宽泛、不得要领的感觉,不过还好,坚持就是胜利,体悟花了一段时间竭力读下去欲有一种与从不同的感受:很新鲜,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次感觉到读诗的趣味。
作者以其宏阔的开阔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
这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
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为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并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黄仁宇先生在历史学史学中展示出来的眼光无疑是值得钦佩的。
在本书中他以地理条件来发展历史,尤其不同于传统历史书写方法,将历史事件以宏观政策的角度、综合条理,使读者随之眼界开阔,纵横千年。
乃至于本书起首,作者由中国历史的发源地来推展引领全文,而非一向素来认定的以八十年代来划分,让人则了解围绕发生着地理发生的历史情景,对于历史的演化,更能产生具体而模糊杂乱的概念。
首先,有权说作者是非常专业的。
黄仁宇先生这部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建筑史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
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
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着述先前成功之路,不以史料的堆砌为着述的堆砌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阐释为着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近世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
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
在历史的描绘出中为我们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全然所在。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七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七篇【篇一】最近看完了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从小就喜欢历史。
我印象中自己真正看完的第一本书就是《上下五千年》。
那套书一共厚厚的三册,是写给小学生看到的,多是一个个的小故事。
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历史。
上学时开学发的新书,历史课本从来都是第一时间拿回家先翻完了的。
但是,断然不敢说自己懂中国的历史,事实上我真正开始对中国历史开始有点自己的理解,那都是上大学之后的事了。
即便是现在,对于中国的历史,我也只是翻过一两本书,看过些别人讲述的历史故事,而把历史当做一门学问,好好研究一下,就当这本《中国大历史》是个开头吧。
这本书很早就听过,这次翻看,没我想象的晦涩,但是有些内容确实值得多次研读。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作者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是什么力量或者什么原因造就了今天的中国?一、地理环境因素“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正如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类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生存的问题。
在物质不丰富的情况下,为了生存,才有了分工合作,慢慢形成了国家。
按照作者所言,纤细黄土示意耕种,可以供原始的工具耕耘,所以中国社会形成了小块耕地的操作。
泛滥成灾的黄河,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能够调度全国资源,来帮助灾民恢复生活或者是建造大型的水利设施;中国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抢夺也需要国防上的集权。
游牧民族每当天气干旱气候不好的时候就偷袭中原,抢夺粮食,所以要修建长城这样的防御设施。
这一点可以通过全国的国防线与十五英寸的等雨线符合作为印证。
二、家族组织与社会秩序中国的农耕方式使人们有一种自然的家族式聚集倾向,那么儒家思想中对于家族伦理道德的强化也使得家族成为中国最牢固的基层组织。
要让这种基层组织稳固下去,提倡家族团结就是一种必然。
“对待其他人的好意,也务必有亲疏之分,有如血缘关系之远近。
所以认为个人或凭私利观行事,或对旁人一视同仁,可能对现代读者富有吸引力,但在古代中国却不和世纪,首先在法律上即会产生纠纷。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一部作品,该书用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观点、向前看的方法解读中国历史,读起来酣畅淋漓。
全书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即古代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难探索历程,试图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不能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这个问题。
该书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帝国时期,即秦汉第一帝国、唐宋第二帝国、明清第三帝国。
作者认为,黄土、黄河和东亚季候风,是影响各朝代命运的三大地理因素,决定了各朝代要采取怎样的治理体系。
例如,东汉后长达三百多年分裂局面的形成,是由于土地兼并导致地方实力日渐壮大而中央权威不振;安史之乱源于财政困境,即使将挥霍的钱财全部用于国防建设,在当时也缺乏使这些资金进入国防体系的有效财政转移手段。
政治军事危机不可避免,再加上后期的黄巢起义,唐朝的威权体制终被掏空。
此外,该书还分析了明朝的历史。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先有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主动与海外交流沟通,后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技术思想。
但明代又是一个极度中央集权的朝代,明太祖建立的庞大农村集团,使得后世不得不一次次采取内向、紧缩的政策,以应付从内、外纷至沓来的问题。
面对农民起义和满清的内外侵扰,财政早已破产的明朝最终走向崩解。
虽然该书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但其中的观点、视角在四十年后的今天仍是让人耳目一新、常读常新。
《中国历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
《中国历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历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历史》读后感篇1我最开始不喜欢看《中国历史》,是老妈“骗”我看的,但看了几天后,我发现了我以前的好多“认为”都是错的,所以我一口气看完了上册。
我以前一直以为是人类主宰了地球,其实人类出现才区区二三百万年,地球形成后,早在几亿年前就生活过很多动物,比如在古生代的大海里的三叶虫,笔石,甲胄鱼,爬上岸的总鳍鱼,中生代的大霸王恐龙,以及新生代的始祖象,三趾马等,它们全部都要比人类早很多。
