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知识点电离平衡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电离平衡与浓度的关系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电离平衡与浓度的关系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电离平衡与浓度的关系电离平衡是高中化学必修的一个专题,电离均衡与浓度的关系就是比较容易认知的知识点,备考强电解质还难一些,强电解质可以给大家增添很多疑惑,下面就强电解质和强电解质及其电离均衡予以系统剖析,协助大家更好地熟习电离均衡科学知识。

1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1)电离均衡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浓度),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叫电离平衡。

(2)电离均衡特点①动态平衡:电离过程和分子化过程并未停止。

②紧固维持不变:在一定条件下均衡创建后,溶液中弱电解质分子及其电离出来的各离子浓度都将维持维持不变。

③相对性:平衡建立在特定的条件下,当条件发生改变时,平衡发生相应的移动?(3)影响强电解质电离程度大小的因素a、决定因素: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决定)电离程度的大小(判断)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与弱电解质分子结构有关,取决于其分子中共价键的极性强弱,是该电解质分子的“本性”。

b、环境因素①浓度的影响:对于同一强电解质,通常溶液越稀,电离程度越大;将溶液吸收时,电离均衡向着电离方向移动,电离程度变小小,溶液中各离子物质的质变小,但离子浓度变大(溶液体积变小的缘故)②温度影响: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一般是吸热的,△h>0.升高温度电离平衡向着电离方向移动,即电离程度增大。

(讲到电离度时必须指明条件(温度、浓度),温度若不注明,一般为25℃)③重新加入具备相同离子物质(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中加入与弱电解质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电离平衡逆向移动?④化学反应(4)电离平衡常数在强电解质溶液中重新加入能够与强电解质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出现反应的物质,可以并使电离均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

a、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的电离达到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电离平衡常数,简称电离常数,用k表示(酸用ka表示,碱用kb表示)b、电离常数的影响因素①电离常数随其温度变化而变化,但由于电离过程中热效应较小,温度发生改变对电离常数影响并不大,其数量及通常维持不变,所以室温范围内可以忽略温度对电离常数的影响。

高中化学电离平衡总复习

高中化学电离平衡总复习

电离平衡总复习基础知识:一、电离平衡1.研究对象:弱电解质2.定义:一定条件下(温度、浓度),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当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即达到电离平衡。

3.特征:动、等、定、变4.影响因素:(1)内因:弱电解质的性质,越弱越难电离。

(2)外因:温度:升温,促进电离(电离过程吸热)加入弱电解质:促进电离→电离程度减小加水:促进电离→电离程度增大浓度:加入能与离子反应的物质:促进电离→电离程度增大加入能产生相同离子的物质:抑制电离←电离程度减小规律:越热越电离,越稀越电离应用:电离平衡的移动 CH3COOH3COO-+H+加冰醋酸→结果C(H+) 增大C(CH3COO-)增大C(CH3COOH)增大加水→结果C(H+) 减小C(CH3COO-) 减小C(CH3COOH) 减小加CH3COONa固体←结果C(H+) 减小C(CH3COO-)增大C(CH3COOH)增大加浓HCl ←结果C(H+) 增大C(CH3COO-) 减小C(CH3COOH)增大加NaOH固体→结果C(H+) 减小C(CH3COO-)增大C(CH3COOH)减小 c(H+)·C(CH3COO-)K = ———————— K为电离平衡常数,温度不变, K值不变C(CH3COOH)升温→结果C(H+) 增大C(CH3COO-)增大C(CH3COOH)减小升温, K值增大例1.在CH3COOH H++CH3COO-的电离平衡中,要使电离平衡右移且氢离子浓度增大,应采取的措施是()A.加入NaOH B.加入盐酸C.加水 D.升高温度例2.20℃时H2S饱溶液1L,其浓度为0.1mol·L-1,其电离方程式为H2S H++HS-,HS-H++S2-,若要使该溶液[H+]及[S2-]都减小,可采取的措施是()A.加入适量的水B.加入适量的NaOH固体 C.通入适量的SO2D.加入适量的CuSO4固体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1.水的电离H2O H++OH-25℃时,1L 纯水中只有1×10-7mol 发生电离故25℃纯水中C(H+)=C(OH-)=1×10-7mol/L2.影响水的电离平衡(1)温度:升温,促进水的电离(2)浓度:加酸:抑制水的电离加碱:抑制水的电离强酸弱碱盐加盐强碱弱酸盐均促进水的电离弱酸弱碱盐加氧化物加酸性氧化物:抑制水的电离加碱性氧化物:抑制水的电离加活泼金属:促进水的电离(本质是消耗水中的H+)加金属氢化物:促进水的电离例 3.室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 = 10-10mol·L-1,该溶液的溶质不可能是() A.NaHSO4 B.CH3COONa C.HCl D.Ba(OH)2例4.在25℃时,PH = 11的NaOH 溶液和NaCN溶液,两溶液中水的电离度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A. 相等 B.后者是前者的11倍C.后者是前者的108倍D.前者是后者的108倍3.水的离子积一定温度下,水溶液中C(H+)与C(OH-)的乘积为一常数,称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用Kw表示即Kw=C(H+)·C(OH-)注意:①Kw只与温度有关,升温,Kw增大25℃Kw=C(H+)·C(OH-)=1×10-14100℃Kw=C(H+)·C(OH-)=1×10-12②Kw适用于任意水的体系水中Kw=C(H+)水·C(OH-)水酸溶液中Kw= [C(H+)酸+C(H+)水]·C(OH-)水≈C(H+)酸·C(OH-)水碱溶液中Kw= C(H+)水·[C(OH-)碱+C(OH-)水]≈C(H+)水·C(OH-)碱③任意水的体系中:恒存在C(H+)水=C(OH-)水例.5.25℃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和C(OH-)的乘积为10-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溶液一定为碱性溶液B.该溶液可能为酸性溶液C.该溶液不可能为中性溶液D.不会有这样的溶液例6. 把1ml0.1mol/L的H2SO4加水稀释制成2L溶液,在此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H+,其浓度接近于()A.1×10-4mol·L-1 B.1×10-8mol·L-1C.1×10-11mol·L-1D.1×10-10mol·L-14.溶液的酸碱性与PH(1)溶液的PH1.表示方法:PH=-lgC(H+) 适用于稀溶液C(H+)≤1mol/L 或 C(OH-)≤1mol/L2.测定方法: PH试纸:只能读出PH的整数值 (如何测定某溶液的PH ?)PH计:能精确测定PH (精确度0.01)(2)溶液的酸碱性与PH酸碱性任何温度25℃25℃酸性 C(H+)>C(OH-) C(H+) > 10-7 PH < 7碱性 C(H+)<C(OH-) C(H+) < 10-7 PH > 7中性 C(H+)=C(OH-) C(H+) = 10-7 PH = 7↓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唯一方法(适用于任何时候)规律:酸性越强,C(H+)越大,PH越小;碱性越强,C(OH-)越大,PH越大例7. 下列溶液一定显酸性的是()A. 加酚酞显无色的溶液B. C(H+)>10-7 的溶液C.PH<7的溶液D. C(H+)>C(OH-)的溶液重要题型:1.一元强酸与一元弱酸的比较(1)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HCl与 CH3COOH反应能力:HCl > CH3COOH中和碱的量:HCl > CH3COOH与足量活泼金属反应产生H2的量:HCl > CH3COOH反应速率:起始速率: HCl > CH3COOH过程中速率:HCl > CH3COOH(2)相同C(H+),相同体积的HCl与 CH3COOH反应能力: CH3COOH > HCl中和碱的量:CH3COOH > HCl与足量活泼金属反应产生H2的量:CH3COOH > HCl反应速率:起始速率: CH3COOH = HCl过程中速率:CH3COOH > HCl2.酸碱溶液的稀释问题题型1: PH=a的强酸加水稀释10n倍,稀释后PH = a+nPH=a的弱酸加水稀释10n倍,稀释后a< PH < a+nPH=b的强碱加水稀释10n倍,稀释后PH=b-nPH=b的弱碱加水稀释10n倍,稀释后b-n< PH< b规律:酸碱溶液无限稀释时,溶液的PH只能无限接近7,而不能等于7;酸溶液的PH 永远小于7,碱溶液的PH永远大于7题型2: PH相等,体积相等的HCl与 CH3COOH中加入等量的水稀释,稀释后的PH:HCl > CH3COOHPH相等,体积相等的NaOH与NH3.H2O 中加入等量的水稀释,稀释后的PH:NH3·H2O > NaOH题型3:相同PH,相同体积的HCl与 CH3COOH加水稀释,稀释后PH也相等,则HCl中加水量< CH3COOH中加水量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HCl与 CH3COOH加水稀释,稀释后PH相等,则HCl中加水量> CH3COOH中加水量相同PH,相同体积的NaOH与NH3.H2O 加水稀释,稀释后PH也相等,则NaOH中加水量< NH3·H2O 中加水量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NaOH与NH3.H2O加水稀释,稀释后PH相等,则NaOH 中加水量> NH3·H2O 中加水量3.溶液的PH计算规律:酸按酸,碱按碱,同强混合在之间,异强混合看过量。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一第3章第1节 电离平衡 基础知识讲义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一第3章第1节 电离平衡 基础知识讲义

