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从道学文化看中医药学的发展前景中医学毕业论文

从道学文化看中医药学的发展前景道学文化将整个宇宙看作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大生命,以道的“生化原理”来认识世界,认为宇宙是由道“生成”的,并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
道学是一种“生道合一”的学说,将爱护天下众生放在首位,认为“生命”本身就是道的体现,并将“养生”视作“修道”。
因此,在道学中汇集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防病治病、养生益寿的医疗方术。
实际上,中华民族的医药学就是由方仙道的巫史医学、早期道教的方士医学逐渐演化而来的。
这就是说,原初的道教医药学是中国医药学的母体,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也是阴阳五行学说、天人感应原理等取象比类的道家术数学,因此我们可以论定中医药学理论应属于道学文化的范畴。
盖道学原为“身国同构”之学,视医身与医国其道由一,因之中医药学本身就是道学。
至于中国养生学属于道学的范畴, 更是不言自明的。
中医药学之名,本是比照西医药学而来,上个世纪中国传统医药学在西方医药学的冲击下几无生存之地而日见式微。
在现代社会,探讨中医药学的发展前景,创新中医药学文化,对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要揭示中国医药学的文化底蕴,首先须考察中国传统医药养生学的本来面貌。
考中华民族之道学文化,本肇始于纪元前七千年伏羲、神农、黄帝时期的母系原始公社文化,中医药学也是由神农首先发明,至黄帝时代发扬光大的。
道学文化是全世界唯一保存下来的三皇时代母系氏族共产公社文化,中医药养生学也是全世界唯一保存下来最古老的氏族公社时代的医药养生学。
由于三皇时代是中国氏族公社政体的共产社会,道学文化发轲奠基并日趋繁荣,中医药养生学也首先是一种文化医学,它是彻头彻尾属于道家思想体系的医药养生学。
人们可以从《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等古医书中捕捉到中医药养生学传自远古的信息,并从中揭示它们的本来面貌及其文化底蕴。
《帝王世纪》有神农尝百草开创医药学的记载。
而今学术界考据古书,多头脑僵硬拘于文字之辈,缺少能与古人思想交通及对话之学养,所作出的定论多不可信。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
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
《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
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
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
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
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
《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
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山东省青岛市历史初三上学期2024-2025学年试卷与参考答案

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历史初三上学期试卷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块烧骨。
经专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址。
该远古人类是A. 北京人B. 元谋人C. 河姆渡人D. 半坡人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元谋人的相关知识。
选项A,北京人的遗址主要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
与题干描述不符,故排除。
选项B,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题干中描述的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的远古人类遗址,经鉴定为元谋人遗址,故B项正确。
选项C,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与题干描述不符,故排除。
选项D,半坡人距今约6000年,生活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
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
与题干描述不符,故排除。
2、我国古代某一朝代出现了“有司奏罢不急之务,罢省百官,务在清静”的现象。
据此判断,该朝代可能是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朝代政治特点的理解。
选项A,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官僚机构相对庞大,与材料“罢省百官,务在清静”不符,故排除。
选项B,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形成“内朝”与“外朝”的体制,使得官僚机构得到精简,这与材料“罢省百官,务在清静”相符,故B项正确。
选项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官僚机构更加完善,与材料“罢省百官,务在清静”不符,故排除。
健康养生需要道医文化滋养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96健康养生需要道医文化滋养应治召1贾立明1蒋力生2(1.江西省智慧健康研究院,江西,南昌 330096 2.江西省中医药大学,江西,南昌 330006)摘 要:道医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道文化哲学智慧和几千年健康养生的实践经验。
它不仅在中华民族繁衍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在“民族复兴、健康中国”新征程中彰显了重大的时代价值。
本课题从历史出发,深入研究了道医文化产生发展以及与道教文化的关系,结合现代人需要,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道医文化健康养生功能,目的是为了人们正确认识传统优秀文化与宗教的关系,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吸取道医文化智慧,提高中华民族健康水平。
关键词:健康养生;道医文化;理论研究“建设健康中国,既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
文化滋养是开好社会“大处方”,通往健康的一条最经济最简单的有效途径,而且公平地摆在每个人的面前。