你们知道吗,在远古时期,是妈妈当家做主,爸爸没权利,称为“母系社会”,后来由于耕田,打猎,劳作等都需要力气,爸爸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后来才当了一家之主,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才男女平等。
后来还有秦始皇统一六国,越王卧薪尝胆......太多了,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你们自己去看看这本书吧,虽然我也有很多地方看不懂,但这本书还是蛮有趣的。
《中国历史》读后感篇2假期,走近历史。
我有一套书《中国历史》,是妈妈送给我的暑假精神食粮。
满满当当的14本书,让我好有压力,可是当我打开它时,马上被里面精美的图案、丰富的故事所吸引。
它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介绍了远古时期到清朝末年的中国历史变迁,内容博大精深。
这套书里有许多历史故事,而且都是发生在中国的故事。
为什么要读这套书呢?妈妈告诉我,因为这些生动美丽、惊天动地的故事,时间久了难免会显得陌生遥远,让人觉得“不干我的事”,所以作为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认识祖国的历史。
你知道人们最早怎样记事的吗?你知道是谁发明了文字?你知道最早养蚕抽丝纺布的人是谁?你知道第一位帝王是怎样产生的吗?这套书里都有介绍。
这里有千古流传的友谊——管鲍之交;有心怀理想,育人不诲的老师——孔子;有各有本领、施展才华的“春秋五霸”,还有为了富国甘做奴隶、卧薪尝胆的勾践……这套书不仅将中国历史像一幅幅精美的画一样展现在我面前,更让我走进历史中的名人,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人文精神!《中国历史》读后感篇3《中国历史》一书,带我似乎见证了尧舜禅让、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诸侯争霸,目睹了秦王统一中国、三国鼎足、南北朝并立,亲历了隋唐两宋的兴衰、元明清的盛世雄风,直到沐浴在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欢呼声中。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读后感《中国大历史》是黄仁宇先生的一部巨著,它以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考和丰富的史料,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发展演变。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黄仁宇先生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演变。
他以“大历史”为视角,将中国历史置于全球历史的背景之下,揭示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交融与互动。
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分析和评述,使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以及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种全局性的思考和观照,使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其次,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他不仅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进行了梳理和阐释,还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评述。
例如,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演变、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变革和革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使我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和思考。
他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历史的未来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未来。
他希望中国人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努力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这种对中国历史的未来走向的展望和思考,使我对中国的未来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大历史》,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更好地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中国大历史》能够成为更多人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书,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作出更大的贡献。
历史书籍读后感(精选30篇)
历史书籍读后感(精选30篇)历史书籍读后感(精选30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书籍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书籍读后感篇1《中国大历史》是历史学家黄仁宇体现其“大历史观”的一部专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内容,分析中国历朝发展的问题,从欧洲的历史,到经济学都有利用。
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
提起中国历史,对我而言只是停留在一个很肤浅的层面上,自己知道的只是一些朝代和历史重大事件,有的还对不上时间,总的来说都是零零碎碎的。
读了此书才系统的了解中国历史的独特与辉煌,这些使我受益匪浅。
很多关于中国历史方面的书籍,大都是以历史朝代为时间顺序,以史料为借鉴内容。
但从《中国大历史》我感受到的是跨越性与总体性。
书中著眼于历史大局、中国,从宏观角度阐述中国历史,将中国历史与外国历史进行对比。
中国历史的经济、政治、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独特性。
我深深体会到历史中蕴含的价值。
一般的历史著作将中国历史看成帝王家史。
先秦时代,中国实行世卿世禄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
这种世袭的次数理论上是无限的,直到更朝换代活占据这个爵位、官职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为止。
在此书中,作者向读者传达出鲜明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历史,是一种道德的指引下运行。
帝王要有所作为,也必然依著道德轨迹,否则便得不到万民的支持,俗话说“得民心者的天下”。
在经济上,书中阐述了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从古至今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体制的变化往往对应著社会体制的改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历史的作用下中国逐渐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制度。
