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系统

合集下载

常见的四种找油理论-胡见义

常见的四种找油理论-胡见义

常见的四种找油理论:1.沉积盆地找油论2.有效生油区控制油气田分布论3.含油气系统理论4.圈闭带控制油气聚集论一、沉积盆地找油论(一)盆地、沉积盆地、含油气盆地盆地:地球上周围被高地包围的低地,或者说岩石圈表面三维空间的凹地,充满水和空气。

地质意义上的盆地:指岩石圈表面三度空间上的凹地,其内部充填有沉积物,而且要具有时间的概念,即四维。

也就是指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在地质历史某一阶段形成的被水域占据的一个断陷或坳陷地带,它以负向运动占绝对优势,同时接受了足够厚的沉积物充填,形成了中间沉积厚度大,向边缘逐渐减薄的沉积体。

含油气盆地指已经发现油气田(藏)或已有油气显示的沉积盆地,以及具备油气生运聚条件的沉积盆地。

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首先必须是沉积盆地;2.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曾经不断地沉降、接受沉积,具备油气生成与聚集的有利条件;3.在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发生过油气生运聚,或者已经发现过油气显示或工业油气田。

(二)沉积盆地是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基本构造单元在人类长期的找油实践过程中,人们认识到油气不仅可以在背斜中聚集,也可以在非背斜中存在,它们必然受更高一级的沉积和构造单元控制。

油气有机生成说,以及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理论的建立,揭示了形成油气田(藏)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受一个基本地质单元——沉积盆地的控制。

世界上目前已经发现的油气田几乎都分布在各种类型的沉积盆地中。

并不是所有的沉积盆地都是含油气盆地,有没有油气,取决于沉积盆地具不具备油气生、运、聚的基本条件。

(三)沉积盆地控制油气赋存的因素油气的成藏→温度、压力及有效受热时间控制的化学动力学过程→压力、浮力和流体势所控制的流体动力学过程油气是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生成的流体矿产, 要弄清油气形成与分布规律,必须开展盆地分析。

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包含生、储、盖、圈、运、保存和配套。

这些条件的合理的、最优化的组合将形成油气储量丰富的含油气盆地,较差的组合则形成低储量丰度甚至非含油气盆地。

石油地质学-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

石油地质学-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

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地壳上的油气,因受大地构造及盆地内构造单元、沉积相控制,其分布规律呈现出区域性、群带性、级次性。

所以油气勘探一般是从区域研究入手,解剖局部。

根据盆地构造单元特征及油气聚集的区域性规模,一般把地壳上的油气聚集单元划分为五级(从小到大):油气藏→油气田→油气聚集带→含油气区→含油气盆地。

目前,人们又划分出“含油气系统”单元,它可大可小,无法硬性与上述单元的比较大小。

划分出上述的不同聚油气单元,为油气勘探指明了正确方向。

§1 油气田及其类型一、概念:油气田系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所有油藏、油气藏、气藏的总和。

如果这个局部范围内只有油藏称为油田;仅有气藏称为气田。

油气田按矿床学名词又称为油气矿床。

石油地质学上的油气田和我们通常说的大庆油田、长庆油田等概念是不同的,后者是一个经济、地理上的概念。

“油气田”的概念有下列含义:1.油气田是指油气现在聚集的场所,而非它们原来的生成地点。

2.一个油气田是由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

这个“局部构造单位”的含义是广义的,它可以是褶皱构造、断裂、单斜、盐丘或泥火山刺穿构造,也可以是生物礁体、古潜山、古河道、古砂洲、砂坝等非构造单元。

3.一个油气田总占有一定面积,其大小变化较大。

取决于局部构造单元的规模大小。

它包含一定的经济意义。

4.一个油气田范围内,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油藏或气藏。

二、分类:油气田的分类首先按岩性分为砂岩油气田和碳酸盐岩油气田。

再根据“单一局部单位”划分亚类,其基本类型与油气藏的类型大同小异。

§2 油气聚集带及含油气区一、聚集带(一)概念:油气勘探实践已经证明,油气田不是孤立存在的,当发现一个油气田后,经常会在其邻近区域内找到一串新的油气田。

这是因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是一种区域性的,即运移指向常常受二级构造带所控制,当这些二级构造带与油源区连通较好或相距较近时,随着油气源源不断供给,整个二级构造带各局部构造的一系列圈闭都可能形成油气藏。

巴西桑托斯盆地含油气系统划分与评价

巴西桑托斯盆地含油气系统划分与评价

摘 要 巴西 桑 托 斯 盆 地 深 水 区 白垩 系一 新 生 界 的 油 气 绝大 部 分 分 布 于 圣 保 罗 高 地 . 其 次 分 布 于 盆 地 陆坡 坳 陷 区 盆
地 的 下 白垩统 区域 性 蒸 发 岩 盖 层 为 盐 下 油 气 藏 的 形 成提 供 了保 证 根 据 盆地 的构 造 格 局 以及 烃 源 岩 、 储 集 层 和 油 气 分 布 的特 征 , 划 分 出 两个 含 油 气 系 统 : 下 白垩 统含 油 气 系 统 和 上 白垩 统 含 油 气 系统 。 下 白垩 统 含 油 气 系 统 还 可 划 分 为 盐 下和 盐 上 两个 成 藏 组 合 划定 了含 油 气 系统 在 盆 地 中 的分 布 范 围 认 为 圣保 罗高 地 下 白垩 统 盐 下 G u a r a t i b a 群 湖相 碳 酸 盐 岩 层 系最 有 勘 探 潜 力 . 盆地 北 部 和 中部 的上 白垩 统 土伦 阶 I l h a b e l a段 浊 积 岩 和 新 生界 Ma r a m b a i a组 内浊 积岩 储 层
地 内的深水 区盐 下 勘探 取得 的重 大 突破包 括最 大 的 油 田如L u l a 油田 ( 以前 称 为T u p i 油 田) ( 可 采 油 当量
l 1 . 3 5 x 1 0 8 m 3 ) 、 F r a n c o 油 田( 可采油当量1 0 . 3 x 1 0 m。 ) 和L i b r a 油 田( 可采 油 当量9 . 2 7 x 1 0 1 T I ) … 截 至2 0 1 2
白垩 统 阿 尔 布 阶 海 相 碳 酸盐 岩 和 上 白垩 统 赛 诺 曼
阶一 新生 界海 相碎 屑岩 和碳 酸盐 岩 ( 图2 ) 。 区域 上 , 北 东 向 的基底 断层 控制 了盆地 内的构造 走 向 。垂 直

