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合集下载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同意识的产生相一致,意识是潜能,认识是意识的体现和发展。

)1、认识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过程2、认识论和本体论3、认识和认识论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意识是人的属性,而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只有主体与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发生。

实践是使主体与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唯一途径。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实践锻炼了人的体力和思维能力,也不断丰富个人的知识。

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但并不否认从他人或书本上获得知识的方式。

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开拓新领域,涌现出新的问题、新的需要。

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和经验,另一方面也不断接触新领域,遇到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和矛盾。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在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实践校正认识,再以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

(同“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一起理解)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认识主体a、含义: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具体的人。

b、性质和特点: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人的肉体、大脑都是自然分化的物质的事物)社会历史性(个体是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认识受到所处社会条件的制约)能动性(突出表现:目的性和计划性)c、结构:个体、群体和整体人类2、认识客体a、含义:认识和实践所指的对象b、性质:客观实在性、对象性(对“对象性”的理解: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能构成认识客体。

)c、结构: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基本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而我们对这些事物的认知也是非常重要的。

认识是指我们对事物的了解和理解,它是人类思维的基础,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解读和行为的选择。

那么认识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如何发展的呢?一、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可以理解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过程。

它可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层面。

感性认识是指我们通过感官来感知事物的现象和特性,它是对事物表象的直接把握和认识。

而理性认识则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和推理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思考,从而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

认识的本质还包括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矛盾统一。

主观性是指认识是一个主体的活动,是从主体的角度对客体进行认识,反映主体的思维和意识活动。

客观性则是指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独立于主体的存在。

认识的本质就是通过主观的认识去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本质。

二、认识的发展规律认识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它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阶段。

认识的发展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与客观世界接触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2.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直接感知和把握,它是对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行认识。

而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和推理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和抽象概括,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 从具体到一般的认识。

认识的过程是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逐渐上升到对一般规律性的认识。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一般规律,并能够将这些规律应用到其他具体事物中去。

4. 从表面现象到本质规律的认识。

认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表面现象到本质规律的深化过程。

通过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我们可以初步认识事物的现象和特性,而通过理性认识,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对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反映,是人类对对象的理解和把握过程。

它是人类思维活动和意识活动的核心内容,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认识的特点1.主观性:认识是人类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主动思维和意识活动,是人类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和把握外部事物的过程。

2.社会性:认识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无论是语言、符号、概念还是科学理论,都是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产生和演变的。

3.目的性: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有目的的,通过认识来掌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实现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4.过程性: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人类在实践中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不断推进的。

认识的要素认识的要素主要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指人们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直接感知、观察和描述。

感性认识具有直观性、特殊性和个别性的特点。

它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起点和基础,是理性认识的源泉和依据。

理性认识是在感性基础上进行的思维和推理活动。

它通过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形成抽象概念、法则和理论。

理性认识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特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认识的发展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落脚点,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得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真实认识。

实践有助于人们主动积累和更新认识内容,不断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体系。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两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起点,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和升华。

感性认识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直接感知、观察和描述,在经验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直观印象和具体认识。

但感性认识的局限在于只能揭示事物的现象和特殊情况,无法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入理解。

理性认识通过概括、分析、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将感性认识所获得的具体材料进行加工和组织,形成抽象概念、规律和理论。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主体与客体的这种反映与被反映、改造与被改造的过程即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认识是为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因此,改造世界必须首先认识世界。

