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防护作业指导书

合集下载

GB4706.1-家用电器通用要求检测作业指导书word版本

GB4706.1-家用电器通用要求检测作业指导书word版本

受控编号:ITC-3-H-101-C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通用要求检测作业指导书Testing Operational Procedure of Household and Similar Electrical Appliances Safety-generalRequirements编制:周运承审核:蒋应龙批准:施亚申发布日期:2009年05月01日实施日期:2012年04月05日本作业指导书作为依据GB 4706.1-2005《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进行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安全检测方法规定。

适用于单相器具额定电压不超过250V,其他器具额定电压不超过480V的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

依据本作业指导书进行CCC认证检测应结合CNCA-01C-016: 2010 《电气电子产品类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家用和类似用途设备》使用。

依据本作业指导书进行CQC标志认证检测应结合CQC12-44810-2009 《安全与电磁兼容认证规则家用和类似用途设备安全与电磁兼容认证通则》使用。

本要求也同样适用IEC 60335-1 以及系列标准检测方法.一、试验条件(包括环境要求):1、试验在无强制对流空气且环境温度为20℃±5℃的场所进行。

如果某一部位的温度受到温度敏感装置的限制或被相变温度所影响(例如当水沸腾时),若有疑问时,则环境温度保持在23℃±2℃。

2、相对湿度:45-85%RH,大气压力:86-106kPa。

二、设备要求:1、仪器精确度按CTL251A号决议中对试验仪器的有关要求,选用测量仪器。

2、电源:电压调整率最大±3%;频率调整率最大±2%;总谐波失真最大5%。

三、试验方法:1、试验的一般条件除非另有规定,试验应按本章的要求进行。

1.1按本标准进行的试验为型式试验。

注:例行试验已在附录A中描述。

1.2各项试验应在一个器具上进行,此器具应能够经受所有有关的试验。

放射科电磁防护管理制度

放射科电磁防护管理制度

放射科电磁防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放射科的电磁防护管理,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维护放射科设备的正常工作,根据《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设备安全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放射科电磁防护管理制度适用于放射科各类电磁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

第三条本制度内容包括:电磁设备的购置和使用管理、电磁辐射的防护措施、电磁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电磁辐射监测和个人防护等内容。

第四条放射科负责人是本制度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全面负责电磁防护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

第五条放射科的工作人员应当根据本制度的要求,严格遵守相关电磁防护管理规定,确保放射科的电磁工作安全进行。

第二章电磁设备的购置和使用管理第六条放射科电磁设备的购置应当经过医院设备管理部门的审核和批准,使用前应当经过相关技术人员的检验和调试,并制定使用和维护计划。

第七条放射科的电磁设备使用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患者的安全。

第八条放射科应当建立和完善电磁设备的档案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的购置台账、领用记录、维修记录等内容。

第九条电磁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应当严格按照设备操作手册进行,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和寿命。

第三章电磁辐射的防护措施第十条放射科应在医院规定的区域内设置电磁设备的防护区域,标明相关警示标识,保证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第十一条放射科应当配备相应的电磁防护器材,确保医务人员的个人安全,如铅衣、铅眼镜、铅手套等。

第十二条放射科工作人员应当做好日常的电磁辐射防护工作,如佩戴相关防护器材、定期参加电磁辐射防护培训等。

第十三条放射科电磁设备的使用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进行操作,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第四章电磁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第十四条放射科应当建立和完善电磁设备的定期检查和保养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和寿命。

第十五条放射科应当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定期进行设备的检查和调试。

电气安全作业指导书

电气安全作业指导书

电气安全作业指导书一、引言电气安全作业指导书是为了确保电气作业过程中的安全,保护人员免受电击伤害而制定的一份指导性文件。

本指导书旨在提供必要的安全操作指导,包括电气设备的安全使用、维护和检修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电气作业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二、适合范围本指导书适合于所有从事电气作业的人员,包括维修人员、操作人员、检修人员等。

无论是在工业、商业、居民区域还是其他场所,都应遵守本指导书的要求。

三、基本原则1. 安全第一:在进行任何电气作业之前,必须确保人员的安全,严禁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2. 严格遵守规定:所有从事电气作业的人员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

3. 个人保护:在进行电气作业时,必须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绝缘手套、绝缘鞋、护目镜等。

4. 有效沟通:在进行电气作业前,必须与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明确任务目标和安全要求。

四、安全操作要求1. 作业前准备a. 在进行电气作业之前,必须对电气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设备无损坏、漏电等安全隐患。

b. 确保所有电气设备的电源已经切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误操作导致电源重新接通。

c. 检查个人防护装备的完整性和可用性,确保佩戴正确并符合要求。

2. 作业过程中a. 严禁在电气设备运行状态下进行维修、检修和清洁工作。

b. 在进行电气设备维修、检修和清洁工作时,必须使用绝缘工具,并确保工具的完好无损。

c. 在进行电气设备检修时,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如用绝缘垫、绝缘梯等设备保护自己免受电击伤害。

d. 严禁在湿润或者潮湿的环境中进行电气作业,必要时应采取干燥措施。

3. 作业后处理a. 在完成电气作业后,必须清理现场,确保无杂物、绝缘材料等残留物。

b. 检查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c. 及时报告和记录电气设备的异常情况,如设备故障、漏电等。

五、紧急事故处理1. 电气事故的分类:电击事故、火灾事故、电气设备爆炸等。

2. 紧急处理措施:a. 电击事故:即将切断电源,迅速施救伤者,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工作场所高频电磁场测量作业指导书

工作场所高频电磁场测量作业指导书

工作场所高频电磁场测量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高频电磁场的测量。

但不适用于环境照射及作为医疗和诊断为目的照射。

2.测量仪器选择量程和频带覆盖面适合于所测量对象的测量仪器。

即量程能覆盖10V/m~1000V/m和0.5 A/m -50A/m,频带能覆盖0.1MHz~30MHz的高频场强仪。

采样高频场强测定仪。

3. 测量对象的选择3.1相同型号、相同防护的超高频设备选择有代表性的设备及其接触人员进行测量。

3.2不同型号或相同型号不同防护的超高频设备及其接触人员应分别测量。

3.3接触人员的各操作位应分别进行测量。

4. 测量方法4.1测量前应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校准。

4.2 测量操作位场强时,一般测量头和胸部位置。

当操作中某些部位可能受更强烈照射时,应在该位置予以加测。

4.3测量高频设备场强时,由远及近,仪器天线探头距离设备不得小于5cm,当发现场强接近最大量程或仪器报警时,应立刻停止前进。

4.4 手持测量仪器,将检测探头置于所要测量的位置,并旋转探头至读数最大值方向,探头周围1m以内不应有人或临时性地放入其他金属物件。

磁场测量不受此限制。

每个测点连续测量3次,每次测量时间不应小于15s,并读取稳定状态的最大值。

若测量读数起伏较大时,应适当延长测量时间,取三次值的平均数作为该点的场强值。

5. 测量记录测量记录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测量日期、测量时间、气象条件(温度、相对湿度)、测量地点(单位、厂矿名称、车间和具体测量位置)、高频设备型号和参数、测量仪器型号、测量数据、测量人员等。

