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君子人格论
孔子论君子人格
孔子论君子人格孔子的君子人格学说,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面相和价值取向,对以君子人格为核心的君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君子与位与仁位意识是孔子君子人格学说的结构性因素。
在孔子之前,“君子”一词已广见于《诗》《书》等先秦典籍,是先秦贵族、官僚的通称,与之对应的是“小人”,即普通民庶。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
”(《左传·襄公九年》)君子、小人划分的依据是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主要是政治、经济地位。
德能适位是位意识的核心理念,强调主体的素质和能力与其所处的地位、职位相匹配。
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论语·里仁》)意思是,一个未曾入仕的读书人,以及欲谋求更高职位的人,其所思所虑应该是“所以立”,即自己是否有立于其位的德能素质。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周易·系辞下》)孔子认为,不胜其任,很少有不遭及灾祸的。
敬业守位也是位意识的基本理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孔子完成了君子由先秦贵族、官僚的通称向理想人格的学术转换。
在中国教育史和思想史上,孔子第一次明确君子作为教育目标,“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雍也》)君子成为理想人格的代称,深刻地反映了春秋晚期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与变革的时代要求。
宗法贯穿政治、经济权力分割的制度已开始动摇,作为“四民”之一的“士”阶层形成和发展。
孔子的时代,士主要指读书人,即所谓“士民”。
其职业选择,或入仕,或专事文教,后者作为精神和文化生产者,从事文化的积累、传播和创新。
这种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深刻变化,反映在意识形态上则是学术文化和私学的兴起。
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的,“各家哲学的兴起,是与私人讲学同时开始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第 39页)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天下归仁”的政治、社会理想,是孔子建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和首创私学的动力。
从论语管窥孔子的君子人格管理的发展策略
治国平天下
君子不仅关注个人的自我修养, 还要承担起治理国家、安定社会
的责任。
以义为先
在处理社会问题时,要以道义为 先,公正、公平地对待他人,不
偏袒、不徇私。
尚德重民
尊重道德、推崇仁爱,关注民生 ,为人民的福祉贡献力量。
促进君子的道德实践
言行一致
君子要言行一致,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信仰和 道德标准。
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总结词
公正、廉洁、高效
详细描述
孔子的君子人格管理思想在行政管理中的应 用主要体现在公正、廉洁和高效方面。公正 要求行政机关秉公执法,不偏不倚地维护社 会公正和公平;廉洁强调行政人员清正廉明 ,不谋取私利;高效则要求行政机关提高办 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满足公众需求。
05
结论与展望
孔子的君子人格管理的价值与意义
君子人格的起源
孔子所处时代,礼乐制度崩溃,社会混乱,他提出君子人格 的概念,希望人们通过修炼品德、规范行为,达到社会的和 谐稳定。
君子人格的内涵
01
02
03
修身养性
君子人格强调个人修养, 注重道德品质的塑造,要 求人们具备仁爱、忠诚、 正直等品质。
知书达理
孔子认为读书明理是培养 君子人格的重要途径,通 过学习经典,理解人生真 谛,提高自身修养。
从论语管窥孔子的 君子人格管理的发 展策略
2023-11-11
目录
• 孔子的君子人格概述 • 孔子的君子人格管理模式 • 孔子的君子人格管理的发展策略 • 孔子的君子人格管理在现代的应用 • 结论与展望
01
孔子的君子人格概述
君子人格的定义
定义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是指一种具有高尚品德 、修养和行为的人,是孔子对人类美好品质的概括和追求。
孔子的君子人格论对当今教师道德发展的影响
则要 宽宏 大量 。“ 自厚而 薄责 于人 , 远 怨 矣 ! 躬 则 ” (论语 ・ 灵 公》 《 卫 )他 教导 自己 的学生 说 :近 贤恩 “ 齐焉 , 近不贤 而 内 自省 也 。 ( 论语 ・ ”《 里仁 》 看 到 品 )
德好 的人 就 向他看齐 , 看到 品德不 好的人就 要 自己
内心反省 一下有没有 同样 的错误 。 2 仁 爱之心—— 教 师 内在人格 的外化 . 教师作为传 授知 识 的领导 者 , 仁人 君 子 , 是 应
孔子认为君子是理想的修 身人格 , 君子人格是孔 子追求的人格典范。孔子认为君子具有以下特征 :
一
是“ 君子悉 有众善 ” 是 德性 的象 征 , 不 断 , 是
追求完美 的人 。二是 君子是 自我 向善 、 自我完善 的
人 。三是君子 是治 国 、 天下 的 中坚 , 维持 社会 平 是 秩序的基础 。四是君 子是见义勇为 、 于改过 自新 勇
该具有理想 人格 或者 把理想 人格 的追 求作 为 自己 的人 生 目标 。理 想人格 是指 能表 现 文化 精神 的人
要不 断地进行教学反思 、 自克 自省 。孔子所 主张 的
以及人生 的价值 和意义 , 而 自觉选择 自己做人 的 从
自克 自省就是 要 自我 反省 、 自我 约束 。孔 子认 为 ,
道德修养 贵在 自觉 , 自己要 多 反省 检 查 , 他人 对 对
方式 , 培养 自己的道德 品质 , 富和 完善 自己的 内 丰 心世界 , 体现 出人 的内在规定 性 。
我 , 人 在 社会 化 过 程 中给 人 以 特色 的 身 心组 是个 织 。人格是一 种道 德人格 , 谓道德人格 就是人们 所
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
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儒家学问是生命的学问,其精髓是做人的道理,并将这些道理身体力行,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
儒学是为己之学,而不是为人之学。
也就是说,儒者的修养,主要是靠自我觉悟,自我挺立,提升自己,成就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摆摆样子,做给别人看的。
儒者的身教与言教,如果说可以影响别人,那也不是强加式的,而是引导式的,感通式的。
儒者提示、启悟与他生活在一起的学生或周围的人,领略、觉识自己生活的目的、意义、价值。
儒家教育的目的是成就人格,其向度一是提升境界,二是做修养工夫。
所谓人格境界论,就是儒家哲学的形上学,或者叫境界形上学。
儒家的境界形上学彰显了人的终极性,但与生活世界并不隔绝,可以下贯到日常生活中去。
反过来说,儒家思想并非如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所说,只是俗世伦理,它的性与天道的思想含有深刻的哲学形上学的内涵,其日用伦常亦可以提升到形而上的境界层面。
形上与形下,境界与工夫,高明与中庸、神圣与凡俗是相互贯通的。
儒家的这些哲理在今天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一、孔子论君子、圣人、仁人与成人在儒学的话语系统中,说到人格,是不讨论自然人,而只讨论道德人的。
儒家不排斥功利,但批评仅仅以个人功利作为生活的总目标的人,并称之为小人。
君子与小人之辨,是人格与非人格的区分。
道德人当然首先是自然人,道德人并非不讲功利(在一定的时空场合反而更讲族群、整体的功利),但人格境界是从价值上说的。
孔子所提示的人格,是君子人格,其最高的境界是“ 圣”即“圣人”的境界,次高的境界是贤人的境界,然后是君子的境界。