从含油气系统到成藏油气系统——油气系统研究新动向

从含油气系统到成藏油气系统——油气系统研究新动向

等 主编《 er lu S se f m S u c oT a 》 P t e m ytm o o ret rp 一 o r
书 ( o D w,1 7 ;D w,1 7 ;P ro o ,1 8 ; 92 o 9 4 er d n 9 3
Ul s e ,9 6 Ma 0 n a d D w, 9 4 , 气 系 mi k 1 8 ; g 0 n o 1 9 ) 油 h

曹 地 质 论 评
GooI L EI Vv N6 ELG A V w o4 0 c R E N. O I . _ 28 O O 5
从 含 油气 系统 到 成 藏 油气 系统 油气 系统 研 究新 动 向
— —
刘 江 ’, 池 , 震 静 3刘 洋 王 亮
闭研究 、 油气 源研究 、 藏研究 到 系统 的油气 系统研 油
究在 一个 并 不 很 长 的 时 间 内 经历 了 突 飞 猛 进 的发 展 , 今油气 系统理 论 已经是人 们从 三度 空 间 , 时 如 从
统理论 经历 了一 个 快 速 的 、 断 的发 展 、 善 过程 , 不 完

等 , 9 7 窦 立荣 ,9 9 等 等) 产 生 了很多有 价值 的 19 ; 19; , 意见 、 见解 和应用 研究 , 油气 系统理论 在我 国 的快 为
速发展 奠定 了 良好 的基 础 。
起 的油源 、 集层 、 层 、 闭等 四个 成 油要 素 所 储 盖 圈
组 成 的整体 。每一个 成油 系统 都有 自己的特征 和 主
气 生成 、 运移 和 聚集 过 程 。油 气 系 统理 论 揭 示 了油 气成 藏各
形 成 的时间 、 间概 念 , 我们 从 三 度 空 间 , 时 间 空 为 从 演化 上认 识油 气藏 、 价 油 气 藏 和勘 探 油气 藏 提 供 评 了很 好 的 、 重要 的 理论 指 导 。可 以说 “ 气 系 统” 油 概

邵家洼陷区含油气系统研究及应用

邵家洼陷区含油气系统研究及应用

系统进行研究 , 并对洼陷 内的含油气系统做 了对 比分析。最后确定邵 家洼 陷共 发育 三套烃源 岩 , 形成三套含 并
油气系统 。根据研究成果 ,在实际生产 中重新对油气 聚集 有利部 位部署探井 ,新 增 了石油地质储 量 ,实现 了本
区油气勘探的突破。
关键词 济 阳坳陷 沾化 凹陷Fra bibliotek储集岩特征
含油气 系统
0 引言
沾化凹陷位于济 阳坳 陷的东北部 ,总体呈北 东向展布 ,为第三 纪沉积盆地 ,是 济阳坳陷的主 要富生烃凹陷和产油 区,邵 家洼 陷区属于沾化凹 陷的次级构 造单 元 ( 1 。其北 以义南断层 为 图 )
田位于该区东北部。此外 ,在南部 和西部均见到 了少量的油流或显示。油区 内存在馆陶组,东营 组、沙河街 组及 奥 陶系等多套含油层 系。但 是 , 长期以来该油区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全面的研究 ,
分布的差异 ,也形成 了地质要素和地质过程都有 不同的含油气系统 。同一源 区既可以是一个 凹 J
陷 ,也可以是一个洼陷。这样 的限定将一个复杂
图 1 邵家洼 陷工 区位置图
的含油气盆地分解成若干独立 的烃源区及周围相 关 的油气聚集带来研究 ,可 以使系统之间相互关
系的讨论简化。实际上 ,复式含油气 系统不是分

式油气系统 的条 件 。其 中包 括 以下 的 含 油气 系统 : 沙一段含油气 系统 ,沙三段 含油 气 系统 和沙 四段含
油气系统 ( 2 ,其 中沙一段为低熟油含油气 系 图 )
统 ,沙三段为成熟油含油气系统 ,沙四段也为成熟 油含油气系统。但是 ,沙三段下部的油页岩是整个
图 2 邵家洼 陷区含油气 系统剖面图
表 1 邵家 洼陷区含油气 系统简表

