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的过程
知觉

三、知觉的几种理论观点
知觉理论基本认同知觉能力是先天和后天的共 同产物,但它们不同意两者是平衡的。 同产物,但它们不同意两者是平衡的。 1、赫姆霍兹: 、赫姆霍兹: 知觉分为两个阶段:分析阶段---感觉器官把物 知觉分为两个阶段:分析阶段 感觉器官把物 理世界分析成基本的感觉;整合阶段--理世界分析成基本的感觉;整合阶段 将感觉单元 整合成对客体和其属性的知觉。 整合成对客体和其属性的知觉。 在整合中存在归纳和推理,这是无意识的。 在整合中存在归纳和推理,这是无意识的。 多重解释的的出现,或者偏好的出现, 多重解释的的出现,或者偏好的出现,容易引 发错觉。 发错觉。 强调经验的重要性, 强调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多数知觉需要无意识 推理。 推理。
段
错觉: 错觉: 是在特定条件下, 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 带有某种倾向的歪曲知觉。 带有某种倾向的歪曲知觉。 研究者经常创造或重构错觉, 研究者经常创造或重构错觉,以此来证 明知觉加工的重要特征。 明知觉加工的重要特征。 在知觉如何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中, 在知觉如何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中,错 觉给了我们许多有用的知识。 觉给了我们许多有用的知识。
感知觉差异表现(视觉例子) 感知觉差异表现(视觉例子)
在视觉中,感觉所得到的信息, 在视觉中,感觉所得到的信息,在视网膜上是 二维的,而环境是三维的。 二维的,而环境是三维的。 知觉为长 方形? 方形?
感觉结果
近距与远距刺激
在知觉中, 在知觉中,环境中的物理客体称为远距 刺激, 刺激,而通过感觉中的感受器对物理客体的 感知结果称为近距刺激。 感知结果称为近距刺激。 近距刺激可能和远距刺激很相像, 近距刺激可能和远距刺激很相像,但它 们是分离的东西。 们是分离的东西。
自下而上加工强调了刺激本身在模式识 别中的重要性。 别中的重要性。与刺激有关的信息来自感受 这些信息触发了模式识别过程。 器,这些信息触发了模式识别过程。简单的 基础水平特征的结合, 基础水平特征的结合,使我们能够识别更复 杂的、整体的模式。 杂的、整体的模式。
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是人类感觉客观世界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
它指的是人在感官活动中通过受到外部事物刺激而产生的心理表征。
本文从知觉的基本特征出发,详细探讨了知觉的内涵、功能和发展过程等方面。
一、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是人类外部事物的特定特征的感知,也是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经历。
它具有多层次的内涵:一是对外界事物的特定特征的认识;二是心理认识,即内心的感受;第三是一种主观的注意力的集中,即个体的内心对外界的一种重视。
知觉感染力十分强大,这种感染力来源于个体内心的激情、思想以及个体心理层面的活动。
二、知觉的功能
知觉是人们识别、认知和控制外界环境和实体的一种重要方式。
它能帮助人们通过对事物的感受加以感知和理解,促进知觉的加强和提高,从而实现对外界客观环境的灵活运用和控制,以及各种社会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知觉的发展过程
知觉能力是从儿童时期开始发展起来的。
儿童期便开始感知这个世界中的事物,从生活中衍生出知觉的内涵。
随着年龄增长,知觉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认知、判断、比较等能力也得到不断发展。
最终,形成了成人时期的完整的知觉体系,并能够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完成更明智的各种生活决策。
四、结语
知觉是人们感知客观世界的重要方式,是人的生存空间不断扩大的重要保证。
良好的知觉本能是保障生活技能合理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形成健康生活观念的必要因素。
只有掌握好知觉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才能够充分发挥知觉的功能,为自己提供更完善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
(完整版)认知心理学第2章知觉