道医文化以“重人贵生”为重要特征,对健康养生的表达,远比其它任何文化更为科学、系统和丰富,深蕴着解决人们身心健康问题的大智慧。
一、道医文化的科学内涵道医是近代对奉行道家思想或道教教义的医者的概称。
就文化而言,道医(道教医学)“是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成果,在内修外养的过程中积累的医药学知识和技术。
它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以及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1]”。
道医主要包含内、外、妇、幼、祝由五大科,并以医者自身精气神加持在药草、针灸、符箓、咒语上,以达到祛病、劝病、送病、安魂、养神的效果,最终使人回归阴平阳秘的状态,核心之秘在于摄魂医心劝病离体。
道医可分为三个不同层面:一是形治部分,即在治病过程中,善于运用传统医学本草汤液、方剂(各种散丸膏)及针灸手段,与中医学类同。
二是养生部分,包括引入、调息、内丹、辟谷、内视、房中等项,是道医学最具有特色的部分。
三是神治部分,包括道、德、符、占、签、咒、斋、祭祀、祈祷等,是道医学最具神秘的部分,其玄妙原理至今仍是个迷。
关于中医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分期

C G M F bu r 2 1. o 2 . J MC era 02 V l 7 2 y
。0 ・ 2 7
关 于 中 医学形 成 与 发 展 的历 史 分 期
岳 旭 东
摘要: 医学发展有其 自 身特殊性和规律性, 研究和探索这些规律, 必须以医学自身为研究主体, 把医学的发展置身于社会、 历 史、 经济、 文化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 不仅要研究社会历史各因素对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更主要的是探讨医学在不同历史时期 是如何从 自 身的规律 出发, 自觉地吸收不同历史时期的科技文化成果, 进而推动医学的进步和发展的。纵览中医学发展历程, 中医 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三个历史时期各 自 形成 了明显的特征, 这些特征之间又具: 有其内在的有机联系, 这些内在联系 所反映出的中医学发展规律, 对于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又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中医学; 历史时期; 特征; 当代中医学; 启示
验 , 不 同的学 术主 张 , 成 了学 术争 鸣 , 对 其 后 的 有 形 并 中医学发展 产 生 了深 远 的影 响 。宋 金元 时期基 础 理论 与 临床 医学 的发展 与 创新 , 明清 时期 中医学 的发 展 对 兴 盛起 到 了积极 的促 进 作用 。宋金 元 医家创 制 的大量
时期是 如 何从 自身 的 规 律 出 发 , 自觉 地 吸 收 不 同历 史
1 1 1 远 古 一公 元前 : . . 2世 纪是 中 医药学 的初 创 时期
春 秋 以前 , 由于 人 类 的 生产 能 力 、 活 水 平 极 为 低 生 下, 人们 对 客观世 界认 识 能力极 为有 限 , 因此 医 药活 动
论文化对医学模式及其发展的影响——兼论文化融合是中西医有机结合的基础

综 上 所 述 , 、 医在 形 成 之 中 西
部人 体解 剖学 是 中国写 的”,。说 离形 态解 剖学 而转 向功 能 、 化 方 文化 对 医学发 展 的促 进作 用 。 _ j J 气
明 中医很 早 就 运 用 解 剖 知 识 来 探 向发 展 。《内经 》 代 粗 浅 的 的解 时 索生命 现 象 。
剖 知识 , 法 担 当起 说 明人体 生 理 初有 着诸 多相 似之 处 , 之后 发 展 无 在
12 在 文 化 的 影 响 下 , . 中西 医 走 病理 的重任 , 使 中 医为 了发 展 不 的道 路上 , 迫 只是 因为 各 自所 处 的文
本 体论 的证 明而逐 渐 被 淘 汰 , 构 的医学 模 式 。 《 结 内经 》 医学 理 论 西 医之 争从来 没有 停 止 过 , 常 出 的 经 性概 念 不 断 涌 现 。西 医 以 静 态 解 经过 张 仲 景 的 临床 实 践 而 取 得 巨 现 过激 言 论 。在 争 论 过 程 中 大 体
中西 医 出现 了 明 显 的差 异 。 由 于 《 易》 象数 , 周 之 创造 了独 特 的 中医 以及 医 学对 强 势 文 化 的适 应 。医
文化选 择 的压力 , 辩 的方 法 并 没 藏象 学 说 、 络 学 说 、 气 学说 以 学 的发展 不仅 取决 于 自身 的需 求 , 思 经 运
中医药 通报 ・ 家论坛 专
, 疾 内经》 成书 世纪 以前 , 于世界 领先地 位 ’ 重 实 验 ” 二 是 “ 病 局 部 定 位 思 在哲学兴盛之后 。如《 居 。
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理论建构:道家文化对中医理论在建构过程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例如,道家的气论思想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发展为完善的精气神学说。
同时,道家文化中的“道法自然”等思想也被中医学所吸收,形成了中医独特的整体观念和自然疗法。
2.疾病诊疗:道家文化对中医的疾病诊疗也有所影响。
例如,道家注重养生之道,提倡“治未病”,这与中医“预防为主”的观念相吻合。
此外,道家文化中的一些方剂和治疗方法也被中医所借鉴,形成了中医独特的诊疗方法。
综上所述,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理论建构和疾病诊疗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影响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影响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
春秋时期《老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道家思想的产生,此后的《庄子》、《列子》、《管子》、《淮南子》等著作进一步继承和阐发了道家思想,强调“道常无为而无所不为”,“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观点,一直为后世所推崇。
著名的中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强调指出:“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研究道家思想体系“对于了解全部中国科学技术是极其重要的”。
道家学说,其义精深,其奥无穷,除了在哲学和政治上发挥过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以外,对于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道家思想对《内经》理论体系的影响《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古老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生命科学的集中总结,汇集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优秀成果。
