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幼儿心理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大一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的心理发展、行为特征和心理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0-6岁的幼儿,对于了解幼儿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总结大一幼儿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幼儿心理学。

一、幼儿心理发展1. 神经系统的发展:幼儿的神经系统在出生后快速发育,对外界刺激敏感程度高。

2. 感知和运动发展:幼儿逐渐掌握运动技巧,通过感知器官来感知外界环境。

3. 语言和沟通发展:幼儿通过模仿、听说和表达等方式来发展语言能力。

4. 认知和思维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能进行简单的思维活动,如分类、数字概念等。

二、幼儿行为特征1. 游戏行为:幼儿通过游戏来学习和发展,游戏是他们主要的活动方式。

2. 自我中心思维:幼儿常常以自己的视角来看待世界,难以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3. 注意力短暂:幼儿的注意力难以持久,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干扰。

4. 情绪波动:幼儿情绪变化较为剧烈,由于他们的情绪表达能力尚不完善。

三、幼儿心理问题1. 分离焦虑:当幼儿与主要照顾者分离时,常常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

2. 学习和发展问题:有些幼儿学习和发展相对滞后,需要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3. 注意力不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不易集中,需要逐步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和专注力。

4. 情绪问题:有些幼儿存在情绪问题,如易怒、焦虑等,需要及时干预和疏导。

四、幼儿心理学应用1. 幼儿教育:了解幼儿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指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2. 家庭教育:父母了解幼儿心理学知识,能更好地照顾和教育幼儿。

3. 幼儿心理咨询:有专业知识的人可以提供幼儿心理咨询和干预服务。

五、幼儿心理学的挑战1. 伦理问题:在幼儿心理学研究过程中,需要遵守伦理准则,保护幼儿的权益。

2. 数据收集问题:由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数据收集和分析相对困难。

3. 心理干预问题:对于幼儿心理问题的干预需要专业的技巧和方法。

总结:幼儿心理学是一个广阔而有趣的领域,了解幼儿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幼儿的发展。

《幼儿心理与行为指导》第一章幼儿心理基础知识

《幼儿心理与行为指导》第一章幼儿心理基础知识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以及意志过程。其中认 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
2. 个性心理
因为每个人先天和后天的情况各不相同,使每个人形成 了不尽相同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这些方面的差异就是个 性心理差异,它使人的心理活动在个体身上发生的时候就不 再是千篇一律的。心理学上将这种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呈现 与众不同的个人色彩的现象称为个性心理,或个性心理特征。
2.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特性
(1)稳定性 在基本相同的社会条件下,甚至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之 下的幼儿之间,其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相似性、稳定 性。 ①幼儿脑部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 立是有次序的。 ②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都有一个从低级 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幼儿也必须 遵循。 ③从幼儿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 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制约幼儿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造成不 同幼儿之间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又会有所变化、有所差别。
典故: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 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 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 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 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 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 心里很高兴,于是就不再搬家了。
热议:过早的学习与训练好不好?
例一:乐乐三岁,上幼儿园小班。爸爸十分希望未来 的乐乐能够成为书法家,于是每天逼着乐乐拿铅笔 练习写字,一口气要写上四十分钟才允许休息,可 是乐乐连笔都拿不稳,既费力又写不好,苦不堪言。 例二:一岁半的巧巧,妈妈想让她早点学说话,每天 都给她讲故事,听儿歌,训练绕口令,可巧巧的进 步却不大,说话既不流利也不清楚,妈妈很着急, 是不是巧巧在言语方面有问题呢? 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幼儿心理的发展,幼 儿心理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生理成熟的基础上实现的, 生理成熟使心理活动的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 不基于儿童成熟机制的过早训练只会起到事倍功半 的效果。

大一幼儿心理学知识点

大一幼儿心理学知识点

大一幼儿心理学知识点幼儿心理学是关于0到6岁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的科学研究领域。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对于教育和家庭环境的营造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大一幼儿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

1. 幼儿认知发展在0到2岁的阶段,幼儿的认知能力处于感知和运动阶段。

他们通过感觉器官来接触和认识世界,通过触摸、品尝和听觉来获得信息。

在2到6岁的阶段,幼儿进入了预操作阶段,开始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序列和数量概念的理解。

2. 幼儿语言发展语言是幼儿沟通和表达的工具。

在0到1岁的阶段,幼儿开始发出简单的声音,如"啊"和"呀"。

在1到3岁的阶段,幼儿逐渐学会使用词语和简单的短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

在3到6岁的阶段,幼儿能够逐渐运用语法规则,复述故事和参与简单的对话。

3. 幼儿情绪发展幼儿的情绪发展是他们在社交和情感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0到1岁的阶段,幼儿主要通过表情和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在1到3岁的阶段,幼儿逐渐能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愤怒、快乐和悲伤。

在3到6岁的阶段,幼儿会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并能够适应不同情境下的情绪表达。

4. 幼儿社交发展幼儿社交发展是指他们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

在0到2岁的阶段,幼儿开始理解亲近和不亲近的人,并建立起与主要照顾者的情感联系。

在2到4岁的阶段,幼儿开始与同伴进行简单的合作和互动。

在4到6岁的阶段,幼儿逐渐能够解决冲突、分享和合作,形成友谊关系。

5. 幼儿性别角色认同幼儿性别角色认同是指他们对自己所属性别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在2到3岁的阶段,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开始模仿和学习性别相关的行为和角色。

在4到6岁的阶段,幼儿的性别认同更加稳定,开始对性别角色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接受。

总结:大一幼儿心理学知识点主要包括幼儿认知发展、幼儿语言发展、幼儿情绪发展、幼儿社交发展和幼儿性别角色认同。

幼儿心理学复习重点

幼儿心理学复习重点

《儿童心理学》重点内容第一章绪论1.种系发展与个体心理发展的关系,最有代表性的是霍尔的复演说。

(常见题型:名词解释或简答题)。

2.儿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简单地称为“两个问题",即心理发展的规律或原理之类的理论问题,以及个体发展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问题。

其基本原理是先天与后天、内因与外因、阶段性与连续性这三点.(常见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3.各种主要流派的心理发展观: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代表观点是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五阶段论以及艾里克森提出的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心理发展观;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诸如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观点、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观点以及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以及形式运算阶段。