含油气系统在构造演化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含油气系统在构造演化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最 有可 能 发 现 石 油 的 含 油 气 区 带 ” “ 定 和 划 分 石 油 系 统 、确 的依 据 是 油 源 对 比 的 地 球 化 学 原 理 ” “ 油 聚 集 依 生 烃 灶 、石 的不 同 具 有 族 群 性 特 征 ” “ 业 性 石 油 聚 集 依 赖 于 较 好 质 、商 量 和 规 模 以及 成 熟 的 烃 源 岩 ” 这 一 学 术 思 想 和 成 果 奠 定 。 了 现 代 含 油 气 系 统 理 论 和 研 究 的 基 础 。P ro o erd n和 Mas se 于 18 9 4年 最 早 使 用 了 “ 油 气 系 统 ” 念 , 将 含 油 气 系 统 含 概 并
的要 素 及 结 构
图 1 一 个 油 气 系统 的形 成 、 存在 状 态 、
保 存 及 被 破 坏 全 过 程 框 架 图
理解 为“ 由一 系列相关要 素和 地质 事件 组成 的 系统 , …一 …
个 含 油 气 系 统 的 形 成 是 各 种 物 理 、 学 变 化 共 同 作 用 的 结 化
与流体 一史
D w 被 认 为 是 含 油 气 系 统 ( erlu ytm) 论 的 o p toe m s s e 理 奠 基 人 , 于 对 美 国 Wii o 基 ls n盆 地 原 油 成 因 和 分 布 规 律 的 lt
研 究 , 于 1 7 在 AAP 年 会 上 正 式 提 出 了 “ 油 系 统 ” 他 9 2年 G 石 概 念 , 主要 观 点 是 “ 确 定 成 熟 烃 源 岩 范 围 基 础 上 , 过 其 在 通 对 石 油 运 移 通 道 和 盖 层 分 布 范 围 的 确 定 , 以 预 测 或 找 到 可
与 调 整 改 造 的 变 化 , 致 多 个 含 油 气 系 统 叠 置 、 叉 、 通 导 交 窜 果 , 些 作 用 直接 控 制 着 油 气 的 生 成 、 集 和 散 失 ” 之 后 , 与 油 气 的 混 聚 , 至 在 含 油 气 系 统 形 成 过 程 中 还 出 现 过 已 这 聚 。 甚 D masn Me s e 等 , s e 、 g o e i , i n r Umi k Ma o n又 相 继 提 出 了 “ o s h 产 聚 集 的 油 气 藏 大 规 模 散 失 等 情 况 , 此 形 成 的 含 油 气 系 统 。 由 油 盆 地 ” g n rt eb s ) “ 油 生 成 器 ” h do ab nma 这 一 概 念 是 中 国 学 者 , 对 中 国 大 陆 多 旋 回 构 造 发 展 特 点 ( e eai a i 、石 v n ( y rcro - 针 cie 、 独 立 含 油 气 系 统 ” idp n etp t leo sss hn ) “ (n e e d n er i ru y— 以 及 叠 合 含 油 气 盆 地 独 特 的 石 油 地 质 特 征 所 提 出 的 。 和 经 of tm) “ 油 气 系 统 ” 概 念 , 分 别 阐 述 了 它们 的 含 义 。 e 和 含 的 并 典 的 含 油 气 系 统 相 比 , 合含 油 气 系 统 概 念 包 括 如 下 含 义 : 复 目前 , 们 普 遍 接 受 的 含 油 气 系统 的 概 念 是 M ao n和 ( ) 成 复 合 含 油 气 系 统 的 生 烃 灶 至 少 有 一 个 , 其 中 的烃 人 go 1组 而 D w 关 于 含 油 气 系 统 的 经 典 表 述 : 油 气 系 统 ( erlu o 含 p toem 源岩层 系至少是两套 以上 , 且在平 面上 重 叠或 大 部分 交叉 。 sse “ 一 个 自然 的 系 统 , 包 含 活 跃 的 烃 源 岩 及 与 该 源 ( ) 套 以 上 的 烃 源 岩 层 系 或 两 个 以 上 的 生 烃 灶 中 的 油 气 ytm) 是 它 2两 岩 有 关 的所 有 已 形 成 的 油 、 , 包 含 油 气 藏 形 成 时 所 必 不 生 成 和 大 规模 运 移 与 聚 集 允 许 一 期 出 现 , 往 是 多 期 次 气 并 但 E

含油气系统研究在中国的应用

含油气系统研究在中国的应用

含油气系统研究在中国的应用Ξ周 晓1,陈 琦2(1.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2.河南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河南唐河 473400) 摘 要:含油气系统理论提出后迅速作为油气地质研究的一种新思路与新方法。

中国地质学家结合我国叠合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对该理论进行了补充,取得了丰硕成果。

该理论提出后迅速作为油气地质研究的一种新思路与新方法,也是当今世界各大油田公司进行油气勘探选区与目标选择和评价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克拉通块体;复合;混源聚集1 中国叠合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中国大陆主体由包容在几个巨型造山带之间的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等克拉通块体及众多的微陆块拼合而成,在地质历史上受占亚洲构造域、占特提斯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三大动力学体系的控制,经历了早古生代去洋分化对峙、晚古生代大陆板块聚敛拼合与中新生代板内变形并导致盆山对立三大演化阶段。

相应发育了早古生代海相盆地,集中于塔里木、扬子与华北三大克拉通之上,晚古生代发育海陆过渡相盆地,中、新生代发育陆相盆地。

叠合盆地的主要石油地质特征包括:生烃层系多、生烃凹陷多、生储盖组合多、成藏期次多、油气成藏多经历多次改造、油气资源潜力大与油气分布具多样性,此外还存在一系列有悖于经典石油地质理论的现象。

叠合盆地多源、多阶段生烃和多期运移、聚集、调整和破坏,造成油气相态分布复杂。

叠合盆地中,由于生烃母质类型不同,受热历史变化较大,生烃演化多阶段,因此同一套生烃层系在不同凹陷生成油气的比例就不同;同一层系在同一个负向单元内由于埋深不同,生油和生气可以同时发生,结果就导致了多相态烃类在同一时间向某一或数个区带范围内同时运聚,或不遵从蒂索热演化序列的油或气先后向某一或数个区带运聚,也导致油气多期次发生运移、聚集,甚至调整和破坏以及不同成熟度油气的混聚共生现象。

在一个负向单元内,油气相态平面和垂向上的变化序列,很难基于某一套卞力生烃源岩层系的热演化历史作出客观的预测。

含油气系统与成藏动力学-PPT

含油气系统与成藏动力学-PPT

一、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
含油气系统是指一个与有效生烃灶相联系 的、由其中的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形 成的天然流体系统,包括由该生烃灶形成的 所有油气藏以及形成这些油气藏所必不可少 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过程。
• 含油气系统与其它油气地质单元的关系:
• 含油气系统是介于含油气盆地和含油 气区带之间的一个油气地质单元。它具有 一定的空间展布范围,也具有一定的演化 时间。
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和类型
简单含油气系统 复合含油气系统
简单含油气系统
烃源灶 — 单灶 油气成藏过程 — 油气大量生成、
运移和聚集过程基本上一次完成
关键时刻 — 一个 油气分布 — 遵从“源控论” 实例:松辽盆地白垩系、鄂尔多斯
中生界
复合含油气系统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含油气系统在其形成过程中共享
定 某些成藏地质条件,如共同的运移通道、储集层、聚 义 集区带和区域性盖层,形成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含油
油气成藏系统是盆地或凹陷一个相对独立的油气运聚 单元,其边界在纵向上为油气垂向运聚边界,即区域性分布 的烃源岩层和盖层; 平面上为运聚单元分割槽,主要为生油 凹陷轴线或封闭性大断层,岩性尖灭线等。据此可在大的 含油气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划分若干油气成藏系统 。
在陆相断陷盆地,油气纵向运移十分活跃,在纵向上 很难将不同成藏系统划分开。因此,可以正向构造带为核 心,以该带油气藏所涉及的汇油气范围为边界,划分和评 价油气成藏系统。
第七章 含油气系统与成藏动力学
• 一.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划分 二、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内容与评价方法 三、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及划分
• 四、油气成藏动力学 • 五、油气成藏模式
一、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
Oil System -石油系统