其中道家学说对其理论奠基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道家的“天地之道”与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老子主张天道自然无为,人只要顺应自然,就能把握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这种尊重客观自然法则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庄子继承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安时而处顺”(《庄子·大宗师》)。
由此去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逍遥境界。
《黄帝内经》承袭了道家思想的精华,把天和人作为一个统一体看待,建立了自己的天人合一观。
《内经》认为,人是在特定的“气交”环境中,由天地两气结合生成的。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同时《内经》还认为,人与天的结构相类似,这种类似表现在人的身体体现了天地的结构。
《灵枢·邪客》日:“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
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

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导读:道教医学与道医中国古代历来有十道九医之传统,学道者习医既是帮助他人之途径,亦是修道、识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道教医学是在与中……*道教医学与道医中国古代历来有十道九医之传统,学道者习医既是帮助他人之途径,亦是修道、识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道教医学是在与中医学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以长生成仙为最终目标,同时兼顾防病治病,其中既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等道教文化色彩明显的生命科学内容,又容纳了道医所采入的诸多传统中医学知识,与中国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医是近代对奉行道家思想或道教教义的医者的概称。
早期如晋葛洪《神仙传》中壶公、董奉,汉魏以后,如晋葛洪、南朝陶弘景、隋杨上善、唐孙思邈、宋王怀隐、元丘处机、清傅山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他们或学黄老,或为道士,均引道论医。
*方术神仙、道教与中医本草学《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是中药学的奠基之作。
后世诸家本草,大多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本经的成书,大约在战国至东汉。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这种三品分类的表述,以及将许多金丹药类药物列入上品药,认为它们具有延年等功用,都表明此书与秦汉时期方术思想的盛行密切相关。
战国时期道家的养生学说与方法,至秦汉时期,由于秦皇汉武对于得道成仙的痴迷,神仙、服石、炼丹、房中术一时大行其道,社会上形成了一批被认为持有长生之药或特殊法术的方术之士,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修行成道的神仙。
于是,这方面的著作大量出现,与一般医药学著作并传。
如《汉书艺文志》方技部分,包括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4类,其中医经7家216卷,经方11家274卷,房中8家186卷,神仙10家205卷。
道教医学

儒、道、佛与中医学

儒、道、佛与中医学作者:甄雪燕来源:《孔子学院(中英版)》2017年第03期医道同源,十道九医“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中国古代士人提出的,意思是说如果不能做官,那定要成为一位好医生。
医生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第二职业选择。
为什么呢?“仁”是儒家思想关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仁”最初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善关系,儒家的仁义思想要求,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做对社会或别人有利的事情。
作为“活人之术”的医术能够解除疾苦,这就符合了儒学中的仁义思想,因此医术在古代又被称为“仁术”。
在这种“仁术”思维的影响下,许多医家通过行医实现了治病救人的仁爱思想。
因此,众多儒士便将学习医学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当这些人从政无门时,多转而投身医学,其作用与“德政”相当,他们可以通过医学活动来实现自己达到“仁义”的人生理想。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提倡在相反的双方中常处于一种不偏不倚的中正地位,保持事物相对平衡是发展的根本条件。
儒家的中庸思想对中华民族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一哲学思想也广泛地贯穿和渗透到传统医学的各个方面。
中医学认为,人体由阴阳两部分组成,当人体中的“阳”和“阴”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时,人体就是健康的;反之,当人体的“阴阳失调”时,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疾病便由此产生了。
因此,一切治法最终目的都是将阴阳气血调到平衡的状态,达到“中和”的程度。
中医的配方也可谓讲究“四平八稳”,一张方子中的药物需严格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和位置排列,从而更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
老子有一句名言,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指自然界的各种规律。
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精华,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人与自然应当遵循着共同的规律。
无论是人体的养生、预防,还是治疗,都必须把人放到整个自然环境的背景下去考察和分析。