6. 测量结果处理不同操作岗位的测量结果应分别计算和评价。

7. 注意事项在进行现场测量时,测量人员注意个体防护。

8. 记录表格《工作场所高频电磁场测量记录表》。

10kV开关柜电磁辐射测试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10kV开关柜电磁辐射测试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10kV开关柜电磁辐射测试标准化作业指导书1. 引言该作业指导书旨在为10kV开关柜电磁辐射测试提供标准化操作指导,并确保测试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 目的本文档的主要目的是:- 确定10kV开关柜电磁辐射测试的标准化操作步骤;- 提供测试设备和测量仪器的要求;- 强调测试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解释测试结果的评估和记录。

3. 测试准备在进行10kV开关柜电磁辐射测试之前,必须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确保测试设备和测量仪器的正常工作状态;- 确定测试环境的适用性,并确保其符合测试要求;- 安全地接地测试设备和测量仪器;- 检查测试样本的完整性和符合性。

4. 测试步骤4.1 测试前准备在进行测试前,请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准备:1. 将测试设备和测量仪器连接至适当的电源,并确保其正常工作。

2. 设置测量仪器所需的测试参数,如频率范围、测量模式等。

3. 将测试设备和测量仪器安置在固定位置,并确保其不会移动或干扰测试过程。

4.2 测试过程按照以下步骤执行测试过程:1. 将测试设备与待测的10kV开关柜连接,并确保连接稳固可靠。

2. 打开测试设备,并按照规定的测试频率范围进行测量。

3. 在每个测试频率点上,记录测量仪器显示的电磁辐射数值。

4. 移动测试设备,并在不同位置上进行测量,以获取更全面的测试结果。

5. 在完成所有测试频率点的测量后,关闭测试设备并断开与开关柜的连接。

4.3 测试结果评估与记录通过以下步骤评估和记录测试结果:1. 解读测量仪器显示的电磁辐射数值,并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

2. 根据比较结果,确定10kV开关柜的电磁辐射水平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

3. 记录测量结果和评估结论,包括测试日期、测试位置、测试设备和测量仪器信息等。

5. 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10kV开关柜电磁辐射测试时,请遵守以下安全注意事项:- 确保测试设备和测量仪器与电压相适应,并处于安全电压范围内。

- 在使用测试设备和测量仪器时,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

防辐射防电磁波检测作业指导书

防辐射防电磁波检测作业指导书

防辐射防电磁波检测作业指导书1. 检测目的本检测作业旨在对防辐射防电磁波措施进行评估,确保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和电磁波符合相关标准,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2. 检测方法2.1 辐射检测- 使用专业辐射测量仪器进行检测,包括但不限于电离辐射计、微波辐射检测仪等。

- 测量位置应选取工作场所中辐射较为集中的区域,如辐射源附近和工作站。

- 测量时应确保仪器与被测目标垂直放置,保持一定距离,避免遮挡影响测量结果。

2.2 电磁波检测- 使用专业电磁波检测仪器进行检测,如电磁辐射能谱分析仪、电磁场强度测量仪等。

- 测量位置应选取不同工作区域,包括办公室、实验室等,涵盖不同的电磁辐射源。

- 测量时应确保仪器正确放置,避免遮挡和干扰,保证测量准确性。

3. 检测流程3.1 辐射检测流程1.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辐射测量仪器。

2. 在需要测量的区域设置测量点,确保覆盖工作场所中各个辐射源。

3. 打开仪器并进行校准,确保仪器准确可靠。

4. 依次移动仪器到每个测量点,保持一定距离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5. 根据测量结果,对辐射源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2 电磁波检测流程1.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电磁波检测仪器。

2. 在需要测量的不同工作区域设置测量点,涵盖不同的电磁辐射来源。

3. 打开仪器并进行校准,确保仪器准确可靠。

4. 将仪器放置在各个测量点,保持一定距离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5. 根据测量结果,对电磁辐射进行评估,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4. 检测标准根据相关行业标准和法规,对辐射和电磁波的限值要求进行评估。

确保测量结果符合国家和地方要求的防辐射防电磁波标准。

5. 结果评估和控制措施根据检测结果评估辐射和电磁波水平是否超过限值要求。

如果超过限制,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增加屏蔽、加强通风、更换工作设备等,以减少辐射和电磁波的危害。