含油气系统的概念

含油气系统的概念

一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含油气系统是沉积盆地中的一个自然流体系统,它是一个油气生运聚整体联合单元,其空间范围由烃源岩体及与此烃源岩体有成生关系的所有油气的分布空间范围构成。

油气成藏系统:由圈闭区及可向该区供油气的所有烃源岩一起构成的生运聚系统。

油气成藏体系内涵:油气成藏体系是以“藏”为核心,或者说以控制油气运移指向的构造单元为核心。

指圈闭及向该圈闭供烃源岩之间的空间范围。

油气系统研究思想:油气系统研究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油气系统强调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和相互关系;强调系统、整体、动态和历史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研究油气从烃源岩到圈闭的过程成为现代油气成藏研究的基本思路油气成藏系统研究的特点:系统研究强调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综合性,强调以过程为主导的研究思路,突出了过程恢复、关系建立与最终结构的描述。

油气成藏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油气组成和性质(地化特征)、烃源岩分布及其有效性、油源对比与成藏系统划分、有效烃源岩的生烃历史、关键时刻以来有效输导层分布和优势运移路径预测、储层空间特征及历史演化、油气充注期次分析、圈闭和油气藏演化。

油气系统研究内容:1、静态要素研究(有效烃源岩研究、储层研究与评价、油气疏导体系研究、该层研究与评价、上覆地层研究);2、油气系统地质作用研究(烃源岩热演化与油气生成过程、油气运移过程、圈闭的形成于演化、油气成藏期次);3、关键的时刻要素与作用配置关系研究(关键时刻是指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最重要的时期)。

二、风化壳结构划分:上覆岩层、风化黏土层、半风化岩石、末风化基岩。

基岩风化壳的理想发育结构:风化残积层(基岩残积碎块与风化粘土的堆积物);风化破碎带(高角度缝,低角度缝及微裂缝大量发育形成网状);风化淋滤带(高角度缝和垂直缝发育,有利于流体的垂向渗流;低角度裂缝和微裂缝发育,有利于流体的滞留,延长了流体对岩体的溶蚀,见裂缝溶蚀加宽和溶蚀孔洞);母岩(固积岩石,裂缝不发育或裂缝被胶结,未受到流体的淋滤溶蚀)。

含油气盆地分析

含油气盆地分析

东营凹陷含油气系统分布的基本特征摘要对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程度较高的东营凹陷第三系含油气系统进行了初步研究。

该凹陷发育两套有效烃源岩和多套储集层,存在沙四上—沙四上、沙二段( ! ) 含油气系统和沙三段—沙二段、沙三段( ! ) 2 个含油气系统。

断裂发育使油气纵向运移十分活跃, 两个系统共享某些石油地质条件, 具有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点。

凹陷具有多个生、排烃中心和多期油气生成、聚集成藏过程, 各洼陷生成的油气就近运移聚集, 形成相对独立的油气系统。

以生油洼陷为中心, 以各洼陷的油气运移可能到达的最大范围为边界, 将其分为4 个含油气亚系统。

在此基础上, 以“藏”为核心, 将东营凹陷划分为8 个油气成藏系统。

对各含油气亚系统和成藏系统进行了初步评价。

关键词:含油气系统; 烃源岩; 成藏条件; 油气运移与聚集;东营凹陷含油气系统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关于油气勘探的思想体系和研究方法, 其基本思路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观点把油气勘探中的各种基本要素和作用、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强调了各地质要素和地质过程之间的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和动态性。

自其产生以来, 作为一种有效的油气勘探手段而为石油地质工作者所接受和应用。

含油气系统是指作用于一定的地质空间和范围内的油气生成和运移聚集成藏的物理化学系统。

系统内烃类的生成、运移、聚集等过程决定其油气的分布, 不受系统外作用过程的影响。

含油气系统可看作是一系列相关地质事件在时空上组合的产物 , 它具有特定的地理区域、地层及时间展布范围,含油气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烃源岩、储集岩、盖岩及油气圈闭等方面。

一、东营凹陷含油气系统基本特征东营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南部的第三系富油气凹陷, 是渤海湾裂盆地内典型的开阔型箕状凹陷。

该凹陷南部为鲁西隆起, 具有北断南超的特点, 在剖面上表现为北断南超的大型宽缓箕状盆地; 在平面上, 由利津、博兴、牛庄和民丰4 个次级洼陷和中央隆起带、石村断裂带、北部陡坡带、南部斜坡带等若干个二级构造带组成。

油气藏形成机理名词解释

油气藏形成机理名词解释

1、泥岩涂抹:断裂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构造应力和重力作用,在两盘削截砂岩层上形成薄的泥岩层,这个层叫泥岩涂抹层,作用就称泥岩涂抹。

2、油气保存条件:油气藏破坏,散失,殆尽,油气藏变成稠油(水洗或者氧化)。

水力溶失:水将油藏中的氢带走,形成稠油。

3、包裹体:矿物晶体在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晶体缺陷中的那部分成矿流体叫包裹体。

4、均一温度:在冷液后,将盐水包裹体加热到由两相变为一相时的温度,这一温度为油气成藏均一温度。

5、油气成藏模式:以圈闭划分为依据,综合油气藏形成的生、储、盖、运、圈众因素的时空匹配关系,以及油气运移、聚集动态过程中而得到的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模型。

6、含油气系统:一个自然系统,包括了活跃的烃源岩和所有已经形成的油气藏并包含油气藏形成时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的作用7、封存箱:将沉积盆地内用封闭层分隔的异常压力系统。

8、流体势:相对于基准面,单位质量流体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

9、重力能:单位质量的流体从基准面搬到研究点所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10、弹性能:单位质量流体从基准面搬到研究点克服压力多做的功。

11、动能:单位质量的流体在流速为q时所具有的能。

12、郝石生教授的流体势概念:相对于基准面单位体积流体所具有的总势能。

13、供油气单元:烃源岩产出的油气呈同一种运移形式的那一部分生油岩体叫做该圈闭的供油气单元。

14、聚敛型供油气单元:油气呈汇聚流运移形式的范围在生油凹陷中垂直投影切割出来的那部分生油岩体称为~。

15、发散型供油气单元:油气呈发散流移形式的范围在生油凹陷中垂直投影切割出来的那部分生油岩体称为~。

16、平行型供油气单元:油气呈平行流形式的范围在生油凹陷中垂直投影切割出来的那部分生油岩体称为~。

17、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以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动力层系统和过程为核心,把油气的生、储、运、聚、散连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探讨盆地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非常规含气系统和非常规油气资源