例如,中国古人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最朴素的生活方式,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晚上熬夜,白天不起,身体与自然规律相反,必然会产生疾病。
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中医解读

传统文化与中医学[摘要] 中医学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深的渊源。
儒家思想之周易,道家思想之老子庄子对中医学的阴阳、五行等学说的成立有着深刻影响。
[关键词] 中医学周易老子中医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疾病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其以儒家文化为核心,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儒家文化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然《周易》为儒家经典之一,为六经之首,其原理、思想以及范畴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道家文化主要以老子庄子道家思想为道教的正源,尊老子为宗。
中医学在其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其思想体系中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潜移默化,逐步形成了当今的中医学,故中医学的渊源离不开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一下以《周易》及道家思想为代表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周易》对中医学的影响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说明《周易》是学习中医的必修之课。
《周易》包含《易经》和《易传》两部著作,《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书,同时也是一部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学著作。
它以象征阳的“—”(又称“阳爻”)和象征阴的“--”(又称“阴爻”)为基本符号,八卦(每一卦由三爻组成)以及由八卦中任意两卦交相叠合而成的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爻组成)为基本图形,通过对这些卦象的解释,阐述了事物和现象生成变化的法则。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摘要】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自古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共同促进了两者的繁荣和发展。
道教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体现在中医理论、诊断和治疗方法中,如阴阳五行、气血运行等观念。
中医学在道教哲学指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吸收并融合了道教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道教哲学中的阴阳五行与中医学的关系紧密相连,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为中医理论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启示。
未来,道教哲学和中医学可以进一步深化交融,共同探索医学与哲学的奥秘,推动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造福人类身心健康。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融合将不断激发出新的活力和智慧,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道教哲学、中医学、发展、影响、阴阳五行、文化传统、理论启示、紧密关系、交融。
1. 引言1.1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概述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这两个领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道教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哲学以其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中医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精神指导。
由于道教注重自然、平衡和和谐,与中医学的治疗原则有着相通之处。
道教的阴阳五行理论与中医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相互辅助,使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
道教文化传统也在中医学中得到了体现,例如针灸疗法、草药疗法等都融入了道教的思想。
道教哲学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让中医学在实践中更加注重“顺应自然、调和阴阳”的原则。
道教的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使中医学在不断探索中不断进步。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紧密关系促进了两者的共同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道教哲学和中医学可以进一步深化交融,共同推动中医学的繁荣和发展。
2. 正文2.1 道教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道教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是深远而丰富的。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相互关联,而中医学也深受道家理念启发,强调身体的整体平衡和调和。
道教“外丹术”对中药学的影响

道教“外丹术”对中药学的影响历代道士们企求成仙长生,重要的途径是假借于各种外物。
他们积极地多方面地寻求有益于延年、防治疾病的各种药物,甚而开发“炼丹”“炼药”事业,甚至制造化学药物。
他们以高度的自信心百折不回地探索认识自然和人类自身,让自然万物为人类所用。
寻求不死之药,诸如齐宣王、秦始皇等的故事,都是以失败告终。
道士们求药不成便开始自己炼药,汉代道士的先锋人物李少君,“能化丹砂诸药齐为黄金”[41],开辟了炼丹的事业,也开辟了中国化学制药的先河。
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是在汉武帝求长生药的号召下应运而生的。