在政治上,中国历史走过了古代的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到今天的政治制度。
近代中国经历了历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蜕变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读后感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历史读物。
从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全书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大历史的进程,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作者熟练地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通过对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的描述,展示了中国历史的脉络和发展方向。
这种系统化的叙述让我对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好地理解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背景和影响因素。
书中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描述尤其引人入胜。
作者尤其重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了封建制度的特点和演变过程,并对这一制度的优点和缺陷进行了评述。
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入剖析,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书中对中国现代史的叙述也非常详尽,从晚清末年的政治动荡到建国初期的社会变革,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作者对中国现代史的各个时期进行了系统的解析。
通过这些描述,我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轨迹和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读完《中国大历史》,我不禁对中国历史的宏伟和复杂感到震撼。
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中国历史中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这些人物的贡献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历史,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作者也对中国历史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提出了一些启示性的观点和建议。
总的来说,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历史读物。
通过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的整体框架和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让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大的兴趣和热爱。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范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范文
《中国大历史》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宏观叙述。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观点和感悟:
首先,这本书很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
作者从远古时代开始,一直到现代,逐步展现了中国历史的起伏和变迁。
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描述和分析,我对中国历史的整体轮廓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深入挖掘了中国历史的内在逻辑。
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更加注重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探究其背后的根本原因。
这种深入剖析历史的方式,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
此外,这本书还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进行了重点阐述。
从黄河文明的形成,到各个朝代的兴衰,再到近代中国的兴起,作者都很细致地解释了这些转折点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这让我更加明白了中国历史中一些关键时刻的重要性。
最后,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和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通过对历史的梳理,我发现中国历史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思想。
这些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
我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独特性感到更加骄傲和自豪。
总的来说,读完《中国大历史》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国历史的伟大和复
杂性,也让我对中国文化和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同时,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通用21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中国大历史》读后感(通用21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篇1《中国大历史》的作者黄仁宇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
之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
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他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
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
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黄仁宇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
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
在历史的图景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根本所在。
在著作的意图上,作者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又前后连贯的纲领。
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