孔子继承先哲所提倡的道义原则、仁爱忠恕原则、仁、义、礼、智、信等价值理想,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中国文化可大可久的依据。
这些价值理想通过孔子自己践仁的生命与生活显示了出来。
先说君子。
《论语》多处记载孔子及其高弟讨论君子与小人之辨的文字。
据《雍也》,孔子曾提醒子夏,要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
孔子指出,君子的人格境界、修养进路和行为准则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首先要从儒家思想体系出发。
孔子提出了“德行天下”的理念,他认为人应当遵从礼义,完善自己,以期在人伦中谋得尊重,使之成为一个大君主,并以此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实现正义的道路是让人们学习道德礼仪,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孔子的理想人格,就是以“仁、礼、义、智”为核心的人格,即“仁者无不义,义者无不仁,礼者无不智,智者无不礼”。
这个理想的人格,是建立在道德礼仪的基础上的,它说明了人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和关爱,并且要求人们要按照礼法办事,不能随意改变,而要以智慧去服从自然规律。
孔子的理想修养,是依据这种理想人格的基本原则而追求的,即要谦虚,要学习,要控制情感,要控制言辞,要尊重礼仪,要履行义务,要尊重上帝,要重视和谐。
因此,孔子强调,要以“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为原则,不断地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以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达到兼收并蓄的效果。
孔子论君子之道——仁
孔子论君子之道——仁孔子论君子之道——仁贾陆英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虽然是极而言之,但也说明他把学“道”和实现“道”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孔子所说的“道”,就是以“仁”为核心的人学。
他一生的理想,就是弘扬仁爱之道,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的人,去担当天下兴亡的责任。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这种“爱”是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孝之放,爱天下之民。
”这就清楚地说明,孔子的仁爱之道,是从对父母的孝开始,延伸到对兄弟的悌,对朋友的信,以至于对天下民众广泛的爱,同时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
孔子认为,君子之道有三条,“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仁者品行高尚,悲天悯人,胸怀坦荡,内省不疚,故而无所忧虑。
知(智)者勤学敏思,明道达义,故而无所迷惑。
勇者见义勇为,志道直前,故而无所畏惧。
在君子必须具备的这三个条件中,“仁”是道德核心,思想境界;“知”是学问和智慧,“勇”是胆量和行为。
“仁”是体,“知”和“勇”是用。
关于“知”和“仁”的关系,孔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这就是说,一个治理天下的人,如果只是学问和智慧达到了条件,而不能坚守仁德,即使得到天下,最终也必然会失去。
关于“勇”和“仁”的关系,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这就是说,仁者一定勇敢,仁者之勇是大智大勇,是一种奉献和牺牲精神。
而缺乏仁的精神的“勇”,是匹夫之勇,会干出许多伤害仁德的事,是不可取的。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君子把坚守仁德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他们是那种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又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的人。
孔子提出的仁爱思想,为什么能够持久、广泛、深入地传承和弘扬呢?因为它具有深厚的人性根基。
它主张以“孝”为出发点,抓住了人心中最深沉、最真挚的情感;主张把“亲亲”之情延伸扩展到“泛爱众”,激活了人心中最闪光、最宝贵的良知;主张推己及人,“能近取譬”,从自身做起,去实践“仁”的精神,既切合实际,又可以通过教化而得到推行;主张以“礼”作为“仁”的规范,实现人际之间的和谐,使“仁”的推行有了社会认同的准则,既符合社会治理的规律,也符合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孔子关于君子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关于君子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君子”这一概念,其理论包含了人格修养和道德规范的核心原则。
本文将探讨孔子关于君子的理论,并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1. 君子的品德修养孔子认为君子是具备高尚品德的人。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三个重要的品德特征:仁、义和诚。
仁指的是关心他人,以仁爱之心待人;义强调公正和道德;诚意味着真诚和忠诚。
君子应当努力修养自己的品德,达到三者的统一。
2. 君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修养与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的管理之间的紧密联系。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不可能为人民治理国家。
这种理念强调个人先立志、然后规划家庭、再达到治理国家的境界。
3. 君子的修养方法孔子提出了多种修养方法来培养君子的品德。
其中包括学习、自我反省和实践。
他主张通过学习圣贤之道,向先贤学习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达到个人修养的目的。
此外,孔子强调自我反省,要求君子时刻审视自身的言行,不断改进和完善。
同时,实践也是培养君子品德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际行动来贯彻道德原则,逐渐提升自己。
4. 君子的现实意义孔子关于君子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君子理论提出了一套行为规范,为人们树立了榜样。
在现代社会,尊重和关心他人,遵守道德规范,注重诚实和忠诚,这些品德都是孔子所倡导的君子所应该具备的。
君子的理论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其次,君子理论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在个人修养方面,君子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并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来实现自我完善。
在社会责任方面,君子应当关心他人、正直诚实,并以身作则。
这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有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最后,君子理论对于领导者具有重要的启示。
孔子的理想人格
孔子的理想人格一、引言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以其独特的儒家思想体系闻名于世。
他的理想人格——君子——被视为一种高尚的道德追求,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念。