4.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

他认为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Scheme)、同化、顺应和平衡。

在这四个概念中,皮亚杰把图式作为一个核心的概念提出。

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如吮乳动作图式以及抓握、行走等,都是一些低级的动作图式;以后再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得到改变,不断丰富起来。

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

而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皮亚杰认为,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

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常见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5.主要的研究设计:(常见题型:名词解释)纵向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心理发展进行系统追踪;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比较;聚合交叉设计:在克服纵向研究不足的同时,又保持了横断研究的长处,是最为广泛使用的一种;6.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标题、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和参考文献共八个部分.(常见题型:简答题)第四章胎儿的发展7.影响胎儿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母亲自身的条件,诸如年龄、体重、身高、孕史、营养、身体疾病、情绪状态以及所处的外界环境;药物、酒精和烟的影响作用(常见题型:简答题)。

幼儿心理学知识梳理

幼儿心理学知识梳理

幼儿心理学知识梳理幼儿心理学(王振宇主编)第一章绪论一、幼儿心理学概述1、什么是心理学,什么是心理(心理现象),什么是心理过程,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或心理现象: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以历发生、发展和消失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

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包括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在一定意义上,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或者概括地说,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P2-6)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

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

心理学把认识过程、情感、意志过程合称为心理过程,把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个性个别性合称为个性心理,把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合称为心理现象。

2、人的心理的基本特征大脑是人的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3、什么是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4、幼儿心理学的任务第一,阐明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第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5、研究幼儿心理的方法(11-18页)(把这个地方的研究方法自己看仔细点)可分为两大类: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其中实证研究法又可具体表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6、什么是实证研究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其主要特点就是采用规范的方法收集实际材料、数据、事实,再从这些材料、数据、事实中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

7、什么是观察法,观察法有哪些分类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儿童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细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的特点和方法。

幼儿心理学各章节重点

幼儿心理学各章节重点

第一章心理实质(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1、心理学2、条件反射3、无条件反射4、第一信号系统5、第二信号系统(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 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试述心理现象的实质。

3.脑、客观现实和心理现象有什么关系?第二章心理发展(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 1.幼儿心理学 2.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3.观察法(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 1.幼儿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2.简答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3.人的心理、意识有什么特点?第三章婴儿期心理的发展(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 1.新生儿 2.婴儿期(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1.试述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2.培养婴儿心理的发展要注意些什么? 3.为什么说条件反射的出现标志着记忆力的发展?第四章幼儿前期心理的发展(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 1、幼儿前期(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 1.影响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条件。

2.幼儿前期思维发展的特点。

3.应如何进行早期教育,以发展儿童智力?第五章幼儿期心理发展概述(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 1.游戏(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1.幼儿期游戏的特点。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有什么作用?2.幼儿期双手动作发展有什么特点?幼儿的教学活动怎样适应这些特点? 3.幼教工作者应如何正确看待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4.幼儿入园时常常发生什么行为问题?我们如何处理?第六章幼儿期注意的发展(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 1.注意 2.无意注意 3.有意注意(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注意?为什么说注意是心理过程的特征? 2.注意有什么功能?试举例说明。

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什么区别?在教学中应怎样运用这两种注意? 4.幼儿期中,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5.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加以防止? 6.如何对待好动的幼儿?7.引起和保持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第七章幼儿期感觉和知觉的发展(一)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 1.感觉 2.知觉 3.观察(二)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知觉?它们有些什么功能? 2.人类有哪些感觉和知觉?3.说明幼儿观察发展情况。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大一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大一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大一幼儿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幼儿心理发展和行为特点的学科,通过对幼儿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研究,为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

以下是幼儿心理学大一学习的重点知识点。

一、儿童发展理论1. 杜威的发展理论:强调以主动探索为基础的学习方式,提倡以情境为中心的教育方法。

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从感知、运动到逻辑思维阶段的发展规律,探讨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

3.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通过儿童性格发展的阶段,揭示了儿童内心世界的重要特点。

二、儿童认知发展1. 感知与运动发展:婴儿时期的感知、运动发展、手眼协调等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 认知结构和能力的发展:幼儿从具体操作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逻辑思维的发展,概念形成等知识点。

3. 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社会文化环境、语言能力、家庭教育等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三、儿童情感发展1. 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幼儿情绪经验的特点,情绪调节和情感表达的发展过程。

2. 自我概念与自尊心:儿童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的形成,自尊心的培养和发展。

3. 情感社会化的培养:父母、老师对幼儿情感价值观的影响,情感社会化的教育方法。

四、儿童社会发展1. 同伴关系的发展:幼儿园和学校中同伴关系的建立与变化,对儿童社交能力的培养。

2. 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行为和性格发展的影响,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3. 儿童人际关系问题:儿童之间的冲突处理、友谊发展、群体归属感的培养等。

五、幼儿早期教育1. 幼儿教育的概念和特点:幼儿教育的定义、目标和任务。

2. 幼儿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游戏教育、情景教学等幼儿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3. 幼儿园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幼儿园环境的设计和建构,幼儿园教育内容的规划和组织。

六、儿童心理问题与干预1. 儿童心理问题的分类和特点:儿童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问题的特点与表现。