后历代道士、道医们出于服食炼丹的需要,对本草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南朝道医陶弘景、唐代道医孙思邈都将《本草经》扩大、增补,使之成为我国药物学的精典之著;《道藏》中也存有道教专用的本草著论,据《道藏》研究专家陈国符先生考证,其中现存最早的草药图《白云仙人灵草歌》中的白云仙人即为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
可见历朝历代道家道士们对药物的研究,不断丰富了中药学的内容。
《神农本草经》是先秦、西汉及至东汉初期药物学的集大成之作,其中载药物365种,编撰者当为奉行道家思想的专业医药学家。
其中,南朝道医陶弘景,搜集修订扩充此书,并补著《本草经集》七卷,将药物总数扩大了一倍,达730种;唐代孟冼曾学道于孙思邈,他深入研究《本草经》撰有《食疗本草》和《补养方》;五代及宋初道士日华子撰《日华子诸家本草》,他们的这些本草著作及知识都被引用并得以保存和发展下来。
《神农本草经》将药物上、中、下三品分类,以及把丹砂列为一品第一药:把雄黄列为中品第一药等,都反映了受方士炼丹的影响,认为这些药物能够使人长寿不死。
这为魏晋士大夫的服石和道士的炼制金丹,提供了理论根据。
而这一部相当完善的中医药学的专著,有着系统的中医学理论和防治方法,给了道士们炼外丹探求长生成仙以精神上的信心。
两晋之际的葛洪,尤其重视医药的作用。
他既是道教理论家,又是著名的医药专家,在其专论长生成仙的《抱朴子·内篇·仙药》中,就把医药的防病疗疾功能作为立论的前提和出发点。
道家与中医学的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源头。
古代民众防病治病的实践从一开始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儒释道,儒释道三家与中医均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其中的道家与中医的渊源尤为紧密。
儒家主要是从道德观念的层面给予中医以影响;佛家传入中国是在两汉时代,此后,其“以法疗病”的理念及医疗技术才逐渐融入中医;道家修炼的目的是与道合真,羽化而登仙,对身体的珍视无以复加,因此极为重视养生,把养生和修道、得道视为一体,如道家经典《妙真经》写道:“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身。
”因此,道家与以防病治病为宗旨的中医最为贴近,不仅其理念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医的指导思想,其养生保健的不少技术和法则也转化为中医重要的防病治病的治法治则,此外,从道家名士中产生了中医发展史上的不少大家。
本文对此试加阐述。
一、中医的主要理念源于道家中医受《易经》的影响最为深刻。
众所周知,《易经》是百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源头。
张其成先生说:“在先秦典籍中,只有《周易》为儒、道两家所共尊——儒家尊之为‘六经之首,道家尊之为‘三玄之一’。
”〔1.1〕儒家和道家均把《易经》奉为最高经典,进行各自的阐释。
《易传》作为《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儒家所阐发,它主要是从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对《易经》进行诠释;而《易经》中与中医有关的理念却是由道家大力发扬的,如阴阳五行理论,道家将其进一步细化、系统化了。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的不少观念源自于《易经》。
《易经》与《道德经》中的重要理念均成为中医的指导理念。
阅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就可知这并非虚言。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道家的“阴阳五行”说成为中医的核心理念《庄子。
天下篇》曰:“《易》以道阴阳。
”整部《易经》都被解读为阴阳两字。
《易经》里虽然没有说到五行,但按张其成先生的看法,《易经》里所说的四象八卦就是五行〔1.53〕。
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
有关阴阳,《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中医之道

中医之道----渗透着道教的中医药文化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所出现特定的文化现象,以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为特点,主宰自然的进化、决定人世命运。
宗教以其独特和又神秘的魅力使人对此产生敬畏和崇拜。
从古至今,宗教在人类文化史上始终扮演着不可小觑的角色。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流派之一道教,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
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哲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烙下深刻的印记,也对中医药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某种事物要想存在和发展,必须要依赖于其他事物,否则这种事物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也不例外,它能流传至今也离不开中华土生土长的道家文化。
由此来看,辉煌灿烂的中医药文化与古老的道家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借助着彼此的文化底蕴而散发着自己独特文化的气息。
所以,要深入了解道家文化对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又必须追溯回道家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
道家文化始自远古时代,而华夏的祖先黄帝,则成为到文化的始祖。
在源远的历史长河中,道文化的形成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包括原始道教阶段,道教上升为理论化阶段和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
春秋时期,战争频繁,各地为争夺土地的征战愈演愈烈。
统治阶级便欲笼络人心以为己用,而急需一种可以帮助自己达到政治目的的指导思想;各方百姓又等待和平息战,创建一个和乐安泰的社会环境,就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许多有识之士便提出自己的一套定国富民的观点、法则,并将此大量宣传。
不久,诸多学派迅速崛起,形成了百家共存的学术争鸣时代,而其中老子则总结发展了前人的经验,并著《道德经》,始创道家文化。
当道家文化传至庄子,又经其进一步融化发展,后来著述的《南华真经》使道家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传播。