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传感数据)转化为对目 标、事件、声音和味道等的体验的过程。(Roth, 1986)
视知觉的复杂性:看起来相当简单,似乎不需要 任何意志努力。在试图模拟该功能时遇到了巨大的障 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计算机系统的认知速 度与能力能与人的视觉系统相匹敌。
第一节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第二节 模式识别 第三节 结构优势效应
❖应用:
模板匹配理论
❖评价:
简单直观 不经济 不灵活
目前,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模板说没有完 全解释人的模式识别过程,它只是模式识别过 程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
(二)原型匹配理论
1. 基本思想:
它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 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
模式识别就是在记忆中寻找原型的过程。
实验过程 被试任务
判断看到的刺激是哪个字母,H还是S,要 尽快,并尽量少犯错误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被试分组 实验过程 被试任务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视觉识别作业
反应时和正确率
被试分组
视觉识别作业 00
实验过程
被试任务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注意局部组会受到干扰,而注意整体组不会受到干扰 总体特征的知觉优于局部特征的知觉
实验结果:被试对原有的畸变模式分类的正确率 约为87%;对先前未看过的原型分类的正确率也与此 相当,而对新的畸变模式的分类则较差。
Posner等认为,这种实验结果说明,被试在实验 的第一阶段上,已经从一些畸变模式中有效地抽象出 原型。即被试对畸变模式进行分类是将它们与相应的 原型作比较的。
原型理论
实验结果表明,正常句子的知觉在所有的 音噪比水平都优于异常的句子,而异常的句 子又优于非语法句。
请你阐述知觉的过程,并且举例说明企业是如何做感觉营销的

请你阐述知觉的过程,并且举例说明企业是如何做感觉营销的.(300字左右)
理解是知觉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指个体赋予刺激物以某种含义或意义的过程。
理解的最终目的是使消费者最大限度地、准确地理解企业营销活动所要传达给消费者的信息。
而一个涉及商业广告和非商业性电视节目的研究发现很大一部分手中均对商业电台的传播内容存在误解;无论是商业广告还是电视节目,都难以避免被误解;在总体信息中有30%的内容被误解。
如何避免消费者对营销信息误解就要分析误解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广告的吸引力不够强,导致消费者在接受信息时走神,对信息理解产生偏差;可能是广告在描述时用语模糊产生歧义,例如天津地铁在开通时曾宣传四站以内票价两元,对四站是否包括起始站的理解就有歧义,最终引起消费者投诉等等。
对此,企业应注意消除可能引起歧义的营销信息。
同时,企业在营销信息之前要认真对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测试,尽可能地减少误解。
(完整版)第一节知觉信息和知觉过程教案

第二章知觉与模式识别(6课时)第一节知觉信息和知觉过程(2学时)一、知觉的概念演变(了解)在古典哲学文献中,知觉与感觉是混淆的,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最早提出感知的区别,认为感觉是单纯观念,而知觉是复杂观念。
18世纪苏格兰心理学家李德(Reid)明确将感知划分开来。
他指出,感觉是在意识中经验到的感觉器官的活动,属于心灵;而知觉依赖于感觉,又不同于感觉。
知觉者不仅意识到自己的感觉经验,而且具有被知觉物体的概念,并对物体的客观存在具有“瞬间发生的”、“不可克服的信念”。
例如,玫瑰花作为一种感觉,存在于我们的心中,而作为一种知觉,它增加了玫瑰花的概念和“确信它”的存在。
李德的这一划分,引起了许多心理学家对研究知觉的重视。
18世纪英国联想主义受原子论的影响(代表人物詹姆士.穆乐)把感觉看成心理现象的元素,这些简单元素通过联想作用而构成复杂观念。
19世纪德国构造心理学的先驱者,冯特把意识经验分析为各种元素(感觉、感情、意象),这些元素按一定规律构成包括知觉在内的各种复杂心理现象。
在经验的要素问题上,冯特认为直接经验的元素包括感觉和情感,它们是直接经验中同时产生的不同方面。
感觉由某种情感的质相伴随,情感是感觉的主观补充。
感觉可以由形式、强度、持续时间来分类,情感可以根据愉快--不愉快、紧张--放松、兴奋--压抑之间平衡的三维来识别。
冯特根据他自己的内省观察发展了著名的情感三维说。
实验用一个节拍器,在一组有节律的嘀嗒声结束时,一些节奏型比另一些节奏型听起来好像较愉快或较悦耳。
于是,构成这种经验第一部分的便是愉快--不愉快的主观情感。
第二类情感也是在听到嘀嗒声时发觉的。
当等待每一相继的嘀嗒声时出现紧张的情感,当所期待的嘀嗒声发生后就产生松弛感。
于是,构成这种经验第二部分的是紧张--放松的主观情感。
第三类情感是当嘀嗒的速率增加时会引起适度的情感,而当速率减少时则引起较沉静的情感。
于是,构成这种经验第三部分的是兴奋--压抑的主观情感。
认知过程名词解释