如,一个想过河的人有必要认识河宽河深及桥或船的状况。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

一是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二是实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的《冬夜书示自律》“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毛泽东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马克思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为了说明感觉的不可靠,以对蜡块 的感觉为例,笛卡儿说,蜡块的颜色、 形状、大小、气味、硬度等可感性质 似乎是清楚不过的,但是当我们把它 移到火边时,它的味道消失了,颜色、 形状改变了,可见这些可感性质都随 外界的变化而变化,不是蜡块的本质 属性。
批判“天赋观念论”
天赋观念论的理由是 一些观念和原则,比如数学 的和道德的规则,是全人类 “普遍同意”的,洛克否定 了这种说法,认为根本没有 什么全人类普遍同意的与 生俱来的观念,被天赋观念 论者当作人类普遍同意的 矛盾律、同一律就不为白 痴和婴儿所知。无神论者 就不接受“上帝”的观念。
洛克(Locke 1632年— 1704年 )
洛克的“白板 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 经验。他批判了笛卡尔等人的天 赋观念说,而认为人的心灵开始 时就像一张白板,只有通过经验 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经 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
莱布尼茨的反批判
《人类理智新论》中,不 再强调天赋观念是“普遍同 意”的原则和观念,而是加 强对天赋观念的“潜在性” 的说明。人的心灵不是一张 白板,而是有着纹理的大理 石。“潜在性”的是潜在的 能力还是现成的观念?认为 天赋观念是作为“倾向、禀 赋、习性或自然的潜在能力 而天赋在我们心中”。
既要反对忽视理性的狭隘经验主义, 也要反对轻视经验的理性主义
注意:经验论和唯理论及其片面性
培根
经验论夸 大感性认识 而轻视理性 认识
笛卡尔
洛克
唯理论夸大 理性认识而轻视 感性认识
反映论: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
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坚持从“物到 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没有被反映者 ,就不能有反 映。
天赋观念论的基本内容
笛卡儿把观念分为三种:天赋的、外来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简述实践与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或表述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结果)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对立是指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互区别的。

然而二者又是统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

第二,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主客体在实践关系中,同时发生着认识关系。

就是说,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主体就在观念上、理论上去理解并把握客体,也就是达到对客体的认识。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一切实践只有在主体能动性和客体制约性统一的基础上,才是成功的实践。

这个实践过程也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对于认识本质的回答有什么不同?1、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离开实践和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把认识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照镜子式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机械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2、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一概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2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2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认识客体的性质。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 在性、对象性。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了解即可,常以选择题出 现。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 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立是指 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 互区别的,上面我们已分别做了说明。然而二者 又是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 下:
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 认识的哲学认识论。在欧洲近代哲学中有两位典 型代表人物,一位是英国的休谟,他认为人能知 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外部世界本身是否存在、 是否可以认识,我们是无法知道的。另一位是德 国哲学家康德。“自在之物”的现象可以引起人 的感觉,认识无法达到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 识的事物,但不存在根本不能认识的事物;现 在没有被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和人的认识的 发展,将来总会被人们所认识。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重点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马 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 如下: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与认识在实践中 发生是一致的。如果没有实践这个桥梁,主体就无法达到客 体,认识也就不会发生。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就是谬误。真理是指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相一致、
相符合。谬误是与事物不相一致、不相符合的认识,它不
仅与事物的现象和表面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而且也
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
•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
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易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2、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理论对实践的依赖,除了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的理论外,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所掌握,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二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3、从时间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

如此实践,认识,在实践,在认识,循环
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简述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简述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简述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认识的本质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理解和反映能力,是个体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建立关系的过程。

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直接感受、认识和反映的活动,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对所获得的认识进行概括、分析、合成和创新的能力。

2. 由表象认识到本质认识的提升:表象认识是人们在初步认识事物时,对事物的外部形态、色彩、运动等表面现象的描述和把握,本质认识则是通过深入分析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3. 由单向认识到透过矛盾认识:单向认识是人们在初步认识事物时只看到其中的一方面,透过矛盾认识则是通过认识和理解事物内部矛盾性的存在,深入理解客观事物的无限多样性和复杂性。

4. 由原始认识到发展认识:原始认识是人类在生命早期阶段,通过感性认识、直觉和动物本能反应机制对事物进行认知。

发展认识则是在个体在接受教育和社会经验的影响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感知、理解和反思能力,对事物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把握。

综上,认识的本质和认识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较为长久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理解和反思,以及学习和经验积累不断提高认识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01讲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从古至今,存在着各式各样关于认识的理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辩证法与认识论统一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到认识论中来,克服了以往唯物论在认识论上的局限性,认为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引起认识论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具体表现在四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而唯一能使主客体相互接触的就是实践。

如果没有实践这个桥梁,主体就无法达到客体,认识也就不会发生。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

书本上的、他人的知识,对我们来说是间接的。

在他人、在第一次获得这种知识的人那里,仍然是直接的,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所以,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首先,实践为人们认识新领域、解决新问题提供经验,既包括继承前人的实践经验,又包括当代人的实践经验。