2. 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家庭环境、社会压力等对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幼儿:3~6岁学前:0~6岁、幼儿前期:0~3岁;初期:3岁;中期:4岁;后期:5岁2.儿童:0~18岁3.心理:称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4.心理现象的分类: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基础;情感过程——动力;意志过程——调控认知过程的核心是思维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自我意识系统5.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6.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研究对象0~6岁,主要研究对象3~6岁;7.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二、大事件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的诞生;2.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写下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三、综合1.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基本特征;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4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其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4心理的主要观能动性,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3.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任务:①阐明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基础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本质4.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理论研究法②实论研究法观察法:最简单、最基本、最实用的方法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作品分析法实验法:最严密、最客观的方法5.习惯化:当一种刺激反复出现时,刺激产生的反应会逐渐减弱,这就叫习惯化;6.去习惯化:当儿童感知到出现一个新刺激,它不同已习惯化了的刺激时,就会做出新的强烈反应,原有的习惯化就终止了;四、补充知识1.人脑分为三部分2.洛克“白板说”3.卢梭爱弥儿顺应自然、尊重儿童4.王守仁王阳明儿童的天性是爱游戏、好活动的5.科学儿童观:儿童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6.婴幼儿具有朴素的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知识第二章幼儿认知的发展一、认知1.概念:是指认识和知识,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结果;2.认知的作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活动;3.认知过程是基础作用,情感过程是动力作用,意志过程是调控作用;4.认知的分类: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二、感觉感知觉是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认识活动的开端;1.概念:单一感觉刺激,作用在人的感觉器官上而引起的心理反映;2.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端个别属性3.肤觉:具有性别差异,通常女孩比男孩敏感;①触觉:机械刺激手心、脚心最敏感巴宾斯基反射②痛觉:对人体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伤害性刺激③温觉:新生儿怕冷不怕热,胎儿在母亲腹中属于恒温4.前庭觉嘴——认识手——探索1主要管理平衡和运动的感觉2新生儿的前庭觉能使他形成最早的条件反射3抓握是婴儿最初的有方向的运动第3周胚胎发育5.嗅觉1六个月的胎儿,其嗅觉细胞就能接受嗅觉刺激;2嗅觉具有“嗅觉适应”现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6.味觉通过味觉可以找到母亲14个月的胎儿,就开始接受味觉刺激;2新生儿偏好甜味;3四个基本味道:酸甜苦咸7.听觉18个月的胎儿对低音的感受能力比高音强;2婴儿对女性的语音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尤其是母亲的声音;320周的胎儿具备听觉能力,14~19岁才达到最佳水平;46个月~3岁,婴儿易患中耳炎;8.视觉12岁左右,视敏度接近成人;2婴儿喜欢波长较长的暖色,比如“红、橙、黄”红黄蓝绿常见颜色;3儿童一般先认识颜色,再学会标志颜色的词语; 5~7岁的儿童,能正确命名常见的颜色3到4个月分辨彩色和非彩色; 4颜色视觉有性别差异,女孩的颜色视觉比男孩强; 5色盲是一种遗传疾病,通常男性多于女性;6视知觉的功能:空间知觉、差异辨别、背景辨别、视觉填充、对象再认7所有感觉器官中最活跃、最主动的感觉器官是眼睛,70%~7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得到的;三、知觉1.概念: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内外刺激的整体反映;2.形状知觉:以视觉为主,包括动觉、触觉在内的复合感知;1婴儿喜欢圆形2偏好正常的人脸3偏好运动的物体4婴儿喜欢中等复杂的圆形3.深度知觉1测试深度知觉的实验称为“视觉悬崖”实验,由吉布森提出;26个月的婴儿具有深度知觉3婴儿深度知觉的发展与爬行有关,爬行有助于中枢神经发展;4.方位知觉13岁辨别上下,4岁辨别前后,5岁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7~9岁辨别以外部物体为基准的左右,6~7岁是发展左右概念最快的阶段;5.可知度由吉布森提出,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6.自我效能感2个月与9个月,是自我效能感发展的高峰时期7.多通道感知最常见的感觉联合视觉和动觉,视觉和听觉;8.感觉剥夺与感觉轰炸1向儿童提供过多、过强、过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童感觉疲劳和抵制的不良情形;2常见的感觉轰炸:大量的早教训练、兴趣班、幼儿教育小学化;3感觉剥夺:感觉过少;4常见的感觉剥夺:包办孩子的生活,缺乏玩具、家庭气氛冷漠;四、注意1.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2.注意并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与其他心理过程一起出现;3.吉布森认为注意和知觉是同一个过程;4.注意分类①有意注意上课②无意注意看电视5.影响无意注意的条件1客观条件与别人有关: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之间的对③刺激物的运动④新异的刺激物2主观条件:①人的需要和兴趣②人的情绪和状态自己有关③人的知识经验6.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①对目的和任务的理解②动用意志,排除干扰③把智力活动与际操作结合④培养间接兴趣7.注意时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2无关运动停止3生理运动变化8.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1年龄越小,无意注意的作用越大;2在整个学前期,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迅速发展;3注意力的稳定性逐步增强,3岁注意力集中时间5~7分钟,4岁15分钟,5岁20分钟,6岁25分钟; 4注意力的范围逐步扩大;五、幼儿记忆的发展一记忆的概述1.概念:一个人对自身经验的信息保存,加工和提取的心理过程;2.提取有两种水平,回忆和再认,再认记忆是回忆的初级水平,回忆比再认困难的多;高级水平3.艾宾浩斯提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索,遗忘规律为先快后慢,20分钟达到41.8%,一天后66.3%;4.元记忆和内隐记忆1内隐记忆:是一个人的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无意识的影响;2元记忆:是研究记忆者本人的知识信念等因素对记忆过程影响;二记忆的分类内容:形象识记主导和语词识记态度:无意识记主导和有意识记方式:机械识记主导和意义识记时间: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婴儿记忆的发展1.婴儿期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再认能力的提高;2.婴儿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也有一定的回忆能力;3.直到4岁,儿童的再认能才非常精确;4.自传体记忆的开始,标志着婴儿期记忆缺失阶段的结束;5.自传体记忆是儿童对发生在自己身上具体事件的记忆;四幼儿记忆的发展幼儿期记忆的特点1.从内容上看,形象识记占主导,语词记迅速发展;形象识记的效果好于语词识记;2.从态度上看,无意识记占主导,有意识记开始发展; 无意识记的效果好于有意识记;3.从方式上看,机械识记占主导,意义识记迅速发展;意义识记效果好于机械识记;4.各个识记类型在幼儿期都在发展,它们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五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1.有意识记:具有自觉的识记目的,需要一定的识记方法,需要意志努的识记;2.影响有意识记的因素活动动机和活动性质,通常游戏的方式比学习直接教授的方式识记的效果要好;3.无意识记:没有自觉的目的,不需特定的识记方法,不需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识记;4.影响无意识记的因素1外部因素:材料必须直观、鲜明、生动;2内部因素:与幼儿的兴趣、情绪状态、态度、智力水平和活动方式有关,其中情绪状态是关键因素; 六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1.机械识记为死记硬背,意义识记为理解性记忆;2.为什么幼儿使用机械识记多,但记忆的效果还是意义识记好答:①由于幼儿的知识和经验较少,难以将新材料与已有经验加以联结②幼儿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还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各个材料都是孤立地,缺乏联系地保存在头脑中,相对于成人来说,幼儿较多地使用机械识记;七再认和回忆的影响因素1.年龄,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认与回忆的能力都有所提高;2.活动的性质,记忆目标明确的活动,再认与回忆的效果比不明确的要好;3.材料的位置,受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影响,幼儿对位于开始部位和结尾部位,再认与回忆的效果比中间的部位的好;八记忆恢复现象1.概念:在识记后的某段时间,对材料的回忆量比刚学习完的回忆量有所提高的现象;2.是幼儿特殊的记忆现象,小班儿童的记忆恢复现象比大班明显,在智力落后的儿童身上,并没有发现; 九幼儿的记忆策略记忆方法1.概念:为了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2.1视觉复述策略盯着目标反复的看位置;2特征定位策略标签附加一个,典型特征3复述策略不断重复识记对象的名称4组织性策略分别组成不同的类别5提取策略找出线索3.婴幼儿通常采用“视觉复述策略”出是最简单,最常的策略;4.复述策略是最常用、最有效的策略;知识的结构或组织是影响记忆的关键因素有效记忆是将知识分层次贮存和按层次提取5.组织性策略是最好的策略6.提取策略的核心是对线索的利用六、幼儿想象的发展——2岁最初表现一想象的概述1.概念: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二想象的类型1. 目的①无意想象无目的②有意想象有目的2.新颖性、独立性、创造性①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有依据②创造想象:根据已有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没有依据的3.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①积极幻想:符合实际,有积极作用②消极幻想:不符合实际,有消极作用三与童年期相比,幼儿想象的特点1.幼儿想象的特点是无意想象占主导,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再造想象占主导,创造想象开始发展;2.主题与时间不稳定,易变换;3.不易分清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界线最典型的特点4.缺乏计划性和预定的目的,只满足于想象过程的本身;5.想象的创造成分还保留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不能在语词的水平上进行创造性想象;七、幼儿思维的发展思维是人脑机能高级成就“在地球上最美花朵”一思维的概述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2.特点:1间接性:不是直接的认识事物2概括性:从大量感性材料中,归纳出本质特性3组织性:打破原有的组别重新进行分组二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1.直觉行动思维:做1借助动作进行思维2智慧动作的出现,标志着直觉行动思维的发展3直觉行动思维由12~18个月一直延续到幼儿园小班3岁时期2.