认知过程名词解释认知过程是指人们在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过程,其中包括觉察、理解、学习、记忆、思维、判断和决策等。
认知过程分为两大类:知觉过程和思维过程。
知觉过程是指对周围环境事物的感知和认知,包括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输入的处理过程,是人与外界信息接受最直接的过程,也是进行任何认知活动的基础。
视觉知觉是认知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它可以帮助人们捕捉和辨别物体、事件、环境和概念性抽象的外观形状,有助于正确理解、掌握和记住这些信息,从而激发出更多的思维活动。
思维过程是指以解决问题或解释整个世界为目标,根据规律及概念连接抽象元素来进行的动态认知活动。
思维的标准包括集合、归类、逻辑判断以及创新思维等,它是积极把握复杂环境的技能,也是复杂社会环境中保持正确判断与行为的重要支撑。
学习是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涉及到信息的理解,还包括记忆、总结、提升个体能力等方面,是提高学习效率和提升智力水平的有效途径。
记忆是一种短期或长期的能力,可以把接受到的信息转化为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长期存在的模式,并使其可以在任何时候被重新发现。
记忆的要素主要有记忆加工(或符号建构)、记忆召回和记忆保持三大方面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思维的核心是判断,它涉及到面对问题、从中发现可能的解决方案及决策,以及对决策结果的评估等过程,是人类获取、分析、综合多种信息,把握未来发展方向的有效方法。
决策是指从一定的选择中作出最合适的决定,其中包括目标定位、权衡分析、方案可行性评估等内容,决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都是决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的重要因素。
以上是认知过程名词解释,认知能力是人类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基本遴选手段,不仅看似简单而实则复杂,更是一个具有深度、多样性和可变性的过程,也是一个内在而强大的力量,能为人们拓展无限可能。
要发挥认知能力的最大效用,个人需要采取有效的学习方式,在不断迭代反复提高的过程中,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知觉的过程的五个阶段

知觉的过程的五个阶段咱来说说这知觉的过程的五个阶段哈。
你看啊,这就好像是一场奇妙的旅行。
第一个阶段呢,就像是你准备出发的时候,得先感觉到周围有啥东西存在,这就是感觉登记啦。
就好比你在车站等车,你得先知道车来了没有,对吧?这是最基础的一步呢。
接着呢,就到了知觉组织阶段啦。
这就好像你把看到的、听到的那些个信息碎片,一点点地拼凑起来,变成一幅有意义的画面。
比如说你看到一堆线条和颜色,慢慢就看出那是一只可爱的小狗,这就是在组织这些感觉信息呀。
然后啊,就是知觉解释阶段咯。
这时候你得给你拼凑出来的画面赋予一个意义呀。
还是那只小狗,你得知道它是在玩耍呢,还是在等主人呢。
这可很重要呢,不然你咋知道该怎么和它互动呀。
再接下来呢,是记忆与决策阶段。
这就好比你以前见过类似的场景,你得从你的记忆库里把相关的经验调出来,然后决定该怎么做。
比如说你以前遇到小狗朝你跑过来,它很友好,那这次你可能就不害怕,还会去摸摸它呢。
最后呀,就是行动阶段啦。
你根据前面那些阶段的结果,做出实际的行动呀。
你可能会去逗逗小狗,或者给它点吃的,或者干脆绕开它走。
你想想看,这知觉的过程多有意思呀!就像我们每天的生活一样,不断地在感受、组织、解释、记忆和行动。
我们看到一个人,先感觉到他的存在,然后看看他的样子、动作,再想想他可能是什么样的人,回忆一下以前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最后决定怎么和他打交道。
这五个阶段环环相扣,少了哪一个都不行呢。
没有感觉登记,后面的都没法开始;没有知觉组织,那些感觉就只是乱糟糟的一团;没有知觉解释,你就不明白到底是咋回事;没有记忆与决策,你就没法做出合适的行动。
咱在生活中可随时都在经历着这知觉的过程呀。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出错,比如把一个人认错了,那可能就是在某个阶段出了点小偏差。
但这也没关系呀,人非圣贤嘛,谁还没个失误的时候呢。
总之呢,这知觉的过程就像我们生活的一个缩影,充满了奇妙和变化。
我们要好好去感受它,理解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呀!你说是不是呢?。
社会知觉过程

