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学知识提高课堂实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心理学知识提高课堂实效

20世纪心理学研究发生了从行为主义向认知心理学的转向,与此相应,教学所依赖的心理学基础、教学观也经历了从行为观向认知观发展的过程。在行为观指导下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练习和刺激反应的强化来实现的,学习效果表现为外部行为的变化,教学的方式是灌输式的。与此相反,在认知观指导下的学习,被视为一个知识的自我建构和理解过程,学习导致认知结构的变化而非外部行为的变化,因此,教学方式是建构知识以获得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从教学目标来看认知教学观,教学应辅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教学不是灌输,而是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让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形成对知识深刻的个性化的理解。从教学环境来看认知教学观,教学应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充分沟通,通过社会性互动来发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从教学方法来看认知教学观,更多的采用发现式、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做教学领域中知识建构的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认知式教学观,运用好资源,巧妙设问,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得以激发,知识得以建构,从而更加有效地让每一个学生得以发展。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渠道,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按照认知式教学观,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自我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为了适应现代学校教育的需要以及

符合

《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深入实践,大胆探索,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数学教学中尝试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数学,得到了不少感悟,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积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机强度,即情感准备状态,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变量。学习的情感准备状态与学习效果是相关的,它决定了学生为完成该学习任务准备付出必要努力的程度,同时还部分决定了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试图克服它们的程度。为了帮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前达到积极的情感准备状态,老师应努力激发出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并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调整到放松与愉快的状态。教师在课前为学生设计合理的问题,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课前设问,用一些生活中实际的有趣的问题引出课程的主题,帮助学生排除畏难的思想,使他们直观的体会到课程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课前设问以提出与本节课要讲授的知识有关的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知识,自主解决教材和教学要求中的基础性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准备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或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这样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为课堂学习研讨作好必要的心

理准备。学生带着课前自学的喜悦与成功、问题与疑点走进课堂,可以有准备、有策略地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知识难点及其疑问之处。此外,课前自学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的多与少,因人而宜,尤其是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如果课前自学到位,能够有效地改变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

例如,我在讲授新课“勾股定理”时,就安排了如下的导学设问内容:1、操作过程:动手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等于3厘米和4厘米,然后量一量它的斜边等于多少再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等于5厘米和12厘米,然后量一量它的斜边又等于多少2、发现过程:设问,从中你可以发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和斜边之间有什么规律3、论证过程:能否论证你的结论对于第3个部分,要求学生上网查找有关的资料,为课内交流做准备。

4、总结过程:用文字语言叙述这一结论。

从定理的发现、论证到总结,这一完整的过程全部要求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教师课前的引导、设问,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掌握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通过课前的查找,翻阅,思考,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了课前导学设问,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前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同时学生对课前预习的理解不再是空的无法操作的,而是有了具体的可实际操作的依据。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愿意进步

的。一旦他真正看到自己的潜力,他完全有能力去做出选择,去自我改善。学生不去改善自己,往往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看清自己的潜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有了疑问,才能唤起认知的冲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充满问题的活动过程。心理学家加涅认为,问题解决属于学习的较高层次,问题解决涉及言语知识、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的综合应用,它在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曾把问题解决看成是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人为地制造一些问题,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景。课堂上,教师通过巧妙设问,制造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幂的乘方这节课时,一上课我先叫每位学生拿出一张纸,学生马上表现出很兴奋,不知道我要干什么,这时,我要求学生把这张纸进行对折,连续对折二十次,然后问对折二十次后应该有多高(如设每张纸的厚度是8×3

10 cm)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回答一人多高的,有回答和教室一样高的,有回答与教学楼差不多高的。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一下子就像炸开了锅,这时我才揭露谜底:其实都不对,只要我们计算一下,就知道实际上约有84米,24层楼那么高。听到这个结果,学生马上又来了兴趣,一再追问我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这时我并不马上回答,而是故作神秘地说:“下面的学习就能满足你们的好奇心。”从一个问题引入新课,

点燃了学生探索的火焰,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可以将新的知识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发展和联结点上,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设疑置难,使学生心理产生冲突,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教师在这一阶段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使其逐渐达到“乐学”的境地。

从人生的历程来说,教师给予学生的,最有价值的应该不是一个好的成绩,最有价值的是让学生学会懂得学习、热爱学习,善于学习。教师给学生的最大的财富就是把他们带入知识的果园,教给学生种植、培育、采集果实的技能,并与他们一起分享品尝果实的乐趣。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在知识的果园中,自由的采撷,他们可以选择苹果树、梨树,也可以选择橘子树,桃树;他们可以选择高的,粗的树,也可以选择矮的,细的树。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经过一天的劳动,走在回家的路上,脸上虽然沾有灰尘与汗水,但却洋溢着健康的红色,呈现着自信的光芒。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坐在苹果树下,聆听苹果从树上落在地上的声音,将来站在诺贝耳奖的领奖台上,成为国家与民族的荣耀。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学生将来都成为国家合格的建设者,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心中也充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情。“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腾飞则国腾飞”,为我们的少年插上腾飞的翅膀,作为教师,我们责无旁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