具体形象思维:看1借助表象进行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的主要思维特点3特点:①具体形象性②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3.抽象逻辑思维:想1借助语言、概念进行思考总结:思维的发展趋势是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儿童思维发展的三个水平也有人习惯于称为三个阶段,就发展进程来说是不可逆的,就发展的成果来说,又不是互相排斥的;三表征1.概念:儿童在头脑中运用表象预设动作的进程和结果;2.表征是思维发展的理程碑;3.智慧动作是儿童最初思维的外部表现,表征是最初思维的内部机制;四概念:1.概念是一个有层次的系统,其中基本概念最容易表征的为核心层,围绕着基本概念还有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知觉特征是儿童形成概念的重要因素,儿童头脑中的范畴类型也是进行分类获得概念的重要因素;动物——狗——哈巴狗上位概念——基本概念——下位概念2.幼儿最常掌握的概念为日常具体概念3.幼儿的计数原则1一一对应原则2稳定次序原则3基数原则4抽象原则5次序无关原则五问题解决和推理1.问题解决:是一种有目标指向的认知活动;2.编码水平有直接关系解决问题最根本的策略是进行推理;3.推理分为演绎推进、归纳推进、类此推进;4.幼儿最常使用归纳推理和类比推进;5.年幼儿童倾向于归纳推理,青春期儿童倾向于演绎推进;六婴幼儿的社会认知:物理世界和社会两岁的儿童开始懂得别人心中的愿望他想要,4岁儿童开始懂得信念他认为;2~4岁之间的儿童则介乎愿望和信念之间;当代的发展心理学们,倾向于认为,儿童的头脑中拥有形成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最初的特殊资源;第三章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第一节早期情绪的发生一、情绪和情感的概述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1.联系:①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情感是情绪的经验概括②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③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2.区别:①从发生的过程来看,情绪发生的较早,情感发生的较晚,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的特点,它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而改变,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是人对事物稳定态度的反映③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更多的是内心体验,不轻易流露出来;二、情绪和情感的作用1.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2.情绪和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3.情绪和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人类的表情主要有面部表情、体执表情和言语表情4.情绪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三、情绪和情感的发生一情绪的发生1.新生儿有三种原始情绪,即怕、怒、爱;2.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提出的婴儿情绪分化理论八种二婴儿的几种基情绪表现笑是最基本的积极情绪表现,哭和恐惧则是最基本的消极情绪表现;1.哭:啼哭是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2.笑1笑是婴儿与成人交往,沟通的基本手段2第3周的新生儿,开始出现清醒时间的诱发笑,是“真正的微笑”3两三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能够区分人与物体4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分辨的微笑,区别熟悉的人和陌生人3.恐惧有明确对象的:六、七个月的婴儿开始怕生4.焦虑没有明确的对象鲍尔华依恋理论1陌生人焦虑2分离焦虑两者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分离焦虑的三个阶段:反抗阶段、失望阶段、超脱阶段第二节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趋势及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一、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一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中班1在3岁前,主要为生理性动因,3~4岁幼儿生理性动因向社会性动因过渡,4岁以后主要为社会性动因2在社会动因中,人际关系为最主要的动因二表情的社会化1.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2.运用表情的能力观察学习也是幼儿学会运用表情的主要途径3.幼儿理解表情的能力高于运用表情的能力二、幼儿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化与认知发展水平有关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认生3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两、三岁以后出现扮妖怪,蛇会咬人、黑夜有鬼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幽默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二幼儿情绪和情感的深刻化集中体现在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发生1.道德感判断一个事情正确与否并做出相应的行为1婴儿看到别的孩子哭或笑,也会跟着哭或笑,这就是所谓的“情感共鸣”,心理学称为移情;移情有助于幼儿形成亲社会行为22~3岁的幼儿已经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3为什么幼儿喜欢告状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行为,往往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进的;中班幼儿比较明显的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中班幼儿常常“告状”,就是由道德感激发起来的一种行为,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2.理智感好奇心、求知欲有关的都是理智感3.美感对美的追求高级情感是人所特有的三、幼儿的情绪调控1.概念:情绪调控是个体对情绪反应的监控、评估和改变;2.情绪调控的发展,是幼儿情绪发展的核心3.情绪调控的方式:1适应性调控: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2功能性调控:自身的存在和发展3特征性调控:反映个体对情绪调控的手段①生理放松②重建认知一幼儿情绪调控的发展趋势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小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3.情绪和情感从外显到内隐4.幼儿情绪调控的手段①建构性策略这种策略的采用在幼儿里最为常见:商量②回避策略标志着幼儿社会化的进步:离开情绪发生的场景③破坏策略:损坏自己或他的利益二幼儿情绪的掩蔽面不由心言不由衷1.情绪掩蔽受两种因素的驱动①规则驱动的掩蔽②情境驱动的掩蔽四、影响幼儿情绪调控的因素1.父母的影响①父母对儿童情绪的反应②父母对儿童讨论情绪③具体情境的作用2.同伴的影响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通过协商、争执、妥协、服从等活动,逐步学会通过适当的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3.教师的影响1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任务,不仅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帮助他们学会认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2在幼儿环境中,教师可以用三种策略调整幼儿情绪;①认知策略:对这件事的看法改变来帮助幼儿提商情感能力;②行为策略:对好的进行资历,对坏的进行惩罚强化③情感策略以情动人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的概述一、社会化的概述一概念: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步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二内容1.语言的发展2.亲子关系3.同伴关系4.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三社会化的前提—是认知的发展四社会化的目标—形成完整的自我1.完整的自我①角色系统②能力结构2.完整的自我指的是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评价二、语言的发展一前语言时期:准备说话的阶段称之为前语言时期0-1岁知觉表达2.对语言的表达分为三个阶段①0-3个月:单音节阶段②4-8个月:多音节阶段③9-12个月:模仿音阶段二语言时期—语音、词汇、语法、语用能力1.语音的发展11岁半到3岁,处于积极发展的阶段24岁以上,能够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音2.词汇的发展1词汇数量的增加3-6岁增长较快三四倍2词类范围用扩大先实后虚,实词中先名词动形,最后其他实词3积极词汇的增长3.语法结构的发展1从浑沌一体到逐步分化2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3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4句子长度由短到长大约在1岁到1岁半时单词句1岁到2岁时:双词句儿童早期的语言大约2岁半左右:复合句功能有表达情感、意动和指物三个方面4、语用能力的发展1合适的表达方式4岁2国家法贯的复述能力5岁3行动的调节能力自我中心语言:①重复②独白③集体独白社会化语言:①适应性告知②批评各嘲笑③命令请求和威胁④问题与回答4语言发展中的个别差异①习得的时间②习得的策略A.指物策略常物B. 表现策略三、亲子关系依恋——鲍尔华安思沃斯“陌生情境”一依恋的概念1.指儿童对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形成的持久的,稳定的情感关系亲子关系是儿童最早的人际关系二依恋形成后的表现1.主动寻求依恋对象2.在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会表现出紧张3.对依变对象发出的声音会产生及时的反应4.与依恋对象重逢时会表现出轻松和愉悦三依恋的类型1.安全型依恋70%和谐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有深刻的情感,而且孩子有很强适应能力留守儿童情绪化父母2.不安全依恋①矛盾型依恋:最爱哭20%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现冷漠,当父母离开后又表现出十分思念②回避型依恋:不哭、不怕陌生人10%孩子对父母的存在漠不关心单亲家庭、不负责的父母四依恋类型形成的原因1.婴儿对亲人的依恋方式,主要取决子后天父母对孩子采取的不同养育方式决定性因素2.婴儿后天的气质是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生物学基础生物学因素五依恋的作用1.帮助儿童认知世界,提高认知能力2.稳定儿童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3.规范儿童的行为,发展教育能力四、同伴关系一同伴关系交往的作用1.发展社会认知看法知识2.满足归属需要助人、夸奖3.培养积极性格二幼儿期同伴交往的特点1.练习社交技能2.强化交往行为3.积极投入游戏4.出现“性别分离”的现象2、3岁三同伴交往的策略同伴交往的策略主要有协调、给予、顺从、支配、逆反、协调最常出理的,给予效果最好成人:同伴交往:互惠性四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1.身体特征1婴儿偏好正常的人脸2幼儿出现“以貌取人”的倾向2.行为特征:儿童的社会之间交往的成败不同,与他。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重要)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重要)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一章绪论1.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之父”,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揭示幼儿是如何学习的, 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与规律;研究如何更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 即如何开展适宜的教学, 特别是要关注在教学环境和幼儿学习特征的交互作用下, 幼儿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 以及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3.幼儿教育心理学涉及的三大变量: 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4.卢梭: 自然主义倡导者。