第一节电离平衡一、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例如: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少数有机物、H2O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例如: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的有机物、NH3注:(1)必须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例如:铜、氯化钠水溶液(2)电解质不一定导电,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

例如: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水溶液(3)非电解质不导电,不导电的不一定是非电解质。

例如:氢气(4)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离子,否则不属于电解质。

例如:NH3、SO2、CO2(二)强弱电解质1、强电解质:(1)定义:在水溶液中能够全部电离的电解质。

(2)特点:完全电离,只有离子,无分子,不可逆,电离方程式用“=”连接(3)类别:强酸:HCl 、H2SO4、HNO3、HBr、HI、HClO4强碱:NaOH、KOH、Ca(OH)2、Ba(OH)2大部分盐(包括难溶盐)、活泼金属氧化物2、弱电解质:(1)定义:在水溶液中能够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2)特点:不完全电离,既有分子又有离子,可逆,存在电离平衡,电离方程式用“”连接(3)类别:弱酸、弱碱、水、极少的盐(醋酸铅Pb(CH3COO)2、HgCl2)注:①电解质的强弱与溶解性无关,与溶液的导电性无必然联系②电解质的导电性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有关,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电荷数越多,导电性越强(三)电离方程式的书写1、原则:遵循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客观事实2、书写:①强电解质:“=”、弱电解质:“”②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以第一步电离为主,分步书写;多元弱碱分步电离,一步书写③两性氢氧化物:Al3++3OH-Al(OH)3H++AlO2-+H2O碱式酸式④强酸酸式盐的电离:NaHSO4=Na++H++SO42-(水中)NaHSO4=Na++HSO4-(熔融状态)⑤弱酸酸式盐的电离:NaHCO3= Na++HCO3-HCO3-H++CO32-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一)定义:在一定条件(如温度、压强)下,当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与离子重新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叫做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二)特征:逆、等、动、定、变逆——可逆过程等——v电离=v结合动——动态平衡定——离子、分子的浓度保持一定变——条件变、平衡动(三)影响因素1、内因:物质本身的性质2、外因:(1)温度:由于电离过程是吸热的过程,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电离程度增大(2)浓度:①加水稀释→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电离程度增大→但离子浓度减小②增大弱电解质的浓度→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但电离程度减小③加入同浓度的弱电解质溶液→平衡不移动→各微粒浓度不变、电离程度不变④加入其它试剂,减小或增大弱电解质电离出的某离子的浓度,可促进或抑制电离(四)举例:以醋酸电离为例:CH3COOH(aq)CH3COO-(aq)+H+(aq) ΔH>0改变条件平衡移动方向电离程度n(H+) c(H+) c(CH3COO-)导电能力加水稀释正向增大增大减小减小减弱加入少量冰醋酸正向减小增大增大增大增强通入HCl(g) 逆向减小增大增大减小增强加入NaOH(s) 正向增大减小减小增大增强加入镁粉正向增大减小减小增大增强升高温度正向增大增大增大增大增强加入CH3COONa(s)逆向减小减小减小增大增强加入NaCl(s) 不移动不变不变不变不变增强三、电离平衡常数(一)定义: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电离平衡时,弱电解质电离形成的各种离子的浓度幂的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的浓度之比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电离平衡常数,简称电离常数。

高中化学电离平衡九大知识点

高中化学电离平衡九大知识点

高中化学电离平衡九大知识点一、弱电解质的电离1、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②SO2、NH3、CO2等属于非电解质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4全部电离,故BaSO4 为强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

3、电离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电离平衡。

4、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A、温度:电离一般吸热,升温有利于电离。

B、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溶液稀释时,电离平衡向着电离的方向移动。

C、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里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电解质,会减弱电离。

D、其他外加试剂: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的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反应的物质时,有利于电离。

5、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用可逆符号弱酸的电离要分布写(第一步为主)6、电离常数: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常数。

叫做电离平衡常数,(一般用Ka表示酸,Kb表示碱。

)表示方法:ABA++B- Ki=[ A+][B-]/[AB]7、影响因素:a、电离常数的大小主要由物质的本性决定。

b、电离常数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受浓度变化影响,在室温下一般变化不大。

C、同一温度下,不同弱酸,电离常数越大,其电离程度越大,酸性越强。

如:H2SO3>H3PO4>HF>CH3COOH>H2CO3>H2S>HClO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1、水电离平衡:水的离子积:KW= c[H+]·c[OH-]25℃时,[H+]=[OH-] =10-7 mol/L ; KW= [H+]·[OH-] = 1*10-14注意:K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一定,则KW值一定KW不仅适用于纯水,适用于任何溶液(酸、碱、盐)2、水电离特点:(1)可逆(2)吸热(3)极弱3、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①酸、碱:抑制水的电离 KW〈1*10-14②温度: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离是吸热的)③易水解的盐:促进水的电离 KW 〉1*10-144、溶液的酸碱性和pH:(1)pH=-lgc[H+](2)pH的测定方法:酸碱指示剂——甲基橙、石蕊、酚酞。