道教的理论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葛洪的“抱朴子”是道教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理论之作,核心内容论述了金丹不死药的可能性,纠正了民间早起一些巫助之说。
安徽中医药大学自命题科目614中医文化综合考试大纲

安徽中医药大学自命题科目614《中医文化综合》考试大纲《中医文化综合》是为招收全日制中医文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所设置的考试科目,其考试内容主要涵盖中医传统文化概论、中医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三门课程。
考试时间3小时,试卷满分300分,每门科目各100分,题型可涉及主客观各类题型。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导论掌握文化的概念。
熟悉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医药文化的特色与地位。
了解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与未来发展。
第一编汉字文献第一章汉字第一节汉字的符号表达熟悉史前符号表达的方式,汉字体系的主要形体。
了解汉字形成和形体流变的文化因素第二节汉字的文化功能熟悉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字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
了解汉字文化圈对中医药学的接受与认同。
第二章文献第一节典籍类别文献掌握文献、经部文献、史部文献、子部文献、集部文献、的概念及其分类。
熟悉类书与丛书、佛藏与道藏的内容及分类。
第二节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及新发现文献熟悉甲骨文献、简帛文献、敦煌文献与吐鲁番文献、明清档案文献的内容。
了解20世纪以来新发现文献的学术价值及其对中医药发展的影响。
第二编哲学宗教第三章哲学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概论掌握哲学的概念。
熟悉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流变顺序,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的范涛体系及其特点,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的分类。
第二节中国古代哲学流派掌握易学哲学的特点及其文化地位,儒家和道家的主要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熟悉汉代经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汉初黄老之学、魏晋玄学的内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
了解其他诸子百家和医家哲学的分类和主要内容。
第四章第一节中国古代宗教概述掌握宗教的概念,儒学的宗教功能。
熟悉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及其历史演化,儒、道、佛之外的宗教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道教文化掌握道教的基本教义、基本信仰和典籍的主要内容和分类,道教的修炼与清规戒律,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道教对中医学的主要贡献。
熟悉中国道教的产生、发展与演变。
道家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家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1. 阴阳平衡观念:道家哲学强调阴阳平衡的观念,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的。
这种观念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健康的关键在于维持阴阳平衡,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2. 五行学说:道家哲学中的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被用来解释人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以及药物的属性和作用。
3. 养生观念:道家哲学强调养生观念,认为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心态,可以达到长寿和健康的目的。
这种观念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医理论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重要,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来保持身体健康。
4. 整体观念:道家哲学强调宇宙万物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观念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医理论认为,治疗疾病应该从整体出发,考虑到人体内部的各种因素和相互关系。
总之,道家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它为中医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哲学指导,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和完善。
道教对中医药学的影响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 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 满足感。 。知足常乐”就是要这种满足感通 过自我的内心世界的调节使之达到最高值。 鱼儿不必羡慕鸟儿能够在空中飞翔,鸟儿也 不必羡慕鱼儿能够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 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仔细想一想,你就 会发现有些东西是你拥有而别人不可能得到 的,而有些东西则是别人拥有而你不可能得 到的。如果你总是去想自己拥有而别人无法 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满足,感到快乐, 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静。如果你总是去想 别人拥有而你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 失望,感到沮丧,感到不幸,心神就会感觉 不安。