代表作《爱弥儿》被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5.福禄贝尔: 最早研究幼儿游戏心理的先驱者之一, 是“幼儿园之父”。

设计了恩物, 确立“游戏是儿园教育活动的节本形式”。

6.蒙台梭利: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 重视幼儿(3-7岁)的感官教育。

7.认知主义教育方案认为学前阶段儿童习得的基本概念, 必须通过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两个过程。

8.凯米和德芙里斯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延伸出三条主要原则:能动性、充实性、结构化原则。

9.对早期教育价值的新认知: 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存在着关键期;个体发展的关键期又与脑发展的关键期有着密切联系, 在幼儿期, 脑的发展也最为快速而有效。

10.对幼儿学习特点的新发现:什么样的学习者,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的方式, 游戏是幼儿学习及发展情绪、认知与社会能力的重要方式;学习的条件, 幼儿处于安全的环境和受重视的群体中, 才能获得最佳的发展与学习;学习的环境, 幼儿在日常生活情境中, 通过体验与主动参与, 学习效果最佳;学习的个体差异, 幼儿的学习存在个体差异, 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认知与学习方式。

第二章学习理论1. 华生: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1913年作了题为《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 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2.斯金纳提出的两种类型的学习: 应答性反应与操作性反应3.强化: 凡是能够引起行为反应概率增加的活动就是强化。

