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生化课件-糖代谢4
合集下载
最新生化第4章第4节课糖代谢PPT课件
ATP
磷酸戊糖
有氧 H2O+CO2
核糖
+ NADPH+H+
途径
葡萄糖 糖酵解 丙酮酸
消化与吸收 糖异生
无氧 乳酸
淀粉 乳酸、氨基酸、甘油
目录
血糖来源和去路
食 物 糖 消化,
吸收
氧化 分解
CO2 +生
非糖物质
血 糖原合成 肝(肌)糖原 糖 磷酸戊糖途径等
其它糖
脂类、氨基酸合成代谢
草酰乙酸
NADH+H+
PEP
羧激酶
NAD+ NAD+
苹果酸
苹果酸
天冬氨酸
(线粒体)
羧激酶 草酰乙酸 天冬氨酸
Glu ATP G-6-P ADP
F-6-P
ATP ADP
F-1,6-2P
磷酸二 羟丙酮
3-磷酸 甘油醛
NAD+
NADH+H+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PEP
1,6-二磷酸果糖
ADP 丙酮酸激酶 P
丙酮酸羧化酶 丙氨酸
ATP
丙酮酸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乙 酰 CoA
饥饿
目录
三、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一)饥饿时维持血糖水平稳定(最主要)
空腹12小时后血糖的来源全部依赖糖异生。 原料:氨基酸、甘油、乳酸
(二)补充肝糖原(三碳途径);
以C-14标记葡萄糖输入人体,证实只有小 部分葡萄糖合成糖原,大部分通过外周组 织分解为乳酸、丙酮酸后再异生为葡萄糖 合成糖原。
由不同的酶催化其 单向反应,称为底
生物化学课件糖类代谢(共84张PPT)
• 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枢 纽。过程中形成的中间产物,又是物质 合成的起点
丙酮酸氧化脱羧
• 基本反应: • 糖酵解生成的丙酮酸可穿过线粒体膜进
入线粒体内室。在丙酮酸脱氢酶系的催 化下,生成乙酰辅酶A。
丙酮酸脱氢酶系
CO
2
丙酮酸 脱羧酶
TPP
硫辛酸
二氢硫辛酸 脱氢酶
FAD
乙酰硫辛酸
二氢硫辛酸
个葡萄糖分子,以(14)糖苷键聚合 而成。呈螺旋结构,遇碘显紫蓝色。 • 支链淀粉中除了(14)糖苷键构成糖 链以外,在支点处存在(16)糖苷键 ,分子量较高。遇碘显紫红色。
(2).纤维素
• 由葡萄糖以(14)糖苷键连接而成 的 直链,不溶于水。
(3).几丁质(壳多糖)
• N-乙酰-D-葡萄糖胺,以(14)糖苷键 缩合而成的线性均一多糖。
四、三羧酸循环(TCA) 五、磷酸戊糖途径(PPP/HMP)
六、其它糖进入单糖分解的途径
动物细胞
磷酸戊糖途径 糖酵解
丙酮酸氧化
三羧酸循环
胞饮 中心体
细胞膜 细胞质 线粒体 高尔基体
细胞核
吞噬 分泌物
内质网 溶酶体 细胞膜
植物细胞
细胞壁 叶绿体
有色体 白色体 液体 晶体
一、葡萄糖的主要分解代谢途径
H2C-COOH
H2C-COOH HO-C-COOH
H2C-COOH
HC-COOH C-COOH
H2C-COOH
HC-COOH C-COOH
H2C-COOH
HO-C-COOH H C-COOH H2C-COOH
HO-C-COOH H C-COOH H2C-COOH
CO -COOH CH -COOH CH2-COOH
丙酮酸氧化脱羧
• 基本反应: • 糖酵解生成的丙酮酸可穿过线粒体膜进
入线粒体内室。在丙酮酸脱氢酶系的催 化下,生成乙酰辅酶A。
丙酮酸脱氢酶系
CO
2
丙酮酸 脱羧酶
TPP
硫辛酸
二氢硫辛酸 脱氢酶
FAD
乙酰硫辛酸
二氢硫辛酸
个葡萄糖分子,以(14)糖苷键聚合 而成。呈螺旋结构,遇碘显紫蓝色。 • 支链淀粉中除了(14)糖苷键构成糖 链以外,在支点处存在(16)糖苷键 ,分子量较高。遇碘显紫红色。
(2).纤维素
• 由葡萄糖以(14)糖苷键连接而成 的 直链,不溶于水。
(3).几丁质(壳多糖)
• N-乙酰-D-葡萄糖胺,以(14)糖苷键 缩合而成的线性均一多糖。
四、三羧酸循环(TCA) 五、磷酸戊糖途径(PPP/HMP)
六、其它糖进入单糖分解的途径
动物细胞
磷酸戊糖途径 糖酵解
丙酮酸氧化
三羧酸循环
胞饮 中心体
细胞膜 细胞质 线粒体 高尔基体
细胞核
吞噬 分泌物
内质网 溶酶体 细胞膜
植物细胞
细胞壁 叶绿体
有色体 白色体 液体 晶体
一、葡萄糖的主要分解代谢途径
H2C-COOH