非常规含气系统和非常规油气资源

第九章 非常规含气系统和非常规油气资源非常规含油气系统是相对于常规的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成藏机理和模式而言的,随 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对能源的需求,从上个世纪 70年代以来,人们认识到非常 规含油气系统中天然气资源的巨大潜力, 进而加强研究其特殊的形成和聚集条件, 并用于指导勘探。

Law B.E.和 Curtis J.B.(2002)编辑的 AAPG Bulletin 第 11 期提出了煤层气、盆地中心气(深盆气)、 裂缝型页岩气、浅层生物气等四类非常规含气系统。

非常规天然气系统如盆地中心气虽品位较低, 但资源量巨大,可作为重要的接替能源。

常规含油气系统特点主要表现为,天然气从烃源岩生成和 排出后经浮力驱动发生二次运移,并在构造、地层或复合圈闭中聚集形成气藏。

而非常规含气系统 的天然气聚集条件和过程以及分布与常规气藏不同,且具有隐蔽性。

在盆地中心气(深盆气)系统 中天然气二次运移不是浮力驱动,而是超压驱动,毛细管压力封闭,气—水关系倒置,储集层致密 低孔渗但有时叠置厚度可达上千米,气聚集部位与常规构造和地层圈闭无直接联系,含气区带呈连 续弥散分布,气聚集区位于构造下倾部位或盆地中心深部。

煤层气和页岩气系统中,烃源岩既是储 层,又是盖层,且运移距离短;储层多为低孔隙度、低渗透性储层或裂缝型储层,大型煤层气聚集 可以出现在向斜构造中。

非常规油气资源目前主要包括沥青砂、油页岩和天然气水合物等。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非常 规油气资源的研究在不断加强。

在高油价、优惠政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沥青砂和油页岩业已实 现经济开采。

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将逐步成为接替的能源资源。

我国沥青砂显示地区很多, 分布非常广泛,据估计我国沥青砂矿石油资源量约 70×10 8 t;页岩油资源量约 200×10 8 t;据专家预 测南海陆坡和陆隆近一百万平方千米范围有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此外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可能蕴 藏着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

含油气系统与系统方法

含油气系统与系统方法

含油气系统与系统方法
刘海涛;马立祥;管全俊;吴光大
【期刊名称】《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年(卷),期】2004(023)002
【摘要】近年来,含油气系统研究已经广泛应用于石油地质勘探领域,并逐步实现石油地质理论和系统思路的有机结合.以系统辩证原理为指导,以含油气盆地为背景,以成藏条件为依据,研究含油气系统的要素、结构、演化以及与环境的联系.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应从研究内部结构以及结构核入手;具有某种特征意义的含油气系统的存在时间应当以稳定的基本结构形式为基准;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应该紧密结合系统方法.因此,应真正利用系统辩证的思维,结合已有的资料和手段,去分析含油气系统.【总页数】4页(P1-4)
【作者】刘海涛;马立祥;管全俊;吴光大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4;青海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青海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1
【相关文献】
1.浅析硬系统方法论与软系统方法论的异同 [J], 李莹
2.层序地层格架下的含油气系统研究--开鲁盆地龙湾筒凹陷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
[J], 许晓宏;瞿辉;潘继平;李真济;肖乾华;李金有
3.复合型含油气系统的特征与描述 : 以塔中含油气系统为例 [J], 郭汝泰;王建宝;肖贤明;傅家谟
4.论含油气系统的复杂性及其研究方法——兼论含油气系统综合模拟的科学思维和发展方向 [J], 张庆春;赵文智
5.层序地层格架中含油气系统及其分类探讨——以查干凹陷下白垩统K_1b K_1s(!)含油气系统为例 [J], 陶宗普;陈春强;徐中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含油气系统的内涵与描述方法

含油气系统的内涵与描述方法

含油气系统的内涵与描述方法
油气系统是指以产权权属分类,分析油气勘探及生产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经济现
象或经济组合形态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系统。

油气系统由若干部分构成,即油气资源、采油区、采油工程、下游管线、进出口终端以及运输、储存等支架设施。

油气系统的内涵指的是,在系统中各部门及其功能之间的协调活动与关系,比如开发投资、资金融通等,总的来说是实现合理的油气发展的运行机制。

油气系统的描述方法包括策略方法、技术经济分析方法、系统工程方法和社会
科学方法等四个主要方面。

策略方法可用于总体上概括和分析油气行业的形势、政策、业务板块、市场特征,采取优秀的开发投资规划、业务流程理解等活动,从而完善行业期望。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则是定量描述油气系统,采用合理的识别,衡量系统运作状态和效率,比如经营指标分析、经济参数分析等,以及在决策性问题上的经济优势定位等。

系统工程方法,是分析油气系统,它包括子系统的分解研究,建立和改善配置模式,以及对企业组织、人力等组成部分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与运营,包括系统设计理论、分析理论,以及子系统建模等。

最后,气系统还可以采用社会科学方法,通过定性研究,分析油气系统中关系网络特性,研究产权权属、行政管理等对油气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风险管理、公共利益等决策问题,从而构建完善的系统实现运行机制。

总的来说,油气系统和描述方法显示出油气行业中资源开发利用和价值发现,
油气经济运营与管理,以及在油气产业中实现财富管理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等,对其进行系统化分析与概括,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其发展目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名词解释总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名词解释总结

名词解释部分第一二章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

2.石油: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又称原油,在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含有数量不等的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在相态上以液态为主,溶有大量烃气及少量非烃气和数量不等的固态烃类和非烃类物质。

3.石油的组分组成:利用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对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的性能,选用不同的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原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4.石油的馏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各自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通过对原油加热蒸馏,将原油分割成不同沸点范围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