社会知觉过程社会认知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
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整合信息过程。
信息的搜集和选择社会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也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比如刺激的物理强度,刺激与刺激背景之间的差异,刺激的重复出现和运动特征,认知者的需要、兴趣、动机、认知风格,以及刺激的情境等。
除此之外,社会信息的选择途径也有独特之处。
人们要做出社会判断必须要获取足够的信息。
在社会情境中,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很多的,他人的言谈举止、表情、声调,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处群体中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群体的气氛等,都是信息的来源。
人们的先前经验会影响他对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例如你新到一个工作单位,同事们对你很冷淡,你便有了这里的人很冷漠的印象。
你总要去寻找一些与先前经验一致的信息,如自己不知道去哪里打水而没人告诉你等。
其实,水房就在办公室的隔壁,而且门口有醒目的标牌,别人以为你已经知道了,才没告诉你。
先前的经验使你忽略这些信息。
先前经验容易使人得出错误的判断,因为先前经验本身可能是错误的,而认知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先前经验是在信息搜集时就产生了误差,下的结论是不合适的。
认知者搜集到许多信息后,还要对其加以选择。
这一过程往往也受到先前经验的影响。
第一,个体根据先前经验决定哪些信息是有关的,而先前经验很可能是错误的或者有误差。
第二,个体没注意到信息中的偏差。
他所搜集的信息往往是从少数人身上得到的,一个人在短时间内的行为表现,并不能代表一个群体或一类人的总体特征。
第三,个体往往抓住那些最显著的个案信息,忽略基于多数人的统计信息。
例如很多人都认为到沿海地区可以发大财,他们总拿某某人去南方一年赚了300万等作为论据,却忽视了大多数人都在那里辛苦打工的事实。
信息的整合过程完成了信息搜集、选择之后,人们就将信息放在一起,对被知觉者进行判断和推测,以便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
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方式很独特,以下介绍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几种效应。
知觉过程

消费者的知觉过程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应对策略知觉过程:展露→注意→理解1.展露是指将刺激物展现在消费者的感觉神经范围内使其感官有机会被激活。
展露的频率越高、范围越大,消费者接受信息的机会就越多,这样唤起消费者的注意的可能性越大。
对消费者来说,刺激物的展露有两种基本的方式:主动的展露和被动的展露,而本次购买单反是新婚夫妇的主动展露,他们会通过主动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搜索和收集单反相机的信息,会观看报刊或者电视广告,向朋友和熟人打听。
所以作为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应当设法在最能引起目标顾客接触的环境中宣传产品,比如,在数码专卖场、在人流量大的车站,在读者面广的报纸杂志,在收听、收视率高的广播电视或购物网上做广告,传播产品信息。
2.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集中、是认识高度选择性的表现。
但是由于认识能里有限,在某一特定时点,新婚夫妇不可能同时注意和处理所有展露在他们眼中的单反相机的信息,只能部分信息予以注意。
统计表明,对于每一个消费者而言平均每天要接触300则广告,而绝大部分广告都没有一起消费者的注意。
所以这对新婚夫妇就只可能会选择吸引自己眼球或者打动自己的产品。
而在这里,影响注意的因素主要有三种:刺激物、个体和情景。
在刺激物方面,企业应对广告的大小和强度、色彩和运动、有吸引力的视图、位置和隔离、对比和新颖趣味性、格式和信息量等方面进行把握和提升。
在个体方面,企业在进行营销策划时应该予以关注,包括需求和动机、态度、适应性水平等方面。
在情景方面,企业可以在安静和谐的公共场所放置广告等。
3.理解理解是知觉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指个体赋予刺激物以某种含义或意义的过程。
而无论是商业广告还是电视节目,都难以避免被误解,所以在打算购买单反的过程中,新婚夫妇可能会对所接收的一部分信息产生误解,从而否定某种产品,可能是广告在描述时用语模糊产生歧义,可能是广告吸引力不够强。
对此,企业应注意消除引起歧义的营销信息,同时,企业在发布营销信息之前要认真对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测试,尽可能地减少误解。
人类的感觉器官与知觉过程