第一章 初识幼儿心理学

第一章 初识幼儿心理学

人在认识周围世界时,总会 发生喜爱、憎恨、冷漠等不同的态 度和体验,心理学称之为情绪和情 感过程。
人常常为了改善自己、变革现实 而自觉地树立某种目标、并努力克服 困难去达到预定的目标。心理学称为 意志过程。
第一节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试一试:什么是幼儿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
幼儿心理的研究方法
具体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二、实验法 三、测验法 四、谈话法 五、作品分析法(绘人测验)
探寻三 幼儿心理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观察法(重点掌握) 1、借助的手段 2、观察的情境 3、观察的内容 4、优点与缺点
探寻三 幼儿心理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实验法 1、自然实验法 2、实验室实验法 3、优点与缺点
课堂练习:单项选择题 5、( )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自然实验法 D、调查访问法 6、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 解儿童的心理表现。这种方法称为( ) A、作品分析法 B、调查访问法 C、测验法 D、谈话法 7、通过分析儿童的手工、绘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这种研究方法称 为( ) A、教育实验法 B、观察法 C、作品分析法 D、调查访问法
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幼儿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 了基本前提。
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心理发展起制约作用。 关键期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提出的。它是指个体成长的 某一段时期,其成熟程度恰好适合某种行为的发展;如果失去或错过 发展的机会,以后将很难学会该种行为,有的甚至一生难以弥补。
请你谈谈你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句口号的看法。


稳 意志过程(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 坚持等)

幼儿心理学基本知识

幼儿心理学基本知识

幼儿心理学基本知识•相关推荐幼儿心理学基本知识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幼儿心理学基本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儿心理学基本知识篇1一、名词解释:1、学前心理学(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学前期(0--6、7 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各个阶段间既是相互连续的,又是有区别的。

)3、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关键期或敏感期)是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

4、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或几个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和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5、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个或几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加以横向研究比较。

6、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言语和行为,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

7、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8、观察力: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逐渐形成经常的、稳定的能力。

9、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稳定的立的心理过程,而注意是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

可使心理过程处于一种积极状态。

)10、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11、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克服困难的注意。

1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13、注意转移:是根据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者另一种活动中去。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幼儿心理学 第一章

幼儿心理学  第一章

一、实证研究法
1、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主要特点:采用规范的方法收集实际材料、 数据、事实中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来。 横向研究 时间 纵向研究
斜向研究
1、观察法 观察法是实证研究最根本的方法,托儿所 幼儿园最常用、最实用的研究方法。
长期观察 时间 定期观察 范围
全面观察 全面观察 范围 重点观察 重点观察
第一节 心理与心理学
一、心理学是什么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 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才标志着科学心理 学的诞生,心理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普通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二、心理现象的分类 心理过程:一个人生活在特定 的环境之中接受环境的刺激, 在大脑中产生一个反映现实的 过程。 个性心理:一个人的总体精神 面貌。
二、心理的客观源泉——客观现实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应 1、人脑对现实的反应,受个人态度的影响, 从而使反应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2、个人的经验也会很大程度上映想着对现实 的反映。 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 调节和支配上。 4、心理的主观能动性,在婴幼儿身上,表现 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白纸吹号
时间
长期观察 定期观察 群体观察 个体观察
全面观察 范围 重点观察 参与性观察 参与 程度 非参与性观察 结构性观察 非结构性观察
规模
工具 使用
直接观察 间接观察
设计 程度
观察 目的
验证型观察 探索型观察
2、调查法
谈话法 问卷法 测量法 作品分析法
3、实验法
实证研究中最严密、最客观的方法, 在心理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实验法是有计划有控制的观察 婴儿知觉研究中,最有效的行为测量 是注视行为。 随机性原则

第一章幼儿心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幼儿心理基础知识

(五)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形成科学育儿观
幼儿是人类社会中一个特殊群体,幼儿阶段是人一生中 特殊而重要的阶段,他们的身心具有独特的发展途径和规律。 幼儿是发展中的人,他们十分稚嫩,充满了勃勃生机,有巨 大的发展潜能和可塑性。幼儿是完整的人,具有和成人一样 的人格和尊严、一样丰富的精神世界、一样的差异性,但他 们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
思考:针对这一时期幼儿的特点我们该怎么做?
多为幼儿准备多样的感官材料,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幼儿运
用感官感受周围事物,注意对环境的布置。
(4)对微小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一个时期内,幼儿手里总爱紧紧攥着一些小东西,好 像生怕别人抢走似的。处在这个阶段的幼儿,眼睛里好像只 有小东西,越小的东西越吸引他。他的眼睛仿佛是放大镜, 能将所有的小蚂蚁、小珠子、小石子、小线头等收录到眼睛 里,并产生浓厚兴趣,然后兴致勃勃地去观察、去玩耍。
案例分析:
(1)丹尼斯在德黑兰的孤儿院发现58%的孤儿还不会独立 坐,开始站立和扶着走的年龄平均70周。从孤儿院抽出10个 婴幼儿,为他们创设适合站和走的环境,并安排保育员对这 些婴幼儿进行专门的训练,这些婴幼儿开始站立和扶着走的 平均年龄提前为41周。
此案例说明了什么?心理发展受什么因素影响?
2)心理学家把一对孪生姐妹在18个月时分开抚养,姐姐生 活在偏远地区,仅接受两年正规教育,妹妹在物质优越的 环境中长大,且读完专科学校。当她们35岁接受智力测验 时,妹妹的智商比姐姐高34分。 此案例又说明了什么?心理发展还受什么因素影响?
第一阶段:因为秩序的破坏而苦恼,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平静 下来。
第二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第三阶段:为了维护秩序

第一章 幼儿心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 幼儿心理基础知识
2、情绪和情感:其过程是一个人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体验。例如,满意、愉快、气愤、悲伤等,它总是和一定的行为表现联系着。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不仅仅是认识它、感受它,同时还要改造它,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3、意志:为了改造客观事物,一个人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方式方法、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即为意志过程。
这三个部分是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主要的三方面。
(3)个性
心理过程是人们共同具有的心理活动。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不同,心理过程在产生时又总是带有个人的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个性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2、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二)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
1、遗传
遗传是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生物现象。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正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心理。
遗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材质前提。心理活动是大脑的机能,有了大脑,人的心理活动才能产生。正常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1)动机
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
动机的基础是人在需要。需要不同,动机的性质也不同。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如人的生理的需要,人在饿的时候要吃饭,在渴的时候要喝水。可以说,人的动机就是再各式各样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章节
第一章
周次
第一周
课题
幼儿心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 幼儿心理基本知识