6. 检测记录和报告将辐射和电磁波检测的记录及结果进行整理,生成检测报告。

报告中包括检测日期、测量位置、测量数值、评估结果、控制措施等内容,并按照规定保存备查。

电磁辐射防护与减少作业指导书

电磁辐射防护与减少作业指导书

电磁辐射防护与减少作业指导书第1章电磁辐射基础理论 (3)1.1 电磁辐射的概念与特性 (3)1.2 电磁辐射的来源与分类 (4)1.3 电磁辐射的生物效应 (4)第2章电磁辐射防护标准与法规 (5)2.1 国内外电磁辐射防护标准概述 (5)2.1.1 国际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5)2.1.2 我国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5)2.2 我国电磁辐射防护法规体系 (5)2.2.1 法律法规 (5)2.2.2 部门规章 (5)2.2.3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5)2.3 电磁辐射限值与评价方法 (6)2.3.1 电磁辐射限值 (6)2.3.2 电磁辐射评价方法 (6)2.3.3 电磁辐射监测与评价 (6)第3章电磁辐射测量与监测 (6)3.1 电磁辐射测量原理 (6)3.1.1 电磁波传播原理 (6)3.1.2 电磁辐射测量基本方程 (6)3.1.3 电磁辐射测量方法 (6)3.2 电磁辐射测量设备与仪器 (7)3.2.1 电磁辐射测量设备 (7)3.2.2 电磁辐射测量仪器 (7)3.3 电磁辐射监测方案与实施 (7)3.3.1 电磁辐射监测目的 (7)3.3.2 电磁辐射监测方案 (7)3.3.3 电磁辐射监测实施 (8)第4章电磁辐射源识别与评估 (8)4.1 电磁辐射源识别方法 (8)4.1.1 现场调查法 (8)4.1.2 文献资料法 (8)4.1.3 仪器检测法 (8)4.2 电磁辐射源特性分析 (8)4.2.1 电磁辐射源的频率特性 (8)4.2.2 电磁辐射源的空间分布特性 (8)4.2.3 电磁辐射源的时变特性 (8)4.3 电磁辐射风险评估 (8)4.3.1 电磁辐射暴露剂量评估 (9)4.3.2 电磁辐射生物效应评估 (9)4.3.3 风险等级划分 (9)第5章电磁辐射防护技术 (9)5.1 屏蔽防护技术 (9)5.1.1 金属屏蔽 (9)5.1.2 纤维屏蔽 (9)5.1.3 复合屏蔽材料 (9)5.2 距离防护技术 (9)5.2.1 远离辐射源 (9)5.2.2 高效布局 (10)5.2.3 防护隔离 (10)5.3 吸收防护技术 (10)5.3.1 吸波材料 (10)5.3.2 吸波结构 (10)5.3.3 多功能吸波材料 (10)5.3.4 智能吸波材料 (10)第6章电磁辐射防护措施与实践 (10)6.1 电磁辐射防护工程设计 (10)6.1.1 设计原则 (10)6.1.2 设计内容 (11)6.2 电磁辐射防护设施与材料 (11)6.2.1 防护设施 (11)6.2.2 防护材料 (11)6.3 电磁辐射防护案例分析 (11)6.3.1 案例一:某通信基站电磁辐射防护 (11)6.3.2 案例二:某电子厂生产线电磁辐射防护 (11)6.3.3 案例三:某医院放射科电磁辐射防护 (12)第7章电磁辐射管理与培训 (12)7.1 电磁辐射管理体系建设 (12)7.1.1 管理体系概述 (12)7.1.2 管理体系构建 (12)7.1.3 管理体系运行与持续改进 (12)7.2 电磁辐射防护培训与教育 (12)7.2.1 培训目标与计划 (12)7.2.2 培训内容 (13)7.2.3 培训方式与实施 (13)7.3 电磁辐射应急预案 (13)7.3.1 应急预案制定 (13)7.3.2 应急预案内容 (13)7.3.3 应急预案演练与评估 (13)第8章特定环境电磁辐射防护 (13)8.1 居住区电磁辐射防护 (13)8.1.1 住宅区电磁辐射来源及特点 (13)8.1.2 居住区电磁辐射防护措施 (14)8.2 学校与医疗机构电磁辐射防护 (14)8.2.2 医疗机构电磁辐射防护 (14)8.3 电磁辐射敏感区域防护 (14)8.3.1 电磁辐射敏感区域识别 (14)8.3.2 电磁辐射敏感区域防护措施 (14)第9章电磁辐射监测与评估技术发展 (14)9.1 电磁辐射监测新技术 (15)9.1.1 空间分布式电磁辐射监测技术 (15)9.1.2 超宽带电磁辐射监测技术 (15)9.1.3 光学电磁辐射监测技术 (15)9.2 电磁辐射评估方法研究 (15)9.2.1 基于数值模拟的电磁辐射评估方法 (15)9.2.2 基于人工智能的电磁辐射评估方法 (15)9.2.3 综合指数法在电磁辐射评估中的应用 (15)9.3 电磁辐射防护技术发展趋势 (15)9.3.1 智能化电磁辐射防护技术 (15)9.3.2 绿色环保电磁辐射防护材料 (16)9.3.3 集成化电磁辐射防护技术 (16)第10章电磁辐射防护与减少作业总结与展望 (16)10.1 电磁辐射防护工作总结 (16)10.2 电磁辐射防护技术挑战与展望 (16)10.3 电磁辐射防护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17)第1章电磁辐射基础理论1.1 电磁辐射的概念与特性电磁辐射是指电磁波在空间中的传播过程,它是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职业卫生与防护作业指导书

职业卫生与防护作业指导书

职业卫生与防护作业指导书第1章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3)1.1 职业卫生概述 (3)1.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3)1.3 职业卫生法律法规 (4)第2章防护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 (4)2.1 防护设施的种类及选用 (4)2.2 个人防护用品的种类及选用 (4)2.3 防护用品的使用与维护 (5)第3章粉尘危害与控制 (5)3.1 粉尘危害识别 (5)3.1.1 粉尘来源 (5)3.1.2 粉尘危害 (5)3.1.3 粉尘检测与评估 (6)3.2 粉尘控制技术 (6)3.2.1 源头控制 (6)3.2.2 传输过程控制 (6)3.2.3 终端控制 (6)3.3 粉尘防护措施 (6)3.3.1 个人防护 (6)3.3.2 健康监护 (6)3.3.3 培训与教育 (7)3.3.4 管理与监督 (7)第4章有毒有害气体危害与控制 (7)4.1 有毒有害气体危害识别 (7)4.1.1 气体危害种类 (7)4.1.2 危害识别方法 (7)4.1.3 危害评估 (7)4.2 有毒有害气体控制技术 (7)4.2.1 工程控制 (7)4.2.2 个体防护 (7)4.2.3 管理措施 (7)4.2.4 应急处理 (7)4.3 有毒有害气体防护措施 (8)4.3.1 预防措施 (8)4.3.2 操作措施 (8)4.3.3 应急处置 (8)第5章噪声与振动危害与控制 (8)5.1 噪声与振动危害识别 (8)5.1.1 噪声危害 (8)5.1.2 振动危害 (8)5.2 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 (9)5.2.2 振动控制技术 (9)5.3 噪声与振动防护措施 (9)5.3.1 噪声防护措施 (9)5.3.2 振动防护措施 (9)第6章辐射危害与控制 (9)6.1 辐射危害识别 (9)6.1.1 辐射类型 (9)6.1.2 辐射来源 (10)6.1.3 辐射危害 (10)6.2 辐射控制技术 (10)6.2.1 辐射监测 (10)6.2.2 辐射防护材料 (10)6.2.3 辐射防护设施 (10)6.3 辐射防护措施 (10)6.3.1 预防措施 (10)6.3.2 应急处理 (10)6.3.3 个人防护 (10)6.3.4 辐射防护管理 (10)第7章职业心理健康 (11)7.1 职业心理健康概述 (11)7.2 职业心理应激与应对 (11)7.2.1 职业心理应激 (11)7.2.2 职业心理应激的应对策略 (11)7.3 职业心理健康促进 (11)7.3.1 职业心理健康促进的意义 (11)7.3.2 职业心理健康促进的措施 (12)第8章职业卫生管理 (12)8.1 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与职责 (12)8.1.1 机构设置 (12)8.1.2 职责划分 (12)8.2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建立 (12)8.2.1 制定原则 (12)8.2.2 主要内容 (13)8.3 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实施 (13)8.3.1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 (13)8.3.2 职业卫生培训与宣传教育 (13)8.3.3 职业健康检查 (13)8.3.4 职业病防治 (13)8.3.5 职业卫生应急预案 (14)8.3.6 个人防护用品配备和使用 (14)8.3.7 职业卫生档案管理 (14)第9章职业卫生监测与评价 (14)9.1 职业卫生监测方法 (14)9.1.2 检测方法 (14)9.1.3 监测计划 (14)9.2 职业卫生评价内容与方法 (15)9.2.1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15)9.2.2 职业病危害评价 (15)9.2.3 职业卫生防护措施评价 (15)9.3 职业卫生监测与评价数据的应用 (15)9.3.1 数据整理与分析 (15)9.3.2 职业卫生监测与评价报告 (15)9.3.3 职业卫生改进措施 (15)9.3.4 职业卫生培训与宣传教育 (15)9.3.5 职业健康监护 (15)第10章职业卫生培训与教育 (15)10.1 职业卫生培训内容与要求 (15)10.1.1 培训内容 (15)10.1.2 培训要求 (16)10.2 职业卫生教育培训方法 (16)10.2.1 理论教学 (16)10.2.2 实践操作 (16)10.2.3 案例分析 (16)10.2.4 互动交流 (16)10.3 职业卫生培训效果评估与改进措施 (16)10.3.1 效果评估 (16)10.3.2 改进措施 (17)第1章职业卫生基础知识1.1 职业卫生概述职业卫生是研究劳动过程中影响劳动者健康的各种因素及其防治措施的一门科学。