人类的感觉器官与知觉过程人类作为高级生物,拥有丰富的感觉器官和复杂的知觉过程。
感觉器官是我们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我们能够感知到环境中的声音、光线、气味、触感和味道等不同刺激。
而知觉过程则是在感觉器官的基础上,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与理解,从而形成对外界信息的认知与体验。
本文将从感觉器官的种类和功能,以及知觉过程的神经机制两个方面,来探讨人类的感觉器官与知觉过程。
感觉器官的种类和功能人类的感觉器官包括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和味觉五大类。
每种感觉器官都有各自特定的功能和结构。
触觉是我们通过皮肤感受到的触摸和压力刺激,负责让我们感知外界物体的硬度、质地和温度等;听觉则是通过耳朵感知声音的传播,使我们能够听到各种语言、音乐和环境声音;视觉则是我们通过眼睛感知光线,识别出丰富多样的颜色、形状和运动等视觉信息;嗅觉则负责感知空气中的气味分子,让我们能够闻到花香和食物的味道;味觉则通过舌头上的味蕾感知食物的味道,让我们能够分辨出酸、甜、苦、咸和鲜味等。
每个感觉器官背后都有着一套复杂的结构和神经机制。
以触觉为例,人体皮肤上分布着大量的感受器官,如Merkel细胞、梳状神经末梢、温度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等。
这些感受器官能够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并通过神经纤维传递到大脑的相应区域,从而产生触觉的知觉。
其他感觉器官也有类似的机制,每个器官都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使我们能够感知到各种刺激和外界信息。
知觉过程的神经机制感觉器官只是人类感知世界的起点,真正的认知与体验是通过大脑中的知觉过程来完成的。
知觉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活动,涉及多个脑区的协同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刺激信息被传递到皮层区域,经过分析和综合后形成对外界信息的认知与体验。
以视觉为例,当我们看到一件物体时,光线首先通过眼睛中的视网膜感知,然后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中的视觉皮层。
在视觉皮层中,有许多神经元群体负责分析和处理来自视网膜的信息。
比如,某些神经元负责检测物体的形状,而另一些神经元则负责检测颜色和运动等。
第四讲:知觉过程 PPT课件

超感知觉的分类
心电感应(telepathy):是指两个人之间不经由任 何沟通工具或渠道(语言、手势或表情)而能彼 此传达讯息的过程。
超感视觉(clairvoyance):是指不靠眼睛或任何工 具即可看到物体的特殊能力。
预知(precognition):是指事件尚未发生之前即可 预见的能力。
本章思考题
知觉包括哪些类型? 知觉经验会受到哪些心理因素影响? 举例说明知觉特征。 你对超感知觉有哪些认识?
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的图案,用不同 的图案构造以造成”视觉悬崖”的错觉,并在 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将2-3个月大的婴儿 腹部向下放在”视觉悬崖”的一边,发现婴儿 的心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 深度;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 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婴儿时,发现婴儿会毫不 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愿意 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纵使母亲在 对面怎么叫也一样。这似乎说明婴儿已经具 备了深度知觉,但这种深度知觉是与生俱来的, 还是在出生后几个月里学来的,目前还没有定 论。
似动现象--电影、霓虹灯 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
定的倾向。
视觉悬崖(Visual Cliff)
沃克和吉布森(Walk&Gibson,1961)曾进行 了一项旨在研究婴儿深度视觉的实验—— “视觉悬崖”实验(如图所示),后来被称为发 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
返回
广告商相信阈下刺激可作为积极力量起作用。 相信大众媒体上的信息只要接触到人们的感觉 器官,无论注意到与否,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 并力图在产品和对产品的热情之间建立某种联 结,使广告中的性感人物或情境(UCS)引发 UCR(性唤起反应)。而后使产品本身成为CS (唤起反应)与产品联结在一起。
知觉的原理

知觉的原理
知觉的原理是指人类通过感知器官对外界环境进行感知和理解的过程。
知觉的原理可以分为感知器官的接受和处理两个方面。
感知器官的接受是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的过程。
感知器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每个感知器官都对特定的刺激有较高的敏感度。
例如,视觉感知器官能够接收光线的刺激,听觉感知器官能够接收声音的刺激。
感知器官接收到刺激后,会将信息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
感知的处理过程涉及到感觉、注意、记忆和比较等多种认知过程。
大脑通过对接收到的刺激进行分析、整合和解释,形成对外界环境的认知。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只猫时,大脑会将来自视觉感知器官的图像信息与之前积累的关于猫的知识进行比较和记忆,最终认知出这是一只猫。
此外,个体的主观经验和情感状态也会影响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不同的个体可能对同一个刺激有不同的感知和理解。
个体的主观经验和情感状态会通过大脑的情绪中枢和认知加工系统与感知信息进行交互作用,进一步影响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总之,知觉的原理包括感知器官的接受和处理两个方面。
通过感知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并通过大脑的认知过程对刺激进行分析、整合和解释,最终形成对外界环境的认知。
个体的主观经验和情感状态也会影响感知的结果。
知觉过程的五个阶段