H2C-COOH HO-C-COOH
H2C-COOH
HC-COOH C-COOH
H2C-COOH
HC-COOH C-COOH
H2C-COOH
HO-C-COOH H C-COOH H2C-COOH
HO-C-COOH H C-COOH H2C-COOH
CO -COOH CH -COOH CH2-COOH
生物化学第四章糖代谢ppt课件
为单糖。
吸收机制
单糖主要通过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以 主动转运方式吸收进入血液。
影响因素
糖的消化吸收受多种因素影响,如 食物中糖的
吸收后的单糖主要通过门 静脉进入肝脏,再经血液 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 官。
淋巴运输
少量单糖和寡糖也可通过 淋巴管运输到血液循环中 。
06 糖原的合成与分 解
糖原的合成
合成部位
肝和肌肉是合成糖原的主要器官,其中肝糖原占总量10% ,肌糖原占90%。
合成原料
主要有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单糖。
合成过程
包括活化、缩合、分支和交联等步骤,最终形成具有高度 分支结构的糖原分子。
糖原的分解
01
分解部位
主要在肝脏和肌肉中进行。
02 03
分解过程
柠檬酸循环
在线粒体中,丙酮酸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CO2、 H2O和大量ATP。
糖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
1 2
能量供应
糖有氧氧化是体内主要的能量供应途径,为细胞 活动提供ATP。
物质代谢枢纽
糖有氧氧化连接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 ,实现能量转换和物质转化。
3
维持血糖水平
通过糖有氧氧化,可以维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 内。
糖有氧氧化的调节
激素调节
胰岛素促进糖有氧氧化,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则抑制该过程 。
底物水平调节
细胞内糖浓度升高时,可促进糖有氧氧化;反之,则抑制该过程。
酶活性调节
关键酶的活性受到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的共价修饰调节,从而控制糖 有氧氧化的速率。
05 磷酸戊糖途径
磷酸戊糖途径的过程
磷酸戊糖的形成
在磷酸戊糖途径中,葡萄糖首先经过磷酸化反应生成葡萄糖6-磷酸,随后经过异构化反应生成果糖-6-磷酸。果糖-6-磷 酸再经过磷酸化反应生成果糖-1,6-二磷酸,最终裂解成两个 磷酸丙糖分子。
吸收机制
单糖主要通过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以 主动转运方式吸收进入血液。
影响因素
糖的消化吸收受多种因素影响,如 食物中糖的
吸收后的单糖主要通过门 静脉进入肝脏,再经血液 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 官。
淋巴运输
少量单糖和寡糖也可通过 淋巴管运输到血液循环中 。
06 糖原的合成与分 解
糖原的合成
合成部位
肝和肌肉是合成糖原的主要器官,其中肝糖原占总量10% ,肌糖原占90%。
合成原料
主要有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单糖。
合成过程
包括活化、缩合、分支和交联等步骤,最终形成具有高度 分支结构的糖原分子。
糖原的分解
01
分解部位
主要在肝脏和肌肉中进行。
02 03
分解过程
柠檬酸循环
在线粒体中,丙酮酸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CO2、 H2O和大量ATP。
糖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
1 2
能量供应
糖有氧氧化是体内主要的能量供应途径,为细胞 活动提供ATP。
物质代谢枢纽
糖有氧氧化连接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 ,实现能量转换和物质转化。