精密仪器校准作业指导书

精密仪器校准作业指导书

精密仪器校准作业指导书一、前言精密仪器校准是确保仪器准确度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本指导书旨在提供清晰且详细的校准程序和方法,以确保每一项校准作业能够准确进行。

二、校准设备及准备1. 校准设备:在进行精密仪器校准前,请确保以下校准设备已经准备就绪:(1) 校准标准器具:包括但不限于测量仪器、标准样品等;(2) 校准仪器:如电子秤、温度计等;(3) 校准工具:包括调节工具、校准提示工具等。

2. 校准环境:选择适当的校准环境是保证校准准确性的关键。

请确保以下条件:(1) 温度稳定:校准环境应保持恒定的温度,避免温度的波动对校准结果的干扰;(2) 电磁干扰:校准环境应远离强电磁场,避免电磁干扰影响校准;(3) 无尘环境:校准环境应保持干净,避免灰尘等杂质对校准操作的影响。

三、校准程序1. 校准准备:(1) 仔细阅读仪器的操作手册,了解仪器的技术参数、校准要求和注意事项;(2) 确保仪器处于停机状态,并断开电源。

2. 校准步骤:(1) 校准测量范围:根据仪器的测量范围,选择相应的标准样品或标准仪器,并将其连接至待校准仪器;(2) 校准零点:根据仪器的校准要求,采取相应的操作步骤对仪器的零点进行校准;(3) 曲线校正:如果仪器需要进行曲线校正,根据校准要求进行操作;(4) 定期校准:根据校准周期,制定相应的计划,确保仪器定期进行校准。

四、校准结果记录与分析1. 校准结果记录:完成校准后,记录校准日期、校准者、校准仪器、校准结果等信息,并保存在相应的文件或系统中。

2. 校准结果分析:根据校准结果,对仪器的准确性进行评估。

如出现校准结果超出规定范围的情况,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重新校准、维修等。

五、校准后的操作与维护1. 操作要求:在仪器校准后,操作人员应按照操作手册的要求正确操作仪器,避免非必要的误差和损坏。

2. 维护保养: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包括但不限于清洁、保养润滑、零件更换等。

保持仪器的正常工作状态,以保证校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静电防护作业指导书

静电防护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静电防护作业指导书文件页次文件版本JOYE/QW-C-32 第1页共4页 A.1版次制定日期变更页码制定/变更内容摘要备注A.0 2013-1-7 N/A 初版发行A.1 2013.6.20 ALL 删除对防静电原理的解释,对防静电要求进行更详细更具体更准确地描述,增加对电子物料存放及转移的要求本文件加盖发行章与发行日期方可生效制定审核制定部门制定审核批准工程部副本文件部门分发明细品质部人事部总经办销售部仓库其他采购部计划部物控部市场部生产部后勤部工程部I S O文件编号静电防护作业指导书文件页次文件版本JOYE/QW-C-32 第2页共4页 A.1一、目的:为尽可能避免作业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静电,造成敏感电子元器件及电路的损坏,以保证电子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二、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所有与电路板、电子元器件有接触的人员(包括外来人员)及工作岗位。

三、防静电作业要求:3.1.防静电手环的注意事项:3.1.1.防静电手环不锈钢壳应与皮肤紧密接触,不得松驰,不得隔以衣物。

3.1.2.有绳手环鳄鱼夹用中部夹持静电地线裸露部份,而不应使用前端齿部夹持。

3.1.3.防静电手环需每天依据《ESD手环检测作业标准》测试一次并做好记录于《静电环测试记录表》中,测试有线静电环时手腕应轻摇两至三下,以确保接触良好;生产部拉长/助拉应每天监督员工ESD 手环的测试状态,对测试未通过员工应则重测,若依然不通过,则需更换静电手环。

3.1.4.防静电手环需由使用部门定期抽测表面电阻及系统电阻,以确保静电手环正常。

3.2.生产部拉长/助拉每天按以下要求目视检查EPA 性能检查项目检查方式检查结果a. 员工需穿戴防静电服装(含静电帽) 目视全检状态正常b. 员工需穿戴防静电腕带或足跟带目视全检状态正常c. 静电手环夹子未脱落目视全检状态正常d. 员工需穿戴防静电鞋目视全检状态正常e. 每个工作台面静电扣无脱落目视全检状态正常f. 静电线,设备接地未出现脱落目视全检状态正常g. 各种标记张贴未脱落目视全检状态正常3.3.所有参与电路板、电子元器件作业的员工,均不能佩带金属手链、手镯、戒指及手表等。

电磁操作规程

电磁操作规程

电磁操作规程导言:为确保电磁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规范操作流程,避免潜在危险和事故发生,特制定本电磁操作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所有从事电磁操作的相关人员。

一、操作环境准备1.1 确保工作区域的安全与整洁,清除杂物和易燃物品。

1.2 检查电磁设备的正常运行状态,是否有破损或故障。

1.3 检查电磁辐射防护设备是否完好,并佩戴防护服、手套或面具等必要防护装备。

1.4 确认是否有相关人员在场,如果有,进行沟通并协商操作计划。

二、电磁设备操作步骤2.1 打开电磁设备电源开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设备的预热和启动。