5.:石油能使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一定角度的性能。

6.临界温度:气相纯物质能维持液相的最高温度。

高于临界温度时, 无论压力有多大, 都不能使气态物质凝为液态。

7.临界压力:在临界温度时, 气态物质液化所需的最低压力。

8.逆蒸发:在地下较高温度( 即物系的临界温度和最高凝结温度之间) 的特定条件下, 随压力增加液态烃可以转变为气态,是凝析气藏形成的基本原因。

9.天然气(广义):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气体。

(狭义):岩石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10.气藏气:圈闭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单独的天然气聚集。

11.气顶气: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位居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12.凝析气:是一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特殊的气藏气,在地下较高的温压条件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或以液态分散于气中,呈单一的气相存在,称之为凝析气。

13.凝析油气藏:凝析气被采出后因地表的温度压力降低,其中凝析油呈液态析出与天然气分离,这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气藏,称之为凝析油气藏,简称为凝析气藏或凝析油藏。

14.煤层气:是腐殖煤在热演化变质过程中的产物,以甲烷为主,又称煤层甲烷或煤层瓦斯,主要以吸附态赋存于煤的基质表面,在煤层割理和裂隙及煤层水中还存在有少量的游离气或溶解气。

石油地质学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

石油地质学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
发育于区域性走滑断裂带附近由于两侧断块的相向运动而形成平面上常呈剪切作用编辑ppt33编辑ppt34第三节一含油气系统概念的来源及演变二含油气系统命名划分和分类三含油气系统的描述内容四含油气系统与其它油气地质单元的关系编辑ppt352dow的石油系统oilsystem3perrodon的含油气系统petroleumsystem4demaison的产油盆地generativebasin5meissner的石油生成器hydrocarbonmachine6ulmishek的独立含油系统independentpetroliferoussystem7magoon的含油气系统petroleumsystem一含油气系统概念的起源编辑ppt36成油系统是指某一地质时期由统一的油气运移聚集过程联系在一起的油源储集层盖层圈闭等四个成油要素所组成的整体
2、Dow提出的石油系统 • 1972年,W.G.Dow首次使用Oil system概 念。根据威利斯顿盆地油-油对比和油-源对 比结果,提出了该盆地具有三套性质明显 不同的生—储组合,这三套组合被蒸发岩 分隔开,每个组合是一个石油系统,存在 三套烃源岩-储集层石油系统。 • 不同的系统具有不同的烃源岩运移途径、 储集层、圈闭、盖层。
陆内裂谷盆地 陆内坳陷盆地 大陆边缘盆地 陆间裂谷盆地 新生洋盆
1、裂陷盆地
(1)内陆裂谷盆地
(裂谷 :地壳断裂作用形成的断 层为边界的狭长断陷带 )
一般特点是:
①位于大陆板块内部; ②常具有双层结构,下部断 陷,上部坳陷沉积;
③地温梯度高,初期 带有基性喷出岩; ④同沉积正断层控制 着断陷及盆地格架; ⑤主要圈闭类型有滚 动背斜,掀斜断块, 底辟及地层圈闭。
内陆裂谷进一 步拉开,地壳强烈 减薄,形成过渡壳 时,内陆裂谷就演 变为陆间裂谷。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第678章三场油气系统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第678章三场油气系统

2021/8/5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3 3
第一节 地温场与古地温研究
二、古地温的测定
古今地温差异大-岩层遭受褶皱、剥蚀及岩浆活动 故:应恢复古地温,探求烃源岩经历的最高温度; 方法:镜质组反射率 孢子颜色 自生矿物 流体包裹体等 1 镜质组反射率Ro法
随温度升高,反应时间延长,镜质组降解演化,颜色加深,反射率增 大且不可逆。反射率大小直接反应经受的最高温度。 Baker(1986):Ro与最高温度Tpeak间的关系
二、地层压力预测
1 等效深度法
异常高压带,页岩欠压实,体积密度减小,孔隙度增加,故页岩体积密度值 的减小反映这种异常高压环境的存在及其大小。 Pf=GoDA-DE(Go-Gw)
Pf-孔隙流体压力,Mpa; DA-超压井段的对应深度,m; DE-对应DA的正常等效深度,m; Gw-静水压力梯度,Mpa/m; Go-上覆地层压力梯度,Mpa/m; 页岩体积密度:密度测井资料获取
2021/8/5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9 9
第二节 地压场与地层压力预测
二、地层压力预测
测量:钻井或采油预测:页岩体积密度 地球物理资料 方法:1 等效深度法 2 Fillippone法
2021/8/5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1010
第二节 地压场与地层压力预测
2021/8/5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2222
第八章 油气系统
Petroleum system 油气系统
历程:
1972,Dow(美国)发表石油系统,未引起注意; 1991,AAPG年会,1994,AAPG与MAPG联合举行“油气系统地
质研讨会,前后出版《美国油气系统》(1988),《油气系 统研究现状与方法》(1990,1992)(Magoon,1992)等著 作,

含油气系统分析在油气勘探中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含油气系统分析在油气勘探中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含油气系统分析在油气勘探中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摘要:本文在综合阅读分析前人关于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含油气系统研究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

包括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实践意义、对油气勘探的指导应用及成效、发展趋势等。

关键词:含油气系统;油气勘探;发展一、概述含油气系统概念使油气勘探家已有的地质概念程序化,使油气勘探的重心从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向油和气转移。

这具有两方面的重要含义,首先,它给勘探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使勘探程序日益规范化,据此勘探决策者更加清楚勘探的层次以及钻前钻后的主要工作,照勘探目的日益明确,决策出发点更加有理有据。

同时,它建立完善了以“地质、石油、时间”为主的横向思维模式,使具有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勘探家藉以努力寻找新的圈闭组合或油气藏组合(Play)。

其次,它是石油地质综合研究的核心,这主要在于:①它是研究油气聚集和油族的一种新方法、可以较油气区或盆地更为合理地划分油气远景区,它要求研究人员不但考虑所有令人困惑的细节,也要留心熟知的现象;②它也提出了研究油气圈闭组合的新方法,正如层序地层学提供了预测生储盖组合的格架一样,含油气系统也给出了预测油气从运移到聚集的框架,可据此推测所有可能的油气圈闭组合;③含油气系统实例分析是确定可能的油气藏组合勘探风险的重要基础;④它在烃类流体环境下将石油地质的基本要素与作用相联系,从而能对它们进行动态“刻画”,达到对这一动态系统演化的“把握”;⑤鉴于它主要介于盆地和油气藏组合之间,且是一个成因上的概念,因此更适用于综合分析,尤其是含油气系统的比较分析与丰度评价。