孔子的理想人格不仅在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理想人格,分析其特点及教育观,并探讨其现代价值与启示。
二、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被称作“君子”,这是一种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人。
君子注重仁爱、正义、礼遇、智慧和诚信等美德,追求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他们以谦虚、宽容、勇敢、正直和无私的行为方式来展现这些美德。
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三、孔子的教育观与理想人格孔子认为,教育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关键途径。
他的教育观注重全面发展,既要学习知识,也要培养道德品质。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和丰富知识的君子。
四、现代价值与启示孔子的理想人格和现代教育观对于现代社会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过于注重物质利益,忽视了道德和精神追求。
孔子的理想人格提醒我们要保持谦虚、宽容、勇敢、正直和无私等美德,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此外,孔子的教育观也为我们提供了培养优秀人才的指导原则,即注重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
五、结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体现了儒家高尚的道德追求,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仍要注重精神追求和道德品质。
孔子的教育观为我们提供了培养优秀人才的指导原则,即注重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的_君子_人格论_梁国典
收稿日期:2008-05-14作者简介:梁国典(1962—),男,山东莱西人,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长。
2008年第5期总第206期 齐鲁学刊QILU JOURN AL N o .5G ene ral N o .206孔子的“君子”人格论梁国典(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山东济南250002) 摘 要:孔子平生教书育人,以培养造就“君子”为宗旨。
君子一直是人们区分人的道德品行好坏的标准,君子是人们追求达到的理想人格目标,小人是人们所鄙弃的无德行者。
君子人格的内涵、特征或者标准,大致说来,应该有10种:仁、义、礼、智、忠信、勇、中庸、和而不同、文质彬彬与自强不息。
孔子及先秦儒家汲汲于“君子小人”之辨,目的在于扬善抑恶,塑造仁德的理想人格。
关键词:孔子;先秦儒家;君子人格;“君子小人”之辨中图分类号:B 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 (2008)05-0005-07 孔子平生教书育人,以培养造就“君子”为宗旨。
孔子谆谆告诫弟子:“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1](《雍也》)十分注意培养弟子的君子人格。
在孔子时代,“君子”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统治者,一是指有道德修养和实际能力的人。
在孔子学说中,虽然有些地方“君子”的含义是前者,但更多的却是后者。
在《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107次之多,决非偶然。
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学说或可概括为君子学说。
孔子提出的君子与小人之辨,引起了历代学者的极大兴趣和重视。
两千多年来,君子一直是人们区分人的道德品行好坏的标准,是人们追求达到的理想人格目标,小人则是人们所鄙弃的无德行者。
正如胡适所说:“孔子指出一种理想的模范,作为个人及社会的标准,使人`拟之而后言,仪之而后动'。
他平日所说`君子'便是人生品行的标准。
”[2](P 86)孔子所谓的君子人格的内涵、特征或者标准,大致说来有10种:仁、义、礼、智、忠信、勇、中庸、和而不同、文质彬彬与自强不息。
论孔孟“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论孔孟“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摘要儒家孔孟“君子”人格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以社会新旧交替、动荡不安的时代为背景,以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人性本善”理论为依据,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思想特质。
孔孟“君子”人格的思想特制主要包括: 君子以仁爱精神为道德准则、君子以重义轻利为荣辱观念、君子要有自强不息的意志、君子要有言而有信的品质等。
孔孟所提倡的“君子”人格不仅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鼓励人们养成优秀的人格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君子人格中的“仁爱”思想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君子重义轻利的思想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君子的坚毅品质有利于社会和个人健康、全面的发展;君子言而有信的品质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
关键词:孔孟,“君子”人格,现代价值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The Concept and Its Modern ValuesAbstract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generat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based on social inter-face, the background of turbulent times, to Confucius, "Benevolence," Mencius "basically good" theory, has a rich theoretical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special ideological character include: the caring spirit of the gentleman code of ethics, the gentleman Valuing Loyalty to honor the concept of self-improvement will be a gentleman, a gentleman to be true to its word and so on.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not only at the time had a tremendous impact on our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o encourage people to develop good character has a positive meaning.