2.2 根据操作需求,设置合适的电磁波频率和功率,并调整到适当的工作模式。

2.3 对电磁设备进行校准和灵敏度测试,确保其稳定工作并满足操作要求。

2.4 将待操作对象放置到电磁设备的工作区域,并设置合适的位置和角度。

2.5 根据操作目标,选择合适的操作方法和手段,进行电磁辐射过程。

2.6 在操作过程中,不得随意调整设备参数或位置,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风险。

2.7 在操作结束后,关闭电磁设备电源开关,并进行必要的设备清理和维护。

三、安全注意事项3.1 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佩戴相关的防护装备,确保人身安全。

3.2 禁止未经授权人员接触或操作电磁设备,确保设备的安全和保密性。

3.3 避免电磁设备长时间连续工作,以免过热损坏设备。

3.4 注意电磁辐射对身体的潜在危害,减少无关人员的暴露时间。

3.5 在操作过程中,如发现设备故障或破损,应立即停止操作并报告相关人员进行维修。

结语:本电磁操作规程旨在确保电磁设备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潜在风险和事故发生。

有效的操作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的遵守是保证操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所有相关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本规程执行,切实维护操作安全,保护人身和设备的完整。

ZBEMS-ZY-FS-01-02 射频综合场强监测作业指导书

ZBEMS-ZY-FS-01-02 射频综合场强监测作业指导书
线性参考
@0.01mW/cm2(6.14V/m)
±0.5 dB (1.2 ~ 200 V/m)
±0.7 dB (200 ~ 320 V/m)
±0.5 dB (0.00038 ~ 10.6 mW/cm2)
±0.7 dB (10.6 ~ 27 mW/cm2)
各向同性响应
±1dB
工作条件
温度0 ~ 50℃
d)用手机发起呼叫,靠近NBM-550的探头部位,测试NBM-550是否能正常响应。
3.4检测步骤
按 键进入主菜单。
第一步:通过按屏幕下方左边第一个“单位切换”功能键,直到将测量单位切换为W/m2。
第二步:通过按屏幕下方左边第二个“显示模式切换”功能键,将显示模式切换为 。
第三步:通过上下键 选择“测量设置”,按 键进入测量设置子菜单。按上下键 选择“平均时间”,按 键进,然后用上下左右键将平均时间调整为00:15。
操作维护规程
1.概述
NBM550宽带场强计配备EF 0391电场探头可以进行移动无线电广播/无线电/通讯、无线电广播/电台广播、工业加热/回火/塑料焊接/半导体生产、医学透热/高温、人类安全(公共安全标准)、职业健康安全(职业安全标准)等射频综合场强的检测。
2.技术参数
(1)NBM-550宽带场强计
GB 8702-19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B 9175-1988环境电波卫生标准
环发[2007]114号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
3方法原理
运用电磁辐射射频综合场强分析仪对射频综合场强进行检测。电磁辐射射频综合场强分析仪由宽频场强仪主机NBM-550及电场探头EF0391组成。电场探头由偶极子天线和检波二极管组成,偶极子天线能接收空间中的电磁波,经过检波二极管检波后得到与射频场强成正比的检波电压,通过高阻线输入到主机NBM-550中,主机对检波电压进行一系列的采样、数据处理得到场强值显示在屏幕上。

紫外线作业指导书

紫外线作业指导书

紫外线作业指导书紫外线是一种波长较短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和环境具有潜在的危害。

在太阳光中,紫外线被分为三个区域:紫外A(UVA)、紫外B (UVB)和紫外C(UVC)。

紫外线的主要危害是对皮肤的伤害。

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中会使皮肤晒伤、老化,并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

此外,紫外线还会造成眼睛的伤害。

当眼睛暴露在强烈紫外线下时,会引发结膜炎、角膜炎等眼部疾病。

为了保护自己免受紫外线伤害,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首先,选择合适的防晒产品。

防晒霜或乳液中含有的防晒剂可以吸收或反射紫外线,减少对皮肤的伤害。

其次,尽量避免在烈日下暴晒。

在阳光最强烈的时间,一般是早上10点到下午4点之间,尽量待在遮阴处或室内。

此外,戴着帽子和太阳镜也能有效地保护皮肤和眼睛。

除了个人预防措施,我们也应该关注紫外线对环境的影响。

紫外线会对水体和陆地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例如,紫外线可以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在陆地上,紫外线还会破坏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

为了减少紫外线对环境的破坏,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减少紫外线的产生和排放。

例如,减少机动车的使用,提倡公共交通工具、步行或骑行等环保出行方式。

其次,增加植被覆盖。

植物的叶绿素可以吸收部分紫外线,减少其对其他生物的伤害。

此外,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紫外线作业中,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紫外线的危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

只有做好个人防护和环境保护,才能保障自己和环境的健康与安全。

【第二篇: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防晒产品】在面对紫外线的威胁时,选择和使用合适的防晒产品是非常重要的。

使用正确的防晒产品可以有效地保护我们的皮肤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首先,选择适合自己肤质和需求的防晒产品。

不同肤质的人对防晒产品的需求是不同的。

油性皮肤的人适合选择质地较清爽、不易堵塞毛孔的防晒产品;干性皮肤的人可以选择滋润型的防晒产品。

另外,还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防晒指数。

【最新2018】流量计作业指导书-优秀word范文 (11页)

【最新2018】流量计作业指导书-优秀word范文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流量计作业指导书篇一:电磁流量计作业指导书电磁流量计1、作业目的:因工艺或仪表原因引起的测量不准,需重新检查确认。

2、作业要求:2.1、必须熟悉电磁流量计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

2.2、必须携带好相应的工器具。

2.3、处理故障时必须要有操作人员在场,防止突发事情的发生。

在作业前要搞清楚被测介质的属性、压力、温度等,如要拆下检修,则要等工艺停工或将仪表改副线,对仪表进行泄压,并确认管道内介质排尽,压力为零方可以作业。

3、作业内容:仪表计量不准或不能计量进行检查确认。

4、作业准备和危害识别:4.1、作业人员联系工艺,根据仪表回路和作业类别开相应的工作票,并落实工作票所要求的安全措施,做好JHA危害分析。

4.2、对有毒有害的被测介质,作业人员要落实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做好自我保护工作.并严禁随地排放。