知觉过程的五个阶段知觉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过程之一,它是我们感知、理解和交互世界的关键。
知觉过程可以分为五个主要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一系列脑部操作的结果。
以下是对这些阶段的详细探讨:第一阶段:感觉接收感觉接收是意识到某个外部刺激的过程,它涉及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
在这个阶段,感觉器官将外界刺激转换成神经冲动,然后将其传递到大脑的感觉区域以继续处理。
第二阶段:感觉选择和注意感觉选择和注意是指我们如何选择并关注感知的信息。
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大脑会根据我们的兴趣、需要和期望的信息来选择和关注感知信息。
比如,你听到一个高声的响声,你的注意力自然会被吸引到响声的来源。
这一阶段的重要性在于,我们会忽略那些不重要、无意义或者只是背景噪音的信息,而将精力集中在有意义的信息上。
第三阶段:感觉加工感觉加工是指大脑对感知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大脑会通过对感知信息进行各种分析和处理,来理解和解释我们感知到的信息。
具体来说,大脑会将感知信息分解成更小的、易于处理的部分,并同时将它和我们的存储在脑海中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以形成有意义的整体。
第四阶段:认知处理认知处理是指我们对感知信息进行更高级别的加工和分析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大脑会对加工后的感知信息进行思考、比较和分类,并尝试将其与我们以前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
这种高级别的认知处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我们感知到的信息,并为我们作出决策和行动提供更有价值的指导。
第五阶段:反馈和交互反馈和交互是指我们根据感知信息做出反应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我们会根据前四个阶段处理的结果做出决策和行动。
我们的大脑会将决策和行动反馈回感知过程中,以便我们可以修正和调整我们的行为,从而更好地适应我们周围的世界。
总结知觉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认知过程。
它包括五个主要阶段:感觉接收、感觉选择和注意、感觉加工、认知处理、反馈和交互。
了解这些阶段的工作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这个世界。
第2章 知觉

• 自上而下(top-down)加工: 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形成假设,这 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从调整感受器官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又称概 念驱动加工(Conceptual-Driven Processing)
Eysenck(1984)指出,在良好的知 觉条件下,知觉主要是自下而上加工, 而随着条件恶化,自上而下的参与也将 逐渐增多。
实验研究
实验过程
实验采用Stroop作业的一种变式-视 听干涉。先呈现一个视觉刺激,持续80ms, 在视觉刺激开始呈现后40ms,被试通过耳 机可以听到H或S的读音,按键作出相应的 反应,记录其反应时。被试要始终注视视 觉刺激,视听两种刺激的作用有40ms的重 叠。
听觉材料 300ms 40ms 视觉材料 80ms
存在的问题
• 对刺激的加工是从局部特征开始,还是 从整体特征开始? • 模板的编码形式是怎样的? • 比较过程是平行加工还是序列加工?
识别失败的例子
模型的修正
• 增加了一个预加工的过程-标准化
• 问题:依据什么来调整刺激的外形、大 小或方位?
• 引入自上而下加工 • 两点说明
– 视觉系统中的感受细胞组成的觉察器视为模板 – 认为外部刺激同时与所有可能的模板进行匹配
结论
字词识别既依赖于自下而上加工,又依 赖于自上而下加工,并且在不同的条件下, 也可有不同的情况。
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 争论:对于一个客体的加工是先知觉其 部分,进而在知觉整体,还是先整体, 后部分? • Navon(1977)的实验
Navon(1977a)区分总体特征(Global Feature)和局部特征,前者可看作整体, 后者可看作部分。例如,一个大的字母 “H”可由一些小的字母“S”构成。这 样,大的字母“H”就是整体或总体特征, 小的字母“S”就是部分或局部特征。
《生理心理学》第四章 知觉过程