【高中化学】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高中化学】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夯基础•小题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强电解质稀溶液中不存在溶质分子,弱电解质稀溶液中
存在溶质分子
(√ )
(2)氨气溶于水,当 NH3·H2O 电离出的 c(OH-)=c(NH4+)
时,表明 NH3·H2O 电离处于平衡状态
(× )
(3)室温下,由 0.1 mol·L-1 一元碱 BOH 的 pH=10,可知溶
液中存在 BOH===B++OH-
(× )
(4)电离平衡右移,电解质分子的浓度一定减小,离子浓度
一定增大
(× )
(5)25 ℃时,0.1 mol·L-1CH3COOH 加水稀释,各离子浓
度均减小
( ×)
(6)离子化合物一定是强电解质,共价化合物一定是弱电解

( ×)
2.(2019·菏泽期末)在氨水中存在电离平衡:NH3·H2O NH+ 4 +OH-。下列情况能引起电离平衡正向移动的有 ( )
②弱电解质:
a.一元弱酸,如 CH3COOH:CH3COOH CH3COO-+H+。
b.多元弱酸,分步电离,分步书写且第一步电离程度远大于
第二步电离程度,如 H2CO3: H2CO3 HCO- 3 H++CO23- 。
H++HCO3-、
c.多元弱碱,分步电离,一步书写,如 Fe(OH)3:Fe(OH)3 Fe3++3OH- 。
c·α
Ka=cα·c cα=cα2、α=
Kca,c(H+)=cα= Ka·c。
(2)一元弱碱(如 NH3 ·H2O,电离常数为 Kb)
同理可得:Kb=cα2,c(OH-)=cα= Kb·c。
夯基础•小题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高中化学电离平衡九大知识点

高中化学电离平衡九大知识点

⾼中化学电离平衡九⼤知识点⾼中化学电离平衡九⼤知识点⼀、弱电解质的电离1、定义:电解质: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电解质: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强电解质:在⽔溶液⾥全部电离成离⼦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溶液⾥只有⼀部分分⼦电离成离⼦的电解质。

2、电解质与⾮电解质本质区别:电解质——离⼦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电解质——共价化合物注意:①电解质、⾮电解质都是化合物②SO2、NH3、CO2等属于⾮电解质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的化合物(如BaSO4不溶于⽔,但溶于⽔的BaSO4全部电离,故BaSO4 为强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关。

3、电离平衡:在⼀定的条件下,当电解质分⼦电离成离⼦的速率和离⼦结合成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电离平衡。

4、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A、温度:电离⼀般吸热,升温有利于电离。

B、浓度:浓度越⼤,电离程度越⼩;溶液稀释时,电离平衡向着电离的⽅向移动。

C、同离⼦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加⼊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的电解质,会减弱电离。

D、其他外加试剂:加⼊能与弱电解质的电离产⽣的某种离⼦反应的物质时,有利于电离。

5、电离⽅程式的书写:⽤可逆符号弱酸的电离要分布写(第⼀步为主)6、电离常数:在⼀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成的各种离⼦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浓度的⽐是⼀个常数。

叫做电离平衡常数,(⼀般⽤Ka表⽰酸,Kb表⽰碱。

)表⽰⽅法:ABA++B- Ki=[ A+][B-]/[AB]7、影响因素:a、电离常数的⼤⼩主要由物质的本性决定。

b、电离常数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受浓度变化影响,在室温下⼀般变化不⼤。

C、同⼀温度下,不同弱酸,电离常数越⼤,其电离程度越⼤,酸性越强。

如:H2SO3>H3PO4>HF>CH3COOH>H2CO3>H2S>HClO⼆、⽔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1、⽔电离平衡:⽔的离⼦积:KW= c[H+]·c[OH-]25℃时,[H+]=[OH-] =10-7 mol/L ; KW= [H+]·[OH-] = 1*10-14注意:K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定,则KW值⼀定KW不仅适⽤于纯⽔,适⽤于任何溶液(酸、碱、盐)2、⽔电离特点:(1)可逆(2)吸热(3)极弱3、影响⽔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①酸、碱:抑制⽔的电离 KW〈1*10-14②温度:促进⽔的电离(⽔的电离是吸热的)③易⽔解的盐:促进⽔的电离 KW 〉1*10-144、溶液的酸碱性和pH:(1)pH=-lgc[H+](2)pH的测定⽅法:酸碱指⽰剂——甲基橙、⽯蕊、酚酞。

高中化学-第3课时 电离平衡常数 电离度

高中化学-第3课时 电离平衡常数 电离度

电离平衡的特点
逆 弱电解质的电离是一个可逆过程
特点:
等 V电离= V结合= 0 动 电离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定 条件不变,溶液中各分子、离 子 的浓度不变,溶液里既有离子又 有分子 变 条件改变时,电离平衡发生移动
(1)与化学平衡一样,电离平衡也是动态平衡。
(2)化学平衡原理也适用于电离平衡,当浓度等条 件改变时,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也会发生移动。
勒夏特列原理仍适用
练习达标
1.将0 .1mol/L的氨水稀释10倍,随着氨水浓度的降低,下列数据逐 渐增大的是( )AC
A.[H+]
B. [OH- ]
C.[OH-] /[NH3·H2O] D.[NH4+]
画出用水稀释冰醋酸时离子浓度随加水量的 变化曲线。
【知识拓展】
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相对大小的另一种 参数-------
达到平衡时
最大
变小
不变
最大
变小
不变
0
变大
不变
问题探讨
1. c(H+)为0.1mol/L的盐酸溶液加水稀释10倍后, c(H+)为 0.01mol/L;
c(H+)为0.1mol/L的醋酸溶液加水稀释10倍后, c(H+) >0.01mol/;L
2.弱电解质加水稀释时,电离平衡会发生移动 吗?怎样移动?电离程度怎么变化?
电离平衡常数
1、电离平衡常数(K)
对于一元弱酸 HA H++A-,平衡时
c ( H+) .c( A-)
Ka=
c(HA)
对于一元弱碱 MOH M++OH-,平衡时

c ( M+).c( OH- )

高中化学 全程复习考点17.电离平衡

高中化学 全程复习考点17.电离平衡

能否是否完全高考化学考点解析全程复习考点:电离平衡1.复习重点1.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电离平衡常数。

2.难点聚焦(一)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相互关系否——非电解质 化合物 是——强电解质 能 否——弱电解质热或水的作用电解质 自由移动离子思考:一种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原物质一定是电解质吗?分析:不一定!关键要分清发生电离散是否要原物质本身。