5、作业方法:5.1、仪表计量不准的检查方法。

5.1.1、如生产允许,可以对流量计进行回零检查。

慢慢关死电磁流量的前后截止阀,并观察在门关阀过程中流量计的流童变化情况,如果流量计在阀门关闭过程中能从大到小正常变化,说明流量计本身正常,则要检查流量计零位。

5.1.2、确认前后截止阀关死的情况下,查看电磁流量计的流量值是否为零,如不为零,则要按制造厂规定的方法进行回零处理。

调零前要注意测量管完全注满液体,并要保证液体处于完全静止状态。

5.1.3、如果电磁流量计零位正常,则要检查流量计的安装是否特合要求,密封点是否有泄漏,上下游直管段是否符合要求。

5.1.4、检查流量计的菜单设置,流量系数的设定是否和标定数据一致,如不一致,则要寻找原因,把其设置成和标定的数据一致。

5.1.5、对于分体式电磁流盘计,应检查变送器是否和传感器配套。

变送器和传感器电缆线长度和规格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电导率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

紫外线作业指导书

紫外线作业指导书

紫外线作业指导书好嘞,以下是为您创作的紫外线作业指导书:咱先来说说啥是紫外线哈。

紫外线这玩意儿,您看不见也摸不着,可它的作用和影响可不小呢!比如说吧,有一回我去海边玩,大太阳晒着,那叫一个热。

我就想着在沙滩上好好享受享受阳光,结果玩了大半天,晚上回到酒店,发现自己的皮肤变红了,还火辣辣地疼。

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紫外线惹的祸!它悄悄地就把我给“伤”了。

那紫外线到底是啥呢?简单来说,它是一种电磁波,波长比咱们能看见的可见光短。

根据波长的不同,还能分成好几种,像 UVA、UVB 和 UVC 。

在日常生活中,咱们经常能碰到紫外线。

像大晴天的时候,太阳公公散发出来的光里就有紫外线。

还有一些消毒灯,也会发出紫外线来杀菌消毒。

接下来咱讲讲怎么防护紫外线。

出门的时候,防晒霜那可是必备的。

可别小瞧这小小的一瓶防晒霜,选对了用好了,能帮咱们挡住不少紫外线呢!得根据自己的肤质和活动场景来选。

要是在户外长时间活动,就得选防晒指数高的;要是皮肤容易过敏,就得选温和不刺激的。

涂的时候也有讲究,不能随便抹两下就完事儿,得均匀地涂在脸上、脖子上、胳膊上,凡是露在外面的皮肤都别放过。

遮阳伞和遮阳帽也是好帮手。

有一次我在街上看到一个小姐姐,打着一把漂亮的遮阳伞,戴着宽边的遮阳帽,整个人都被保护得严严实实的,这防护措施做得多到位呀!还有太阳镜,不仅能让咱们看起来更酷,还能保护眼睛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选太阳镜的时候,要注意看看是不是能有效阻挡紫外线。

另外,在紫外线特别强的时间段,能不出门就尽量别出门。

比如说中午十一点到下午三点这段时间,太阳最毒,紫外线也最强。

要是在工作中会接触到紫外线,那可得特别小心了。

像有些工厂里用紫外线灯消毒,在操作的时候一定要按照规定来,先把房间里的人都清出去,打开灯消毒完了,还要等一段时间,让紫外线消失了再进去,不然被紫外线照到了,那可麻烦啦。

再说说紫外线的好处吧。

它能帮咱们杀菌消毒,像医院里就会用紫外线灯来给房间消毒,让环境更干净卫生。

电磁(永磁)除铁器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安全操作规程 岗位作业指导书 岗位操作规程

电磁(永磁)除铁器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安全操作规程 岗位作业指导书 岗位操作规程

××××有限公司标准安全操作规程文件编号:XXX-XXX-XXX电磁(永磁)除铁器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编制:审核:批准:版本:受控状态:20××年10月10日发布20××年10月10日实施标准、完整的Word版文档,下载后可根据实际工作情况适当修改,自由编辑,适合相关行业人员参考,实际使用请删除本行文字。

电磁(永磁)除铁器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一、一般规定1、电磁(永磁)除铁器操作工、维修工必须经过有关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发证、持证上岗。

2、凡操作人员都必须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包括工作服、帽、鞋、手套等)用品,女工发辫要盘入帽内,工作服要整齐利索。

禁止带围巾、穿高跟鞋和拖鞋或赤脚在现场作业。

3、清扫工作现场时,严禁用水冲洗电气设备、电缆、照明、信号线路以及设备传动部件,不得用水淋浇励磁体降温。

4、工作现场应经常保持整齐清洁,地面做到“四无”(无积煤、无积水、无积尘、无杂物),设备做到“五不漏”(不漏煤、不漏水、不漏油、不漏电、不漏气)。

5、除铁器在运转中发生故障,必须停机处理。

任何检修或维护,必须严格执行“停送电”制度。

6、无论卸铁胶带运转与否,都禁止在胶带上站、行、卧。

7、卸铁胶带机所有外露的转动部位必须设置安全可靠的防护罩或网。

在摘除防护罩的情况下不准开机运转。

特殊情况下必须有详细严格的监督预防措施。

8、励磁体上、卸铁胶带内或电磁铁壳内的积尘、杂物要及时清理,严禁浮煤、积尘摩擦设备运转部件造成高温或埋没励磁线圈影响散热。

配电控制柜内的积尘应定期清理,柜体密封应可靠,防止柜内煤尘积聚。

二、操作程序(一)开车前检查1、开车前检查悬吊钢丝绳的卡子是否牢固、齐全,钢丝绳是否有断丝、除铁器紧固螺栓是否松动、是否有刮卡皮带现象,如发现问题应处理后方可开车。

2、检查驱动装置的紧固件是否牢固齐全,减速机油位是否合适,传动链条松紧应合适、润滑良好。

电磁兼容与防护技术作业指导书

电磁兼容与防护技术作业指导书

电磁兼容与防护技术作业指导书第1章电磁兼容基础理论 (4)1.1 电磁兼容概述 (4)1.1.1 电磁兼容概念 (4)1.1.2 电磁兼容发展历程 (5)1.1.3 基本术语 (5)1.1.4 电磁兼容性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5)1.2 电磁场理论 (5)1.2.1 电磁场基本方程 (5)1.2.2 边界条件 (5)1.2.3 波动方程 (5)1.2.4 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5)1.3 电磁兼容性分析与评价 (5)1.3.1 电磁干扰源识别 (5)1.3.2 电磁干扰传播途径分析 (6)1.3.3 电磁兼容功能评价 (6)1.3.4 防护措施 (6)第2章电磁干扰源及其特性 (6)2.1 自然干扰源 (6)2.1.1 静电放电: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物体间的摩擦容易产生静电,当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放电现象,产生电磁干扰。