3
维持血糖水平
通过糖有氧氧化,可以维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 内。
糖有氧氧化的调节
激素调节
胰岛素促进糖有氧氧化,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则抑制该过程 。
底物水平调节
细胞内糖浓度升高时,可促进糖有氧氧化;反之,则抑制该过程。
酶活性调节
关键酶的活性受到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的共价修饰调节,从而控制糖 有氧氧化的速率。
05 磷酸戊糖途径
磷酸戊糖途径的过程
磷酸戊糖的形成
在磷酸戊糖途径中,葡萄糖首先经过磷酸化反应生成葡萄糖6-磷酸,随后经过异构化反应生成果糖-6-磷酸。果糖-6-磷 酸再经过磷酸化反应生成果糖-1,6-二磷酸,最终裂解成两个 磷酸丙糖分子。
生物化学-糖代谢PPT课件
6-磷酸果糖激酶-1
特点:不可逆反应。需ATP提供磷酸基和能量 磷酸果糖激酶-1 是糖酵解最重要的限速酶之一
(4) 1,6-二磷酸果糖裂解成2个磷酸丙糖
(5) 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酸甘 油酸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催化,该途径唯一的氧 化步骤
(6)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
5-磷酸核酮糖
NADP+
NADPH + H+ +CO2
2. 5-磷酸核酮糖的基团转移反应过程:
在此阶段,经由5-磷酸核酮糖的异构可生成 5-磷酸核糖 5-磷酸核酮糖经一系列基团转移及差向异构 反应生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 基团转移阶段的所有反应均为可逆反应。
5-磷酸核酮糖(C5) ×3
三羧酸循环的特点
②循环反应在线粒体(mitochondrion)中进行,是 单向反应体系,为不可逆反应。 ③三羧酸循环中有两次脱羧反应,生成两分子CO2; 有四次脱氢反应,生成三分子NADH和一分子FADH2。 有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一分子GTP。
⑤三羧酸循环是机体主要的产能方式,每完成一次 循环,氧化分解掉一分子乙酰基,可生成10分子 ATP。
糖代谢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第一节 概 述
Section 1 Introduction
生物化学
➢糖的概念
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其化 学本质为多羟醛或多羟酮及其衍生物。如葡 萄糖、蔗糖、淀粉、糖原、糖复合物等。
食物中的糖主要是淀粉,经消化为葡萄 糖吸收入血后进行代谢,故糖代谢主要指葡 萄糖代谢。
5.红细胞中的糖酵解存在2,3-二磷酸甘
油酸支路
特点:不可逆反应。需ATP提供磷酸基和能量 磷酸果糖激酶-1 是糖酵解最重要的限速酶之一
(4) 1,6-二磷酸果糖裂解成2个磷酸丙糖
(5) 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酸甘 油酸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催化,该途径唯一的氧 化步骤
(6)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
5-磷酸核酮糖
NADP+
NADPH + H+ +CO2
2. 5-磷酸核酮糖的基团转移反应过程:
在此阶段,经由5-磷酸核酮糖的异构可生成 5-磷酸核糖 5-磷酸核酮糖经一系列基团转移及差向异构 反应生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 基团转移阶段的所有反应均为可逆反应。
5-磷酸核酮糖(C5) ×3
三羧酸循环的特点
②循环反应在线粒体(mitochondrion)中进行,是 单向反应体系,为不可逆反应。 ③三羧酸循环中有两次脱羧反应,生成两分子CO2; 有四次脱氢反应,生成三分子NADH和一分子FADH2。 有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一分子GTP。