二、含油气系统的定义1994年Magoon等将含油气系统定义为由成熟和活跃的生烃灶与其形成的油气藏组成的天然流体系统,包括生烃灶与其形成的所有油气藏以及导致油气聚集发生的一切地质要素与作用过程。

这一定义所蕴藏的深刻内涵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①强调生烃灶质量与生烃有效性的重要地位,这是含油气系统得以形成的基础;②强调以生烃源灶为核心,划分含油气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烃源岩术语
• 潜在烃源岩-含有足够成油有机质,但仅当它在低温条件下形成 生物气或达到适当的热演化程度而形成石油.才成为有效烃源岩 • 有效烃源岩-在临界时刻形成和排出原油,主要是因为它处于石 油窗之内 • 有效烃源岩包括正在生油但没有成熟的岩石和沉积物。例如,泥 沼炭形成生物气(沼气主要是生物甲烷)是在浅埋条件下进行的, 没有经过有效的热力作用。根据这一定义,圈闭的甲烷及其周围 形成这些甲烷的未团结沼泽泥就代表了一个含油气系统。 • 无效源岩-尽管它还有生油潜能.但已经停止生油,例如,一种 无效源岩可能是抬升起来后温度低于石油形成所需的温度 • 废源岩-已达到过成熟阶段,己不具生油能力,但仍可形成湿气 和干气
沉积环境
• Pedesern和Moldwan(1993) 认为缺氧环境 对有机质保存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有很大 的影响,缺氧环境有利于包括富氢组分 在内的有机质的保存。 • 这就可以解释烃源岩与指示缺氧的动物 群、沉积岩和地球化学参数里正相关关 系的原因。
有机质转化
• 成岩作用是指有机质沉积过程中和沉积之后,但在埋深达到60~ 80℃之前所经历的化学、生物和物理变化。成岩作用过程中有机 质保存和改造的数量和质量最终决定了岩石的生油潜能。 • 深成作用可分成生油带和湿气带,生油带对应石油窗,此处形成 液态石油,并伴有气态烃形成,成熟度更高的湿气带以裂解形成 的轻烃为主.且其含量迅速增加。湿气(甲烷含量小于98%)含甲 烷和乙烷、丙烷等较重的烃类。 • 气态窗对应的是湿气的上限到干气的下限。 • 变质作用对应于干气带,此处只形成干气(R。为2.o%—40%), 干气中含98%或更高的甲烷。干气也能在有机质成岩作用阶段由 厌氧条件下产甲烷菌形成的生物气中出现。
含油气系统的描述
• 关键时间-是指研究人员选择出能够最有效地 描述一个含油气系统中绝大多数油气发生的生 成一运移一聚集的时间。关键时间的平面图和 剖面图能够更好地说明含油气系统的地理和地 层学分布。 • 关键时间含油气系统的地理分布特征是根据成 熟烃源岩的外围线来确定的,包括从该成熟烃 源岩中生成的所有已发现的油气显示、油气苗 和油气聚集。
有机质转化
• 热成熟度是指把沉积有机质转变成石油、湿气、最终 到干气和焦沥青的温度一时间反应的作用程度。 • 未成熟源岩受成岩作用的影响,但没有明显受到温度 的形响(R。<0. 6%),这时期主要形成生物气。 • 成熟有机质处于生油窗内,受热作用的影响明显,温 度跨越了生油范围(R。为0.6%。~1.35%)或60—150℃ 左右。 • 过成熟有机质处于湿气和干气带(气态窗),过高的温度 (约150—200℃在绿片岩变质作用之前)使得残余有机 质中贫氢,仅能形成少量烃类气体。
• 这个通道既可以是垂向运移通道,比如裂缝或断层,也可以是储 集层性质的传导层中的横向运移通道
河流相储集层
风成储集层
与湖泊有关的储集层
三角洲储集层
浅海相储集层
深海相储集层
碳酸盐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储集层
油气藏盖层
• • 含油气系统中有两类重要的盖层:阻档运移油气的区域盖层和封闭油气 聚集的局部盖层 大型盖层的作用是将运移的油气限制在特定的地层中。各种岩性都可充 当油气藏盖层,唯一不可缺少的条件是:作为盖层的地层其最小驱替压 力必须大于油气藏内油气柱的浮力 在实际当中绝大数的有效盖层是蒸发岩、细粒碎屑和富合有机质岩。由 于这些岩石的吸人压力高、侧向连续、在大范围内能保持岩性一致和具 有较大的塑性,目此常充当盖层 盖层-为孔喉非常小、连通性差、油气无法通过的岩层。盖层的地理分 布范围决定了含油气系统的有效范围 要确定在关键时期那些控制油气运移和聚集系统的盖层,这是很重要的。 而所有其它的盖层均与含油气系统无关 在一项对含油气系统的研究中,对盖层的分析首先耍从确定油气生成和 运移的时间、位置开始。很多地层均具有盖层的性质.但对特定的合油 气系统来讲,只有那些分布于有效烃源岩之上、呈区域性分布、并是有 密封层与渗透层(储集层)相配套的地层才有意义。
远景圈闭
含油气系统的定义和描述
• 其定义为一个天然的系统,该系统既包括成熟烃源岩和与此相关 的所有石油和天然气,同时又包括了油气聚集存在所必须的所有 地质要素和成藏作用 • 系统指构成存在油气聚集的地质单元的相互关联的所有基本要素 和成藏作用 • 基本要素包括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上覆岩层 • 作用过程包括圈闭的形成和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 • 这些基本要素和成藏作用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存在和发生, 才使得烃源岩的有机质最终转化为油气聚集 • 这些基本要素和成藏作用存在和发生的地方就是含油气系统所在 的位置
含油气系统的描述
• 含油气系统事件图表示出八个不同事件,前四个事件表示了有关 基本要素在地层学方面显示的沉积时间,随后的两个事件表示了 含油气系统中各类作用发生的时间。 • 对圈闭形成的研究应用了地球物理资料和构造地质分析。 • 对油气生成一运移一聚集的研究,或者说是对含油气系统形成时 间的研究是在对地层学、石油地球化学的研究以及对埋藏史图研 究基础上进行的。 • 这两种成藏作用之后是保存时间,这一时间是指发生在油气生成 一运移一聚集之后,含油气系统中的油气开始被保存、改变或破 坏的时间。当含油气系统中发生的生成一运移一聚集过程至今尚 未结束时,保存时间不存在。此时,认为含油气系统中绝大部分 油气被保存下来,而极少被生物降解或破坏。 • 最后一个事件是研究人员从埋藏史图中确定的关键时间,与其它 平面图和剖面图中表示的时间相同。
有机物质的成岩作用、 后生作用及变生作用
• • • 沉积岩中的有机质在埋藏之后要经历巨大的成分变化,初期主要是微生物转化作 用,之后是热应力作用。 这一持续的过程称为热成熟作用,可分成三个连贯的阶段,即成岩作用阶段 (Ro<0.5%)、后生作用阶段(0. 5%<Ro<2.0%)和变生作用阶段(2.0%<Ro<4.0%)。 干酪根为石油的前身(固体),由选择性保存下来的稳定的多孔有机质(如藻、花粉、 袍子和叶角质)和欠稳定的生物有机质(加无定形物质)的降解残余以不同比例组成。 ) ( ) 干酪根的形成过程到成岩作用末期已全部完成。干酪根形成的方式在后生作用阶 段对其结构和主要成分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油气生成特征也有很大的影响。 富硫的Ⅱ型干酪根(见于碳酸盐一蒸发盐烃源岩系中)在热应力作用的低级阶段就 能生成石油,而低硫的Ⅱ型干酪根需要更多的热能才可以生油,I型和Ⅲ型干酪根 生油所需能量更高。 高蜡油由含蜡酯和生物聚合物的母体生成。含蜡酯在后生作用早期阶段才可以生 油.而生物聚合物母体在整个后生作用阶段都可以生油。 生油窗的底界(Ro<1.3%)在一些陆源干酪根中取决于长链组分的衰竭程度,而在海 相干酪根中取决于油的稳定性。 在后生作用阶段的后期,所有烃源岩都含有大大提高了的烃类气体(湿气)含量。 在整个变生作用阶段,烃源岩中的干酪根大量去氢,并生成甲烷(干气),有时生成 H2S和N2。
含油气系统
从烃源岩到圈闭
油气勘探的不同阶段
• 沉积盆地-沉积岩的地层层序和构造样式 • 含油气系统-某一特定的烃源岩与圈闭之间
的成因联系
• 含油气区-描述现今存在的一系列圈闭 • 远景圈闭-确定某一圈闭在现有技术条件下
的经济价值和开采价值
沉积盆地
与经济评价关系 较疏远
含油气系统
含油气区带与经济Βιβλιοθήκη 价关系 非常密切有机质转化
• 通常认为油在高温下不稳定,它被分解成气体或焦沥 青,焦沥青是不溶于有机溶剂的固体沥青。 • Mango (1991)所提供的证据表明油中烃类的热稳定性比 其干酪根前身物质更高,他认为油气是由于酪根直接 热降解形成的,地下原油中的烃不存在降解成气的证 据。 • 这种情形并不排除硫酸盐热化学还原过程中—些烃类 的氧化分解。
应用烃源岩地球化学
• 有机地球化学对沉积盆地分析的主要贡献在于它提供 对烃源岩进行鉴别和制图的分析资料,那些图件包括 有机质丰度、类型和热演化程度,它们是进一步确定 台油气系统中有效烃源岩的范围所不可缺少的。有效 烃源岩的体积、丰度和热成熟度决定了圈闭中可供聚 集的油气量。对有效烃源岩的作图能降低勘探风险。 • 地球化学测井对于有效烃源岩作图很关键。这些测井 图揭示了各种地球化学参数与深度的关系,可用于地 表剖面,也可用于钻井过程巾或完井之后。进行地球 化学测井必然会遇到的一些标准,这些标准包括取样 井的位置、样品类型(岩心、并壁取心、岩屑)、取样间 隔、样品须处理、分析和解释方法。
烃源岩的性质和术语
• • • • • • 沉积环境 有机质转化 烃源岩术语 有机质分类 干酪根和沥青组成 排出产物
沉积环境
• 沉积岩通常含矿物和有机质,其孔隙空间被水、沥青、油和(或) 气所占据。 • 用相描述油或烃源岩时通常没有明确注明是母源物质还是沉积环 境。地球化学家用这些术语通常指有机质是来源海洋还是陆源植 物,而地质学家用这些术语通常指是海相还是陆相沉积环境。 • 这种误解的产生是因为海相原油可能:①由沉积在海相环境中的 陆源植物形成;②由海相有机质形成;③从河相沉积环境中的储 集岩中产出。因此不能仅用“海相”原油这一术语,应该明确这 个油是由沉积在海相条件下的有机质产生的,还是由海相有机质 产生的。 • 影响有机质保存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氧气含量 (氧化或缺氧)、有机质的原始产率、水循环作用和沉积速率等。