才能长命百岁。又称。四时阴阳者,万物之 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 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 愚者佩之”。意思是说能够顺应四季变化而 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的人,就不会患疾病, 即所谓“得道”。顺应自然规律的人是聪明 人,反之则是糊涂人。
2有关“治未病"的观点 老子日: 。知,不知,尚矣l不知, 知,病也。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 病,以其病病。”意思是说自己已经很渊博 了,还总是认为不足的人是最高尚的。自己 明明知之甚少,还要装作知识渊博的人就会 不断出毛病。只有严于律己.时时鞭策自己 不要出毛病的人.才不会出毛病。圣人之所 以很少出毛病,就是因为他们严于律己,时 时鞭策自己不要出毛病,所以不会发生毛 病。还提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 观点,这些论述原是社会学的理论,被《黄 帝内经》引用变成中医学预防为主的观点。 《黄帝内经》称: 。圣人不治已病治 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 之.乱已成而后治之,鐾犹渴而穿井,斗而 铸锥,不亦晚乎!”也就是说,一个有道的 聪明人知道不要等有了病再来治疗,一个国 家也不要等发生了动乱再来治理,如果一个 人等到有了病再来用药进行治疗,一个国家 等到发生了动乱再来治理,就像感觉到渴了 才想起去挖井,已经发生了战争才想起去铸 造武器.岂不是太晚了吗?l
中国医学史(全)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中国医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医学 • 隋唐至宋元时期的医学 • 明清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医学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医学发展 • 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01
中国医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原始社会的医学起源
最早的医疗活动
处于萌芽状态的原始医疗活动,包括对伤病的初步认识和简单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方法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通过将中医和西医 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模式。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包括在临床治疗、康复和预防保健等方面,通过对患者进 行整体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现代化和医疗器械的发展
01
中药现代化的历程
医疗机构
出现了医馆、药店等医疗机构,医学教育也开始兴起。
02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医学
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
《黄帝内经》
该书基本成书于秦汉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总结了春秋战国以 前的医学成就,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农本草经》
该书成书于汉代,是中药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收录了365种药物,并对其药性 、组方、禁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
04
明清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医学
明清温病学派及儿科学的成就
温病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这一学派强调对急性热病 的治疗应以温病为重点,同时注重调理脾胃和气血。
儿科学的成就
明清时期,儿科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儿科医学著作,如《幼科 释迷》等,这些著作对儿科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
中药现代化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文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丁树栋
(山东省诸城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诸城262200)
【摘要】道教作为中国的固有宗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中医学思想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东方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宗教哲学思想,就是中医思想体系的源头。
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研究中医学思想必须十分重视中医思想体系的源头,因此研究道教文化对中医学思想发展的影响是研究中医固有理论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道教文化;中医学发展;影响
道教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发展成熟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道教文化是东方古代哲学的主要支柱之一。
道教的学术思想,完全渊源于道家的内容,而道家学术思想的内容,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原始宗教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的总汇,笼络贯穿中国文化上下古今。
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1道教文化对中医诊疗的影响
中医药学是我国古代人民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并结合当时的思想文化基础而形成和发展的。
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可溯源于先民们的巫祝祭祀鬼神,那时即有了道教的雏形,之后,在古代神仙信仰的基础上,沿习方仙道、黄志道的某些观念和修持方法,于东汉中期最终形成了道教。