(6)2.1.2 雷电:雷电是一种强烈的电磁干扰源,其产生的电磁场强度可达到数千伏/米,对电子设备造成严重威胁。

(6)2.1.3 地球磁场变化:地球磁场的变化会导致电磁场的变化,对电磁敏感设备产生干扰。

(6)2.1.4 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如太阳黑子、耀斑等)会产生高能粒子流,影响地球的电离层,进而影响电磁波的传播。

(6)2.2 人为干扰源 (6)2.2.1 电力系统:电力系统中,输电线路、变电站、开关设备等都会产生电磁干扰。

62.2.2 通信系统:无线通信、广播、雷达等设备在发射信号时,会产生电磁干扰。

(6)2.2.3 工业设备:电机、变压器、高频焊接机等工业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较强的电磁场。

(6)2.2.4 交通工具:汽车、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发动机、点火系统等部件也会产生电磁干扰。

(7)2.3 干扰源特性分析 (7)2.3.1 频率特性:不同干扰源具有不同的频率特性,包括连续频谱、离散频谱和宽带频谱等。

(7)2.3.2 空间特性:干扰源的空间特性表现为电磁波的传播距离、传播方向以及干扰范围的差异。

无尘室管理规范作业指导书及安全施工方案

无尘室管理规范作业指导书及安全施工方案

无尘室管理规范作业指导书及安全施工方案1. 简介无尘室作为一种高精度、低污染的特殊场所,广泛应用于半导体、电子、精密仪器、生物医药等行业。

无尘室的管理和维护对于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档主要介绍无尘室的管理规范作业指导书及安全施工方案。

2. 无尘室的管理规范2.1 环境控制无尘室的环境控制是其保持无尘环境的关键。

在无尘室内,需要控制温度、湿度、空气流量、电磁干扰等因素。

具体来说:•温度需控制在20~25℃范围内;•湿度需控制在30%~60%,以免影响设备的性能;•空气流量要求足够,但不宜过大或过小;•电磁干扰需得到合理的防护。

2.2 设备维护设备维护是无尘室管理的重要一环。

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并建立设备维护记录。

设备维护时需注意:•维护记录应详细记录设备维护的时间、内容、人员、结果等信息;•运行中的设备应定期进行巡检,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维护保养。

2.3 工作人员管理无尘室的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在进入无尘室之前,需要进行完整的换衣流程,禁止携带外物进入。

工作人员需要定期进行无菌培训,并经过无菌操作考核。

2.4 物品管理无尘室内的物品管理需采取一定的措施。

物品应标注清楚名称、数量、来源等信息,并分类存放。

物品的存放位置应按照规定摆放,并要避免物品碰撞,以免产生灰尘。

3. 安全施工方案3.1 准备工作在进行任何施工前,需要对施工工具、设备和材料进行清洁和消毒,防止污染无尘室内的环境。

3.2 施工操作在无尘室内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作业面积要足够大,避免因空间狭小影响操作;•操作时不要直接用手触摸产品或材料;•备用物料应放在预设的位置,避免放置在作业区域产生灰尘及碰撞;•操作时不要有多余的动作,尽量减少操作。

3.3 施工结束施工结束后,需对设备、工具和材料进行清洁、消毒和分类存放。

清洁时需注意:•不要使用含气体、含清洁剂成分的清洁布或棉签,以免产生灰尘;•清洁后的设备和材料需进行消毒,避免污染无尘室;•施工区域需进行彻底清理,避免留下污染物。