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中国大历史是一部让人瞩目的巨著。
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着中国历史的书籍,更是一部揭示中国文明演变和国家兴衰的宏伟史诗。
阅读完《中国大历史》,我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充满着自豪和敬畏。
《中国大历史》以简明扼要的方式概述了从远古时代的黄河流域文明到现代的中国崛起的全过程。
作者通过系统的叙述和详实的史料,将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演变融入到一个大视野下,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中国历史的脉络。
无论是夏、商、周时期的封建制度,还是秦始皇的统一和汉朝的繁荣,乃至明朝的辉煌和清朝的衰落,作者都一一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人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阅读《中国大历史》不仅仅是一段美妙的学习旅程,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
书中所提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无一不在诉说着人类的命运和智慧。
从伟大的帝王到普通的百姓,每个人都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时,历史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宝贵的教训。
明亡清兴、民族独立,这些历史事件的轮回告诉我们,国家的强盛和繁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奋斗。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思想流派和文化传承,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发展和国民的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仁爱之道、法家的重法治、道家的自然主义等观念,不仅塑造了中国社会的特点,也为后来的历史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这些文化传统的延续使得中国拥有着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阅读《中国大历史》,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对于现实的指导作用。
我们身处在当下,但我们的未来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之上的。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对过去的总结和反思,才能为未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国家和个人都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正视问题,在发展中实现更好的自我提升。
最后,我想说,中国大历史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著作,它将中国文明的辉煌和困境展现在我们眼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所处的大环境,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们自己的身份。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精选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篇1最近我迷上了一套《中国历史报》,这真是一套非常有趣的书,打开第一本就再也舍不得放下了,让我改变了原来所认为的历史书是枯燥乏味的看法。
《中国历史报》用诙谐有趣的方式向我们讲述每个朝代的名人趣事,大臣成了爆料人、皇帝成了八卦对象、战争上了快讯、大事有了深度报道。
《中国历史报》还像真的报纸一样,里面有一些非常有趣的栏目,如:“新闻快报”“读者来信”“娱乐八卦”……我最喜欢的是《明》这一本,这本书从我最喜欢的皇帝朱元璋开始一直讲到明朝的衰落和覆灭。
明朝朱重八,他从放牛娃开始,凭着坚强的意志——推翻元朝的残酷统治开始,一步一步,步步惊心,直到成了明的开国皇帝。
明史中治世的能臣、乱世的奸臣、卫国的将帅之间的斗争真是风云激荡,变幻莫测。
而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的有心无力,很是令我扼腕叹息。
如果没有前面几任皇帝的搞一气,凭着当时明末的情形,肯定就不会有后来清朝的入关了,那我们也一定能继续保持我们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八国联军侵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会发生,日本倭寇更是不敢对我们侵略。
所以,我认为当皇帝和当官的一定要好好的为国家服务,不然很可能因为一个人或几个人的错误而害了多少代人啊。
其次,我还喜欢《三国两晋南北朝》,里面有许多我崇拜的人,重情重义的武圣人关羽、一身是胆的大将军赵云、多智近妖的军师诸葛亮、潇洒帅气的大都督周瑜。
如果我能穿越过去,旁观一下他们那多好啊。
《中国历史报》让我喜欢上了历史,对中国过去几千年发生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遨游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长河中,我增长了知识,获取到了快乐,也学会了思考,发现不同时期的历史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明白了“借古鉴今”的意思,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经验中汲取智慧,做好现在和将来的学习和生活。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篇2近来通过老师介绍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兴趣,于是拜读了《中国历史故事精选》这本书。
其中《秦始皇实现统一大业》这个故事,使我感受最深。
中国大历史观后有感(共5篇)
中国大历史观后有感(共5篇)第一篇:中国大历史观后有感读《中国大历史》和中国性格形成的臆测题目挺长的,没办法,可以看做是一种有意为之的关怀。
我自己倒是认为蛮贴切,直白,让人找不到反悔的证据。
这是一种性格,即今天我要说的东西。
这本书说实在的我没读完,不过看出些东西,心里还是有些感触的。
黄仁宇开头也说清楚了,综合重于分析,所以,在此我想用综合说说读这本书看出的一条线,中国人性格的一些猜想。
作者前面部分提到两个教授的时候,顺便隐藏反对一样的提出自己作历史的方式。
据我所知,大部分喜欢质感的人都很在意分析事物。
另一部分喜欢内涵的人就更注重结合事物抓连线的点。
我感觉我身边的人都是这两个端点。
感官化的人和心灵化的人,这两种性格是性格的两个重要端点。
感官化的人重视感观,实际,性情敏感;心灵化的人大气,会读心,比较受欢迎。
而我要简略的就是端点周围的东西。
我感觉中国人就是两种性格的混合。
现在的普遍是两种性格的结合体,就看更偏向哪个端点,感官,还是心灵。
两种性格,北方游牧,南方农业。
作者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客观。
他写书阐述历史的时候简直是给外国人表达。
其实也就是英文的。
就是给人,而不是中国人。
我还是比较赞成这种方法。
如焚书坑儒,作者写成焚烧诗书,活埋反对者。
他写中国人性格极其客观。
中国现在的国家制度,处事风格源自周朝。
作者提到,夏朝存不存在还是个谜,或者说夏朝根本就是制度化的原始社会。
中国国家起源于商周。