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gentleman's character in "love" thinking, help to promote interpersonal harmony; gentleman Valuing Loyalty ideas will help form the correct values, the gentleman in the determined quality conducive to social and personal health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A gentleman true to its word contribute to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market economy improved.Key words: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modern value一、孔孟“君子”人格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理论基础(一)孔孟“君子”人格产生的时代背景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以血缘为基础、以礼法为特征的传统的宗法体制开始解体,新的社会制度还未建立,社会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论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
9论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田晓丹周灭商之后,内外争战不断,而孔子正生于礼乐文化衰颓破碎之际,即“礼崩乐坏”之时。
据《左传·昭公八年》记载,孟僖子自恨不能通礼,死前嘱咐其子南宫敬叔从孔子习礼。
而此时孔子才三十来岁,便已有盛名,可见孔子于礼纯熟。
正是有了精通礼制的坚实基础,面对周王朝的礼崩乐坏,孔子在思想上才敢有逆风而上的自觉,进而树立了“克己复礼”、重建周礼的大胆志向。
然而政治上的不得志,使其思想中的政治抱负日渐被理论和境界旨趣所取代。
“圣人”“君子”等理想人格正是在其礼仪实践中凝聚而成,虽有形而上的境界,却又不脱形而下的践履。
“君子”是孔子乃至儒家思想的道德理想人格形象,《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描述正是对“君子”理想人格的鲜明写照。
自先秦以来,历代思想家对“君子”人格倍加推崇,近现代各家对“君子”人格也都有一番研究和见解。
其中,陈登原在《广癸巳类稿君子解》中汇总说:“综观[作者简介] 田晓丹,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君子原初之义,言政治,则盘踞要津者,君子也;言地位,则接近至尊者,君子也;言仪表,则衣冠楚楚者,君子也;言室家,则千仓万箱者,君子也;言社会法律,则曲予优容者,君子也;言学术教育,则必须研修者,君子也。
”钱穆先生曾指出:“此论君子之德性。
今约而言之,则君子当有高尚优美之情操与德性,一也。
君子贵实行不尚空言,二也。
君子重礼仪尚群德,三也。
君子有自得之乐,四也。
孔子之言君子,大略如是。
”程碧英《论君子文化的时代内涵》一文在肯定君子文化体现传统文化的同时,着重论述了其相关时代内涵,明确了其价值定位。
在《孔子“君子之道”的人文精神意蕴》一文中,赵馥洁通过对君子的人格转化和德性分析,最终将其落实到新时代优秀人格的培养方面。
孔子把人分为三等——上智、中人、下愚。
其中,上智和下愚之人其性不可移,唯中人可上可下,并且其人口数量也占绝大多数。
孔子论君子之独立人格
孔子论君子之独立人格——和而不同贾陆英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在春秋时代,“和”与“同”是一对哲学概念。
“和”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有机结合或统一,犹如五味相调才有佳肴,五音相协才有妙曲,山水相间才有美景。
“同”是指同类事物之间的简单相加,是无差别的同一。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左传》昭公二十年)孔子在这里讲的“和”与“同”,特指君子和小人在对待不同意见上的区别。
君子有原则性,不盲从附和,既能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又能恰到好处地协调各种不同意见。
小人则围着自己的私利转,那边风大就往那边跑,一味盲从附和,从不表明自己的不同意见。
孔子主张有差别的统一,反对绝对的同一,强调保持个人的独立性,通过交流、协商、协调,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中庸》记载,孔子在回答怎样才能坚强时说:“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这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做到为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立定中庸而不左偏右倚、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国家政治昏暗时宁死也不失掉操守,才算得上一个坚强的、具有独立人格的君子。
孔子于乱世中周游天下,盼望着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是,由于政见不同,他坚持自己的原则,决不屈就,虽然游学多年,不为所用,仍就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种独立人格,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人生境界。
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雍也》)他特别重视人的真情实感,强调要做坦坦荡荡的真君子,反对那种巧言令色的伪君子。
所谓“直”,就是正直、耿直、直爽、直道,是一个真君子应当具有的光明正大的品德。
君子的独立人格,就是这种优良品德的体现。
“罔”在这里与表示弯曲之意的“枉”字相同,是指那种不正直的人。
孔子认为,一个君子,要以正直立身。
只有直道而行,方可行之久远。
不正直的小人虽然也可以生存,那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祸害。
儒家“君子人格”解读
儒家“君子人格”解读身心和谐的追求所谓“身心和谐”就是自我和谐,是指有健全的而不是分裂的人格,这是君子的基本素质。
做一个身心和谐的君子,在儒家看来,应该以仁为本,礼乐为用。
人如果身心和谐,学习、工作自然能够做好。
“仁”是儒家极为重要的一个范畴。
《说文解字》释“仁”为“亲也”。
“仁”即让人亲近、亲切之感。
“仁”另一义是果核的内里,如桃仁、杏仁等,它是个有生机的活物,种在地上能发芽。
从这两层意思出发,“仁”既有恻怛慈爱之意,亦有生生不息、利人活物气象。
因此,在孔子那里,仁是道德的根基和最高境界。
据《论语》,每当有人问起一些品行很好的人是否可以称得上是“仁”的时候,孔子总是答曰:“不知”。
(《论语·公冶长》)孔子之所以不轻易称赞某人为“仁”,乃是因为“仁”是道德的源头,道德从“仁”中流出,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
所以朱熹注《论语》说:“仁道至大,非全体而不息者,不足以当之。
”(朱熹《论语集注·公冶长》)宋代理学家朱熹将“仁”视为流行不息的道德全体,应该说这是合乎孔子本义的。
二程说:“医书以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
”(朱熹《论语集注·雍也》注引)这如同一个瘫痪了的人,身体生机不通,就是麻木不仁。
不仁就是死物,仁者与天地万物的生机都是贯通的。
所以一个仁者,不仅要让自己健康地活着,而且也要让天地万物成为生命共同体,并与自己的生命互联互通。
君子之心常驻仁德,恻怛恺悌,爱意充盈,生意盎然。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乃是因为心情乐易和平;小人常忧愁,乃是因为成了欲望的奴隶,焦虑窒息,生机全无。
君子心灵是一个自足的无须外求的幸福世界,所以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君子不求人知,人知我,不喜;人不知我,不愠(恼怒)。
君子之所以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是因为他的内在足够强大,其心灵世界洋溢着生机和幸福。
孔子的君子论论文:孔子的君子论与大学生人格培养
孔子的君子论论文:孔子的君子论与大学生人格培养摘要:在孔子眼里,理想的君子应当有仁、有知、有勇、有艺、有乐。