其次,实践还为人们认识新领域、解决新问题提供新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恩格斯指出:“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也改造着自身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硬!
红! 甜!
感觉
知觉的含义:
知觉是感觉的集合,是把事物感 觉 综合在一起,形成的关于客观事物各方 面特性的整体感性形象。
苹果(知觉)=红+甜+硬 +……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知觉
表象的含义: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是感觉和 知觉在头脑中的回忆,是对客观对象的整体 形象的再现。
知觉
表象
回忆再现
实践决定认识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恩格斯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
的需要,这种需 要就会比十所大 学更能把科学推 向前进。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确定季节、了解 气候的需要
天文学
丈量土地、衡量容积 和其他计算上的需要
数学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活动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 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先验论: 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 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它坚持从“思想和 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反对
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客体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之间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的优点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
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 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 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指 出主体是在自觉主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人对 世界的反映能力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着的。 这个过程实际是主体与客体双向互动的过程,是认识主体能 动地创造的过程。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 认识的发展过程,因而全面揭示了认识的辩证性质及其过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理解,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

认识具有客观性、主观性和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理解,因此具有客观性;认识是由人主体进行的思维活动,因此具有主观性;由于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文化水平,因此认识也具有历史性。

二、认识发展规律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说明实践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源泉。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步深化对客观世界的理解。

2.感性认识与概念形成感性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第一手材料。

在感性经验基础上,通过概念形成过程将个别经验转化为普遍规律或范畴。

这种过程既包括归纳推理也包括演绎推理。

3.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而实践则是检验理论的有效途径。

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4.认识从表面到深层次的转化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在初步感性认识后,人们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思考,逐步深化对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5.阶段性与渐进性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阶段性和渐进性两个方面。

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也不同。

但是,在每个历史时期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都是在前一时期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

三、认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主观唯心主义倾向由于主体思维活动具有主观性,因此很容易产生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这种倾向会导致人们忽视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2.机械唯物主义倾向机械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客观性,但是忽视了物质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这种倾向会导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3.形而上学倾向形而上学强调事物的静止状态,忽视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这种倾向会导致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缺乏历史性和动态性。

四、认识发展的未来趋势1.科技创新推动认识深入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将不断深入。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我是一个助产婆而已
我的授课方法



1、我承认我是无知的。 在无限世界面前,我是 一个无知者。我能给你 的仅仅是一个看待世界 的窗口。 2、我给你的是你自己已 经有的。你知道什么, 我会在你知道的基础上 拓展性地告诉你什么。 3、我不强求你改变。在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 够真正改变你,除非你 自己愿意。
红 花!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
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硬! 红! 甜!
知觉 是对事物表面现象 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表象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 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 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认识和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反 映 具 有 摹 写 性 与 创 造 性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客体是主体认识的对象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性状和关系 能 摹写性 动 性 体 现 创造性 本质和规律
分析和选择
运用和组合
建构和虚拟
水稻基因图发表与超级杂交水稻
客体主体化过程
认识关系:认识和被认识 主体 中 介 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 客体
主体客体化过程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中介)
客 体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环节
第一,确立实践的目的和方案; 第二,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行动; 第三,通过反馈调节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3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3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⑴识记:认识主体的含义。

答: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客体的含义。

答: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⑵领会: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答:①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主体的特点。

答: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首先,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人是自然界长期分化的产物,具有自然属性。

其次,认识主体具有社会历史性。

认识主体的社会性,是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识主体的历史性,是指主体的认识活动不能超越特定的历史时代,每一时代主体的认识都代表、反映那个时代的水平。

再次,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

认识主体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体,从对客体对象的选择和设定,到主体通过认识工具对客体施加作用和影响,再到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制作,都体现着主体的能动性。

认识主体的结构。

答: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的结构,它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认识客体的特点。

答:认识客体的性质。

答:首先,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

无论是自然客体、社会客体还是精神客体,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归根结底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其次,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

不是所有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事物都能成为认识客体,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成为认识的客体。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答:①实践关系。

这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它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首要的基本的关系,没有实践关系,其他任何关系都无从谈起。

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引言认识是人类进入社会和改造世界的基石,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活动。

通过认识,人们能够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理解、认同和掌握。

本文将探讨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类认识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1.感知与认知认识的本质可以被归纳为感知与认知两个方面。

感知是指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感知,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认知则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感知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构建起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2.主体性与客观性认识是主体与客观之间的一种主客观关系。

主体性体现为认识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人们通过主动接触、选择和思考,积极地获取和处理外界信息。

客观性则要求认识必须符合客观规律,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来反映客观实在。

3.综合性与发展性认识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融合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直觉和概念、形象和符号等多种元素。

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既能够通过感性认识直接感知到事物,又可以通过理性思考加工和推理来形成更抽象、更深刻的认识。