商朝和周朝中国的特点开始显现。
商朝尚武,风格剽悍,残暴,实际。
商朝是个很重实效的时代,商代的青铜铸造比周朝的要好。
据说纣王就是武功高手,关于纣王其实也有很多疑点,我并不认为正义是一方定义的。
周朝尚文,重农业,懦弱,重形式。
周朝上级追求完美和形式,做事远没有商朝的实际作风。
东周末年的百家争鸣已经是两种性格的主流了。
百家争鸣以法家和儒家居大。
法家思想主张实际的统一征战,依法制国。
儒家也主张中央集权却要用礼仪道德统一。
东周诸侯一方面推崇好听的儒家的仁义,一方有采取法家的制国统一主张,这种表面形式的虚伪正是周朝流传下的性格特征,周朝之后,国家纷纷效周,中国思想性格逐渐定型。
《中国大历史》小学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小学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小学读后感
读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一书,觉得他写书的思路和别人不一样,他是以经济学的角度来写历史的,他觉得朝代的更迭与经济有很大的关系,或者说经济决定上层建筑。
黄先生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是否要责备宋代的改革者,他们过于轻举妄动?要不是他们的失败,为何1000年后,无人再敢尝试以货币作管制的基础?是否咎在忽必烈?他一心只顾到战胜取功,而未将中国本部构成一种系统?是否我们又要谴责明太祖朱元璋?他是否对宋朝的失败反应过甚,因此才把钟表向后倒拨,超过了任何合理的程度?是否清代的皇帝也有罪愆?他们一心只想做中国式的天子,而不敢真实地恢复中国固有文化的长处。
”
这一段话的开始说宋代的改革者是指王安石,由于王安石的失败引起一系列的社会的变迁,以至于影响1000年后整个社会的发展,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
我认为王安石的.失败可能能影响一个朝代,但能影响1000多年,我认为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中国如此之发展,主要是每个朝代的开国者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
忽必烈武功很好,而且崇尚武功,他的元朝所占有的面积最大,但统治的时间较短。
朱元璋乞丐出身,他的目的要能守住他的天下,并没想有大的发展。
清朝是满族,少数民族,他们能得天下,守住他们的天下,要向汉族学习,最好照搬照抄,也没有与其他国家有太多的交往,并没想有大的变革。
《中 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读完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奇妙的时光旅行。
这本书没有拘泥于繁琐的历史细节,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视角,为我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让我对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书中,黄仁宇先生用独特的“大历史观”来解读中国的过去。
他不纠结于某个具体人物的功过是非,也不过分渲染某场战役的惊心动魄,而是从地理环境、经济制度、社会结构等方面入手,探寻历史发展的深层逻辑。
这种视角让我跳出了以往对历史的狭隘认知,仿佛站在高山之巅,俯瞰着历史长河的波澜壮阔。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分析。
以前,我只知道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却从未深入思考过背后的原因。
黄仁宇先生指出,中国幅员辽阔,为了实现有效的统治,必须建立起一套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但这种制度在带来稳定的同时,也容易滋生腐败和僵化。
比如明朝的官僚体系,官员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往往热衷于权谋斗争,而忽视了国家的真正需求。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当今社会,虽然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依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书中还提到了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从先秦时期的井田制到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制度的变革始终与历史的进程紧密相连。
黄仁宇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虽然发达,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商业和金融体系,始终无法实现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的生活。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以种地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除了满足自家的温饱,也换不来多少额外的收入。
大人们总是盼着能有个好收成,能多卖点钱,改善一下生活。
可即便如此,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甘心一辈子守着土地,而是选择外出打工或者创业。
各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也不断涌现,农业不再是简单的耕种,而是与科技、市场紧密结合。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中国大历史》读后感第一章: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在这一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包括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和墨家等思想流派的兴起,以及商、周两个朝代的兴衰变迁。
通过阅读本章,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统一与繁荣这一章主要讲述了秦朝和汉朝的统一与繁荣。
作者着重介绍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而汉朝则在秦朝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使得统一的国家更加稳定和繁荣。
通过阅读本章,我对秦汉时期的统一与繁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三章:三国时期的分裂与混乱在这一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三国时期的分裂与混乱。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相互争斗,国家陷入长期的混乱状态。
而在这个时期,董卓、曹操、刘备、孙权等众多英雄人物相继登场,成为了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通过阅读本章,我对三国时期的分裂与混乱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第四章:隋唐时期的繁荣与辉煌这一章主要介绍了隋唐时期的繁荣与辉煌。
隋朝由隋文帝杨坚建立,实现了中国大陆的统一。
而唐朝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盛极一时的繁荣和辉煌无与伦比。