其中,“仁、知、勇”是君子内在品质的基本要素,而“艺与乐”则表现为外在的文采。
孔子认为,内在的“质”与外现的“文”要比例协调,才能成为君子。
孔子对君子理想人格的要求为大学生人格的培养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孔子的君子论;大学生人格培养一、“君子”的概念分析在中国儒家思想中,“君子”的概念由来已久。
“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原指社会上居高位者或贵族男子。
“君子所履,小人所视”(《诗经·谷风之什·大东》);“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春秋·左传·襄公九年》)。
此处的“君子”,主要是从政治角度立论的,指国家的管理者而并非指道德高尚、品性优秀、具有崇高境界的人。
对“君子”一词赋予道德品质属性,并具体加以说明的人是孔子。
为了规范社会大众行为并树立道德修养的目标。
孔子塑造了重德懂礼的君子形象,“君子”由原来意义上的有位之人,演变为孔子心目中的具有理想人格之人。
二、君子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形象,是具有完美人格的人。
在孔子看来,要成为君子,首先必须具有高尚品德。
孔子将仁、知、勇当做君子之德。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中庸》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但作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只有内在的品德还不够,还要有外在的文采进行修饰,这就是“艺”和“乐”,它是君子人格最后完成、最终完善的途径。
因此,理想的君子应当有仁、有知、有勇、有艺、有乐。
1 有仁。
在孔子眼里,君子首先应当是一位仁者。
“仁”是君子人生最根本的追求,是君子理想人格中首要的品质。
何为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即爱亲人、爱他人、直至爱天地万物。
爱是一种情感,是君子践行“仁”的源泉和动力;更是一种境界,是君子对自己内在的仁性的自觉,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仁者。
试述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1.试述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答: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
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这个仁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从这个核心出发,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进而是"入则孝,出则悌",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又一个纽结,最后,他提出“泛爱众”,完成了仁学思想的基本建构。
2.孔子论君子人格有哪些主要观点和思想答:首先,君子品德高尚。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对于道德,时时放在心上,每遇事都要想是否符合道德。
君子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注意符合“义”,而小人却常常见利忘义。
“君子不器”,即君子不象器皿那样,只有一种用途,别的什么也不会,那样不能适应社会。
其次,君子修身养性。
“君子不重则不威”。
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信。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胸怀宽广,为人坦荡,不忧不惧。
再次,君子勤务实。
孔子曰:“君子务本”。
即君子不在小问题上斤斤计较,而是抓住根本问题。
另外,君子善处世。
君同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同。
3.孔子教育思想述评答:孔子的教育思想丰富而系统,涉及到教育的作用、教育目的、对教育对象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学习过程、人生修养等等,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
”的思想,受教育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也就是说教育应该为大多数人服务,人人都应有入学受教育的权利,不应该受其他条件的限制。
孔子的这种思想切合当时的庶民的利益,对于改变以前受教育权利为贵族子弟所独享的状况具有积极意义,这种思想即便在今天,对我们推进教育公平仍旧有指导意义。
4.略论孔子的义利观答:孔子提出了"君子义以为上",孔子一方面认为"义以生利",但是孔子强调行义要符合礼的规定,另一方面,在义利关系上,孔子又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孔子说"见利思义"。
孔子君子儒的人格标准
孔子君子儒的人格标准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的君子儒的人格标准,对于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君子儒的人格标准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孔子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塑造。
本文将从君子儒的定义、内涵和现代意义三个方面,阐述孔子君子儒的人格标准。
一、君子儒的定义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君子儒是指具备高尚品德、渊博知识和优雅风度的理想人格。
君子儒这一称谓,既包含了君子的品德,又体现了儒者的学识。
孔子认为,君子儒应该具备仁爱、忠诚、礼敬、智慧、勇敢等品质,同时还应拥有博古通今、明理尚德的知识结构。
二、君子儒的内涵1.仁爱之心:孔子认为,君子儒首先要具备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尊重生命,以慈悲为怀,以仁爱为本。
仁爱之心是君子儒的核心品质,也是其人格魅力的源泉。
2.忠诚守信:君子儒应忠诚于国家、民族和朋友,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忠诚守信是维系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君子儒的基本道德准则。
3.礼敬谦和:君子儒应懂得礼数,尊重传统,谦和待人。
礼敬谦和体现了君子儒的修养和风度,也是其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
4.智慧明理:君子儒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和智慧,明辨是非,洞察人心。
智慧明理是君子儒的学识基础,也是其应对复杂社会环境的必备能力。
5.勇敢果断:君子儒应勇敢面对困难,果断决策,敢于担当。
勇敢果断是君子儒的意志品质,也是其在逆境中展现价值的关键。
三、君子儒的现代意义在当今社会,孔子君子儒的人格标准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君子儒的人格标准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其次,君子儒的知识结构和智慧明理的精神可以帮助人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力。
再次,君子儒的礼敬谦和与勇敢果断的品质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君子儒的人格标准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解读和实践。
论孔子“君子”人格的结构及其特征
“ 与“ 都是 君子 人格不 可 缺少 的要素 。通过 对 义” 信”