特征说
1、核心思想:模式可分解为特征(特征是构成模式的元素或成分, 以及关系) 。特征说认为人是如何进行模式识别的?
2、特征是一种微型局部模板。可以不管刺激模式大小、方位等细 节;同一特征可以出现在不同模式中(减轻记忆负担);可以学习获 得。特征说兼具模板说原型说中的合理成分,更合理解释了人的知觉 的适应性和变通性。
拓扑图给出网络服务器、工作站的网络配置和相互间的连接,它的结 构主要有星型结构、总线结构、树型结构、网状结构、蜂窝状结构、分布 式结构等。
2、是一种近似的匹配;被识别则意味刺激模式被纳入原型所代表 的范畴;原型匹配模型使得记忆负担减轻,而且模式识别也更加灵活, 也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3、(Reed)指出,原型代表着一个范畴的实例的集中趋势,并 且是以抽象的表象来表征的。
4、原型是存在的。如何证明原型存在的?人是如何获取原型的? 如何解读Reed提出的模式识别模型(以斑点图和不可能图形为例)? 原型的编码方式?
• 知觉的相似原则
知觉的接近原则
知觉闭合原则
知觉的连续原则
四、知觉的心理加工过程
格式塔知觉组织原则
例:“图”识别为一种图
自
上而下源自的加工(
概
念
自
驱
下
动
而
)
上
的
加
工
(
数
据
驱
动
)
心理过程
知识
期望
记忆
信念
语言
辨别、识别
动机
分析为部分
知觉组织
组织
深度
持续
感觉
环境刺激
从远处看 是长方形
视网膜像(只 有角、线条等 感觉碎片)
皮层功能区
简述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

简述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是指孩子在早期阶段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认知能力的逐渐形成和发展过程。
感知觉是儿童认知能力的基础,对于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分别是感觉期、认知期和概念期。
在感觉期,学前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和处理外界的感觉刺激。
他们开始注意到周围的声音、光线、颜色等感觉信息,并逐渐学会区分不同的感觉刺激。
他们会通过触摸、品尝、嗅闻等方式来感知和认识世界。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触摸不同的物体来感知它们的质地和温度,通过嗅闻花朵的香气来认识不同的花种。
在这个阶段,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还比较简单,主要是在感觉刺激的基础上建立起对事物的感知。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逐渐进入认知期。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能够将感知到的信息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联系,形成更深入的认知。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和解释事物。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观察一只鸟儿飞翔的方式来认识鸟类的特点和行为习惯。
此外,学前儿童在认知期还会逐渐形成对事物的分类和排序能力,能够将事物进行归类和顺序排列。
例如,他们可以将不同形状的积木进行分类,或按照大小顺序排列。
学前儿童进入概念期。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具备抽象思维能力,能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普遍的规律和概念。
他们能够通过推理和思考来解决问题,并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颜色的花朵,理解颜色的概念;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理解形状的概念。
在概念期,学前儿童的感知觉能力已经相对成熟,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总结起来,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经历了感觉期、认知期和概念期三个主要阶段。
在感觉期,他们主要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和处理外界的感觉刺激;在认知期,他们能够将感知到的信息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联系,形成更深入的认知;在概念期,他们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能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普遍的规律和概念。
知觉的加工过程