• • •
上覆岩层、温度和热流
• 上覆岩层是一套位于烃源岩、盖层和储集层之 上的沉积岩。 • 上覆岩层的厚度以及决定沉积盆地温度的岩层 物理特性和过程,决定了烃源岩中有机质热降 解生成油气的过程。 • 上覆岩层的厚度是控制沉积盆地构造发育的基 本作用力和过程的副产物。 • 上覆岩层的厚度和热导率、热流及地表温度很 大程度上控制烃源岩的温度。
含油气系统的描述
• 含油气系统可进一步分为三种不同的确定程度:已知的、可能的 和推测的。可靠性等级是对于某一成熟烃源岩是否生成可供聚集 的油气的可能性的区别。 • 对于一个已知的含油气系统,成熟烃源岩与油气聚集之间存在很 好的地球化学可比性。 • 对于一个可能的含油气系统,应用地球化学资料确定了烃源岩, 但所确定的烃源岩与油气聚集之间尚未确定有地球化学可比性。 • 对于一个推测的含油气系统,烃源岩和油气的存在完全是根据地 质和地球物理资料推测的。 • 在每一个含油气系统名称的后面,都标出了是已知的(!)、可能 的(.),还是推测的(?)。 • 含油气系统的名称中包括了烃源岩、主要储集岩名称以及用符号 表示的该含油气系统的确定程度。如Dee,Boa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