基 金项 目 : 徽 省 哲 学 社 会 科 学规 划 项 目《 震 心 理 学 思想 研究 》 AH K0 ~1D1 1 ; 育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规划 项 目《 师 发 展 的 人 文 关 安 戴 ( S 9 0 0 )教 教
在确定孔子 君子人格结构要 素时 , 丁祯彦 和臧宏 认为“ ” 仁 ” 勇 ” 知 “ “ 是一 个仁 者 ( 想人 格 ) 备 的 品 理 必
收 稿 日期 :0 0—0 21 9—1 0
而》孔子又说 :人 而无 信 , 知 其 可 也。大 车无 蚬 , ) “ 不 小车无轨 , 以行 之哉? (论语 ・ 政》可 见 , 其何 ”《 为 ) 君子
子 的人格 因素就 只有 “ ” 仁” 礼 ” 而 通过 对 《 知 “ “ 。 论 语》 研究发现 ,义 ” 孔子 思想的 主要组 成部 分。《 “ 是 论
语》 十 篇 , 子 直 接 言“ ” 二 孔 义 者有 十 四篇 , 共二 十余 次 。 孔子认 为“ ” J 义 是人 的本质 。孔 子 说 : 主忠 信 , “
“ 君子 ” 是孔子理想人格最重 要 的部 分 , 则 他认 为 ,君 “
子之于天下也 , 无适 也 , 无莫 也 , 之与 比……君子 喻 义
“ “ “ , 还 包括 “ “ ” 艺 ” 乐” , 通 仁” 知” 礼” 它 文” 质 “ “ 等 但
过对这些要 素的关 系进行论述后 , 景怀斌 认为构 成君
与共 的命 脉 , 所 有人 乃 至整 个 社会 有 着深 厚 的关 对 怀 。 士” 仅是 通 向儒家 理想 人 格 的一个 层 次。 L 而“ 仅 2 J
儒家的君子人格
论儒家的君子人格摘要:首先,君子人格是“知,仁,勇”三者的化身。
其次,君子拥有完全摆脱功利价值的道德标准。
最后,君子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关键字:君子修养使命感正文儒家创造了伦理型的价值体系,追求一种理想人格。
从史料中,我们也可以得知:儒家关于这种理想人格有好多种说法:“圣人”、“贤人”、“仁人”、“志士”等等。
但是,最典型的、最理想的还是“君子”,对君子人格的基本特征和崇高价值,从孔孟到宋明时的儒家们都作了比较充分的论述和高度评价,那么,儒家所追求的“君子”竟究是什么样的呢?也就是说,儒家所追求的“君子”应具备哪些条件呢?下面,我将从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君子人格是“知,仁,勇”三者的化身。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7]孔子理想人格“取决于个人内在的道德和文化修养”[8],所谓“君子怀德”,“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9](以下所引孔子语均见《论语》)(1)君子的本质是“仁”。
所谓“仁者爱人”,“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极高境界,它的具体含义是指“爱人”,“爱他人”。
仁之本——孝悌。
孝悌,是孔子所谓“仁”的根本所在:“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了孝悌这个根本,才能生出爱人的情感。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由人之天性之爱的孝悌而至入的“泛爱众”,即是把亲子手足之爱从先天的血缘领域引申到了后天的人与人之爱的关系中去,血亲之爱由个性之爱走向共性之爱——仁爱。
仁之道——忠恕。
忠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便是孔子做人的原则,也是他要求他所倡导的君子所应具备的品性。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仁成为君子必备的人格特征,即使身处逆境,条件艰苦,也要以仁为价值取向。
(2)君子是“知”者。
君子之“知”在《论语》中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局限于“贵族社会所崇尚的知书达礼,多才多艺,风度翩翩的君子人格”[10],还包括许多内容,如“君子不器”,“举贤才”等。
孔子的君子观
孔子的君子观一.君子的概念君子称号最初的涵义是指大夫以上的当权贵族。
在古代,君不仅指国君、卿,大夫都可称君;子,是对男子的尊称。
君子,就是地位高贵,饰容不凡,有文化。
称他们为君子,往往包含着对其身份,教养和服饰仪表的赞美。
二.君子的人格特征1. 社会与个体的和谐孔子强调君子处人处事“度于礼”,“约于礼”,“君子笃于亲”,“君子上不僭上,下不逼下”,“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等。
也就是维护人伦关系的和谐,做到爱亲、尊上、敬友、与人为善。
孔子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君子同人相处时,既彼此协调合作,又不盲目苟同,而小人正好相反。
2.内向和外向的和谐内向,就是孔子说的“君子求诸己”,即通过自身修养和内心自省,完善和提高主体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求诸己而达到心理平衡,使内心世界充盈饱满而无忧无惧。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足够认识自我的社会价值,自尊、自信、自强。
“君子义以为上”,“义以为质”,“君子喻于义”,“君子见得思义”,“君子见利思义”,就是充分认识仁道的意义而把仁的原则——义放在首位。
又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坦荡荡”便是对这种乐观态度的一种描述,它同小人(缺乏修养的人)畏惧困难的萎靡情绪成为强烈对照。
“君子求诸己”的内向行为是为了完善,提高主体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故其目的归根结底是要加深对外部世界的开发,内向必然转化为外向。
孔子把君子身上这种内与外的统一比作射箭: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靶心),反求诸其身。
射箭没有射中目标,应该回头检查主观方面的原因。
这话显然包涵下一层意思:找出主观方面的原因,克服缺点,又是为了射中目标。
这便是由外向内,又由内向外。
向内是为了更好地向外。
因此,具有内向型品格的孔子哲学和君子人格,又是富于外向追求的。
在孔子那里,对外部世界的追求表现为经世致用,治国安民。
他赋予君子的也正是这种品行。
他说:“君子学道则爱人。
”以爱人为怀的体仁君子,就是要匡世济民,以天下为己任。
孔子追求君子人格的句子
孔子追求君子人格的句子在历史的长河中,孔子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对于君子人格的追求,如同灯塔,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
我常常在想,孔子心中的君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那肯定不是仅仅穿着华丽衣服,住着大房子的人。
君子啊,在孔子眼里,就好比是一棵参天大树。
树的根基得扎实,深深扎入大地,就像君子要有深厚的道德根基一样。
这根基是什么呢?是仁,是义,是礼,是智,是信。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就像我们平常交朋友,你要是碰到一个满口谎言的人,你会觉得他是君子吗?肯定不会啊!君子说话那得算数,就像大树的枝干直直地朝着天空生长,不歪不扭。
孔子他老人家一生都在努力做一个君子。
他到处讲学,带着他的弟子们。
有一次,弟子子路就问他:“老师啊,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呢?”孔子笑着回答说:“修己以敬啊。
”子路有点迷糊,挠挠头说:“老师,这啥意思啊?”孔子就耐心地解释:“就是好好地修养自己,对待事情要有敬畏之心。
你看,这就像工匠做活儿,要是不敬畏手里的活儿,能做出好东西吗?”子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再说说君子的品德。
君子的胸怀得宽广,像大海一样。
能容纳下不同的人和事。
孔子就遇到过好多和他想法不一样的人。
有一回,他碰到一个人在批评他的学说。
要是换了别人,可能就生气地和人家吵起来了。
可孔子呢?他很平静地听着,然后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他说的也有道理的地方,我可以从中学习。
”这就是君子的气度啊。
这就好比你走在路上,有人说你衣服不好看。