道教利用“符水”、“咒说”为传教手段并兼修医术,随后道教即与中医学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并对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葛洪作为道教人物,研究神仙、丹道之学,并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等医学著作。
他揉合道教文化与医学内容,总结了一些临床特效药物,如莨菪子治癫狂,鹿角末治乳痈,并记载了许多真菌类药用植物。
他对恙虫病的研究比国外早1000多年。
首创用狂犬病的犬脑髓敷贴被狂犬咬伤患者的伤口以治疗狂犬病的方法,是世界免疫学的最早记载。
另外,他对于肺结核尸注的记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
他的汞与丹砂还原试验,是世界上最早用化学合成法制成的产品之一,是炼丹术在化学上的一大成就。
后来炼丹术传到欧洲,促进了世界制药化学的发展。
所以说道家人物葛洪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他大大地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2]。
隋唐道家、医药学家孙思邈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坚持自种自采,非常重视道地药材。
他总结了许多有效的防治经验,如用鹿或羊的甲状腺治甲状腺肿大;用动物肝脏治夜盲症;槟榔治绦虫病;尿沉渣治小儿病;谷皮、防风、防己、细辛、蜀椒、吴茱萸等含维生素B的药物治脚气病等等,这在世界医学史上的都是很先进的。
特别是在《大医精诚》一文中提出了医生的最高医德规范,至今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早在十一世纪,我国古代道家们便成功地从人尿中提取出相当纯净的性激素结晶制剂,道家叫“秋石还原丹”,并运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这是世界激素疗法的最早记载。
综上可以看出,中医药学的很多重大进展都与道教文化有关,因为道教医学本身就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作用[3]。
2道教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根据史书记载,养生思想最早起源于老子的长生思想。
道家“重人贵生”,这是道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一个明显的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家就是养生家,道教可以说是养生教。
道教的核心原理就是“无为”,它呼吁人们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回归婴儿”。
道家养生之学,就是从自身病痛老死问题引出人们在其机体生理上,在其起居生活上如何自己调理以适应天地(大自然)变化,而求得某种自如的一种修养学问。
道教文化认为人和地球天体一样都是有生命的机体,认为人身便是一小宇宙,因此它从天文地理、地球物理等方面研究人身生命的规律,建立了一整套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之下,道家们有做物理
的或生理的研究,有做化学药物的研究,有做锻炼精神,颐养精气的研究,有做祭祀、祈祷,净化思想信仰的研究,方向很多,各专一端,但其总的养生原则方法与《内经》天人合一的养生观是一致的。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即致虚要虚灵到极点,守静要清宁到静极。
道法自然,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即是道。
由静极而进入绵绵若存的状态,即所谓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复。
”人人的根是在虚空,在头顶上,虚空就是我们的泥土,这是人与万物不同之处。
他指出生命源头是以静态为根基的,所以要修炼恢复到生命原始的静态,才合乎常道。
归根就是求静,即精神的一种自我控制。
能缓解身心的过分紧张,是防治疾病的有效手段。
《内经》云:“余闻上古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可以看出道家养生观与中医养生观是一致的。
东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其内容是以精、气、神为核心的内丹修炼理论,特别重视身心精神的修炼,在修炼过程中也可借用外物和丹药来补充衰竭的身心,恢复精、气、神的生命本能。
服食的药物有矿物药如黄金、钟乳石、云母、石英等。
植物药有灵芝、黄精、白术、首乌等。
除去迷信的色彩之外,这是一套对人体抗衰防老、自我保健和整体调节的理论和方法。
这对中医精、气、神学说的形成影响很大。
“气”成为自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是早期道家的思想特色之一。
由老庄而源,以至《易传·系辞》,这一系列所阐发的精气论都是具有唯物主义的。
道教并不向往来世天国的永生,而是直接追求现世人间的长存,企图用修炼和服食丹药达到延年益寿、羽化登仙的目的。
道教的这种成仙企图固然是一种幻想,但由此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却是事实。
许多道教人物都是长寿者。
道教与中医思想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促进了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探讨其关系对进一步揭示人体养生长寿的科学奥秘具有重要意义[4]。
综上所述,道教作为中国的固有宗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中医学思想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东方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宗教哲学思想,就是中医思想体系的源头。
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研究中医学思想必须十分重视中医思想体系的源头,因此研究道教文化对中医学思想发展的影响是研究中医固有理论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杨玉辉.中医是比西药更完美的科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3.
[2]蔡子徽.论中医学的生态化建构原理[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31(6):4-7.
[3]肖小河,肖培根,王永炎.中药科学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119-123.
[4]徐砚,通林琳,王钊.后基因组时代的中药现代化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1,3(2):l-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