⑤三羧酸循环是机体主要的产能方式,每完成一次 循环,氧化分解掉一分子乙酰基,可生成10分子 ATP。
糖代谢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第一节 概 述
Section 1 Introduction
生物化学
➢糖的概念
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其化 学本质为多羟醛或多羟酮及其衍生物。如葡 萄糖、蔗糖、淀粉、糖原、糖复合物等。
食物中的糖主要是淀粉,经消化为葡萄 糖吸收入血后进行代谢,故糖代谢主要指葡 萄糖代谢。
5.红细胞中的糖酵解存在2,3-二磷酸甘
油酸支路
第4章糖代谢ppt课件
下的氢加在丙酮酸上,还原为乳酸,虽然有氧 化还原反应,但不需要氧。
第一阶段
葡萄糖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glucose6-phosphate, G-6-P),催化此反应的是己 糖激酶(hexokinase, HK),己糖激酶需要 Mg++作为激活剂,消耗1分子ATP。该反应单 向进行,不可逆。
糖酵解过程缩略图
糖酵解的进行
因为细胞中NAD+含量甚微,在糖酵解途径中 产生的还原当量(NADH+H+)要重新氧化为 NAD+,酵解方可继续进行;在缺氧状态下, 丙酮酸可作为受氢体,接受氢后转变为乳酸从 而再生NAD+ 。
在酵解过程中,1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3磷酸 甘油醛,后者脱氢使2分子NAD+还原为 NADH;而1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丙酮酸, 正好可使2分子NADH再生为NAD+ 。整个过 程,1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乳酸和2分子ATP, 而NAD+和NADH不断相互转变,总量不增加 也不减少。
在己糖异构酶(phosphohexoisomerase) 的催化下,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6-磷酸果糖 (fructose-6-phosphate, F-6-P),己糖异 构酶也需要Mg++作为激活剂,醛糖与酮糖的 异构反应是可逆的,
6-磷酸果糖磷酸化为1,6-二磷酸果糖(1,6fructose-bisphosphate, F-1,6-P),磷酸 果糖激酶-1(phosphofructokinase-1)催 化此反应, Mg++作为激活剂,消耗1分子 ATP,该反应不可逆。
故称为糖酵解(glycolysis)。
糖酵解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葡萄糖或糖原 开始,到生成2分子磷酸丙糖;第二阶段由磷 酸丙糖转变为乳酸。
第一阶段
葡萄糖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glucose6-phosphate, G-6-P),催化此反应的是己 糖激酶(hexokinase, HK),己糖激酶需要 Mg++作为激活剂,消耗1分子ATP。该反应单 向进行,不可逆。
糖酵解过程缩略图
糖酵解的进行
因为细胞中NAD+含量甚微,在糖酵解途径中 产生的还原当量(NADH+H+)要重新氧化为 NAD+,酵解方可继续进行;在缺氧状态下, 丙酮酸可作为受氢体,接受氢后转变为乳酸从 而再生NAD+ 。
在酵解过程中,1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3磷酸 甘油醛,后者脱氢使2分子NAD+还原为 NADH;而1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丙酮酸, 正好可使2分子NADH再生为NAD+ 。整个过 程,1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乳酸和2分子ATP, 而NAD+和NADH不断相互转变,总量不增加 也不减少。