你要是君子,你不会马上就生气地怼回去,而是会想想,说不定人家的审美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
还有啊,君子得有智慧。
这智慧不是那种小聪明,而是能够看清世间的道理。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讨论问题的时候,总是能从平常的事情里发现深刻的哲理。
子贡曾经问孔子:“君子也有厌恶的事情吗?”孔子回答说:“有啊。
君子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处在下位而诽谤在上位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
”你看,这就是君子的智慧,他能分辨是非善恶,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君子"人格论作者:梁国典, Liang Guo-dian作者单位: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山东,济南250002刊名:齐鲁学刊英文刊名:QILU JOURNAL年,卷(期):2008,""(5)被引用次数:2次1.朱熹论语集注 19942.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19963.朱熹孟子集注 19944.朱熹中庸章句 19941.期刊论文王光松.WANG Guang-song先秦儒家的德、位关系思考——以孔子"有德无位"为线索所作的观念史考察-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6)孔子由总结上古政治经验而确立"德位合一"理想, 并从"以德得位"信念出发追求该理想的实现.孔子的"无位"结局使孟、荀在坚持与发展"德位合一"理念时, 不能不对孔子"无位"予以正视与解释; 孟子、荀子在对孔子"无位"事件的解释中, 将理想实现或归于天意或或归于时运, 这在弱化或取消"德"、 "位"结合之必然性的同时, 强化了儒者以"德位合一"为理想、以修德为务、以等待为特征的身份意识.2.学位论文丁秀菊先秦儒家修辞研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例2007先秦儒家的三大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同时也是顶级的语言大师。
承载着他们睿智、深邃思想的语言广为流传,绵绵不衰,其中很多语句已成为世人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
它们不仅丰富了后代无数文人墨客的语汇,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语言风格,甚至还深深地影响了无数代普通人的思想和生活。
鉴于此,本文力图在春秋战国这个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系统研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修辞思想、修辞实践和言语风格,分析它们产生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根源,比较它们与同时期道家、墨家、法家修辞思想的异同,以期从整体上把握先秦儒家的修辞特色和历史地位,客观评价先秦儒家对中国修辞学的重要贡献。
全文共分八个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缘起、方法和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社会制度更迭,社会形态交替,“诸侯异政,百家异说”,游说盛行,论辩成风,语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最大限度的运用。
在这个特殊时期,儒道墨法等各个学派都在政治观点、哲学思想的阐说中提出了一些富有见地的修辞观点,其中儒家尤为突出。
孔子、孟子、荀子对修辞的认识相当一致,他们相互补充、印证,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修辞思想体系。
不仅如此,孔子、孟子、荀子还都有具体而丰富的修辞实践,都在言语中娴熟地运用了众多的修辞手法。
然而,学界却对此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存在着与儒家尊崇地位极不相称的、儒家修辞研究的“四多四少”现象。
本文拟运用现代修辞学的理论,借鉴文学、美学、哲学、文字学、训诂学、语义学、语用学、诠释学等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采用实证、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儒家修辞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探讨。
第一章:孔子与“修辞”缘起。
“修"、“辞’’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周易·乾·文言》,为孔子解读《周易》时所用。
“修”指修饰,“辞”指包括言辞和文辞在内的、能够完整表意的话语篇章,“修辞”即修饰话语的意思。
“修辞”的这一意义肇始了中国修辞学的发端,后人对“修辞"的种种定义均自此引申而来。
也就是说,《易传》“修辞”与当今修辞存在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它就是中国“修辞”学科名称的源头,孔子首次提出了中国修辞学的学名术语。
第二章:孔子、孟子、荀子的修辞思想。
孔子、孟子、荀子的修辞见解夹杂于他们对政治、哲学、论辩等有关问题的论述中,表面看起来零碎、分散,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健全的修辞思想体系。
他们认为,立言修辞具有强大的社会政治伦理功能,立言修辞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而且可以使人进退裕如、左右逢源,既可以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还可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保证国家在外交中立于不败之地。
鉴于此,他们提出了“说什么”、“怎么说”、“怎么听”等一系列具体的立言修辞方法。
他们认为,一个人说话要谨慎,说出的话要符合仁、义、礼、忠、信等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既要“情信”又要“辞巧”,言语表达要适合具体时间、场合、对象等方面的需要,做到恰切、得体、合宜。
另外,还要会听。
会听,即能够对话语作出正确理解。
这是言语交际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也是立言修辞的重要内容。
在这方面,孔子提出了“知言”主张,孟子则作了进一步阐发,提出了“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等方法,荀子提出了具体的“解蔽”措施等。
第三章: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语修辞美学。
修辞旨在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而语言美正是最佳表达效果的美学表现,修辞价值的实现通过审美价值的实现而体现出来。
孔子、孟子、荀子对多种修辞方法、手段、技巧的娴熟、恰当运用,使他们的言语作品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整齐参差的形式美和内蕴丰富的意义美。
言语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音节的协调、韵脚的相押、音节的重叠方面;言语形式的整齐美具体表现在对偶、排比、顶真、反复、回环等语句形式的均衡上,参差美具体表现在错综的避复求变、转类的新鲜活泼、长短句的错置、整散句的结合以及常式句与变式句的交错运用方面;言语的意义美则主要通过比喻、引用、反诘、对比、层递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现出来,因为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从不同程度上深化、丰富了语义内涵。
第四章: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语风格。