有可能溶于水时就发生了化学变化如(1)Cl 2 −−→−溶于水氯水 ↓ ↓即不是电解质 HCl. HClO 又不是非电解质 发生电离(2)CO 2 −−→−溶于水碳酸溶液 ↓ ↓非电解质 H 2CO 3电离(3)Na 2O −−→−溶于水NO 2OH 溶液 ↓ ↓虽不是本身电离子 NaOH 电离 但可在熔融态电离,故它属强电解质注意:多元强酸电离一步完成且完全如 H n A====Nh++A n—而多元弱酸的电离是分步进行的,且第二步电离比第一步电离困难,第三步电离比第二步电离更困难,但每步电离都存在相应的电离平衡,因此应分步书写电离方程式。

例如磷酸的电离方程式应写三步:H3PO4 H++H2PO4—, H2PO4— H++HPO42— HPO42— H++PO43—,不能合并成H3PO4 3H++PO43—。

由于磷酸溶液中的[H+]主要由第一步电离决定,因此磷酸的电离方程式有时也可只写第一步。

对HnA弱酸而言,电离方程式可只考虑:HnA H++Hn+A—想一想:为什么多元的酸电离下一步比上一步困难,电离程度小得多,甚至可忽略?(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1)概念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湿度、浓度),弱电解质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的状态。

(2)特点①动——动态平衡:V(闻子化)=V(分子化)≠0。

在电离方程式中用“”表示。

②定——平衡时各组成成分一定,即平衡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和分子浓度保持不变③变——条件改变,平衡被打破。

高中化学选4 电离平衡笔记

高中化学选4 电离平衡笔记

第三章离子平衡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纯净物单质强电解质物质电解质化合物弱电解质(酸、碱、盐、金属氧化物)非电解质:非金属氧化物CO、SO2、NH3、酒精、CCl4混合物1、电解质2、非电解质3、强电解质4、弱电解质酸:碱:盐:左边是金属阳离子或铵根,右边是酸根注:某些离子化合物,尽管溶于水有新的物质生成,但本身熔融状态下也是完全电离的Na2OHCl,HNO3强电解质盐酸,硝酸是混合物不是电解质,硫酸,H2SO4都是强电解质二、弱电解质的电荷平衡1、电解质电离方程式书写①强电解质(强酸,强碱,盐)完全电离用“=”而且一步H2SO4===2H++SO42-BaSO4===Ba2++SO42-②弱电解质电离用“”⑴一元弱酸,一步电离HF H++F-⑵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一次电离一个H+H2SO3H++HSO3-HSO3- H++SO32-⑶弱碱一步电离Al(OH)3Al3++3OH-⑷多元弱酸的酸式酸盐第一步完全电离用“===”第二步以后分步电离“”一次电离一个H+NaHCO3===Na++HCO3-HCO3-H++CO32-2、电离平衡的建立冰醋酸(纯)溶水为例CH3COOH H++CH3COO-导电能力:离子所带电荷数及浓度H+开始浓度变大后来平衡,再加入变稀降低。

①电离平衡:在一定条件(如温度、浓度等)下,当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

平衡建立过程如图所示:②特征:③影响电离平衡因素:1)内因2)外因:<1>温度<2>浓度<3>同离子效应<4>加入影响电离平衡的离子电离平衡常数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达到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化学计量系数次幂之积与溶液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个常数,通常酸的电离平衡常数用“K a”表示,而碱的电32334.6x10-4 1.8x10-4 4.3x10-7 4.9x10-105.6x10-111.温度:T↑a水↑c(H+)↑c(OH-)↑K W↑中性右移但c(H+)=c(OH-),呈中性2.加H+或OH- :逆向移动K W不变H+不等于OH-,加谁谁多3.加入强酸的酸式盐:例:NaHSO4对水的电离平衡起到抑制作用,a↓,c(H+)↑,c(H+)>c(OH-),呈酸性4.加入活泼金属与H2O中H+反应,促进水电离,K W不变,c(H+)↓,c(OH-)↑,呈碱性四、溶液酸碱性与PH值1.溶液酸碱性表示方法(适用于一切温度,一切浓度的一切电解质的水溶液)a.根据c(H+)与c(OH-)相对大小c(H+)=c(OH-)中性c(H+)>c(OH-)酸性c(H+)<c(OH-)碱性b.用PH值表示2.用PH值大小来表示溶液酸碱性(1)PH定义:用H+浓度的负对数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强弱(2)PH表达式:PH=-lgC(H+)PH范围:【0~14】用PH表示溶液酸碱性要求:c(H+)≤1mol/L,而c(H+)>1mol/L直接就用c(H+)的数值表示。

高中化学电离平衡状态及特征归纳与分析

高中化学电离平衡状态及特征归纳与分析

电离平衡状态及特征归纳与分析要点一、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当溶液的温度、浓度以及离子浓度改变时,电离平衡都会发生移动,符合勒夏特列原理,其规律是:1、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

在稀释溶液时,电离平衡向右移动,而离子浓度会减小。

2、温度:温度越高,电离程度越大。

因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升温时平衡向右移动。

3、同离子效应:如在醋酸溶液中加入醋酸钠晶体,增大了CH3COO-浓度,平衡左移,电离程度减小;加入稀HCl,平衡也会左移,电离程度也减小。

4、能反应的物质:如在醋酸溶液中加入锌或NaOH溶液,平衡右移,电离程度增大。

要点诠释:使弱酸稀释和变浓,电离平衡都向右移动,这二者之间不矛盾。

我们可以把HA的电离平衡HA H++A-想象成一个气体体积增大的化学平衡:A(g)B(g)+C(g),稀释相当于增大体积,A、B、C的浓度同等程度地减小即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B、C的物质的量增加但浓度减小,A的转化率增大;变浓则相当于只增大A的浓度,v(正)加快使v(正)>v (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B、C的物质的量和浓度均增大,但A的转化率降低了,A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大了而B、C的物质的量分数减小了。

A的转化率即相当于弱酸的电离程度。

要点二、电离平衡常数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的电离达到平衡时,弱电解质电离形成的各种离子的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的浓度的比值是—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电离平衡常数。

用K表示。

2.数学表达式。

对一元弱酸(HA):HA H++A-。

对一元弱碱(BOH):BOH B++OH-。

3.K的意义:K值越大,表示该弱电解质越易电离,所对应的弱酸(弱碱)越强。

从K a和K b的大小,可以判断弱酸和弱碱的相对强弱,例如弱酸的相对强弱:H2SO3(K a1=1.5×10-2)>H3PO4(K a1=7.5×10-3)>HF(K a=3.5×10-4)>H2S(K a1=9.1×10-8)。

【高中化学电离平衡】电离平衡

【高中化学电离平衡】电离平衡
第三章 电离平衡
高二化学备课组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 一、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单质
强电解质
纯净物
电解质
物质
化合物
弱电解质
混合物
非电解质
绝大部分盐
离子化合物 强碱
强电解质