在己糖异构酶(phosphohexoisomerase) 的催化下,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6-磷酸果糖 (fructose-6-phosphate, F-6-P),己糖异 构酶也需要Mg++作为激活剂,醛糖与酮糖的 异构反应是可逆的,
6-磷酸果糖磷酸化为1,6-二磷酸果糖(1,6fructose-bisphosphate, F-1,6-P),磷酸 果糖激酶-1(phosphofructokinase-1)催 化此反应, Mg++作为激活剂,消耗1分子 ATP,该反应不可逆。
故称为糖酵解(glycolysis)。
糖酵解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葡萄糖或糖原 开始,到生成2分子磷酸丙糖;第二阶段由磷 酸丙糖转变为乳酸。
糖代谢最新PPT医学课件
P700*
P680*
水裂解 复合体
A0 Pha
PQA PQB
PQ池
细胞色素 质体蓝素
A1 Fe-S Fd
Fd-NADP⊕ 氧化还原酶 NADP⊕
bf复合体
P700
NADPH
质子梯度
L
H2O
O+ 2 Tyr P680
L
质子梯度
53
2.暗反应
三个主要的过程: 一是CO2受体固定大气中CO2 二是将固定的CO2还原为糖 三是可接受CO2的受体分子的重新生成。
当需要核糖-5-P > NADPH时,G-6-P→5-磷酸核糖。 当对NADPH 和 5-磷酸核糖平衡时,G-6-P → 2个
NADPH和1个核糖-5-P 需要NADPH > 5-磷酸核糖时,G-6-P → CO2。 需要 NADPH和 ATP更多时, G-6-P →丙酮酸。
5、磷酸戊糖途径与疾病
TCA是否是一个永 不枯竭的系统
五、TCA的添补反应 --------------(草酰乙酸的回补反应)
1、TCA循 环中间产物 是某些物质 的合成原料
蛋白质 Asp
丙酮酸
脂肪酸 Tyr
Phe
Leu
乙酰CoA
Ile
Trp
草酰乙酸
柠檬酸
草酰乙酸 乙酰CoA
葡萄糖
苹果酸
Asp
Phe
延胡索酸
Tyr
TCA
光系统I (PS I)----系统I产生NADPH
PC
(2)光反应的电子传递链(光合链)
(3) 光合磷酸化
通过光激发导致电子传递与磷酸化作用相偶联 合成ATP的过程,称为光合磷酸化。
按照光合链电子传递的方式,光合磷酸化可 以分为两种形式: 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环式光合磷酸化
P680*
水裂解 复合体
A0 Pha
PQA PQB
PQ池
细胞色素 质体蓝素
A1 Fe-S Fd
Fd-NADP⊕ 氧化还原酶 NADP⊕
bf复合体
P700
NADPH
质子梯度
L
H2O
O+ 2 Tyr P680
L
质子梯度
53
2.暗反应
三个主要的过程: 一是CO2受体固定大气中CO2 二是将固定的CO2还原为糖 三是可接受CO2的受体分子的重新生成。
当需要核糖-5-P > NADPH时,G-6-P→5-磷酸核糖。 当对NADPH 和 5-磷酸核糖平衡时,G-6-P → 2个
NADPH和1个核糖-5-P 需要NADPH > 5-磷酸核糖时,G-6-P → CO2。 需要 NADPH和 ATP更多时, G-6-P →丙酮酸。
5、磷酸戊糖途径与疾病
TCA是否是一个永 不枯竭的系统
五、TCA的添补反应 --------------(草酰乙酸的回补反应)
1、TCA循 环中间产物 是某些物质 的合成原料
蛋白质 Asp
丙酮酸
脂肪酸 Tyr
Phe
Leu
乙酰CoA
Ile
Trp
草酰乙酸
柠檬酸
草酰乙酸 乙酰CoA
葡萄糖
苹果酸
Asp
Phe
延胡索酸
Tyr
TCA
光系统I (PS I)----系统I产生NADPH
PC
(2)光反应的电子传递链(光合链)
(3) 光合磷酸化
通过光激发导致电子传递与磷酸化作用相偶联 合成ATP的过程,称为光合磷酸化。
按照光合链电子传递的方式,光合磷酸化可 以分为两种形式: 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环式光合磷酸化
生物化学课件:04第六章 糖代谢
第六章 糖代谢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1-
1
糖的生理功能:
1. 供能: 50-70% 2. 碳源 3. 组织结构成分 4. 生物活性物质:信息传递
2
糖代谢总思路:
食 物 糖 消化
吸收
肝糖原 分解
血 糖
糖异生