第一章   幼儿心理基本知识

第一章幼儿心理基本知识本章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人的心理现象2.理解人的心理实质;3.了解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及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4.理解遗传和成熟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明确环境和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5.能辩证地分析各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相互影响,有机联系。

6.掌握各年龄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7.知道幼儿心理发展中的敏感期。

第一节幼儿心理研究情景再现夏日的傍晚,妈妈拉着彤彤的小手正从幼儿园往家走。

走着走着,彤彤注意到地上有被风吹落下来的红红的石榴花,她边走边捡起来闻着、摸着、玩着,听到雷声,她问道:“妈妈,这是什么声音?怎么那么响啊?”,妈妈说:“这是天上在打雷呢,记得昨晚的天气预报说是今天下午有雨呢,看来这雨马上就要下下来了。

”听了妈妈的话,彤彤高兴得又叫又跳:“要下雨了,要下雨了,我要玩雨,我要玩雨,”并伸出小手在原地打转转,妈妈见状急忙拉上彤彤往家跑。

彤彤有些不情愿,妈妈只好跟她讲道理:“我们没带伞,要是淋了雨就会得感冒,然后就该吃药打针,那多难受呀!”听了妈妈的话彤彤想了想,说了声“好吧”就快步跟上妈妈跑回家了。

一、心理现象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环境、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现象,也称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人在清醒的时候,时时刻刻都有心理活动。

人们会听到各种声音,看到各种形状和色彩的物体,闻到各种气味,还会摸到、尝到种种东西的质地、味道。

对一个问题每个人有自己的思考、想法,并会把这些感受和想法用话语和别人交流。

在与周围的人与物相处时,有人会高兴,有人平静,有人生气,有人热情,有人冷淡,有人认真,有人马虎,有人镇定,有人慌张等等,这些都是人的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活动过程人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在人脑中发生、发展和完成的。

上述“情景再现”中的彤彤和她妈妈看到、听到、摸到、闻到一些东西就属于心理现象中的感知觉;彤彤妈妈说:“记得昨晚的天气预报说今天下午有雨呢,”这里的“记得……”表现的是记忆这种心理现象;妈妈对彤彤讲道理时,用了推理的方法,这说明妈妈当时有思维这种心理现象(而且是逻辑推理思维);“听了妈妈的话彤彤想了想”,这里的“彤彤想了想”,是彤彤在想象感冒了以后又要吃药,又要打针的“难受”情景,这是彤彤头脑里进行了想象这种心理现象;妈妈和彤彤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母女二人的言语活动,言语活动也属于心理现象;彤彤在进行感知、思维(理解思考)、想象等心理活动时,还有注意这样一种现象存在。

大一上期幼儿心理学知识点

大一上期幼儿心理学知识点

大一上期幼儿心理学知识点一、幼儿心理学的定义幼儿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活动的科学,主要关注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行为以及个性特点等方面。

二、儿童认知发展1. 感知发展:幼儿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事物的信息,逐步形成对物体形状、颜色、声音等特征的感知。

2. 认知结构发展:从简单的知觉运作,逐渐发展为复杂的认知结构,如模式识别、记忆和分类等。

3. 语言和沟通发展:从单词、句子的学习,到语言的应用和交流能力的提高。

4. 空间思维发展:幼儿从身体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空间关系和方向感知能力。

5. 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通过想象、推理和解决问题,逐步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幼儿情感和社会行为发展1. 自我意识的形成:幼儿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2. 情绪发展:从单一的高兴、生气等基本情绪,逐渐发展为对复杂情绪的辨别和应对能力。

3. 社会技能的发展:幼儿通过与家人、老师和同伴的交往,学会分享、合作、妥协等社会技能。

4. 积极行为和自我控制:通过反馈和激励,幼儿逐步培养积极行为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四、幼儿个性特点1. 活泼好动:幼儿喜欢活动,好奇心强,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喜欢模仿:幼儿通过模仿他人的言行举止,学习新知识和技能。

3. 自我中心:幼儿在认知和情感上较为自我中心,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4. 基本诚实:在幼儿阶段,大多数孩子具有基本的诚实品质,容易被外界环境和他人的评价影响。

5. 玩耍的需求:幼儿通过玩耍来学习和探索,玩耍对其心理和身体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五、幼儿心理问题及干预措施1. 分离焦虑:常见于幼儿进入幼儿园或新环境,可以通过逐步适应和安全感强化来缓解。