某些金属氧化物

强极性共价化合

物(如强酸)
共价化合物
弱极性共 价化合物
弱酸 弱碱 弱电解质 水 大多有机物
大多非金属 非电解质 氧化物
▪ 4)多元弱碱的电离情况比较复杂,中学阶 段将其简单的认为是一步电离。如:
▪ Fe(OH)3≒Fe3++3OH-
▪ 5)酸式根离子只有HSO4-可以拆写。
▪ 6)注意物质的电离平衡与溶解平衡的区别。 ▪ Ca(OH)2(s)≒ Ca2++2OH▪ Ca(OH)2 = Ca2++2OH-
▪ 三、溶液的浓度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 ▪ 例:0.1mol/L的下列溶液中,所含c(H+)
▪ 若在纯水滴加冰醋酸,试分析一下所形成 的水溶液中发生哪些变化?
▪ 以醋酸为例,研究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中 实质上包含着哪几个过程?
▪ 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中包含:
▪ (1)分子电离成离子;
▪ (2)离子结合成分子。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电离平衡和化
v v电离
电离平衡
学平衡一样, 当外界条件改
v分子化
▪ 电离方程式书写跟离子方程式书写有哪些 差别?
▪ 1、电解质的强弱与其溶解度大小无关。
▪ 2、电解质导电的前提是电离;而电离的条 件是在水分子作用下或熔融状态下。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电离平衡》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电离平衡》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电离平衡》
电离平衡是一个重要的化学知识点,它是化学反应和分子动态过程中的重要原理。

电离平衡是指物质在气态溶液中发生电离过程的平衡状态。

通常情况下,该电离过程由可以将六个离子形成一个离子对而不影响总电流的氧化还原平衡式来描述,即溶液中无限接近最终的一个均衡水平作为均衡状态,在这一点上,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数目既不增加也不减少,释放出来的电子以及它们所反应的离子形成的离子对数量均恒定的状态,这种电离动力学的均衡,称之为电离平衡。

电离平衡是电离反应的一种结果,也就是说,当一种溶液中的反应物产生的离子的比例确定的时候,就会发生电离平衡。

这种现象是由于溶液中的活性离子数量在静止和运动状态之间会发生平衡,即:
① 电荷平衡:在气态溶液中,不同电荷量的氧化物和还原物在水中会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此时活性离子的数量在两个物质之间是不同的,活性离子将在这两种物质间运动,直到活性离子的数量在两种物质间完全相同。

② 平衡倾向:当离子态的反应物过量时,气态溶液中的活性离子就会增多,这时物质的平衡倾向是使活性离子减少并且使反应物还原;当离子态反应物不足时,气态溶液中的活性离子就会减少,这时物质的平衡倾向是使活性离子增加并且使反应物氧化。

③ 活性离子数量平衡:气态溶液中的活性离子数量总是会自动调整,使活性离子数量始终保持不变,直到发生物质运动才会发生变化并达到均衡状态。

以上就是电离平衡的知识点以及它的原理、基本规律。

它是化学反应的指导原则,因此,学习电离平衡的知识点与原理非常重要。

只有熟练掌握及理解电离平衡的基本规律,才能保障人们正确运用它,进行恰当的化学反应。

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

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

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化学平衡是指在宏观条件一定的可逆反应中,化学反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组分浓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及电离平衡常数要点一: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1.温度:升高温度,促进电离(因为电离过程吸热),离子浓度增大2. 浓度:溶液稀释促进电离,离子浓度反而变小3.同离子效应: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的离子的物质,将抑制电离,相关离子浓度增大;4.加入能反应的物质,促进电离,但相关离子浓度降低。

要点二:电离平衡常数1.在一定温度下,弱电解质达到电离平衡时,各种离子浓度之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之比是一个常数,该常数就叫电离平衡常数。

如CH3COOHCH3COO-+H+,K=c(CH3COO-)c(H+)/c(CH3COOH).2.电离平衡常数是描述弱电解质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尺。

它只受温度的影响,因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故它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对于多元弱酸来说,由于上一级电离产生的H+对下一级电离起抑制作用,一般是K1≥K2≥K3,即第二步电离通常比第一步电离难得多,第三步电离又比第二步电离难得多,因此在计算多元素弱酸溶液的c(H+)或比较弱酸酸性相对强弱时,通常只考虑第一步电离。

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因素和水的离子积常数要点一: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因素1.温度:升温,促进水电离,c(H+)、c(OH-)同时增大,但溶液仍呈中性。

2.加入酸碱:向纯水中加入酸或碱溶液,酸电离出H+或碱电离出的OH-均使水的电离平衡受到抑制。

3.加入可水解的离子(弱酸根或弱碱阳离子):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使水的电离平衡右移,促进了水的电离。

4.其他因素:向水中加入活泼金属、电解时有H+、OH-放电时均可促进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

要点二:水的离子积常数1.水的离子积表示为KW = c(H+)c(OH-) ,水的离子积只与温度有关,如不指明,则是在25℃;升高温度,Kw增大,降低温度,Kw减小。

高中化学 电离平衡

高中化学 电离平衡
强等号、弱可逆
”号
多元弱酸分步写 多元弱碱一步完
【提示】 强酸的酸式盐书写电离方程式时,完全电离,写成离 子形式,如NaHSO4===Na++H++SO42-,弱酸的酸式盐书写电 离方程式时,完全电离,但酸式酸根离子不能拆成离子形式,如 NaHCO3===Na++HCO3-。
三、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
思考与交流:
CH3COOH
电离
结合
CH3COO - + H+
c(Ac-)
最小
(1)醋酸在电离过程中各微粒浓度的变化? c(H+) HAc初溶于水 紧接着 最后
最小
c(HAc)
最大
不变
不变
不变
(2)开始时,V电离 和 V结合怎样变化?
(3)当V电离 = V结合时,可逆过程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三、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
3、弱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
电离速 率
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 离子的速率 V电离 两种速率相等,处于电离 平衡状态 V电离 = V结

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 分子的速率
V结合
时间
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状态建立示意图
三、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定义:在一定条件(如温度、浓度)下 ,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 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这叫做电离平衡。 逆 电离平衡是对弱电解质而言,电离是可 逆的,强电解质不存在电离平衡 等 V电离=V分子化≠0 2.特点 动 电离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增大
减少 减少
加NaOH 溶液
升温
三、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4、电离平衡常数
CH3COOH CH3COO +H+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期末复习知识要点与练习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期末复习知识要点与练习

第一部分 电离平衡考点1 弱电解质的电离1、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可以把化合物分为和 。

根据电解质在 里电离能力的大小,又可将电解质分为 和 。

弱电解质 电离为离子,还有未电离的分子存在。

水也是 。

考点2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影响因素1.电离平衡的概念:在一定条件(如:温度、浓度)下,当电解质 电离成 的速率和 重新结合成 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做电离平衡。

2.电离平衡的特征:①弱:只有 才会存在电离平衡;②动:电离平衡是 平衡;③等:v 电离 v 结合(填﹥、=或﹤);④定:条件一定 与 的浓度一定;⑤变:条件改变, 破坏,发生移动。