无氧酵解
氧化分解→
CO2 + H2O+能 合成量糖原 肝(肌)糖原
ATP ADP
G
CHO
CHO
ATP
ADP
己糖激酶 Mg2+ CH2OH 葡萄糖激酶(肝) CH2O P
HK (GK)
G-6-P
CHO 磷酸己糖异构酶
CH2OH =O
CH2O P
CH2O P
异构酶
F-6-P
CH2OH =O
ATP
ADP
CH2O P =O
6-磷酸果糖激酶-1
CH2O P
Mg2+
CH2O P
1-
24
(二)三羧酸循环
TCA cycle
◎ 底物:乙酰CoA
◎ 部位:线粒体
◎ 过程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citric acid cycle
Krebs cycle 1900-1981
19
血液
G
细胞液 酵解途径
G-6-P Pyr
三羧酸循环
Pyr
线粒体 乙酰CoA
H+ + e
H2O O2
CO2
20
一、糖有氧氧化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 丙酮酸的生成-----酵解途径
第二阶段: 乙酰CoA的生成-----丙酮酸氧化脱羧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1-
1
糖的生理功能:
1. 供能: 50-70% 2. 碳源 3. 组织结构成分 4. 生物活性物质:信息传递
2
糖代谢总思路:
食 物 糖 消化
吸收
肝糖原 分解
血 糖
糖异生
无氧酵解
氧化分解→
CO2 + H2O+能 合成量糖原 肝(肌)糖原
ATP ADP
G
CHO
CHO
ATP
ADP
己糖激酶 Mg2+ CH2OH 葡萄糖激酶(肝) CH2O P
HK (GK)
G-6-P
CHO 磷酸己糖异构酶
CH2OH =O
CH2O P
CH2O P
异构酶
F-6-P
CH2OH =O
ATP
ADP
CH2O P =O
6-磷酸果糖激酶-1
CH2O P
Mg2+
CH2O P
1-
24
(二)三羧酸循环
TCA cycle
◎ 底物:乙酰CoA
◎ 部位:线粒体
◎ 过程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citric acid cycle
Krebs cycle 1900-1981
19
血液
G
细胞液 酵解途径
G-6-P Pyr
三羧酸循环
Pyr
线粒体 乙酰CoA
H+ + e
H2O O2
CO2
20
一、糖有氧氧化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 丙酮酸的生成-----酵解途径
第二阶段: 乙酰CoA的生成-----丙酮酸氧化脱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erobic Oxidation)
• 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通过与糖酵解相 同的途径分解为丙酮酸,进而彻底氧化成二氧 化碳和水,并产生大量ATP的过程。 • 反应部位 胞液和线粒体 • 生理意义 1. 一般状况下人体大多数组织获能的主要 方式,1 Glc38 ATP;2. 是三大类能量物质共 同的分解代谢途径;3. 糖有氧氧化的三羧酸循 环不仅仅是糖、脂肪和氨基酸在体内氧化功能 的共同通路,也是它们的互变枢扭。
三羧酸循环发现的大事记
1911-1920 T. Thunberg 等 肌肉组织可氧化柠檬酸、琥珀酸、
1935
延胡索酸和苹果酸等。 Albert, Szent 4C的二羧酸(琥珀酸、延胡索酸、 -Gyorgyi 苹果酸和草酰乙酸等)能促进肌氧耗 量;并确立琥珀酸经延胡索酸和苹 果酸转变成草酰乙酸。 Wagner-Janregy等 异柠檬酸是柠檬酸的氧化产物。 Green等 猪心肌中提得苹果酸脱氢酶。 Martius, F.Knoop等 证明柠檬酸经顺乌头酸异构化为异 柠檬酸,进一步氧化成-酮戊二酸。 Hans Krebs 证明柠檬酸来自乙酰CoA和草酰乙 酸的缩合。
草酰乙酸
CoA
空的酶构象 结合草酰乙酸的构象
柠 檬 酸 合 成 酶
乌头酸酶作用于柠檬酸 生成异柠檬酸
氟 柠 檬 酸
致死合成(Lethal synthesis)
