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仙洞石室的简要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嘎仙洞石室

大兴安岭嘎仙洞石室,是古代鲜卑族的发源地

“嘎仙洞”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嫩江支流甘河的北岸。是古代鲜卑族人的发源地嘎仙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鲜卑族是中国古代东北的少数民族之一,现今鄂伦春自治旗的嗄仙洞即为著名的“鲜卑石室”,即拓跋鲜卑的祖庙所在之地!

嘎仙洞为一天然山洞,洞口在高出平地约25米的峭壁上。方向南偏西30°。主洞长92米,宽28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最高处达20多米。西北有一向上的斜洞,坡度约20°,斜洞长22米,宽9米高7米。主洞中部放置一块约3米见方的天然石板,下用大石块支撑洞壁平整,地下堆积较厚的青苔。洞内西壁上有北魏太平真君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祭祖时刻的铭文在地表以下1.3米的黄色粘沙土层中,出土有打制的石器,表明这里可能存在着更早的文化遗存。鲜卑族世居中国北方,并创建了北魏王朝,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

当考古工作者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处的嘎仙洞石壁拂去1500多年历史和尘埃后,201字隶书《祝文》难以置信的出现了,这一发现正好和《魏书》相印证,《魏书》说:凿石为祖宗之庙。不过人们任为,此话之意是在天然洞底后15米处凿的3个小洞,因3小洞的排列,高度,大小有明显的设计痕迹,而大洞洞口丑陋,无碎石现象。且工程极大,非人工所为。

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鄂伦春自治旗首府阿里河西10公里处的嘎仙山。嘎仙洞本是该山一个天然成形的山洞,很早就存在,当地鄂伦春人都知道,并流传着许多有关嘎仙的神话。

“嘎仙洞”不仅有美丽动人的传说,而且是拓拔鲜卑祖最初居住的石室旧墟,洞内石壁上当年北魏皇帝拓拔焘勒石祭祖的碑文清晰可辩。从这里南迁建立北魏王朝的鲜卑人,为民族大融合与祖国统一作出了不朽的业绩。嘎仙洞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和深邃莫测的人文历史吸引着海内外游人来此探古访幽。能骑善射的鄂伦春族是鲜卑人没有南迁的一支,他们的民族歌舞、民俗风情国内外闻名。在嘎仙洞下,在篝火旁,游人可以和鄂伦春人跳民族舞,吃手把肉,住一宿“撮罗子”,尽情领略鄂伦春族纯朴厚重的民族风情。

拓拔鲜卑祖居大兴安岭,从嘎仙洞走出,历经3次南迁,是我国第一个统一黄河流域,成就北魏王朝的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大同云岗和洛阳龙门石窟不朽的历史文化遗迹。

在嘎仙山南侧25米的陡坡悬崖上,赫然一个大洞,洞口张作菱形。洞内宏伟宽阔,穹顶浑然天成,高20多米,有如大厅,南北长92米,东西宽27米,足可容纳数千人。洞内幽暗深邃,神秘莫测,使人感到一种威严肃穆的恐怖气氛。这个神秘的大洞,就是“千古之迷”的鲜卑石室。《魏书》有石室规模“南北90步,南西40步,高70尺”的记载,但不知它在何处,找不到“石刻祝文”的实证,确定不了石室之所在。而揭不开这一谜底,鲜卑史的难题无法解决,不知有多少代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为此付出多少艰辛和心血,却终成憾事。

1980年7月30日,深有研究、颇有抱负和毅力的考古者米文平,在自己论证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经历四探嘎仙洞,终于发现了刻于公元443年的石刻祝文,确定了嘎仙洞就是鲜卑石室。石刻祝文的刻词为竖行,通高70厘米,宽120厘米,共19行,12个整行,每行12至16字不等,余为半行,为抬头别行与题名。汉字魏书,隶意浓重,古朴雄健,全文201字。这一考古成就,成为历史性的贡献,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