智能设备安全与维护作业指导书

智能设备安全与维护作业指导书

智能设备安全与维护作业指导书第1章智能设备安全概述 (4)1.1 智能设备安全的重要性 (4)1.2 常见智能设备安全威胁 (4)1.2.1 硬件安全威胁 (4)1.2.2 软件安全威胁 (4)1.2.3 网络安全威胁 (4)1.3 智能设备安全防护策略 (4)1.3.1 设备硬件安全防护 (5)1.3.2 设备软件安全防护 (5)1.3.3 网络安全防护 (5)第2章智能设备硬件安全 (5)2.1 硬件安全风险分析 (5)2.1.1 电磁干扰风险 (5)2.1.2 硬件损坏风险 (5)2.1.3 硬件老化风险 (5)2.1.4 硬件设计缺陷风险 (5)2.2 硬件安全防护措施 (5)2.2.1 电磁干扰防护 (5)2.2.2 硬件损坏防护 (6)2.2.3 硬件老化防护 (6)2.2.4 硬件设计缺陷防护 (6)2.3 硬件故障排查与维修 (6)2.3.1 故障排查流程 (6)2.3.2 故障维修方法 (6)2.3.3 维修注意事项 (6)第3章智能设备软件安全 (7)3.1 软件安全风险分析 (7)3.1.1 漏洞风险 (7)3.1.2 病毒与恶意软件风险 (7)3.1.3 配置风险 (7)3.1.4 网络风险 (7)3.2 软件安全防护措施 (7)3.2.1 安全开发 (7)3.2.2 安全更新与补丁管理 (7)3.2.3 访问控制 (7)3.2.4 加密与认证 (7)3.2.5 网络安全防护 (7)3.3 软件安全漏洞修复与更新 (7)3.3.1 漏洞监测 (7)3.3.2 漏洞修复 (8)3.3.3 安全更新策略 (8)第4章智能设备网络安全 (8)4.1 网络安全风险分析 (8)4.1.1 数据泄露风险 (8)4.1.2 网络入侵风险 (8)4.1.3 恶意软件攻击风险 (8)4.1.4 供应链安全风险 (8)4.2 网络安全防护策略 (8)4.2.1 数据加密 (8)4.2.2 访问控制 (8)4.2.3 定期更新和漏洞修复 (8)4.2.4 安全审计 (9)4.2.5 安全意识培训 (9)4.3 网络攻击防范与应对 (9)4.3.1 防火墙设置 (9)4.3.2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 (9)4.3.3 安全事件应急响应 (9)4.3.4 备份与恢复 (9)4.3.5 跨界合作与信息共享 (9)第5章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9)5.1 数据安全风险分析 (9)5.1.1 数据泄露风险 (9)5.1.2 数据篡改风险 (9)5.1.3 数据丢失风险 (10)5.2 数据安全保护措施 (10)5.2.1 数据加密 (10)5.2.2 访问控制 (10)5.2.3 数据备份与恢复 (10)5.2.4 安全更新与漏洞修复 (10)5.3 隐私保护策略与实施 (10)5.3.1 隐私保护原则 (10)5.3.2 隐私保护策略制定 (10)5.3.3 隐私保护措施实施 (10)5.3.4 用户隐私权益保障 (10)第6章智能设备系统安全 (11)6.1 系统安全风险分析 (11)6.1.1 硬件安全风险 (11)6.1.2 软件安全风险 (11)6.1.3 网络安全风险 (11)6.2 系统安全防护措施 (11)6.2.1 硬件安全防护 (11)6.2.2 软件安全防护 (11)6.2.3 网络安全防护 (11)6.3 系统安全维护与优化 (11)6.3.2 安全审计 (11)6.3.3 安全更新 (11)6.3.4 安全培训 (12)6.3.5 应急响应 (12)第7章智能设备安全配置与设置 (12)7.1 安全配置原则与策略 (12)7.1.1 基本原则 (12)7.1.2 安全策略 (12)7.2 设备安全设置方法 (12)7.2.1 设备基本安全设置 (12)7.2.2 网络安全设置 (13)7.3 安全配置检查与优化 (13)7.3.1 安全配置检查 (13)7.3.2 安全配置优化 (13)第8章智能设备安全监测与预警 (13)8.1 安全监测技术与方法 (13)8.1.1 端到端监测技术 (13)8.1.2 主动防御技术 (14)8.2 预警系统构建与实施 (14)8.2.1 预警系统架构 (14)8.2.2 预警系统实施步骤 (14)8.3 安全事件响应与处置 (14)8.3.1 安全事件分类 (14)8.3.2 安全事件响应流程 (15)8.3.3 安全事件处置措施 (15)第9章智能设备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 (15)9.1 安全培训内容与方法 (15)9.1.1 培训内容 (15)9.1.2 培训方法 (15)9.2 员工安全意识培养 (16)9.2.1 安全意识教育 (16)9.2.2 安全行为养成 (16)9.3 安全培训效果评估与改进 (16)9.3.1 评估方法 (16)9.3.2 改进措施 (16)第10章智能设备安全维护与管理 (17)10.1 安全维护计划与策略 (17)10.1.1 安全维护目标 (17)10.1.2 安全维护策略 (17)10.1.3 安全维护计划 (17)10.2 安全维护流程与操作 (17)10.2.1 安全维护流程 (17)10.2.2 安全维护操作指南 (17)10.3 安全风险管理与实践 (17)10.3.1 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17)10.3.2 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17)10.3.3 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 (17)10.4 持续改进与优化安全防护体系 (17)10.4.1 安全防护体系优化策略 (18)10.4.2 安全防护技术更新 (18)10.4.3 安全维护工作评估与改进 (18)第1章智能设备安全概述1.1 智能设备安全的重要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设备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指导书
作业项目:电气化区段燃气管道的电磁防护
电气化区段燃气管道的电磁防护作业指导书
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交流电气化铁道对油(气)管道(含油库)的影响容许值及防护
措施》(TB/T2832 - 1997)
(2)《钢质管道穿越铁路和公路推荐
作法》(SY/T0325— 2001)
(3)《油气管道管理与维护规程》(Q/SY
GD0008 - 2001)
(4)《埋地钢制管道交流排流保护
技术标准》(SY/T 0032-2000)
(5)《埋地钢制管道交流干扰防护
技术标准》(GB/T 50698-2011)
(6)《城镇燃气埋地钢质管道腐蚀控制技术规程》(CJJ95-2003
二、工程范围龙烟铁路迁改I标8处油气管路的电磁防护
油气管道电磁防护明细表(一标)
三、工程内容及施工要求
1牺牲阳极方案:
2设置排流柜方案:
3施工要求:
(1)交流电气化铁道对油(气)管道危险影响的安全电压
交流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正常运行状态下,管道对地电压容许值为60v。

交流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故障状态下,管道对地电压容许值为430v。

(2)交流电气化铁道与油(气)管道的安全距离
油(气)管道从交流电气化铁道下穿越时,应敷设在管涵或套管内,并且必须在
路内信号电缆下方穿过,管涵或套管顶部距电缆槽底部不应小于0.5m
油(气)管道需跨越交流电气化铁道(含电气化规划区段)时,其管道底部与接触网带电体的距离不得小于4m,且与轨顶的距离不宜小于11.1m。

油(气)管道与交流电气化铁道平行敷设时,在满足以上两条的同时,管道接近侧边缘与铁道最外侧带电导体垂直投影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6m。

表3埋地管道与交流接地体的安全距离
当电气化铁路与埋地管道近距离平行时,必须增加排流防护措施。

其中,德国标准给出了涂敷良好的管道与50HZ电气化铁路平行时的限制长度,它是平行间距和干扰电流的函数。

如表4所示。

表4涂敷良好的管道与50HZ电气化铁路平行时的限制长度(km)
(3)长度为300m与大地绝缘的管段两端应装设单独临时接地极;长度超过300m 与大地绝缘的管段,应由一端开始,每隔300m装设一个单独的临时接地极。

接地极接地电阻应小于30欧姆。

(4)临时接地极可以是接地棒、裸露的套管或其它适宜的金属接地体,但不得与邻近的电力线路接地极相连。

(5)临时接地极与管道的接连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0mm2多股铜芯导线,其接点应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导电性。

(6)应首先把接地电缆链接到接地极上,然后链接到受干扰的管道上。

拆下的顺序相反,连接地极的一端将最后拆下。

(7)所有临时接地极应保持到管道回填以前和永久接地极已经接好为止。

(8)当车辆及其他施工设备在电力线路附近工作时,应遵守现行电气安全规程。

金属工棚或拖车应接地。

四、施工工艺流程:五、质量保证措施: 为保证本工程质量,在工程施工过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使整个工程按规定的程序在受控状态下进行,作到处处设岗,岗岗有人,人人有事,事事
有据,确保工程优良率100%,管道任意一点,保护电位都在保护标准范围内。

各岗位职责:项目经理:负责工程质量的全面管理,审定质量管理措施,处理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实施质量奖罚,与甲方协调有关工程质量问题。

(1)工程师:负责制定质量管理措施及各岗位质量标准,对全体工人进行质量教育,及时了解并处理施工中的质量问题。

(2)质管小组:负责组织项目质量计划的实施检查和处理,指导各岗位的质量管理工作,重大质量问题及时向工程师或经理汇报并提出处理意见。

(3)质检员:全面掌握各岗位的质量标准,并对各岗位的质量进行检测、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供应岗:负责采购优良的工程原材料、工具,并按各种产品的性能、储存条件认真保管,根据工程进度计划及时供应工程所需的各类物资。

(5)阳极预制岗(供应厂商提供)。

按设计要求进行阳极预制。

[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