宏观上,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语实践都充分体现了儒家重内容也重形式的修辞主张,但在具体的言语表达中他们又各具特色,彼此有别。
在不同的交际领域,他们面对不同的交际对象,灵活地运用语言,表现出明显不同的言语表达风格。
孔子言语属典型的口语,感情丰富,用语通俗,句子简短,表现出简约、经济、质朴、平易的一面,也表现出睿智、精警、雍容、温婉的一面。
孟子言语多用于论辩,既具有口头表达的一般特点,也具有论辩的独特风格。
比较孔子,他话题专一,论述严密,语势起伏多变,表现出繁缛丰富、辞藻富丽、气势刚健的特点,展示了雄辩家的风采。
荀子言语是典型的书卷语体,因有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修饰润色,所以音律优美,用语丰富,句式灵活,辞式多样,表现出富丽华美、明晰爽快、刚健雄浑、严谨有度的风格。
第五章:儒家修辞的特色及产生根源。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修辞,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表现出浓郁的道德伦理色彩、经世致用倾向、内容与形式并重的特点。
在他们看来,立言修辞是工具,是手段,人们运用的目的就是用来为道德教化、政治统治服务的,就是为个人修身服务的。
这与先秦时期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一方面,动荡不安的社会政治环境需要说话的美巧。
无论是政治外交还是个人立身处世,人们的言说都要随机应变。
另一方面,游说劝服、百家争鸣的目的是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
这不仅离不开语言,还需要巧妙的言说论辩技巧。
高超的言说论辩技巧,可极大地提高表达效果,使听读者快速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观点主张,以赢得论辩的胜利。
社会、国家、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客观需要,在儒家那里,还变成了一种主动、自觉的积极行为,成为个人的主观需求。
修辞就是修身的意识如影随形,始终伴随着他们的言语活动。
另外,前人的修辞意识和文献典籍中的修辞现象也为儒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六章:儒道墨法修辞之比较。
与儒家同时期的道、墨、法家也都在立言修辞方面提出了富有见地的观点。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崇尚自然,主张返朴归真,反对无“信”之美言;墨家以墨子为代表,在实用、功利思想的主导下,重视言辞的论辩作用、论辩过程的严谨,主张言辞要有利于国家和百姓。
法家以韩非为代表,注重实用和功利,表现出重本质否文饰的倾向。
在修辞有关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上,儒、道、墨、法各家有异有同。
相同之处表现在:第一,他们都看到了立言修辞强大的社会功用,因此都十分重视言说论辩的技巧。
第二,在立言修辞的宗旨、原则等方面存在相似或相通之处。
儒家的“言有物”与道家的“言有宗”异曲同工,儒、道、墨家都强调诚信于立言修辞的不可或缺等。
第三,他们的修辞主张与修辞实践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
如孔子重文饰,言语却质朴平易;老子重自然,其言语却多韵,句式整饬;庄子重内容反文饰,其言语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墨子、韩非子重功利、实用,其言语则大量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和技巧,不乏文采。
等等。
不同之处表现在:第一,他们对修辞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认识迥然不同。
儒家主张内容与形式并重,追求二者的有机统一;道家主张在“言有物”的基础上,言语表达顺应自然,返璞归真:墨家主张“先质而后文”,先内容后形式;法家主张“好质而恶饰”,重本质否文饰,重内容否形式。
第二,儒家与道家所主张的立言修辞的态度有所不同。
如儒家主张“慎言”,道家主张“希言"、“不言”,但“慎言”与“希言”、“不言”的性质截然不同。
第三,虽然他们都大量地运用了调音、择句、设格、谋篇等多种修辞手段,但却形成了彼此迥异的言语表达风格。
儒、道、墨、法固然不同,即便是同一学派,不同人物的言语风格也相互不同,如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语风格不同,道家老子与庄子的言语风格也不同。
结语:先秦儒家修辞的现代审视。
与同时期的道家、墨家、法家相比,儒家内容、形式并重的观点更全面,也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儒家对修辞有关问题的认识已涉及修辞的全过程,从而构成了一个比较健全的修辞思想体系;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说始终围绕着仁义礼忠信等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修辞方法、技巧的娴熟运用,使他们的言语通俗易懂又深刻精警,极大地方便了儒家思想学说的宣传和弘扬,方便了人们的理解和接受。
即便我们今天从现代修辞学的角度去看,儒家的很多观点如“修辞立其诚”、“情信辞巧”、言说要符合具体语言环境、“知言"、“以意逆志"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由此观之,先秦时期的人们已经具有比较明确的修辞意识,并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语言、驾驭语言了。
也就是说,先秦时期人们的语言运用并非完全处于一种朦胧、模糊的直觉状态,而已经具有比较明确的目的了。
当然,儒家时时处处把“礼”“义”作为规范、衡量立言修辞的标准、尺度,则有失客观和公正,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而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战国时期,出于挽救“礼乐崩坏”颓危局势的需要,出于维护礼义、王道的需要,儒家提出以符合礼义为准绳的修辞标准,也是非常自然、合于常理的事情,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在所难免。
总之,瑕不掩瑜。
3.期刊论文温克勤.WEN Ke-qin略谈孔子"论政"——兼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相贯通的伦理政治思想-伦理学研究2006,""(3)本文考察了孔子"论政"和孟子"仁政"、荀子"礼治"以及儒家经典<大学>、<礼运>、<祭义>篇与<孝经>等所体现的政治与伦理相贯通的伦理政治思想,并从理论上分析了政治与伦理的区别和联系,以及评述了西方一些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对政治与伦理相互关联的认识和论述.认为对先秦儒家政治伦理相贯通的伦理政治思想应给予历史主义的科学评价,肯定其所包含的民本、民主、贵民等积极因素,借鉴其德治与法治统一、个性完善与社会完善统一、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统一、理性主义与人文精神统一的安邦治国的慧识,为建设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4.期刊论文林旭.LIN Xu先秦儒家对"乐"的美学阐释-枣庄学院学报2006,23(6)在先秦诸子中,儒家对于"乐"进行了详尽的美学阐释.孔子从"乐"的内容和形式方面首开论"乐"的先河,公孙尼子的<乐记>则是对于孔子有关"乐"美学阐释的理论总结,荀子则从"乐"的本体和"乐"社会功能等方面对"乐"进行了系统的美学阐释.5.学位论文郑和追寻生命的教学观——先秦儒家教学思想中的生命意蕴2008教育(教学)与生命有着一种原始的本然联系,先秦儒家的教学历史就是教学对生命不断追寻的历史,因此,先秦儒家的教学思想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生命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