3.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① 内因:由电解质本身的性质决定。

② 外因:主要是温度、浓度、同离子效应。

a.温度:升温使电离平衡向 的方向移动,因为 是吸热过程。

b.浓度: 浓度,电离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

c.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同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电离平衡向 方向移动。

反馈习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等体积的0.5mol·L -1的盐酸、0.5mol·L -1CH 3COOH 溶液,说法错误的是 ( )A 、导电能力:相同 C 、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数目:前者大于后者B 、导电能力:前者大于后者 D 、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前者大于后者2、下物质分类组合正确的是 ( )3、下列关于电解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B 、强电解质都是离子化合物,而弱电解质都是共价化合物C 、强电解质在稀的水溶液中全部以离子的形态存在D、水溶液中导电能力差的电解质一定是弱电解质4、在0.lmol•L-1醋酸溶液中存在:CH 3COOH CH3COO—+H+,对于该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加入少量NaOH固体,电离平衡向正向移动B、加入少量NaOH固体,溶液的pH减小C、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电离平衡向正向移动D、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CH3COO—浓度减小5、将体积都为10mL、pH值均等于3的醋酸和盐酸,加水稀释至amL和bmL,测得稀释后溶液的pH值均为5。

高中化学第3章 第1节电离平衡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高中化学第3章 第1节电离平衡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2.已知 0.1 mol·L-1 的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
CH3COOH
CH3COO-+H+,要使溶液中cCHc3HCO+OH值增
大,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①加少量烧碱固体 ②升高温度 ③加少量冰醋酸
④加水 ⑤加少量醋酸钠固体
A.①②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②④
D [①中加少量 NaOH 固体时,H+与 OH-结合生成难电离的 H2O,使cCHc3HCO+OH值减小;②中 CH3COOH 的电离是吸热过程, 升温,c(H+)增大,c(CH3COOH)减小,故cCHc3HCO+OH值增大;③ 中加入无水 CH3COOH 时,c(CH3COOH)增大量大于 c(H+)增大量, 致使 cH+ 值减小;④中加水稀释,电离平衡右移,
[答案] (1)H2SO4===2H++SO42- (2)HClO H++ClO-
(3)NH3·H2O
NH