在这个时期,科技、文化和经济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通过阅读本章,我对隋唐时期的繁荣与辉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第五章:宋元明清时期的变革与崛起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宋、元、明、清时期的变革与崛起。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科技、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而元朝由蒙古族建立,实现了中国大陆的再一次统一。
明朝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朝代,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而清朝则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通过阅读本章,我对宋元明清时期的变革与崛起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结尾:通过阅读《中国大历史》,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的历史图片和地图,以及参考文献清单。
附件的具体内容请参见附件部分。
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央集权制度:指中央对地方和决策权具有较高的集中控制权力。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中国大历史》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历史巨著。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和演变规律。
我从这本书中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深厚底蕴。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时间为轴线,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不同的时期,对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通过对每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阐述,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到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的长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有了全新的理解。
中国古代强调礼仪之邦的思想,强调家族的延续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同时,也强调学问的重要性,尊重知识分子的地位。
这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保障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另外,《中国大历史》也详细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唐朝的开元盛世、宋朝的科技繁荣等。
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讲解,我进一步领悟到中国历史的辉煌和中国人民的智慧。
这些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古代历史的记录,更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还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人伦关系和孝道等价值观念。
这些传统价值观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民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也使得中国文化能够传承至今,独具魅力。
同时,我也对中国历史中的苦难和挣扎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中国历史中充满了动乱和战乱,这些苦难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然而,中国人民在这些苦难中始终坚定、勇敢前行,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奋斗精神和乐观向上的态度让我深受感动。
通过阅读《中国大历史》,我不仅仅了解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还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勇气。
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认识,也加深了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珍视。
总的来说,《中国大历史》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历史巨著。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优秀6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优秀6篇中国大历史读后感篇一“一部中国文明史,就是一部经济发展史。
用经济学的视角看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之演变,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这是这本书封面写的,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就被这句话给迷住了。
原因之一是上学期刚好学了一点经济学,其次就是本身就喜欢这种独特视角下的分析,这种分析能让人的思维更加具有客观性。
寒假在家,比较冷,在被窝里过冬的时候就顺便把这本书翻来看了,起初看序的时候,实在是太长,又有许多人为此书作序,总之,有点儿枯燥,但是当正文开始之后,便开始觉得好看起来了。
由于这本书是小篇章的模式,每读一章,都有不同的感受,下面我就简单抽取一些章节来谈谈我的感受吧。
一、轻重之说与国家干预。
这个章节讲述了中国很早就开始了国家干预,比如汉武帝采取了由中央上林三观铸五铢钱;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均属平准机构以进行各个地方商品的调度‘盐铁实行官营等······国家干预的存在,使得在一定时间内,国家变得更加富强,经济市场变得更加稳定。
但随着国家干预强度的增大,负面影响则显现出来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微观主体的发展受到制约,其自律意识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差;二是委托,代理关系出现了比较多的问题,在层层叠叠的行政机构之间中反映得尤为突出。
正如侯家驹在《中国经济史》中说的:“国家干预”在现代社会中,是政府与政策性干预来维护社会公正和经济正常运转;但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
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是国家调整经济运行的两种手段,在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史上都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我国目前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期,如何正确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尤为显得必要。