认识也具有发展性,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不断从事实和经验中积累新的认识,并与旧有认识相结合,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二、认识的发展规律1.量变与质变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迈进的过程,它经历着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量变是指认识在数量上的积累和延伸,即通过对感性和理性认识的不断积累和提高,使认识范围更广、深度更深。

而质变则是指认识在质量上的突破和飞跃,即通过对事物本质、内在规律的深入认识和把握,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和境界。

2.递进与飞跃认识的发展呈现出递进和飞跃的规律。

递进是指认识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通过逐步的发展和完善,逐渐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飞跃则是指在认识过程中,由于技术、科学和文化的进步,人们有时可以跨越原来认识中的瓶颈,实现对事物认识的突破和跃升。

3.相对和绝对认识的发展既具有相对性,也具有绝对性。

相对性体现在认识是具体对象和具体条件的反映,它受到主体认识能力和客观事物的限制;绝对性则体现在认识是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的反映,它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著名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强调()A.唯有参加实践才能获得知识B.读书不能获得真知C.实践是认知的目的D.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2.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是()A.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B.认识主体具有社会性C.认识主体具有历史性D.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A.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B.一切有生命的人C.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间接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对立是()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7.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为()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反映论和先验论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8.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就会导致()的错误。

A.经验论或唯理论B.经验论C.唯理论D.可知论9.人的认识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但永远不能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已经完毕,除了望着已获得的正确认识出神外,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这段话强调的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A.具有曲折性B.具有反复性C.具有无限性D.具有有限性10.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这说明认识具有()A.有限性B.无限性C.穷尽性D.短暂性11.真理就是()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B.对人们有用的理论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D.为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12.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这种观点属于()。

A.相对主义B.绝对主义C.唯心主义D.唯物主义13.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A.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D.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14.“有用即真理”属于()的观点。

A.实用主义B.唯心主义C.唯物主义D.马克思主义15.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上。

A.适用性B.有限性C.内容D.功能16.真理的价值突出地表现为它具有()的功能。

A.指导实践B.再认识C.教育D.激励1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解放思想C.坚持矛盾的观点D.坚持否定之否定规律1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A.理论联系实际B.矛盾理论C.解放思想D.实事求是19.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为人民服务D.共同富裕20.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B.认识能动作用的原理C.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D.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实践和认识的表说正确的有()A.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表现在()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有()A.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B.认识主体具有社会历史性C.认识主体具有对象性D.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要具备的条件有()A.感性材料可以是零散不全的B.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C.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D.具有天赋的聪明才智5.理性认识的形式包括()。

A.知觉B.表象C.判断D.推理6.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A.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C.实事求是D.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7.真理具有()的功能。

A.指导实践B.再认识C.教育D.激励8.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统一的,具体表现在()A.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B.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D.“实事求是”这四个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三、简答题1.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四、论述题。

1.试述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统一?答案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952.【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953.【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参见教材P98 4.【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975.【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参见教材P1026.【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027.【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

参见教材P1038.【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如果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参见教材P1079.【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1110.【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

参见教材P1111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

参见教材P11312.【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1613.【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1614.【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2215.【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

参见教材P12116.【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真理的价值突出地表现为它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参见教材P122 17.【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参见教材P12418.【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参见教材P12719.【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参见教材P12720.【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29二、多项选择题1.【正确答案】ABC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94—962.【正确答案】ABC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94—963.【正确答案】AB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974.【正确答案】BC【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085.【正确答案】CD【答案解析】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参见教材P1066.【正确答案】ABC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11—1127.【正确答案】ABC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228.【正确答案】ABC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25—127三、简答题1.【正确答案】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首先实践为人们认识新领域、解决新问题提供经验,既包括继承前人的实践经验,又包括当代人的实践经验。

其次,实践还为人们认识新领域、解决新问题提供新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95。

2.【正确答案】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就是说,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

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但与此同时又必须明确:仅仅作为客体自身,既无所谓真亦无所谓假,也就是说,事物及其规律本身并不就是真理;真理属于认识范围,是一种与客体即认识对象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

其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实践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结果都是客观实在,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14。

四、论述题。

(1).【正确答案】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在实际工作中,把客观存在的事物和客观实际情况作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就在根本上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只有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和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获得改造世界的成功。

第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对什么是实际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这里讲的实际不是指个别的事例或片面的事实,而是指客观事物的整体,指各种现象的综合。

第三,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第四,“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做到实事求是。

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保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