4

OH

(4)NaHCO3===Na


HCO

3

HCO- 3
H++CO23- (5)NaHSO4===Na++H++SO24-
关键 能力
核心突破
外界因素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素养养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2.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以 CH3COOH +H+为例)
CH3 COO-
条件改变 平衡移动 电离程度 n(H+) c(H+) 导电能力
加水
正向
增大 增大 减小 减弱
升温
正向
增大 增大 增大 增强
加醋酸钠(s) 逆向
减小 减小 减小 增强
通 HCl(g) 逆向
减小 增强 增大 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电离平衡1.电离平衡电;共价化合物只有在溶于水时才能导电.因此,可通过使一个化合物处于熔融状态时能否导电的实验来判定该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还是离子化合物.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1)电离平衡的概念:在一定条件(如温度、压强)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做电离平衡.(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特点:电离平衡遵循勒夏特列原理,可根据此原理分析电离平衡的移动情况. CH 33COO -+H + NH 3·H 24++OH -②将弱电解质溶液加水稀释时,电离平衡向弱电解质电离的方向移动.此时,溶液中的离子数目增多,但电解质的分子数减少,离子浓度减小,溶液的导电性降低. ③由于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因此,升高温度,可使电离平衡向弱电解质电离的方向移动.此时,溶液中离子的数目增多,离子浓度增大,溶液的导电性增强. ④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电离出相同的离子的强电解质时,使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例如,在0.1mol ·L -1”滴有氨水的溶液(显浅红色)中,存在电离平衡NH 3·H 24++OH -.当向其中加入少量下列物质时:a .NH 4Cl 固体.由于增大了c(NH 4+),使NH 3·H 2O 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c(OH -)减小,溶液红色变浅.b .NaOH 固体.NaOH 溶于水时电离产生的OH -抑制了NH 3·H 2O 的电离,从而使平衡逆向移动.[电离平衡常数]在一定温度下,当弱电解质的电离达到平衡状态时,溶液中电离产生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弱电解质分子浓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电离平衡常数,简称电离常数.弱酸的电离常数用K a 表示,弱碱的电离常数用K b 表示.(1)电离平衡常数的表达式.①一元弱酸、一元弱碱的电离常数表达式: 例如,一定温度下CH 3COOH 的电离常数为: CH 33COO -+H +一定温度下NH 3·H 2O 的电离常数为: NH 3·H 24++OH -②多元弱酸的电离特点及电离常数表达式:a .分步电离.是几元酸就分几步电离.每步电离只能产生一个H +,每一步电离都有其相应的电离常数.b .电离程度逐渐减小,且K 1》K 2》K 3,故多元弱酸溶液中平衡时的H +主要来源于第一步.所以,在比较多元弱酸的酸性强弱时,只需比较其K1即可.例如25℃时,H 3PO 4的电离; H 3PO2PO 4-+H +343421105.7)()()(-+-⨯=⋅=PO H c H c PO H c KH 2PO 442-+H +842242102.6)()()(--+-⨯=⋅=PO H c H c HPO c KHPO 4243-+H+132********.2)()()(--+-⨯=⋅=HPO c H c PO c K注意a .电离常数表达式中各组分的浓度均为平衡浓度.b .多元弱酸溶液中的c(H +)是各步电离产生的c(H +)的总和,在每步的电离常数表达式中的c(H +)是指溶液中H +的总浓度而不是该步电离产生的c(H +).(2)电离常数的特征.同一弱电解质的稀溶液的电离常数的大小与溶液的浓度无关,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不变,K 值不变;温度不同,K 值也不同.但由于电离常数随温度的变化不大,在室温时,可不考虑温度对电离常数的影响. (3)电离常数的意义:①表明弱电解质电离的难易程度.K 值越大,离子浓度越大,该电解质越易电离;反之,电解质越难电离.②比较弱酸或弱碱相对强弱.例如在25℃时,HNO 2的K =4.6×10-4,CH 3COOH 的K =1.8×10-5,因此HNO 2的酸性比CH 3COOH 的酸性强. 6.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水的电离](1)水的电离方程式.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它能像酸一样电离出极少量的H +,又能像碱一样电离出少量的OH -(这叫做水的自偶电离).水的电离方程式可表示为: H 2O+H 23O ++OH - 简写为:H 2++OH - (2)水的离子积K W .一定温度下,水的电离常数为:)()()(2O H c OH c H c K -+⋅=即c(H +)·c(OH -)=K ·c(H 2O)设水的密度为1g ·cm3,则1LH 2O =1000mLH 2O =1000gH 20=55.6mol ,即H 2O 的起始浓度为55.6mol ·L -1.由于水是极弱的电解质,它电离时消耗的水与电离前相比,可忽略不计.例如,25℃时,1LH 2O 中已电离的H 2O 为10-7mol ,所以c(H 2O)≈55.6mol ·L -1,即K ·c(H 2O)为一常数,这个新的常数叫做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表示为:c(H +)·c(OH -)=K W说明①一定温度下,由于K W 为一常数,故通常不写单位,如25℃时K W =1×10-14. ②K W 只与温度有关,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温度不变,K W 不变;温度变化,K W 也发生变化.③由于水的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因此温度升高时,纯水中的c(H +)、c(OH -)同时增大,K W 也随着增大.例如:25℃时,c(H ’)=(OH -)=1×10-7mol ·L -1,K W =1×10-14 100℃时,c(H ’)=(OH -)=1×10-6mol ·L -1,K W =1×10-12 但由于c(H +)与c(OH -)始终保持相等,故仍显中性.④在任何以水为溶剂的溶液中都存在H +和OH -,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当溶液中的c(H +)增大时,c(OH -)将减小;反之,当溶液中的c(OH -)增大时,c(H +)则必然减小.但无论在中性、酸性还是碱性溶液中,在一定温度下,c(H +)与c(OH -)的乘积(即K W )仍是不变的,也就是说,K W 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任何酸、碱、盐的稀溶液.只要温度相同,不论是在纯水中,还是在酸、碱、盐的水溶液中,K W 都是相同的.⑤一定温度下,不论是纯水中,还是在酸、碱、盐的水溶液中,由H 2O 电离产生的c(H +)与c(OH -)总是相等的.如25℃时,0.1mol ·L -1的盐酸中,c 水(H +)=c(OH -)=1.010114-⨯=1×10-13mol ·L -1.⑥水的电离平衡遵循勒夏特列原理.例如,向纯水中加入酸或碱,均使水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即酸或碱抑制水的电离);向水中投入活泼金属如钠等,由于金属与水电离产生的H +直接作用而促进水的电离.[溶液的酸碱性的实质]任何水溶液中都存在水的电离,因此都含有H +和OH -.一种溶液是显酸性、中性还是碱性,是由该溶液中的c(H +)与c(OH -)的相对大小来决定的.酸性溶液:c(H +)>c(OH -) 中性溶液:c(H +)=c(OH -) 碱性溶液:c(H +)<c(OH -)例如:25℃时,因为K W =1×10-14,所以: 中性溶液:c(H +)=c(OH -)=1×10-7mol ·L -1酸性溶液:c(H +)>1×10-7mol ·L -1,c(OH -)<1×10-7mol ·L -1 碱性溶液:c(H +)<1×10-7mol ·L -1,c(OH -)>1×10-7mol ·L -1 100℃时,因为K W =1×10-12,所以:中性溶液:c(H +)=c(OH -)=1×10-6mol ·L -1酸性溶液:c(H+)>1×10-6mol·L-1,c(OH-)<1×10-6mol·L-1碱性溶液:c(H+)<1×10-6mol·L-1,c(OH-)>1×10-6mol·L-1[溶液的pH](1)溶液的pH的概念:在c(H+)≤1mol·L-1的水溶液中,采用c(H+)的负对数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2)数学表达式:pH=-1g[c(H+)]若c(H+)=10-n mol·L-1,则pH=n.若c(H+)=m×10-n mol·L-1,则pH=n-lgm.(3)溶液酸碱性的强弱与pH的关系.①常温(25℃)时:pH=7,溶液呈中性,c(H+)=c(OH-)=1×10-7mol·L-1.Ph<7,溶液呈酸性,pH小(大+)大(小(弱).PH>7,溶液呈碱性,pH大(小-)大(小(弱).②pH范围为0~14之间.pH=0的溶液中并非无H+,而是c(H+)=1mol·L-1;pH=14的溶液中并非没有OH-,而是c(OH-)=1mol·L-1.pH减小(增大)n倍,则c(H+)增大为原来的10n倍(减小为原来的1/10n倍),相应的c(OH-)减小为原来1/10n倍(增大为原来的10n倍).③当溶液中的c(H+)>1mol·L-1时,pH<0;c(OH-)>1mol·L-1时,pH>14.因此,当溶液中的c(H+)或c(OH-)大于mol·L-1时,一般不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而是直接用c(H+)或c(OH-)来表示.