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告诉我们,必须把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这一转型时期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读后感大全这本《中国大历史》,也是跳出了传统地解读历史的角度,不从仁义道德出发,而是以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把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梳理了一遍,寻找中国历史整体的发展脉络。
我认为整本书都在核心叙述一个观点:在中国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作用下,中国政治统一的程度远超过国内的经济组织,继续发展的结果,只有使两者都受挫折。
中国几千年,黄河的无数次改道都使得依靠黄河耕种的中华农耕民族吃了无数苦头,还有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的每隔几年就必有旱灾和涝灾的大量人间悲剧。
这使得这个农耕民族在几千年前就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治组织把力量统一集中起来去修水利设施对付黄河,需要粮食贮藏应对灾年。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国在公元前的秦国就统一了,取消了封建制,走向了郡县制。
比西方国家早了几千年。
这种政治上带来的过早成熟,和经济上力量无法得到有效的累积,这两者的矛盾,成了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主要旋律。
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
历朝历代,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这样的“马尔萨斯陷阱”就会重复出现。
国家体制的最大功用是将千万的农村纠结在一起。
意识形态较科技优先,读后感文化上的影响比经济重要,各级官僚的消极性比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还要被重视。
甚至边境上的武装冲突也不足改变这作风。
这使得中国处于一种长期的“停滞”。
例如黄仁宇在讲唐朝李世民和武则天的英明神武时,说到了科举考试、推崇儒家对于体制的更新适应这个新的环境,建立了盛世,维系发展这个超大帝国的重要作用。
但是分析安禄山之后唐朝的衰亡时,他说唐代之覆亡不由于道德败坏,也不是纪律的全部废弛,而是立国之初的组织结构未能因时变化,官僚以形式为主的管制无法作适当的调整,以致朝代末年彻底的地方分权只引起军阀割据。
而解放后的“土改”成功的改造了中国的底层结构,它的用处在于使中国能在数目字上管理。
当然这里我只是提一下。
这本书读完之后的收获是对整个漫长的中国历史有了再次的熟悉与了解,并从美国历史学家的角度看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七篇最近看完了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从小就喜欢历史。
我印象中自己真正看完的第一本书就是《上下五千年》。
那套书一共厚厚的三册,是写给小学生看到的,多是一个个的小故事。
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历史。
上学时开学发的新书,历史课本从来都是第一时间拿回家先翻完了的。
但是,断然不敢说自己懂中国的历史,事实上我真正开始对中国历史开始有点自己的理解,那都是上大学之后的事了。
即便是现在,对于中国的历史,我也只是翻过一两本书,看过些别人讲述的历史故事,而把历史当做一门学问,好好研究一下,就当这本《中国大历史》是个开头吧。
这本书很早就听过,这次翻看,没我想象的晦涩,但是有些内容确实值得多次研读。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作者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是什么力量或者什么原因造就了今天的中国?一、地理环境因素“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正如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类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生存的问题。
在物质不丰富的情况下,为了生存,才有了分工合作,慢慢形成了国家。
按照作者所言,纤细黄土示意耕种,可以供原始的工具耕耘,所以中国社会形成了小块耕地的操作。
泛滥成灾的黄河,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能够调度全国资源,来帮助灾民恢复生活或者是建造大型的水利设施;中国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抢夺也需要国防上的集权。
游牧民族每当天气干旱气候不好的时候就偷袭中原,抢夺粮食,所以要修建长城这样的防御设施。
这一点可以通过全国的国防线与十五英寸的等雨线符合作为印证。
二、家族组织与社会秩序中国的农耕方式使人们有一种自然的家族式聚集倾向,那么儒家思想中对于家族伦理道德的强化也使得家族成为中国最牢固的基层组织。
要让这种基层组织稳固下去,提倡家族团结就是一种必然。
“对待其他人的好意,也务必有亲疏之分,有如血缘关系之远近。
所以认为个人或凭私利观行事,或对旁人一视同仁,可能对现代读者富有吸引力,但在古代中国却不和世纪,首先在法律上即会产生纠纷。
迄至20世纪,中国仍缺乏对个人做人权保障的能力,遑论在基督诞生之前。
事实上整个君主时代中国始终维持着一部大体不变的刑法,这套刑法也按社会组织,亦即家人亲疏之分责成个人安分守己,至于各人尚有何种权力,也只能由这社会体制而定”。
不同于西方。
在西方,公民的自由权推广始于两个世纪之前的封建主与城市特权阶级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公民权利从特权阶级推广至全民。
但在中国,在历史上从未产生过城中绅商与官僚的冲突,“中国的官僚从未失去城市的掌握。
事实上中国官吏在城墙之内,权利最盛”。
所以,中国人的亲疏远近十分的明显,无论是多少思想的渗入,都不能超脱家族组织。
所以中国人,准确说汉族人不像其他国家和少数民族,有明确的宗教信仰或是图腾信仰。
在中国,家族延续是唯一的信仰。
在这种信仰之上,形成了其他的各类圈子,组成了这种小圈子内异常坚固,小圈子外格外松散的家族秩序。
三、中国的历史性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
与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不一样,秦国开始的全面政治改革是一种彻底的翻新,目的在于构建政治上的统一。
“这种政治上的早熟,创造了一个惊人的记录,在此后千百年间梳理了一个中央集权的传统。
”从此之后,经历历朝历代,这种着重于中央集权的体制,使得中国人保持着一种集团性格,称之为“集权主义”并不为过。
另外,中国一直缺少一种司法体系,儒家的法律思想离不开家族观念,法家虽然有平等的法制观念,却败在了中国官僚政治下。
总而言之,其后的几千年,无论是恢弘的汉唐帝国,还是到后来外族统治下的元清时代,虽中间偶尔制度上的进步,但仍拗不过这种强大的历史性格。
中国历史中不乏非凡之人物,他们改变了中国的朝代,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进度,却从未在历史性格中带来什么改变。
四、现在中国作为一个怀疑者,觉得发生时间离我们越近的事越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去验证。
新鲜的事情可以作为新闻,但不一定会写入历史。
但是诚如作者所讲:“严格说来,写一本成为定论的现代中国史,刻下时机尚未成熟。
中国的长期革命有如一个大隧道。
需要100年时间才能摸索过去。
当这隧道尚在被探索的时候,内外的人物都难于详细解说当中弯曲的进程。