氟乙酰CoA (氟乙酸、氟乙酸钠、氟 乙酰胺)在酶的作用下与草酰乙酸生成氟 柠檬酸,顺乌头酸酶只识别柠檬酸,对氟 柠檬酸没有作用,致使TCA中断,这种由 外来底物经生物体合成代谢为一类对生物 体有毒性或可以致死产物的合成为致死合 成(lethal synthesis)。在代谢研究的应用上, 被广泛用于杀虫剂或灭鼠药的生产。
2-磷酸甘油酸×2
1,3-二磷酸甘油酸×2
2ADP 2ATP
3-磷酸甘油酸×2
EMP
ATP
其 他 (单 总糖 图进 )入
EMP生理意义
1) 迅速提供能量,尤其对肌肉收缩。 2)机体缺氧或肌肉局部血流不畅时的供能。 3)为强制性酵解组织供能。红细胞因为没 有线粒体,能量几乎全部由糖酵解提供。 神经细胞、白细胞、骨髓等代谢极为活 跃,耗能多,即使不缺氧也常由EMP提 供部分能量。对于眼角膜,由于血液 循环差,可利用的氧有限,需要EMP提 供所需的能量。
Pyruvate dHE Complex
丙酮酸脱氢酶
硫胺素焦磷酸
二氢硫辛酸转乙酰酶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
硫辛酰胺
Py dHE复合物催化5步反应
1) Py脱羧生成羟乙基-TPP;
2) 二氢硫辛酸转乙酰酶催化羟乙基TPP氧化为乙
酰基,并转移给硫辛酰胺形成乙酰硫辛酰胺; 3) 二氢硫辛酸转乙酰酶催化乙酰硫辛酰胺上的乙 酰基转移给CoA生成乙酰CoA; 4) 二氢硫辛酸dHE催化还原的硫辛酸再氧化,并 将氢交给FAD生成FADH2-E;
乙酰 CoA 经一系列( 8 步反应)的 氧化、脱羧,最终生成 CO2 、还原电 子和部分能量的过程。乙酰 CoA 与草 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再经一系列 的氧化、脱羧,循环后再生草酰乙酸, 其 中 生 成 2CO2, 3[NADH+H+], 1GTP[ATP], 1FADH2。
_____
(1)
____
1936 1937 1937
物柠 质檬 氧酸 化循 分 环 径解 是 的“ 中燃 心料 途”
丙 酮 酸 生 成 乙 酰
CoA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 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
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 CoA的反应由丙酮 酸脱氢酶复合物催化完成,反应发生于真核生物 的线粒体中,是连接糖酵解与三羧酸循环的中心 环节。酶复合物是一个多酶体系,由三种酶蛋白 和六种辅助因子组成,分别是丙酮酸脱氢 [ 羧 ] 酶 [E1] 、二氢硫辛酸 ( 酰胺)转乙酰酶 [E2] 和二氢硫 辛酸(酰胺)脱氢酶[E3]。辅助因子包括 硫胺素 焦磷酸[TPP]、硫辛酰胺、FAD、NAD+、CoA和 Mg2+。
酶(琥珀酸硫激酶)催化。
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
丙二酸
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HE)
• 催化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 H 受体 是FAD。琥珀酸dHE是真核生物TCA中唯 一一个掺入线粒体内膜的酶[原核生物参入 质膜],直接与呼吸链相连。 • 产物延胡索酸(反丁烯二酸),顺丁烯 二酸(马来酸,maleic acid)不能参加代 谢,对机体有毒。
琥珀酰CoA转变为琥珀酸
琥珀酰CoA合成酶 (也称琥珀酸硫激酶)
琥珀酰CoA转变为琥珀酸,产生1GTP(ATP),由琥珀酰 CoA合成酶催化。反应循环至此,碳原子数恢复4个。 在随后的4步反应中,琥珀酰基被转换回草酰乙酸。
TCA的底物水平磷酸化
琥珀酰CoA转变为琥珀酸,产生 1 GTP (ATP),由琥珀酰CoA合成
______ _____ __
循 环 的 底 物 和 产 物
TCA
C2
C4 NADH+H+ FADH2 GTP C6 NADH+H+ CO2 C5 NADH+H+ CO2
C4
TCA示意图
柠檬酸合(成)酶 (Citrate Synthase)
线粒体基质,为缩合酶,催化 TCA 的 第一步反应,先生成柠檬酰 CoA ,再 水解为柠檬酸,放能反应、不可逆, 是 TCA 的一个调节酶,活性受 ATP 、 NADH、Succinyl CoA及长链脂酰CoA 的 抑 制 , 对 于 TCA 是 一 个 ratelimitting step。