知觉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在正常人的日常生活中,感觉信息一经感觉系统传达到脑,知觉便随之产生。
以视觉为例,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为我们提供了某种颜色、边界、线段等个别属性,经头脑的加工我们认出了“这是一个香蕉”,“那是一个墨水瓶”。
这种把感觉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可命名的经验过程就是知觉。
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从感觉到知觉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感觉与知觉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各种感觉都是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的表征。
知觉虽然以感觉为基础,但不以现实的刺激为限,它还牵涉到记忆、思维等多种心理成分。
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
知觉使我们周围的世界变得有意义,它包含了若干相互联系的作用或过程,如检测、分辨和识别等。
我们是如何将刺激的个别部分或属性组合在一起,形成特定知觉物的心理表征的呢?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主要通过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及其交互作用来解释。
是指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便形成了知觉。
持这种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感受器所获得的感觉信息就是我们知觉所需要的一切,无须复杂的思维推理等高级认知过程的参与,我们就直接知觉到了周围环境。
而这种直接知觉环境的能力是由人的生物性决定的,这可以由视崖实验中很小的婴儿就能够形成深度知觉而知。
这种直接知觉理论又如何解释我们对感觉环境的识别呢?主要有这样几种理论假说。
第一种假说称为模板论,认为人们在头脑中储存有无数的模板集,这些模板非常详细,从而使我们有可能辨认出各种客体。
也就是说,把观察到的客体模式与头脑中的模板集进行比较并选出与之匹配的最佳模板,我们就识别了该客体。
但是模板匹配理论难以解释字母知觉中的问题。
这个假设显然是很不经济的。
第二种假说称为原型论,认为原型不同于模板,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特定样式,而是一类事物最典型(最常见)的例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综合组成的,但人们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的部 分,而总是把对象感知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7
知觉的恒常性
由于知觉经验的参与,当知觉的条件(距离、角 度、照明度)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像保持 相对稳定。
8
知根据以 前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解释它们,即知觉 的理解性。
17
消费者减少知觉风险的方式
(1)主动搜集信息 (2)保持品牌忠诚 (3)依据品牌与商店形象 (4)购买高价产品 (5)寻求商家保证 (6)从众购买
18
影响注意的因素
刺激物因素 大小与强度 色彩与运动 位置与隔离 对比与刺激物 的新颖性 格式与信息量
个体因素 需要与动机 态度 适用性水平
情境因素 环境中独立于 中心刺激物的 那些成份 个人特征如 个体当时的身 体状况、情绪
11
对刺激物的理解
个体赋予刺激物以某种含义或意义的过程。
对刺激物的组织 按一定的规则将新的刺激物和储存在脑海中的既有知识相联系,并将新刺激当做一 个有意义的总体。
简洁性原则 形、底原则 完形原则
对刺激物的分类 影响理解的体因素
对一新刺激物,人们通常要根据贮存在头脑中的既有概念对其归类。
12
影响理解的个体因素
动机 知识 期望 刺激物的实体特征 语言与符号 次序 一些情境因素,如饥饿、孤独、匆忙等暂时性个人特征,以及气温、在场人数、 外界干扰等外部环境特征,均会影响个体理解信息。 如大小、颜色、名称等。
3
感觉的绝对阀限与差别阀限
绝对阈限 absolute threshold: 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阈限 differential threshold: 能够使个体感觉到的最小刺激变动量 韦伯定律 Weber's law: △I/I=K △I—刺激强度变化量 I —原刺激强度
产生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780纳米的电磁波,即可见光。
引起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发声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为16~20 000赫兹的声波。 低于16赫兹的振动是次声波,高于20 000赫兹的振动是超声波,都是人耳不能接受的。
4
知觉概念 perception 人脑对刺激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它是对感觉信息加工和解释的过 程。(教材) 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刺激,使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和连贯的现实映象的过程。 (参考)
知觉风险的类型 产生知觉风险的原因
减少知觉风险的方式
15
消费者对购买风险的知觉
功能风险
物质风险 经济风险 社会风险
心理风险
16
产生知觉风险的原因
对所购买产品缺乏体验 曾经有过同类产品的不满意经历
购买机会成本的存在
因缺乏信息而对购买缺乏信心 所进行的购买行为复杂程度高 购买价值对购买者而言较高
感觉与知觉 刺激物的展露 注意及其影响因素 对刺激物的理解
2
感 觉
概念 感觉(sensation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如:个体通过眼、鼻、耳、舌等感觉器官对事物的外形、色彩、气味、粗糙程度等个别 属性作出反映。
一般规律
适宜刺激 感受性 适应 感觉的相互作用 差别阀限(differential threshold)
第7章 消费者的知觉
Consumer ‘s Perception
7.1 消费者的知觉过程 7.2 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知觉 7.3 消费者的购买知觉风险
我们并不是看到现实,而是对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做出解释,并称它为现实。 斯蒂芬 · P· 罗宾斯
1
7.1 消费者的知觉过程
The Perception Process of Consumer
基本特征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知觉是对感觉的加工和解释,比感觉更全面和深入 感觉往往是天生的,而知觉则是学习的结果
感觉与知觉关系
知觉的选择性
人们在进行知觉时,常常在许多对象 中,优先把某些对象区分出来进行反应,
或者在一个对象的许多特征中,优先把
影响理解的刺激物因素
影响理解的情境因素
7.2 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知觉
The Consumer ‘s Perception of Product’s Quality
认知质量 perceive quality 指消费者对产品适用性和其他功能特性是否适合其使用目的的主观理解
如何形成对质量的认知 产品的特征(外观、质地、材料等) 产品的价格、产地、品牌等
内在线索 外在线索
营销启示
重点宣传构成认知线索的产品特征或特性
14
7.3 消费者的购买知觉风险
The Consumer’s Perceived Risk of Purchasing
消费者的购买知觉风险 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因无法预料购买结果是否达到预期 而产生的一种不确定性感觉。
9
知觉的过程
展露
注意
理解
展露(Exposure)或刺激物的展露是指将刺激物展现在消费者的感觉神经范围内, 使其感官有机会被激活(并不一定被激活)。
展露的测量
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等
10
注意
注意概念 指个体对展露于其感觉神经系统面前的刺激物作出进一步加工和处理,它实 际上是对刺激物分配某种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