2. 焦虑与恐惧:幼儿常常对陌生人、陌生环境或特定事物感到不安,可以通过提供安全感的方式进行缓解。

3. 社交问题:包括羞怯、好斗、过度依赖等,需要提供适当的社交场合和指导,帮助幼儿学会适应社交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征,而是与其他年龄阶段所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2、心理发展现为:在基本相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下的儿童之间,甚至
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之下的儿童之间,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
性、相似性、稳定性。 a.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
第一章 基本知识
第一节 幼儿心理研究
情景再现
夏日的傍晚, 妈妈拉着彤彤的小手正从幼儿园往家走。走着走着,彤彤注意 到地上有被风吹落下来的红红的石榴花,她边走边捡起来闻着、 摸着、玩着,听到雷声,她问道,“妈妈,这是什么声音?怎么 那么响啊?”,妈妈说:“这是天上在打雷呢,记得昨晚的天气 预报说是今天下午有雨呢,看来这雨马上就要下下来了。”听了 妈妈的话,彤彤高兴得又叫又跳:“要下雨了,要下雨了,我要 玩雨, 我要玩雨, ”并伸出小手在原地打转转,妈妈见状急忙拉上彤彤往家跑。彤 彤有 些不情愿,妈妈只好跟她讲道理:“我们没带伞,要是淋了雨就 会得感冒,然后就该吃药打针,那多难受呀!”听了妈妈的话彤 彤想了想,说了“好吧”就快步跟上妈妈跑回家了。
倾向及道德品质关系较大的特征,其可变性大于认知方面的特征。 (3)可变性和稳定性的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
的。
三、学前期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
1、3-4岁 A、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B、爱模仿 C、思维靠行动 2、4-5岁 A、爱玩、会玩 B、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C、规则意识萌芽,是非观念较模糊 3、5-6岁 A、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B、抽象概况能力开始发展 C、个性初具雏形
第三节 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一、幼儿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
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概念 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 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的影响;另一方面,年龄对儿 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因为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 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 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
案例分析: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在椅子的垫子底下藏了一件物品,然后
把他的孩子打发出这个房间,他拿起这件物品并把它放在这个椅子对面的另一把
椅子的电子底下。皮亚杰教授希望这孩子会在第一只垫子底下寻找物品。然后当 他找不到,他会到另一块垫子下找到。但是,孩子回到房间后,他所做的就是掀 起第一把椅子的垫子寻找,然后用他并不完整的话说:“没了”,他就再也没去 另外地方去寻找椅子。接着,皮亚杰又重复这项实验,让孩子看着他从第一把椅 子的垫子底下拿出物品,并把它放在另一把椅子的垫子底下。结果,孩子是怎么 寻找的呢?他的儿子还是像以前一样在第一把椅子的垫子下寻找了一遍,说“没 了”。皮亚杰非常生气,他不耐烦地掀起第二把椅子的垫子说,你没看见我把它 放这里了么?儿子说:“我看到的。”然后他微笑着指着第一把椅子说:“但是 它应该在那里。你们觉得皮亚杰的儿子傻吗?
的结果。有的甚至认为环境决定一切,根本否认遗传因素。行为主义的创
始者华生就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壮的孩子,在我的特别环境里教养他们, 我可以担保任择一个训练,可以使之成为任何专家——医师、律师、画家、 企业家,同样可使之成为乞丐盗贼,不管他们祖先的才能、嗜好、品性和 种族是怎样。”这种自信来自于他用实验方法直接控制环境因素的动物研 究。
分析:
皮亚杰做这件事的目的与孩子的目的不一致。
皮亚杰是想教会孩子运用类推思维,找到物品;而孩子的兴趣不在于 找到物品,而在于在它应该在的地方找到它。在他认为,如果不把物 品放在应该放的地方,这个游戏还有什么意思呢?
走进了幼儿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理解幼儿,尊重幼儿,从而科学有 效地指导幼儿。
2.学好幼儿心理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幼儿观。
三、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1、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2、幼儿心理发展的培养
四、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1、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利于形成科学的幼儿观 幼儿的心理特点是十分独特有趣的,他们常常会说一些没头没脑的话, 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一些行为也常常让成人觉得不可理喻,如果 我们懂得了幼儿心理的特点,才能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理解孩子行 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含义: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但
不能把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儿童的实际年龄完全对应起来。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某一年龄阶段所有儿童的心理发
展中概括出来的特征,具有普遍性。它不是个别儿童或少数儿童偶然
表现出来的某些特殊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不是某一年龄阶段儿童全部的心理特
一、心理现象 1、心理活动过程 认识过程 :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绪情感过程:高兴、悲伤
意志过程:控制力、坚持
2、个性心理 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呈现与众不同的个人色彩的 现象称为个性心理
二、心理的本质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没有客观现实,人脑就不能产生心理。 印度狼孩 3、人的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1)人的心理在反映客观现实时,因为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 以及能力等各有不同,会对客观现实做出主动的选择。 2)人能认识自己的行为并能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上。
4.家长的文化和心理素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 师,也是相处时间最长、最亲密的教师,父母的一言 一行,对孩子的个性塑造、人格形成、智力发展、价 值观念的取向等都有潜移默化地影响。 5.夫妻关系:和谐家庭对于女的心理正常发育起良 好作用,它可以给子女带来安全感,有利于各种心理 活动的正常发展。和谐家庭的子女往往温顺、大方、 公平、是非分明、富有正义感。不和谐家庭对子女正 常心理发育往往起着不良的作用,夫妻的互相争执、 争吵、抱怨、打架,不能给子女带来安全感。夫妻的 打骂、争斗行为往往给子女以效仿作用,在这种环境 长大的子女容易出现说谎、打架、反社会行为。
第二节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
在儿童心理学史上,历来有遗传论与环境论的争论。遗传论者认为,儿童 的发展是由遗传决定的。英国的高尔顿曾用家谱法来研究天才遗传的问题, 他得出的结论是,名人的亲族易成名人,这便足以证明血统有力地影响个 人的发展,也就是说,天才基本上是遗传的。环境论者持相反的论点。在 他们看来,遗传只是给予了某种可能性,唯有环境和训练才能决定其发展
b.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
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儿童也必须遵循。 c.从儿童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
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不同儿童之
间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又会有所变化、有所差别。一般来说,和意识
童言趣语:
夏天的傍晚,天气闷热,童童跟着爸爸在小花园里玩,忽然刮来一阵 大风,爸爸说:“刮风了,真凉快!”童童听见了说:“不对,是老天爷 打开了空调。” 【“错”与“不错”】琪琪两岁多的时候,已经对是非有了初步的概念。 大人评价她“你真棒”,“你真好”等等,她是很乐意接受的,但她拒绝 否定词语,最明显的就是那个“不”字。一次妈妈做饭,琪琪帮着洗菜, 妈妈乘机表扬她:“真不错!”她听了,很生气地说:“错!”
四、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幼儿园
幼儿园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幼儿园的环境以 及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安排下进行的,是一个以教师和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 轴构成的社会集体。其基本功能就是通过教师与幼儿之间
的双向交互作用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应当说,园所
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最理想的场所,但在教育实践中, 相当多的托幼园所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缺 乏科学性,这是导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一、生物因素 1、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幼儿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
了最初的可能性
3、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心理发展
二、社会因素
1、环境和教育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
实 2、环境和教育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家庭
1.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 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良好的作用,不健全的家庭结构对儿 童的心理有着消极的影响。 2.居住条件:居住条件不仅仅是住房类型和面积大小问题,实 际上它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多个方面。 3.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特别重要的 意义。良好的家庭氛围可形成儿童活泼、开朗、大方、好学、 诚实、谦虚、合群、求知、好奇等健康心理;相反,不良的家 庭氛围(吵架、撕打、气氛冷漠、关系不和睦),往往给孩子 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处于不不愉快的情绪之中,惊恐焦虑, 没有安全感,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任性、 不讲礼貌等。另外,生活在吵闹家庭中的孩子还容易产生行为 紊乱,夜惊、梦魇和遗 尿症等心理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