所以,pH只适用于c(H+)或c(OH-)≤1mol·L-1的稀溶液.④也可以用pO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pOH是OH-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即pOH=一lg[c(OH-)].因为25℃时,c(H+)·c(OH-)=1×10-14,所以:pH+pOH=14.[溶液中pH的计算](1)基本关系式:①pH=-1g[c(H+)]②c(H+)=10-pH mol·L-1③任何水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与c(OH-)总是相等的,即:c水(H+)=c水(OH-).④常温(25℃)时,c(H+)·c(OH-)=1×10-14⑤n元强酸溶液中c(H+)=n·c酸;n元强碱溶液中c(OH-)=n·c碱·(2)强酸与弱酸、强碱与弱碱溶液加水稀释后pH的计算.①强酸与弱酸分别加水稀释相同倍数时,由于弱酸中原来未电离的弱酸分子进一步电离出离子,故弱酸的pH变化小.设稀释10n倍,则:强酸:pH稀=pH原+n弱酸:pH稀<pH原+n当加水稀释至由溶质酸电离产生的c酸(H+)<10-6mol·L-1时,则必须考虑水的电离.如pH=5的盐酸稀释1000倍时,pH稀=6.98,而不是等于8.因此,酸溶液无论如何稀释,溶液的pH都不会大于7.②强碱与弱碱分别加水稀释相同倍数时,弱碱的pH变化小.设均稀释10n倍,则:强碱:pH稀=pH原—n弱碱:pH 稀>pH 原—n当加水稀释至由溶质碱电离产生的c(OH -)<10-6mol ·L -1时,则必须考虑水的电离.如pH =9的NaOH 溶液稀释1000倍时,pH 稀≈7,而不是等于6.因此,碱溶液无论如何稀释,溶液的pH 都不会小于7. (3)两强酸或两强碱溶液混合后pH 的计算. ①两强酸溶液混合.先求出:212211V V V H c V H c H c ++=+++)()()(酸再求;pH 混=-1g[c 混(H +)]注:V 1、V 2的单位可为L 或mL ,但必须一致.②两强碱溶液混合.求算两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 时,不能直接根据题中给出的碱的pH 求算混合液的pH ,而必须先分别求出两强碱溶液中的c(OH -),再依下式求算c 混(OH -):然后求出c 混(H +)、pH 混.例如:将pH =8的Ba(OH)2溶液与pH =10的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的c(H +)应为2×10-10mol ·L -1,而不是(10-10+10-8)/2mol ·L -1. (4)强酸与强碱溶液混合后pH 的计算.解题步骤:分别求出酸中的n(H +)、碱中的n(OH -)→依H ++OH -=H 2O 比较出n(H +)与n(OH -)的大小.①n(H +)=n(OH -)时,恰好中和,混合液显中性;pH =7.[反之,若混合液的pH =7,则必有n(H +)=n(OH -)] ②n(H +)>n(OH-)时,酸过量,则:碱酸余碱酸酸)()()()(V V H n V V OH n H n H c +=+-=+-++再求出pH 混(求得的pH 混必小于7).注:若已知pH 混<7,则必须利用上式进行相关计算. ⑧n(H +)<n(OH-)时,碱过量.则:碱酸余碱酸酸)()()()(V V OH n V V H n OH n OH c +=+-=-+--然后求出c 混(H +)、pH 混.注:若已知pH 混>7,则必须利用上式进行相关计算.(5)强酸与强碱混合反应后溶液呈中性时,强酸的pH 酸、强碱的pH 碱与强酸溶液体积V 酸、强碱溶液体积V 碱之间的关系: 当溶液呈中性时:n(H +)=n(OH -) 即:c(H +)·V 酸=c(OH -)·V 碱25℃时,有c 酸(H +)·V 酸=1×10-14/c 碱(H +)·V 碱,整理得: c 酸(H +)·c 碱(H +)=1×10-14V 碱/V 酸,两边取负对数得:{-1g[c 酸(H +)]}+{-lg[c 碱(OH -)]}={-lg(1×10-14)}+{-lg(V 碱/V 酸)} 故pH 酸+pH 碱=14+lg(V 酸/V 碱)①若pH 酸+pH 碱=14,则V 酸∶V 碱=1∶1,即强酸与强碱等体积混合. ②若pH 酸+pH 碱>14,则:V 酸∶V 碱=14)(10-+碱酸pH pH ∶1 ③若pH 酸+pH 碱<14,则:V 酸∶V 碱=1∶)(1410碱酸pH pH +- 7.盐类的水解 [盐类的水解](1)盐类水解的概念: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电离产生出来的H +或OH -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说明盐类的水解反应与中和反应互为可逆过程:盐+水酸+碱-热量(2)盐类水解的实质:盐溶于水时电离产生的弱碱阳离子(如NH4+、A13+、Fe3+等)或者弱酸阴离子(如CH3COO-、CO32-、S2-等)与水电离产生的OH-或H+结合生成了难电离的弱碱、弱酸(弱电解质),使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从而引起水电离产生的c(H+)与c(OH-)的大小发生变化.盐的类型强酸强碱盐强酸弱碱盐弱酸强碱盐弱酸弱碱盐水解情况不水解水解水解水解参与水解的离子弱碱阳离子弱酸阴离子弱酸阴离子和弱碱阳离子溶液的酸碱性正盐显中性;酸式盐因电离产生H’而显酸性酸性[弱碱阳离子与H2O电离产生的OH-结合而使得c(H+)>c(OH-)]碱性[弱酸阴离子与H2O电离产生的OH-结合而使得c(H+)<c(OH-)]依组成盐对应的酸、碱的电离常数尺的相对大小而定K酸>K碱:溶液呈酸性K酸<K碱:溶液呈碱性实例正盐:KCl、Na2SO4、NaNO3、KNO3等酸式盐:NaHSO4等CuCl2、NH4C1、FeCl3、A12(SO4)3CH3COONa、NaClO、NaF、K2S、K2CO3CH3COONH4、NH4F、(NH4)2CO3说明①盐类的水解程度很小,水解后生成的难溶物的微粒数、易挥发性物质的微粒数都很少,没有沉淀、气体产生,因此不能用“↑”、“↓”符号表示②发生水解的盐都是使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而促进水的电离(而酸或碱则总是抑制水的电离)不溶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都弱都水解.②判断盐溶液酸碱性的简易口诀:谁强显谁性,都强显中性,都弱具体定(比较等温时K酸与K碱的大小).(4)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书写原则:方程式左边的水写化学式“H2O”,中间符号用“”,右边不写“↓”、“↑”符号.整个方程式中电荷、质量要守恒.①强酸弱碱盐:弱碱阳离子:M n++nH2O M(OH)n+nH+如CuSO4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Cu2++2H2O Cu(OH)2+2H+说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顺序为:c(SO42-)>c(Cu2+)>c(H+)>c(OH-)②弱酸强碱盐:a .一元弱酸对应的盐.如CH3COONa 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CH 3COO -+H 23COOH+OH -说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顺序为:c(Na +)>c(CH 3COO -)>c(OH -)>c(H +) 根据“任何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电荷守恒”可知: c(Na +)+c(H +)=c(CH 3COO -)+c(OH -)b .多元弱酸对应的盐.多元弱酸对应的盐发生水解时,是几元酸就分几步水解,且每步水解只与1个H 2O 分子结合,生成1个OH -离子.多元弱酸盐的水解程度是逐渐减弱的,因此,多元弱酸盐溶液的酸碱性主要由第一步水解决定. 例如K 2CO 3的水解是分两步进行的: 第一步:CO32-+H 23-+OH - 第二步:HCO3-+H 22CO 3+OH -水解程度:第一步>第二步.所以K 2CO 3溶液中各微粒浓度大小的顺序为: c(K +)>c(CO 32-)>c(OH -)>c(HCO 3-)>c(H 2CO 3)>c(H +) 根据“任何电解质溶液中电荷守恒”可知: c(K +)+c(H +)=2×c(CO 32-)+c(OH -)+c(HCO 3-) ⑧弱酸弱碱盐:如CH 3COONH 4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 CH3COO -+NH 4++H 23COOH+NH 3·H 2O因为K(CH 3COOH)=K(NH 3·H 2O)=1.8×10-5,所以CH 3COONH 4溶液呈中性. [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因素](1)盐本身的组成决定盐是否水解及水解程度的大小.对于强碱弱酸盐来说,组成盐的阴离子对应的酸越弱(强),则盐的水解程度越大(小),溶液中的c(OH -)越大(小),pH 也越大(小).例如:相同温度下,等物质的量浓度的CH 3COONa 溶液与NaClO 溶液相比,由于酸性CH 3COOH >HClO ,故pH 较大<碱性较强)的是NaClO 溶液.又如:相同温度下,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A 、NaB 、NaC 三种溶液的pH 的大小顺序为:NaA >NaB >NaC ,则三种酸HA 、HB 、HC 的酸性强弱顺序为:HA <HB <HC .(2)盐类的水解平衡遵循勒夏特列原理.①温度.因为盐水解时吸热,所以升温,盐的水解程度增大,盐溶液的酸性或碱性增强.②浓度.盐溶液越稀,水解程度越大,故加水稀释能促进盐的水解.但因为溶液体积增大得更多,所以盐溶液中的c(H +)或c(OH -)反而减小(即酸性或碱性减弱). ③向能水解的盐溶液中加入与水解产物相同的离子,水解被抑制;若将水解产物反应掉,则促进盐的水解.例如,在FeCl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Fe 3++3H 23+3H +.若加入少量的NaOH 溶液,则水解平衡向右移动,促进了Fe 3+的水解;若加入少量盐酸,则水解平衡向左移动,Fe 3+的水解受到抑制. [盐类水解的应用](1)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或pH 范围).如A12(SO 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