•循环中酶的研究证实并阐明了该循环的细节。
Hans Adolf Krebs(1990-1981,Germany). Krebs' researches mainly concerned with various aspects of intermediary metabolism. Among the subjects he has studied are the synthesis of urea in the mammalian liver, the synthesis of uric acid and purine bases in birds, the intermediary stages of the oxidation of foodstuffs, the mechanism of the active transport of electrolyte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cell respiration and the generation of adenosine polyphosphates. 文章被拒也许是科学家常遭遇的事情,很常见,诺奖得主的文章 遭据你听过吗?近期The Scientist就爆出一件秘辛,1953年诺奖得 主Hans Krebs在1937年曾向Nature投稿遭拒。1988年,当Krebs 已经辞世7年,Nature杂志匿名编辑在一篇公开信上指出,拒绝 Krebs的文章是Nature杂志有史以来所犯的最大错误。
葡萄糖
己糖激酶 ATP
1-磷酸葡萄糖
糖原 乳酸×2 丙酮酸×2糖酵解来自(胞液)ADP
6-磷酸葡萄糖
NAD+
NADH+H+
6-磷酸果糖
磷酸果糖激酶
ATP ADP NADH+H+
烯醇式丙酮酸×2
丙酮酸激酶
1,6-二磷酸果糖
磷酸二 羟丙酮
2ATP
2ADP
3-磷酸甘油醛
脱氢酶
NAD+ NADH+H+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2
Py dHE复合物的调节 III • 砷化物与E2中的辅基硫辛 酰胺形成无催化能力的砷 化物。 2+ 2+ • Ca 激活:Ca 通过激活 磷酸酶的作用,使丙酮酸 脱氢酶活化。
丙 合酮 物酸 的脱 调氢 节酶 复
柠檬酸[三羧酸]循环
Citric Acid Cycle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CA), Krebs Cycle]
糖的有氧氧化
糖酵解
乳酸
糖的有氧氧化概况
糖原或
葡萄糖
丙酮酸
丙酮酸
乙酰CoA
三羧酸 循环
(胞液)
(线粒体)
CO2+H2O +ATP
有氧氧化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循环]
有氧条件下大多数生物共有的物质分解代谢途径。 Thunberg(1920), H. Krebs(1932), Albert Szent-Gyö rgyi (1935)发现代谢现象,Carl Martins(1937)和Frank Knoop阐明了从柠檬酸到琥珀酸的氧化途径。Krebs (1937)证实了代谢过程,并提出环状氧化途径概念。后 来发现这一途径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普遍存在, 不仅仅是糖分解代谢的主要途径,也是脂肪、蛋白质 分解代谢的最终途径,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Krebs (1953)获得了诺贝尔奖,并被称为ATP循环之父,这一 途径又被称为Krebs循环或柠檬酸循环。
-酮戊二酸氧化脱羧
氧化释放的能量贮存于硫酯键中
-酮戊二酸dHE Complex
与 Py dHE复合物的组成及作用相似,包括三 个酶组分: 1)-酮戊二酸 dHE(E1’) 2)琥珀酰转移酶(E2’) 3)二氢硫辛酸dHE(E3’) 还 有 六 种 辅 助 因 子 : TPP 、 CoA 、 FAD 、 NAD+、Lipoic acid (Lipoamide)及Mg2+。 是调节酶,受产物 NADH 、 succinyl CoA 和 Ca2+抑制; ATP 、 GTP 对酶有反馈抑制;不受 可逆磷酸化的共价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