即是革命人物也会被当前困难的途径迷惑,而一时失去方向感。
今日的原始资料充满着愤怒和焦躁的文字,强调事情之衍化不如理想。
可是着眼于宏观历史,我们不能不以积极的目光视之。
我们所说历史上的长期合理性有何意义?这就是说,纵使事实之衍化对我们个人不能如意,或者在短时看来为荒谬不合理,可是把这些情事前后连贯,又从超过人身经验的角度看去,则它们有其意义;最低限度,这些事迹使我们知道我们生命旅途之原委。
”我想最后这段话,可能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历史的问题,同时,这也是历史学在今天应有的现实意义。
【篇二】对于非历史专业的人来说,对中国的大历史是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概念的。
我抱着了解中国历史的态度买了这本书,没想到有一些惊喜,与大家分享。
一是关于中央集权的必要性。
作者的论点论据有意思,论据有二,一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缔造黄土文明的同时,也给沿线人民带来巨大的自然灾害,出于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考虑,必须集全国之力建造水利工程;二是长城的走线与15度降雨线基本重合,也就是说农业中国需要统一的政权来应对草原上游牧民族的持续骚扰。
从自然地理角度解释了中央集权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为什么能够稳定地传承几千年。
二是关于财税政策的重要性。
财税政策关系到小自耕农的基本生存状况,更关系国家政权的稳定。
以往我们读历史,只会看到各种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从来没有用现代国家的眼光去考量历史中的国家,他们是如何纳税的,国家的财税收入从哪里来。
这种观点可以解释王安石的变法为什么会失败,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因为个别人、个别行业的进步缺乏整个商品经济社会的支撑。
而清初盛世的背后,是与西方国家相比落后太多的商品经济,如果说有的话。
因此,鸦片战争的结局早已注定,对外通商是时代必然。
三是关于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特质。
中央政权更关心整体政权阶层的均衡,对小自耕农只能考虑到保障基本生存的阶段,“牺牲了质量以争取数量”,“使各地区勉强地凑合一致,因此他们背世界的潮流而行”,而整个地表现内向。
这是整个国家的特质,也是文化的特质,表现在建筑空间中,同样也是内向的。
总的来说,这本书观点新颖,视角独特,值得推荐,只是如大部分读者所言,深度不如《万历十五年》,某些地方的推理比较粗糙。
作者说因此怎样,我们却看不出其中的因果逻辑关系,部分解释比较牵强。
举个例子,作者讲“中国人缺乏坚强的民族观念也构成赵宋王朝的一大弱点”,因为“古典文学重“文化主义(culturism)”而轻国家主义”。
恕我孤陋寡闻,后面那句话听说的不太多,如果这个观点正确,也应该有较长篇幅去论证,一带而过让人很难信服。
如果作者能够以写作《万历十五年》的心思去琢磨其他各个朝代,这本书会厚实很多。
【篇三】《中国大历史》的作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此书是他的大历史观的代表作,作为华裔历史学者,在本书中他的写作思路与思维方法十分新颖独特,在阅读过接受单一教育与思维方式的中外作品后阅读此书,发现要了解中国历史,阅读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华人学者的著作为最佳选择,因为他们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又能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国情去分析历史问题。
阅读本书的最大收获是接受到一些新的思维方式与考察历史的新视角。
第一,我对作者“大历史观”的理解。
刚开始翻阅目录时,发现各章都是描写不同的朝代,认为不外是中国通史的简写版罢了,但阅读本书过半后发现自己对大历史的理解开始实在是过于肤浅。
虽然本书贯穿古今,但其中是选择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典型事件或现象进行细致的分析来反映整个大时代的特征,以小见大应是大历史的一个特点。
另外,大历史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共性与个性的反映,集中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与前后历史阶段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将断代史连接成一个整体。
而且,本书注重中外联系与对比,把中国历史有机地融入世界历史中,寻找东西方文明的共性与个性。
第二,措辞严谨。
本书虽然篇幅有限,但是作者尽可能地对历史事件与现象的表述严谨,有争议的问题都列出不同的观点,在此基础上作者再提出自己的见解,得出的历史结论或来源于考古,或出自种种历史现象的归纳概括。
凡是有待商榷的结论,作者都使用“可以推测”等言辞进行表述。
第三,质疑精神。
本书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敢于突破常说,充满了质疑精神,对前人成果批判地继承。
比如对焚书坑儒、霍光执政、王莽改制、五胡乱华、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提出了异于主流史学界的见解,当然都以历史事实进行分析或推断。
第四,联系现实。
作者将古代的历史现象与近现代的历史特征进行有机地结合,体现了历史的继承性,也反映出中国历史演进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比如分析东汉政权的衰亡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的形成之源是地方政府的权力衰弱,作者由此分析出新中国面临要重建基层政权之艰难。
第五,从三代到魏晋南北朝的叙述的特色各有不同,选择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角度评析,并不拘泥于同一层面。
从小的历史现象着手,进行详尽的分析,引人入胜,同时反映出大时代的特点,立足点十分新颖。
本书前半部分的特色内容:从西安这座古城展开,西安华清池的历代大事件,黄土土层对中国文明的潜在影响,反映出夏朝的经济特点;详尽论述甲骨文与人祭,表现商朝的文化特征与后世中华文化一统性之间的内在关系;西周井田制与间架式结构的建立及其对后世的继承;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提出的不同观点与基层组织、社会秩序间的关系;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秦帝国统一的内在因素,论述这种早熟的帝制对中国法制化进程的不利影响;分析两汉兴亡的不同原因,西汉因对外战争造成财政困难而衰落,东汉则因地方权力的衰弱而导致中央集权的崩溃;分析魏晋南北朝后重归一统的重要外因是五胡乱华导致地方豪强大族势力受到沉重打击,避免地方割据局面的进一步加深;曹操之罪在于打破君主的天命神话,北魏通过均田制与府兵制的实行使地方基层的社会组织得以重新构建,对中华民族重归一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总之,阅读《中国大历史》后带给我的收获就是从细小的历史细节反映宏观的大历史特征,要将中国历史前后融合去理解,历史的继承性与创新性都应受到重视。
只有做到将古今中外的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对中国历史有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篇四】作者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
之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
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